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

  《说文》曰:冰,水坚也。澌,流冰也。

  《易》曰:初六,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又曰:乾为寒,为冰。

  《易通卦验》曰:大雪,鱼负冰。郑玄注曰:负冰,上近冰也。

  《诗》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周礼》曰:凌人掌冰,祭祀供冰鉴,(鉴如瓶,大口,藏冰以御温气也。)宾客供冰,大丧供夷盘冰,(夷盘,大盘。)夏班冰。(赐群臣也。)

  又曰: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三其凌,三倍其冰。)

  《礼》曰: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坼,鹖鸟不鸣,虎始交。

  又曰: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风不解冻,号令不行;鱼不上冰,兵甲不藏。

  《传》曰:楚子使薳子冯为令尹,遂以疾辞,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重茧衣裘,(茧,袍也。《礼玉藻》曰:纩为茧,缊为袍。)鲜食而寝。楚子使医视之,复曰: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

  又曰:春无冰。梓慎曰:"今兹宋郑其饥乎!阴不胜阳也。

  又曰: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觐而出之。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其出之也,朝之禄位,宾食丧祭,于是乎用之。其藏之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灾。祭寒而藏之,献羔而启之,火出而毕赋。自命夫命妇,至於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夫冰以风壮,而以风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民不夭札。

  《孝经援神契》曰:高山之巅无树,深海之渊无冰,刚太燥,温太柔也。

  《家语》曰:霜降而妇功成,娶者行焉;(季秋霜降。)冰泮而家桑起,婚礼焉。

  《史记》曰:姜嫄为帝喾元妃,出野见巨人迹,悦欲践之,践而身动如孕,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渠冰上,飞鸟以翼覆荐之。

  薛莹《后汉书》曰:灵帝光和六年冬,北海东莱琅琊井冰厚尺馀。

  又曰:光武至蓟上,王郎使者至,上发蓟,晨夜驰骛,至曲阳呼沱河,道吏还言,河流澌,无船,不可渡。遣王霸往视,实然。霸念恐惊众,即还曰:"冰坚可渡。"比至,冰可乘,帝遂得渡。

  《汉书》曰:晁错上书曰:"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

  臧荣绪《晋书》曰:王祥,字休征。后母朱氏思生鱼,时河水冰坚,祥朝朝冒厉风于河涯伺鱼,一朝忽冰开xiao穴,有双鲤跳出。

  王隐《晋书》曰:慕容皝上言,正月十二日躬征平郭,远假陛下天地之威,将士竭命,精诚感灵,海为冰结,凌行海中三百馀里。臣问故老,初无海冰之岁。(平郭,盖近昌黎城也。)

  《北齐书》曰:文宣时,周人常惧齐兵之西渡,恒以冬月守河椎冰,及后主即位,朝政多紊,齐人椎兵,惧周兵之逼。斛律光忧曰:"国家常有吞关陇之志,今日至此。"

  东方朔《神经异》曰:北方有冰万里,冰厚百丈,鼷鼠在冰下土中焉,其毛长八尺,可为褥却风寒。

  王子年《拾遗录》曰:东海员峤山有冰蚕,长七寸,有鳞角,以霜雪覆之始为茧,其色五采,织为纹锦,入水不濡,投火不燎。

  《南燕录》曰:慕容德正月渡黎阳津,流澌冰合,邺令韩轨言于德曰:"昔光武渡呼沱,冰澌自合,今大王济河,天桥自成。"德乃大悦。

  《异苑》曰:石勒伐刘曜于洛阳,从大河南济,时河冻将合,军至而冰自泮,舟楫无阂,遂生擒曜,谓是神灵之助。

  又曰:高平闾丘孝妇,以元嘉中怀娠,生一团冰,得日便消液成水也。

  《吴越春秋》曰:越王念复吴,怨非一旦也,苦思劳心,夜以接日,冬寒则抱冰,夏热则握火。

  《赵书》曰:刘曜攻石勒,将战,曜欲乘大赤马,马无故蹢躅不可近,于是退赤马。及合阵败走,曜体素壮,马小不胜陷冰,为石堪所擒也。

  《博物志》曰:削冰令员,举以向日,艾承其影则有火。

  《西京杂记》曰:汉制,以酒滴为书,取其不冰,以玉为砚,亦取其不冰也。

  陆机《洛阳记》曰:冰室在宣阳门内,恒有冰,天子用赐王公众官。

  戴延之《西征记》曰:凌云台有冰井,延之以六月持去,经日犹坚也。

  《述征记》曰:冰井在凌云台北,古旧藏冰处。

  《邓析书》曰:明君之御民,若乘奔而去辔,履冰而负重。

  《晏子》曰:景公伐鲁,得东门无泽,问之:"鲁年穀何如?"对曰:"阴水凝,阳冰厚五寸。"晏子曰:"如是则寒温节也,寒温节则政平,政平则年穀熟。请礼鲁以息怨也。"

  《老子》曰:涣若冰将释。

  《庄子》曰: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又曰: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

  《孙卿子》曰: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淮南子》曰:淮海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释之冰。

  又曰:夫水向冬则凝而为冰,迎春则释而为水,冰弛易乎前后。

  又曰:观一叶之落,知岁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喻远也。

  《论衡》曰:夫燻一炬火,爨一镬冰,终日而不热也。倚一尺冰,置庖厨中,终夜而不寒也。

  《风俗通》曰:积水曰凌,壮冰曰冻,水流曰澌,冰解曰泮。

  《魏子》曰:居危殆之国,治不善之民,是犹薄冰当白日,丛毛过猛火也。

  《抱朴子》曰:五玉不染而坚,寒冰不砻而朗。

  又曰:蹈薄冰以待夏日,登朽枝而须劲风。

  《新论》曰:画水镂冰,与时消释。

  ○潮水

  《说文》曰:潮,朝也,从水朝。

  《风土记》曰:俗说鲲,一名海鱿,长数千里,穴居海底,入穴则水溢为潮,出穴则水入潮退,出入有节,故潮水有期。

  祖台之《志怪》曰:隆安中,陈悝于江边作鱼{⺮尾},(正匪切。)潮去,于{⺮尾}中得一女人,长六尺,有容色,无衣服,水去不能动,卧沙中,与语不应。人有就辱之,悝夜梦云:"我是江黄,昨失道,落君{⺮尾}中,小人遂见加凌,今当白尊神杀之。"悝不敢移,潮来自逐水去,奸者寻病死。

  《吴越春秋》曰:吴赐子胥剑而死,乃投之江中,子胥因扬波成涛,随潮往来。

  《博物志》曰:东海中有牛鱼,其鱼形如牛,剥其皮悬之,潮水至则毛起,潮去则复也。

  《临海异物志》曰:石鸡清响以应潮,慧躯轻逝以远絷。(石鸡形似家鸡,在海中山上,海潮水将至,辄群鸣相应,若家鸡之向晨也。)

  裴渊《广州记》曰:石洲在海中,名为黄山,山北日一潮,山南日再潮。

  《抱朴子》曰:糜氏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一月之中,天再东再西,故潮水再大再小也。又夏时日居南宿,阴消阳盛,而天高一万五千里,故夏潮大也。冬时日居北宿,阴盛阳消,而天卑一万五千里,故冬潮小也。又春日居东宿,天高一万五千里,故春潮渐起也。秋日居西宿,天卑一万五千里,故秋潮渐减也。

  又曰:天河从北极分为两头,至于南极,其一经南斗中过,其一经东斗中过,两河随天转入地下,过而与下水相得,又与海水合,三水相荡而天转排之,故激涌而成潮水。

  又曰:涛水者潮,取物多者其力盛,来远者其势大,今潮水从东地广道远,乍入狭处,陵山触岸,从直赴曲,其势不泄,故隆崇涌起而为涛。俗人云,涛是伍子胥所作,妄也。子胥始死耳,天地开辟,已有涛水矣。

  ○川

  《说文》曰:川,贯穿通流水也。

  《释名》曰:川者,穿地而流也。

  《易》曰: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又曰:利涉大川。

  《书》曰:予决九川,距四海。王肃曰:九川者,九州之川也。

  又曰:若济大川,用汝作舟楫。

  又曰:九山刊旅,九川涤源。

  《礼》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周礼》曰:扬州,其川三江。荆州,其川江汉。豫州,其川荥洛。青州,其川淮泗。兖州,其川河泲。雍州,其川泾汭。幽州,其川河济。冀州,其川漳。并州,其川呼沱。

  又曰: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间,必有途焉。

  《大戴礼》曰:圣人有国,则川泽不竭。

  蔡邕《月令章句》曰:众流注海曰川。

  《国语》曰:幽王二年,三川皆震。

  又曰: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决之使导,为民宣之使言。"

  《语》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竹书记年》曰:蓝田川,有汉临江王荣冢,景帝以罪征之,将行,祖於江陵北门,车轴折,父老泣曰:"吾王不返矣。"荣至都,中尉郅都急切责王,王年少恐而自杀,葬於是川,有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姓怜之。

  《水经注》曰:龙鱼川,泽涨不测,出五色云,俗以为灵而莫敢采捕,因谓是水为龙鱼水,自下亦通谓之龙鱼川。

  又曰:祥川者,汉戚夫人所生处也。高祖得而宠之,改其地为祥川,用表夫人载诞之休祥也。

  《秦州记》曰:枹罕原北有凤林川,川中则黄河水东流。

  《庄子》曰:昔者禹之堙洪水,决江河而道四夷九州,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

  《方舆记》曰:清凉川,在兴道县北。

  《唐书》云:德宗皇帝以朱泚之难幸梁洋,中书舍人齐映从驾至此川,见旌旗蔽野,上心骇,谓泚之追兵疾路至此,见梁帅严震具军容拜马前,叙君臣离乱,流涕久之。上喜,令震登马与朕作主人。映曰:"严震与至尊导马,御膳自有所司。"顷之,上次洋州行宫,召映责以儒生不达兵机,烟尘时务姑息主帅,映奏曰:"山南士庶,只知有严震,不知有陛下,且今天威亲临,令巴蜀士民知天子之尊,亦足以尽严震为臣子之节。"上叹之良久。震闻,特拜谢映,时议多之。即此川也。

  《太平御览》 宋·李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