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

内经有咳逆而无呃逆。大率由痰闭于上。火动于下。上注于肺。直冲清道而作声也。有阴阳之分。虚实之别。寒热之异。不可一概混治。要知胃实则噫。胃虚则哕。(汇补)

内因

有久病胃虚者。有伤寒失下者。有痰结于上。火起于下。痰火相搏者。有胃弱阴虚。木挟火势。上凌胃土者。

有过服寒凉。胃寒而得者。有水停食郁。气逆而得者。有恚怒郁热者。有单衣着寒者。(汇补)

外候

火呃。呃声大响。乍发乍止。燥渴便难。脉数有力。寒呃。朝宽暮急。连续不已。手足清冷。脉迟无力。痰呃。呼吸不利。呃有痰声。脉滑有力。虚呃。气不接续。呃气转大。脉虚无力。瘀呃。心胸刺痛。水下即呃。脉芤沉涩。(汇补)

呃逆上下

中焦呃逆。其声轻而短。水谷为病也。下焦呃逆。其声恶而长。虚邪相搏也。(子昆)

呃逆虚实

不足因内伤脾胃。及大病后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软。有余因外感胃热。及大怒大饱。多面红肢热便闭。虚者难治。实者易愈。如寻常无别症。忽然发呃者。属气逆与痰滞。(入门)

呃逆危症

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三因)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危。(医鉴)

脉法

浮而缓者易治。大而散者难治。结促者可治。脉代者难治。又左关弦者为木乘土。右寸数者为火刑金。俱不治。

治法

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之。食停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挟热者。当凉补。(汇补)

温补宜审

局方概用丁、附、姜、桂。温暖助火。不辨寒热。其间气实痰滞。当用开导者。若执一治之。损不足而益有余。宜乎呃逆之必死也。(丹溪)

用药

主以二陈汤。平人气呃。加枳壳、莱菔子。食呃。加山楂、麦芽。痰火。加山栀、黄连。水气。加猪苓、泽泻。胃虚。加人参、白术。胃寒。加丁香、炮姜。伤寒失下。主以承气汤。顽痰可吐。主以瓜蒂散。气不归原。主以八味丸。

古方用柿蒂者。取其苦温能降滞气也。

呃逆选方

陈皮汤 治痰气作呃。

陈皮(四钱) 生姜(八钱)

水煎服。

橘皮竹茹汤 治虚热痰呃。

陈皮 竹茹(各二钱) 大枣(三枚) 生姜(八分)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柿钱散(洁古) 治虚寒作呃。

柿蒂 丁香 人参(各等分)

水煎。

丁香柿蒂散 治寒气作呃。

丁香 蒂 青皮 陈皮(各等分)

水煎。

木香调气散 治气郁气逆作呃。(方见反胃)

理中汤 治虚寒作呃(方见中寒)

参附汤 治大汗大吐大泻后。厥冷呃忒腹痛。

人参(一两) 附子(炮五钱)

姜枣煎。

大补阴丸大补丸 治阴火上炎作呃。(二方俱见火症)

大柴胡汤(方见发热) 苏子降气汤(方见气症) 凉膈散(方见火症)

三方皆治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及火郁为患者。

外治法 或以纸拈鼻嚏而止。或以诈冤盗贼而止。或鼻闻食香调气而止。皆抑之骇之。而使气下也。此治气逆之法。若夫虚寒呃逆。用乳香、硫黄、艾叶各三钱为末。好酒一钟。煎数沸。乘热使病患鼻嗅其气。

甚者灸期门穴于乳下动处。男左女右三七壮。再不止者。灸脐下丹田二三十壮。间有活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