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柳宗元      

【题解】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因封地在箕地而得名。箕子忠直耿介,因不满纣王的暴行,劝说了几句,结果被囚禁起来做了奴隶。周朝建立后,箕子帮助周朝治理国家,获得人们的称赞。柳宗元的这篇文章,就是为纪念箕子而写。在文中,柳宗元先是肯定箕子的“大人之道”,接着把微子和比干与箕子比较,烘托箕子的正直和崇高,然后以具体的事例证明箕子的“正蒙难”、“法受圣”和“化及民”,最后述及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原文】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

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1],晦是谟范[2],辱于囚奴,昏而无邪,而不息[3]。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4]。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5]。”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6],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呼!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7],比干已死,微子已去[8]。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9],武庚念乱以图存[10],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11],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注释】

[1]俯仰:左右周旋,应付。

[2]谟(mó)范:谋略和原则。

[3](tuì):跌倒。

[4]彝(yí)伦:人伦,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5]《洪范》:《尚书》中的一篇。相传是禹时的文献,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6]率:遵循。

[7]殄(tiǎn):绝灭。

[8]微子:即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封于宋。他曾屡次向纣王谏言,纣王不听,他愤而出走。

[9]稔(rěn):成熟。

[10]武庚:商纣王的儿子。

[11]汲郡:古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

【翻译】

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灾难临头仍能坚持正道,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教化遍及万民。

商代有位贤人叫箕子,他的确是具备了这三方面的德行,以此在世上立身行事,所以孔子在阐述《六经》的要义时,对他是推崇备至。在纣王的时代,大道被颠倒混淆,天威的震动不能予以制止,圣人的教诲不起作用。那时,冒死进谏,不顾性命,确实是一种“仁”了,但无益于殷人宗祀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曲求全以求先人宗祀的保存,确实也是一种“仁”了,只是这样无异于参与了灭亡自己国家的行动,故而箕子也不忍心这样去做。这两条路,都有人走了。因此箕子保存了自己的明哲睿智,暂且与世浮沉,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辱身于囚犯奴隶中间,貌似糊涂却心中无邪,形同柔弱却自强不息。所以在《易》中说:“箕子将明智隐藏在平和的外表之下。”这就是灾难临头却仍能坚持正道啊。等到天命更改了,百姓的生活纳入了正轨,箕子便献出了他的治国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而周人们也借此来规范社会的伦理道德,创立了典章制度。因此《尚书》中说:“因箕子归来而著作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箕子到朝鲜受封以后,在那里推行道义、训化民俗,崇尚德行而不论出身是否卑微,看中人的能力而不论关系的亲疏远近;因而扩大了殷人享受祭祀的范围,使夷族接受了华夏文化,使教化广施于民众之中。他遵循大道,将所有崇高的品德都集于一身,天地间事物变化发展,而自己却能始终坚持正道,这就是伟大的人吧?

唉!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有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已经离去;假如纣王还没有恶贯满盈就自己死去了,他的儿子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这时国中要是没有箕子这样的人才,谁和武庚一起复兴并治理国家呢?这本来也是人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大概是在这方面有所期待吧!

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庙,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钦佩他能单独被写进《易经》的卦象中,便写了这篇颂。

【解读】

本篇的主旨是赞赏箕子有“大人之道”。文章开篇处高屋建瓴,总起一笔说明什么是“大人之道”,也就是“正蒙难”、“法授圣”和“化及民”。然后柳宗元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论述了箕子有“大人之道”。文末,举出比干和微子与箕子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箕子明哲保身是明智之举。文章虽然简短,但层次井然有序,是论说文中的佳作。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