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韩集举正叙録

宋 方崧卿 撰

石本

集古録【欧阳公】  金石録【赵明诚德】

书跋【董逌彦远】  韩文□证【洪兴祖庆善】韩文谱注【樊汝霖泽之】

汴州东西水门记【碑旧在蔡茂先家 首题云摄节度掌书记前进士韩愈撰碑刻於贞元十四年正月时辟命犹未下故也】

燕喜亭记【亭在连山郡城北之五里惠宗寺後盖景常元慧者昔居于此也 碑已四刻然犹故本也碑後题云唐贞元二十年会昌五年 宋咸平六年康定二年四立石】

郓州谿堂诗【金石録曰碑正书 洪樊本具首题云通议大夫尚书兵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韩愈撰末云朝议郎守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牛僧孺书长庆二年?在壬寅十月戊午朔二十五日壬午建】

送李愿归盘谷序【金石録曰碑正书无姓名集古録洪樊本皆具 盘谷在今孟州济源县碑後刻云陇西李愿隐者也不干誉以求达每韬光而自晦迹寄人间心游太清乐仁智於山水之间信古今一时也昌黎韩愈知名之士高愿之贤故叙而送之于时县大夫博陵崔侠披其文稽其实是用命工勒石于谷之西偏以旌不朽云唐贞元辛巳岁建丑月渤海高从下阙二字其上如太清山水于时辛巳等字皆磨灭殆尽仅可意读辛巳贞元十七年也公时年才三十四耳】

李元宾墓志【樊本具 首题云大唐故太子校书李公墓志韩愈撰段季展书末云贞元十一年冬十有二月建立按元宾以贞元八年登第踰年举宏词又一年死盖十年也碑立於十一年盖立碑在後也】

薛公达墓志【金石録曰碑正书无姓名邵公济曰蓝田水坏一墓得退之自书薛助教志考之碑本非公自书也 樊洪本具首题云大唐故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友人朝议郎守国子博士上骑都尉韩愈撰】

路应神道碑【金石録曰碑正书 樊本具 碑在京兆万年县北刘村後入吕汲公外孙母爽家 首题云大唐银青光禄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致仕上柱国襄阳郡王平阳路公神道碑铭朝议郎守国子博士上骑都尉韩愈撰银青光禄大夫守吏部尚书上柱国荥阳县开国侯郑余庆书将仕郎右拾遗内供奉赐绯鱼袋陈岵篆额末云元和七年岁次壬辰十月景戌朔十五日庚寅建】

田氏先庙碑【金石録曰碑胡证八分书 集古録董氏书跋樊本皆具 碑在京兆府廨首题云大唐工部尚书田公先庙碑铭末云朝议大夫守谏议大夫安定胡证书并篆额】

刘统军碑【金石碑曰碑归登八分书 书跋亦具】

徐偃王庙碑【洪本具 庙在三衢龙游县之灵山碑首云朝议郎守尚书考功郎中知制诰昌黎韩愈撰福州刺史元锡书末云元和十年十二月九日立书跋亦有此碑乃曰昌黎韩愈撰徐放书是同时已别刻也然洪本作故制觕檏书跋乃作故制朴觕又有不同何邪今碑乃庆历中重刻本亦颇讹舛】

胡珦神道碑【集古録洪本皆具 金石録曰胡证八分书长庆三年四月立按珦卒於元和十三年踰年碑成盖刻石在後故也 墓在华州蒲城县碑旧为尉厅支槽石後徙置夫子庙中江邻几云】

南海神庙碑【集古金石二録皆具碑正书字颇完好 首题云南海神广利王庙碑使持节袁州诸军事守袁州刺史韩愈撰使持节循州诸军事守循州刺史陈谏书并篆额末云元和十五年十月一日建】

处州孔子庙碑【金石録具 碑首题云处州文宣王庙碑朝散大夫守国子祭酒赐紫金鱼袋韩愈撰朝议郎权知处州司马上柱国任迪书兼篆额末云唐大和三年岁次已酉朔二十五日癸酉建仍又於首题下注云元和十三年李使君繁经始碑文及置石至大和三年敬使君僚建立董氏书跋又有咸通四年刺史王宗古重立本是碑已再刻今庙碑乃宣和闲以任迪所书碑重刻但增注一二今文於其旁此为乱真耳然正文自得其旧也】

柳州罗池庙碑【首题云尚书吏部侍郎赐紫金鱼袋韩愈撰中书舍人史馆修撰赐紫金鱼袋沈传师书末云朝议郎桂管观察支使试太常寺协律郎上柱国陈曾篆额长庆元年正月十一日桂管都防御先锋兵马使朝散大夫试左卫长史孙季雄建立集古録云碑言柳侯死後三年庙戍明年愈为柳人书罗池事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卒公作碑时当长庆三年也今作元年误也况公元年亦未为吏部也】

黄陵庙碑 祭湘君夫人文【一碑诸本皆具黄陵庙在潭州湘隂县北八十里碑四面有字正面书碑其隂书祭文碑首题云通议大夫守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韩愈撰正议大夫守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沈傅师书碑隂云其将修庙祭神文曰云云末云始将既修树旧碑仍刻其文於新石因铭其隂旧碑石既多破落文不可尽识移之於新或失其真遂不复刻今本祭文後亦具此数语盖公始欲刻旧碑於新石後以旧碑不可移刻遂只以刻公碑而载祭文於其隂语可槩见也】

李干墓志【堇氏书跋云河南李仲微尝得碑本以传其书李翔亦可臧也干字子渐集本无此以柳贲为泌亦与史合】

瘗破砚铭【邵公济云□客长安城中有发地得小狭青石刻瘗破砚铭今本铭皆作文惟阁本作铭信不妄也】

右碑本一十七闲得之传录复以旧本参校之故讹舛为少洪氏辨证尚有京兆万年司马村柳子厚铭郑州荥阳索河上郑儋碑西京北邙权德舆碑徐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皆未得之然洪氏亦徒有其目耳姑志于此

唐令狐氏本

右唐令狐綯之子澄所藏本咸通十一年书止有诗赋十卷苏魏公子容尝得之於蔡文忠家题其後曰与今本不同者百四十有一今浙本之所谓蔡作者实令狐氏之旧也澄亦进士登第能世其家今本游城南诗十六首而阙其一惟此本为备大安池诗之当为游太平公主山庄诗虽阁本亦误十琴操元不具注皆今本之所异者谢参任伯尝得苏本而校之於所校之字皆朱书其右作澄本二字虽不尽然亦大约可见今只以唐本目之而具蔡谢所校於其下云

南唐保大本

皇朝平江南赐翰林院书三千卷至天禧间编排仅得千余卷多不成部秩韩集所存只有祭文墓志数卷然祭文列於第三十九卷是李汉所编之外复有他本今外集三祭文此本皆入正集祭董晋文缀於吊田横文之下而列祭房石二丈於三十九卷之末次序盖亦不差今已无复得其全书而观之姑以诸家所考证者参对一二以存古焉

秘阁本

承平时阁下本一时诸公得之於校讐之余也前辈如山谷先生王仲至鲍钦止所校大抵皆以阁本为正如岐山下之当为二首青青水中蒲之当为三首石鼎聨句革华传之不当録入惟阁本为然又二鸟赋删去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一语汴州水门记删去监军是咨司马是谋二语疑此本盖公晚日所定最为可贵邵公济尝云长安安信之家有旧藏韩文公家集二十六二十七二卷茧纸正书有退之亲改定字後为张浮休取去盖前人之文其不轻於垂世者类皆晚而後定要之此本诚得其正李左丞汉老所校本最为详备然犹三十一已下四卷阙録焉赖他本尚可以参见也

祥符杭本

杭州明教寺大中祥符二年所刋本时尚未有外集与阁本多同洪庆善谓刘统军碑传本作反柩於京师後得祥符间印本乃作反机盖此本也刘碑世有石本实作反机则知此本最为近古顷尝於姜秘监补之家得校韩文一秩考订颇密亦以此本为正而参之已见又李汉老本每字皆注阁本旧本二语所谓旧本亦此本也信知前辈取与之不缪犹恨此本断烂多字难徧考尚赖姜本以相参对云

嘉佑蜀本

河东先生本增修五千七百五十八字

刘龙图【?】本增修一千六百九十二字并集

外篇

音切一百七十二字

欧尹二学士本修正六百八十一字【并注目録後】

右蜀人苏溥庆历间所校嘉佑中刋於蜀洪庆善之所谓蜀本此也时景元以为欧本非也韩文之有集外篇有音切自此本始也第此本已经四校故比旧集时有增损然校之今本则不侔矣况四君子大儒决非妄肆胷臆者故旧本之所不通者犹赖此本以为证韩文古本题下皆有一首字与文选同此本多存之集外篇今本脱误殆不可读惟此本为刘氏之旧苏尝曰序其集後今别见

赵德文録

文录旧六卷七十五首今已不传而时得於诸家校本惟潮本浙本为详然间有伪出如水门记之以陇西公为李勉元和圣德诗之濡及九有作濡及左右皆妄也第送杨之仪序及毁原等文所载皆与阁本旧本合是亦不可诬也

文苑英华

皇朝太平兴国间命宰臣李昉扈蒙等集前代文章为此书凡一千卷而韩文所选余百篇此书卷帙多人家罕传亦刋校之所不及故颇为全正晏元献公校定柳文亦多取此以为证则知此书最为可据如胡珦碑南海庙碑考之石本讹舛不能十一又外集所收如上贾滑州书送令纵序等太半皆出此集顷官上饶尝假於同年赵德勤家无力尽抄姑摘其为韩氏作者集而类之以校公集如蓝田丞记贺白兔状等他本多不可通独此本为得其正其他参校亦不一而足也

文粹

姚宝臣大中祥符四年所纂凡百卷録公之文几七十篇大约多用杭本此集世所共传故时有刋校失其旧者然尚可以考古也第公平淮西碑不録而録段文昌者去取不无失当此特取其可以备校讐者云尔

谢本

序云古诗二百一十首今阙一首有梨花下赠刘师命一首在律诗中当録于後苏子容丞相云【题古诗後】

律诗一百六十今多六首建炎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校于台州君子堂 任伯【题律诗後】

余弟克明以从母之夫陈公无已所次第既以类从又略因岁月先後之於繙读为便既成以遗克家凡十册建炎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天台郡斋记【题集後】

陈公无已所次类韩集世罕传焉顷尝得谢本於闻人氏大抵以古诗南山至归彭城为第一卷余与今次同他文则先杂着表状而终以祭文碑志妇人墓铭别为一卷如代斋郎议不贰过论革华传石鼎诗皆不录入岁月之可铨次者亦以考定其所讐正则令狐氏本秘阁本是其所先其间亦有谓贞元本者又宋莒公苏魏公本举兼得焉每字皆圈注於其旁曰元某字或乙或删皆然也莒公目録後序亦得之此本也

李本

李左丞汉老晚居泉南於里閈为密尝获传其家集而校之李氏自右史成季有声元佑间世多名士此集第四卷末书甲申九月四日柏承父校毕似非出一手诸氏所校多遵阁本惟此本每字标注杂着而下则以旧本并出荆公四选有韩诗一百四十六首此集皆朱圈其上而考其异同其他有曾本晁本吕本亦诸集所少见也晁本祭文多具年月考之於史皆合则知韩集之所阙録者未易以其所未见而略之也顷尝从范丞相之孙伯亷得其家本亦多与此本合但阙其标注耳则知此本盖出於欧尹所校之外而不失其旧云

右所校除石本外凡十家洪氏辨证樊氏谱注皆所参考外此又得董彦远韩文考三卷姚令威诗注八卷今馆中尚有旧本韩集四十卷亦印本大字乃兴仁府常家所藏旧川本如寄崔立之诗敦敦凭书案月蚀诗完完上天东皆与古本合其他如联句中玉题堕犹枪碎缬红满杏皆得之此本也大抵国初书籍板本少而传録多蜀本之得於刘柳者凡修正七千余字正恐其间岂无以意增损自阁本未出之前人惟刘柳之尚刘柳之外舛错已见此欧公所以叹其印本初未必误是也然是时犹校本与旧本竝行末学恶陈而嗜异妄生分别至於智者未易诬也及乎旧本堙没今皆千卷一律真本反时见於一作之下是岂不深可叹耶洪庆善云韩文旧本未经前人校正者往往与石本同故尝参唐历以稽岁月摭史传以订姓名由毛诗楚辞以求用韵之源取庄子国语史记汉书以考用字之祖则旧本之所得常多而今本常出於意定焕然在目不可以诬此举正之所由作也

校例

字 【误字当刋】

字 【衍字当削】

□ 【脱逸当增】

□□【殽次当乙】

韩集举正叙録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