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三精持广利二。

初略叙标举。

常不轻者。释迦前身威音王时。精持妙法广施利导之迹也。以佛性义遍记四众。于善则拜逢恚不怒。一切见敬故号不轻。不专读诵以持无相经。确忍骂辱以持无我行。无相无我所谓精持也。于万亿岁广说是经。化万亿众令住正道。使上慢者信伏随从。使毕罪者还得道果。所谓广利也。盖前之持经具五种功虽圆而未精。前之蒙利获六千德虽胜而未广。以有人法之缘影存焉。必靳造于无相无我之妙。其于读诵不知所专不知所忘。其于四众不知所敬不知所慢。使妙行遍彰亿众自化。敬慢之心罪福之迹。凡所谓人法缘影者。皆㳷然于正遍正等之域。然后为精广。兹实持经之尽道也。故劝持之文终于此品。

△二依文正释五。

初牒前持毁。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至)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谤毁之罪。如喻品末与法师品说。闻持之礼如法师功德品说。将显精持先举此者。所以警众使知持毁之报不谬。而深信精持广利也。得大势。即大势至也。

△二精持远因六。

初所师之佛。

得大势乃往古昔(至)国名大成。

绵历往古事千亿佛。无相无我精持广利。非具法力大势难胜其任。故告得大势菩萨也。威音王者。以大音声普遍世界。为诸法王说法无畏也。故不轻既得其道。即能于众说法心无所畏。劫名离衰。谓世道交兴。国名大成。言正化无缺。

其威音王佛(至)说应六罗蜜法究竟佛慧。

此叙威音亦说三乘也。因阿耨菩提者。因无上道为说六度。使由是而趣证菩提究竟佛慧。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至)皆同一号。

亦如初后灯明二万皆同一号。为道同故。所叙多佛。明释迦往因之旷远也。

△二发迹之时。

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至)名常不轻。

△三释名彰行四。

初平等行。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至)当得作佛。

此以佛性义遍记四众也。四众容行不等。而不轻以佛性等之。故皆悉礼拜深敬。以谓皆行菩萨道皆当作佛。盖众生佛性本自圆成。世间业行皆顺正法。凡能观一切行皆菩萨道。知一切人皆当作佛。夫何轻慢之有。

△二无相行。

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至)汝等皆当作佛。

此持无相经行无相行也。

△三无我行。

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至)汝等皆当作佛。

历年骂詈不生瞋恚。是真无我也。众生痴迷不能自信。故以记为妄授。菩萨大悲不舍救度。故避走之际犹切示之。

△四双约名行。

以其常作是语故(至)号之为常不轻。

△四闻持。

是比丘临欲终时(至)广为人说是法华经

始则不专读诵而终能闻持多偈。增亿万寿广为人说者。由其无相无我缘影俱亡故。神智真明慧命不夭。而冥契若此也。威音虽灭法音不灭。故先所说经可以具闻。然于空中闻者。示使忘能所绝影像。然后能具此法。故得二十千万亿偈也。以能所忘影像绝故。即得六根清净功德也。前举六根功德。方明所证之法。今举不轻。乃示能证之人。

△五利导。

于时增上慢四众(至)三菩提。

四众见闻信伏随从。所谓妙行遍彰亿众自化也。大神通力即具闻益寿是也。乐说辨力即亿岁广说是也。大善寂力即六根清净真常功德是也。

△六积德。

命终之后(至)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引威音王日月灯云自在。意明不轻积德致道。宣布法华源流之远也。要使说是经则如威音王得大无畏。明是道则如日月灯相继无穷。布是利则如云自在润覆无极。凡精持广利期造乎此。

△三显示今缘二。

初不轻。

得大势于意云何(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精持成己之道。以致今日其道愈光。

得大势彼特四众(至)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广利成人之德。虽历恶缘其利不失。

△二众会。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至)不退转者是。

此文漏阙句义不分。合依正法华云师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又加优婆夷。乃成四众。正法华云。五百清信士五百清信女。

△四结显劝持。

得大势当知(至)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结显广利劝令精持也。

△五以偈重宣三。

初颂精持远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至)疾成佛道。

将导者。后曰将前曰导。言威音以神智妙力。前后导达群生。使趋于道也。计著于法。谓拘墟束教迷佛性义也。其罪毕己等者。谓慢众毕是罪已。复遇不轻临终闻经而教化成就也。不轻命终值无数佛。即日月灯云自在等。

△二颂显示今缘。

彼时不轻(至)听法者是。

△三颂结显劝持。

我于前世(至)如是经典。

结显广利也。令住涅槃。谓令得真常道果也。

亿亿万劫(至)疾成佛道。

劝令精持也。以亿劫乃闻亿劫乃说。故当生难值想而深信精持。以成就佛道也。显妙劝持文终于此。

△三流通分二。

初叙义分科。

自神力品发起嘱累品付授。其余六品全体前法。示现行境流通此道。名以行契智常然大用之门。盖药王妙音观音妙严化迹。皆现实相行境以契前智境。而终于普贤常行。故名常然大用。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二依科别释八。初发起流通二。

初叙义。

正宗既终。意将传付利泽万世。是以菩萨伸请。如来即现神力嘉赞经德。以发起群心使广流布。故名如来神力品。而为发起流通也。

△二释文四。

初菩萨伸请。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至)而供养之。

即涌出品佛所化众。于前显迹劝持。于此伸请流通也。广说即利他。受持即自利。

△二神力嘉赞二。初神力显胜六。

初现舌放光。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至)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出广长舌上至梵世者。现辨说之神力也。放无量光遍照十方者。现智照之神力也。将赞经德先现神力。始自出舌放光。以至震动诸天通达佛土。终乃结云。若以如是神力。于亿万劫说此经德。犹不能尽者。极显斯经胜妙也。如来神力乃法界体中无作妙用。华严云。幻师之幻法能现种种事。修罗变作身齐等须弥山。龙王瞬息雨悦泽遍天下。彼具贪嗔痴神力尚如是。何况法界慧具足自在力。然则舌至梵世光遍十方。特法界慧中一微用耳。旧住菩萨即在此娑婆下方住者。梵世即初禅天。

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至)然后还摄舌相。

此释迦分身诸佛亦以同道助发。

△二现声震动。

一时謦欬俱共弹指(至)地皆六种震动。

于数寸之舌现至梵世。一会之顷现百千岁。又一謦欬弹指而其声能遍十方震大地。皆显神力胜妙也。

△三假彼通力。

其中众生天龙夜叉(至)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十方异界众生碍心。而能见此娑婆佛事。乃因佛神力假彼通力。盖显胜妙也。

△四诸天归依。

即时诸天于虚空中高声唱言(至)皆共遥散娑婆世界。

此皆神力或使。

△五合异达碍。

所散诸物从十方来(至)如一佛土。

此又神力变现。

△六结显经德。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至)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

上行即涌出众首也。舌相之广身光之远。一謦欬一弹指。而能动六震感诸天。以至合异达碍。则神力可谓至大。而不能说尽经德者。如来一切深妙功德尽萃此经。不可胜穷故也。

△二嘉赞秘妙。

以要言之(至)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所有之法即道场所得者。自在神力即称性示现者。秘要之藏即法之不可示者。甚深之事即心之不可传者。皆于此经尽之。所以功莫尽说也。

△三正发流通。

是故汝等(至)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当知是处已下。明诸佛修证。始终不离此法。故所在之处皆应钦奉。

△四以偈重宣三。

初颂神力显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佛救世者(至)地皆六种动。

颂现舌放光现声震动。

以佛灭度后(至)不可得边际。

颂结显经德。

△二颂嘉赞秘妙。

能持是经者(至)教化诸菩萨。

成佛之道。分身之理。教化之法。皆不离此。

△三颂正发流通。

能持是经者(至)亦令得欢喜。

道得其传称佛心故。

诸佛坐道场(至)一切无障碍。

能持是经。则一切彻了左右逢原。复何障碍。

于如来灭后(至)毕竟住一乘。

上皆赞发流通之德也。下结劝。

是故有智者(至)决定无有疑。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二付授流通二。

初标叙。

以言托之曰嘱。以法系之曰累。欲使传续妙法利达无穷。故曰嘱累而为付授流通也。然法会未终遽说嘱累者。此经以智立体以行成德。前之开佛知见明一大事。立体之法既备。故说嘱累以明佛佛授手之要止此而已。后之以行成德者。唯体前法推而行之。更无别法。既无别法则于此嘱累宜矣。华严有三十九品。敷列修进至等觉位终。如来出现品才三十七。遂即嘱累流通。而后说普贤常行及善财南游二品。亦以前法既备。后唯蹑前以成行德。更无别法故也。又前彰智境。所以简情显解。后示行境。欲其解终趋行故于此辨焉。所谓行境者。无复简显无复情解。唯全体运用之而已。观曰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后行。又须忘绝前解然后能入行境。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则后之行境非言所及非解所到。亦非嘱累所能相授矣。学者当进乎此。阇那笈多后翻此经。移嘱累置卷末。失华严之旨矣。

△二释文六。

初世尊嘱累。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再三摩顶示谆勤也。首楞严等诸秘密教谓之佛顶。表无上法。诸佛授记付嘱皆摩其顶。表授无上法也。无量菩萨。即从地涌出者。

△二示流通行。

所以者何(至)示教利喜。

所以令其广宣此法者。使学如来三行与诸众生施大法利也。一大慈悲行平等滋济。二无悭吝行竭内外财。三无所畏行不惮烦难。如是乃能与诸众生三种智慧。佛智离二乘见。如来智离菩萨见。自然智离诸证取。不由他悟。通唯一乘实智也。但随德用异称耳。信如来智慧。谓能信种智趣向一乘者。当为说是经。令得佛慧而不滞二乘也。余深妙法指权渐教也。亦曰深妙者。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三结劝成行。

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乃所谓将此深心奉尘刹也。

△四时众禀命。

时诸菩萨摩诃萨(至)愿不有虑。

佛三嘱以示勤。众三反以示敬。

△五遣化留塔。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多宝佛塔还可如故。

令分身各还者。示法得其传化身遂隐。留宝塔如故者。以后说未周。尚须圆证。

△六众得法喜。

说是语时(至)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一喜遣化达隐显之道。二喜留塔得复闻之法。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六之二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