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兰大学历史学教授戈登·W.普兰奇1980年谢世时留下了若干手稿,有的几近完稿,有的尚未成型。其中第一本是对日军袭击珍珠港事件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后经过浓缩写成的,书名为:《黎明,我们还在酣睡——珍珠港事件内幕》,已于1981年11月出版。

现在这一本是《黎明,我们还在酣睡》的续篇。看过那本书的读者将会在本书中遇到许多熟悉的人物。确实,对珍珠港事件长达37年的研究使普兰奇对中途岛海战有了相当透彻的认识,甚至在《读者文摘》就珍珠港事件向他约稿之前(该稿压缩后已于1972年11月发表)就已是这样。特别是,在作者就珍珠港事件作过采访的日本朋友中,有不少人参加过或研究过中途岛战役。由于日方关于中途岛战役的大量作战计划、作战命令、工作文件、来往函电及其他文件已经随南云的4艘航空母舰一起沉入中途岛海域,不可复得,因而有关中途岛战役的日方文件奇缺。这样,普兰奇与日本朋友的会见就显得尤为珍贵。

美国方面,包括切斯特·W.尼米兹海军上将在内的许多参战人员都给予了普兰奇极好的配合。当年美方参战部队都递交了详细的报告,所以美方作战记录查找十分方便。然而,考虑到这些材料是在当时或事后不久写成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厢情愿的色彩,尤其是对空战的记述,视野太窄,因此,我们必须以审慎的眼光和虚心的态度分析处理它们。如果对材料中声称的战果全都信以为真,那么美国人在中途岛海战中就炸沉了日本除皇宫外的所有东西。出于同样的原因,日方报纸也大肆吹嘘,说日本人在中途岛海战中大获全胜。

普兰奇教授和我们两人都力求公正地评判这次战役,考虑到现有的材料,我们尽可能使美日双方在书中所占的篇幅大体相当。

任何历史著作都必然是集体努力的结晶,本书也不例外。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在此对为本书作出贡献的所有朋友一一致谢。但是,我们要特别衷心感谢其中的两位。一位是普兰奇教授在马里兰大学的学生、前美海军陆战队军官:罗伯特·E.巴德先生。巴德在教授的指导下撰写了题为“中途岛战役指挥问题研究”的博士论文。他非常慷慨地将论文及其依据的背景材料——包括他与该战役中的几位美日幸存者的谈话记录——全部提供给了教授。对本书的编纂来说,这些资料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另一位我们要感谢的是昔日曾在日本帝国海军中担任军官的千早正隆。他是普兰奇教授的挚友,多年来一直是教授在日本的代表。教授无法亲自在日本调查期间,千早以教授的名义采访了许多人,搜集到了许多在美国无法得到的有价值的原始材料。

从普兰奇的努力来看,他是想等“所有的稻捆都悉数登场后再开始脱粒”,他可能认为中途岛一书的手稿还没有到可以出版的程度。但我们不这样看。我们作为本书的合著者,一直在勤奋地工作,力争使本书达到老师的要求。这是一个好战例,一个所有美国人都可以感到自豪的战例。记述中途岛战役的最后一本书出版已十年有余。我们认为,目前这一代人也许愿意重温战史学家对历史上几大决定性战役的看法。

描写中途岛战役的好书已有一些,本书是对它们的补充而不是取代。由渊田美津雄和奥宫正武合著、克拉克·H.川上和罗杰·皮诺编辑的《宣判日本失败的中途岛战役》一书不失为日方资料的主要来源,我们对它甚为感激。我们还要特别向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先生和沃尔特·洛德先生致意。莫里森写了名为《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及潜艇作战》的海战史书,洛德的《惊人的胜利》一书写得人情味十足。

中途岛海战错综复杂,数处作战同时进行。为了便于阅读,作者特意分门别类地逐战叙述。因此,对中途岛的攻击就从陆基轰炸机的攻击、舰载鱼雷机的攻击、舰载俯冲轰炸机的攻击等方面分别叙述。想了解某一时刻的具体情况,可以参看书末附录中的“大事记”。

读者将会发现,本书极少或根本没有涉及政治与军事间的相互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对于理解中途岛战役的历史对立面珍珠港事件是必要的。当时战争已是既成事实,国家的方针业已确定。因此,中途岛之战是美日双方面对面的海战传奇——虽然错综复杂,但具讽刺意味的是,双方的水面舰艇之间自始至终竟无丝毫接触。

这里,还想提请读者注意本书行文方面的几个特点:

一、为与文件资料保持一致并符合海军习惯,我们采用了军内常用的24小时计时法,这样就可防止上、下午的混淆。

二、凡有可能,我们都尽量使用当地时间。在日本发生的事件用东京时间,在中途岛及其附近发生的事件用中途岛时间。东京时间比中途岛时间早21个小时。如果某事件发生于东京时间6月5日07:00,这时中途岛时间是6月4日10:00。

三、为使文字简洁并带有“地方色彩”,书中多处使用了当时海军的缩略语。虽然绝大多数意思自明,但为了方便读者,我们在书末附了缩略语表。

四、书末还附有主要人物表、各部队编成及大事记,以便查阅。

五、本书插入的照片与图表皆选自普兰奇保存的资料。

想在本书中寻求耸人听闻的内幕材料的读者将会一无所获。战役已经结束,结局也已确定。迄今尚有争议的问题仅在于猜测方面——假如日方取胜,战局将会如何发展?——对此,读者可以随意想象,无需强求统一;或在于战术方面:对某一战斗中采用的战术或优或劣,那些喜欢这类辩论的人尽可无休止地争论。我们在此提出了一些结论性意见,无疑,有些读者会持不同的见解。

最后,愿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心情愉快,对美国的传统更感自豪。

唐纳德·M.戈尔茨坦博士

匹兹堡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副教授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

凯瑟琳·V.狄龙

美国空军一级准尉(已退役)

弗吉尼亚州阿灵顿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