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谨字思敬,是河南洛阳人,小名巨弥。

曾祖于婆,任魏国怀荒阵将。

祖父于安定,任平凉郡守、高平郡将。

父于提,任陇西郡守,封荏平县伯。

保定二年(562),由于于谨功勋卓著,追赠于提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太保、建平郡公。

于谨性格深沉,有才识器量,多少读过些经史,特别喜欢《孙子兵书》。

他隐居乡里,没有当官的意思。

有人劝说他,于谨回答说:“州郡之职,从前就被人们看不到眼里;三公之位,必须等待时运来到。

我在郡邑悠闲自得,不过是打发光阴罢了。”太宰元穆见到他,赞叹道:“真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啊!”后来,破六汗拔陵首次扰乱北部边境,请蠕蠕为后援,大行台仆射元纂率军征讨。

元纂早就听说于谨的名望,任命他为铠曹参军事,随军北伐。

蠕蠕听说大军逼近,逃出塞外。

元纂命令于谨率领二千骑兵追击,直到郁对原,前后十七战,使蠕蠕全部投降。

后来率领轻装骑兵出塞侦察贼军动静,恰好有数千铁勒骑兵突然冲到,于谨知道众寡不敌,倘若撤退必然全军覆没,于是将部下骑兵分散,隐匿在草木丛生之处,又派人登上山顶指挥,好像调度各路兵马一样。

贼人望见,虽然怀疑有埋伏,但仗恃人多,并不害怕,仍然向前推进,逼近于谨。

于谨平时所乘骏马,一匹是紫色的,一匹身黄而嘴黑,贼人早已识得。

于谨派两个人各乘一匹,冲阵而出。

贼军以为是于谨,都争先恐后地追赶。

于谨于是率领余下的军队发动攻击,那些追赶的贼骑急忙逃走,于谨乘机入塞。

正光四年(523),行台广阳王元深训练军队,准备北伐,推荐于谨担任长流参军,对他特别优待,所有计谋都与于谨商议,元深又让他的儿子佛陀拜见于谨,待于谨达到这种地步。

于是与广阳王击败贼酋斛律野谷禄等人。

时当魏末动乱,盗贼纷起,于谨从容地对广阳王说:“从正光年间以来,四海动荡,国家荒残,农商凋敝。

如今殿下奉行仁义,为诛灭群盗而远赴边关,可是盗贼之多犹如蚁聚,假若一味用兵,恐非上策。

于谨愿意仰承大王的威望谋略,前去向他们说明道理,必定不用军队,而可以达到平定的目的。”广阳王表示赞同。

于谨通晓数国语言,于是独自骑着马进入贼人营地,向他们表示恩惠和信诺。

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人率领三万余户一块诚心归附,相继南迁。

广阳王想和于谨到折敷岭迎接他们。

于谨说:“破六汗拔陵兵马不少,听说乜列河等人归附,必然前来阻截。

如果他们先占据险要之处,我军就很难取胜。

如今拿乜列河等人为诱饵,他们必然争来抢掠,然后我们设下伏兵,以逸待劳,就很容易打败他们。”广阳王同意他的计谋。

破六汗拔陵果然前来截击,在折敷岭上击败乜列河,俘获其全部部众。

于谨伏兵冲出,将破六汗拔陵打得大败,又将乜列河的部众全部夺回。

魏帝对此表示嘉许,任命于谨为积射将军。

孝昌元年(525),又跟随广阳王征讨鲜于修礼。

军队停扎在白牛逻,恰逢章武王被鲜于修礼害死,于是将军队停在中山。

侍中元晏向灵太后扬言:“广阳王身为宗室,受令出征,如今竟徘徊不进,图谋非份之想。

又有于谨智谋才略非凡,是主谋之人。

当今战乱之时,恐怕已经不是陛下的忠臣了。”灵太后采纳了他的意见。

诏令在尚书省门外立榜,招募能捉拿于谨的人,许以重赏。

于谨听说了这件事,对广阳王说:“如今女主临朝,听信谗言,如果不明白殿下的清白之心,恐怕大祸很快就要临头。

请允许我到京城投案,请官府治罪,披露真心,可免掉自己的灾祸。”广阳王同意了。

于谨就跑到榜下说:“我知道这个人。”众人一块盘问他。

于谨说:“这个人就是我。”官府上报,灵太后召见于谨,非常气忿。

于谨详细表述广阳王的忠诚,又陈述了停军的情况。

灵太后的气消了一些,放了他。

不久加授别将。

二年(526),梁国将领曹义宗据守穰城,多次侵犯边界。

于是命令于谨和行台尚书辛纂率军讨伐。

双方相持多年,打了几十次仗。

于谨升任都督、宣威将军、冗从仆射。

孝庄帝即位后,任命为镇远将军,不久转官直寝。

又随太宰元天穆讨伐葛荣,平定邢杲,任征虏将军。

跟从尔朱天光击败万俟丑奴,封石城县伯,食邑五百户。

普泰元年(531),被任命为征北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

又随尔朱天光平定宿勤明达,讨伐夏州贼首贺遂有伐等,将其荡平,被授以大将军职。

跟从尔朱天光在韩陵山与齐神武作战,尔朱天光失利,于谨入函谷关。

贺拔岳上表求让于谨留下镇守,授卫将军、咸阳郡守。

太祖驾临夏州,任命于谨为防城大都督,兼任夏州长史。

贺拔岳被害后,太祖前去平凉。

于谨对太祖说:“魏国气数将尽,奸臣专权,群盗并起,百姓苦不堪言。

您姿仪绝世,胸怀雄才大略,远近四方都仰慕您。

希望您早作打算,以符合众人之心。”太祖问道:“凭什么这样说?”于谨答道:“函谷关以西之地,为秦、汉旧都所在,古称天府,将士骁勇,土地肥沃,西有巴蜀的富饶,北有羊马的便利。

如今假若占据要害之地,招集英雄,训练军队,鼓励农桑,足以静观时局之变化。

况且天子在洛阳,群敌环伺,如果陈述您的恳切之情,权衡形势的利害关系,请求在关西建都,天子一定会嘉许而西迁。

然后挟持天子而命令诸侯,奉天子之命以讨伐暴乱,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成就霸业,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太祖十分高兴。

恰好有敕令追任命于谨为阁内大都督,于谨乘机进呈迁都关中的计策,被魏帝采纳。

不久,齐神武进逼洛阳,于谨随从魏帝西迁。

后跟从太祖征讨潼关,攻破回洛城,授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雍州刺史,晋爵蓝田县公,食邑一千户。

大统元年(535),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这一年,夏阳人王游浪占据杨氏壁,聚众谋反,于谨将其活捉。

同年,大军东征,于谨担任先锋。

东魏将领高叔礼据守盘豆险地,屡攻不下,于谨攻克盘豆,俘获士卒一千人。

又乘胜攻克弘农,活捉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

齐神武兵至沙苑,于谨随从太祖,与诸将合力作战,击败齐神武,晋爵常山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户。

又参与河桥之战,被任命为大丞相府长史,兼大行台尚书。

稽胡主将、夏州刺史刘平反叛,于谨率军将其讨平。

授大都督及恒、并、燕、肆、云五州诸军事、大将军、恒州刺史,入朝为太子太师。

九年(543),又随着太祖东征,于谨另外攻克柏谷坞。

在邙山之战中,大军失利,于谨率领部下假意投降,站在路的左边。

齐神武乘胜追击败军,对于谨没有戒备。

追击的骑兵过完时,于谨从后面发起攻击,敌人大惊失色。

独孤信又集合士兵在后面奋勇进击,齐神武的军队乱了阵脚,大军于是得以保全。

十二年(546),授尚书左仆射,兼任司农卿。

等到侯景归附,请求派兵援助,太祖命令李弼率兵策应。

于谨劝告说:“侯景从小就通晓用兵的权谋,很难猜度他的真实用意。

不如暂且给他高官厚禄,观察他的动静。

如果立即派兵出援,实在不妥当。”太祖不听。

不久,重新兼任大行台尚书、丞相府长史,率兵镇守潼关,加授华州刺史,赠送禾巨鬯酒一尊,配有灌酒的玉瓒。

很快又被任命为司空,食邑增加四百户。

十五年,升任柱国大将军。

齐氏称帝,太祖出兵征讨,任命于谨为后军大都督,另外封他的一个儿子为盐亭县侯,食邑一千户。

魏恭帝元年(554),任雍州刺史。

当初,梁元帝平定侯景之后,在江陵继位,与齐氏秘密互通使者,图谋侵略。

其兄之子岳阳王萧鮞当时任雍州刺史,由于梁元帝杀了他的哥哥萧誉,二人结下怨仇。

萧鮞依托襄阳前来归附,请求派遣军队。

于是命令于谨率兵征讨,太祖在青泥谷为于谨饯行。

长孙俭问于谨道:“如果替萧绎考虑,他将怎样行动?”于谨答道:“陈兵汉水、沔水,一举渡过长江,占据丹阳,这是上策;迁移外城居民,退守内城,加固城防,等待援军,这是中策;假若难以迁移,据守外城,这是下策。”长孙俭问:“你估计萧绎一定用哪一种策略?”于谨答:“必定用下策。”长孙俭说:“他放弃上策而用下策,这是为什么?”于谨答道:“萧氏据守长江以南,已有数十年历史。

恰值中原多有动乱,没有顾着向外扩张。

又因为我朝还有齐氏为祸,一定认为我不敢分散兵力。

况且萧绎软弱,缺乏谋略,性疑忌而少有决断。

愚民很难考虑到根本大计,都是眷恋家园,不愿迁移,要求据守外城,因此必用下策。”于谨命令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等人率领精锐骑兵首先占据长江渡口,切断对方的退路。

梁人在城外竖起木栅栏,长宽达六十里。

不久,于谨军至,率领全军将其包围。

梁主多次派兵在城南出战,每次都被于谨击败。

过了十六天,外城陷落。

梁主退保内城。

次日,梁主率领太子以下臣僚,两手反绑于身后,出城投降,不久全部被杀。

俘虏男女十余万人,没收其仓库珍宝。

得到宋朝的浑天仪、梁朝的日晷铜表、魏朝的相风乌、铜蟠螭趺、直径四尺周七尺的大块玉石,以及各种车辇和仪仗器物,全部上交,军队没有私下扣留。

立萧鮞为梁国君主,整顿军队凯旋。

太祖亲自来到于谨府第,在宴会上言谈极尽欢洽。

赏给于谨奴婢一千人,还有梁国的宝物和金石丝竹乐器一部,另封新野郡公,食邑二千户。

于谨坚决辞让,太祖不许。

又命令司乐创作《常山公平梁歌》十首,让乐师演唱。

于谨自己由于长期担任重任,地位和声望都很高,既然已经建立功名,就想过优闲的生活,把自己原来所乘骏马和所穿盔甲上交。

太祖明白他的用意,就说:“强敌未平,你怎么能独善其身呢?”不接受他上交的骏马和盔甲。

六官建立后,任命于谨为大司徒。

太祖驾崩后,孝闵帝年纪还小,中山公宇文护虽然接受遗命,可是名望地位向来不高,公卿们都图谋专权,互不服气。

宇文护很担忧这件事,悄悄拜访于谨。

于谨说:“我一直承蒙丞相的另眼看待,情份之深,超过骨肉。

今日之事,必须以性命相争。

倘若在大庭广众之下形成决定,您一定不要谦让。”第二天,公卿们举行会议。

于谨说:“当初皇族几临覆灭,人人争夺帝位。

丞相志在扶正补救,亲历战阵,才使得国运中兴,百姓安宁。

如今天降大祸,先帝驾崩。

继位者年纪虽幼,而中山公与其有叔侄之亲,又受先帝遗命,所有军国大事,必须由中山公裁决。”言词振奋,神色激厉,众人无不惶恐。

宇文护说:“这是我家的事,我虽然一向平庸愚昧,也万万不敢推辞。”于谨与太祖同辈,宇文护平时对他特别恭敬。

这时,于谨快步而前,说道:“您若统理军国大事,我们这些人就有依靠了。”对宇文护再行跪拜之礼。

其他人迫于于谨所为,也只得再行跪拜,此事就这样决定下来。

孝闵帝登基后,封于谨为燕国公,食邑万户,升任太傅、大宗伯,与李弼、侯莫陈崇等人参议朝政。

贺兰祥征讨吐谷浑的时候,于谨只是担任主帅之名,并未亲自出征,但是向贺兰祥传授了作战方略。

保定二年(562),由于年老,于谨上表乞求退休,诏令不许。

三年(563)四月,诏令授于谨以三老之位。

于谨上表一再推辞,诏令不许。

又赐延年杖。

高祖亲临太学,侍奉于谨用餐,并请教治国之要。

于谨答道:“治国之本,在于忠诚,讲信用。

所以古人讲可以没有食物,可以放弃武力,但不可失去信用。

国家的兴亡,无不是由此而引起。

希望陛下牢守忠信,不要失掉它。”晋公宇文护东征时,于谨已经年老有病,宇文护因为于谨是宿将旧臣,还请他同行,向他请教作战方略。

军队回来后,赐给他钟磬一套。

天和二年(567),又赏赐他可以坐乘的小车一辆。

不久任命他为雍州牧。

三年,在任上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高祖亲临葬礼,诏令谯王宇文俭监护丧事,赏赐杂色丝织品千段,粟麦五千斛,赠授本来官职,加授使持节、太师、雍恒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号“文”。

安葬的时候,凡王公以下臣僚,都护送灵柩到城外。

附祭于太祖庙庭。

于谨富于智谋,善于侍奉皇上。

他名望地位虽高,但愈来愈谦退。

每次上朝往来,只有两三个骑马的随从。

朝廷凡有军国大事,大多要与于谨商量决定。

于谨也竭尽智慧才能,辅佐谐和皇室。

所以在功臣之中特别受重用,始终如一,没有人说他的坏话。

他常常教训儿子们务必要保持恬静谦退之心。

加上于谨年事已高,极受礼遇,子孙很多,都担任了显要官职,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的。

儿子于萛嗣其爵位。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