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决定论与自由意志86

我已经平心静气地(sina ira et studio )认真阐述了我们问题的纯科学方面,作为对这种努力的报偿,请允许我对这个问题的哲学含义补充一些个人看法,这当然是主观的看法。

根据前面提出的证据,在一个生物体中发生的时空事件,无论对应于它的心灵活动还是对应于它的意识活动或任何其他活动,(考虑到它们的复杂结构和业已接受的物理化学统计解释,)即使不是严格决定的,无论如何也是统计地决定的。我要向物理学家强调,和某些人所持的观点相反,在我看来,量子不确定性 在这些时空事件中是起不了什么生物学作用的,也许除非是在减数分裂、自然突变和X射线诱发突变等一些事件中,由于提高了这些时空事件的纯粹偶然性,量子不确定性才会起作用——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明显的和得到公认的。

为了进行论证,请允许我把这一点当作事实。倘若没有关于“宣称自己是纯粹的机械装置”的那种人所共知的不愉快感受,我相信每一位没有偏见的生物学家都会这样看的,因为这种说法被认为与直接内省所证明的自由意志相矛盾。

但直接经验本身,无论有多么千差万别和多种多样,在逻辑上却不可能相互矛盾。因此,让我们看看能否由以下两个前提引出正确的不矛盾结论:

(1) 我的身体作为一台纯粹的机械装置起作用,遵循着自然定律。

(2) 然而,我根据无可争议的直接经验可以知道,我正在指导身体的运动,并能预见其结果,这些结果可能至关重要和具有决定性,在那种情况下我感到要对结果负全部责任。87

我认为,由这两个事实唯一可能得出的推论是,我——最广意义上的我,也就是说,曾经说过“我”或者感觉到“我”的每一个有意识的心灵——是那个按照自然定律控制着“原子运动”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人的话。

在一个文化圈(Kulturkreis)中,有些概念(在其他民族中曾经有或者仍然有更广的含义)已经受到了限定并且变得专门化,用所要求的简单措词来表达这个结论是鲁莽的。用基督教的术语说“因此我是万能的上帝”,这话听起来是渎神而狂妄的。不过请暂时不去理会这些涵义,先考虑一下上述推论是否最接近于使生物学家能够一举证明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

这种见解本身并不是新的。据我所知,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大约2500年前甚至更早。根据早期伟大的《奥义书》,阿特曼(ATHMAN)=梵(BRAHMAN)(即个人的自我等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永恒自我),这种认识在印度思想中根本不被视为渎神,而是代表了对世间万事万物最深刻的洞见之精髓。所有吠檀多学者在学会说这句话之后,都努力把这个最伟大的思想真正吸收到其心灵之中。

此外,许多个世纪以来的神秘主义者,彼此独立但又完全和谐地(有点像理想气体中的粒子)描述了每个人一生中的独特体验。他们的说法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我已成为神(DEUS FACTUS SUM)。

对于西方的意识形态来说,这种思想仍然是陌生的,尽管叔本华等人支持这种思想,尽管真正的情侣彼此凝望双眸时,会意识到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喜悦在数目上 是一——不仅仅是相似或相同;但他们在感情上一般过于激动而不能清晰地思考,在这方面他们很像神秘主义者。88

请允许我再作一些评论。意识从来不以复数被经验,而只以单数被经验。即使在意识分裂或双重人格这样的病理事例中,两个人格也是交替出现的,而绝不是同时出现的。虽然我们在梦中可以同时扮演若干角色,但并非不加分辨地扮演:我们总是其中的一个;我们总是以这个角色的身份直接行动和说话,同时又常常热切期待另一个人的回答或反应,而不知道正是我们控制了他的言行,就像控制我们自己的言行一样。

“多”这一观念(奥义书作者着重反对这种观念)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意识发觉它自身与一个有限区域内的物质即身体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并且依赖于它。(想一想心灵在青春、成年、衰老等身体发育时期的变化,或者发烧、醉酒、麻醉和大脑损伤等情况的影响)。由于存在着大量相似的身体,因此,意识或心灵变成“多”似乎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假说。或许所有单纯质朴的人以及大多数西方哲学家都曾接受过这一假说。

它几乎立即就导致灵魂被发明出来,有多少个身体就有多少个灵魂,同时也导致了这样的问题:灵魂是像身体那样会死,还是能够依靠自身而永远存在下去。前一选项令人厌恶,而后一选项则径直忘记、忽视或否认了复多性(plurality)假说所基于的事实。还有一些更傻的问题,比如动物也有灵魂吗?甚至还有人问,女人是否有灵魂,或者是否只有男人才有灵魂?

这些推论虽然还只是试探性的,但一定会使我们对复多性假说产生怀疑,该假说是所有官方西方教义共同遵守的。如果在抛弃明显的迷信时保留其灵魂复多性的素朴观念,但又通过宣称灵魂有死、会随同各自的身体一起消灭来“修补”这一观念,那么我们难道不是在倾向于更大的谬论吗?

唯一可能的选择是完全信守直接经验,即意识是单数的,复数的意识是未知的;只存在一种东西,看起来像多的东西其实只是由幻(梵文是MAJA)产生的这一种东西的一系列不同方面而已。在有很多面镜子的房间里也会产生同样的幻境。同样道理,高里三喀峰(Gaurisankar)和珠穆朗玛峰只不过是从不同山谷看到的同一个山峰而已。89

当然,有许多精心构思的怪诞故事盘踞在我们心中,妨碍我们去接受这种简单的认识。比如,据说我的窗外有一棵树,但我其实并没有看到这棵树。通过某种狡猾的策略,这棵真正的树把它自身的一个意象投入我的意识之中,那就是我所知觉的东西,而关于这种狡猾的策略,只有最初的比较简单的几步得到了探索。如果你站在我的旁边看同一棵树,树也会把一个意象投入你的灵魂中。我看到的是我的树,你看到的是你的树(非常像我的树),而这棵树本身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对于这种极端的说法,康德是有责任的。在认为意识只有单数的那类观念中,可以很方便地把它换成这样一种说法:显然只有一棵树,所谓意象之类不过是一种怪诞的说法而已。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无可争辩的印象,即他自身经验和记忆的总和形成了一个与任何其他人迥异的统一体。他把它叫作“我”。可是,这个“我”又是什么呢 ?

我认为,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它只不过比单个材料(single data)的集合(经验和记忆)略多一些,也就是说,它是一张画布,在它上面 聚集了这些材料。经过认真的内省,你会发现,所谓的“我”其实是指把那些材料聚集到它之上的那种基质(ground-stuff)。你可能来到一个遥远的国度,看不到你所有的朋友,几乎把他们忘了;你有了新朋友,和他们一道亲热地生活,就像过去和你的老朋友一道亲热地生活一样。你在过着新生活的同时,还会记起过去的生活,但这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你可以用第三人称来谈论“青年时代的我”,事实上,你正在阅读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也许离你的心更近,对你来说肯定比“青年时代的我”更为生动和熟悉。但这中间并没有中断,也没有死亡。即使一个技艺高超的催眠术士成功地完全抹去了你早先的全部记忆,你也不会觉得他已经杀死了你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个人存在的失去可供悲哀。90

将来也永不会有。

关于后记的注

这里采用的观点与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最近——非常恰当地——所说的《长青哲学》(The Perennial Philosophy )是相同的。他那本美妙的著作(London, Chatto and Windus,1946)非常适合说明这一事态以及为什么它如此难以把握和容易招致反对。

 

注1 university,来自拉丁语universitas ,字面意思是“普遍的”。——译者

注2 这种说法可能显得有些过于笼统。对它的讨论要到本书的第67和68节。

注3 F.G.Donnan在两篇颇具启发性的论文中强调了这种观点,见Scientia, xxiv, no.78 (1918), 10 (‘La science physico-chimique décrit-elle d'une faξon adéquate les phénomènes biologiques?’); Smithsonian Report for 1929, p.309 (‘The mystery of life’)。

注4 当然,你不会正好找到100个(即使是精确的计算结果)。你可能找到88个、95个、107个或112个,但几乎不会少到只有50个或多达150个。“偏差”或“涨落”的预期大约是100的平方根,即10个。统计学家这样来表达的:你将找到100±10个。这一点我们暂时不谈,后面还会提到,它为统计学的√n律提供了一个例子。

注5 根据目前的看法,原子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因此原子的“尺寸”并不是一个明确定义的概念。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固体或液体内原子中心之间的距离来确认它(或者如果你愿意,来替换它)——当然,不是在气态,因为在常温常压下,气态中的这个距离几乎要大10倍。

注6 也就是说,任何一点的浓度都按一定的时间率而增加(或减小),这一时间率与该点无限小邻域内浓度的相对增加(或减小)成正比。顺便说一句,热传导定律的形式与此完全相同,只需用“温度”代替“浓度”。

注7 这个词的意思是“呈现颜色的物质”,也就是说,在显微技术使用的某种染色过程中,这种物质是呈现颜色的。

注8 现已证明人的染色体是46条或23对。——译者

注9 个体发育是指个体在其一生中的发育,与地质年代中物种的系统发育相对立。

注10 约为1014 个或1015 个。

注11 请生物学家原谅,我在这个简短的概述中没有考虑嵌合体的例外情形。

注12 每一个女人 也是如此。为了避免冗长,我在这篇概述中没有谈及性决定和伴性性状(如所谓的色盲)等非常有趣的议题。

注13 朝着有用或有利的方向发生突变的明显趋向是否有助于(如果不是替代)自然选择,关于这个问题已有许多讨论。在这一点上,我个人的看法并不重要。但有必要指出,后来大家都忽视了“定向突变”的可能性。此外,这里我无法讨论“开关”基因与“多基因”的相互作用,虽然这对于选择和进化的实际机制很重要。

注14 之所以是下限,是因为这些其他过程无法用电离测量,但可能对产生突变有效。

注15 Nachr.a.d.Biologie d.Ges.d.Wiss.Göttingen , vol.1, p.189, 1935.

注16 我采用的是一种常见的通俗说法,它足以满足我们目前的需要。但为了省事而延续错误,我也为此于心有愧。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它还包括系统状态偶然的不确定性。

注17 Zeitschrift für Physik , Chemie (A), Haber-Band, p.439, 1928.

注18 k是数量已知的常数,被称为玻尔兹曼常数;3/2kt是在绝对温度T时一个气体原子的平均动能。

注19 讲演中展示了这些模型,其中C、H和O分别用黑色、白色和红色的木球所代表。这里我不再对模型进行复制,因为它与实际分子的相似性并不比图11更好些。

注20 为方便起见,我仍然称之为一种同分异构体的转变,尽管不考虑与环境相互交换的可能性是荒谬的。

注21 染色体纤丝无疑非常柔韧,一根细铜丝也是如此。

注22 像这样以完全的一般性来言说“物理定律”也许是可以质疑的。我们将在第七章讨论这一点。

注23 可以看出,湖南科技版的译文是由上海人民版修改而来,但在译后记中未作说明。在这些改动中,虽然有一些是正确的,但有些译法甚至还不如上海人民版,还有不少明显的错误未予改正。除了去掉四幅插图和相关文字,以及不再对各节连续编号,剑桥大学出版社后来出版的《生命是什么?》未对正文作任何改动,但是从1967年版开始,它把薛定谔的另一个讲演《心灵与物质》[Mind and Matter, 湖南科技版将其错误地译为“《意识和物质》”]和一个自传也包含在内。湖南科技版虽然据此也把《心灵与物质》和自传译出,却未在封面和扉页加以标明,这很容易引起误解。为了明确内容,我和上海人民版一样只译出了《生命是什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