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寸口脉浮而紧。

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肉烦疼。当发其汗也。

【目】朱肱曰。脉浮而缓。寸大而尺弱。自汗体热。头疼恶风。热多寒少。其面光不惨。烦躁。

手足不冷。此名伤风也。伤风之候。当解肌。宜桂枝汤。轻者只与柴胡桂枝汤、败毒散、独活散选用。又凡脉紧。必无汗。惟濡而紧。却有汗。勿误用小建中汤。是脉浮而缓者。方可用桂枝汤。

又项背强者。桂枝汤加葛根也。(本草。葛根主伤风有湿。开窍解肌。盖桂枝加葛根。谓中风有湿。

当加之。取微汗以去风湿。)里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也。(不饮水者是也)又凡发汗。汗不止。为漏风。桂枝加附子汤。腹满者。太阴症。脉浮者。可服桂枝汤。微发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药汤。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

虽然。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皆验。江淮间。惟冬及春初可行。春末及夏至前。桂枝症可加黄芩半两。(阳旦汤是也)至夏至后。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若病患素虚。正用古方。(大抵用温药当避春。热药当避夏。)脉浮而紧涩。头疼。身体拘急。恶寒无汗。寒多热少。

面色惨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燥烦。此名伤寒。宜发汗解。麻黄汤主之。轻者。

桂枝麻黄各半汤、人参顺气汤、葱豉汤、苍术散、麻黄葛根汤选用。然太阳亦有热多寒少者。须仔细看脉症也。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宜桂麻各半汤。若脉浮。虽热多寒少。自可发汗。若脉弱者。无阳也。桂枝二越婢一汤。热多寒少而尺迟者。营气本足。血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汤加黄最良。尺尚迟。再一剂。又太阳症。宜汗。而其人适失血及下利。则频频少与桂枝汤。使体润。当自解。假如淋家衄家。法不可汗。亦可以小柴胡之类和解之。又问。伤风与伤寒。何以别之。答曰。

伤寒者。脉紧而涩。伤风者。脉浮而缓。伤寒者。无汗脉涩。伤风者。有汗脉缓。伤寒者。畏寒不畏风。伤风者。畏风不畏寒。大抵太阳病者。必脉浮发热。恶风恶寒也。六经皆有伤风伤寒。其症各异。太阳脉浮有汗为中风。脉紧无汗为伤寒。阳明善饥为中风。不食为伤寒。少阳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为中风。口苦咽干目眩。为伤寒。若三阴伤风。无变形异症。但四肢烦疼。余症同三阳。

风伤卫者。病在皮肤之间也。以卫行脉外。为阳。主外皮肤间卫气之道路。故其病浅。寒伤营者。寒气中于肌肉也。以营行脉中。为阴。主内肌肉间营气之道路。故其病深。故桂枝麻黄各别。慎勿误用。

李曰。伤风初症。惟头疼口和不恶食。与伤寒同。缘寒乃阴邪。风乃阳邪。所以伤寒郁而后能发热。伤风即能发热。伤寒手足微厥。伤风手足背皆热。伤寒无涕。伤风流涕。声如瓮中。伤寒面惨身痛。伤风面光声重。伤寒无汗。恶寒不恶风。伤风有汗。恶风不恶寒。甚者汗出不止。洒洒恶风。复啬啬恶寒。冬月桂枝汤。自汗小便数。芍药甘草汤。自汗小便利。脚蜷急。桂枝加参附。轻者。

柴胡桂枝汤。自汗渴而小便难。邪渐传里。五苓散。自汗不渴。邪在表。茯苓桂甘汤。三时。防风冲和汤、柴胡桂枝汤。或败毒散去茯苓。鼻塞。通关散。通用。柴胡半夏汤。古立六经伤风汤。

但三阴药皆辛热。似非伤寒家法。仲景治伤寒伤风表症。分有汗无汗。里症同。于和解通利。更无分别。今详桂附八物。恐亦风邪直传阴分。其人素虚。或房室后伤风则可。若概作表药。误人多矣。盖伤风发表。辛热不如辛温。辛温不如辛凉也。或疑六淫。仲景特详于风寒。而略于暑湿。且不及燥火。何也。盖暑火同气。燥湿同源。风寒传遍六经。暑湿性偏。着人五脏。壮者气行则已。怯者乃着为病故耳。先伤寒而后伤风者。

症伤寒也。而见伤风之脉。先伤风而后伤寒者。症伤风也。而见伤寒之脉。此乃营卫俱实。故无汗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不烦躁者。麻桂各半汤。通用。大羌活汤。九味羌活汤加人参、大枣或神术散、香苏散。

陈氏士铎曰。凡病初起。用药原易奏功。无如人看不清。用药错乱。往往变症蜂起。苟认得清。

用得当。又何变症之生耶。如伤风。必然头痛身疼。咳嗽痰多。切其脉必浮。此伤风也。即以防风、荆芥、柴胡、甘草、黄芩、半夏各一钱。服即止。不再剂也。伤寒初起。鼻塞目痛项强。头亦痛。然切其脉必浮紧。此伤寒也。若以伤寒治之。即愈。方用桂枝、甘草、陈皮、葛根各一钱。不再剂。

朱震亨曰。仲景论伤寒。而未及乎中寒。先哲治冒大寒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汤。其议药则得之矣。曰伤曰中。未有议其异同者。夫伤寒有即病不即病。因其旧有郁热。风寒外来。肌腠自密。郁发为热。病邪循经而入。以渐而深。初用麻黄、桂枝辈。微而安。以病体不甚虚也。若中寒。则仓卒感受。其病即发而暴。因其腠理疏豁。一身受邪。难分经络。无热可发。温补自解。此气大虚。不急治。则死矣。伤风伤暑伤湿。亦如伤寒之渐入者。中风中暑中湿。亦如中寒者之卒暴而受也。

陶华曰。风伤卫气。寒伤营血者。缘气本属阳。风亦属阳。阳则从阳。故伤卫气。阳主开泄。

皆令自汗。故用桂枝汤辛甘温之剂以实表。血本属阴。寒亦属阴。阴则从阴。故伤荣血。阴主闭藏。皆令无汗。故用麻黄汤轻扬之剂以发表。正所谓各从其类也。

【附录:胃风论】

李曰。肺主皮毛。通膀胱。最易感冒。新咳嗽。恶风鼻塞。声重喷嚏是也。柴胡半夏汤、参苏饮。寒月。麻黄杏仁饮。重者。头疼身痛寒热。咽干音哑。柴胡桂枝汤、防风冲和汤。头痛甚者。川芎茶调散。痰多者。金沸草散。挟热。

人参败毒散、升麻葛根汤。挟寒。十神汤。挟寒湿。消风百解散。挟湿。神术散。挟暑。香葛汤。时行。柴胡升麻汤。

服食过浓。素有痰火。时常鼻塞流涕。声重咳嗽。略被外感则甚者。防风通圣散。或大黄芩等分为丸。白水下。素虚者。

只用防风、羌活、川芎。随宜加入补药痰药。伤食。加白术、青皮、陈皮、山楂、麦芽。挟形寒饮冷。加姜、桂。挟房劳。加参、术、归、地。挟劳役伤气者。补中益气汤加羌、防。风虚甚者。羌活丸、加味乌金丸。风中传里。一同伤寒治法。风能燥血散气。故古用桂枝八物等汤。久不愈者。只宜三白汤加减敛之。切忌疏泄。虽初起。非寒月无汗。麻黄禁用。

【附录:伤风见寒伤寒见风论】

朱肱曰。有发热恶寒。躁烦。手足温。而脉反浮紧者。有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冷。而脉反浮缓者。此名伤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也。盖发热恶寒烦躁手足温。为中风候。脉浮紧。为伤寒脉。是中风见寒脉也。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厥。为伤寒候。脉浮缓。为中风脉。是伤寒见风脉也。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宜服大青龙汤。盖大青龙症。脉似桂枝反无汗。病似麻黄反烦躁是也。(脉弱有汗。为桂枝症。脉紧不烦躁。为麻黄症。)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症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用大青龙也。以其风寒俱盛。故青龙汤添麻黄作六两。又似合桂枝汤药味在内。添石膏。

所以为紧。此治荣卫俱病。若症不审。误用大青龙。则发汗多伤人。(以其有烦躁一症。故可用大青龙汤。)

陶华曰。热盛而烦。手足自温。脉浮而紧。此伤风见寒脉也。不烦少热。四肢微厥。脉浮而缓。

此伤寒见风脉也。二者为荣卫俱病。法虽用大青龙。此汤险峻。不可轻用。须风寒俱盛。又加烦躁。方可与之。不若羌活冲和汤。为神药也。一法。用桂枝麻黄汤。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