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脉,与虎口纹。

三岁以下小儿,纯阳之体。形质小,呼吸促。脉之周行而应指疾,大约以七至为平,非若大人四至为平也。其太过为数、为热,不及为迟、为寒,则与大人无异矣。虽然脉至七八,难全为准,必察其色,与所见之证,更视虎口之纹,而病情始无隐匿。盖五脏之列于面,各有定部。如左腮属肝,右腮属肺,额上属心,鼻属脾,颏属肾是已。诸邪之见于部,亦各有定色。如赤为热,白为寒,黄为积,青黑为痛是已。虎口者,食指内侧连大指作虎口形,故曰虎口。是处肌皮嫩薄,纹色显明,即肺手太阴经脉之尽处,诸脉大会此经。察色者,即所以察脉也。故色赤为热,在脉则数。色白为寒,在脉则迟。色黄为积,在脉则缓。色青黑为痛,在脉则沉弦。此皆自然之理,非可牵会。虽无五部之分,而有三关之别。指初节曰风关,二节曰气关,三节曰命关。纹色见风关者轻。再进,则上气关为重。再进,则直透命关为最重,甚则主死。由风邪而干正气,正气不能胜而迫及于命,渐进渐深之象也。

至如外证。肝病,主诸风颤掉。实则目直叫呼,胁痛项急,呵欠顿闷,二便闭塞。

虚则切牙多欠,目闭羞明。心病,主惊。实则发搐叫喊或笑,发热,欲饮水,频吐舌。虚则悸,卧不安,畏见人,舌痿不能乳。脾主困。实则困顿,身重肌热,腹胀硬,唇肿而渴。虚则吐泻不食,慢风,四肢不收,口流涎。肺主喘。实则胸满喘促闷乱。虚则哽气,呵欠,寒栗。肾主恐怖。畏明,不能立,二便清泄,足冷。但有虚证,而无实证。以上诸证,不过言其大概耳。至于倾移传变,何可胜纪。惟圆机之士,参合色脉,识本知标,溯流穷源,错综体认。纵不能臻圣神之域,谅亦不在工巧之下矣。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千金》论云∶小儿宜用父故絮,女用母故絮为衣,勿用新绵及过浓,令壮热生疮,发痫。又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为佳。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乳者,奶也。哺者,食也。乳后不得便与食,哺后不得便与乳。小儿脾胃弱,乳食相并,难以克化。周岁以上,必成乳癖、食癖,作热作疼,疳病从此始。丹溪曰∶小儿肠胃薄窄,一切酸咸甜辣、鱼肉水果,湿面煎炒,俱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只与熟菜白粥。非唯无病,且不纵口,可以养德。妇人无知,唯务姑息。

畏其啼哭,无所不与。积成痼疾,虽悔何及。乳母尤宜谨节。饮食下咽,乳汁便通。

情欲中动,乳脉便应。儿得此乳,疾病立至。不吐则泻,不疮则热。惊搐夜啼,口糜腹痛诸疾,所由来矣。病之初来,其溺必少,便须询问,随证治母,可消患于未形也。乳母亦不宜用狐臭、瘿、喘嗽、疥癣、头疮、聋哑、鼻、痫证之人。

《肘后》云∶儿生三日,宜助谷神。碎米作饮如乳,与儿大豆许,令咽之。频与三豆许。三七日可哺。

《千金》云∶儿哺早,不胜谷气,令头面体生疮,愈而复发,羸难养。一月后,虽哺勿多。不嗜食,勿强与之。宝鉴云∶儿五十日,可哺如枣核。百日弹丸。早晚二哺。莫当风解衣澡浴,及带哭而乳,冒冷而哺。又不可在神佛驴马畔及各房异户,皆令儿为病。

钱乙云∶惜儿过当,三两岁犹未饮食,致脾胃弱,一生多病。半年后,宜煎陈米稀粥时与之。十月后,渐与稠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

《外台》崔氏∶初哺儿,用平定成日,丑、寅、辰、巳、酉日吉。男忌戊、己,女忌丙、丁日。

小儿四、五岁,当断乳而不肯断者,(宜画眉膏。)断后,肉食宜少少渐进,则无疳癖之患。

田氏曰∶大凡小儿过暖生热,热极生风。提抱生痈,喂饲生癖。盛夏浴后,勿即乳儿,儿啼勿即与乳,令儿成胃毒,或秋成痢。浴后良久,身体燥,儿啼后,俟气息平,方可乳。盛啼即乳,多令气逆成呃。

《千金》论曰∶乳儿勿过饱,饱则溢而吐。若乳来多猛,取出后再乳,或先捏去宿汁乳之。乳母欲寐,当以臂枕儿头与乳平。母欲睡熟,即夺其乳。恐其不知饱足,亦成呕吐。父母交合,儿卧于侧,或惊起,勿与乳。盖气乱未定,亦能害儿。

《颅囟经》曰∶夏不去热乳,令儿呕吐。冬不去寒乳,令儿泻痢。侵早乳儿,皆须捏去宿乳。乳汁勿投于地。虫蚁食之,令乳无汁。宜沃东壁上。

张涣曰∶乳母须每日三时摸儿项后风池。若壮热者,即须熨之,使微汗即愈。

(风池在头项筋两辕之边。)切不可妄针灸,亦不可辄吐下。盖针灸伤儿经络,吐下动儿脏腑也。

婴儿半岁,尻骨已成,乳母当教儿学坐。二百日外,掌骨成,教令地上匍匐。

三百日,膑骨成,教令独立。周岁,膝骨成,教令行步。此皆一定之法。世人惜儿,怀抱过时,柔痿筋骨,为害非浅。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儿在胎,藉胎液以生脏腑。分娩时,口含血块。啼声出,即咽下。此毒内伏命门,外感天时,多发为惊风疮疹等病。须于未啼时,用绵裹指,急挖去,用黄连、豆豉、朱、蜜、甘草解之,后出痘亦轻。又或难产,或冒风寒垂危者,勿即断脐带。

急烘绵絮,包抱怀中。以胎衣置火中,更用火纸捻,于脐带上下往来燎之。使暖气入腹,必自苏。尤戒浴,恐腠理泄而外邪乘也。看舌下有膜如榴子连舌,致啼不出,声不转,速以指爪断,或用苇刀割之,微有血出即活。若血出多,烧发灰,猪脂和涂之。儿上下唇与齿龈连处,皆有一筋牵引。若上唇筋紧,即生上炼。下唇筋紧,即生下炼。上炼生疮满头,或眉间如癣状。瘙痒不已,复流黄汁,至处生疮。下炼起腰背,渐至四肢,患亦如上。若不治,或头面相通,累年不轻,令夭折;或成大病,惟每早拭口佳。

儿生三日,以桑、槐、榆、桃、柳嫩枝各三寸长者二三十节,煎汤。适冷热,入猪胆汁一枚浴之。勿久。浴汤用猪胆、益母草,不生疥疮。用金银花、虎头骨、麝、丹砂,辟恶气、客忤惊痫。用桃、梅、李、楮根叶,解体热温疫。须临浴时煮。

纪用经浴法。用寅、卯、酉日吉,壬、午、丁、未、癸、巳凶。不能上三日,勿犯下三日。又三日、五日、七日宜浴。

小儿浴,勿先断脐带,恐水湿侵脐,有脐风、脐疮等证。用清油调发灰敷脐佳。

《千金》云∶脐勿以刀割。隔单衣咬断,以暖气呵七遍,即缠结所留带致儿足趺上。断讫,看脐带中多有虫,急剔去。不尔,入脐成疾。脐当长六寸,长则伤肌,短则伤脏。不以时断,及汁不尽,暖气渐微,即生寒,令儿脐风。宝鉴论断脐。

若用剪刀,先于怀中令剪暖。又水入脐,多天钓,痛苦啼叫,面青黑。脐伤动,久不干,伤外风,即口噤不可救。《圣惠》云∶儿生一宿,抱近明无风处,看脐上有赤脉直上者,即于脉尽头灸三壮,赤散即无患矣。裹脐必用软练帛。若十许日,怒啼不止,必脐燥刺腹,或衣中有刺物。或换衣,或换裹,须细察之。

崔氏云∶儿衣须清水洗。勿令污浊。新瓶盛,密盖,置便宜处。三日后,根据月吉地向阳处埋之。入土三尺,须牢筑,令儿寿。若不谨,或为虫畜伤食,主儿不寿,或横亡。宜天德月空处埋,吉。(正月天德在辛,月空在丙辰。余详官本历日。)若遇反支,宜挂宅外福德上向阳高燥处。待过月,然后根据法埋藏,吉。甲、乙日生,丙、丁日藏。丙、丁日生,戊、己日藏。戊、己日生,庚、辛日藏。庚、辛日生,壬、癸日藏吉。

《集验方》云∶小儿初剃头,不择日,皆于盈月日剃之。盖俗所尚。前产妇未得出房,于盈月,即与儿俱出。谓胎发秽恶,有触神灶,令儿不安,故于此日剃头而出。凡剃头须避风就暖。剃后,以杏仁三枚,去皮尖研碎。入薄荷三叶,再同研。

却入生麻油三、四滴,腻粉拌和,头上擦,免生疮疥热毒。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千金》云∶儿初生辄死,视口中悬雍前上有泡者,以指甲摘取头,决溃去血,勿令入咽。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三因》云∶儿初生不能啼者,必难产冒寒所致。急用绵絮包抱怀中,勿断脐带,将胞衣置炉炭中烧之。再捻大纸条,蘸油点火,于脐带下熏之,令火气入脐,更以热醋汤烫洗脐带。须臾气回啼哭,方可浴。浴后断带。又或有泡在上,即如上救初生辄死法治之。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儿初生,眼不开、呻吟,胎热故也,宜天竺黄散、生地黄汤,及与乳母吃。亦有洗拭不净,使秽汁溃于中,致赤烂。长亦不瘥。(宜真金散洗之。)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此亦拭口不净,恶秽入腹,令儿腹满气短,不能吮乳。或母取冷过度,胎中受寒,令儿腹痛也。(宜外台方之类,灸承浆七壮亦好。)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此多因母恣食热物,热毒入胎所致。如脐腹肿胀,四旁青黑色及口撮,即不可救。(如未见色,宜外台方豆豉膏之类。)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由胎中受热,热结肛门燥涩,所以如此。若三日不通,急令乳母以温水漱口,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凡四、五次。仍以轻粉半钱,蜜少许,温水化开,时时服少许,以通为度。如仍不通,须透而通之,金簪、玉簪俱可。须刺入一、二寸,内少苏合丸于内,粪出为快。若腹膨胀,呻吟不乳,至一七则难救,用硬葱针肛门亦好。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初生口中舌上,白屑如鹅之口。由在胎受谷气盛,心脾热气熏发,用发缠指,蘸井花水揩拭之。睡时,黄丹出火气,掺舌上。如屑不脱,可浓煮栗汁,绵缠指蘸拭。如无栗,栗木皮代之。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其证舌强唇青,聚口撮面,面目黄赤,喘急声不出,饮乳有妨。若口出白沫,四肢冷,不治。其或肚胀青筋,吊肠卵疝,内气引痛,皆肠胃郁结不通所致。治宜疏利,过七日乃免。(宜辰砂、僵蚕散之类。)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此皆因断脐不慎,为风冷、水湿所乘。入于脐,流入心脾,令腹胀、脐肿,四肢不收,多啼不乳,甚者发搐。久不瘥,为脐疮。入于经脉,多变为痫。若脐凸肚紧,微有青色,口撮不开,肝气盛而克脾土,不可施治。纵使得安,亦非长寿。(宜五苓散之类。)又法∶小儿七日内患脐风撮口,百无一愈。但看儿齿龈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状,以熟帛裹指,蘸温水轻轻擦破即安。又灸然谷穴,在内踝前,大骨下陷中。

灸三壮,针入三分,不宜见血。《颅囟经》治脐湿,用枯矾、龙骨为末,入麝少许,拭脐干用。避风,绛帛灰敷妙。盖破屋烂草为末掺之亦好。气脐,大如栗,虚肿而软疼,用竹沥涂,日数上,消。脐疮宜龙骨散。凸脐,因儿有热在胸,频频伸引,呃呃作声,努张其气,抑入根本之中,所以凸起,虚大可畏。不必以药敷之,恐反为害(宜白芍药汤加米仁煎汤,空心温服,以外消散涂贴自平。)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亦惊风之类,但发时头面仰视,翻眼抬睛,故名天钓。(宜双金散,或灸两手大拇指两甲内相半。男先灸左,女先灸右。及两足大拇指中间各三、五壮。又灸前、后手心各五壮。妙。)头目不仰,乃惊风之类。(宜辰砂抱龙丸。)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原病式》谓遗尿不禁为冷。《内经》云∶不约为遗溺。仁斋曰∶小便者,乃津液之余也。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府。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不能拘制,其水出不禁,谓之遗尿。睡里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俱虚,而挟冷所致。(宜鸡肠散、外台方。)亦有热结于肾部,干于足厥阴之经。庭孔郁结,气血不能宣通,则痿痹而神无用,故液渗入膀胱而溺遗失。(宜六味丸。)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楫师王绍龙先生云∶心为一身君主,神识之舍,外候于舌,无论外感、内伤,皆当察之。其色红润而净者吉。有苔者病。苔薄少,色鲜明者轻。浓满,色黑暗者危。色枯燥不泽,圆缩强硬者死。至于伤寒痘疹,更宜细察。又脾之脉络络舌本,心脾有热,无处疏泄,而发证于舌者,如弄舌、重舌、木舌、舌白、舌黄、舌疮、舌血之类。弄舌者,时时微吐其舌,如火之焰,心脾积热所致。(兼脾证者,宜泻黄散;兼心证宜导赤散,或大黄黄连泻心汤。)重舌者,舌下有形如舌。(宜刺出血及服泻黄散,敷糁清液散、马牙硝、蒲黄末之类。)木舌者,舌肿渐大,塞满口,不治杀人。(宜泻黄散。)舌白者,舌上有浓白苔也。(宜桑白皮汁敷之。薄荷汁、生姜蘸擦亦妙。)舌黄者,即舌上黄苔也。(宜泻黄散。)舌疮者,舌上生疮也。(宜白矾涂足法。)舌血者,舌上黑,有孔出血不止,心火炽盛故也。(宜蒲黄末敷之。)重龈、重者,龈上、上肿也。总不外一热,俱宜刺决洗拭。(宜鸡内金为末干糁,或服五福化毒丹。)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小儿鼻衄者,因肺胃热盛,迫血妄行,出于上窍。春、冬衄者,宜用生地黄汁,加生蒲黄末少许,砂糖井花水浸服之。秋、夏宜用车前草一握,洗净,同生姜一处研取汁,入白蜜一匙。先拌查塞鼻,次用新汲水和蜜并车前姜汁饮之。又生萝卜捣汁,仰头滴入鼻即止。次以新汲水和蜜萝卜汁饮之。又宜服胶黄散。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应语不语曰语迟。由母受惊怖,内动儿脏,邪乘于心。舌乃心苗,心气不和,舌痿无力故也。(宜菖蒲丸,或灸心俞三壮。)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巢氏云∶古谓天上有鸟,名无辜,昼伏夜游。小儿衣衲,夜露失收,鸟从上过。

小儿亲体,染其毒瓦斯,遂致面黄发直,壮热,能饮食而不生肌肉,累积月日而死,故名无辜。汉东王先生非之曰∶此由八邪所乘。八邪者何?谓饥、饱、劳、役、风、惊、暑、积也。若然,是皆有因而成,不得名无辜矣。楫谓夜露阴沉,百邪皆出。

狐狸枭鹏之类,何所不有。衣染其气,小儿气虚体薄者,理应成病。以其不在八邪之内,无辜而得,故名无辜,非独因鸟名也。(宜肥儿丸、布袋丸之类。)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小儿禀赋不足,血气不荣,肌肉瘦瘁,骨节耸露,如鹤膝之节,乃肾虚不生骨髓耳。

(宜钱氏地黄丸。)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小儿哺乳,不节不消,致脾胃衰弱。弱则愈不能消,令肌肉羸,骨如柴露,吸吸苦热。以其得之乳哺,故曰哺露。(宜大启脾丸、肥儿丸。)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小儿脾胃尚弱,若哺食过度不消,水谷之精减少,不荣肌肉,日渐瘦削。其颈项四肢,骨立零丁,而腹则独大如奚囊也,故名丁奚。与哺露大同小异。其证吐泄不时,色惨潮热。或黄瘦,颅开囟陷,手足如筒。(宜参苓白术散、大启脾丸之类。)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俗名口水。流滞于颐下,故名。由脾虚冷液多,不能收摄耳。亦有脾虚挟热而流者,宜审证施治。(虚冷宜益黄散,热宜泻黄散之类。)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有惊啼、夜啼、啼。惊啼者,精神不定,睡卧不安,如惊而啼,属脏热。夜啼者,入夜即啼,阴寒相感,属脏寒。啼者,腹中痛甚,张气促眉,身而啼,属食不消,或有积滞。(惊啼宜安神丸、凉膈散。夜啼宜花火膏、蝉花散、茅先生抹唇膏。啼宜白术当归煎丸之类。)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龟胸者,母食五辛,或儿食宿乳,热熏于肺,肺气不宁,以致咳逆上气,壅满胸中。久则胸亦高肿,如龟之胸也。龟背者,是强儿坐,或坐风中,邪乘于脊,或乘于督脉,不能解散,渐如伛偻而背高如龟状也(龟胸者,宜泻白散、外治涂龟尿法。龟背者,宜羌活、防风及龟、鹿胶等药外,亦宜涂龟尿。)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解颅者,小儿数岁,囟不合而头颅开也。囟陷者,囟门深陷也。囟填者,囟门肿起也。皆属肾虚髓少,骨气不实,多主夭折。间有脏腑有热,热上冲而成者,然肾虚固本病也。(宜补中益气汤、钱氏地黄丸、小儿锢囟药之类。)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肾主骨、主髓。虚则髓少骨柔,故行迟耳(宜钱氏地黄丸、麝茸丹之类。)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亦肾虚也。夫齿为骨之余,藉髓荣养。肾髓虚少,不能充骨,又安能及齿,故久不生也(宜六味地黄丸。)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亦少阴肾脏虚耳。肾主藏精,其华在发。少阴气血不足,即发疏薄不生。亦有因头疮而秃落者。(宜千金楸叶方、榆末散、圣惠黑豆膏选用。)钱氏曰∶小儿长大不行,行则脚弱。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皆属气血虚也,宜大剂补之。(发黄宜千金冀大豆方。)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齿者,骨之余。其本在肾,而经则属胃与大肠。病在本者,多属虚。在经者,多实火。宜细察形脉兼证治之。(宜清胃汤、雄黄丸、千金白盐方、灵苑生齿方。)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也。心肾主内,属精血不足。肝胆主外,属风热有余。或聋聩,或鸣响者,禀赋虚也。或胀痛,或脓痒者,邪气客也。(虚者宜六味地黄丸,风热客者宜柴胡清肝散。)其他诸证不一,宜后方对证选用。(宜汤氏龙黄散。若诸虫入耳,宜立验散。)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五软者,头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口软是也。头软,头不举,项脉软而难收。治虽暂瘥,他年必再发。手软,则手垂,四肢无力,亦懒抬肩。若得声圆,还进饮食,乃慢脾风候也,尚堪医治。脚软者,五岁不能行,虚羸脚细小,不妨荣卫。但服参等药,并钱氏地黄丸,长大自然肌肉充满。肌肉软,则肉少皮宽,自离饮食,不长肌肉。(宜钱氏橘连丸。)若泻利频者,难治。口软则虚。舌退场门,唇青、气喘则难治。薛氏曰∶头项软者,天柱骨弱,脏腑骨脉皆虚,诸阳气不足也。手足软者,脾主四肢,中州不足,不能荣养四肢,故肉少皮宽而饮食不为肌肤也。口软者,口为脾窍,上、下龈属手、足阳明。阳明主胃,脾胃气虚,舌不能藏而常舒出也。

此五者,皆因五脏气弱,不能滋养充达。原其要,则总归于胃,以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故治必先以脾胃为主,皆宜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头项、手、足三软,兼服地黄丸。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五硬者,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作痛,连于胸膈,手足心冷而硬,此阳气不营于四末也。经曰∶脾主四肢。又曰∶脾主诸阴。今手足冷而硬者,独阴无阳也,故难治。若肚筋青急者,木乘土位,急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柴胡、升麻,以复其真气。若系风邪,当参惊风治之。此证从肝脾二脏受患,补脾平肝。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魃,小鬼也。乳儿未能行,而母复有娠。其儿忽微下利,寒热往来,毛发,为有恶鬼神导腹中之胎,妒嫉而为此,故名魃病也。以他儿食其乳,亦能相继而病,故俗又名继病。虽然妊娠乳儿不必悉致魃,亦偶有此耳。女子气血,上为乳汁,下为经水。小儿饮交乳且病,况气血既荣于胎,而乳汁必自漓薄。儿饮之,能无病乎?鬼神之咎,似无稽也。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客忤者,是小儿神气软弱,忽有非常之物,或未经识见之人触之,与儿气相忤而发病,谓之客忤,亦名中客,又名中人。其状吐下青、黄、白色,水谷解离,腹痛,反倒夭矫,面变易五色,状似痫,但眼不上插耳。其脉弦急数者是也。失时不治,久则难治。若乳母饮酒过度,醉及房劳喘后乳者最剧,能杀儿。凡儿衣布绵帛鞋袜中,不得有头发。凡小儿中客,急视其口中悬雍左右,当有青黑肿脉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或青者,便宜用针速刺,或爪摘决之。并以绵缠钗头,拭去血能愈。(宜豆豉大丸摩法、谭氏殊圣治客忤方、张涣辟邪膏、灶中黄土方、三物烧发散之类。)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小儿中恶者,是卒中鬼邪之气也。其证先无他病,卒然心腹刺痛,闷乱欲死是也。此必精气衰弱,而后鬼恶得以中之。若腹大而满,脉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生。治之余邪不尽,留滞脏腑,更发变为疰病矣。(宜先下苏合香丸。未醒以皂角末搐鼻取嚏,次服沉香降气汤。又宜葱刺鼻法、肘后灸法、管吹下部法。以上救客忤中恶法及一切卒死,皆可参用。)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小儿卒死者,是三虚而遇贼风,故无病仓卒而死。三虚者,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也。(详《灵枢》岁露篇。)人因此三虚,复遇贼风,令阴气偏竭于内,阳气阻隔于外。荣卫壅闭,阴阳不通,故暴绝而死。若脏腑未竭,良久乃苏。亦有挟鬼神气者,皆须治令邪退乃生。若有余邪留蓄,再发则成疰病矣。其证眼合哜齿,遍身绵软,面青黑,口鼻冷。(宜苏合香丸、千金牛舐方、熨两胁方、治卒魇方、皂角搐鼻法、鸡冠血方、灸人中及心下之类。)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小儿鬼持者,乃神气弱,为鬼所持。其状无他疾,乃萎黄啼唤,口气常臭是也。

(宜图经治鬼持方、外台深师五邪丸之类。)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疰者,注也,亦言住也。谓风邪鬼气住人身内,又复注易傍人,无问人之大小。

若血气衰弱,则阴阳失守。风邪鬼气,因而客之。留住肌腠,连着脏腑。或皮肤掣动,游易不常,或心腹刺痛,或体热皮肿。沉滞至死,死后注人。小儿襁褓居室,无因触冒风邪,多缘乳母解脱之时,不避温凉暑湿,或抱持出入早晚,其神魂软弱,为鬼气所伤故耳。(宜太乙备急散。)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尸疰者,是五尸之中,一尸疰也。人无问大小,腹内皆有尸虫。尸虫为性忌恶,多接引外邪,共为患害。小儿血气衰弱者,精神亦羸,故尸疰因而为病。其状沉默,不的知病之所在。或寒热淋漓。涉引岁月,遂至于死。死又疰易傍人,故曰尸疰也。

(宜圣惠木香散之类。)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小儿杂述

蛊疰者,人以蛇虫诸毒,聚于器中,令相啖食。食尽存一物,最恶最毒,名曰蛊。能随饮食变化,入腹还生,食人五脏。小儿中者,证与大人无异。其状心腹多刺痛懊闷。急者即死,缓者延涉岁月。羸困下血,脏烂乃死。死又疰易傍人,故为蛊疰也。(宜范汪十七物紫参丸、羚羊角散、雄黄散、小儿五种蛊毒方、败鼓皮方。)

[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附方

画眉膏

山栀(三个,烧存性)雄黄(少许)朱砂(少许)上为细末,入麻油、轻粉各少许,调匀。候儿睡着,浓抹于两眉上,醒便不食乳。未效,再用,加黄丹一钱。

金朱饮

(本名天竺黄散)治惊壮热,伤寒伏热,上焦虚热重舌,口鼻生疮,赤眼。

川郁金(锉,皂荚水煮干,细者如胆状佳)天竺黄甘草(炙)马牙硝(各半两)朱砂(一分,研)蝉壳(十四个,水洗去土)麝香(少许)上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蜜汤调下。

生地黄汤

治初生儿眼不开。

干地黄赤芍药川芎当归(去芦)栝蒌根甘草(各等分)上为细末。少许,用灯心煎汤,调抹口中。

真金散

治儿初生,洗眼不净,秽汁浸渍,眼赤烂,至长不瘥,母食热物、热药,名曰胎赤。

黄连(去须)黄柏当归赤芍药(各一钱)杏仁(去皮、尖,半钱)上锉散。乳汁浸一宿,晒干。为极细末,用生地黄汁调一字,频频点眼。新绵裹荆芥,汤浸温,时时洗浴,母服洗心汤。

外台方

乳两合,葱白一寸,煎一两沸,去葱,吃即乳。

豆豉膏

黑豆(一勺)田螺(十九个)葱(一大把)上捣烂,芭蕉汁调,贴脐下。

苏合香丸

(见第十八)

辰砂僵蚕散

治初生撮口。

辰砂(水飞半钱)僵蚕(真的去丝嘴炒,一钱)蛇蜕皮(炒一钱)麝香(研,半钱)上为极细末,少许,用蜜调,敷唇口。

五苓散

(见第十七)

龙骨散

治脐中疮。

龙骨()轻粉(各半钱)黄连(去须,一钱半)上为极细末,少许,干掺脐。

白芍药汤

治冷疝腹痛,及误汗下,即坏证伤寒是也。并宜先服,次投对证之剂。

白芍药(一两半)泽泻(去粗皮,七钱半)甘草(炙,二钱)薄桂(去粗皮,一钱半)上件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误汗、误下,加人参、南木香各二钱。脐下痛,入生姜及盐同煎。或加钩藤亦好。

外消散

治儿初生脐突,或痛或不痛。痛则啼不已。及小儿因感湿热,阴囊浮肿。

大黄牡蛎(各半两)朴硝(二钱)前二味,锉焙为末,仍入朴硝钵内同杵匀。用一、二钱。先取田螺净洗,水半碗活过宿。去螺,用水调,涂肿处即消。其螺放生勿害。治阴囊肿,用车前子煎汤,候冷调敷。

双金散

治天钓惊风,目久不下。

蜈蚣(一个去头、足、尾,用真酥涂,慢火炙黄。置砧子上,面南立,用竹刀子当脊缝中亭剖作两半个。左边者入一帖子,内写左字。右边者亦入一帖子,内写右字。不得错误。)麝香(一钱,细研。

先将左边者同于乳钵内研作细末,却入在左字帖内收起。别用乳钵将右边字者入麝香同研极细,却入右字帖内收。不得相犯。每有病者眼睛钓上,止见白睛,兼角弓反张,更不能出声者,用此药法治之。)上用细苇筒子,取左字帖内药少许,吹在左边鼻里。右亦如之。用药不可多。

若眼未全下,更添些小,以意量度,其眼即下。

神砂抱龙丸

治小儿惊风、痰喘、风寒。

胆星(四两)朱砂(水飞五钱)麝香(五分)雄黄(二钱五分)天竺黄(一两)上为极细末,甘草膏和丸,朱砂为衣。一方加金箔十张。

鸡肠散

治因膀胱有热,服冷药过多,小便不能禁止,或遗尿病。

鸡肠(一具。男用雌鸡,女用雄鸡,烧存性)牡蛎茯苓(去皮)桑螵蛸(炒,各五钱)桂(去粗皮)龙骨(各二钱半)上为极细末,仍以鸡一具,鸡肠一具,烧存性,研极细末,每用和前药末一钱,用温酒调化,食前服。

外台方

疗小儿睡中遗尿,不自觉。

桂末、雄鸡肝等分,捣,丸一豆大,温水下,日三服。

六味地黄丸

(见第十六)

泻黄散

(见第四十九)

导赤散

(见第十七)

大黄黄连泻心汤

(见第五十五)

清液散

治小儿重舌及口疮。

青黛朴硝(各一钱)龙脑(一字)上为细末,用蜜调。鹅翎蘸少许敷之。

五福化毒丹

治积热、惊惕、狂谵、烦渴、颊赤、咽干、唇口生疮、夜卧不宁、头面遍身疮疖,及小儿惊风痰热、潮搐等证。如大人口臭,及小儿疮疹,上攻口齿,涎血臭气,用生地自然汁化一丸,以鸡翎刷口内。热疳黄瘦雀目者,陈粟米泔下。食后临卧服。

玄参桔梗(各二两)人参牙硝青黛(各一两)甘草(七钱五分)麝香(一分)蜜丸,芡实大。金、银箔各四十片为衣。每一丸作四服,薄荷汤下。

胶黄散

治小儿大衄,口、鼻、耳出血不止。十五六岁儿阳盛,多此病。

阿胶(一两)蒲黄(半两)上为末。三岁半钱。生地黄汁微煎,调服,食前。

菖蒲丸

治小儿心气不足,五、六岁不能言。

石菖蒲(二钱)人参(切去芦,焙,半两)丹参(二钱)天门冬(去心、皮)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赤石脂(三钱)直指有当归、川芎、朱砂。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或麻子大。温水下五、七丸,至一二十丸。不拘时,日三服。久服取效。又有病后肾虚不语者,宜兼服钱氏地黄丸。

肥儿丸

治小儿脑后项边有物如弹子,按之转动,软而不痛,名无辜疳。久服神效。

胡黄连神曲(炒)麦(各五钱)槟榔(三钱)木香(二钱)肉豆蔻(面裹煨)使君子(肉各二钱半)上为细末,蒸饼丸如黍米大。用米饮,食远服。

布袋丸

治诸疳疾,面黄腹大,饮食不调,肌肉枯瘁。

夜明砂(拣净,淘澄净)芜荑(炒,去皮,各二两)白茯苓(去皮)白术(无油者去芦)人参(去芦)甘草芦荟(细末,各半两)使君子(肥白者,微炒去皮,二两)上为末,汤浸,蒸饼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绢袋盛之,次用精猪肉二两,同药一处煮。候肉熟烂,提取药于当风处悬挂。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儿食。

所悬之药,第二日仍根据前法煮食,只待药尽为度。

钱氏地黄丸

治头囟不合,体瘦,骨露如鹤膝,皆肾虚也。并治肾疳天柱倾倒,肾主骨故。

熟地黄(洗,焙,八钱)泽泻(洗、去毛)牡丹皮(去心)白茯苓(各三钱)山茱萸肉牛膝鹿茸(酥炙)山药(各四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三岁以下三、二丸,温水空心化下。

大启脾丸

(即资生丸,见第五十一)

参苓白术散

(见第四十四)

益黄散

(又名补脾散)治脾胃虚寒,泄泻呕吐,腹痛,口鼻气冷。有热证不可服。

陈橘皮(一两)青橘皮诃子肉甘草(各半两,锉炒)丁香(二钱)白茯苓(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前温服。

泻黄散

(见第四十九)

安神丸

(见第十九)

凉膈散

治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结,便溺赤涩。一切风肿,并宜服之。(方见第十九。)

花火膏

取灯火一颗,涂乳上,令儿吮之。

蝉花散

治小儿夜啼不止,状若鬼祟。用蝉蜕下半截为末,一字,薄荷汤入酒少许调下。或者不信,将上半截为末,煎汤调下,即复啼也。古人立方,莫知其妙。

茅先生抹唇膏

主小儿夜啼,内有惊热。

蝉壳(一个,去足)灯花(两朵)朱砂(少许)上为末。如小儿夜啼,遇夜用鸡冠血调药,抹儿上、下两唇,即止。夹朱砂膏与服。

白术当归煎丸

治胎寒腹痛,遇夜啼叫,身体张,有如痫状,吐不止,大便酸臭。乳食虽多,不生肌肤。

白术当归木香上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煎木香汤化下。

泻白散

(见第四十九)

涂龟尿法

取龟置荷叶上。镜照之,则自尿。一法以鬃搐其鼻,亦自出。

补中益气汤

(见第三十九)

小儿锢囟药

白芍药粉上取黄雄鸡,临儿囟上,刺其冠,以血滴囟上。血止,以芍药末敷上。掩血令不见,一日立瘥。不愈,再如法敷之。

麝茸丹

治数岁不能行。

麝香(别研)鹿茸(酥炙黄)生干地黄虎胫骨(酥涂炙黄)当归(洗,焙干)黄(锉)上件各一两,为细末,用羊髓四两煮烂,和成膏,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磨沉香汤下。乳食前,日三服。

千金楸叶方

治少小头不生发。以楸叶捣取汁,敷头上立生。

榆末散

治小儿白秃,发不生。捣榆皮末,苦酒调涂。

圣惠神效黑豆膏

治儿脑疳,发连根作穗,脱落不生,或白秃疮发不生者,兼能黑须。

黑豆苣(各三合)诃黎勒皮(一两)上件药,捣罗末,水拌令匀,内于竹筒中,以乱发塞口,灰内煨,取油贮瓷器中。先以米泔皂荚汤洗头,拭干涂之。日再用。十日发生。

千金翼大豆方

治发黄。以醋煮大豆烂,去豆煎令稠,涂发。

清胃汤

治胃火牙痛或连头面。(方见第四十九)

雄黄丸

治小儿牙齿黑蛀,气臭疼痛。

雄黄(二钱)麝香(半钱)上为细末,软饭和为梃子,安在牙内。

千金白盐方

常以白盐末封齿龈上,日三夜二。

灵苑生齿方

上用雄、雌鸡粪各十四颗,焙干,同研如粉,入麝香少许。仍先以针挑破损齿脚下血出,将散子敷之。年高者,不过二十日生。年少者,十日。不计伤损及少自退落,并再生。

柴胡清肝散

治肝、胆、三焦风热怒火,或乍寒乍热,往来寒热、发热或头发疮毒等证。

柴胡(一钱半)黄芩(炒)人参川芎(各一钱)山栀(炒,一钱半)连翘甘草(各五分)桔梗(八分)上水煎服。

汤氏龙黄散

治小儿耳,汁出不止。

枯白矾龙骨末黄丹(炒,各半两)麝香(一钱)上同研细,先以绵杖子榐脓水尽。用散一字半,分为两处入耳内。日二次。

立验散

治蚰蜒及诸虫入耳。

川芎白芷夜明砂(炒)猪牙皂角(炙)南星(炮,各七钱五分)百部白丁香藜芦(各四钱)草乌(半两)砒霜(另研)荜茇(各二钱)海金沙(二钱半)上为细末,研匀。临时更用铅丹调色匀,瓷器收。如蚰蜒入耳,取少许,以醋一滴调化。以细翎蘸药入耳窍,微吹,令药气行,立出。药不得多,多则蚰蜒成水不出。如蝎螫,先点少醋在螫处,掺药半字许,擦令热即效。

钱氏橘连丸

治疳瘦。久服消食和气,长肌肉。

橘皮(一两)黄连(米泔浸一宿,一两半)上为细末,另研入麝香五分。用猪胆七个,分药入胆内,浆水煮。候临熟,以针微刺破,以熟为度。煮粟米粥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饮下。量儿加减无时。

豆豉大丸摩法

用豉数合,水拌湿,捣熟,丸如鸡子大。摩儿囟上、足心各五、六遍,又遍摩儿心及脐上下。食顷,破视其中,当有细毛。即掷丸道中。

谭氏殊圣治客忤方

惊啼哭不休,壮热脉如钩,莫识为何病,伤心不自由。犀角雄黄捣,桃符煎水稠,参苓苡子,三粒化无忧。

张涣辟邪膏

儿血气未实,神气软弱。除父母及乳养人外,勿令见生人,及抱往别房异户,及见牛马畜兽等。其父母家人之类,自外夜行归家,亦勿令见,恐经履鬼神恶气犯儿。令吐下五色,水谷解离,状似发痫,但眼不上戴,脉不弦急,名曰客忤。

真降香(锉)白胶香沉香虎头骨(微炒)鬼臼(去毛)草龙胆人参白茯苓上各半两,捣罗细末。次入水磨雄黄半两,细研水飞。次研麝香一钱拌匀,炼蜜和丸鸡头大。每一粒,煎乳香汤化下。及别丸如弹子大,用绿绢袋盛,佩儿衣上。仍卧内。常烧神妙。

灶中黄土方

客忤因而惊忤者。治法用灶中黄土,研二两,鸡子一枚去壳。二件相和,入少许水调。先以桃、柳枝汤浴儿,后将此药涂五心及顶门上。(陈无择法用灶中黄土、蚯蚓屎等分,如此法涂之。)

三物烧发散

治小儿见生人,惊忤啼不止。

即用来人囟上发十茎,断儿衣带少许,合烧灰细末,和乳饮儿愈。

皂荚搐鼻法

(见第七十三)

沉香降气汤

(即前辟邪膏)

葱刺鼻法

上取葱黄心,刺其鼻。男左女右,入七、八寸。小儿量度之。若使目中血出佳。

扁鹊法同是。

葛氏肘后灸法

以绳围其死人肘腕,男左女右毕,伸绳从背上大椎度以下,又从此灸横行,各半绳。此法三灸各三,即起。又令爪其病患人中取醒。不起者,卷其手灸下文头。随年壮,又灸鼻中三壮也。又灸颐下宛宛中,名承浆穴、十壮,大效。又灸两足大指爪甲聚毛中七壮。此华佗法。一云三七壮,又灸脐中百壮也。

管吹下部法

以管吹下部。须数人互吹,气通则活。

千金牛舐方

治卒死无脉。无他形候,阴阳俱竭故也。

用牵牛临儿鼻上,二百息。牛舐必瘥。牛不肯舐,着盐汁涂面上,即牛肯舐。

熨两胁法

右炙熨斗,熨两胁下。(《备急方》云∶又治尸厥。)

治鬼魇死方

捣韭汁灌鼻孔中。剧者灌两耳。(张仲景云灌口中。)

鸡冠血方

治小儿不知所病便死绝方。

上取雄鸡冠,临儿口上,割血滴入口,下即活。

灸法

卒死而四肢不收,屎便者,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儿小者随年。

图经治鬼持方

用虎睛爪并指骨毛,系儿臂上,辟恶鬼。

外台深师五邪方

疗鬼魅,妄言狂走,恍惚不识人。此为鬼忤。

丹砂雄黄(各别研)龙骨马目毒公鬼箭(各五两)鬼臼(二两)赤小豆(三两)芫青(一枚)桃仁(百枚,去皮尖熬,别研)上捣末,细绢筛,合诸药拌令匀。后内蜡,和如弹丸。绛囊盛系臂。男左女右,小儿系颈。合时勿令妇人、鸡、犬见。服者,蜜和丸如桐子大,一服三丸,日三服。忌五辛生血物。

太乙备急散

主卒中恶、客忤,五尸入腹,鬼刺、鬼痱及中蛊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满,伤寒阴毒病六、七日。

雄黄芫花桂心(各二两)丹砂蜀椒(各一两)藜芦巴豆(各一分)附子(炮裂、去皮脐,五分)野葛(三分)上九味,巴豆别治如脂,余合治下筛,以巴豆合和,更捣令匀,以铜器密贮之,勿泄。有急疾,水服一字匕。可加至半钱匕。老、小半之。病在头,当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当汗出。神效。

圣惠木香散

治小儿尸疰,心腹胀痛不可忍。

木香鬼箭羽桔梗(去芦头)当归(锉,微炒)紫苏茎叶(各半两)槟榔(三分)上捣为粗散。每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五分,去滓。不计时温服。更量儿大小加减。

范汪方十七物紫参丸

疗大人、小儿蛊疰、瘕积聚,瘦削,大、小便不利,卒忤恶风,胪胀腹满,淋水转注。殚门尽户,延及子孙,医不能疗者。

紫参人参半夏(汤洗)藜芦代赭石桔梗白薇肉苁蓉(各一分)石膏大黄牡蛎(熬)丹参(各一分)虾蟆(烧灰)乌头(炮,各四分)野狼毒(七分)附子(炮,五分)巴豆(七十枚,去心、皮熬)上药捣筛,蜜和为丸,以饮下如小豆一丸。日三服。老、小以意减之。蜂虿所螫,涂上神良。忌猪、羊肉、冷水。一方无虾蟆,有干姜四分。

羚羊角散

治小儿中蛊,腹内坚如石,面目青黄,小便淋沥,变易无常。

羚羊角(屑)荷(各一两)栀子仁(七枚)赤芍药牡丹皮黄连(去须,各一分)犀角(屑半两)上捣粗末,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更量儿大小,加减与之。

雄黄散

治小儿飞蛊,状如鬼气者,宜服。

雄黄麝香(各细研)犀角(末,各半两)上药都研令匀。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匕。日四、五服。量儿大小加减。

小儿五种蛊毒方

上捣马兜铃根,罗为散。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五分,去滓,空腹顿服。当随吐蛊出。未吐再服。

败鼓皮方

上用败鼓皮一片,烧灰,细研为粉。空心粥饮调服一钱。病患须臾呼蛊主姓名,便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