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仲景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目】楼英曰。凡身黄小便自利。小腹硬而狂。大便黑者。为蓄血。宜抵当汤。若小便不硬。

其人不狂。大便不黑者。虽小便利。非蓄血也。其为症有三。一者栀子柏皮汤。二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皆治身黄小便利而身不疼者。海藏所云干黄是也。三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皆治身黄小便利而一身尽痛者。活人所谓中湿也。

张云岐曰。或谓伤寒发黄。惟阳明太阴两经有之。俱言小便利者。不能发黄。何也。盖黄者。

土之正色。以阳明太阴俱属土。故发黄也。其黄之里。外不能汗。里不得小便。脾胃之土。为热所蒸。故色见于外为黄也。若小便利者。热不内蓄。故不能变黄也。其有别经发黄者。亦由脾胃之土。兼受邪故也。

王好古曰。身如烟熏黄。一身尽痛。乃湿病也。身如橘子黄。一身不痛。乃黄病也。伤寒病。

遇太阳太阴司天。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一则寒水太过。水来犯土。一则土气不及。水反侵之。

多变此疾。一则发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用茵陈汤加二苓、滑石、当归、官桂。此韩氏名茵陈茯苓汤。二则发黄烦躁喘呕不渴。茵陈汤加陈皮、白术、生姜、半夏、茯苓。此韩氏名茵陈橘皮汤。

三则发黄四肢遍身冷者。茵陈汤加附子、甘草。此韩氏名茵陈附子汤。四则发黄肢体逆冷腰上自汗。

茵陈汤加干姜、附子、甘草。此韩氏名茵陈姜附汤。五则发黄冷汗不止者。茵陈汤加干姜、附子。

此韩氏名茵陈干姜汤。六则发黄前服姜附诸药。未已。脉尚迟者。茵陈汤加吴萸、附子、木通、干姜、当归。此韩氏名茵陈吴萸汤。往来寒热。一身尽黄者。小柴胡加栀子汤。

戴原礼曰。湿热俱甚。则发身黄。伤寒至于发黄。为病亦已甚矣。邪风被火。两阳相熏。其身必黄。阳明病。被火。额上汗出。小便不利。必发身黄。此皆由内有热而又被火攻。以致发黄者也。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必发黄者。由阳明热甚也。伤寒汗已。身目为黄。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此不可下。宜于寒湿中求之。是知非特湿热发黄。而寒湿亦发黄也。但寒湿之黄。身如熏黄。色暗而不明。热甚之黄。黄如橘子色。染着衣正黄如柏。大抵黄家属太阴。太阴为湿热蒸之所致。经曰。太阴当身发黄是也。又或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又为蓄血在下焦而黄也。发黄非止寸口近掌无脉。鼻气出冷。为不治之症。又若形体如烟熏。为心绝。柔汗发黄。

为脾绝。皆不治也。

赵嗣真曰。瘀热发黄。与瘀血发黄。外症及脉。未尝相似。且如头汗出。齐颈而还。腹微满。

小便不利。渴饮水浆。为瘀热症。小腹急结。其人如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黑。为瘀血症。

此外症之不相似也。瘀血脉微而沉。或沉结。瘀热脉则浮滑紧数。此脉状又不相似也。然则相似者。但色黄耳。若论黄色相似。不特瘀血瘀热。又如风温被火。微发黄色。太阳火劫发汗。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明被火。额上微汗。必发黄者。是又挟火邪所致者。外此亦有黄色之不相似者乎。曰。湿家之熏黄则异矣。可不各以其似不似而明辨欤。

王肯堂曰。海藏次第用药法。谓先投韩氏茵陈茯苓汤。次茵陈橘皮汤。又次茵陈附子汤。根据次渐投。至效即止。身冷汗出。脉沉而黄。为阴黄。乃太阳经中湿。亦有体痛发热者。身如熏黄。终不如阳黄之明如橘子色也。当叩其小便之利不利。小便自利。术附汤。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五苓散。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