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百年资产阶级斗争的大背景下,杰出的律师和教育家迈克尔·E·泰格先生在西方经验基础上发展了一套马克思主义法律和法理学理论。他这种经过深入调查和详细记录的研究追溯了法律和律师在欧洲资产阶级夺取政权这一过程中的角色--是英语语言中对这个领域的首次探究--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补充了像R.H.托尼和马克斯·韦伯这样的重要人物的分析。泰格通过大量广泛的第一手资料,论证了资产阶级起义者的法律理论是先于宗教改革的,而且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主要理论组成部分。《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首次出版于1977年,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得到了国际认可。泰格的新版导言和延伸的后记讨论了近二十年来的人权斗争,照亮了面对当今社会运动的种种挑战。泰格借鉴了他自己作为一个民主权利斗士在美国,欧洲和南非的经验,同时增加了他对美国人权重大问题包括政治犯境况和死刑的历史洞见。 查看详情>>
发表于1798年复活节。既是费希特的耶拿哲学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也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书以知识学原则为基础,从“自我”概念演绎出伦理原则及其实用性,并详细研究了伦理原则的具体应用,规定了人的道德义务。费希特将其“伦理学体系”视作区别于“理论哲学”的“实践哲学”。他认为,理论哲学要阐明一种“必然的思维体系”,即我们的种种表象符合于存在;而实践哲学则要阐明另一种“必然的思维体系”,即存在符合并产生于我们的种种表象,换言之即道德世界符合并产生于我们的伦理原则。根据其伦理学,意识对象首先是自由行动的自我所产生之物,自我单纯地通过概念规定自身,并设定和实现其自身目标。因此,费希特伦理学的具体任务,首先是从自我规定的绝对自我出发,演绎出伦理原则;然后从伦理原则出发,演绎出适用于所有自由的有限理性存在者的具体义务。该书采取了演绎方法,由此推演出伦理学的所有原则。其演绎的出发点即主观与客观同一的完整自我或自我规定的绝对自我,演绎的方向是从主观(概念)到客观(存在)。根据体系要求,费希特将该书分为三编。第一编“伦理原则的演绎”从绝对自我出发,演绎出理性存在者的伦理原则。第二编“伦理原则的实在性和实用性的演绎”力图说明:有理性存在者所组成的共同体是由伦理原则规定的,作为道德规律的伦理原则普遍必然地适用于该共同体。第三编“伦理原则的系统应用或狭义伦理学”论述伦理原则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应用。 查看详情>>
本书是毛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务于英国情报局期间,根据亲身经历所写成的杰出间谍小说。 书中以英国间谍阿圣顿为线索,讲述了十几个相互关联又紧张曲折的有趣故事。小说、电影所喜欢描写的美女特工、甜言蜜语的男人,以及背后操纵着他们的神秘人士,这些看似夸张的虚构,在这里却成为一天二十四小时不断火拼的现实生活。 作家,外交官,革命者,舞女,农妇,男爵小姐,家庭教师,公司职员……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究竟谁是藏在暗处的间谍? 查看详情>>
作者是(美)卡尔。1931年他与一位英国女子结婚定居英国。在英国期间,卡尔除了创作推理小说外也活跃于广播界。他为BBC编写的推理广播剧“Appointment with Fear”是二次大战期间BBC非常受欢迎的招牌节目。美国军方因而破例让他免赴战场,留在BBC服务盟国人民。1965年卡尔离开英国,移居南卡罗来纳州格里维尔,在那里定居直到1977年过世。
她和他离婚了,而他不甘心。闻知她将要再婚的消息,他便悄悄来到了准新郎的家中。他逼迫她复婚。争执中,他偶然发觉对面二楼的房间内,正有一只戴着手套的手。某个人离去了,而准新郎的父亲被杀了。现场留着鼻烟壶的碎片——据说,这是法国皇帝拿破仑用过的东西。 查看详情>>
讲述了这么一个悲伤的故事。主人公卡蜜儿天生失聪,本来就已经够不幸得了,但是由于她的父亲德·阿尔西骑士由于陷入极度的忧伤之中而将其苦难来源归于自己的女儿身上,骑士一直就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卡蜜儿。虽然他试图努力接受,但失败了,文中这样写道:“......抱过女儿,用双臂举着满屋走;然而,可怕的思绪又不由自主地袭上心头,瞻念将来,眼看这沉寂无声、这发育不完全、感官封闭的孩子,还有为世人拒绝、厌恶、怜悯、鄙视,等等,都使他不堪重负。他面失血色,双手颤抖,又把孩子还给母亲,转过身去偷偷流泪。”这段话将骑士抱起卡蜜儿那一瞬间的内心世界刻画的栩栩如生,也侧面反映了骑士懦弱逃避责任的性格,为后面导致卡蜜儿母亲发生意外埋下了一个导火索。 查看详情>>
1925年发表的《曼哈顿中转站》以大战前后的纽约社会为背景,描写了记者、律师、演员、水手、工会干部等人物形象。他们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意者,生活苦闷,精神空虚。作品中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人物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有的只在某些事件中相遇。评论家们称它为群像小说。对于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来说,曼哈顿只是一个中转站,他们陆续来到这里,试图寻找新的生活,却发现这是一个充斥着冷酷和漠不关心的城市,因而最终只能选择离开,去往另一个地方。作者在书中描述了那些富有的政治掮客和在底层奋斗的移民,体现了人与城市间,人与人之间现代性的疏离与斗争。他的记述第一次使这些不为人知的移民进入了美国历史的范畴,使得本书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中充满了乔伊斯式的意识流词汇和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而新闻报导和摄影机眼的写法也使本书别具一格。 查看详情>>
《星船伞兵》(英文:Starship Troopers)是美国科幻小说大师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代表作,英文原版于1959年出版,曾荣获1960年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星船伞兵》是一部令人动情的成长小说,一个富家子弟经过严酷的训练最终成长为强悍英勇的星船伞兵,参加到地球舰队与邪恶外星虫族的惨烈星战之中。海因莱因的不俗之处在于:他能够在游刃有余地保持小说故事强大吸引力的同时提出自己鲜明的思想与观点。本书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既是一部火爆的情节小说,也是一部耐人寻味的思想小说。该小说后来改编为同名电影,并对以后的科幻题材的电影、游戏等产生深远影响。 查看详情>>
印度诗集。泰戈尔作。1913年出版。中译本吴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本诗集共收入85首诗。诗集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爱情。诗人热情地讴歌爱情,细腻地刻画了处于特别情绪之中的女主人公的独特心境,表达了她们爱情的强烈与内心的羞涩的统一,并且还展示了爱情的无限神秘与莫可名状的暗示。如《园丁集》——12,就是表现了爱之丰富的最壮丽的诗篇,在这里,情人的心被比做湖水,他的情妇被邀来装载她的水壶,湖水依恋地环抱她的双足,汩汩地诉说心中的秘密,形象地表现了淹没一切其他感情的强烈爱情。《园丁集》——28,则通过一个男子的自白,讲述了爱情的神秘;它是那么深沉,一切言语和表情都是无从表达的。一个情妇要完全了解她的情人,正如月亮要探测大海的深浅。除爱情外,诗集中还表现了诗人肯定现实、执著现实、反对解脱的生活态度,为诗集增加了不少的乐观与欢快。诗集中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抒情诗、寓言诗、哲理诗、宗教诗等。诗的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也运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诗集立意新颖,构思奇妙,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查看详情>>
家住卷心菜田边的年轻太太认识了会做各种美味佳肴的兔子,为了免除下厨的劳累与麻烦,她要求兔子每天为她提供饭菜,为此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兔子受到的挫折与挑战更大……在寒冷的冬天,年轻的画家屋里没有暖炉,冻得直发抖,而他的运气更差,所画的画一直卖不出去。有一天,有人来敲门,是一只猫,接下来奇迹发生了……作品中无论是兔子、猫还是玻璃球、藏红花,都拥有某种奇异的魔法与魔力,而爱的力量、善的力量却有如种子一般顽强生长。 查看详情>>
又译为 《释梦》。精神分析学说初创时期的代表作。西·弗洛伊德著。1900年第1版 (德文)。在弗洛伊德生前共再版过8次。有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法文、瑞典文、匈牙利文、捷克文等多种外文译本。中译本台湾省学者赖其万和符传孝译。西·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的创始人。提出人格结构理论、潜意识理论等。主要著作还有 《精神分析引论》、《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本书共分7章。第1章介绍了1900年以前有关梦的科学研究。第2章介绍了梦的解析方法。第3章提出了梦是愿望的达成。第4—7章分别阐述了梦的改装; 梦的材料与来源; 梦的运作; 梦程序的心理。本书系统介绍了梦的理论。涉及到梦的材料、来源、本质、功能、表现方法、象征性、程序、解析方法,以及围绕作者的性本能的核心观点而提出来的改装、凝缩作用、转移作用、校正、退化现象等许多问题。弗洛伊德为阐明自己的精神分析观点,使用许多自创的术语和概念。本书结构欠严密、层次欠分明,论述未能严格遵循逻辑顺序,各章节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论点重复交错。书中泛性论观的表述及行文艰涩,在初版后相当长时间里未能引起学术界充分重视,以后又有很大争议。但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有深远影响。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