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乐门人明旷

夫以佛法非遥,心中即近;真如非外,弃身何求?迷悟在我,发心即到;明闇非他,信修急证。不访医王之药,何时见大日之光?今为念诵观行之缘,略注如右,广释历劫不穷。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

就此题略有二别,梵、汉语别故。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者,梵语也;心经者,汉语也。若具存梵语者,可言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质多苏他览;若偏存汉语者,可言大智慧到彼岸心经。言摩诃者,依大智度论有三种义,谓大、多、胜也。天台大师言:大者,空义;多者,假义;胜者,中义也。即是圆融三谛真如实相之理,是即所观之理也。言般若者,能观之智也,即是三种般若也。三种般若者,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也。实相般若者,观中道理之智也;观照般若者,观空谛理之智也;言文字般若者,观假谛理之智也。因时名三智也。言三观者,谓空、假、中观也。言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言波罗蜜多者,到彼岸之义也。烦恼与生死云此岸,菩提与涅槃云彼岸也。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名彼岸;迷菩提念烦恼,迷涅槃念生死,名此岸。言心者,要妙心也,即上所谈圆融三谛理也。经者,说上诸义教也,训法、训常也。言法者,轨则义也,三世诸佛师依之成佛故。言常者,三世诸佛各至出世,说而元常,无易改故。

观自在菩萨者。

能观之人,举观自在菩萨一人,以兼一切行人也。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者。

明所观之理也,即上所明圆融三谛理也。

照见五蕴皆空者。

明所观之五蕴也。

度一切苦厄者。

明观五蕴皆空,而免一切苦厄也。苦者,八苦也,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也。言四厄者,一欲厄,二有厄,三见厄,四无明流厄也。

舍利子者。

举,对扬人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

明圆融三谛理也。色即是空,非灭色为空也。空即是色,非离空是色也。是云中谛理,是云即空即假即中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者。

谓准上色蕴可知也。此五蕴中,初色蕴者,身也;余四蕴者,心也。言色者,有形质碍法也;言心者,无形无碍法也。云色而心,色与心无二法。何者?心不在内外,非中间,遍一切处,犹如虚空故。

舍利子者。

上举对扬人也。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者。

何者心性自性清净空寂,而具足百界三千诸法也?自性空寂者,空谛理也;虽性寂而具足百界三千法者,假谛理也;不空不假不可思议者,中谛理也。此三谛理者,在佛不净,存凡不垢;在佛不生,在凡不灭;在佛不增,在凡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者。

结上五蕴义也。已上五蕴,为上根人所说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者,

明无内六根也。

无色声香,味触法者,

明无外六尘也,是空十二入也。言入者,涉入义也,谓六根涉入六尘也。眼所对色,有三种也,谓可爱色、不可爱色、平平色也。耳所对声,亦有三种声也,谓可爱声、不可爱声、平平声。鼻所对香,有三种香也,谓可爱香、不可爱香、平平香也。舌所对味,亦有三种味也,谓可爱味、不可爱味、平平味也。身所对触,亦有三种触,谓可爱触、不可爱触、平平触也。意所对法,亦有三种法,谓可爱法、不可爱法、平平法也。眼可爱色,具生死因、生死果,苦谛、集谛同也。然则眼根具六烦恼,余五根亦如是,六根都合有三十六烦恼也。约三世,都合百八烦恼也。约昨今明,都合亦为百八。亦约前念、中念、后念,都合为百八也。约惑心,生如是百八烦恼。约悟心,亦具百八三昧。何者?观根尘相对,念心即空、即假、即中时,具灭、道谛也。道谛涅槃因,灭谛涅槃果也。已上为中根说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者。

明无十八界,略举初后也。若细言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界者,差别义也。六根、六境、六识,合为十八界也。已上为下根说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

明顺逆十二因缘也。言顺十二因缘者,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也。逆十二因缘者,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也。约十二因缘,有四种十二因缘,谓生灭十二因缘,无生灭十二因缘,无量十二因缘,无作十二因缘也。即四教所诠理也。生灭十二因缘者,三藏教,为下根声闻所诠也。无生灭十二因缘者,通教,为中根缘觉所诠也。无量十二因缘者,别教,为上根菩萨所诠也。无作十二因缘者,圆教,为上上根菩萨所诠也。是十二因,分为三道,谓无明、爱、取三支,烦恼道;行、有二支,业道也;余七支,苦道也。苦道转成法身德,烦恼道转成般若德,业道转成解脱德也。三道亦名三障,即报障、烦恼障、业障也。

无苦、集、灭、道者。

明四谛也,即明生死涅槃因果也。苦谛生死果,集谛生死因也。灭谛涅槃果,道谛涅槃因也。问:何故先举果,后举因也?答:见果知因故。约此四谛,亦有四种,谓生灭四谛,无生灭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也。亦是四教四谛也。

无智者

无菩提

亦无得者。

谓无涅槃也,纯一实相,实相外无别法故。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者。

明一切菩萨依般若。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者。

明得益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者。

明四教理也。是大神咒者,三藏教生灭四谛理也。是大明咒者,是通教无生灭四谛理也。是无上咒者,别教无量四谛理也。是无等等咒者,是圆教无作四谛理也。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者。

明拔苦与乐之真实理也。已上明显露般若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已上明秘密般若也。揭谛揭谛者,世也,度也,是明自度也。波罗揭谛者,明度他。波罗僧揭谛者,总明自度度他也。菩提者,明自他共到所处也。娑婆诃者,明究竟。是中有事究竟,理究竟也(云云)。

心经疏(终)

智者大师,内证秘密,外说显教矣。荆溪一行,互相师资,授受圆密焉。于兹剡川,入荆溪门,出心经疏也。照大日,慧光明,观音深行,辨显辨密,尽美尽善也。山家建两业之顷,将来此疏以显传。东寺弘三密之日,引证斯序制秘键。然则观遮学生,台东宗徒,不可不依之,不可不学焉。仰愿佛日增耀,正法久住,度四海万民之苦厄,到摩诃般若之乐岸云尔。

维弘化二年夷则八日,刻于势州奄艺郡林村闲翁寺。住僧义满谨识。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