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二十二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钞长分十段者横长名长非竖长也如下疏释夜摩天宫一品经总作十段亦云长分为十也。

▲钞即第一方便品偈者卷当第一品当第二故言上三句正立下一段钞文科分为二。

初总科四句(上三)后别释(二)

初明第三句(二)

初叙古释(三)

初慈恩(二)

初正引彼文(言无)  二断其失旨(此即)

二公生(二)

初正引彼文(生公)  后具显其意(意云)

三天台(若天)

后彰今解(若望)

后释第四句(二)

初疑(下句)  后释(故今)

钞大乘法师云二即第二者缘觉乘也三即第三者声闻乘也。

▲钞此即生公意者显彼所凭而未尽其旨者断其失意也虽依生公之文未善生公之意以生公意亦应无第一彼则不无第一生公义有四乘彼唯三乘所以失生公之旨也。

▲钞意云下钞主具显生公之意言既未融余二下由昔大乘不通二乘皆当作佛故立为权然所说悲智万行不违今法华一乘故法华不言无之言以不收二乘故者出一亦去矣一句所以也以昔大乘不收声闻缘觉亦令作佛故昔第一亦不存之又权指故下更有二所以如前可知。

▲钞天台下问玄赞云勘梵本云无第二第三今翻之略云无二亦无三也如何会通答如云大乘小乘声闻缘觉岂非第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岂非第三以大乘尚无何有声闻缘觉故云总无昔日三乘然勘天台法华玄义与今钞所叙不同未可会同或天台余处有此释未敢详定然纂玄引法华文句第四云光宅说无声闻缘觉之二无偏行菩萨之三更引多释乃至天台云今言但以一佛乘者纯说佛法之圆教一乘也无二者无般若带二无三者无方等所对之三也如此二三皆无故经云尔又云无二者无通教中半满相对之二无三者无三藏中之三故。

▲钞若望下清凉自释但总出经意不别消文言趣举者趣与促同急举而不及他之谓故不指定是大是小也。

▲钞无有虚妄者疑云初说三乘后说一乘如何不成妄语耶答初说三乘者随机渐诱盖不得已根熟方说一乘本不欺他故非虚妄。

▲钞释曰下问何知后以大乘非昔三中大乘耶答华严不思议法品云或时为说差别三乘或时为说圆满一乘故知应耳言纵饶下此纵法相会二归一之义亦是会三为一以经具斯二义故或可纵汝相宗说此中经意会二为一昔权不会今实方会亦三权一实尔。

钞初引第一未来佛章者即第一卷亦方便品彼有三章先过去佛章次未来佛章后现在佛章今引三偈皆未来佛章也然此段钞文先伸科判后逐难消释大科分二。

初引经(二)

初正引经文(故彼)  后出疏所以(今但)

后解释(二)

初依文正释(三)

初释第一偈(然上)次释第二偈(二)

初略明大意(次偈)二具释三句(三)

初别明第二句(二)

初散释所目(知法)  二征释显意(云何)

二合明第二句(二)

初因种种(三)

初明第三句(三)

初佛种(佛种)  二从缘(缘即)  三起字(起彼)

二明第四句(是故)  三重显种性(体同)

后果种种(二)

初别明一句(二)

初佛种(二果)  二从缘起(果之)

后合明二句(故释)

三重明第二句(二)

初指同此经(比中)  后以胜况劣(准於)

后释第三偈(二)

初总指释前(后偈)二别明四句(四)

初句法即同真(言是)  次句无常即常(世法)  三句道场证得(令於)  四句方便宣说(以方)

后结归疏意(故知)

钞诸佛两足尊者一云福智二严悉满足故二云诸有情中人天为胜皆有两足不同余类有无不定多少复殊佛为人天师云两足尊。

▲钞知即证知者知通根后二智或理量二智法谓所证知法者即俗谛法也常无性者真谛法也言即真如无性之理者称无性理而无异味觉色心等诸法故起信论云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名字心缘等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即其义也。

▲钞云何常无性下征释显上义也言非自非他者非自性谛生故非他梵王等作故非具合前二故非离非无因自然故或可非自因非他缘非因缘共非离自因他缘因缘无定显法无生即无性也言无性者有二义故一者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无体相唯一真性故曰无性二者诸法无有差别自性故曰无性即此无性之处便是真理故以无性目於理也。

▲钞因种即正因佛性者释经中佛种二字也正因佛性如镜本明缘因佛性如新显明由此二为因成佛为果言故涅盘云下正证佛种是正因佛性义也言中道者以佛性非有无等边故言种子者具为因义故言此种即前下指种同性也此约种性不分二别故种即佛性种即无性也故涅盘下证此种即无性亦证佛性无性二义无别也。

▲钞缘即下释经中缘字可知。

▲钞起彼下释起字以始觉显本觉无复始本之异方得成道是起字义也然正因无来去今言起者由新明显本明假言起耳实无能起所起之二法以本觉性自灵知故。

▲钞唯以佛性下归说一乘所以也。

▲钞体同曰性等者重显种性之义或遣妨也妨云法华云佛种何引涅盘佛性释耶故此通也言体同曰性者始本无异故名为佛种即佛性也相似名种者因缘互相似故六度万行依真流故还契於真故种类也故以佛性名为佛种故关中云者此取四圣疏中释也言关中者即禹贡雍州之域东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四塞之地故曰关中言稻自生稻者证体同曰性同是稻故萌干下证相似名种始终唯稻无别类故故云其类无差望所成果俱为因种(有说一段钞文标下果种性者非也然有三字标故)。

钞二果种性下先释佛种二字然有二释初约性释本觉出障果佛名佛佛真报其理道理不差名性此直谈体性也说法度人下二约种释释谓种类他报化身佛佛种类相似故云类皆相似。

▲钞果之种性下释从缘起三字也谓前二利果(自利约性利他约理)依真理起故云从缘起也。

▲钞故释此偈云下合明二句归说一乘所以也意云下钞主重显关中意也。

▲钞此中知法下重释第二句会同此经下疏云准如来藏具恒沙德众生即在缠法身法身众生义一名异故见一切皆成若尔诸佛何以更化众生不如是知所以须化如是化者是究竟化无不化时以经释云知一切法皆无性故即同前文知色心等法无性余如十因最后中释。

▲钞准於下举胜况劣释也可知。

▲钞住真如正位者以一切法住真如正位故皆无常性也玄赞云真如住诸法之中体性常有名为法住法有染净离染得净分位显之故名法位与今钞意异也故智论下引证以真如在一切法之中性无改变曰法性为一切法因曰法界一切法在中曰法住是一切法正位曰法位故为真如异名也。

▲钞故涅盘经况之二鸟者经云娑罗娑鸟(音义云此云共行亦云白鹤)及迦邻提鸟(此云可爱是水鸟鸳鸯之类各二必俱)彼疏云诸佛如来得涅盘不舍世间不舍世间而入涅盘无常共常常共无常如二鸟游止共俱不相舍离。

▲钞今於道场者玄赞释云於金刚座道场中证此诸法本体性已於无名相法中道师方便以名相说等言悬镜高堂者即生公之意也下钞中清凉释云言悬镜高堂者即无心虚照万像斯鉴者不拣研媸故以绝常无常之静心照常无常之圆理故云二而不二证道幽微故云不可言宣。

▲钞故知下结归疏意上之三偈虽皆一性之文疏中要略唯引一句耳问前钞云今但引两句准疏亦有两句今何言唯一句耶答前兼能证人今正要所证一性故说一乘也。

钞一相一味之法者先标一相是法一味是喻所谓下释且约四德者解脱我德离相乐德离三有为(生住坏相以灭异二相同坏相故唯三也)五尘男女(即离十相故)等相故灭相净德灭二障等故下二句常德言究竟涅盘者是方便净也从因方便而修得故言常寂灭相者即性净涅盘本性净故终归於空显一相无相之义也言解脱者下再牒释解脱相也是真解脱者拣异离妄系缚等解脱也故第二经云下证其拣异也言但离虚妄者离分段生死故得解脱但证得有作四谛故故云未得一切解脱也释曰一切解脱即真解脱等者对会二经也亦会前法喻二名又云常寂灭下对会前二文也可知。

钞非但下蹑其科文以释经意也意明佛性即是一乘而况乘性岂不相成耶。

▲钞毕竟有二种等者彼疏云望小大极故名毕竟因果不同故分二种因能严果故曰装严果德穷满称曰究竟世及出世约位分异十地已还通名世间皆是变易世间摄故佛名出世六波罗蜜显因毕竟相一切众生所得一乘明果毕竟性言一乘名为佛性者经云如人有酪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彼疏合有酪凡有心者定当得成无上菩提合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有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合以定得故言有酥凡有心者皆有真识觉知之性故定得菩提以有真识觉知之性与菩提不定异故即是二乘名为佛性释曰下有二义故佛性即是一乘一约皆有故即是一乘此即智慧之性为一乘二又佛性者下约理运弥载故即一乘亦师子吼品文也彼疏云佛性具无边义今就一空门说一离相名空如心无大小长短等相一离性名空具恒沙德别守自性依此深理运因至果即是乘义。

▲钞则是野干鸣者亦是彼经文也音义云梵语悉伽罗此云野干青黄色形如狗群行夜鸣声如狼也庄子注云野干能缘木然与狐异禅经云见一野狐又见一野干故知异也。

▲钞三十三又云下勘经是三十二言果亦同者同一解脱同一甘露皆果同也言海八德者三十二经云一者渐渐转深二者深难得底三同一咸味四潮不过限五有种种珍宝藏六大身众生在中居住七不宿死尸八一切大雨投下不增减言一甘露者下约喻明果同故什公注净名云诸天以种种名药着海中以宝山磨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今以涅盘如甘露真不死药也。

钞结会世尊所化弟子者以经说佛昔於大通智胜佛所为十六沙弥之一於八万四千劫广分别说妙法莲华经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今是结会此也故经尔时所化众生等与钞引同我灭度后下与疏全同。

▲钞方便有余土者天台净名疏云二乘恒沙别惑无明未断舍分段身受变易身所居之土名有余土言常寂光土者掌珍记云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三事不一不异众圣冥契故云土也。

▲钞论曰下即分段身灭也有净佛土下受变易身处言乃无烦恼之名者问弥勒所问经论及楞伽经云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究竟断诸烦恼但析伏一切烦恼等云何无烦恼名耶教义答云愚法者(即不了法空即法执也)不断广慧者断今据广慧理不相违问不闻法华不知不觉菩萨所行岂是广慧答智论三十八云我成佛国无三毒及名既无三毒何以佛出答三毒即涅盘故准此论意愚法二乘望其当分断烦恼故出三界外今约不知即是涅盘故云但折伏也今以回心之后闻一乘法方知烦恼即涅盘无实烦恼之名。

▲钞法性身者变易身也以证法性后所受细身从所证法性以立其名法性之身依主释也言稽留者迟滞之义言舍众生者无大悲心故及舍佛道者无大智心故言不如直往者罗汉回心二万劫方至十信直往但一万劫至十信故问应同独觉答独觉已疾修四生(心镜钞第二云四生义有三一遇四佛二四生报三经四增减劫后义为胜声闻三生准此知之)迟百劫方得独觉果回心后又经一万劫故亦不如直往言直往者超卓大方不历二乘速成正觉涅盘云初果回心八万劫乃至独觉回心十千劫得到阿耨菩提之心教义解云此明最钝初果人受七生已方入涅盘灭心心法始入灭定复经八万劫乃得生心受佛教化发菩提心若於一身得第二果受二生已即入涅盘经六万劫方能发心若於一身得第三果不还欲界即入涅盘经四万劫能得发心若得罗汉即现入灭定经二万劫即能发心若独觉利根经一万劫便能发心又有义云前五人从凡得小果入涅盘后起回心修十信行满信心已堪入十住发心住位已来随根利钝各经彼劫(但从涅盘起后经彼劫也)未必一向在涅盘中经尔许劫上明迟者若疾者如法华经云我灭度后等引文同此问若依疾者何言不如直往答直往修十千劫至十信满或未必十千劫如龙女等故璎珞经云若一劫二劫三劫等不同声闻已疾者三生迟者六十劫修得极果已入灭之后回心故亦不如直往若尔有学必无回心之者答今且说无学谁遮有学如阿难是初果岂不回心耶问何故回心劫数如是答心镜钞云二乘灭分段为涅盘然行苦极长无过非想八万大劫二乘厌苦忻寂住寂时量与非想同六四二万如次可对无所有处识处空处取八十增减劫为一火灾劫经此八万等应知此即总其极者故八万劫等方便显示回心者利钝不同明不必尔故有现世回心之者如舍利弗等问彼是应化声闻不同实者答权必化实故钞故疏结云决定回心者问智论九十五云复次佛法於五不思议中(一众生多少二业因果报三坐禅人力四诸龙力五诸佛力)最第一今言漏尽阿罗汉还作佛唯佛能知论议者正可论其余事(准法华游意引云止可论其余事今论本应脱一余字也)不可测知是故不应戏论若得佛时乃能了知余可信而不可知涅盘三十四云声闻得佛道不得佛道如是诤讼是佛境界若於是中生决定者是名执着何故疏云决定回心答疏依教理深信亦不言如实证知此但仰推之智信解知之为遮趣寂定不回心云决定回心也又教义问云瑜伽论等说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盘者本转二识皆灭无余后生心时以何为因无因而生不应理故答彼论依始教门引小乘故所立赖耶行相粗显不从真起故说有灭一又为顺小乘故亦许彼涅盘故说入已不复起也二今终教中就实而说既根本无明熏如来藏成阿赖耶彼二乘人於此二法俱未断证何因得灭阿赖耶识三又由於彼无断证故所得涅盘岂为究竟化城同喻亦应有失四由上四因故得心生也。

钞一决定声闻者玄赞云亦名趣寂二增上慢声闻者此是凡夫但得第四禅定便谓得第四果(如经云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未证谓证名增上慢也三退菩提心声闻者谓先发大心后遇违缘退归小位四应化声闻者诸大菩萨及佛等示化为声闻故。

▲钞即如身子者譬喻品云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大众中说我昔曾於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道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妄而便自谓已得灭度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等又优婆塞戒经说舍利弗曾於六十劫行菩萨道有婆罗门从其乞眼鹙子与之彼得观已投之於地双足践踏骂詈而去鹙子悔恨遂退大心言我今还欲令汝等者既云汝等显非一人而已故云非独身子然准上经文无等字或疏主所见经本有等故设依无等字释但义引之如前已引结会昔所化者无量恒河沙等众生岂独身子耶问前结会所化者但云声闻弟子何义引退菩提心者答经云十六王子菩萨沙弥各令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岂非今声闻皆昔发菩提心者耶。

▲钞四大声闻下信解品云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自说穷子喻舍佛慈父往五道等故文如前引。

▲钞第三周中者谓法华经有三周谓法说一周喻说一周宿世因缘说一周此当第三也文如向引。

▲钞罗睺罗者此云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儿障我不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世舍(以王言汝若有子听汝出家)然处胎六年方生有二缘起一曾塞鼠穴经六日一昔曾为王尝召一沙门处於门外经於六日忘不问及故招斯过。

▲钞故知夫下即生公之言也而独言下遮玄赞疏意彼云应化声闻者应化非真摄大乘说诸大菩萨及佛等化示为声闻故引实声闻向大乘故如富楼那即其类也故今遮云余阿罗汉岂非应化而抑之耶。

▲钞汝等皆当作佛者法华论说六授记一别记二同记三后记四怨记五通行记六具因记(具如玄赞疏释)今此是第六具因记也。

▲钞安国法师者会解云即安国寺元康法师於贞观中游学京邑有彭亨之誉形拥肿而短然其性情勇猛一闻多悟群辈所推帝闻之喜曰何代无其人诏入安国寺讲三论寂照引广钞第二云即安国寺利涉法师然未知孰是彼所以不许者有二意一不轻之记在昔故二唯记药王等成佛不记声闻故即诸下安国有自释也亦具二意一药王等在今法华会故今记不在会声闻故释曰下清凉扶昔论义也亦有二意一者此是举昔例今谓昔日菩萨与众生记例同今日菩萨与现今声闻授记非是不轻直记今日声闻二者或昔闻不轻记者即今在会声闻世世已来常受我化等言何得不依者斥安国也亦有二意一云能立能释皆是天亲何得不依二云天亲是法相宗主安国是法相后辈宗师天亲之言汝尚不依余人化导汝肯依耶。

钞若大乘云者玄赞疏云其增上慢既是异生菩萨记令信有佛性令渐发心修大行故其趣寂者元无大性何得论其熟与不熟应言趣寂由无大性根不熟故佛不与记由趣寂者与增上慢合一处说译主同言根未熟令其发心令增上慢者发菩提心令决定者发信大心不愚法故若言趣寂后亦作佛违涅盘等处处教文故疏结弹云下问此一未字可尔论云如来不与记岂非佛永不与记耶答菩萨与记令发菩提心既得发心必当成佛至如佛永不与记复有何过以为慈恩改未字为不字且作是说此乃即是根不熟即时不与记亦不违理如彼经云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岂永不现不成佛耶故探玄记云但言未熟不言无根圭峰云若定不成佛论则应言余二声闻根性无故佛不与记设云不熟亦非无根但是根性不熟故(此遮玄赞云应言趣寂由无大性论既不说何得加诸)。

▲钞得决定心者由菩萨授记故得决定成佛之心是方便令发心也既发心已进修妙行非谓己能证会成就二空法性真而与授记故亦不如菩萨得授记也。

疏入楞伽下第二云大慧诸声闻辟支佛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盘不知世间涅盘无差别故分别一切法与非法而灭诸相不取未来境界妄取以为涅盘不知内身证修行法故不知阿棃耶识转故第四云大慧声闻辟支佛若离一切诸过熏习证法无我尔时离於诸过三昧无漏醉法觉已修行出世间无漏界中一切功德修行已得不可思议自在法身偈云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无量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寤得佛无上体是我真法身第七云大慧声闻辟支佛於第八菩萨地中乐着寂灭三昧乐门醉故不能善知惟自心见堕自相同相熏习障碍故堕人无我法无我见过故以分别心名为涅盘而不能知诸法寂静(第二云妄取以为涅盘第四文显第七云以分别心名为涅盘故皆无实故也)。

▲言胜鬘等者彼经云唯如来应正觉得涅盘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不成一切功德言谓涅盘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盘成就无量功德故二乘之人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盘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盘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二乘之人成就思议功德言得涅盘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盘一切所应断过皆悉断灭成就第二清净二乘之人有余过故非第一清净言得涅盘者是佛方便是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盘界远言无上依经等者无上依经如钞备引其宝性第三(钞云第四者悞)与无上依经文势大同故此不录须者往捡其佛性论第二广说亦与无上依经大同其释四种生死略如下引名号品疏说者是故二论皆不具录也言密严等者言於中入灭二乘於三界外更受变易者贤首云一切二乘皆回心以悉有无漏性力为内熏因故如来大悲力外缘不舍故根本无明犹未尽故小乘涅盘不究竟故是故一切无不回心向大菩提也然当回心时於界外即受变易也又其回心有迟有速速者如前引法华余国受化迟者经劫乃起若别说之如涅盘八万六万四万二万十千等劫别故正当回时即入十信位次第修行大乘。

▲言变易者唯识论云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二死章云即以无漏业所知障欲色二界异熟五蕴而为体性谓诸圣者以悲智修心有悲故欲下化众生有智故拟上求佛果念斯分段短促无堪不能长时远征大劫修其胜行遂以所知障为缘无漏业为因冥资故业故业被资便能熏识等五支种子既被感已生现功能而复殊胜功能既胜所生现行身之与命而有改转由是改粗身为细质易短寿为长年然后方能广修胜行趣无上觉是故得有变易生死也然此身亦名不思议身谓由无漏定愿之力感得其体微细难测非是凡夫二乘下位菩萨所知境界故论云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身亦名意成身旧云意生身论云随愿成故亦名变化身粗浅分段被无漏定愿资成改转异本故论云无漏定力转令异本如变化故。

钞入楞伽王城者楞伽此云难往此山居海之中四面无门非得通者莫往故言望其当分者彼经第二卷云而作是言我生分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等得入人无我乃至生心已为得涅盘故言但是深入三昧者前引偈云味着三昧乐等(云云)。

▲钞七譬喻者即勒那摩提译本也论标云次为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说七譬喻对治七种增上慢应知七种增上慢应知七种众生者一求势力人二求声闻解脱人三大乘人四定人五不定人六集功德人七不集功德人七种喻者一火宅喻二穷子喻三药草喻四化城喻五系珠喻六顶珠喻七医师喻七种增上慢者一颠倒求功德增上慢二声闻一向增上慢三大乘一向四实无而有五散乱六有功德七无功德(后五皆有增上慢言)今当第四喻为定性人对治实无而有增上慢也若菩提留支译本乃云实无谓增上慢心以彼七种皆云慢心故知今云增上慢人者非四种声闻中增上慢声闻也乃为定性人尔肇公云二乘虽无结慢然卑生死尊涅盘犹有相似慢也言有世间有漏三昧者二本论皆无有漏之言今以实夺权故义加耳亦由虽复名觉即是不觉在小乘故虽曰涅盘大乘望之故云世间弥勒所问经论云彼不能究竟断诸烦恼既未断烦恼故是世间所以云无实涅盘也三昧亦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趣一境故言三摩跋提者亦云三摩钵底此云等至瑜伽释论(最胜子菩萨造)云三摩地目心数中等持一法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三摩跋提此云等至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今取一分无心定故)三摩呬多此云等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定位功德三名宽狭耳。

钞无上依经第一说云等者先科分次随难释分为三。

初约人标能所障(无上)二约法释能所障(三)

初例释能障之相(二)

初标列(一者)  二释成(何者)

二正释能障所障(四)

一生缘障净德(由无)  二生因障我德(因无)  三有有障乐德(缘无)  四无有障常德(若未)

三例释所起生死(二)

初标能列(阿难)  后正对释(无明)

三约人结成得失(阿难)

钞一生缘惑者生字体目变易受生之缘即所知障望果疎故为缘生缘是体上有一分障涅盘净德之用名惑所生之缘缘生即惑二释如次二生因惑者生体亦即变易其受生之因即无漏有分别业以缘事智取相分别菩提可求有情可度拣异根本无分别故故云有分别业体即是定愿同时慧也望果亲故为因生因是体上有一分障涅盘我德之用名惑或可惑字目体因缘目用问既是无漏云何名惑答起信云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二释例前上二是变易生死之因缘未是生死之果三有有者上有字即上生死因缘如十二因缘下有支下有字正是三种意生身此是有果故佛性论云由前因缘惑得变易异熟有果或可上言有者谓三种有复言有者五蕴不无名所有即有名为有有有体上有一分障大涅盘乐德之用名之为惑二释如次今略惑字四无有者於变易生死中即生即灭故云无有如十二因缘中生缘老死亦约念念迁变故名号品钞云即改变易脱或此后更无有有故名无有此生之后便成佛故无与有异相违释也无有体上有一分障涅盘常德之用名之为惑无有即惑持业可知。

钞如何下释成也然以三界分段因果为例释成变易因果也言无明住地生一切诸行者但取能生不取所生举例中亦尔唯取无明不取业也生因惑中唯取所生诸行不取能生无明住地举例亦然有有中亦但取所生不取能生举例亦尔。

▲言三种意生身者下疏云然此身类有其三种一三昧意乐二觉法自性乐三种类俱生无作行初云楞伽第四云谓入於三昧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识波浪了境心现皆无所有云何觉法自性谓了法如幻皆无有相心转所依依如幻定及余三昧能现无量自在神通如华开敷疾速如意如幻如梦如影如像非造与造相似一切色具足庄严等入佛剎了诸法相故云何种类俱生无作行谓诸法相释曰初从所依定为名次从所依智立名三自证法相义兼定慧及法性尔故名种类由此故能随众生类种种一时现生任运而成云无作行若依地位初则五地前次则八地前后则八地后等即其义也(上皆疏文)。

▲言四取为缘者举分段也唯识云缘爱复生欲等四取彼疏云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言欲取者谓取五妙欲境故瑜伽第十云欲取谓於诸欲所生贪欲见取谓余萨迦耶见於所见有所贪欲戒禁取谓於邪愿所有贪欲我语取谓於萨迦耶见所有贪欲又云欲取唯生欲界苦果余三通生三界苦果。

▲言三有漏业者即善恶不动三业也起三种有者即三界果也言三种意生身不可觉知等者不取所依身唯取能依细生灭也下举分段易知。

钞由无明住地一切烦恼是所依处等者正释能所障义四德所障四惑能障然以惑障德曲有四义一者通障随举一惑障四德故二者别障即以一惑障一德故三相顺障如以细惑障细德粗惑障粗德四相违障如以粗惑障细德细惑障粗德等故此文所说即别障及相顺障非余二障也今初者无明是根本烦恼是枝末举末显本故云依处言烦恼垢浊等者即所灭尽染无此染故名净今染本末未尽故障大净也。

▲钞轻相惑者即是不觉名轻相惑言虚妄行者有分别故未真实故搜玄记云由无漏行与虚妄杂故呼无漏业为虚妄行如杂矿金等以为能招作行故障无作行真自在我也。

▲钞缘无明下以由前缘因二惑有意生身五蕴苦果故障乐德也。

▲钞若未能得下此一断障与德相间杂说例前应云变易生死体上断续流灭无量未能除尽故不得至见是诸如来为甘露界极无变易大常波罗蜜湛然不易名为大常今所说此先总收於前惑业苦三皆永尽处(纂玄云此钞中具四烦恼即缘诸业即因生即变易体也难即体上细四相也)为甘露界即真常处以惑业苦皆是无常之法故即通相之义显於常义故云尔也。

钞阿难下标分段四难以为能例例此四种生死也问此中所例四种生死与前何别答前名惑此名生死但名异故其体无殊又无明住地是总所依此四皆是所起故。

▲钞无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者依体起用也集玄云是变易生死之方便故依主释也名号品疏钞(下钞云下疏明四种生死可检於此故今引之就明此也)引佛地论第二云一者方便生死谓生死缘即无明住地惑能生新无漏业(拣异法相资有漏故业也)以惑生智同类故故名方便(虽有所生取能生惑)譬如界内无明生行(即取能生亦烦恼障)言因缘生死者是生死之因缘故亦依主释名号疏云谓生死因即上无明所生无漏有分别业但感同类故名因缘(唯取所生)譬如无明所生行业(亦取所生)言有有生死者有有如前释有有体即生死持业释也名号疏云由前因缘感得变易生死异熟果如三界内有漏业感六趣身言有有者未来生有更有一生故言无有生死者无有如前释无有即生死持业释也名号疏云无有生死即改变易脱譬如生为缘有老死等过患其报谢更无有有故名无有今言过失难者即生老死也。

钞如何断言永灭无余者责法相宗也问上来所说宁知非是不定性人受变易耶答十卷楞伽第二云一声闻性二辟支佛性三如来性四不定性五无性声闻性者乃至堕不思议变易生死故明知是释定性声闻七卷四卷大同此说问既受变易何名定性答且就长时故名定性义如下说。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二十二

音释

(苦绀切覆定也)。

(五坚切磨也)。

(赤脂切)。

(之勇切[病-丙+(雍-〦)]也)。

(千胡切疎)。

(子缓切组类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