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麻黄6g 附子6g 细辛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方义体会】

《伤寒论·少阴篇》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是里虚寒证,发热属表证。素日阳虚,又感受风寒,里阳不能协应,故有脉沉发热之症。仅从表治之,阳气随汗外泄,必至亡阳,若仅从里治之,恐使表邪郁内,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温阳而解表。方中麻黄辛散解表,使表邪由汗而解;附子兴阳温经,既助麻黄辛温之力,又解里寒之乘;细辛辛温走窜,为少阴表药,内助附子以兴阳,外助麻黄以解表,三药合用,于温阳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中不伤阳气。临症者若不解其理,“发热”之症,投治于寒凉,误人不浅。此方此症,正是“阳症阴脉”之范例,若用之得当,党可救治危难。

【临床应用】

1、感冒重症例:杨某,男,40岁,于秋季五更下田劳动,上午十时余,阴雨大作,全身淋漓。返家后,寒战、发热,身痛腹胀,午饭未食。邀余诊之,见其发烧,静而不动,卧床轻吟,舌苔正常,其脉沉细,不迟不数。余踌躇数刻,确认为此症为少阴表证(或太少两感证),遂开具麻黄细辛附子汤一剂,并令其午夜前服药。家属照嘱而作,次日余自往复诊,患者宛若无病,余严令其勿过劳作,待三日后再炒操劳,否则劳复难医矣!2、小儿病毒性肺炎危症例:王**,女,2岁。患儿高热、咳喘,时而抽搐,已十余日,住某医院诊断为小儿病毒性肺炎,曾大量用抗生素,并输血输氧,体温一直在39。5~41℃,病情危重,邀余会诊。

诊见:患儿高热,面色苍白,面微肿,印堂色青,口唇发绀,神识朦胧,咳喘急促,呼吸困难,身无汗,腹胀大,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指纹青紫。此为寒邪闭郁于表而发热,寒邪闭肺而咳喘,入里而伤于阳。治以兴阳解表,温经发汗。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处方:麻黄3g,细辛1g,附子3g,一剂,水煎服。二诊,药后手足转温,头身微汗出,热势退却,体温降至37℃,喘促渐平。此阳气已复,表邪已解,但肺气未复,再服以生脉散加芦根、黄芪。玉竹一剂,继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一剂,病愈出院。

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感受外邪,传变较快,寒邪由表及里,最易损伤真阳,故以兴阳趋寒,放胆治之,取效于倾刻。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