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余庆字居业,荥阳人。祖父郑长裕,官至国子司业,死时为颍川太守。郑长裕之弟郑少微,为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兄弟俩当时均有名。父郑慈,与元德秀相友善,官至太子舍人。

郑余庆少时勤于学习,善做文章。大历年间应举进士。建中末,山南节度使严震召他为从事,后屡次擢升官至殿中侍御史,因父丧而停职。贞元年间入朝,历任左司、兵部员外郎、库部郎中。贞元八年(792)选为翰林学士。贞元十三年(797)六月,调任工部侍郎,知吏部选事。当时有一玄法寺僧法凑被寺内众僧投诉,万年县尉卢伯达断其还俗,后法凑又复为僧,卢伯达上表论说此事。诏命中丞宇文邈、刑部侍郎张..、大理卿郑云逵等三司长官与功德使判官诸葛述共同审理。一时朝臣议论说诸葛述不过办事小吏,不应与大臣等同入省理事。郑余庆上疏辩说,得到人们一致称赞敬重。

贞元十四年(798),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郑余庆通晓《六经》之深弘意旨,当廷奏对之时,常借古代经义帮助说理。与度支使于丕页素来相好,于丕页每奏事郑余庆皆表赞同。没多久,于丕页因罪遭贬。时值岁旱人饥,德宗与宰臣商议,将赈济禁卫六军。事未施行,被中书省官吏泄露,郑余庆因此贬为郴州司马。在郴州共六年。顺宗登极,召郑余庆入朝拜尚书左丞。

宪宗嗣位那个月,郑余庆又擢升守本官平章事。不久,遇夏州守将杨惠琳阻挠朝命,宰臣等上奏议论,多主张动兵。郑余庆又据古代经义上奏说,夏州军士皆仰赖圣上养育,又有“介马万蹄”之语。舆论认为郑余庆虽博雅好古但不合时宜。有主书滑涣,长期主管中书省文书档案,与宦官典枢密刘光琦私情颇好。宰相议事,凡与刘光琦意见不同的,只要让滑涣转达意思,没有不能达到目的的。宰相杜佑、郑纟因都姑息他,人们谈论说杜佑私下称呼滑涣为滑八,四方书信财礼,聚集到滑涣门下,其弟滑泳官至刺史。及至郑余庆再入中书省,与同僚会集议事,滑涣指着郑余庆陈说是非,郑余庆恼怒他僭越身份,叱责他。不久郑余庆即被罢相,贬为太子宾客。那年八月,滑涣贪赃之罪被揭发,赐死。皇上逐渐听说郑余庆叱责滑涣之事,很敬重他,便改授他国子祭酒。不久拜河南尹。元和三年(808),任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元和六年(811),正式拜兵部尚书。

郑余庆两度为相,被罢免均非因有大过,尤以清廉节俭为时人所称道。至于朝内外勤勉司职,更是德高望重,评议朝政得失,其言成为准则。当时,京兆尹元义方、户部侍郎判度支卢坦,都因授勋官之前职位至三品,据律令应立门戟,所以各自申请立门戟于宅第。此时元义方正以加授上柱国、卢坦正以先前任宣州观察使请立门戟。近代立戟之臣,都有银印青绶之官阶,而元义方只凭勋官名号,主管官署不详加复查即予批准,人们议论都认为不对。恰值郑余庆从东都来,发议论认为绝不可以。于是,台司发下文书责问礼部,左司郎中陆则、礼部员外郎崔备皆罚俸,撤除元、卢的门戟。

郑余庆奉诏撰写《惠昭太子哀册》,文辞甚精巧。有医工崔环,从淮南小将升为黄州司马。敕令下至尚书省,郑余庆扣下封还,认为诸道散将无故授以正员五品官,是开侥幸之路,而且并无缺职可供。言辞有些过分,因此触犯当权者,改派为太子少傅,兼判太常卿事。当初德宗自山南还宫,畿辅边关有李怀光、吐蕃叛乱之忧,京都惶恐,于是诏令太常寺集乐取消大鼓。至此,郑余庆才奏请复用大鼓。

元和九年(814),郑余庆官拜检校右仆射,兼兴元尹,充任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使,三年均受代理官职。元和十二年(817),授太子少师。不久以年已七旬请求退休,诏令不许。当时屡屡有仰赖皇上恩赦授予官阶的事,及至天子亲临郊庙谒拜,行事官员等皆得倚圣恩授三品五品,不再进行考核,那些使府的幕僚属吏,又十有八九靠了军功借机赐命服而后入朝拜官。因此,在朝官员著绿衣者很少,郎官谏官也有著紫服垂金鱼袋的。又丞、郎入朝谢恩及郎官出使,朝廷多半赐予章服,以示加恩,于是显示恩宠之章服满朝皆见,一时不以著章服为尊贵,便诏令郑余庆详拟条令订立制度,逐条奏报。

元和十三年(818),拜尚书左仆射。自兴兵以来,处于皇上左右出谋划策之位者多不称职,及至郑余庆以名臣之风范执政,民情趋于美善和睦。宪宗因郑余庆谙熟典章,朝廷礼乐制度有不合先例的,全权交付郑余庆参酌施行,于是任用他为详定使。郑余庆又奏请刑部侍郎韩愈、礼部侍郎李程为副使,左司郎中崔郾、吏部郎中陈..、刑部员外郎杨嗣复、礼部员外郎庾敬休一同充任详定判官。朝廷仪制、吉凶五礼,都有所增减。后郑余庆改任凤翔尹、凤翔陇节度使。

元和十四年(819),兼太子少师、检校司空,封荥阳郡公,兼判国子祭酒事。因太学荒毁日久,生员欠缺,郑余庆奏请用文官俸禄修缮两京国子监。

及至穆宗登极,凭着师傅的旧情,擢升检校司徒,礼遇甚优。元和十五年(820)十一月去世,诏令说:“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子少师、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郑余庆,始以衣冠礼乐之识,闻名于山东,尽力习作文章,终成矢志之学。出朝入朝清廉近人,资历长达五十年。两度执掌大政,屡次分担军务。凡所任职,无不竭力尽心。贵而能以贫贱处之,卑以自强不息。正直坦率享誉于朝廷,柔顺和睦脱化于闺门。受命有颍考父之恭谨,待士如公孙弘之宽宏。焚书逸礼,皆可口传;古史旧章,如出匠心。朕赖禀奏咨问,绝无昏聩逾礼。神将断我贤臣,朕心无比伤痛。既已不能聆听其言,助丧之赐宜优,可赠太保官职。”时年七十五,谥号为“贞”。

郑余庆建树美名、磨砺品行,不失儒者风范,清廉节俭坦率素朴,始终不变。四朝处将相之位,朝内外为官长达五十年,所获俸禄及赐赏,总是分给亲族,自己家境却近于贫寒。自至德以来,朝廷任命方镇守官,必派太监带着旌旗节旄到宅第宣赐,受命者皆送丰厚的钱财给太监。热衷献媚者惟恐所送数额不大,所以宣旨太监来一次,有获钱数百万的。郑余庆每受方镇之任,天子必告诫宣旨宫使说:“郑余庆家贫,不得妄有求取。”郑余庆一心想振兴儒学,对前来谒见的后生一概以经学训导,而能周济他人急难,理家理身,极其俭薄。至于办理公务,则喜欢广开用度。镇守凤翔一年,所办军务可观。又创立儒宫,以招徕学者。虽然郑余庆力求使自己的行为成为表率,却往往近于矫情求誉,所以当时舆论并不全都赞扬他。皇上因他家境素来清贫,不办丧事,宣旨主管官署特别发给相当一月俸禄的物资作为助丧之赠,以示褒奖。郑余庆有文集、表疏、碑志、诗赋共五十卷,刊行于世。

兄郑承庆,官职不高。弟郑膺甫,官至主客员外郎中、楚怀郑三州刺史。次弟郑具瞻、郑羽客、郑时然,皆官至县令宾佐。郑余庆之子名遆。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