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年在汉藏教理院讲──

一 佛法的判教略史  二 理论究极的性空与事实亲证的中道  三 天台和贤首合评  甲 台贤的优点  乙 台贤的缺点

一 佛法的判教略史  关于判教,在印度初期,分有许多部派,每派都以自己一派为正统的真正佛法,以别派非是正统佛法或非佛法。这在印度部派时期如是,到了大乘兴盛时期,则大乘人以大乘佛法为究竟了义,以小乘为非究竟非了义的方便法;这并不是不承认小乘是佛法,不过判他为方便法吧了。后来大乘也渐渐地分有部派,起初已有小乘、大乘之分,加以大乘中又分,遂有唯识宗和空宗的三时教之判了。如解深密经,就是印度判教的一个根据。印度有明显的唯识宗与空宗的两种三时教,实在清辨后戒贤、智光的时候;其时、已在中国的天台宗之后。所以古人说判教唯是中国所有,并无印度的根据,这是不对的。如瑜伽论引证解深密经的三时说,也算是已有判教了。不过在小乘时,因每派都有全部三藏经典,故只认自派为正统他派非佛法的部派分判。大乘初起,虽不以小乘为满足,但不能抹煞它,只能容纳之而为了不了义的分别。其次至大乘又生派别,如唯识宗亦不能抹煞空宗,不过经容摄而不以它为圆满吧了。这在印度的判教,大略如是。

中国的佛法,传来时在印度已大小并行,故大小乘之分已不成问题。且来华传弘佛法者,大抵学大乘而兼弘大小乘者,无定执小乘而排斥大乘的。所以也就无一定大小之诤论。或大小并重;或以小乘是大乘之方便;或云佛法一味,因根机不同故有见大见小之异。如佛教传来中国时,像鸠摩罗什和菩提流支等,皆立一音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只随机领受有了义不了义,并无教之可判。到了六朝的齐梁时代,判教之风始盛,各派皆以自己专讲之经论为最高,如涅槃宗以涅槃常住为究竟,地论宗以地论为最高,梁之光宅法云又判法华经为实教等。如是或分顿教、渐教,或分权教、实教,或分半字教、满字教,乃至分判为三教、四教、五教者。然当时之判教,犹甚简单,亦无定式。

至陈、隋之间,天台之判教始较为完备详细。天台教虽起于慧文、慧思,唯判教实完成于智者。智者曾将前人的顿、渐、显、隐说综合起来,判为化仪四教;将半、满、权、实、偏、圆等说,判为化法四教。又以说时的不同而为五时,此时的不同说,本来也是以前就有,天台不过加以集合整理而已。所以中国判教之风,实开创于齐、梁之间,而完成于陈、隋。天台虽集当时佛法之大成,综合以前的判教而加以组织。但那时虽有真谛的摄论、俱舍,然不甚完备;至于后起的佛法,如唐玄奘的唯识与禅、密等宗,都非天台四教所能尽。贤首宗在时间上既然较迟,又全部承受天台之说,再融纳新传之唯识宗及空宗的三时教判和禅宗,并加以整理组织,在所判的教仪中,都给他有个位置,故中国的判教,到了贤首宗实在算是最完成了。华严宗虽创始于杜顺、智俨,而判教之完成,则在于三祖贤首国师。

唯贤首时密宗尚未兴起,到了二三十年后才盛,故在贤首所判之教仪上,尚未给一显明适当之位置。不过、密宗在当时仅为一种行法,和善导流的净土,惠能流的禅宗之行法一样,故一行亦仅以天台之教仪解说密经,并无密宗的特立教仪。后来日本空海才著有显密二教论,十住心论,判贤首为第九住心,将密教放在贤首之上,判为第十住心,别立密宗之位置,可谓较贤首后来居上之判教。不过这仅在日本流行,在中国并无何影响。

贤首宗因慧苑的判师,曾隐没一时,至清凉才把他复兴起来。这时、密宗业已盛行,天台亦由荆溪复兴,禅宗更风行国内,尤其清凉是深禅宗而精天台教者,故对此二种皆能更予以组织容纳。所以我从前曾名华严宗为清凉宗。因为在中国的判教史上,实以清凉重兴之华严宗为最充实完备,后来则只有守成保持而已。如永明寿的宗镜录,不过是容摄诸宗义入禅宗而并非判教。现在所要讲的五教仪开蒙,即是依照清凉较圆备的判教说而造的一部书。

二 理论究极的性空与事实亲证的中道

性空论者用一个空字来批判一切法,以为凡是空的都是对的,说不空那就不对了。这在抽象的理论上,当然是有他的强处。然而、要是拿抽象的理论来抹煞具体的事实,或者就把理论当为事实,那就不免错误了。性空论者在理论上谈到究极的地方,便是性空。然在理论上尽可说一切皆空,而事实上却不一定就是空。比如说石头的坚和白,坚是看不见的,白是看得到的。在理论上白是一概念,坚也是一概念,在概念上是可分离的;但事实上的白石是坚白不离的,若离白或坚便不是白石了。所以理论上尽管你说白不是坚也好,说坚不是白也好,事实上只有一块白石。

圭峰曾诘性空论者:你说一切皆空,能够了知空的是个什么?这意思说:在抽象的理论上,尽管你说空,但在具体的事实亲证上,不见得全是空,那证空的无分别智是不能抹煞的。尽可说知性亦空,但终不是冥然罔觉,而是知空空知的如如相应。这就是亲证事实的不空或空不空的不二中道了。

三 天台和贤首合评  甲 台贤的优点  一、天台的优点  天台的优点为六即、十乘。说即而常六,故理虽平等而染净的分位不滥;说六而常即,故虽有行位次第而理实始终一贯。十乘、即十乘观法,天台四教中无论那一教皆有此十法以成乘的修法。这十乘观法亦即是说明诸教义并不光是一种学理,都可依之实际修行,所以这十乘说是非常活泼的。

二、贤首的优点  贤首的优点为十仪、十时、十玄、十观。十时详于天台的通五时;十仪的综合分析,亦详于天台的顿渐等四仪;第三观中的十观、十玄,更是此宗的精妙处。就拿十观看,虽说圆融无碍,但仍是一层一层条然不紊的。这种层层融澈的教义,诚非诸宗所能及也。

三、台贤的共同优点   (一)两宗都有三观,但对照起来又有不同。如天台三观中的第一空观,又有析空、体空之别,析空不通大乘而体空则通;贤首的第一观则仅一而不分。又天台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贤首的理事无碍观,是次第三观又兼一心三观中的一部分义。周遍含融观则是一心三观中最圆融的一部分义。所以约应用上说,则天台有析空、体空、次第、一心,而比较来得灵活;如初心修不上一心观,则可依前三观慢慢地修上去。若依分析上说,则贤首每观都开为十门,却较为精详了。(二)两宗都以圆教为最圆满,然亦有别,天台以法华为纯圆,判华严为兼别之圆。意谓华严是与二乘对立不能融三乘都归于圆,所以它是不澈底的兼别明圆,法华能会三归一,无小大之对立,才算是纯圆。贤首则判法华为同圆,华严为别圆。意谓华严是佛之根本法,余法都是从此生起的,法华是经渐偏之后而会归于圆,归圆才同华严,故唯华严为特别的圆教。若以根本法轮和摄末归本法轮来看,可以作这样的说法:若从佛果的自证法界说,则以华严为最圆;若自如来对法界一切众生的化他大用上说,则以法华为最圆畅。

乙 台贤的缺点一、将整个佛法这样分成四教、五教,往往要发生滞碍而不能切当。但天台的五时配四教,比贤首的五时配五教活一点,它判阿含但小,方等对小明大而通四教,至般若明大乘空理才不通藏教。贤首则把解深密经等指定它是始教,就不能前通小教,后通终、顿、圆教了,这在教仪上是很难通的。故天台把方等时的经,许它虽是大乘而可通四教。

二、两宗的每教各有断证分齐,便成为四种或五种的因行果证不同。尤为大碍者,是说四教或五教的佛果各各不同,而都说释迦牟尼不过是一化佛。这样一来,令人怀疑成佛也不究竟了!我们信佛,就是信有无上正遍知的佛,假使佛也不定是究竟,那么何必成佛!佛之所说法亦不必是究竟真理了!虽然台、贤都说明佛果有究竟与不究竟,这种化佛亦是圆教佛果或住、行等菩萨所现起。但仍要发生疑问:我们所信仰的佛法,是现在人间的释迦佛所说,这释迦化佛虽然可能是圆教佛果所现起,但亦可能是住、行、向等不究竟的菩萨所现!总之、这种判教说,是会令人对佛果生不究竟想的。

由这种佛果不同的意趣而发展,如日本真宗说:弥陀净土是报身佛教,其余是释迦的化身佛教。又密宗说:大日如来所说的才是真法身教。这样、甚至外道们也滥说:我的法门是然灯古佛大乘教,故不同释迦的小乘教。本来一切佛法都是由释迦牟尼佛所说,这样一来,释迦佛所说的就收摄不尽了!而且如贤首的小教佛,不过才齐圆初信位耳,其程度之浅低,怎能不令人看轻了佛!如说只一大乘究竟果是佛,那就不会发生这些弊病了。

三、天台所断的五住烦恼,尚可与一般大乘经论配合。贤首加立三十二分习气,则无教典根据。如果有人立四十二重习气,岂不是又要超过贤首的圆教佛十位吗?天台的见惑、思惑,可即是分别的、俱生的烦恼障;尘沙惑、是分别起的一分所知障;无明惑、是俱有的一分所知障。至于四十二品,系借托般若与华严四十二字母,犹可勉强为解说。又说别十地等于圆十住,亦可勉强说为:别教是把地前的说得较详,地上则略,圆教却把地上的说得广详,而地前则略。至于贤首所立二障以外的习气,在教据上理论上实在找不到解说!小乘阿罗汉有习气未尽说,以未说烦恼障之外另有所知障的无明,故说这些无明或所知障名为小乘未尽的习气。但大乘既把小乘不染污无知说为所知障的无明,则不得更在所知障外加立习气──因为习气就是所知障。假使为了要加立三十二个行位,又加立了三十二分习气,这实在是不足取的。四、二宗对诸宗的看法:在天台的藏通二教,可以摄三乘利钝之机。贤首之小教应唯摄小,始教应唯大之始。但小教中也有菩萨和佛,始教中也有证小果的,则名义淆乱。至于龙树的中论,在天台判他是通于通、别、圆教的,因为他一分共空义虽不通于中道不空,但一分不共空义,亦能通于不空之别、圆二教。贤首则唯判为始教,这假使依提婆的破他而‘破如所破’、或清辨的‘胜义皆空’来判为始教还可;若依月称入中论等说,在破他的理论上虽说空,而实依华严十地立论,且说唯佛果有真自性,这在天台已应判为通教兼但中别教,何况中论之更兼圆中?乃贤首概不许中、百论通终、顿教,甚是不妥。又贤首对唯识法相宗的判法更为死板!贤首始教中说的佛身,在唯识家看来也不过是三类化身中的‘大化身’而已。可是唯识教法中不还立有报身与法身的吗?若天台则可判唯识是依别教对破藏、通的方等法,故深密本身是独一的大乘别教。

要之、佛教只可判小乘、大乘。把大乘更判为五教四教,是两宗共过,但天台比贤首要少一点过失。若解为依一大乘教法,未登地菩萨可看成通教、始教,七地前菩萨可看成别教、终教,八地菩萨可看成顿教,八地以上菩萨可看成圆教,其实祗一大乘教法,庶可免过。(了参记) (见海刊二四卷十二期及二五卷三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