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并病。脉弦。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或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目】朱肱曰。夫结胸与痞。盖以病发于阳。下之早。即为结胸。病发于阴。下之早。即为痞。

然结胸与痞相似。但以痛不痛为异耳。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但按之满。不痛者。为痞。医家不审。一有差误。立致危殆。结胸属陷胸症。痞属泻心症。其详各于逐门备论之。

心下紧满。按之石硬而痛。此名结胸也。伤寒本无结胸。应身热。下之早。热气乘虚而入。痞结不散。便成结胸。

若已误转了。初未成结胸者。急与理中汤服。自然解了。更不作结胸。盖理中治中焦故也。此古人亦说不到。后人因消息之。若大段转损有厥症者。兼与四逆汤。便安。胃中虽和。伤寒未退者即候日数足。可沉紧。名曰结胸也。治结胸大率当下。然脉浮与大。皆不可下。下之则死。尚宜发汗也。仲景云。结胸脉浮者。不可下。只可用小陷胸汤。大抵脉浮是尚有表症。兼以小柴胡等先发表。表症罢。方用下结胸药。便安。

西晋催行功云。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汤不瘥者。此是下后虚逆。气已不理。而毒复上攻。气毒相薄。结于胸中。当用枳实理中丸与之服之。先理其气。次疗诸疾。古今用之如神。应手而愈。

【纲】仲景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目】朱肱曰。结胸有三种。有大结胸。不按而痛。胸连脐腹坚硬。大陷胸丸主之。有小结胸。

按之心下痛。小陷胸主之。有水结胸。在胸胁间。头微汗出。但结胸无大热。小半夏加茯苓汤、小柴胡去枣加牡蛎主之也。又有寒热二症。有实热结胸。胸中烦躁。心内懊。舌上燥渴。脉沉滑者。皆热症也。大陷胸汤主之。有寒实结胸。其无热症者是也。三物白散、枳实理中丸主之。近世治结胸。多行金针丸。用硫黄阳起石者。若寒实结胸行之。或有瘥者。或热实结胸行之。必死也。脏结无阳症。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病患胸下旧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亦名脏结。死不治。

魏荔彤曰。此条之上条曰。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因病并于太阳。治亦应并于太阳。当仍用剌法以泄太阳之邪。切戒以慎勿可下也。医者若用刺而不用下。则得矣。倘反下之。前之风因。时如结胸者。必真成结胸。前之寒因。心下痞硬者。

必更坚且硬。前之风寒两因。而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兼有者。必如结胸者成结胸。心下痞硬者愈坚硬。皆不明并治于太阳经表而用刺法。反误下之为害也。下之而下利旋止。禀气素盛。犹可为也。

倘素禀虚亏。下利不止。上则结胸中心痞。下则利不止。或专见。或兼见。皆水浆必不能下之道也。

阳陷于阴分而不能升。阴陷于阳分而不能降。上下隔绝。津液不通。中焦枯竭。心烦则必作躁。

其去结胸症下利躁死者不远矣。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目】张介宾曰。凡心腹胀满硬痛而手不可近者。方是结胸。若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满。凡痞满症。乃表邪传至胸中。

未入于腑。此其将入未入。犹兼乎表。是即半表半里之症。只宜以小柴胡之属加枳壳之类治之。

或以本方对小陷胸汤亦妙。至结胸。仲景皆以大陷胸主之。然以余之见。惟伤寒本病。不因误下而实邪传里。心下硬满。痛连小腹不可近。或燥渴谵妄。大便硬。脉沉实有力者。此皆大陷胸所宜。其太阳少阳表邪未解。因下早而致结胸者。此其表邪犹在。若再用大陷胸。是既误下而复下之。此则余所未敢。不若于痞满门诸法。酌其轻重。而从乎双解以缓治之。或外用罨法。以解散胸中实邪。

此余之屡用奏效。而最稳最捷者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