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归根到底是有关方面在一连串的短期局面下做出的许多投资决定的结果,因为,一个经济每天都有它当天所特有的生产设备的某种情况,都有一种以过去经验为根据的某种预期状态,以及对当前的种种趋势的判断。在卖方市场的短时期中,当前的经验指出有更多的生产能力可以有力地加以使用,这大概会造成投资于更新和扩充设备的决定。投资部门中高的就业水平意味着消费部门中高的准租金。 注140 这样,高的利润使利润可以提高。相反地,在买方市场里,有多余的生产能力,投资就受到阻碍。低利润使利润可以降低。

投资和利润之间这种双重的相互影响,是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最麻烦的特征,从那些必须用这种方式来经营的企业家以及那些必须说明这种经营方式的经济学家的观点来说,都是如此。

市面突然兴旺

在我们研究长时期的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许多投资加快的局面,例如当新发明使得种种新事物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出现的时候。让我们来考虑整个经济对这种局面是怎样反应的。投资部门中就业增加,已使消费部门的需求有所增加(相对于生产设备能力而言)。这导致卖方市场的形成;或者,如果在以前的短期局面中曾有过一种买方市场,则现在买方的优势减弱了。

在卖方市场预期会继续存在下去的局面下,已经在经营的企业家都急于要扩充生产能力,以便能够取得较高的销货额,而无须提高边际成本。那些正在开始事业的人,发现时机有利于进入市场,无须担心场内人采取防御性的削价(这些场内人的生产设备能力已经充分使用)。因此,卖方市场会继续存在一个时期的前景会刺激净投资。即便惨痛的经验已告知企业家们卖方市场决不会持久,然而竞争逼得他们进行投资,因为,在一些机灵的企业家预期会接着发生的反应中,那些装置了新设备(连同最新的改进)的人其生产费用将比那些没有装置新设备的人低,且比较经得起未来的买方市场的压力。因此,连这种精明的企业家也不得不投资,尽管他们对于有这样做的必要,也许感到遗憾。 注141

如果起初是买方市场占优势,那么,这种优势现在已经减弱了,而企业家已开始更换设备来维持生产能力,这一部分生产能力,如果需求没有增加,一定会任其荒废。

在无论哪一种情况下,投资方面初步的增加会引起进一步的增加。一个集团的企业家的投资支出增加了,总会改善其他企业家的境况,因此,在某种限度以内,投资率每次增高总会促进更进一步的增高。

投资率的最高限度可以因为对资本财货的需求停止扩增而达到。投资决定从一个集团传布到另一个集团的过程需要时日,在这期间生产设备能力的现有量在增加。经过一段时期以后(从投资率开始增长时算起),也许这一个月和上一个月比较起来,投资部门里就业增加的比例不会超过已经使用的生产能力增加的比例(酌量扣除新设备装置以后在制品的增多)。于是卖方市场的优势停止加强,再经过一个月(有更多的生产设备能力投入使用)这种优势就开始减弱。

另一方面,资本财货的需求扩大的限度,在可能的出产率没有达到限度以前,也许不能发生作用。

在特定的劳动队伍下,可能的投资率的上限是由通货膨胀的限度规定的。 注142 可是在经济正常运行的状态下(有别于战时、重整军备等而言),这种限度通常是达不到的(虽然经济也许会深入到限度的边缘),因为,在它前面还存在着另一种限度,这一限度是专门生产设备的工业的设备能力所规定的。当生产基本资本财货的工业(钢铁、造船等工业)的生产能力的限度已经达到时, 注143 投资部门里的就业暂时不能再有任何增加。投资工业本身正在经历着一种卖方市场,而继续进行着的投资一部分是在它们自己的生产能力方面(虽然我们在下文中即将看到,它们在卖方市场的影响下,不如消费部门里那些工业那样容易扩充)。当它们的扩大的生产能力可供使用时,投资率的进一步增加就可能发生。可是这个阶段达到的时候,投资部门里的卖方市场已经衰弱或消失,投资于设备来生产设备的活动就会减少。

因此,(除了由于极难得的侥幸而外)经济组织不可能平稳地达到和新局面相适合的那种较高的投资率。要使自己适应于投资率上的一定程度的增长,就需要有一种更高的投资率,而这种投资率是不能维持下去的。

投资部门里有一种最高限度的就业水平,这种水平在某一阶段可以达到。到这一点为止,就业量一直在增长,稳步地或者一阵阵地突然增长。过了这一点,就业量停止增长,投资暂时按其最高限度的水平进行。

经济暂时稳定在短期平衡的状态中,保持着最高限度的投资率。可是消费部门里的生产能力随着新设备的投入使用而在不断地增长。因此,卖方市场起初停止加强,然后转弱。结果购买生产设备的新订单赶不上旧订单完成交货的速度,投资部门里的就业就降到最高限度以下。于是商品的需求就减少,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就出现。

市面突然兴旺(不同于黄金时代的积累)的主要特征是它建立在一种矛盾的基础上。投资在它本身造成的卖方市场的影响下进行。除了那种由于引起市面突然兴旺的任何原因(比方说,一种意料不到的新发明)而发生的投资以外,总有一种完全由于投资所引起的高水平的需求(相对于生产能力而言)而产生的额外投资。只要投资率(因此,商品的需求)继续逐月地增长,和当时生产能力的增加成比例,卖方市场就可能继续下去;既然当越来越多的设备制造完成,生产能力不断增长时,投资率的增长不能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卖方市场就不能继续下去。卖方市场所引起的投资,由于使卖方市场趋于消失,而正在锯断自己所栖息的树枝。

每次市场突然兴旺有它自己的历史,决定于引起兴旺的原因、以前的局面、兴旺持续时期中发生的一些长期变化(例如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的范围和特性,可是我们可以讨论一种典型的市场突然兴旺的某些一般的特征。

投资的发展过程

设备 我们现在研究的这种市场突然兴旺,可能是由企业家对设备投资的扩充所做出的决定所引起的。某些计划已开始实行,而用在这些计划上的就业量在它们的孕育时期继续存在。同时,兴旺的发展使得新计划又开始;投资部门中的就业更有进一步的增加。到了生产设备能力不能应付自如时,交货日期被延长了,投资计划必须排队等候执行。当市场兴旺达到高峰时,专门生产设备的工业得依次供应那些排队的计划,一批设备完成时就开始行动为新计划提供设备。正因为这种缘故,所以高水平的短期平衡能够维持一个很长的时期。如果生产能力扩充(由于完成了制造生产设备的工厂的投资计划)而投资计划的排队情况仍然存在,投资率就会提高,就业就会进一步增加,并达到一种新的高水平的平衡。然而,这种类型的投资往往需要很长的孕育时期,结果在一阵兴旺还没有过去以前,新的生产能力可能还没有准备好,不能提供使用。

当新计划不再以比旧计划完成的速度更快的速度增添排队等候的行列时,市场的兴旺就过了高峰;当排列等候的队伍已全被吸收,新计划的开始已赶不上早的计划的完成时,转向下坡的趋势就出现了。

存货 就业方面最初的增加会在一星期内就引起商品购买的增多(由于工人用掉他们的工资),起先这会引起制成品存货的减少。后来,这些存货得到补充,并且还增加了存货,使存底提高到相当于现时较高的销售率的水平。这意味着额外的就业。到了存底已经赶上需要的时候,就业就降低到和现时销货额相应的水平;正由于这个原因,现时的销货额会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用现有的生产能力生产出来的商品的生产时期,和设备的孕育时期相对地来说,是比较短的。因此,由于除了设备投资的波动而外,还有存货一时增多一时减少的情况,就业方面大概会有一连串的小波澜。

在制品 存货最初的减少一经发生,人们马上开始生产货品来加以补充。就大多数商品来说,生产期比一个星期长得多(在这段时期中先做工作后付工资),因此当更多的工资被用掉的时候,存货就更进一步减少,直到新生产的商品完成生产程序,开始出现来补充那些正在被卖给新就业的工人的商品。这些存货日后也必须补充,这更进一步助长投资方面的波动。

第一批设备(市场开始兴旺时原有设备以外的新添设备)一经准备好,使用这批设备的工人的就业马上开始;而且,准备在制品的生产补给线所需要的人工和原料,也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只要设备生产方面的就业还没有减少,这就会更进一步提高就业的总量,并从而增加商品的需求。

这三种类型的投资结合在一起,在就业的动态方面就会产生错综复杂的时间模型;每一次的市场突然兴旺,都按照当时的技术和市场情况,而有它自己的详细的模型,同时在大体上符合典型的基本条件。

错综复杂的影响

市场的突然兴旺,会降低实际工资率的水平(虽然不降低工人的总消费)。因此可以说在兴旺期中进行的投资都用于机械化程度较差的那些技术,另一方面,在市场暴跌中所进行的任何补充更换都适合于较高的机械化水平。 注144 然而,这种影响是否会起作用,似乎很有疑问;市场暴涨时就业量较高,市场暴跌时就业量较低,而招雇劳动的难易似乎是一种更重要的影响,比实际工资水平更能影响技术的选择。机械化程度的改变,必须认为是一种长期的现象。它发生作用是通过在一次又一次突然兴旺中劳动的相对稀少或过剩,而不是作为对就业的短期增加中发生的实际工资变动的一种反应。

物价和就业

市场突然兴旺期中商品价格的发展趋势,由于在此期中货币工资趋向上涨,而更加复杂。让我们首先假设货币工资率不变,来考虑物价的动态。物价的变动在两个极端之间:不变的商品产量和不变的商品价格。

为了说明第一个极端,让我们假设消费部门的生产能力没有弹性,每周有一定的商品产量,不能超过,并且在市场的兴旺未开始以前产量已经是这样;投资部门里的就业,在已经定购的第一批生产设备的孕育期中,达到最高限度,以致一到这批生产设备造好可以使用的时候,卖方市场就突然终止。因此消费品的产量,从而实际工资的总量,在整个兴旺期中始终不变。消费部门里的就业并没有增加;价格上涨了而每工时实际工资率却随着总就业量的增长而比例地下降,总就业量的增长只在投资部门里发生。 注145

在另一极端,假设消费部门里起初有大量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在兴旺未开始以前,商品价格是由各个市场里企业家之间秘密的或者公开的协议维持在当时的主观正常价格的水平上,且在需求扩增时没有提高。因此实际工资率在兴旺期中始终不变,而实际工资总额则随就业量的增长而成比例地增加。既然消费部门里每一工人赚得的准租金不变,就业增加的总额和投资部门里的增加是成比例的。 注146

就业的乘数 是就业总增加对投资部门里就业增加的比率(起初的情况和投资部门以兴旺期中达到的最高速率进行工作时的情况相比)。在第一种极端情况中,乘数等于1。在第二种极端情况中,乘数等于1/q,这里q是消费部门里准租金对每人产值(每一工人的毛利)的比率。 注147

这两种极端情况在任何实际局面中都不会发生。物价(相对于货币工资而言)通常随着需求对生产能力的比率的提高而上涨,所以当市场兴旺达到高水平的平衡点时,每工时的实际工资就会有一些下降,同时实际工资总额会有所增加。同时每人产量会降低,由于较多的劳动在从特定的生产能力中榨取额外产品。乘数在可能的极端价值之间的某一点。 注148

当投资部门里已经达到最高限度的就业水平,经济保持着高水平的平衡时,消费部门的生产能力在逐渐增长。在这个时期中,卖方市场的优势有些减弱,供给赶上需求,投资部门的就业虽保持不变,商品的产量增长,价格稍稍下跌。实际工资因此上涨。因此,在这种局面中,就业也许再有一些增加,可是消费部门的每人产量也已经增长,因为使用了新的生产能力以后,劳动力分布得比较经济,结果就业的增加(假如有任何增加的话)不及产量增加得多。从企业家的观点来说,繁荣即将终止,因为一笔总数不变的准租金(等于投资部门的工资总额)现在由消费部门里越来越多的生产能力来分得。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卖方市场就跟着趋于消失,结果到了投资部门里就业开始减少的时候,那突然兴旺的局面就结束了。

货币工资率的变动以及垄断事业的价格政策通过这种重要范型而发生作用。在市场向上的过程中以及在高水平就业的时期,货币工资会上涨。如果在每一阶段物价总是高于它原来和工资上升的比例,那么,根据实物计算,这并不影响发展的趋势。 注149 如果物价胶着不动,则消费在每个阶段都会提高,并且在市场兴旺达到高峰时,由于新的生产能力得到日益增长的需求的配合,卖方市场就会延长。这不能无限期地保持兴旺的局面。垄断者不会让他们的毛利被日益上涨的工资侵蚀到一定的程度以上,所以实际需求的增长会受到限制,经过一个时期以后,生产能力的增长会赶上实际需求,于是卖方市场就会告终。

反 应

卖方市场的终止会引起投资率的下降,而投资率的下降会使买方市场发展起来,这会进一步阻碍投资,而进一步加强买方市场。经济便经过一阵市面暴跌(产量逐渐缩减的一段时期)而陷入萧条状态(产量已经缩减的一段时期)。市面暴跌中产量减缩的限度不及市场突然兴旺中产量扩增的限度那样确定。兴旺期中的就业,在投资部门的生产能力已经用到限度时(或者在用到限度后不久),就会达到最高限度,可是就业可能减少到什么地步,却没有技术上的限度。如果设备生产方面的就业量减少,对生产能力没有直接的影响,暂时在制品的生产干线上会继续吐出和以前一样多的产量。既然销售额已经减少,存货暂时会积累起来。这些存货,对那已经减低的需求水平来说,已嫌过多,因此在制品的生产干线上得到补充的速度将不及它吐出产量的速度。这种减少在制品产量的情况,并没有技术上的限度,除了完全停止生产而外。

产量减少的限度来自需求方面。如果产量减少时,价格保持不变(或者只和货币工资比较起来有所降低),以致每工时就业的实际工资不变,那么,就业减少就会使销售额减少,并从而使就业更进一步减少。 注150 可是在这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由于竞争或垄断的卖方们故意采取的政策,价格开始降低(相对于工资而言),结果实际工资增长,每单位就业的销售额也增长。在每一就业工人的消费的增长可以抵消就业工人人数的减少的那一点上,达到一种低水平的平衡。 注151 于是商品销售额停止下降,因而就业额也停止下降。 注152

在达到这一点以后,物价如果再降低(相对于货币工资而言),就会使商品的销售额增加,经济回升到一种稍高的低水平的平衡。独占企业为了防止利润日益缩减而采取的价格协议增多了,就能防止这种回升,使经济保持在它已经达到的那种低水平的平衡上。利润的增加会减少实际工资,并把经济推到更低水平的平衡。每次水平降低带来资本积累,接着就是存货减少,引起就业方面相应的波动。

在这期间,由于旧设备的损废和没有得到补充,过剩的生产能力在逐渐缩减。 注153 迟早总有一天,连维持那低水平的产量,也需要投资于设备,买方市场减弱,复苏便开始了。 注154

当最初的骚动是投资率降低时(比方说,由于技术进步的迟滞),变化就在这个阶段开始。在萧条中企业家继续收回投资, 注155 直到卖方市场发展形成,又开始一个高投资的时期。

因此,每当积累的长期趋势渡过一个转折点的时候,投资的短期路线总是离得太远,要走上适合于新局面的途径,只有通过剧烈的动荡,而在这种动荡之后,往往还有一连串的额外的波澜。

商业循环

市场突然兴旺或市面暴跌的发生,可能是某种长期原因的结果,例如由于技术进步的加速或迟滞。当所有构成黄金时代的长期条件具备时,兴旺或暴跌也会发生。对个别的企业家来说,即使在整个经济顺利发展的时候,未来也是不能确定的,并且各个企业家的行动往往能影响别人的局面。因此,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下,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往往从经济的内部产生出种种和任何外界的变动完全无关的变动。

典型的企业家,只要他发现他现有的生产能力都在按着他认为合理的利润率在那里运转,就会希望运用更多的生产能力。除非投资恰好适合黄金时代的标准(这时需求能跟着生产能力而增长)(或者除非投资被有效地控制),它将永远摆动,因为只要投资增长的时候,它就会产生一种卖方市场,并且从而刺激进一步的增长。

每一次卖方市场形成,投资就过度发展,接着就出现一个低投资时期。正因为发生了市场突然兴旺,所以会引起接着发生的市面暴跌。每一次买方市场形成,投资就过度减少,接着就出现一个高投资时期。正因为发生了萧条,才引起复苏。

所以,积累总是采取一种相当有规律的有四个发展阶段的循环连续的形式——第一个阶段是投资率正在增长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一种高水平的平衡,具有高而稳定的投资率,同时生产能力逐渐增加(相对于产量而言);第三个阶段是投资日益减少的阶段(不管是逐渐地或者突然地减少);第四个阶段是一种不稳定的低水平的平衡,生产能力逐渐缩减(相对于产量而言)。

通常,在突然兴旺期中,物价和货币工资相对地上涨,以致销货价值中准租金所分得的一份在兴旺期中比在长期中的平均数多。这意味着就业乘数大大地低于长期中平均总就业对投资部门里就业的比率; 注156 投资部门比整个经济经历更大和更多的波动。平均产量(好年头和坏年头平均)对全部生产能力的比例,在投资部门里比在整个产业界小。全部生产能力就大于假如同样的长期积累率在一种黄金时代的情况下稳定地进行时所能达到的程度。

专门生产各种设备的企业家,习惯于较大的需求波动,在卖方市场中不像其他的人那样急急地扩充自己的生产能力,结果,在突然兴旺的高峰时,投资部门的投资的比例小于投资部门生产能力对总生产能力的比率。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典型的循环过程是这样:从一种低水平的平衡开始,这时候物价和就业已经稳定了一个短时期,有些设备在更换补充,可是不够保持现有的数量。 注157 随着生产能力的缩减,买方市场的优势逐渐转弱。那些仍然在经营的工厂,由于有些竞争者陆续放弃经营,逐渐发现销售额在增加,并且迟早总有一天某些企业家会发现他们可望在比现有的更多的设备上面获得利润。他们发出添购设备的订单,于是投资部门里的就业便增加了。结果商品的需求扩大,更多的企业家觉察到他们的生产能力不够,投资便继续增加。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市场的突然兴旺可能在投资未曾达到实际上可能的最大限度以前就已结束,或者兴旺的程度可能足以使投资部门里某些关键设备达到能力的限度。遇到这样的时候,投资部门里某些投资可能要继续下去,结果在一个短时期以后这种关键方面的生产能力增加,可是制造设备的生产能力方面的投资,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对原有的生产能力的比率,小于一般的投资;因而关键方面生产能力的增加,不足以使投资继续增加得像生产能力总量那样快。因此消费部门里生产能力的增长追上了需求的扩大,卖方市场告终,局面急转直下,使经济降到一种低水平的平衡。

解 释

自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开始运用以来,发展的过程呈现了一种明显的周期性的变化,这就引起人们的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明确的商业循环,像上面所说的那样,从一个高峰到另一个高峰大约经历八年或十年的时期。根据这种看法,一个循环的四个阶段恰好需要这么多的时间来经历一遍,并且容易对所需要的各段时间做出似乎言之有理的估计——市面上涨时企业家投资的决定逐渐扩散的时期,市面下跌时投资率低降的时期,在没有足够的额外的生产能力积累起来消灭卖方市场以前,平衡保持高水平的时期,复苏以前生产能力缩减的时期——虽然很不容易证明这种假定的估计在事实上是正确的。

另一种看法是,每次的市场突然兴旺总是由一种特殊事件所引起,例如重大的技术发明。市场兴旺一经开始,在它继续发展期间所发生的任何有利于投资的事件,都被吸入它的主流,加强自己的力量,所以每次市场兴旺的程度强弱各不相同,这决定于它的各项构成因素的力量(例如等待利用的新的技术知识的多少)。市场兴旺所引起的卖方市场使得生产能力过度扩张,因为在市场继续兴旺期间出现的投资机会不管怎样大,卖方市场本身所诱致的额外投资总不能持久。于是接着发生市面暴跌,并且萧条继续下去(只有一些无关紧要的波动)直到发生新的重大事件为止。

这两种看法的决定性的区别涉及怎样从萧条中恢复过来。根据第一种看法,可以说恢复来自系统的内部,因为生产能力的缩减(相对于需求而言)重新造成一种有利于投资的局面。根据第二种看法,系统本身内在的恢复能力薄弱,不能克服市面暴跌的打击,而循环的表面上的规律性是偶然的,只是由于过去事实上在萧条至多已继续了几年以后,总已出现某种事态来引起复苏。

也许问题永远不会得到圆满的答案。主张各种看法的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方法同样言之有理地解释那不完全的历史资料,并且将来似乎也不会有一种决定性的实验来解决这个争论,因为今天人民和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不稳定这个问题,可能会设法采取行动,及早制止市面暴跌或者挽救萧条,使得关心问题的观察家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来看出,假如人们听任经济系统自然发展,复苏是不是会出现。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