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结婚的目的应该是一起努力谋求幸福,让彼此过得更快乐,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不管哪一方出现问题,整个家庭都不会幸福。婚姻实质上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没有高低之分。家庭中所有的事情没有控制或权威可言。如果一个成员的地位非常突出,更受重视,那一定是不幸的家庭。

1 母亲的影响

孩子自出生后,就努力跟自己的母亲建立联系。母亲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而孩子与母亲的合作也是人生合作能力的开端。孩子最初是通过母亲和外在世界发生连接的。如果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不好,其他一切的生活都将无法正常开展。

孩子与母亲的这种合作关系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以至于我们无法辨别出性格中哪些部分是纯粹遗传的成分。孩子所有潜能的发展都会受到母亲的直接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母亲的能力,指的是母亲与自己的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对于孩子主动表现出合作行为的诱导能力。这种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则。因为每天的情境都会发生变化,而母亲必须能够在任何环境下表现出对于孩子的理解。一个合格的母亲,应该是真正对自己的孩子感兴趣,并给予关爱,而且时刻能够为孩子利益着想。只有这样,母亲的能力才可以得到表现。

母亲对孩子是否感兴趣,可以从她从事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抱小孩、与小孩谈话、给小孩洗澡、喂食等等,这些行为中很容易就显现出母亲对于孩子的兴趣。如果母亲对孩子毫无兴趣,那在这些照顾孩子的活动中都会表现得不耐烦或粗野、笨拙。而这严重影响到孩子对于合作的态度。比如母亲不乐于给孩子洗澡,那么孩子也会觉得洗澡是很让人厌恶的事情。不但不亲近母亲,甚至会对母亲躲避。母亲把小孩子放到床上时,其放的方式、动作是否轻柔、面部是否有微笑,都是很讲究的。母亲对于孩子的照顾一定要谨慎、小心、巧妙,顾及孩子身处的空气、温度、营养、睡眠、卫生等。母亲在对孩子的照顾中,时刻为孩子提供喜欢自己或讨厌自己的机会,从而导致孩子喜欢合作还是排斥合作。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没有什么秘诀。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秘决,那就是为了培养兴趣所尝试的左右技巧。女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做一个母亲的准备。我们从一个女孩子对自己弟弟妹妹的态度、对其他小孩子的态度以及对于自己母亲所做的事情的态度,就可以推测一二。对女孩和男孩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为未来他们从事的工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出合格的母亲,我们应该从小就教育她为人母之道,让她喜欢母亲这一身份,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当她以后真正成为一位母亲时,不至于面对需要做的事情手足无措,失望沮丧。

遗憾的是,我们生活的文化中,对于为人母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而且,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使男孩在社会上比女孩普遍受重视,这导致女孩子无感于母亲这一角色。被轻视的感受放在谁身上都不好受。一直被轻视的女孩子等到结婚后,自然也会对于母亲这一角色产生排斥,她们不期待自己孩子的降临,不愿意承担养育孩子、教育孩子的重任。这是社会很大的一个问题,可很少人给予重视和解决。女性对于母亲这一角色的态度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所以,无论任何时候,女性的角色和地位都不应该被低等化。我们发现,即便是小男孩也常常不愿意做家务,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别角色决定了自己不应当做这种卑微的差事。女性承担起这一重任,却不曾被视作是做出的社会贡献,而往往被看作是命运所赐。

不同女性对于家务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有的女性能够将家务视作一项颇具创造性的工作,不仅可以自娱自乐,还可以给家人带来快乐,使家务劳动成为不逊色于任何工作的工作;有些女性则认为家务活是身份卑微的象征,所以她们反感做家务,要求可以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以证明男女平等。事实上,潜能是透过社会责任激发出来的,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便没有奋斗的方向,自然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发展。只有对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意识,才不会纠结于事物的外在性。

如果我们看不到女性的角色价值,那幸福的婚姻便无从谈起了。一个把养育子女看作是卑微下贱的工作的女人是无法对孩子产生兴趣的,也无法与孩子产生和谐的合作。这点做不好,孩子的人生初始便有了残缺。那些不认同自己女性角色的女性也有奋斗的目标,但她努力去做一些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事情,而不屑于照顾孩子,收拾家务,在她们看来,孩子和家务是自己人生的负担。我们发现,很多生活失败的女性,都没有做好自己母亲的角色,没有给孩子一个好的人生开始。如果每个母亲都对孩子持排斥态度,对孩子没有兴趣,不屑于照顾孩子,那整个人类将万劫不复。

我们并不能把女性在照顾孩子上的过错都归结于她自己。事实上,她们也常常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比如她们没有受过系统的为人母的训练,不懂得如何抚养孩子;或者她们的婚姻不幸福,生活态度很消极;或者她们生活中遇到太多挫折,心存绝望;或者她们想要与孩子合作共处,可心有余力不足;或者受限于经济条件,无法给孩子提供衣足饭饱的生活。

事实上,对孩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并非母亲所遭遇的经历,而是对于经历的认知。我们从问题儿童的身上发现了他们与自己的母亲之间存在很多的矛盾和问题;而我们研究正常孩子时,也发现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对于这点的解释,我们有必要回到个体心理学上:这并非由单一的原因所造成,孩子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会经历多种经验,这些经验形成了他们对于生命和人生的解释。我们不敢说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一定会犯罪,我们只能从他们的经历中获晓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看法。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一个女性对自己的母亲角色不感兴趣,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很大的生活困难。我们知道,母亲保护子女的本能胜过任何的力量,哪怕是动物也是如此,比如老鼠或猴子。研究表明,母爱的力量在这些动物身上胜过性或饥饿感的驱动力。母爱的力量源自合作精神。母亲常常把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的生活才算是完整的,她才可以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在任何母亲的身上看到这种感觉:孩子是自己的一件伟大作品,自己如同上帝一样,创造了一个新生命。母爱的强大驱动力是个体对于优越感追求的一种表现,是神圣人生目标的一种表现。这很好地证明了,神圣的人生目标可以被应用于焕发个体对他人的兴趣,以及个体的深层次社会责任感。

有些母亲习惯于将自己的理想或期望都寄托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仿佛孩子可以延续自己未完成的理想。于是,对于孩子,严格约束,万事干预,将孩子与自己拴在一起。我遇到过一个村妇,75岁了,还跟自己55岁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后来,俩人都患了肺炎,这个村妇康复了,而55岁的儿子却死掉了。得知自己的儿子死了,她悲伤道:“我知道自己没法将儿子养育好。”在她看来,儿子的一生都需要自己的负责的。

如果一个母亲不能放手自己的孩子,不能教会孩子与他人合作,那将是她的可悲,也是她孩子的悲哀。

作为母亲,也应该重视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不应该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与孩子的关系上。对于孩子,也是如此。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太过关注一件事情容易忽视掉其他事情。母亲与丈夫、孩子、社会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都需要花费精力去重视。如果一位母亲只是关注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忽视掉与丈夫和社会关系的建立,那会引起两方面问题:

母亲与丈夫、孩子、社会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都需要花费精力去重视

第一,对于孩子的过分关注会宠坏孩子,影响孩子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的建立。

第二,母亲对丈夫关注不够,会影响到孩子对于爸爸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孩子与爸爸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

如此,孩子对于母亲之外的他人,包括父亲,朋友,亲戚,他人的关系都会受到阻碍和影响。由此看来,母亲对于孩子的培养并非简单的事,一个合格的母亲,应该能够让孩子信任自己,从来拥有初次信任他人、与他人合作的经历,并且,还应该教会孩子将这种信任他人的经历延伸到生活中与他人的关系上。

母亲对于孩子的过分关注会导致孩子对于母亲的控制欲增强,而且反感与他人的接触。当他人与母亲接触时,孩子也会变得不满,暴躁,甚至将他人看作自己的敌人。这儿的他人很可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或父亲。孩子会有这样的认知:母亲是我一个人的,别人无权享受她的爱。

弗洛伊德对此类男孩子的分析是:男孩子有恋母情结,他们会想着占有母亲,跟母亲结婚,于是视父亲为敌人,甚至想要杀掉他。如果我们结合孩子的成长经历来分析,或许就不会认同弗洛伊德这种思想了。那些男孩子,之所谓排斥自己的父亲,依赖自己的母亲,主要是因为母亲从小对其的宠爱造成了他对于母亲的依恋,他将母亲视作自己的财富,不愿与他人分享,包括父亲。这种想法跟性无关。如果对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有恋母情结的孩子的成长过程加以研究,我们会发现这些男孩子大多是母亲娇生惯养抚养长大的,他们除了与母亲的关系好外,不善于与他人发展合作关系。所以会将母亲看作是自己恋爱的对象。在他们看来,除了母亲,没人可以如此善良地对待自己。我认为,恋母情结是亲子教育的失败,是人为造就的,这与遗传无关,与性无关。

一个孩子,如果只与母亲发展了合作关系,那在以后的生活中,脱离开母亲,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例如,他去上学,或者去公园玩,如果母亲不跟随,他就很容易焦虑。于是,为了留下母亲,他会采取各种方法,让母亲的视线不要离开自己。比如,他会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博得母亲的同情;或者大哭大闹,让母亲心疼自己;或者与母亲争吵,让母亲关注自己。这种被母亲惯坏的孩子,总是在拼命地赢得母亲的关注,拼命地拒绝外在世界递过来的橄榄枝。

有人说,既然母亲不称职,那就将小孩交给保育员或收容所来培养。这种想法太荒唐。因为没有人会比自己的母亲对孩子的兴趣高,如果想要替代母亲,首先就应该有着像母亲一样对孩子的浓厚兴趣。显然,保育员和收容所都做不到这点,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对外界是缺乏兴趣的。所以,不妨对母亲进行培训,或许效果更好一些。

母亲的爱护不是一般人就可以取代的。曾有人对收容所的孩子们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的生活情况并不好。而如果让保育员来照顾,或者给孩子找一个负责任的养母,孩子的状况要比在收容所好得多。这样子的孩子多是孤儿、私生子、被丢弃的孩子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想要这样的孩子健康成长,必须找可以取代亲生父母的人来承担起母亲的角色才行。

在生活中,我们常遇见继母不被孩子接纳的现实。这也并非绝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继母做得的确不错,但依然不被孩子接纳。那是因为:亲生母亲去世之后,孩子对于母亲的依恋会转移到父亲身上,渴望从父亲这儿获得母亲给予自己的关爱和呵护。可继母在家中的出现威胁到了孩子,便引起孩子的忌恨,甚至与之为敌。然而,大多数的继母是认识不到的。于是,孩子的不配合和抗拒浇灭了自己的热情,自己也与孩子对抗。孩子往往不会屈服顺从,反而会愈演愈烈。最终,即使继母表面上看似征服了孩子,孩子内心深处也是排斥继母的。所以,孩子永远是真正的胜利者。如果孩子不愿意给予你,你却努力索取,到头来只会什么都得不到。如果很多继母认识到这点,我想世界上的家庭冲突会减少很多吧。

母亲的爱护不是一般人可以取代的,没有人会比自己的母亲对孩子的兴趣高

2 父亲的角色和责任

在家庭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其实同样重要。虽然,孩子最初总倾向于更依恋自己的母亲,而不是父亲。但在以后的生活中这种关系会渐渐平衡。我们上文也说了,如果母亲不教会孩子去发展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对于孩子和母亲,都是非常危险的事。

对孩子而言,不和谐的家庭也是危险的生存环境。如果父母都是爱自己胜过他人,把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对孩子是有很大伤害的。从母亲角度,她只想孩子属于自己,不将孩子对合作的兴趣扩展到父亲和其他人身上;从父亲角度,为了让孩子站在自己一边,也百般讨好孩子。这种对峙一旦被孩子察觉,他就会巧妙利用这种矛盾来为自己获益。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不懂得合作的。

此外,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从母亲不和谐的婚姻中得到感染,这种感染会渗透到自己的婚姻中,不信任对方,对于孩子的教育认知也不正确,最终常常以婚姻失败收场。他们不会与异性相处,甚至认定自己的婚姻也注定是不和谐的。所以,父亲不幸福的婚姻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和影响。

两个人结婚的目的应该是一起努力谋求幸福,让彼此过得更快乐,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不管哪一方出现问题,整个家庭都不会幸福。

婚姻实质上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没有高低之分。家庭中所有的事情没有控制或权威可言。如果一个成员的地位非常突出,更受重视,那一定是不幸的家庭。比如,如果父亲脾气很暴躁,对于家庭其他成员一直有控制欲,那么这种错误的思想会影响子女们的婚姻观。儿子会觉得婚姻就是主宰他人,以后也会这么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女儿受的伤害更深,她会将男人视作家庭的暴君,婚姻就是一场奴役。更有甚者,为了避免异性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女孩子长大后成为了同性恋者。

如果母亲在家中角色更为突出,那会造成相反的影响。母亲权威性高,对其他成员唠叨不停,会让女儿无意识模仿自己,变得挑剔、刻薄;男孩子也为了避免受到责骂,便努力找机会讨好他们。如果家中其他女性,比如姐姐、姑姑等对自己百般挑剔,那男孩容易养成唯唯诺诺、内向的性格,害怕公共场合,害怕认识的女性也唠唠叨叨而敬而远之,久而久之,逃避就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应对方式,那所有的社会关系都会受到影响。在任何时候遇到困难,他都会这么想:“我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他们把任何的交往和合作都看作是利益的冲突,在他们眼里,没有友谊,只有敌我。

对于父亲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可以概括为:好丈夫、好父亲、好公民。他必须处理好事业、友情和爱情三个重要问题。对待婚姻上,他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妻子,与妻子友好合作。他应该明白妻子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不应该被轻视。我们应该明确:虽然很多时候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于父亲,但他不能把自己看作施舍者,妻子是受施者。要知道,家庭责任是两人共同承担的,只是分工不同,父亲承担着赚钱养家的主要责任,而妻子承担着其他的责任,如此而已。很多父亲认为自己挣钱供家人花,自己功劳大,理所当然有话语权,可以控制他人。要知道,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父亲如果因为妻子不能像自己一样挣钱养家就歧视妻子,将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应该严重扼杀。夫妻之间,应该平等相待。至于赚钱,谁有能力谁赚,这不应该成为影响家庭和谐的问题。

婚姻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

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许多孩子一生中都将父亲视作偶像来崇拜,或视作敌人来对抗。惩罚孩子,尤其是体罚会极大地伤害孩子。所有不友善的教育方式多是错误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上,父亲往往不幸地扮演惩罚者的角色。这会给孩子造成几种认识:母亲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必须借助父亲的帮助。如果母亲说:“等你爸爸回来教育你”,在孩子看来,这仿佛传达的是:父亲是真正的权威者,统治者。其次,父亲经常惩罚孩子,会恶化父子之间的关系,使孩子害怕父亲,而不再依赖或亲近自己。或许母亲害怕自己惩罚孩子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疏远,所以将此任务交给了父亲。可这样做也并不明智。因为虽然母亲没有惩罚自己,但母亲从父亲这儿“搬救兵”的行为同样引起孩子的反感。另外,如果母亲经常用“告诉爸爸”来威胁孩子服从自己,那孩子会对男性的地位和角色产生怎样的认知呢?

如果父亲可以处理好工作、爱情和友谊三个大的人生问题,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公民,他将是对家庭和社会都有利的人。他将成为家中的重要依靠,在社会上,他能够广泛交友。而且,他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将自己的家庭融入社会大家庭中。他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创新和尝试。他可以成为家人与社会产生联系的良好纽带,自然能够以最合适的方式教会孩子为人处世。

虽然传统文化强调男主外女主内,但夫妻俩人如果活动的圈子交集太小,容易影响到关系的和谐。当然,我并不主张俩人时时刻刻在一起,或者共享完全相同的生活圈子,我的意思是俩人应该有相同的社交生活,比如丈夫可以将自己的妻子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如果丈夫不愿意让妻子认识自己的朋友,那夫妻关系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父亲的生活中心不应该是自己的小家庭,他应该可以让家人接触社会,让孩子了解到家庭只是社会的一个小成分,家庭之外,还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值得接触的朋友。

如果父亲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相处和谐,便可以说明他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当然,男儿终究要离开自己的家庭,独自立业成家。这并非因为他不爱自己的家庭和家人了,或是要与家人断绝关系。如果两个过分依赖自己父母的人结合成一个新家庭,他们婚后仍然会以父母为中心,过分重视彼此的原生家庭,那么在他们提到“家”的时候,指的都是原来的家庭,而非小两口新建立的家庭。他们就无法开始真正独立的家庭生活,每个人的合作能力也得不到良好的发挥。有些男人的父母过分干涉儿子的生活,努力想了解到儿子婚后的所有细节,这无疑给小夫妻带来很多麻烦。在男人的妻子看来,自己的公婆不尊重自己,而且公婆对大小事情的指手画脚会让自己很不舒服。这种现象尤其发生在那些男人的父母反对婚姻但小两口硬是在一起的家庭。至于父母面对此事的态度是错是对,我们暂且不论。如果父母不赞成儿子的婚姻选择,完全可以在结婚之前表达自己的反对,但既然结婚了,父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可能让儿子婚后生活美满。身为儿子的丈夫,要明白人的想法不可能永远一致,如果父母不认可自己的选择,丈夫应该努力去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父母的反对是错误的。

小夫妻二人的所有行为没有必要都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当然,我们提倡与长辈和睦相处。如果丈夫的父母可以多站在儿媳和儿子的小家庭考虑,事情进展可能会容易得多。

古往今来,养家糊口都是父亲的责任。父亲也充当着一家之主的角色。在西方文化中,父亲的经济责任更为明显。所以,他必须外出工作,学会与他人合作,为自己和家庭赢得社会地位。此外,父亲对待工作的态度可以教给孩子勇敢和坚强。所以,一个男人有一套自己积极应对困难的方法,和一份应对自如的工作多么重要。那种只会说不会做的父亲,只会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为之羞愧和失望。

3 为人父母

常言道:“娶媳妇是用来疼的。”一个男人,想要成为一个好丈夫,首先要懂得关心自己的妻子,对自己的妻子感兴趣。这点很容易看出来。如果男人对自己的妻子感兴趣,他就会对妻子事事加以关注,努力让她幸福;他会努力跟妻子和谐相处;他懂得如何哄妻子开心。只有夫妻二人都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时,双方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才会给予对方真正的爱。

要注意的是,在孩子面前,丈夫不应当太过露骨地表现自己对于妻子的爱。要知道,丈夫对妻子的爱跟对孩子的爱不能相提并论。这是完全两回事,不存在任何矛盾。但是如果夫妻在孩子面前过分亲昵,会让孩子心生妒忌和失落感,感觉自己受到的关注和爱护减少,于是会努力争宠,在父母之间故意制造矛盾。此外,男女之事不应该随便挂在嘴上。如果儿女提出关于性方面的困惑,一定要谨记:父亲教育儿子,母亲教育女儿;而且,不要过分讲一些超出他们年龄阶段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孩子的自制力低,父母过多的普及,会激发孩子对于性事的好奇心。在性知识的普及上,不要过于随意,或含含糊糊。最好事先了解孩子想要了解哪些知识,然后正面回答孩子正感到困惑的问题。而不是我们觉得哪些该讲就讲哪些。在此问题上,我们应该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真诚,我们是真心要与他们合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对孩子才最有益。有些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从别处听来不健康的性故事,这完全没有必要。我们要相信孩子具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可以处理得很好。一个对是非有所判断的孩子,是能够分辨所听故事的利害的。

我们生活的社会,男人相比女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更深知社会政策的利弊和自己国家或全世界的道德倾向。与女人相比,男人的生活圈子显然更大。所以,我们可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妻子和儿女的生活导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颐指气使。在对妻子和儿女的指导上,态度要平和,以免引起家人的反感,更不能好为人师。如果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同和赞美,不必洋洋得意;如果遭到反对,也不能强制说服。要记得,争执并非好的解决方法,应该使用非对抗性方式来解决。

对于夫妻而言,钱不应该成为常常争执的话题。很多女人以家庭为中心,过着家庭妇女的相夫教子生活,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对她们而言,钱这个话题很敏感。如果指责她们生活浪费,那会对她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所以,金钱问题也需要用合作的方式来对待。妻子不应强迫丈夫承担家庭所有的开支,丈夫也不应该觉得自己负有金钱的支配权。要知道,孩子的前途并不只是金钱可以保证的。如果可以在金钱问题上处理地比较稳妥,夫妻二人就不会有施舍和被施舍的感觉,自然也不会因此引发矛盾。

我曾看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很有意思,讲的是一个人从一无所有成为富豪的故事。为了让自己子孙后代都可以衣食无忧,他找到一位律师请教。

律师问:“想要富裕几代呀?”

他说:“十代。”

他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让十代子孙衣食无忧。

律师说:“的确,你的财富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你要知道,你的任何一个第十代子孙上面都会有500个以上的祖辈,这些祖辈都可以说你的子孙是他们的后代。现在,你想想,你还打算认这些子孙吗?”

这个例子虽然有些极端,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人想要为自己的后代做贡献,其实质都是在为整个社会做贡献。任何人都不能孤立于整个社会。

如果一个家庭中没有权威,那想必一定存在真正的合作精神。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父母双方也可以协商解决。任何一方对于任何子女都不能表现出过分的偏爱,这点非常重要。偏爱会带来想象不到的危险。父母的偏爱会给没有受到偏爱的孩子带来压抑和沮丧。当然,你可以反驳我,但我要告诉你,如果父母对于孩子同等对待,孩子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心态。还有一点,如果父母重男轻女,那女孩子必然会有自卑情结。

孩子的心是敏感的,要是他们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受宠爱,就有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好孩子也不除外。当然有些孩子天资聪明,生性乖巧,父母会不自觉地更加喜欢。但有经验的父母一定会努力避免这种偏爱感表现出来。因为这个讨巧的孩子会让其他的孩子感到压抑和自卑。其他的孩子会嫉妒他/她,同时失去自信心,可想而知,他们之间的合作会大大受影响。

所以,合格的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心中是否是公平的,是否存在偏心现象。

现在我们来说一下家庭中孩子之间的合作。这也是家庭合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许多人会说:“为什么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有很大的差距呢?”有些科学家将这种差距归结为遗传,但我不这么认为。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每个儿童的成长跟小树苗的成长一样。我们把一些树苗种植在一起,每棵树苗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成长空间。如果有一棵树苗沐浴着阳光,享受着肥沃的土壤,那它肯定长得更好。同时,其他树苗的成长会因为它的成长受到影响。因为它抢走了阳光和营养,其他树苗就容易发育不好。在一个家庭中也是如此,如果一个成员的生存更加突出,其他的成员便会受到影响。比如,如果父亲在自己行业大有名气,那么孩子在父亲面前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己的兴趣便会受到影响。所以,如果一个父亲本身事业有成,最好不要在家中太过炫耀自己的功成名就,以免影响自己孩子的发展。

这个道理同样适于孩子与孩子之间。如果一个孩子发展得特别好,那他极有可能在家中也受到更多的注意力。这对于他而言是非常好的处境,但是对于其他孩子则截然相反。让一个人身处一种事事不如人的环境,他是不可能不带厌恶地一直忍受着的。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便伤害到了其他所有的孩子。所以,如果说除优秀孩子以外的其余孩子都饱受心灵的折磨成长着,一点都不为过。他们会拼命追求优越,这种动力永不停止。然而,这种对于优越的追求很可能发展到其他一些不现实或对社会无价值的方向上去。

个体心理学在分析孩子出生顺序问题上有着全新的视野。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父母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并可以竭尽全力抚养子女。即便如此,孩子在家中的地位也会存在很大差异,他们的生活环境也大大不同。我必须再三强调,同一个家庭中的两个孩子一定会有着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为了适应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孩子便会形成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家庭中孩子之间的合作,也是家庭合作的重要部分

任何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都会经历一段“独生子”的美好时光,然而,随着自己弟妹的出生,自己的生存环境则势必会发生改变,他/她也需要强迫自己做出改变以适应环境。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往往会得到全家上下的关注和宠爱,于是便习惯于被他人宠爱。可是,当第二个孩子出生后,自己唯我独尊的处境发生改变,不再是家中的独子,于是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地失去“宝座”。原本归自己独享的父亲、母爱,现在必须跟另一个人共享。很多问题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罪犯、酗酒者、性变态者,都有过这样的成长经历。所以其变态心理或行为与成长过程中爱被剥夺不无关系。多数情况下,他们是家中的长子,其他孩子的降生给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震撼和创伤,这种沉痛的感觉会一直伴随自己,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整个的行为方式。

家庭中非长子的其他孩子也会遇到这样的处境,因为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降生而失去原有的地位。但他们的感受终究是没有第一个孩子的感受强烈的。因为第二个、第三个或往后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不是一个人独享父爱、母爱的,所以一出生就学着去与比自己大的孩子共享爱,但第一个孩子却不同。如果父母确实是因为弟弟、妹妹的出现而忽略了他,他断然不会平静地接受自己地位的改变的。即使他因此而心生嫉妒、怨恨,我们也不能完全归因于他。当然,如果父母亲能够让他对他们给予的爱心存信心;如果能够让他感觉自己的地位不会因为弟妹而动摇;如果能够让他做好迎接弟弟妹妹的准备,那他可能不会产生怨恨心理。可事实往往没有如此美好:他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弟弟妹妹就降生了;而父母亲也确实因为其他孩子而忽略掉了他。因此,他努力挽回自己的地位,努力争夺母亲的爱护。这个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两个孩子同时向母亲索爱,都想获得更多的爱护和关注。老大一般都会有更多的方法和更大的体力来争夺母爱,有时候甚至会使用一些不太恰当的方式。我们换角度考虑,如果我们遭遇这样的地位动摇、关爱被夺,我想我们就可以理解他的方式和行为了。我们也会像他一样,给母亲制造出各种麻烦,只为赢得母亲的关注。极端的方式总是会造成极端的结果。母亲往往因为老大的无理取闹而更加反感他、不喜欢他,他所获得的母爱和关注就更加少了。此前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忽视,而他的行为却真得让他被忽视。

往往这个时候,长子都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他会觉得“我是对的”,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如同掉进陷阱中,越陷越深。可他既然觉得自己是对的,又怎会轻易放弃,顺从别人呢?

对于这种孩子间的争执,我们必须重视。如果母亲因孩子的行为反感他,正面反对他,他会因此暴躁、崩溃、反抗或逆反。这时,如果父亲让孩子重新感受到了宠爱,孩子则有可能移情于父亲,一来可以享受父亲的宠爱,二来可以以此报复母亲。所以一般情况下,家中的第一个孩子都更加依赖父亲,与父亲的感情更加较好。也就是说,第一个孩子往往刚开始会依恋自己的母亲,当他感觉母亲渐行渐远时,会转过来争取父亲对自己的爱恋。当一个成年人更加偏爱父亲时,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他在童年时期可能情感上有过挫败感,可能被忽略过。对于父爱、母爱的争夺往往持续孩子的一生。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没有交好的朋友,他们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于合作和社交。他们已经养成了成为他人关注重心的自我意识,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总是不自主地这么来要求他人,因此很难交到知心朋友。

所以,第一个孩子身上往往有着对于过去的追忆和怀念,他们怀念唯我独尊的日子,对于未来是不抱信心的。这种曾经有过权力和中心地位的孩子,对于权力的欲望会更高。成年以后,他们同样热衷权力,一旦有条件,便会搬弄权术。对于规则、纪律、制度,他们同样过分重视。在他们眼里,任何事情都应该依法办,按规则办,不能随意改变。这种人如果拥有了权力地位,一定会对身边人多加防备,担心自己的位置被夺而对任何人心存怀疑。

第一个孩子的处境和位置很容易引起很多问题,但如果处理妥当,很多问题可以避免。比如,如果第一个孩子在弟弟妹妹出生前就学会了与人合作,那他对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就可以大大避免了。有很多关于第一个孩子的正面例子,比如很多长子乐于助人,乐善好施;很多长子能够像爸妈一样照顾弟弟、妹妹,有些因此还发展了很不错的组织能力。诚然,照顾弟弟妹妹或许能满足他的被依赖感,或许能满足他统治别人的欲望。不管怎样,这都是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长子形象。

结合我在欧洲和美洲的研究经验,我发现,问题儿童中第一个孩子的比例最大,而小的孩子次之。这个结果着实有趣,恰恰是出生顺序上两端的孩子,出现问题最多。虽然我们确定了第一个孩子出现问题最多,可目前的教育水准却还是不能根除他身上出现的问题。

第二个孩子的家庭位置也很特殊,而且是其他孩子都无法体会的。第二个孩子一出生,就有与自己分享父爱母爱的竞争者,所以为了更好地生存,他生来就要学着与人合作。如果第一个孩子不主动去压迫他,他可以很好地找到自己适合的生活方式。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第一个孩子总是会主动与其竞争关爱,将其视作竞争对象。而且,第一个孩子发育早,年龄大,体力好,这些都强迫第二个孩子竭尽全力去迎战。所以,第二个孩子的人生往往如同一场比赛,而自己要不停努力,争取赶上、甚至超越领先于自己的那个。在《圣经》中,雅各也是排名老二的孩子。他不甘于位居第二,一直努力要超越哥哥,取代哥哥的位置。这种超越他人,努力向前的动机使得排名老二的孩子更可能成功。因为第二个孩子总是将第一个孩子视作自己努力赶上的目标,这也驱使他飞快地进步和成长。这样的孩子成年之后也会不断找寻标杆或者对象,作为自己追赶、超越的目标。

家庭中孩子的出生顺序对其发展也有影响

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身上的这些特征不仅显而易见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性格也会映射出两种孩子的不同,即使做的梦,也可能存在差别。比如,第一个孩子经常会梦到自己从高处跌落,因为他们曾站在最高峰,但却总是有掉下去、被别人挤下去的危险。而第二个孩子则常常会梦见自己与人比赛,如赛跑、追赶火车、参加自行车竞赛等。如果一个人经常做这种匆忙追赶的梦,我们大致可以推测他在家中排行第二。

不过,这些规则并非一成不变。行为举止像第一个孩子的,并非是长子,也有可能是第三个孩子。也就是,出生顺序并非决定性的因素,相比而言,成长环境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一个家庭中,晚出生的孩子,也有可能具有第一个孩子的性格。比如,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年龄差距很小,第三个孩子与他们年龄差距较大。那么第四个孩子出生后,第三个孩子也会表现出跟第一个孩子类似的行为和性格。那么第四个或者第五个孩子,则会表现出跟“第二个孩子”类型的行为。如果两个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年龄差距很大,而他们两个年龄相近,则容易表现出“第一个孩子”和“第二个孩子”的典型行为。

在与弟弟妹妹的争斗中,如果老大败下阵来,那他的生活和人生很可能出现问题。但是,如果老大成功成为弟弟妹妹的统治者或领导者,那老二就容易成为制造麻烦的人。如果老大是男孩,老二是女孩,如果这时候老大败下阵来,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被女孩子打败会给身为男孩的老大带来很多的心理屈辱感。要知道,异性之间的竞争要比同性之间的竞争激烈得多。

在这种爱的争宠中,女孩子相比较而言更具有先天优势。仿佛上帝对于女性分外偏爱。因为到了16岁,女孩子要比男孩发育快、成熟早。而身为老大的哥哥,则往往主动弃权,消极萎靡、心灰意冷。为了求胜,他往往会采取撒谎、自吹自擂的卑劣行径。而女孩子因为更加成熟,应对问题则会更加轻松、娴熟,处理问题更加得当。可想而知,这种竞争,女孩子更可能取胜。对于男孩子的这些卑劣行为,是可以防止发生的。但前提是家族成员能够发现问题所在,并加以避免。所以,在一个家庭中,成员之间应该团结合作,人人平等,大家友好相处,没有敌对关系。好的父母应该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之间有强凝聚力,不会为了争宠而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做斗争。

现在我们说说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即老幺的问题。除了老幺,其他的孩子都有弟弟或妹妹,所以都遭遇“上下夹击”的处境,但老幺不同。老幺没有弟弟妹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竞争者会少,相反,由于是最小的孩子,父母通常会更加偏爱,这会让其树敌很多。而且,父母对于其的娇宠会使其产生许多受宠儿童容易出现的问题。不过,由于他受到的鼓励往往最大,因而容易成为成长得最好的孩子。生活事实表明,老幺在家中的受宠地位往往不会改变,而且他往往会比自己的姐姐哥哥成长得更加优秀。

《圣经》中,老幺往往都是征服者。约瑟就是老幺的角色。虽然约瑟17岁后,便雅悯出生,但这丝毫没有对约瑟的地位造成任何影响。约瑟完全是以最小孩子的受宠地位成长的。他一直保持优越的地位,甚至在梦中,其他人都需要臣服于他,被他的光芒笼罩着。约瑟的哥哥们十分了解约瑟,他的梦更是折射出他的野心和理想,因而哥哥们都想除掉约瑟。可最后,约瑟还是降服了哥哥们,成为家族的统治者。

像约瑟这样,老幺成为家中栋梁的现象很常见,人们因此编造出很多的故事。老幺的成长环境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最小,家中大大小小都尽量帮助他,生活中很多事情会激发他的野心和理想,而且受到的攻击和阻碍也很少,这促使他成长得更加顺风顺水。

上文中,我已经说过,问题儿童出现最多的是老大,其次是老幺。为什么老幺容易成为问题儿童呢?主要原因是全家人对他的娇宠。被宠坏的老幺往往不够独立,没有拼搏奋斗的勇气和热情。虽然有时候老幺也会志存高远,但却往往懒惰颓废。懒惰是志存高远跟毫无勇气的产物:他们志向太过高远,往往远大到不切实际,这样奋斗中看不到希望后,自然会慢慢失去奋斗和实现的勇气。很多时候,老幺都不会承认自己具有哪一种具体的理想,因而他总是希望样样都比别人强,没有任何约束力。但身边人都比自己年长,比自己强壮,比自己经验丰富,这种现实与理想的不符常常会带给他强烈的自卑感。所以说,老幺常常伴有很强的自卑感。

下面我们说说独生子女的问题。独生子女也有属于这类人群的特有问题。独生子女的竞争对手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而是父亲。母亲往往对于独生子女相当宠爱,任何时候都将其挡在自己的庇护之下,生怕失去他,因此会养成独生子女的恋母情结。这样,独生子女会百般依赖自己的母亲,对于父亲,则尽力排斥。如果父母可以友好合作,让孩子能够感兴趣于两个人,那这种现象就可以避免掉。但是,现实生活中,父亲对于独生子女的关注总是少于母亲的。独生子女跟家庭中的老大一样,偏爱与比自己年长的人合作,所以独生子女可能对于父亲有征服的欲望。

独生子女大多担忧家庭中会出现弟弟妹妹。如果被告诉:“你应该有个小妹妹或者小弟弟了”时,他常常非常难过。他希望唯我独尊的地位永远不被动摇,他认为这是自己的权利,不容侵犯。对于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或事,他都深恶痛绝。如果自己的独有地位被抢了,他会觉得是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可想而知,如果成年后,他不能够成为万众瞩目的角色时,他会做出什么事。

如果父母给独生子女营造了一种万事小心的家庭氛围,同样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如果父母由于身体问题,不能再生育其他子女,那我们可以帮到他们的只能是尽力帮他们处理好独生子女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但如果父母可以再生育,但因为无法承担太多子女会造成的经济负担而选择只要一个孩子,这样的父母往往胆小、怕事、遇事悲观,营造的家庭氛围也会是焦虑、忧愁、悲观的,这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成长压力,对于孩子的性格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在一个有多个孩子的家庭中,如果孩子之间的年龄差距过大,那独生子女的行为和性格在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所体现,这可不是好事。因此,有很多人会咨询我:“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差距,多少合适?”根据我个人的研究经验,我建议时间为3年。这样,当一个孩子成长到3岁时,弟弟妹妹才降生。一个3岁的孩子往往已经表现出合作行为,思想上也可以接受其他成员的进入。如果一个孩子才1岁半或者两岁,我们是无法跟他商议添加新成员这件事的,因为他根本理解不了为什么除了自己,爸爸妈妈还要有其他的宝宝。这时候,我们费力去引导他,都是没有用的。

在有多个孩子的家庭中,如果只有一个男孩,其余全是女孩,那么这个男孩的处境也不乐观。父亲不在家时,他就会被包围在女性环境中,因为身边人都是女性,自己是唯一与众不同的,他会心生孤独感。如果家庭中,所有的女孩联合起来与他对抗,那更糟糕。在他看来,她们都与自己为敌;在她们看来,他不能太自以为是,得时刻压制着。这样,家庭孩子之间便会出现很严重的敌意和冲突。如果这个男孩恰恰上有姐,下有妹,那更加糟糕了。这个可怜的男孩子会两边受到夹击。如果他是第一个孩子,那会有厉害的女竞争者紧随其后;如果他是最后一个孩子,则很容易成为掌上明珠。但是如果上有姐,下有妹,男孩夹在中间长大,则往往不太受欢迎。若他可以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友好相处,那处境则会好一些。否则,长期在女人堆里成长,最终可能成为一个“娘炮”。女人堆的环境很适合男孩子的成长。一般女孩子的成长环境,物品规整、干净整洁、色彩丰富;而男孩子的生存环境则脏乱不堪、乱七八糟、杂乱无章,袜子、衣服满屋子都是。如果一个男孩在女孩子环境中长大,他会沾染一些女孩子的性格和习惯。

在一个其他孩子都是女孩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男孩,容易沾染女孩子气,但同时,他内心对于这种女性化的环境十分厌恶,因而会努力张扬自身的男子气。他会自命不凡,与众不同,但也少不了担忧和害怕。很多时候,这种环境中长大的男孩会发展地比较极端,要么强壮无比、要么软弱无能。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在男孩子堆里长大的女孩子,也容易沾染男孩子气。而且在成长过程中,她经常会感觉到不安全感和无助感。这也需要我们加以深入研究。

我所研究的很多成年人,身上都带有童年时期留下的创伤痕迹。这些痕迹是要伴随他们一生的。这些童年创伤中,家庭地位就是很大的一个方面。很多成年人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合作关系缺乏所引起的。如果你静下来看看周围的世界,你会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斥着太多的敌对和竞争。是的,我们人类总是想要超越他人,成为征服者、统治者,于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追求超越。这种人生目标与童年创伤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一个成年人,在作为孩子时,就感受到家庭中的不公平待遇和被忽视感,为了追求平等和重视,他努力拼搏,全力去追赶、超越他人,那么成年后这种生活模式就会延续下去。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