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书名。该书是明末清初全真道龙门派律师王常月所撰。此书原是他在北京白云观六次开坛传戒时的讲稿《心法正言》,后由其弟子邵守善,詹守棒作跋,法孙詹太林、元孙唐清善编纂而为《龙门心法》。该书是清朝以后在全真道中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一部道书。正可谓“龙门七代家风,告诸大众”。(《龙门心法序》)《龙门心法》共二十讲。一、皈依三宝;二、忏悔罪业;三、断除障碍;四、舍绝爱源;五、戒行精严;六、忍辱降心;七、清净身心;八、求师问道;九、定慧等持;十、密行修真;十一、报恩消灾;十二、立志发愿;十三、印证效应;十四、保命延生;十五、阐教弘道;十六、济渡众生;十七、智慧光明;十八、神通妙用;十九、了悟死生;二十、功德圆满。该道书特别强调修道者必须皈依“道经师”三宝及“戒行精严”。以戒为例:说这个“戒”字,“是降魔之杵”、“是护命之符”、“是仙丹宝筏。并说“戒律就是玄都禁约,乃三清上圣所定科条”。(《戒行精严》)所谓皈依三宝,即用宗教道德以制身、心、意,从而忍耐行持,始终不变,明暗如一,久契真道,以脱生死。总之,《龙门心法》使教义由偏重内丹清修而转向以严守清规戒律为主的修持方法,被后世说这是全真道的又一次演变。 查看详情>>
养生类著作。明李豫亨撰,清王寿芝节录。一卷。豫亨字元荐,云间 (今江苏松江) 人。幼习儒,喜博览,涉诗文、兵法、养生等,终不得志。隆庆四年 (1570) 始捐举业,以鸿胪谒选,乘舟自苏赴京,途中将夙昔所得汇而成书,共十卷。载测微、原教、本术、还真、订疑、町政、往来论学函牍诸篇。此节录本选自原教、本术两篇。所载与医药、养生有关。凡五十七则,近万字。首载原养生之教,旁征博引,杂谈慎动、慎行、知足知止,忌纵欲、惜自身等摄生之理。次载本医药之术,摘自有关医药方剂的短论,亦为一般性医学常识。论述简捷,文辞精练,具有杂记性质。有民国十三年(1924)杭州三三医社排印《三三医书》本。 查看详情>>
又名《外治寿世方初编》。方书。清邹存淦撰。四卷。存淦字俪笙,海宁(今属浙江)人。作者认为年老体衰,幼年体嫩,皆不易服药;痘瘄、产科生死攸关,惟外治较为稳妥。故广收博采各科外治法之名方,仿吴师机《理瀹骈文》体例,编辑成帙。全书约八万字。成书于光绪三年(1877)。卷一,以病症分类。包括伤寒、感冒、中风等二十六门。卷二至卷三,以部位分类,自头至足共分三十六门,其中含有淋症、遗泻、疮痈、诸伤等病症。卷四,分妇科、儿科、痘瘄、急救、杂症、余录六门。凡六十八门,载方约二千三百余首,包括临床各科外治法的治疗方药,而以外科病症居多。分类详细,治法稳妥实用,可供临症参考。有光绪三年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查看详情>>
外科医书。别称《外科宝鉴》。3卷。宋·陈自明(良父)撰。约刊于1263年,是宋代有代表性的一部外科专著。陈氏三世业医,在医学方面有较深造诣,曾任建康府明道书院医学教授。陈氏鉴于当时专攻疡科的医生,多只重视外症而忽视医理方脉,每遇痈疽之症,“无非对病阅方”,甚而“心中惶惑,当下不下,悠悠弗决,迁延日久”,以致发生“轻者重,重者死”之不良后果,遂决心广辑古今医家之“得效方论”并结合其个人的经验编撰而成。《外科精要》一书较早见于明·《文渊阁书目》,传于后世者有明·熊宗立校本及薛己注本,熊本流传甚少,今广为流传者为薛己注本。薛氏在注释的同时,又增补个人治验及附录一卷,厘为四卷,畅发了原著的义理,提高了原著内容的学术水平,成为历代习外科者必读之书。本书在论述痈疽病因、病机、诊断、预后等内容的同时,强调按八纲辨症而选方,反对拘泥于热毒内攻而专用寒凉攻伐之剂; 并对疡科用药次第作了恰如其分的归纳、整理,从而使后学在辨症治疗上有所遵循,对中医外科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全书有55论,选方70余首,虽属个人撰著,但它较好地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水平,有其一定的参考价值。 查看详情>>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经文言内丹修炼之法。谓人身中有七宝,「精是水银,血是黄金,炁是美玉,髓是水晶,脑是灵砂,肾是王车璖,心是珊瑚。此是七宝,归身不散,炼就大药,万神尽登仙矣」。经文教人一心内守,调息绵绵,聚五行真气,结成刀圭,神炁相结而成九转大丹。
查看详情>>
方剂学著作。又名《严氏济生方》。10卷。宋·严用和撰于1253年(宝祐元年)。内容包括中风、中寒、中暑等内、外、妇科疾病79篇。每篇先述病候,后记方剂,总收医方450余首。选方多经作者试用有效,因此切于实用。 查看详情>>
内丹学著作。清代傅金铨撰,十二卷。卷一有自序、发凡、总论,及三关、天心、玄牝、神室、大衍图五幅。卷二论法财侣地,卷三论鼎炉符火,卷四为明理习静,卷五为炼己筑基,卷六为知时采药,卷七为还丹温养,卷八为脱胎乳哺,卷九为应世立功,卷十为天元归极,卷十一、十二为女金丹。每章广征博引,阐幽抉微,将历代圣真自黄、老、钟、吕与南五祖、北七真以下数百名丹家要语,分门别类,显而出之。 查看详情>>
华阳陶隐居集,南朝陶弘景撰。据《隋书‧经籍志》着录,有《陶弘景集》三十卷,又《内集》五卷,其书陆续散佚。今《正统道藏》本二卷,乃明朝傅霄编集,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辑录陶弘景所撰文章诗赋数十篇。其中《寻山志》、《水仙赋》、《华阳颂》等篇及诗歌四首,抒发作者忘却名利,寄情山水之怀,仰慕庄列乘风飞举,逍遥太虚之境界,歌咏茅山胜景及居山隐修生活。书启九篇,乃作者与梁武帝评论魏晋诸家书法优劣得失。〈答朝士访仙佛体相书〉一篇,论述仙道佛法对形神关系之不同观点。书序五篇,综述《登真隐诀》、《药总诀》、《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及《相经》等书旨意。碑铭五篇,记述葛玄、许谧等前代道士生平及道教遗迹。陶弘景学识渊博,神思飘逸,其诗文皆淡雅清丽,可讽可诵。非唯道流之秀特,亦六朝文学上乘之作。 查看详情>>
南宋张浚撰。十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前九卷解说经传,末一卷为《读易杂说》。《四库全书提要》云:“其曾孙献之《跋》云:‘忠献公潜心于《易》,尝为之传,前后两著稿,亲题其第二稿云:此本改正处极多,绍兴戊寅四月六日,某书始为定本矣。献之尝缮录之,附以《读易杂说》,通为十卷,藏之于家。’据此,则《杂说》一卷似献之所续附。然考献之是《跋》在嘉定庚辰,而朱子作浚《行状》已称有《易解》及《杂说》共十卷,则献之特缮录而已,未尝编次也。其书立言醇粹,凡说阴阳动静皆适于义理之正。末一卷即所谓《杂说》,胡一桂议其专主刘牧。今观所论河图,信然。朱子不取牧说,而作浚《行状》但称‘尤深于《易》、《春秋》、《论》、《孟》’,不言其《易》出于牧,殆讳之欤?” 查看详情>>
天枢院都司须知行遣式,此篇为南宋净明道道书,收人《正统道藏》洞玄部表奏类。内载上呈玉帝、道君等神灵之表奏行文格式,共九种。全篇内容多见于《太上净明院补奏职局太玄都省须知》一书。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