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题目中言妙法者。推其妙法有三种。一是佛法。二是心法。三是众生法。若佛法。不即心法众生法。心法。不即佛法众生法。众生法。不即心法佛法者。则成差别而非妙。今举佛法。全即心法众生法。举心法。全即众生法佛法。举众生法。全即佛法心法。如是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圆融。不可思议者。故言妙法也。所以能三一相即者。以佛法虽高。众生法虽广。心法虽近。以要言之。同一三千性相。是故相即。如现前介尔一念。名为心法。此一念中。全体具足十界。界复具界。则有百界。一界有十如。百界则有千如。更加之五阴一千。众生一千。国土一千。则成三千。此三千心法具足。心法既尔。佛法亦然。心法佛法既尔。众生法亦然。此则互具互摄。如帝网珠。重重相入。故能相即圆融。而是不思议之妙法也。此三一相即之妙法。若假喻发明。犹若世间之莲华。虽有众瓣。而是一华。虽是一华。而有众瓣。犹如妙法。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故以妙法而喻于莲华。此乃十界之所同遵。三世之所不易者。故称为妙法莲华经也。

若明此品之来意。总由如来法说一竟。即授上根之记。次喻说一竟。即授中根之记。今因缘说既竟。则自当与下根之记矣。故有此一品。乃是下根人受如来与记之文也。言受记者。以如来未说因缘之前。先许其记业。则已授矣。故今弟子。但领受如来之记莂也。然此品中。初则富楼那受记。次则千二百受记。后乃方是五百受记。而标品名。但言五百。不言富楼那及以千二百者。以五百之记。同号普明。同陈领解。故独言五百。而略其余也。

△二授下根记。文有二品。今初品为二。初满慈子受记。二千二百受记。初又二。初满慈默领。二如来显记。初二。初叙所闻。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闻是智慧方便者。智慧是实。方便是权。此即闻法说中之权实也。随宜说法者。随中根之宜。说于三车一车譬喻之法。三车是权。一车是实。此即闻喻说中之权实也。又闻授诸大弟子记者。是闻法譬二周之授记也。复闻宿世因缘等者。是闻因缘说也。始从智胜佛所。覆讲结缘。中间退大。接之于小。今日还以大乘。令得度脱。如是成始成终。及乎中间。皆因缘之事也。复闻有大自在神通力者。如上所明。碎尘点国。抹尘喻劫。如许久远之事。而如来观之。犹如今日。则今日之近不为近。久远之远不为远。远近不二。今昔一如。此是如来大自在神通之力也。又诸导师最初。即教众生发于大心。至珍宝处。中欲退还。即便化作一城。令得中止。既知息已。又即灭化城。令得至于宝所。此皆诸佛所有之大神通力。能如是也。又最初结缘。将过五百由旬。此创导导师大自在神力也。中间相值。止息化城。此引导导师大自在神力也。今日度脱。直至宝所。此开导导师大自在神力也。其始下一乘缘种。其中接二乘涅槃。其后以开佛知见。皆是如来大自在神力。故曰复闻(云云)。此总叙其闻于三周开权显实。开三显一之法也。

△二叙所解三。初叙内心踊跃。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得未曾有者。谓四十年前。曾不知三乘是权。今从如来。闻三周之说。已能了知三乘三车化城之权。全是一乘一车宝所之实。此乃四十年前之所未有。而今有之。四十年前之所未得。而今得之。故言得未曾有也。心净踊跃者。盖富楼那。向已破于见思。今闻因缘之说。已得解悟。则依之起行。便能破于尘沙以及无明。而能入于初欢喜住。分身百界。教化一切。故言心净踊跃也。

△二叙外仪恭敬。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有此一段景界者。总由三根之人。虽同是声闻。然有上中下之差别。若富楼那。乃是下根之者。故虽闻授上根中根记已。复闻许与下根之记。而于内心。以授记之事。犹有所惶惑而未决。故从座而起。乃至目不暂舍也。

△三叙默念领解。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着。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而作念者。口不言而心自念也。然上根中根。领解之后。皆口陈所解。今富楼那。乃口不言。而但心自念者。有四意。一者上中之人。闻法喻之说。既已了了于心。即能了了于口。故解悟已。则各陈所领。今富楼那是下根。故闻因缘之说。虽已了了于心。犹未即了了于口。故但心念。而口不言也。二者上根陈解。使动发乎中根。中根陈解。则动发乎下根。今三周说竟。下根无复有所动发。故但心念。而口不言也。三者上根陈解之后。如来为之述成。明其领所未及。谓其但知四十年前之权。今日法华之实。而犹不知二万亿佛所。已曾教大。中根陈领。巧以总譬。领如来一期之化事。别譬领如来五时之教法。而如来亦述成。明其领所未及。谓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穷劫。说不能尽。彼上中人。犹有所未及。况我而能悉领如来之功德乎。故但心念。而口不言也。四者盖富楼那等。虽是内秘外现。本是菩萨。若口自说。取信似难。使佛为其开迹显本。则人皆信而不疑。故但心念。而口不言也。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者。四十年前。亦说权说实。曾不说此是权。此是实。乃是如来之奇特希有也。到今日法华。不但说明四十年前所说是权。今日所说是实。又说明四十年前之权。即今日之实。今日之实。亦即四十年前之权。此则不唯奇特希有。乃甚为奇特。甚为希有也。又法说一周。开其权而显其实。发明权即是实。实即是权。此已是世尊之奇特希有矣。又为中根喻说一周。开其权而显其实。发明权实一体。今昔不二。此则不唯奇特希有。而且甚为奇特。甚为希有矣。今又为我等下根。因缘说一周。而开其权显其实。发明权外无实。实外无权。此则不唯甚为奇特希有。而且甚为奇特之奇特。甚为希有之希有也。随顺世间。乃至贪著者。众生种性。有于三乘五教七方便等不同。故言若干。或贪著于有。或贪于空。或贪于中。故言处处。众生种性。有于大小顿渐。而如来随顺众生渐小之种性。则以方便权智。而为说渐小之法。拔其空有之贪着。随顺众生顿大之种性。则以知见实智。而为说顿大之法。拔其中道之贪着也。又随顺界内世间之种性。则以方便而为说法。拔出众生三界二十五有之贪着。随顺界外世间之种性。则以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三空之贪着。而令其究竟归于三德秘藏也。然如来随顺一切世间众生之种性。所有贪着。无不拔者。以由方便知见波罗蜜。皆悉具足故也。唯其如是。故我等于佛所有无量无边之功德。虽欲言之。而不能宣。故但心念。而口不言也。唯佛世尊能知我等者。佛之功德。则我等不能宣。而我等之深心本愿。则唯佛能知。既唯佛能知。则佛自当为我等。发迹显本而授记。故但心念。而口不言也。深心者。即内秘菩萨。外现声闻。护持助宣佛之正法。教化众生。以净国土也。本愿者。即智胜佛所。结一乘缘。发菩提心。以求佛道也。由此唯佛能知深心。故下如来为之发迹显本。由此唯佛能知本愿。故下如来为之授菩提记也。默领已竟。

△二如来显记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开迹显本。二正与授记。初三。初约一佛以发其迹。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种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宜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言汝等见是富楼那者。谓富楼那。迹虽声闻。本是菩萨。故云见否。我常称其等者。谓其不独于四十年前。说法第一。即今日法华高会。亦是其说法第一也。亦常叹其种种功德者。何等是富楼那种种功德。即于华严中。示为聋哑。于阿含中。示为保证。于方等中。示受弹斥。于般若中。示无希取。于今日法华。示为下根。此皆是富楼那种种功德也。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者。如来能以四辩。宣扬法化。而富楼那。则能宣如来之所宣。故言助宣。而言精勤护持者。如来能以教逗机。因机设教。而富楼那。助宣之时。亦能如是。故言精勤护持助宣也。所谓阿含时。精勤助宣半字之法。于方等时。精勤助宣对半明满之法。于般若时。精勤助宣带通别明圆之法。于今日法华。精勤助宣纯圆独妙之法。既能助宣种种之法。则富楼那。不唯于因缘说中为当机。亦能匡辅法王。击扬引动。而为影响发起之众也。能于四众示教利喜者。在如来说法。只为示教利喜乎四众。今富楼那。既如是以为护持。以为助宣。亦能为四众示教利喜也。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者。如来一代所说。虽则有兼。有但。有对。有带。与夫纯圆。而在佛本意。不唯纯圆者是正法。即兼但对带之法。莫非皆是大中至正之法。唯有富楼那。乃能具足而解释之。谓能知如来说兼之所以。乃至能知如来说纯圆之所以。故言具足解释也。而大饶益同梵行者。所谓即以同类而化同类。以权行而引实行也。上言能于四众示教利喜。此言而大饶益同梵行者。此乃文互显耳。四众即同梵行。梵行即同四众。大饶益即示教利喜。示教利喜即大饶益也。唯其于四众之中。能示教利喜。同梵行者。能大饶益。则其所有言论之辩至矣。极矣。无可加矣。故自舍如来。无有能尽其言论之辩也。然唯有如来能尽者。若约本而论。则如来是圆教之妙觉。富楼那是圆教之等觉。故富楼那等觉。所有言论之辩。唯有如来妙觉。乃能尽之。若约迹而论。如来则能宣扬道法。而富楼那。则能宣如来之所宣。正显师资并唱。感应道交。故唯有如来。乃能尽富楼那之言辩也。

△二约多佛以显其本二。初正显。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是明其能助宣阿含方等二时之法。二又于诸佛所说空法下。是明其能助宣般若之法。空法者。即般若先空四相。次空法相。后空非法相。如是诸相皆空之空。乃第一义空。乃毕竟真空也。明了则无疑滞。通达则无障碍也。四无碍是辩才。今言智者。以智在说故。故不言得四无碍辩。而言得四无碍智也。常能审谛者。于实相般若之理。能审谛而无有疑惑也。唯其能得四无碍智。能审于实相之理。则自能称智而说如理而谈。故能清净说法也。既能说之人是清净。则所说之法。亦复清净。而无有疑惑也。四无碍若准经训。常能审谛。为法无碍。清净说法。为辞无碍。无有疑惑。为义无碍。乐说无碍。在其中矣。具足菩萨神通力者。以其智备理明。故具有大智慧力。大神通力。而转教菩萨。即是其具足菩萨神通之力也。随其寿命者。随其九十亿诸佛所。所有之寿命。而能常修梵行也。以斯方便者。以此内秘外现之方便。而助宣般若之法。饶益一切也。又饶益等。开权之方便。又化下。显实之方便。是明其能助宣法华也。法华所明。唯是佛之知见。出世之本怀。一大事之因缘。故助宣之时。能令众生开佛知见。佛之知见若开。则无上菩提。从是而建立矣。故知此是助宣法华也。

△二出意。

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谓富楼那。于此一佛多佛。若迹若本。皆能精勤助宣道法者。其意无他。总之为净佛土故也。当知佛土。本无净秽。净秽由于自心。故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正此之谓也。言净佛国土者。如净名云。菩萨行道时。能以布施摄众生。至成佛时。无贪众生。来生其国等是也。今富楼那。以助宣佛道。摄取众生。则成佛时。能说法之众生。来生其国也。常作佛事教化众生者。如来唯以说法为事。而化众生。今富楼那。亦能助宣道法。教化众生也。谓于阿含。则助宣半字之法。而作佛事。教化众生。乃至法华。则助宣纯圆之法。而作佛事。教化众生也。

△三约三世以明其因二。初正明。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七佛是明其过去。此言七佛。须与寻常所言过去七佛不同。若寻常则始自毗婆尸。终于释迦。庄严劫三佛。贤劫中四佛。以为七佛。今须以庄严劫四佛。贤劫中三佛。则始自德藏。终于迦叶。以为七佛也。言今于我所。即是释迦。此则明其现在也。言于贤劫中当来下。是明其未来。即是从弥勒师子已去也。此乃明其助宣前四时之法。亦于未来下。明其助宣法华也。

△二出意。

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

△二正与授记。

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它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劫名宝明。国名善净。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言渐渐者。此非偏渐之渐。亦非渐次之渐。总之解虽是圆。而进修之时。则必从因以至果。即所谓之渐渐也。故云约理。则始终无二。论事则因果历然。无二故解是圆。历然故行是渐也。佛号法明者。以其因中能助宣诸佛道法。故至果时。即能证于诸佛所有一切道法。还能以己所证。而导利众生。令得明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名法明也。人天交接两得相见者。当知彼国。既与今土不同。则不可以今土之人天不得相见。而疑难于彼也。若就文而论。既言诸天宫殿近处虚空。是则尊者可使之卑。上者可使之下矣。既尊可卑者。而上可下。则还可卑者尊。而下者上。故人天得以交接相见。得大神通者。神通有证得者。修得者。报得者。此乃正当报得也。言三十二相者。如此土轮王。亦有三十二相。但与佛不无明昧优劣之分。今彼国人民之相。亦可例知。法喜食者。闻佛说法。即以法味滋神。故以法喜为食也。禅悦食者。既闻法已。依之修习。能深入禅定。即以禅定滋神。故以禅悦为食也。劫名宝明者。以法为宝也。国名善净者。彼国既无有恶道故善。无有女人及以淫欲故净也。

△二偈颂二。初颂开显。二颂授记。初二。初颂开显声闻。二正颂富楼那。初五。初总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

言佛子者。以其迹虽声闻。本元菩萨。则即声闻。而可以承绍如来之大乘家业者。故称其为佛子也。善学方便者。唯有如来。能具足不思议之方便。而彼佛子。则善能学习如来之方便也。以其善学故。本是菩萨。而或现同于二乘。或现同于外道。或现同于凡夫。如是种种之事。皆不可思议也。

△二明因由。

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

谓佛子所以学于方便者。盖知众生乐小畏大。是故诸大菩萨。从本垂迹。若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作声闻。若以缘觉身得度者。即现作缘觉。此正以同类。而化同类也。

△三明利益。

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自说是声闻。去佛道甚远。度脱无量众。皆悉得成就。虽小欲懈怠。渐当令作佛。

自说声闻者。本是菩萨。而不说是菩萨。而自说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闻四谛声。而得悟之声闻。但欲断于分段。破于见思。证于涅槃而已。若夫佛道。则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而我等去之甚远也。成就者。亦令一切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证于涅槃。而得梵行立。所作办。是名得成就也。虽小欲等者。谓虽则令小。生于乐欲。从小而引归于大。究竟令得作佛也。然如来之方便无他。在始则为实施权。终乃开权显实。令诸佛子。始则乐小畏大。而作声闻缘觉。即学如来为实施权之方便。终则虽小欲懈怠。而渐令作佛。即学如来开权显实之方便也。此正是其善学处。而同于如来不思议也。

△四正示现二。初示同声闻。

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

谓本是菩萨。为众生之畏大故。所有菩萨之行。则秘之于内也。元非声闻。为众生之乐小故。所有声闻之行。则现之于外也。由现声闻故。外则示为少欲。而厌三界二十五有之生死。由秘菩萨故。内则实自教化众生。而净佛国土也。

△二示同凡外。

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

三毒等者。如孙陀罗难陀。示贪淫。舍利弗。示含瞋。周利槃特迦。示愚痴。毕陵伽婆。示慢习。又如三迦叶等。崇示水大。皆从外道中来。俱是佛世弟子。则其先亦或执于断。或执于常等也。

△五总结归。

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若我具足说。种种现化事。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

种种现化者。谓不但现同声闻及以凡外而已。总之随类现形。无刹不往。而能现十界身。以为化事也。

△二正颂富楼那三。初颂过去。

今此富楼那。于昔千亿佛。勤修所行道。宣护诸佛法。为求无上慧。

△二颂现在。

而于诸佛所。现居弟子上。多闻有智慧。所说无所畏。能令众欢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已度大神通。具四无碍智。知诸根利钝。常说清净法。演畅如是义。教诸千亿众。令住大乘法。而自净佛土。

言于诸佛所等者。即现在十方佛所。现居弟子之上也。多闻有智慧。是明其自行。多闻昏慧。二不可阙。所说等。是明其化他。既多闻又有智慧。则所说者。称自己之智而说。如从佛所闻而谈。岂有可畏哉。唯其所说无畏。故能令听者得大欢喜也。度即已得成办之义。度大神通。则有大神通力矣。具无碍智。则有大智慧力矣。知诸根等者。唯其神通智慧。二俱具足。故能于一切众生。所有根种。无不鉴知。既知机已。则还能应机设教。以教逗机。常说清净法者。而宣演阐畅不二之义。教诸众生。使其住佛所住之大乘。三德秘藏之法也。然此种种施设。其意总为净佛国土故也。私谓已度大神通。是不思议。能以身业现通也。具四无碍智。知诸根利钝。是不思议。能以意业鉴机也。常说清净法。演畅如是义。是不思议。能以口业说法也。此三业。皆不可思议。故能居上首而无畏。多闻所说。令众欢喜。以助佛事而无倦。教诸千亿众。而住大乘也。

△三颂未来。

未来亦供养。无量无数佛。护助宣正法。亦自净佛土。常以诸方便。说法无所畏。度不可计众。成就一切智。

△二颂受记。

供养诸如来。护持法宝藏。其后得成佛。号名曰法明。其国名善净。七宝所合成。劫名为宝明。菩萨众甚多。其数无量亿。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满其国土。声闻亦无数。三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以是等为僧。其国诸众生。淫欲皆以断。纯一变化生。具相庄严身。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无有诸女人。亦无诸恶道。富楼那比丘。功德悉成满。当得斯净土。贤圣众甚多。如是无量事。我今但略说。

△二千二百受记三。初千二百请念。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我等欢喜者。迳照方便品。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等言。以闻三周开显。而能了知三乘三车化城是权。一乘一车宝所是实。而权不离实。实外无权。故欢喜也。言不亦快乎者。虽已解知权实不二而欢喜者。然犹未蒙授记。亦未甚快也。若得记者。如余大弟子。则不亦快乎。何以见得。即为快耶。谓我等迹虽声闻。本是菩萨。则本愿元求于佛果菩提。今若见记。则满本愿矣。又何如之快乎。

△二如来授记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三。初总记千二。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告迦叶者。有二意。一者迦叶。乃是苦行第一。今如来授千二百记之时。还欲其于无量劫中。行菩萨道。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亦当如迦叶之苦行。故告也。二者以千二百。有不在者。欲其转说。故先告彼。而后与记也。此正结方便品中。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之案耳。

△二别记陈如。

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千二百人中。先记大弟子陈如者何也。盖陈如与佛在俗亲党。故先记也。又陈如于鹿苑中。最初闻佛说于三转四谛。即便称已知已解。然所知解者。乃是小乘。今于灵山。闻佛说于三周开显。至此亦得已知已解。今所知解者。乃是大乘矣。故即称为大弟子也。号普明者。以其既解知实相之理。而无疑。则能发乎法界之观。照乎法界之境也。

△三别记五百。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㝹楼䭾。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尽同一号者。以其五百同闻三周之所说。亦同三周所解。既所闻所解皆同。则依解起行亦同。由行入证亦同。故皆当得菩提。又尽同一号也。此正结授四大弟子记品云。我诸弟子。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之案也。

△二偈颂三。初超颂陈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法灭天人忧。

成正觉者。既所见之佛极其多。所经之劫极其久。则所修之因。必当成就。因既成就。自当克果。故云乃成等正觉也。无上道者。即诸法实相。佛之知见。乃是无可加上之道。言常说者。以彼佛虽或说于小。或说于大。或说于半。或说于满。此所说虽种种不同。而究竟指归。唯是诸法实相佛之知见。故言常说无上道也。以其能放光明。而照烛一切。具足神通。而骇动一切。名遍十方。而周闻一切。说无上道。而教化一切。故其号为普明也。其国下二行半。颂国土众数。言有如是神力者。以彼菩萨。能以一供具。而供十方诸佛。则供具之少不为少。诸佛之多不为多。又在于十方。而能须臾还国。则十方之远不为远。本国之近不为近。此多少一如。远近一际。乃是彼菩萨之神力也。良繇证至法身。尘点劫视如弹指。十方国土。总在自心。非世眼所见。凡心所测之故也。佛寿下。颂寿命正像如文。

△二超颂五百。

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

△三追颂千二。

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谓五百自在者。已在此会。得闻三周之说。我为授记。汝已知矣。其余七百声闻。亦当与之授记。倘其间有不在此会预闻者。汝当为其宣演而转说之。谓亦当为说三周开显。使其于因缘周而得悟。亦与之授记。同号为普明等也。

△三五百陈解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叙解。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

欢喜踊跃者。既已得记。则满本愿故也。言悔过自责者。通篇重此一句。悔则悔乎退大。责则责于取小。由其已闻宿世因缘之事。则了知如来。于智胜佛所。已结大缘。由我等退大取小。故中间还以小接。到今法华。还以大得脱。如来如是多方施设。屈曲调停。过在我之退大。失在我之取小。乃我等咎。而非世尊。故对如来。自悔过愆。自责咎失也。

△二陈词二。初迷悟总陈。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

常作是念等者。谓如来最初教我等。修于戒定慧。能破烦恼生死。而证涅槃。我等闻佛所说。依之修习。果能破于烦恼。出于生死。证于涅槃。知佛所说不谬。故自谓已得究竟灭度。而保证之。不唯一念如此。乃常作是念。从保证之后。虽经方等弹诃。般若淘汰。我等只是犹居本位。无心希取。常作是念。已得灭度。所作已办。不复更有所作也。此照方便品。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此则昔日迷而不知。到今日来。闻于如来三周之说。方乃悟而知之。知昔日之灭。非究竟灭。但破见思。但出分段。但证偏真而已。若得授记作佛。乃是真灭。而能破于无明。出于变易。证于圆真也。

△二广略并显二。初略喻略合。

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无智者一句略喻。谓我等能破见思。能出分段。能证偏真。已似有智之者。然全不知更有无明可破。变易可出。圆真可证。则亦如无智之人也。次所以下略合。谓何以我等犹如无智之者。若我等以法略而合之。如世寻所言。大通佛所。为我结于大缘。则我等应得如来之大智慧矣。我等退大而取小。而便自以小智为足。若已得乎声闻小智。但似乎有智之者。然但以小智为足。全不知有如来大智可得。故言我等(云云)。

△二广喻广合二。初广喻。二广合。初又三。初亲友系珠譬。

世尊。如譬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

此乃领上最初结缘。譬文可见。若合法者。有人即五百罗汉自谓也。至亲友家者。亲即智胜如来。友即十六王子。家即实相之家也。为无明之所昏迷。如醉酒而卧。谓我等得遇大通智胜。十六王子之时。全为无明之所昏迷。如有人至亲友之家。醉酒而卧也。官事当行者。即他方缘兴。将往赴彼。此土机尽。将唱入灭也。赴彼化生。乃是诸佛所公同之正事。而非私务。故言官事也。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者。即正说法华。及覆讲法华。以大乘圆种。纳于第八赖耶识之中也。一乘实相。具足无量功德法财。喻如无价宝珠。系其衣里。即喻五阴。色阴如衣之外。受想行如衣之中。识阴如衣之里也。说于妙法华经。下一乘圆种已竟。即便入灭。如与之而去也。

△二得少为足譬。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它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此领中间相值。醉卧不觉者。谓我等虽闻此之妙法。而全为无明所迷。故若有若无。若存不存。都无所知。此正所谓耽无明酒。虽系珠而不觉也。言起已等者。既不觉知。则便退大。而入于生死。由入生死。而厌苦心生如起也。欲修出离之行如游行。最初结于大缘。则已居寂光本国。中间退大。入于生死。则已在同居。如他国矣。为衣食等者。欲修出离之行。而修于助道如求衣。修于正道如求食。虽则欲修正助之道。而于此时。犹邪正不分。故便于邪道中。修诸苦行。于五阴中。计为断常一异等。故云勤力求索也。甚大艰难者。若修于正因。则自能克于正果。如衣食之易得。今修邪因。而欲克于正果。如邀空华而欲其结果。何可得哉。故言甚大艰难也。若少有所得者。小机为之发动。遇佛正法。依于三藏。而修于戒定慧。证于空无相无作之涅槃。即小有所得也。为足者。向修种种邪因。一无所得。今修于正因。便得证入涅槃。则自谓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乃生安隐已度之想。保证涅槃。不复前进。故言便以为足也。

△三亲友觉悟譬。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此领上今说法华。后亲友见者。即是今日。灵山高会。释迦如来。为其说于宿世因缘之事也。咄者。惊觉之词。然何以为惊觉之谓。昔日元为汝。结于大缘。而汝何故退大。而取于小。此则迷之深。而谬之甚。故咄之而惊其迷。觉其谬也。丈夫者。既曾受大种。则虽经久远。元在不失。故言汝是丈夫也。为衣食等者。谓汝本有一乘大种。而是丈夫。何以退大而取小。又不能辨于邪正。而于外道中。计断计常。修诸苦行。如为一衣一食也。至后转邪归正。而又得少为足。保证涅槃。不肯前进。故言乃至如是也。我昔欲令等者。谓汝虽取小。然如来昔欲汝等。得于无上菩提觉法之乐。无上涅槃寂灭之乐。又欲汝等得于胜妙五欲之乐。故于大通智胜佛。入定覆讲时。某年日月。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下一乘圆种。如亲友欲其人得于安乐。以宝珠系衣里也。一乘大种。不结则已。若一结之。则虽轮转五道。沉没三界。经永劫而不失。故言今故现在也。而汝不知等者。谓所结大种。虽故现在。而汝初则取于小法。一不觉知。以致保证小果。如勤苦忧恼以求自活也。大不当退。而退之。已为痴矣。小不当取。而取之。则不但为痴。而且甚为痴也。汝今贸易等者。谓汝昔不知。故勤苦忧恼等。今我觉悟于汝。汝今则已解知矣。则当依解起行。由行入证。则能易无明为菩提。易生死为涅槃。如既知宝珠。而以之贸易也。常可等者。既入于证。则破一品无明。显一分三德。而能登于初住。分身百界。教化众生。故言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也。

△二广合三。初合亲友系珠譬。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

菩萨者。即沙弥覆讲之时也。教化发心者。即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令发无上道心也。

△二合得少为足譬。

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

谓虽已发心。由观力衰微。无明厚重。故寻废忘。而不觉知也。既得阿罗汉等者。谓不知觉。则已退大。而取于小矣。如来知我取小。即便以小而接。我等依小修习。即便少有所得。而得证于阿罗汉。既得罗汉。则便谓究竟灭度。而自以为足也。所以便自为足者。以由初修邪因之时。一无所得。资生甚为艰难。故今得于空无相无作之涅槃。即便自谓所得弘多。而不知所得者甚小。不过一日之价。而自以为满足也。

△三合亲友觉悟譬。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智愿犹在者。虽保证于小。而所结大缘。所发本愿。犹不失也。今觉悟者。以由虽复保证。而智愿不失。故如来觉悟我等。非究竟灭。盖欲我等忆念本愿。而不复保证也。我久令汝等者。谓既非究竟灭度。云何令得修证。故云我于久远。大通佛所。已令汝等发菩提心。种佛善根矣。由汝退大取小。故以方便力。示以涅槃之相。令得暂为止息而已。而汝谓为实灭度。元非实灭也。并领方便品。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等文。世尊下结意。谓我以闻因缘及以发迹。故得于菩提之记。乃知实是菩萨也。以是下。结明章首踊跃等(云云)。

△二偈颂二。初颂叙解。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安隐授设声。欢喜未曾有。礼无量诸佛。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于无量佛宝。得少涅槃分。

谓无上安隐者。唯佛为无上。三乘九界所不及。又唯佛为安隐。五住二死究竟尽故。所以今闻授记声。我决定无疑。故曰欢喜(云云)。

△二颂陈词二。初颂略喻略合。

如无智愚人。便自以为足。

△二颂广喻广合二。初广喻。二广合。初三。初颂亲友系珠譬。

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以无价宝珠。系着内衣里。默与而舍去。

△二颂得少为足譬。

时卧不觉知。是人既已起。游行诣他国。求衣食自济。资生甚艰难。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不觉内衣里。有无价宝珠。

△三颂亲友觉悟譬。

与珠之亲友。后见此贫人。苦切责之已。示以所系珠。贫人见此珠。其心大欢喜。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

△二广合三。初颂合亲友系珠譬。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长夜。常愍见教化。令种无上愿。

△二颂合得少为足譬。

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

△三颂合亲友觉悟譬。

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得佛无上慧。尔乃为真灭。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及转次受决。身心遍欢喜。

言我今从佛闻者。即前闻佛别记之中。谓五百比丘当作佛者。同号普明。及闻劫国庄严。正像等事。故云身心遍欢喜也。释五百弟子受记品竟。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此学无学别记一品者。以其因中。同为学无学人。故果上名号。劫国众数正像。皆悉同等。所以经家结集。别为一品也。研真断惑。名之为学。真穷惑尽。名为无学。四十年前。有此二号之人。到今法华会上。所言学人。则不但研于偏真。亦且研于圆真。不但断于见思。亦且断于无明。所言无学者。则不但穷于偏真。亦且将穷于圆真。不但尽于见思。亦且将尽于无明。故仍其旧曰授学无学人记品也。

△品文分二。初请记。二与记。初有二。初二人请。二二千请。初又二。初默念请。

尔时阿难罗睺罗。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设得授记。不亦快乎。

每自思惟者。非一番一度。而言每也。谓见法说之后。授舍利弗记。我等即自思惟。次见譬说之后。授四人记。我等又自思惟。次见因缘说后。授富楼那等记。我等更自思惟。云何思。谓彼声闻。而得于记。则我等亦是声闻。亦可得记。然初番思惟。彼是上根。故能得记。我等则非上根。次番思惟。彼是中根。故能得记。我等则非中根。今乃思惟。彼是下根。而亦得记。则我等亦从因缘而得悟。同是下根。亦必能得于记也。如此三番思惟。故言每也。然虽自思惟。亦应得记。又未便敢自决。故更思惟云。设使果亦得记。不亦快乎。盖彼声闻。皆已得记者。本是菩萨。若我等得记。亦本是菩萨。既本菩萨。则元欲成佛。今设得记。则满本所愿矣。安得不为之快乎。

△二发言请。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唯有如来。我等所归。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睺罗是佛之子。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愿既满者。有今昔二愿。今之愿者。一是侍者。最为近者。一是佛子。最为亲者。若复得记。则满今日之愿也。昔之愿者。即于大通佛所。发愿求于无上菩提。今若授记。则亦满昔日之愿也。

△二二千请。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难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如所愿者。即前昔日之愿。今日之愿也。住立一面者。即立之以待也。

△二与记二。初与二人记。二与二千记。初有二。初与阿难记。二与罗云记。初四。初如来授记。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国名常立胜幡。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劫名妙音遍满。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若人于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中。算数校计。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于寿命。像法住世。复倍正法。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今僧中说。阿难持法者。当供养诸佛。然后成正觉。号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其国土清净。名常立胜幡。教化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正法倍寿命。像法复倍是。如恒河沙等。无数诸众生。于此佛法中。种佛道因缘。

此有长行偈颂。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者。以其因中。能持法藏。具足多闻智慧。今闻法华。则所有之智慧。横则亘乎法界而自由。竖则彻乎三谛而通达。既横亘又竖彻。于诸法中。得大自在。故称为王。若欲假喻发明。其慧横亘则如山。竖彻则如海。故名山海慧自在通王也。国名常立胜幡者。幡有转动之义。以其因中。能持法藏。故至果时。能说法教化一切。令其转邪归正。转小归大。转偏归圆。故其国名常立胜幡也。劫名妙音遍满者。以其因中。能持法藏。故至果时。所有说法音声。能随意遍满十方。故劫名妙音遍满也。十方诸佛。共叹其德者。以其能持法藏。则诸佛所有之法。赖其流通。而得不失。故成佛之时。为诸佛共叹也。偈中言。种佛道因缘者。以众生闻于彼佛所说之法。则成了因。如所闻而起行。则成缘因。缘了既成。正因从是而可显发矣。故言种佛道因缘也。

△二菩萨疑念。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谓菩萨常有授记。而无如此国土庄严。寿命长远之决。今声闻人。不知何因何缘。而得授记。如是之决也。所以有此疑者。由其新发意。则无明全未破。道眼犹未明故也。

△三如来释疑。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谓以何因缘。而得是决。盖由阿难是我同学。亦复同时发心。故迹虽声闻。而本是菩萨。由其常乐多闻。故迹为声闻。而誓愿持于诸佛法藏。由我则常勤精进。故以得成菩提。以其同我发心。而本是菩萨因缘。又其誓愿。护持诸佛法藏之因缘。故授记而得如是之决也。

△四阿难述叹。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及国土庄严。所愿具足。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亦识本愿。尔时阿难。而说偈言。

世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我今无复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

亦有长行偈颂。即时忆念等者。盖阿难本虽菩萨。而为声闻之迹所覆。今闻开迹显本。故即能忆念过去法藏。以及本愿也。然法藏。是其所持者。故能忆之。本愿即同时于空王佛所。所发之愿也。

△二与罗云记。

尔时佛告罗睺罗。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十世界。微尘等数。诸佛如来。常为诸佛。而作长子。犹如今也。是蹈七宝华佛。国土庄严。寿命劫数。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无异。亦为此佛。而作长子。过是已后。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为太子时。罗睺为长子。我今成佛道。受法为法子。于未来世中。见无量亿佛。皆为其长子。一心求佛道。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以示诸众生。无量亿千万。功德不可数。安住于佛法。以求无上道。

此亦有长行偈颂。佛号蹈七宝华者。以其因中。能修密行之因。而果不离因。因为果所履践。故号蹈七宝华。七宝华者。即七觉净华也。

△二与二千记三。初念请。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

其意等者。以其至此。已得柔和软顺。不复如前。厌四生如牢狱。观三界若痈疮也。已能破于无明。故言清净。一心观佛。欲得授记也。

△二与记。

佛告阿难。汝见是学无学。二千人不。唯然已见。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今于我前住。悉皆与授记。未来当成佛。所供养诸佛。如上说尘数。护持其法藏。后当成正觉。各于十方国。悉同一名号。俱时坐道场。以证无上慧。皆名为宝相。国土及弟子。正法与像法。悉等无有异。咸以诸神通。度十方众生。名闻普周遍。渐入于涅槃。

此又有长行偈颂。言同时成佛者。即同日出家。同时悟道也。号宝相者。闻于三周之说。已得解悟。具足一切法财。实相之理。即就其所解以立名。故言宝相也。偈中言证无上慧者。证有相似分证究竟不同。此非相似。又非究竟。乃分证之证也。

△三陈解。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

慧灯明者。乃法喻兼举。当知日则照昼。月则照夜。今如来法说一周。以被上根。而身子得记。如日之照昼也。又以喻说一周。以被中根。令四大弟子。亦得授记者。如月之照夜矣。我等乃是下根之人。于法譬后。闻因缘说一周。才能领解。而得授记。如日月之照。所不能及者。唯灯能继之。故其陈解。以喻灯明。而赞于佛也。释授学无学人记品竟。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若欲叙其此品之来由。盖如来出世本怀。唯欲发明一大事因缘。总由众生之机未契。而时未至。故逗留四十余年。直至今日灵山高会。方乃其时。由是而一光东照。六瑞全彰。慈氏如是。而腾疑致请。妙德如是。而忖古酬答。此总为一经之由致。由致既彰。正宗可起。是以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转形成声。初则寄言。以叹诸佛二智。次则绝言。以叹诸佛二境。智固权实一如。境固不可心思。智亦不可言议。唯其境智同源。权实一体。此诸佛之所以得为诸佛。释迦之所以得为释迦也。次之略开其权。略显其实。则有四众生疑动执。即大智如舍利弗者。亦复不知何因何缘。乃请之又请。而如来则止之又止。所以止而不说者。以由上慢在会故也。及乎五千退去。则此众无复枝叶。如来即广为之开显。然机有上中下根之不等。致说有法譬因缘之不同。至此而三周之说既毕。四众之记既圆。则大事因缘已明。出世本怀已畅。迹门正说能事。尽于此矣。而如来说此一经。其意不独利益一时而已。亦欲津洽于来世。便得流通天上人间。普遍微尘刹海。然弘道在人。必须假于法师。故此品中。初则详明能持之人。极其尊。次则广说所持之法。极其胜。唯其法胜。所以应在在。为之流通。唯其人尊。所以当种种为之供养。故有此之一品。乃是迹门最初流通文也。言法师者。法乃轨则之谓。师乃训匠之称。所谓自能以妙法。而为轨则。由教起行。由行入证。还能以此妙法。训匠于人。亦令他由教起行。由行入证。如是则自轨。亦此妙法。匠他亦此妙法。故名妙法莲华经法师品也。

△品文分二。初明能持之人尊。二明所持之法胜。初二。初长行。二偈颂。初有三。初明闻经得益。二示五种法师。三举信毁罪福。初二。初明现在。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起。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药王告八万者。若八万大士。则忍力已充。堪能在在流通。此之妙法。固所当诏告者。然必因凭药王而告。其意在何。盖药王是能行苦行之人。而烧身烧臂。不唯供养于佛。亦且供养此经。今如来欲彼八万大士。流通此经。亦当如其苦行。以为流通。故因药王而告之。无量诸天下。是举其品类。有八部四众。三乘之不同。言求佛道者。即是菩萨。乘三祇伏惑。百劫行因。求于木菩提树下。所成之佛道也。咸于佛前下。是出其闻法。一偈一句。是言其闻之少。一念随喜。是言其解之浅也。皆与授记者。无论其闻少解浅。皆与之授记也。然闻少解浅者。尚与记。则闻多解深者。不待言可知矣。

△二明灭后。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灭后义亦如前。所以若现在。若灭后。若闻少。若闻多。若解浅。若解深。莫不与之授记者。盖一切众生。皆有三因佛性。一是正因。二是了因。三是缘因。既皆具三因。则自当与记矣。何者。若正因。则圣凡平等。生佛一如。在圣亦不增。在凡亦不减。得之不为高。失之不为下。既其平等一如。则约正因。当与之记矣。故常不轻云。汝等皆当作佛。即一切众生。皆具正因。而当作佛也。法音经耳。便成了因。如经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既佛种从缘而起。闻法无不成佛。则约了因。亦当与之记矣。由闻法。起种种行。便成缘因。如经云。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或一香一华。皆已成佛道。既一香一华。无非成佛之因。则约缘因。亦当与之记矣。故无论其现在灭后。解深解浅。莫不皆与。当得菩提之记也。

△二示五种法师二。初明现在。二明灭后。初二。初明下品。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技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技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

五种者。即受持乃至书写也。然此五种。既皆法师。则能以妙法。自轨轨人。方得名为法师。若直尔受持。乃至直尔书写者。则以何为自轨。以何为轨他。故受持者。须知受持之所自。乃至书写者。须知书写之所自。则方可自轨轨他。而得名为法师也。盖此经所诠显者。唯是诸法实相。诸法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之诸法。而此三千诸法。莫不相相皆真。法法皆实。全体实相。故受持者。若能了此所诠。无非实相。则受持之时。即能于诸法相应。云何相应。谓外不见有所持之经。内不见有能持之人。既内外一如。能所泯绝。即所谓之空观也。虽则能所泯绝。而不妨我为能持。经为所持。而能所历然。即所谓之假观也。就其能所历然之处。而元是泯绝。就其能所泯绝之处。而不妨历然。即所谓之中观也。空观若成。则真谛理自显。假观若成。则俗谛理自显。中观若成。则中谛理自显。真谛一显。则般若德成。俗谛一显。则解脱德成。中谛一显。则法身德成。此三观圆修。三谛圆显。三德圆成。则便可以此而自轨。亦可以此而轨他。故得受持者。亦名为法师也。受持既尔。则读诵解说书写。亦复皆然。故此五种。皆得名法师也。敬视如佛者。佛在世时。天上天下。唯佛独尊。世出世间。咸所恭敬。今虽灭度。此经乃是佛畅本怀。明大事之法身舍利。故当敬视如佛。种种下。明彼五种法师。不但能受持乃至书写而已。以其能敬视如佛故。亦能兴十种供养也。药王当知下。是明其宿种。愍众生故生此人间。是明其现功。生有三种。有乘神力而生者。有禀誓愿而生者。有为业牵而生者。今言生此人间。乃禀誓愿而生。流通此经也。若有人问下。是明其来报。何以故下。是出其意。谓何以得知是人。宿种现功来报。皆如此之胜。故云若善男子等。能于此经。五种而为自轨轨人。及兴十种供养。则此人甚为难得。凡一切世间。皆应瞻仰奉觐也。一切世间者。即九种世间。以此经明九界皆归佛界。乃是如来出世大事因缘。欲令一切开佛知见。是人能以此经自轨。而兴供养。则不久自能开佛知见。复能轨他。则使人亦能开佛知见。因禀誓愿力故。哀愍众生。来生此间。弘法化生。故知是大菩萨。则宿种之胜。盖可知矣。以其能广演此经。则现功之胜。亦可知矣。是故应以如来之供而供之。言其来报之胜。当得作佛者。更可知矣。

△二明上品。

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乃况出上品。受持是别举五种法师之一。以该其四。种种供养是总明。言尽能者。谓此经全部。皆能受持。皆能供养也。上但能受持供养一偈。故是下品。此中尽能受持供养全部。故称上品也。次药王下。明其功行。言清净业报者。是人既能受持。则必能依解而起观行。至于相似。若至相似。则粗垢先落。见思已除。而得六根清净。所感之报也。此明宿种。于我灭后下。是明其现功。谓是人所有之报。以是清净。而宿种极其胜矣。自既清净。还欲令人亦得清净。故舍自清净之业报。哀愍众生。禀誓愿力。而生此五浊恶世之中。以为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也。则其来报之胜。当作佛者。亦不待言。自知矣。

△二明灭后二。初明下品。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窃为一人。说一句者。以下品之人。学问有所未广。知见有所未充。而于种种问难。有所未能尽答者。故但能窃为一人。说于一句。不能于大众之中广演此经也。言如来使者。主之所使曰使。如来为一化之主。既此妙法华经。教化一切。而说此经之时。乃如理而说。称智而谈。故此经是无上之妙教。此法师。虽窃为一人。说于一句。全即如来如理称智之所说者。故是如来之使也。如来所遣等者。如来更无他事。唯以说法化生为事。而此法师。难说一句。亦是说法。虽为一人。亦是化生。故即是如来之所遣。而行于如来之事也。

△二明上品。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何况等者。谓下品一句之法师。尚是如来使。为如来所遣。而行如来之事。况乎上品之法师。于大众中。则不独窃为一人。而广为人说。则不独一句。演为全部。而非如来之使。乃至于行如来之事耶。

△三举信毁罪福二。初明毁者得罪。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言恶人。于一劫中。则时分极久矣。常毁骂佛。则言语极恶矣。此自然获无量之重罪。然而犹轻。故言若有(云云)。若人以一恶言毁訾等者。其人未必本是恶人。内心亦未必怀于不善。时分亦不须经其久。但以一言毁訾。则言语未必极其粗恶。然其所获之罪。较之于前。甚为深重。此乃如来。巧为格量。极言其毁訾法师之罪为甚重。以明法师不可毁。非实有骂佛一劫之事也。然毕竟骂佛之罪尚轻。而毁訾之罪甚重。其故维何。盖在如来。则惑障无不破。谛理无不明。则虽毁而不瞋。誉之而不喜。逆之而不损。顺之而不增。以其毁骂。无减损于如来。故其罪尚轻。若夫在家与出家者。虽能读诵此经。然于惑障犹未破。谛理犹未明。则以一言毁訾之时。便生瞋怒。或因之而弃舍所读所诵者有之。既弃舍读诵。则何由生解。起行而入证。自既不能如是。又何能教化于他。所以道法从此而绝。佛种从是而断。故其毁訾之罪甚重也。

△二明信者获福。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佛庄严者。无别庄严。唯以定慧庄严也。今是人读诵时。了知无有能诵之人。及所诵之经。则能所泯绝。即以如来之定。而自庄严也。即能所泯绝处。又不妨我为能诵。经为所诵。则能所分明。此即以如来之慧。而自庄严也。荷担者。在背曰荷。在肩曰担。如来所荷所担者。唯无上菩提。今是人读诵此经。则能生解起行而入证。得成无上菩提也。其所至方者。能读诵此实相妙经。为佛所荷担者。则全人即法。全法是人。而念念是实相。亦复处处是实相。故随其所至之方。应随向礼也。一心等者。谓不唯三业恭敬。应加华香等。十种供养也。因其全法是人。全人是法。在人间为人中之第一。在天中为天中之第一。故应以人中上供而供。天上宝聚而奉也。所以者何下转释。意谓何以而应方向礼。乃至天宝奉献。故释云。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菩提故也。言是人欢喜者。非见其向礼供养等而生欢喜。正见前人能为如是。知其为法之情切。而有可化之机。故生欢喜也。若说法时。亦不须久闻。即须臾闻之。便得究竟菩提。何以故。若闻他经。而生解起行。则入证时。或但二乘。或但偏渐。今经若不闻则已。若闻之而起解行证。便登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发心究竟二不别。故即究竟菩提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四之一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