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年三月为举行印度日作──

一 前言

中国与印度,在人类文化上,无论作三系分或四系分,总是各占著一系。而地理上为绵亘南北,纵横东西,海陆俱备之一整块,除去美国有大西、太平两洋海岸线较优外,苏联陆地虽大而缺于海岸,其他则更少能仿佛其闳伟者。尤其两国之人,合起来竟占全人类之半数或五分之二,所以今后之世界,设非中印两国国民均得适当之安荣地位,则地球难有三十年之治世。反之、若中印合作而肩起人类文明之任务,则三百年或三千年之长安久治,亦非不可希望。于此意义上来谈中印关系,虽累千万言亦不能尽,今请扼要言之。

二 回溯中印之文化

中印文化之发生关系,几二千年矣,然实不过印度对于中国片面之输入,且仅为佛教之传承耳。唐代虽亦曾想译老子道德经为梵文,然与印度并不发生任何影响。虽随佛教传入者,更有音韵、医药、艺术及数论、胜论、四吠陀等哲学宗教鳞爪;然为光焰万丈之佛教所掩,微末已甚。而佛教则自张骞通西域已开始流入,但朝廷之接受则肇端汉明;由汉明时摩腾、竺法兰起,迄于北宋时代,印度之佛教高僧哲士来中国者千有余人,中国佛教高僧之赴印度修学者亦逾千数,其成果则有六七千卷之汉字三藏佛典。其中除佛教之外,且包含有印度及其邻近各国之历史地理风习思想。印度于其七八百年前,文明破坏殆尽,且反藉英文以探究。至其予中国影响之大,不惟六朝、隋、唐来早已成为儒、释、道三教所构成民族文化之一要素,且关系近代中国人民最大之宋明儒学,亦依佛学为其大原。但南宋以来八九百年,则印度之佛教既衰隐湮灭,而中印之来往亦阒无所闻。迄近年乃复因交通便利,华僧往朝佛迹者渐多。泰戈尔来华讲学之后,谭云山又就学于其国际大学,并设立中国学院以输与中国之文藉。

故前年印度大学邀余讲演,尝谓:印度人应研究中国古代之文化,且可依汉文佛藏以辅助印度文化之研究;而中国则需研究近代、现代印度而了解之也。

三 前瞻中印之政治

印度之政治,没有其宗教和哲学之发达,其古史上仅奉佛的阿育王、迦腻王、戒日王暂盛一时,而统一印度之年期极短;明清来、成为回教统治及英国统治时代,益加支离复离。中国亦只唐太宗曾派行人王玄策察临五印;至元太祖部将之曾征印度,乃蒙古人之向欧州、中国同施侵凌者。故真正之中印政治关系,实从此次蒋委员长之访问印度开始。前者尼赫鲁之访中国,及戴院长之访印度,乃其前奏;余于访问印度各宗教及文化领袖泰戈尔之间,兼访及印度政治领袖甘地、尼赫鲁、波斯等,亦略窥其教情隐曲。蒋委员长告回教领袖真纳:“非来解决印度政治,乃至印度学习”,实为睿智之答辞。盖印度之政治症结,确非易解,不惟英印间未全孚治, 就旁观者察之,则回教徒少数民族利益之主张,不能与印度教徒一致;各小王国既欲各保其王权,极右之印度教徒又持守其高贵阶级,非易与低贱阶级者泯然平等。因此、国民误会,遂难期整个印度精诚团结。惟在国民议会领袖等言之,则印回王民贵贱等成分,不难一炉而冶;阴使隔离者,仍出制治者操纵而已。然此次以蒋委员长伟大精诚之感召,印度人固已翕然与中国联合,只须英、美能循此方针而继续工作,必能得印度之衷心协力,达到民主自由战胜轴心侵略之目的,而中、印两民族亦同实现光明的前途,以期于世界人类的文明,较于过去有更大之页献。

四 结论

其他关于现在及将来之军事的、经济的各方面,既非我所熟知,亦非此短文所能及,姑置不论。就印度人对于中国抗战初起之次年,即举行中国日,且其都会如加尔各答等,往往集数万人、数十万人,表现对于中国之热情;则我国今此举行之印度日,其意义之重大可知。乃稍贡其对于印度之见解,表示对印度的敬爱,并促进国人关于印度之认识。(三十一、三、一七、中央日报)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