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浙东沙门 昙噩 述

施学

无而必以求诸人为贪。有而以子诸人为吝。惟贪若吝。三界众生之大患也。故先佛。教之内施以去贪。则头目手足。齿发肤爪。是已。教之外施以去吝。则国城妻子。服食器玩。是已。盖爱者贪吝之本。而身又爱之本也。然同有此身。则同有此爱。夫能忘所爱。则足以遗身。推所爱。则足以利物。而贪若吝於何有。且释迦世尊之为菩萨时。於三千大千世界。无芥子许地。不舍身命。以求菩提。噫爱而至於遗身利物。以成菩提。其爱与非也。故系二科於施学之下。为世劝云。

遗身科

晋僧群

不知何许人。有高行。居罗江海中之霍山。山有大石。广数丈。而洼其中。深可六七尺。得泉焉。味甘而色冽。且饮之能不饥。号盂泉。群因之以辟五谷。晋安太守陶夔。从群乞而遗之出山。輙臭气不可闻。夔必欲致之。乃亲渡海至山下。风雨暝晦。留数日不得往。叹曰正谓山灵。勒回俗驾耳。遂去。群庵外有涧。与盂泉隔。非略彴莫可渡。一日忽有折翅鸭。身横略彴上。群欲举杖拨去之。恐致鸭死。因不得饮者数日。遂没。寿百四十。临终曰。我少时折一鸭翅。此其报也。

宋昙称

史失其氏。河北人。游彭城。宿逆旅。主人夫妻皆八十余。穷悴无子息。称留视养。如己父母。毕其世。葬之而去。至驾山。驾山之人。为称言。虎暴莫之止。称曰。虎饥耳。我当以身饱之。乃解衣夜坐草中。祝之曰。愿此血肉。作甘露味。充满法界。使一切众生。息贪害意。於未来际。获无上法食。明日往视之。则余头颅而已。乡里收以为塔。虎暴自是无复作。

宋法进

或曰道进。或曰法迎。生唐氏。凉州张掖人。少以苦行闻。为沮渠蒙逊所敬。逊没。子景环为胡所破。弟安周立。是岁大饥。进屡请赈济。安周不答。进则持刀裹盐。至饿者群聚处。次第授三归。即挂衣盔树上。而卧於地。授刀饿者。使割身肉。以共济。饿者未忍。乃自起割之。蘸盐以徧啖饿者。两股既尽。语饿者曰。我倦。汝自取之。虽皮骨。犹足以给数日。无使王知。苟知则夺而去之矣。饿者皆悲悼。不敢正视。顷之其弟子与王使至。舆以还宫。安周感悟。发仓廪存活。不可胜数。明日进乃绝。阇维烟焰亘天。火不息者七日。而舌无所坏。起三层塔[疗-(日/小)+土]之。弟子僧遵有高行。

宋僧富

生山氏。高阳人也。少孤笃学。美仪止。伪秦卫将军杨邕。襄阳习凿齿皆友善。听道安讲放光般若感悟。遂祝发为沙门。安没。还魏郡廷尉寺谢宾客。山行见一小儿。为群贼牵去。问之则曰。欲以其心肝祭神也。儿啼垢面视富。富即脱所着衣。遗贼曰。请毋用人祭。而用羊豕祭。此衣所以为羊豕价也。贼不可。富遂从贼取刀。[利-禾+皮]其腹。血淋漓仆道旁。贼大惊皆奔散。富虽困。犹能言。行路问而悲之。因相与抱持而哭。既送小儿还其家。又急以针线。缝其腹涂之验药。舆归寺。少时而差。

宋法羽

冀州人。年十五。为沙门慧始童子。始刻苦於道。羽落发能嗣其行。慕法华经药王菩萨樊身之施。於是自蒲坂以白晋王姚绪。绪曰入道多门。何必自焚。对曰。吾愿如是。即服香油。以布缠其身。诵经坐火栅中。声至眉额焦烂。而后绝。时年四十五。

宋慧绍

不知何许人。八岁依沙门僧要。为童子。落发於临川招提寺。阴积薪高数丈。虚其中如龛状。乃以所欲为辞要。要苦遮挽之。不从。复设八关斋会。别往来者。是日车马奔辏。金帛填委。中夜忽失绍所在。求之则已坐薪龛中。而燎及顶额矣。然犹闻其唱一心云。俄有大星如斗。坠烟焰中。再坠再举不可测。火三日乃已。又后三日。而一梧桐生其处。盖绍无恙时所尝言者。且戒勿伐。时年二十八。其师僧要。寿一百六十。没於招提寺。

宋僧瑜

生周氏。吴兴余杭人。年十二。为沙门。尝与昙温慧光。庐於山南。号招隐。常曰。结果三涂。情形故也。情将尽矣。形亦宜捐。其远追药王焚身之轨可也。於是诵药王品。以即火聚。时年四十四。后有双桐。生其室。世号双桐和尚。

宋僧庆

生陈氏。巴西安汉人。家世事五斗米道。庆犹悟其非。十三为沙门。止义兴寺。净修梵行。愿求见佛。初然三指。乃辟谷。大明三年二月八日。於武担山寺西。对其所造净名像前。焚身供养。有物如龙状。从火升天。时年二十三。

宋慧益

广陵人。史不书氏。少为沙门。有至行。大明四年。始辟谷。饵麻麦。六年绝麻麦。食酥油。顷之又绝酥油。服香丸。时虽肢体无力。而神情殊壮。七年四月八日。於钟山置镬。油满其中。乘牛车诣龙门。辞孝武皇帝。乃入镬。据小床。以油灌吉贝自缠。且灌一长帽着之。帝令太宰江夏王义恭。至镬所劝曰。为道多涂。何必焚身。答曰。本愿如此。不必上烦圣虑。乞度僧二十人。以隆佛法。有诏许之。即诵药王正品。火至眉。声犹朗然。翌日帝为设斋建寺。号药王。以拟本事也。

宋昙弘

黄龙人。史不书氏。少为沙门。专精律部。宋永初中。游番禺。止台寺。又游交趾仙山寺。诵无量寿及观音经。誓生安养。孝建二年。乃聚薪自焚。弟子争抱持以归。则其身已半焦烂矣。更一月小差。复失之。迹其所往。则火赫然。而命已尽。明日人有见弘黄金色。身乘一鹿。以西驰者。

齐法光

秦州陇西人也。史失其氏。年二十九。为沙门。不服纩帛。辟五谷。啖松叶松脂。及饮香油。以焚身自誓。稍积薪於记城寺。大明五年。十月二十日。果满其志。火至眉目。经声犹了了。时年四十。

始丰沙门法存。读莲经。慕药王焚身供养事。且欲以化其乡里之孱弱不立者。卒行其志。太守萧缅。遣沙门慧深。为塔表彰之。

齐法凝

姓庞氏。会州人。初武帝尝於梦中。游齐山。觉而徧问其地於群臣。卒莫有知者。乃诏天下访求之。而得於会之城北七里所。因立精舍於上。给田度僧。以垂永久。凝以童子占籍焉。戒行精苦。禅观修明。每入定。輙经月。至年七十。偶於佛像前。置高座。坐烧一指。昼夜略不动摇。火及臂烟焰愈炽。弟子或欲扑灭者。或叫呼禁止者。皆不听。火遂及身。七日七夜。惟一灰聚。众共埋骨其所。而树塔焉。

周普圆

武帝时。戾上三辅。素行头陀。乐以慈悲利益群品。诸少年有愿从出家者。輙引度无所惮。默诵华严每彻一部。虽弟子莫之知也。多於林墓间。坐绳床习定。屡阅晨夕间。乞食则一往村落。性无怖惧。常有鬼四目六牙。身毛下垂。手持曲杖竟前。圆瞪视而已。鬼遽隐。有人从圆乞头。将自斩。其人因谢不受而止。有从乞手。遂自以绳系腕於树。以刀自肘断予之。因闷绝仆地。竟卒於郊南之樊川。道俗慕其行。争欲收葬。寻分其尸。为数段。以树塔焉。

隋普济

雍之北山互人。出家之初。即仪轨圆禅师习定业。然常诵华严。以自程课。周武废教。乃复发愿。修普贤行。使大法再兴。如果所愿。当舍身供养。生贤首国。由是栖迟太白山中。饮涧啖草。以度时。开皇弘阐佛乘。济欣庆弥厉。思酬所愿。因投炭谷之西崖以殒。远近奔赴。增岩填谷。为建白塔於高。峰焉。

唐法旷

姓骆氏。雍之咸阳人。少专儒素。后从弘善寺荣师。听大论。年十六。讲解通畅。酬答泠然。京师诸德推美焉。然尤习定。而不以时节方所。有间屡阅藏典。坚持律业。务行头陀。以终其身。且每以离着。垂训门徒。曰予惟生死滞着。从无始来。故受轮回。以至于今。中常怏怏。欲以试之。贞观七年二月二十一日。去终南山四十里。许於炭谷内。脱衣挂树。自刎而终。当是时。人无知者。建至八月。乃始访得其处。而尸完洁云。

唐汾州大乘寺有僧。亡其名。每以浊世难度。誓必舍身。期生安养。先为节食。服香者屡岁。於是卜日集众。盛列旛盖导卫。至於子夏学岩。面西而立。作佛观久之。众唱善哉。乃竦身高崖。投於深壑。望者见其至地。犹能起坐。及就视则已逝矣。

唐会通

雍州万年御宿川人。出家隐居终南豹林谷。每读法华经。至药王品。忻然慕效之。私积薪槱为窟。誓必自烬。贞观之季。静夜於林中唱经下火。清声烈焰。与风俱远。讫於熸息。犹见其跏坐如故。寻而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逮晓寂然。乃收其遣骸。起塔勒铭焉。

又荆州有姊妹比丘尼者。亦志修药王本事。於是渐断粒食。服诸香油香蜜等物。而神爽高明。气力不衰。贞观三年二月八日。於州之逵道中。置二高座。姊妹乃以蜡布缠身。自踵至顶。惟出其面。众共以华香旛盖。迎升高座。姊妹更以火炬炷顶。端坐以诵法华。烟焰及眼。声犹宏亮。下及口鼻。而后息绝。达旦合座。骸骨消化。二舌独存。众为起塔以葬。

僧善导以道绰之教化行京师。亲写弥陀经数万卷。散诸士女。奉之以修净业者不可胜计。一日说法光明寺。或者问导曰。今称佛名号。定生净土否。导曰定生定生。或者礼拜讫。口唱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续不少置。因出寺立门前柳树上。合掌西望。投身於地而死。

唐玄览

姓李氏。赵之房子人。兄弟凡五。而览其季也伯父蒲之万泉令。无子命为嗣。然览心慕出家。遂北逃。见超禅师於汾州。其伯复遣寻获以归。览终无留意。乃曰。我身属伯。心则属诸佛也。贞观初。入京蒙度。隶名弘福寺。每谓法属曰。誓必捐弃苦木。以警流俗。十八年四月初吉。忽以衣幞。付知寺僧。身着单衣。东至渭阴洪陂坊临水诵礼讫。即投身水中。众趋拯之以出。览曰。吾方仰学大士能舍难舍。幸勿遮止也。众悟听其所欲为。乃复合掌发愿。唱佛名号。没涡湍中。三日而后获尸水上。共起塔本寺以葬。先是览久不归。同住颇怪之。访问靡知其处。寻解所留之幞。以验其踪迹。内有遗文书一纸曰。敬白十方三世诸佛。弟子玄览。自出家来一十二夏。虽沾僧数。大业未成。今欲修行檀波罗蜜。如萨埵投身。尸毗割股。鱼王肉山等前圣模范。衣物具在。请依佛律。呜呼临终之际。其周详委悉如此。亦足以见其用心矣。

唐束草者

忽见之京师平康坊菩提寺。所居不治房舍。夜则藉草一束。随卧两庑下。曰此头陀行也。如是数年。纲维者谓其宿德。为构房使归。以便安养。且讥其狼藉。草曰。尔厌我乎。世不堪恋。何可久哉。是夜遂以所卧束草焚。至明骸骼俱化。唯余灰烬耳。夫以束草之微。而毁七尺之躯。且无郁勃之气。爆裂之声。是非入三昧。以金刚力。摧血肉之身者。不能也。众同塑其像於寺而奉之。有所祈祷。尤灵异。

唐无染

出家隶业中条山。习四分律涅盘经因明百法等论。每谓华严经。至谓东北方金色世界文殊菩萨。与一万圣众。从昔已来。止住其中。而演说法。即忻然暴之。愿往参礼。贞元七年。挂锡五台善住阁院。然於采薪汲水。供众之暇。徧历幽胜。所睹金桥宝塔。锺磬光瑞。莫穷其数。如是阅二十年。后於中台之东。忽见一寺。额曰福生。内有梵僧。可万计。染徧拜慰劳如礼。而菩萨亦以僧相语染曰。汝於此有缘。当荷众。勿有愿无行也。染由是发心饭僧。且自要曰。如僧及百万。则烧一手指以谢。尽烧指。则僧之受饭者。已及千万。布施填委。海涵山积。方来而未止也。开成中。别众往中台绝顶。炷香告辞十方如来。一万菩萨。偕其季赵华。持蜡布两端。粗麻一束。香油一斗。诣其地。是日染则绝不饮食。从旦至暮。礼诵不小辍。夜将半。谓华曰。吾兹春秋七十有四。夏腊五十有五。余喘几何。而犹贪着不以供养。则岂诚吾徒所为哉。子吾弟也。幸助吾缘。则庶几於是。华泣谏再四。不可。则以布缠麻缚。而油灌之。举火自其顶。烟焰方炽。而屹立不倚。至足然后仆。则亦可谓异矣。

唐行明

吴郡长洲鲁氏子。出家礼五台峨嵋天台诸胜迹。至衡岳爱之。遂栖止祝融峰下。与玄泰布纳相往来。每谓其友曰。吾不愿学僧崖之焚木楼。亦不愿学屈原之葬鱼腹。然终当学萨埵太子之饲虎耳。一日委身鸷兽前。骨肉皆尽。泰为收其遗余。以阇维之。得舍利。绝圆莹。因撷华酌水。述文以祭。其文槩谓能以勇猛破贪着。成法檀度也。

周普静

姓茹氏。晋州洪洞人。少从乡里慧澄法师出家。诵经持咒勤至。既剃落受具。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舍利。听采睢阳。赴讲龙兴寺。其禀承传授。皆可尚。随缘奖导於陈蔡曹亳宿泗间。卒行化汴京。复归乡里。住慈云寺。会郡守杨君。迎请凤翔真身塔。为民祈福。於是投牒乞自效。塔时奉安广圣寺。显德二年四月八日。静於塔前。焚身供养。仍发愿曰。当舍千身。期登正觉。今始千身之一也。即坐薪龛。自抛火炬。哀恸之声四合。烟焰炽然。云物日色昏浊。春秋六十有九。

宋守贤

出泉州永春丘氏。少聪敏。即依师披剪於吉祥院。后游学云门。得心法。既匡众衡阳之大圣寺。其操守愈益孤峻。一布衣。虽屡更寒暑。未尝变。一藤状昼夜禅坐。如株杌。有问者。酬答无小滞。乾德中。忽告众曰。吾今兹且将偿宿愿矣。明日径入南窑山。诸子弟辈。初莫之知也。有求之者。得双胫骨草石间。然后信其委身於豺虎矣。阇维收舍利起塔。寿七十四。

宋文辇

永嘉平阳人。幼趋金华受业。从剃落。既圆具。即杖策缙云。见明招。得心法。后造天台韶公室中卒。随侍三十载。不少懈。而尽其底蕴乃已。又揽藏经三过以印之。太平兴国三年。忽积薪自焚。且曰。吾以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诸菩萨。烟焰五色旋转。观者赞叹嗟悼相杂。俄获舍利於灰烬间。莫可计。时春秋八十四矣。

宋怀德

江南人。髫年北游。获落发。听讲致名位。尤通法华。诵持专至。后礼僧伽像塔至泗上。太平兴国八年。诏宦者李神福。以旛华上供。且奉感应舍利。至寺附新塔以葬。德因誓。以躯命供养。乃先舍衣盂资生之物。悉以饭僧。然后服以灌油纸衣。拜辞大众。手持双烛。登积薪上坐。待烟焰之炽。而诵经不辍。既而身摧声息。灰烬迸散。噫亦可谓勇猛精进者已。则是年四月八日也。顷之神福旋京师。具以事闻。上为之动容。

赞曰。

贪欲为因  贪命为果  至哉格言  畴克负荷  此生死身  三界羁锁  柰何神识  认我着我  欲尤污秽  乃情爱缘  命亦虚幻  修短由天  是二贪者  皆身致然  故能舍身  为法檀度  诸佛如来  护念嘱付  萨埵药王  诚足追慕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