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脉要精微论》岐伯曰: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此言脉象应乎四时阴阳之气化也。寒为阴,热为阳,二气流行,自微而盛。故自暖而热,热极则凉,阳极生阴也;寒极则温,阴极生阳也。四时迭运,而人身阴阳之气,随之进退,而现象于脉,如规矩衡权,上下相应,准而有度。如脉不应气候,而有太过不及、相生相克,即可辨其病之轻重吉凶也。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此即申明上文之义也。冬至四十五日,立春节也,阳气微出于地上,阴气微下于地中,万物生机发动,而脉由石变弦,以应春阳之气;夏至四十五日,立秋节也,阴气微出于地上,阳气微下于地中,万物长足而成实,脉即由钩而变毛,以应秋收之气也。阳气由微而盛,则弦脉变钩,钩者,浮洪也;阴气由微而盛,则毛脉变石,石者,沉实也。此阴阳升降流行,生化万物,故有四时之不同,与脉相应如期会者。若期而相失,知脉气与天地气化分离,故不相应。视其分离有期,或相生相克,即可知其死生之时日,如春见秋脉,金克木为死,见冬脉,水生木可生也。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此言疾病死生微妙之理,全在察脉,察之必有纪律,非可凭臆揣度,要从阴阳生化之理为始,知始而后,则有经常变化不同,皆从五行出生,如冬至阳生,夏至阴生,木旺于春,火旺于夏,金旺于秋,水旺于冬,土旺四季,此阴阳四时之常度也。如阴阳有偏胜,则五行有生克,遂变化致病,故必调之,合四时之宜,应补应泻而勿错失,与天地生化之理如一,得其精一之理,可以知逆顺死生之道也。若声从气发,色由气彰,气根于五脏,五脏具五行之性,脉为气血之先形,是故声音色脉,必皆合乎五行阴阳生化之理,不合则病,败象见则死矣。

【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此言脉象反四时气化之理也。言有余为精,不足为消者,谓人身阴阳之气,合四时气化而消长者,若春夏阳长阴消,秋冬阳消阴长,脉象随四时而不同也。如其应当太过,而反不足,为精伤,而气不生长也;应当不足,而反有余,为本元消败,虚阳发露之假象也。故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格者,死不可治也。此节经文,向在前万物之外一节以先,余细详上下义理,必是错简,故特移此,义理方合。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此言切脉之要道,当虚心静气,医者虚心则明察,病者气静则脉准,可保无错失也。盖脉理之妙,难以言宣,喻如鱼游虫蛰种种,形容其气血流行出入之象,亦即弦钩毛石之意也。必深思默究,悟其神理,指下方能明察。故知身内之气化者,按脉象阴阳五行而纪之,其理自见;知身外之气化者,观时序流行,终始之道,与人身无不相应,而内伤外感,昭然可辨。以四时之气化,合人身之内外,此六者,为持脉之大纲要法也。此结上文诸节之旨,下乃详叙诊脉部位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