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人徐孚遠闇公 陳子龍臥子 宋徵璧尚木 周立勳勒占??選輯

  孫陸景元公羙挍

  陸宗伯文集(疏) 陸中丞文集(疏)

  陸宗伯文集(疏)

  陸樹聲

  ◆疏

  敬獻愚忠以備採擇疏

  答李雍野按院論水利

  ○敬獻愚忠以備採擇疏 【 聖學圖治】

  臣因衰病成錮、屢次乞休、荷蒙 聖慈、俯 賜矜允臣受 恩深重、文定公亮節邵德海內有河岳之望十事疏忠愛正直退不忘君可謂大臣矣既捐軀不能以効馳驅之力、復披肝不足以形感激之詞、今當遠離 闕廷、瞻戀 天日臣區區犬馬之忱、願効萬一、伏念臣本以頹庸、夙承知遇、頃緣收召、身際昌期、仰見 皇上聰明睿聖、 臨御以來、任賢圖治、講學勤政、真不世出之 主矣臣愚尤望 皇上思此身、為 天地民物之主而一起居食息。務遵常度。念大位為 祖宗付託之重而一發號施令。務循舊章。以聖賢之言為必可行。以帝王之治。為必可法而朝夕納誨。終始日新于以培養君德者。誠不可不豫也。至于經筵進講儒臣啟沃臣愚以為 宸嚴在上。或一時敷對未悉則記憶豈能盡周。宜令史臣採摭經史。凡聖賢之懿訓。可為法戒及 本朝列聖創守之宏規。繼述之大烈著為典謨者。櫽括其詞輯略其要。如宋儒孫奭之上徽言。范祖禹之進帝學錄。錄成進 御以便省觀。此亦 聖學緝熙之一助也。臣無任惓惓、然臣愚芹曝之誠、尤不止此、臣聞益之告舜曰儆戒無虞而首言罔失法度于此見法度之係于人國甚重也 祖宗之法紀。纖悉具備。今遵行既久。大綱舉矣。而節目漸渝。或視為細故。而習以因循或樂于簡便。而憚于修復。夫法之廢也。始于細微。而成丁沿積。小不守則至□大。漸不可長矣。宜令諸司查照舊典。有則舉之。不可廢也。此法紀之所當嚴者也。諸司政令。所以明職掌。以一法守也。今事例多端條格不一。或乍經建白。而旋復改更。或見在施行。而隨即寢革。夫輕于定令則下難遵承煩于立例則弊多出入狥時情者。得借以援引肆臆見者。或任其推移。甚非所以示畫一也宜申敕部院司府。凡見行事例通行酌議。去煩就簡申明裁定以便遵承。此政令之所當一者也。風俗者。世道之元氣。風俗美則禮義興而治道因之。數年以來。人情巧偽。習尚澆浮。騖聲利者。善于趨時。飭廉隅者。病其絕俗。以承迎為將順。以詭遇為通材。揣情分以立異同望風旨而為向背。或外無違異。而內則猜離。或貌雖詭順。而心懷懻忮。持議者不務實而多務名。取人者或尚能而不尚德。雖當 聖作之期。戒諭諄切。一時漸改觀聽而革心之化未臻。夫朝廷有教化。而後四方有風俗。本原倡率之地。不當加之意乎。此士風之所當正者也。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未有民生不遂而可以稱善治者。今生齒庶繁。民力凋耗譬之堂宇餙而杼柚空膚革完而脂膏竭。臣昔年赴召。道途所經自江淮而北。歷齊魯。畿輔咽喉之地。見驛傳衝疲。夫役煩苦。民多流徙。不勝困窮。兼聞吳越閩廣川蜀山陝諸處或敝于征徭或困于兵賦民窮財盡。所在皆然。吏非不知民隱然欲施賑貸則倉廩不繼事寬恤則逋歛難蠲。德澤不宣。民困何由而甦宜 敕下所司酌議裕民長策。務求實惠。毋事虛文。條列 上裁通行撫巡守令永為遵守。使民生咸遂。不徒粉飾治平。此國本之所當慮者也。財用經國大計。其損益自然之數。不在民則宜在官。今賦歛之歲入有常政令之蠲除不一。財用調度。亦甚密矣。然太倉之粟未腐內帑之貫未朽。而下無藏富之民上有竭澤之慮。此不可不求其過也。夫江河不能實漏巵。欲足國用。必先均節。故止不急之營建。則力役舒裁非時之賞賚則浮濫抑。約內外之供億則奢泰斥。禁奸墨之魚蝕則掊克止斯非足國之本與。至于錦衣官挍。監局匠作軍伍之鬻占。廚役之替補。冐濫冗食。積弊相沿。又不可不為之覈汰也。此財用之所當議者也。建宗封以為藩屏。 祖宗訓制明矣。今支庶日蕃。賦入不給人多祿少貧窘失所。踰城冐禁。越關凟奏者。屢經送發。不能禁止。議者以為宜限爵祿子女之數。然過于裁抑。則恐至傷恩。為之變通。則諉于無術將來勢窮弊極。有不可勝言者矣。宜查據該部近年奏行條例中間或約束太嚴。所當通融。或區處未盡。所宜開載者。通行奏乞裁定以永遵依。至于欲慎輔導。則長史教授等官。宜稍加銓擇年深者。一體陞敘。毋委之閑廢。以責其輔導之實。仍於臬司憲臣中擇其職事稍簡者。請 勑兼理宗室事宜凡事由長史司申呈撫按。委行覆查。方與奏 請。庶下無抑勒。而越例奏凟者。或少也。非權宜之一端乎、此宗藩之所當議者也自貢議成而外夷納款求市。疆塲安而歲省調發。有明效矣。然邊圉無警。則偷惰易生。虜情難厭。則向背莫測、休兵日久。則戰陣不習。市易往來。則禁防或疏如宋臣富弼所謂目前恃以無恐。將來將不知兵。兵不習戰。不可不為之慮也。宜內乘閑暇以講戰守之宜。外察虜情以修撫馭之術。戒主帥之數易。嚴士卒之訓練。偵東西夷分合之故。以携其糾聚。聯各邊鎮臂指之勢。以厚其聲援而又申嚴二鎮增修八事。以時稽其實。此邊防之所當議者也。國家財賦。全仰河漕。邇歲河工修而運道通漕政舉矣然黃水之潰决無時。河渠之通塞難料。天時之飢穰不一。每當春夏搬艘大集。嚴於催督。則商旅不行。萬一歲事不登。徵發稍後。或河流淺澁。致稽期會。加以沿河夫役十二總。漕卒罷悴、歲無息肩而隄防之修培。運船之補造歲費不給。不無軫當事者之慮。聞之先臣丘濬建議欲水陸竝運。及兼行轉搬之法。夫陸運費鉅。不可行矣。乃河漕可常恃也。不可不權其變也。海運不可恃也、亦不可全廢也轉搬支兌可兼行也。不可執一也視時豐歉因勢變通。在司國計者宜權其便矣。此漕運之所當議者也又臣備員禮官。窃詳國朝 郊廟之制。國初因儒臣草創之議。二丘分祭。復定合祭之禮矣。至 世宗皇帝采言官之議、復主分祭。當時與議諸臣有謂祀地北郊。禮不經見。或謂禮行於郊。而百順受職。不當以日月配天者。其言不有據乎。國初廟祀始建 四親廟。已建 太廟凖 九廟之制矣至 世宗皇帝創定大禮。尊 二祖以表功德。列 羣廟以序昭穆。特建 世廟以奉 睿宗。已復祔享於 太廟。說者謂因情起義。全專享之尊。而不失昭穆之序。則 世廟為安。二者皆典禮之大。非臣下所敢輕議、方當稽古右文之世。正禮樂明備之時觀會通以定一王之典。垂萬世之法。其在今日、不識可徐為之議乎。乃若恩加於耳目之近矣而或遠有所遺法詳於條目之微矣而或大有所忽政體一矣。而開誠布公。同心一德。和衷之誼。不可無也銓選公矣而因材器使。循名責實綜覈之政。不可無也言路通矣而廣聽納以防壅蔽審好惡以公舉剌養正直忠厚之氣不可無也。用內寺以給掃除可矣而倒持旁落之漸。可不厲為之防乎優外戚以示眷異可矣而非覬無厭之求。可不嚴為之制乎凡是數者、今大臣之所謨謀。侍從之所獻納臺諫之所論列。 聖心嘗加意而延納之矣。又何假於臣言。但臣衰殘餘齒、恐溘先朝露、圖報無由、故不揣跊陋、冐昧上陳固知塵露無裨於高厚、庶幾蒭蕘可備於採擇、伏惟 聖明留意、臣不勝瞻戀祈仰之至

  ○答李雍野按院論水利

  窃聞之先猷謂治水之大要有二曰蓄曰洩非蓄無以防旱。非洩無以禦潦。葢旱則資蓄以灌輸澇則資洩以疏導。非獨有洩而無蓄也故三吳謂之澤國澤者水之鍾也西北低鄉潮汐所不至者其□旱甚於沿海如主於治澇欲一決而涸之不幾于因噎而廢食乎今吳江而下浦港支渠分流而東者。謂之西水。西水盛。則海潮不能駕越邇緣支河淺澁。則西水之來者微緩海潮之至者湍迅。故潮至則勢急而退速潮去則沙留而易凝退速則無灌輸之實易凝則多淤澱之虞如仁臺所謂水鹹泥濁者或以此也。今所慮者潮沙日積河身漸仰。其於蓄洩不無兩妨。論者謂吳江長橋之水、迤邐而東、由浦港支渠分流、放於海而下。猶之自咽喉而達之胷腹腸胃以下注尾閭者也如令咽喉鯁噎。胷腹腸胃壅塞則尾閭雖通。而津液不注。関鬲且將不利矣故浦港支河。尤宜浚治。務令深下。則停蓄流通無所壅塞遇澇則水藉以容納。而不至於漫泛遇旱則水得以車戽而不苦於乾暵。此兩利之道也。乃若田間水道則請令田戶各加疏浚。此又不待言矣今吳松之工已畢聞之當事者亦將有事於此僕老耄懵於世故因承下問率爾布此、

  陸中丞文集(疏)

  陸樹德

  ◆疏

  民運困極疏

  ○民運困極疏 【 民運】

  疏上大司農王公囯光覆行之至今為吳民利

  夫東南財賦之來。有軍運。有民運。軍運以充六軍之儲。民運以供百官之祿。人皆知軍運之重。而不知民運之苦。尤有深可憫者。夫軍運以十軍而運米四百石。或五百石。民運以一民而亦運米四百石。或五百石。軍運之船。皆官所造。而軍不知。民運之船。則民自顧。而官不知。軍運以軍法結為漕法。一呼百應。人莫敢犯。民運以田里小民。供役遠道。語言鄙俚。衣服村賤。而人人得而侮之。軍運經各該分司衙門。無抑勒需求之苦。民運經各該衙門。動以遲違情由。問擬工罪并諸雜色使用。每一處輒費銀十五六兩。少亦不下十兩軍運過洪閘一錢不煩。而洪夫閘夫。其與挽拽。民運每過一洪用銀十餘兩。過一閘。用銀五六錢所過共三洪五十餘閘。而費可知矣。其最苦者。船戶皆江淮奸民。慣造此船。裝載白粮。每顧船價。及撐駕夫價。計不下二百餘兩粮一入船。其驅使粮長。不啻奴婢。每日供奉船長及撐駕夫。不啻奉其父母。葢糧在船中。即粮長身家所係吞聲忍氣。曲為順從。勢不得不然也。其最所畏者。軍運每凌虐民運。有等豪惡之軍。故將已船撞擦民運之船。民船板厚而軍船板薄。微有損傷。即便蜂攢簇擁。盡入民船。百般挾詐。不厭其欲不已也。此其苦之在途者。縷縷若此。其他入京攬頭之需索。入倉交納之艱難。又有不可勝言者凡此皆以供百官之祿也。盡斯民筋力之脂。竭斯民噓噏之氣而米始就倉。困苦極矣嘉靖十年以前。民運尚有保全之家。至嘉靖十年以後。凡充是役。未有不破家者。近來東南流離日眾。逋負日多。邑里蕭條盜賊滋起。莫不由斯。根本重地。一至於此。誠不可不深慮也。臣產東南、親見此苦、常切痛心、詢諸父老、咸謂宜將白粮并入運軍順帶。此法宜行但稍厚津貼可耳使民出所有以益軍。軍出餘力以代民。似亦無不可者。但今年期限已迫、尚未敢輕議上 請、今所當議者、合無將民運并入議單兼責之漕臣。令各該參政一體督促進閘。總運參政督催至京。則軍運不敢肆其凌虐。船戶不得恣其奸貪。而洪閘亦可無需索之患。如有此等、許不時呈告以憑警治、伏乞 勑下該部會議施行、仍要申示庶乎民困少甦、民心懽趨、而益以彰我 皇上惠養元元之初政矣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二百九十一終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