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法论

凡古今之论脉者不一,有深远而不明者,有繁多而无用者,有简略而不该者,有臆撰而背谬者,令人阅之,不惟不能朗然,且有用之而贻害者。余于此道,已阅历五十年矣,稍有所会。故自生平诊脉以来,或势危断生,或身旺断死,或断三年死,或五月、或百日、或即日死,无一之不验者。此余之心得,初非可以言传也。余于后尺脉条勉强言之,亦不过明其概耳。但规矩准绳须当明析,庶不致有误。今余备拣《内经》及历代名贤最显最约、决不可少之脉诀,录之于后,以便人取用,是由浅入深之道也。人能细意会之,亦可以无遗蕴矣。

二、四字脉诀

(四字脉诀从来久矣,兹于缺者补之,讹者正之,复加注释;文简义该,实学人之医镜也。)

脉为血脉,百骸贯通。大会之地,寸口朝宗。

脉者,血脉也。血脉之中,气道行焉。而经曰:「肺朝百脉,为脉之大会」。盖肺如华差,各经皆处其下也。

上部为寸,中关下尺,三部九分,因人下指。

上属阳,下属阴,三部九分。人长,下指稍疏;人短,下指稍密。

心与胞络,左寸之中,膻中与肺,右寸所应。(膻即胸也。)

二寸居上,所谓上以候上也。故凡头面、咽喉、口齿、颈项、肩背之病,皆候于此。

惟胆与肝,左关脉定;胃与脾脉,属在右关。

二关居中,所谓中以候中也。故凡胁肋、腹背之疾,皆候于此。

膀胱及肾,左尺所认,小肠相火,属在右肾。

二尺居下,所谓下以候下也。故凡腰膝、小腹、阴道、胫中之病,皆候于此。按《本经》曰:「脉之上者应上,下者应下。」自叔和云:「心与小肠合于左寸,肺与大肠合于右寸」,其谬甚矣。二肠皆下部之腑,小肠属火,火居火位,故当配于下之右,以右肾乃元阳之本也;大肠属金,金水相从,故当配于下之左,以左臂乃真阴之舍也。欲察下部之水火者,端在二尺。但二肠连胃气,故《内经》亦不言其定处。但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又可于胃察二肠之气也。

关前一分,内外所重。左为人迎,以候外因;右为气口,可辨食症。

上中下,一部三分。今曰关前一分,仍在关上,但前一分耳。左谓人迎,仍在肝胆脉内。紧甚则伤风,(风中有寒。)宜发表。右谓气口,仍在脾胃脉内。紧甚则伤食,宜消导。

(伤食脉于此辨。)

神门属肾,而在关后;人无二脉,有死不二。

经曰:「上中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以两尺属水火,为人之根本,所以称神门也。余生平断人之生死亦在于是。上二部不论,于两尺脉按之,至于将止未止之间,能滑而过指,复有和缓之意,此人虽势危,亦可以生。若两头虽动,全无神力,下不滑而过指者,两尺败矣。或即日死,或即刻死,所必然者。若两头动而无神,而指下犹有一线之滑而欲过者,或三年、或二年而止。若两头动而无神,而指下稍有一毫之滑而欲过又不能过者,或半年、或旬日而危。此古今脉诀,无有明言之者。余能会之,有欲言而不能言者,姑言其概,以俟人之神而明之也。(两头即尺之两头也。)

五脏不同,各有本脉。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涩而短。肝在左中,沉而弦长。

肾在左尺,沉石而濡。右关属脾,脉象和缓。右尺相火,与心同断。

此言五脏平脉。必知平脉,而后知病脉也。

若夫四时,亦有平脉,春弦、夏钩,(即洪。)秋毛、冬、石。脾在四季,和缓不忒。

春属肝木,木性弦。夏属心火,火性洪。秋属肺金,金性轻。(故曰毛。)冬属肾水,水凝如石。土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脾土居中,其性和缓。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经曰:「诊法常以平旦,饮食未进,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过即病也。)之脉。」虚静其心,凝神于指,稠匀自己气息,细审病者之源,言不可忽也。

一呼(气出)。一吸,(气入)。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平和无疑。闰以太息,五至亦宜。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则为热。

医者一呼脉再至,一吸脉再至,一息四至。而五至亦曰宜者,何也?盖以人之气息,三息中有一息之长,名为太息,如历家三岁一闰也。至于性急之人,脉亦急,常有五至,不足异也。若一息三至为迟,主冷病。一息六至为数,主热病。倘再迟再数,皆死脉也。

迟数既明,浮沉须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太过不及,脉中可分。

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邪,脉多洪大、紧数、弦长、滑实,而太过矣。内因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恐伤肾,惊伤心,七情之过,脉必虚微、细弱、短涩、濡芤,而不及矣。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脉有相兼,须当细论。

三、二十七种脉象

浮脉:轻手即见,泛泛在上,如水之漂木,全在水面也。

洪脉:如洪水之洪,有波涛汹涌之象,即大脉也,即钩脉也。

虚脉:浮而无力,且大且迟也。

散脉:亦浮而无力,按之如无,比虚更甚。

芤脉:状如葱管,浮沉二候易见,中取正在空处,非绝无也;但比之浮沉,则无力耳。

濡脉:浮而小且软也。

微脉:似濡,则更甚矣。欲绝非绝、似有若无八字传神。

革脉:浮而且弦且芤,外急内虚,状如鼓革。

以上七脉,兼乎浮者,宜于浮脉中察而辨之。

沉脉:在下,重按乃得,与筋骨相应,如石之坠于水底也。

伏脉:沉之极也。沉脉在筋骨之间,伏脉则推筋着骨而后可见。

牢脉:沉而有力,且大且长也。(与革脉之浮取而得者不同。)

实脉: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更甚于牢脉也。

弱脉:沉而极细软也。

细脉:沉细而直且软也。(弱细二脉与上虚脉、濡脉、微脉相似,但上三者见于浮部,此二者见于沉部。)

以上五脉,兼乎沉者,宜于沉脉中察而辨之。

迟脉:一息三至,往来迟漫,为不及之象。

缓脉:即平脉之有胃气也,一息四至,往来和匀也。

涩脉:迟滞不利,如雨落沙上,来有形去无踪也。

结脉:迟来,而时有一止也。

代脉:迟而中止,且有定数,如四时禅代,不愆其期也。

以上四脉,兼乎迟者,宜于迟脉中察而辨之。

数脉:一息六至,往来急数,为太过之象。

滑脉:滑而溜利,如珠走盘,如泥鳅在手。

紧脉:紧急有力,切绳极似。

促脉:数而时有一止,如疾行而蹶也。

动脉:形如豆粒,厥厥动摇,两头俱俯,中间高起,故短如豆。(仲景云:「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由是则尺寸皆有动脉,谓独见于关者。误矣。)

以上四脉,兼乎数者,宜于数脉中察而辨之。

短脉:短缩之象,不及本位。

长脉:相引之象,过于本位。

弦脉:长而端直,状类弓弦。

○(戴同父曰:关不诊短,若短脉见于关上,是上不通于寸为阳绝,下不通于尺为阴绝,死亡之脉也。)

以上三脉,非浮沉迟数可括,故别列于此。

四、二十七种脉证

浮脉主表,腑病所居。有力为风,无力血虚。浮迟表冷,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六腑属阳,其应在表。浮而有力,风邪盛也;无力,阴血亏也。浮主表,迟主冷;浮而迟,为表冷也。浮主风,数主热;浮而数,为风热也。紧为寒,浮而紧,为风寒也。缓主湿,浮而缓,为风湿也。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暑伤气,气虚则脉虚。芤属失血,如吐血、下血之类。洪主火,洪而浮,为虚火。微为气血俱虚,故主劳极。血属阴,浮而濡为阴虚。虚极,故如散亡。弦为风木之象,浮而弦,乃风痰也。滑主痰,滑而浮为热痰也。

○虽曰浮为在表,然亦有风寒外感者,脉见紧数,而略兼乎浮,便是表邪。上文中亦有非是表症,若一概因浮而表之,则大害矣。其有浮大弦硬之极至四倍以上者,《内经》谓之关格,此非有神之谓,乃真阴虚极,而阳亢无根,大凶之兆也,不可不知。

沉脉主里,为寒为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伏热,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五脏属阴,其应在里。沉者阴象也,积者脏病也,故为寒积。沉而有力,有形之物凝滞于内;沉而无力,无形之气郁结干中。沉迟皆属阴,所以虚寒,凡身冷、厥逆、洞泄、精寒等症见焉。沉而数,自热伏也。紧主诸痈,亦主冷,得之沉分,非冷痛乎!湿脉缓,今沉而缓,当水蓄矣。

沉牢痼冷,沉实极热,沉弱阴亏,沉细虚湿,沉弦饮痛,沉滑食滞,沉伏吐利,阴毒积聚。

寒脉牢固。实脉三部皆强,故为极热。沉弱无力,阴亏也。细为不足,亦主湿浸。弦主饮,亦主诸痛。滑虽主痰,若在脾部沉分,为食滞也。寸伏则吐,尺伏则利。在阴症伤寒则为阴毒积聚。

○沉脉属里,然必察其有力无力,以辨虚实。沉而实者,多气停积滞,宜消宜攻。沉而虚者,因阳不达,因气不舒,阳虚气陷者,宜温宜补。其有寒邪外感,阳为阴蔽,脉见沉紧而数,骯脏头痛身热等症者,正属外邪,亦不可表;以沉为里,或用温散可也。(迟脉兼症以下新补)迟脉主脏,阴盛阳亏。沉迟里虚,浮迟表寒。气寒不行,血寒凝滞。迟兼滑大,风痰顽痹。迟而细小,泄痛拘挛。

迟脉主脏,有阴而少阳也。迟见于表里,可见内外虚寒。阳分迟,则气滞则痛;阴分(统论迟脉治法)

迟,则血凝而闭。滑大而迟,风痰流于身体。迟而细小,虚寒见于泄泻。

○脉来迟慢者,总由元气不充,只可补养,不可妄旋攻击。

(数脉兼症)数脉属腑,或吐或狂。紧数外感,细数内伤,弦数疟疾,空数虚疮,滑数多热,涩数多寒,动数胎孕,浮数胃亡。

六腑属阳,数亦属阳。数而有力,阳气亢逆主吐;热邪傅里主狂。紧属寒,数属热;外感者憎寒壮热。阴虚内热,火不归元,脉自细数。疟脉多弦,弦数多热;脉数无热而反恶寒,必发痈也。脉数而滑,属实热;脉数而涩,属虚寒。胎孕脉,数而活动,多在两寸。胃(统论数脉原有虚实)脉和缓,若数而浮,胃气绝矣。

○数脉有阴有阳,何人皆以数为热?及详考《内经》则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曰:缓而滑者曰热。并未有以数言热者。而迟冷、数热之说,始自《内经》;若遵此说,不分虚实,而概用寒凉,其害多矣。盖人之内热实火,脉反不数,而惟洪滑有力,如经文所言者是也。凡于数脉,止在有力无力分寒热也。数而洪滑有力者,当以热治;数而空虚细微者,或补阴、或兼补阳。此际顾本之不暇,何得复用苦寒以伤脾胃!滑司痰饮,右关主食。尺为蓄血,寸必吐逆。滑数滑大,上下皆热。妇人滑数,经断有孕。平人滑缓,气血充足。若滑而弦,虚损泻痢。

滑为痰饮。右关沉滑,知有停食。两尺见之,必有蓄血。两寸见之,吐逆难免。若滑而大,滑而数,上热见于心肺、头目、咽喉之间;下热见于膀胱、小肠、大肠之间。妇人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若平人脉滑而和缓,为气血充实之佳兆。至于滑而浮弦,属阴血亏损;而泻痢亦多弦滑之脉,此脾胃受伤也,不得通以火论。

涩为阴脉,气血两亏。左寸脉涩,心虚而痛。右寸复然,自汗可商。关涩脾败,反胃结肠。

两尺见之,精血大伤。

气血两虚,故脉来艰涩。左寸见涩,心虚而痛,必对胸口。右寸复涩,则为自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肺主皮毛也。右关见涩,脾虚湿胜,而血液枯竭,所以上为反胃,下为结肠。两尺脉涩,精血伤矣。

○凡脉见涩滞,多是七情所伤,血无以养,气无以充,上下内外,皆随所在而见不足之症。男子为伤精,女子为失血,为不孕,为经脉不调。诸家言气多血少,岂以脉之不利,犹有气多者乎?弦为木旺,脾伤泄泻。肺弦而浮,支饮外溢。弦而沉下,悬饮内痛。弦数多热,弦迟虚寒,弦大主弱,弦细拘急。寸弦头病,尺弦腹疼;肝弦 瘕。疟脉定弦。

木旺者脉必弦。木旺伤土,土虚不能制湿,或痰欲,或泄泻之症生焉。此际宜平肝以补土,惟肉桂为妙。支饮者咳逆外肿,以土虚不能保肺也。悬饮者水留胁下,咳唾引痛,以土虚不能燥湿也。数热迟寒,内外皆然。弦大者脾亏少食,所以主虚;弦细者阳亏无气,所以拘急。寸主上焦,故头痛;尺主下焦,故腹痛。肝气郁结,而血 、食 、气瘕难免。

至于疟疾之脉,本自弦也。

○弦从木化,气通乎肝。人有和缓之胃脉,则五脏俱安;肝邪所侵,则五脏俱病,何也?盖木之滋生在水,培养在土;若木气过强,则水因食耗,土为克伤。水耗则肾亏,土伤则胃损。肾为精血之本,胃为水谷之本,根本受伤,生气败矣,所以木不宜强也。矧人无胃气曰死;若肝邪与胃气不和,宜缓者与弦强相反,此脉总非佳兆。

洪脉似实,重按则无。阳盛阴虚,相火燔灼。浮洪表热,沉洪里热。烦渴狂躁,咽干便结。关洪胃虚,尺洪肾竭。心洪火炎,肺洪燥咳。升阳散火,滋阴亦合。若作实治,病源未得。

洪脉,来盛去衰,主阳旺阴虚之病。浮洪,身热自汗。沉洪,自有烦渴诸热症。右关洪,脾胃虚躁。左尺洪,肾亏水竭。心属火,洪则上炎。脉属金,洪则燥咳。治宜升阳散火,兼之滋阴乃妙;若作实火,以硝黄下之,则大谬矣。

○洪而有力为实,大而无力为洪,此气实血虚之候,治以滋阴清火为主。若洪大至极,至四倍以上者,是即阴阳离绝,关格之脉也,不可治。

实属邪实,举按皆强。表邪实者,浮大有力,风寒暑湿,外感于经;里邪实者,沉按有力,饮食七情,内伤于脏。洪滑有力,火邪实热。沉弦有力,寒邪诸痛。

凡实者,邪气实也。如外因伤经,内因伤脏之类。表热里热,亦在于是。火邪盛,脉洪滑,寒邪盛,脉沉弦。此处不明,害在反掌。

○此三焦壅滞之候。表里寒热,皆有实邪。

但实脉有真假,真实者易知,假实者易误。故必问其所因,而兼察形症,必得其神,方可司命。

芤脉中空,大虚之候,失血血脱,孤阳无根。寸芤积血,脾芤肠痈;尺芤下血,淋痢崩中。

芤脉属阳。浮大中空,脱血之象,而阳实无根也。六脉中有一如是,定是此经之血。寸芤火犯阳经,胸有积血,或血上溢。脾芤有肠痈,或不能统血。尺芤则热侵阴络,故赤淋、血痢、崩中之病生焉。

○荣行脉中,脉以血为形,今中空无血,则气无所归,阳无所附,而一切阴虚、发热、惊悸、怔忡、喘急、盗汗等症形焉。长病得之,或可以生,急病得之,似为难治。

紧属寒邪,诸痛之根。紧数在表,外感风寒。沉紧在里,逆冷吐泄。关紧腹病,尺紧疝疼。妇人得之,气逆经滞。小儿得之,抽搐惊风。

紧脉来往有力,热为寒束,寒主诸痛。浮紧表寒,宜于发散。沉紧里寒,宜以温散。关紧心腹冷痛。尺紧阴冷,定有奔豚、疝疼之症。妇人小儿得之,皆有阴寒病症,不得误用苦凉之剂。

○紧脉有阴无阳,为阴邪搏激之候,主为寒为痛。在表、散之,在里、温之。凡喘咳、风痫、吐逆、 癖、泻痢、胁痛、胸胀等症皆是。至于人迎气口紧甚之病,详见上文。

革属血虚,浮紧中空,如按鼓皮,其象为真。男子得之,亡血遗精;妇人得之,半产崩中。

仲景曰:「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其名曰革。」此即芤弦二脉相合,故为失血之候。有谓革即牢也,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症皆异,不得混看。

牢脉坚固,因寒凝形,肝实乘脾,心腹冷痛。尺牢阴冷,疝 多症。失血阴虚,见之必凶。

牢为寒痼之病。木实则为痛,臂冷则为疝。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以虚病见实脉也。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软为虚,牢为实。实者,寒邪实也。

虚脉所属,正气不足,无力无神,阴阳各别。浮而无力,是为血虚。沉而无力,是为气怯。

洪大无神,阴虚之症。细小无神,阳虚之象。阴虚救阴,壮水为主。阳虚救阳,益火之源。

渐长则生,渐消则亡。

虚者阴亏阳衰之候。经曰:「按之不鼓」,即此之谓也。

○凡微、濡、迟之脉,皆为虚类。然而脉亦不一,不论浮沉大小,但见指下无力,总是虚症。此医之一大关键也。血虚、气虚,分于浮沉之无力。洪大无神属阴虚,金水伤残,则龙雷之火自炽,或咳喘、劳热,或遗精、失血等症生焉。细小无神属阳虚,火土受伤则元阳之气日损,或头目昏眩,或膈寒胀满,或呕恶亡阳,或泄痢疼痛等症生焉。壮水益火,救虚之道,此生死之大关也。医不识此,尚何望其它焉!缓脉四至,疾徐调匀,为有胃气,谓之平人。缓滑有力,多属实热,迟缓脉小,定是虚寒。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弱气衰,缓滑湿痰。

平人之脉,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一息四至,为有胃气,此无患也。若缓而滑大者,多实热,宜下宜清,因其微甚而治之。迟缓而小为虚寒,多有不足之症,内外昭然。至于为风为湿,为痹为虚,脉与症自必相应。细心详察,不可孟浪。大凡病者脉得和缓,皆为易愈,不必虞也。

结脉忽止,止而复来。精力不继,气血失培,久病虚劳、不足之害。缓结阳虚,数结阴衰,元气消长,于此可剖。若有滞郁,形强气倍,举按有力,可以外揣。

结脉多由气血渐衰,精力不继,所以断而复续,续而复断。常见久病者、虚劳者多有之。缓结为阳虚,数结为阴虚,阴虚甚于阳虚;于此察元气之消长,最显最切者也。至于留滞、郁结等病,本亦此脉之症,然必形强气实,而举按有力,方是此病。若首尾不继,速宜培本,不得妄认为留滞。

伏脉本有,一时蔽塞,寒闭气闭,不得发越,推筋着骨,其脉乃得。寸伏食滞,关伏老痰,尺伏疝病,大便或结。

伏脉为阴阳潜伏,阻塞闭隔之候。有火闭、寒闭、气闭而伏者。或为霍乱、疝瘕,或为气逆、食滞,或为疝气、痰蓄。因脉合症,细揣自得。此必暴病暴逆者或有之,随症调治,而脉自复矣。若有积困延绵,脉本细微,而渐至隐伏者,此是残烬将绝之兆。而人谓之脉伏,犹复破气导痰,其欲生也得乎!微脉浮见,按之欲绝。气血两虚,淋汗寒热。寸微心惊,关微胀满,尺微精弱,消瘅常疼。

男为劳极,女为带崩。

○(濡脉似微,病症相同,不必过分。)

微脉似濡,其小而软则更甚焉。轻诊可见,重按若无。气血微,故脉亦微,主久虚、血弱之病。淋为肾虚,汗为气虚。阳微恶寒,阴微发热。寸关尺脉微,各部自有各部之病。男女脉微,亦各有分。

散脉涣漫,有表无里,至数不齐,去来不一。气血两虚,根本脱离。心散怔忡,肺散汗洗,肝散溢饮,脾散 肿。散见两尺,生息无几。

散脉浮大而散,气血俱虚,根本脱离之脉。心、肺、肝、脾虽各有病,犹可调治;至于两尺见之,恐难补益。产妇得之,当生之兆;孕妇见之,堕胎无疑。至于久病脉散,不必医也。

弱脉沉细,按之乃得。气虚之病,阴血亦衰。寸弱阳虚,尺弱阴竭,关弱脾亏,少年莫得。

弱乃濡之沉者。阴虚阴衰,故恶寒发热。仲景曰:「弱主筋,沉主骨。」阳浮阴弱,血虚筋急。寸关尺弱,自有各部病症。

细脉沉小,应指如线。湿侵腰肾,气衰血亏。寸细呕吐,胃细胀逆,尺细阴脱,遗精泻痢。

细为血少气衰之脉,有此症则顺,否则逆。故吐衄脉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者脉亦细,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浮细如绵曰濡,沉细如绵曰弱,浮而极细欲绝曰微,沉而极细不断曰细。

促属郁火,数来一止,止而复来,不无留滞源有五因,宜详察之。病为阳极,阴将亡矣。

促为疾走一蹶之状。经言数而一止为促,三焦郁火也;缓而一止为结,气血衰弱也。

此为阳极,阴将消亡之候。或因气、血、饮、食与痰五者,一有留滞,脉必见止。其病或喘咳,或发狂、发斑,或毒疽,宜作火医。火退则生,进则死。

动乃数脉,见关上下,无头无尾,形如豆摇。阳动则汗,阴动则热,司痛司惊,拘挛痢泄。男子亡精,女人崩血。两寸滑动,妇人胎结。

关前三分为阳,关后三分为阴,关位半阳半阴,故动随虚见。阳虚则汗,阴虚则热。凡痛惊、拘挛、痢泄,皆属虚症。至于亡精,尺虚也;崩血,阴虚阳搏也。妇人两寸脉独活而滑动,为有孕矣。此言的确。

长如本位,气治最良。见于心脉,身壮神强。见于尺部,蒂固根藏。若兼滑实,反常多恙。阳明深热,火毒癫狂。

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经曰:「长为气治」,原属平脉。有一部之长,有三部之长,俱为有余之脉。若兼滑、实、弦、紧,反为有病,所以有胃热、火毒等症。

短歉本位,两头不长。浮为血涩,沉患痞伤。寸见头痛,尺主腹疼。左关忌见,秋季不妨。

短脉,不满本位,只见尺寸。若关中见之,上不通寸,为阳绝;下不通尺,为阴绝,为死脉也,故关不诊短。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短则气病,属不及也。

代脉中止,不能复来,良久方还,元气大哀。中代吐泻,下代痢泄。病者可疗,平人难回。孕妇见之,胎怀三月。

数脉一止为促,缓脉一止为结。止无定数,或二动,三动,一止即来。代脉之止有常数,依数而上,良久方来,死脉也;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弟推之自无失。此有可信,再参之以余之前论两尺脉,更无疑矣。

五、胃脉论

《玉机真藏说》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终始篇》曰:」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和。」

六、尺脉论

叔和曰:「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盖以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也。

水为天元之一,先天命之根也。(于尺脉按之,至于将止之间,指下犹有一线之滑而欲过者,虽危无伤。此余之心得也,有论在脉法神门条下。)若尺脉两头虽动,按之即伏,指下又不见滑而欲过者,必死之兆。但日之远近,在人心会,不可以言传也。

七、论脉阴阳真假

《至真要大论》:「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若何?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阴之反,其脉若何?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曰脉至而从者,如阳症见阳脉,阴症见阴脉,是皆谓之从也。若阳症见阳脉,但按之不鼓,而指下无力,则脉虽浮大,便非真阳之候,不可误认为阳症。凡诸脉之似阳非阳者皆然也。或阴症虽见阴脉,但按之鼓甚而盛者,亦不得认为阴症。

八、论脉虚实

景岳曰:「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矧人之疾病,无过表里、寒热、虚实,只此六字业已尽之,然六者之中又惟虚实二字为最要。」盖以四症,无不皆有虚实,能以二字决之,则千病可以一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欲察虚实,惟凭脉息。

虽脉有二十七种,皆有虚实。能辨虚实,则阴阳、标本,万无一失。其或脉有疑似,又必兼症兼理,以察其孰客孰主,孰缓孰急。能知本末先后,是即神之至也矣。

九、胃脉关病吉凶

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则病愈甚矣。如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胃气来或不药而愈,胃气去大非佳兆。

十、脉须辨真

据脉法所言,凡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热,迟为寒;弦强为实,微细为虚,是固然矣。然多疑似,必须辨真。如浮虽属表,而凡阴虚气亏者,必浮而无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虽属里,而凡感邪之深者,寒束皮毛,脉不能达,其必沉紧,是沉不可以概言里;数为热,而真热者,脉只滑大而实,凡阴阳亏损,虚甚者数必甚,是数不可以概言热;迟为寒,凡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以概言寒;弦强类实,而真阴胃气大亏,及阴阳关格等症,脉必豁大而弦健:是强不可以概言实;微细类虚,而凡痛极气闭,荣卫壅滞不通者,脉必伏而微,是细不可以概言虚。由此推之,则不止是也。凡诸脉中皆有疑似,诊能辨真及此,则为司命良工。

十一、脉证真假辨

脉有真假,症亦有真假。病而遇此,最难明析。症实脉虚者,必其症为假实也;脉实症虚者,必其脉为假实也。何以见之?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火虚也;(火即阳也。)

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虚火虚胀,其堪攻乎!宜从脉之虚,不从症之实也。

其有本无烦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满,而脉见弦强者,非内实也。无热无胀,其堪泻乎!此宜从症之虚,不从脉之实也。凡此之类,但言假实,不言假虚,果何意也?盖实有假实,虚无假虚。假实者,病多变幻,此其所以有假也;假虚者,亏损即露,此其所以无假也。大凡脉症不合者,中必有奸。必先察共虚以求根本,庶乎无误。此不易之要法也。

十二、从证从脉辨

古有从证从脉之说,为病之轻重言也。如病本轻浅,别无危候者,但因见在以治其标,自无不可,此从症也。若病关脏气,稍有疑难,则必详辨虚实,凭脉下药,方为切当。所以轻者从症,十惟一二;重者从脉,十当八九,此脉之关系非浅也。虽云脉有真假,而实由人见之不真耳,脉亦何从有假哉!

十三、脉有所忌

凡内出不足之症,脉宜和缓柔软,忌见阳脉,如洪大浮数之类是也。外入有余之病,脉宜有力有神,忌见阴脉,如微涩细弱之类是也。

十四、论脉顺逆

凡暴病,脉以浮、洪、数、实者为顺;久病,脉以微、缓、虚、弱者为顺。反此者为逆。

盖脉症贵乎相合,若症有余而脉不足,脉有余而症不足,轻者亦必延绵,重者即至危亡。

十五、论一岁之中脉象不得再见

如春弦、夏洪、秋涩、冬石,脉随时令,此为平也。如春宜弦,而得洪脉者,至夏必死;得涩脉者,至秋必死;得石脉者,至冬必死,为真脏之气先泄也。其象先见于非时,当其时不能再见也。

十六、论脱阴脱阳

六脉有表无里,如濡脉之类,此名脱阴。六脉有里无表,调之陷下,如弱脉之类,此名脱阳。六脉暴绝,此阴阳俱脱也。经曰:「脱阴者目盲,脱阳者见鬼,阴阳俱脱者危。」

十七、脉有相似宜辨

洪与虚,皆浮也。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虚。

○沉与伏,皆沉也。沉脉行于筋间,重按即见;伏脉行于骨间,必推筋至骨,乃可见也。

○数与紧,皆急也数脉以六至得名,而紧则不必六至,惟弦紧而左右弹然,如切紧绳也。

○迟与缓、皆慢也。迟则三至,极其迟慢;缓则四至,徐而不迫。

○实与牢,皆兼弦、大、实、长之四脉也。实则浮中沉,三按皆有力;牢则但于沉候取也。

○洪与实,皆有力也。洪则重按小衰;实则按之亦强也。

○革与牢,皆大而弦也。革则浮取而得;牢则沉取而见也。

○濡与弱,皆细小也。

濡在浮分,重按即不见也;弱主沉分,轻取不可见也。

○细与微,皆无力也。细则指下分明;微则似有若无,模糊难见也。

○促、结、涩、代,皆有止者也。数时一止为促;缓时一止为结;往来迟滞,似止非止为涩;动而中止,不能自还,止有定数为代。

十八、论脉阴阳生死寒热

凡脉浮、大、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也;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陷阴中,则发热也。

十九、论气血衰微脉

其脉沉者,荣血之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之衰也。

○阳脉浮,阴脉弱,为血虚,为病筋急。

二十、痈疽脉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反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当发其痈。

○脉数不时,则生恶疮。

二十一、论脉之有神无神

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去其寒。若数、极、迟、败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苟不知此而泄之、去之,神将何依为主?故经曰:」脉者,血气之充。血气者,人之神也。」善夫!

二十二、总论脉证四条

脾胃属土,脉本和缓。土惟畏木,脉则弦强。凡脉见弦急者,此为土败木贼。六脉皆然,俱无胃气,(不仅论脾脉也。)大非佳兆,若弦急之微者,尚可救疗;弦急之甚者,胃气其穷矣。

脉微弱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发汗更吐下也。

阴症无脉,温之用附子理中、四逆、回阳之类,而脉微续者生,暴出者死。

寸关尺三部,浮沉、大小、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然阴阳和平,虽剧必解。(又宜参诊尺脉过指与否。)故经言:」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者,病。」诊在何经,便知是此经之病。

二十三、虚实凭脉辨

治病须以虚实为主。虚实者,有余不足也。有表里之虚实,有气血之虚实,有脏腑之虚实,有阴阳(先天水火)之虚实。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内出之病多不足。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夫疾病之实,固为可虑,而元气之虚,虑尤甚焉。故凡诊疾者,必先察其元气,而后察疾病。若实而误补,随可解救;虚而误攻,不可生矣。欲辨虚实,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有神者,方是真实症;脉之似有力有神者,便是假实症,矧脉之无力无神者哉!临症者万毋忽此。

二十四、脉宜沉候

凡症既难凭,当参之脉理。脉若难凭,当取之沉候。彼假症之发见,皆在表也。故浮取脉,而脉亦假焉。真症之隐伏,皆在里也。故沉候脉,而脉可辨耳。脉辨已真,犹未敢恃,更察禀之浓薄,症之新久,医之误否,夫然后济以汤丸,可以十全。

二十五、脉以沉取为根

经曰:「脉浮无根者,死。」是谓有表无里,阴即绝矣,孤阳岂能独存乎!又须参诊两尺绝否,(尺脉论见第六条。)生死昭然。

二十六、老少脉异

老者,脉宜衰弱,若过旺者,病也;倘旺而不躁,此禀之浓,寿之征也;如其躁疾,有表无里,此名孤阳,死期近矣。少者,脉宜充实,若衰弱者,病也,倘细而和缓,三部同等,此禀之静,福之征也;若细而弦数,木强乘土,死期至矣。

二十七、胎脉歌括

(在妇科第二十条)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