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正面头面部

自巅顶起至发鬓额角眉目止,凡一切痈疽疔毒,皆汇于此部,以便检阅参治。

[卷十\正面头面部] 百会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百会疽一名玉顶疽,(百会穴,一名三阳五会,在前庭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脉足太阳之交会。)初发如麦米,顿增痛楚,寒热大作,由阳虚浮泛,宜盐汤下八味丸,引火归源。若元气素浓,六阳经受风邪,风火相煽,脏腑热毒上攻而成者,宜黄连消毒饮,七日无脓者死。(《准绳》)\r百会疽\p04-a41a45.bmp\r申斗垣曰∶脑发生于巅顶之上泥丸宫穴,乃足太阳膀胱经兼督脉相并而作,多血少气,状如火燎浆泡,大如铜钱,色如葡萄,头如米粒,四围坚硬,赤色可治,闷乱神不定者死,如八日有脓,可刺者生。(《启玄》)又曰∶前脑疽即脑痈,俗云囟门荡子发痈是也。有生囟门,有生脑前、脑后、脑侧者,皆由当风睡卧,风寒入脑内,气血凝滞,遂生此证,四五日可治,半月二旬以外,毒瓦斯深入脑内,难治。又有肾经虚热,壅于脑户,伏结成毒,但溃久成穴,脑髓外流者,不治。治与痈疽同。

胡公弼曰∶顶门乃三阳经脉聚会之所,其穴名曰百会穴,此处前后生毒,最易伤犯脑髓,脑髓一陷,最不易治。是阳经亢极,热气不散,气血凝滞,结聚巅顶而成。

此疽系心经受证,治之忌灸,如有用灸者,艾柱宜小,壮数宜少,若火气太过,会合阳经,毒流头面溃烂难治,故曰不宜灸也。(《青囊》)蒋示吉曰∶脑发疽生巅顶之上,由督脉太阳经所主,受病在心,乃阴阳不调,热气上壅,聚而不散而成。若不速治,顶裂髓枯,不可救矣。

《心法》曰∶百会疽生头顶中央,自侧面观之,正对耳尖者是。

又曰∶已溃,开疮看视,务宜密室中揭膏拭脓收拾,切忌外风袭入,以免漫肿抽搐之虞。

澄曰∶头为诸阳之首,巅乃脑髓之穴,此处患毒,非诸阳蕴热亢极,即心事劳攘火炎,或素有蓄热,醇酒炙而成,或过服升、柴,提动积热而起。初起如粟,根脚坚硬,不红不,痛疼彻脑,头如顶石,破后无脓,鼻流秽物者死。如初起红肿,根脚分明,溃后得脓者吉,但不可轻敷凉药,逼毒入脑,施治之法,悉遵痈疽治法,毋庸分门立方。

[卷十\正面头面部] 百会疽门主方

立消散

敷百会疽。

龙胆草本西牛黄白芷地骨皮雄黄金银花藤(各等分)共研极细,生酒调敷,中留一孔透气,自消。

[卷十\正面头面部] 顶门疽门主论

\r顶门疽\p04-a41a46.bmp\r王肯堂曰∶顶门疽,一名佛顶疽,此属太阳经风热所致,穴名上星。(在神庭后入发际一寸。)由脏腑阴阳不调,热毒上壅而成。脉大神昏,二便闭结者,不治。(《准绳》)申斗垣曰∶顶门疽,又名佛顶疽,乃心经受毒,阴阳不和,秽热上壅,入于脑中,遂成此证。如根脚穿过脑者,不治。(《启玄》)蒋示吉曰∶顶疽,生巅顶上,乃任脉所主,六腑不调,热壅上焦,湿聚高巅而成。(《说约》)澄曰∶顶门疽,有坚硬不痛者为疽,均照痈疽门施治,故不另立方法。若红肿如桃似李,或上有黄头,脓血相亲,小儿积暑热疖,多有类此者,不可作顶门疽治之。

[卷十\正面头面部] 小儿囟肿门主论

冯鲁瞻曰∶囟肿者,囟门肿起也。脾主肌肉,若乳哺不常,饥饱无度,或寒或热,乘于脾家,致使脏腑不调,其气上充,为之胀,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发短黄,骨蒸自汗者。更有风热伤肝,木郁思达,所以令肿者;更有肺热生风,肺主皮毛,亦令囟肿毛焦者;更有胎中受热所致者。然寒气上冲而肿者,色白坚硬;热气上冲者,柔软红色。更有外因覆护过暖,阳气不得外出,亦令赤肿。寒者温之,热者凉之,外用封囟法,可也。(《锦囊》)澄曰∶小儿囟肿,多由肝风脾热上壅,惊风慢脾之证多见之。切不可轻用犀角磨涂,凉药外敷,逼热人脑,多令危亡,只宜疏风平肝导热,其肿自消。

[卷十\正面头面部] 小儿囟肿门主方

全生汤

感热囟门忽肿。

远志肉蝉蜕明天麻防风羌活(各五分)川芎桔梗(各四分)牛蒡子(炒,三分)甘草(一分)灯心水煎服。

[卷十\正面头面部] 小儿囟陷门主论

冯鲁瞻曰∶囟陷者,有因脏腑蓄热,渴饮水浆,致成泻痢,久则血气虚弱,不能上充髓脑,故下陷如坑。此乃胃虚脾弱之极,宜急扶元,若与枕骨并陷,百难救一。

亦有父精有损,母血虚衰,禀元不足,是以形容枯瘦,阴阳两亏,无时温热而囟陷者;有因蓄热不除,渐至身羸发落,脚缩手拳,皮焦鹤膝,血绝筋衰而囟陷者。宜各随证调治,枕陷尤重于囟陷,不独小儿也。盖耳后方圆一寸,皆属于肾,陷则肾元败矣。(《锦囊》)澄曰∶囟陷,乃病后元气不振,所以陷也。惟内服异功散,扶脾保元,此为良策。

[卷十\正面头面部] 小儿囟陷门主方

婴宁汤

治吐泻后感寒囟陷。

人参(五分)白茯苓木通(各七分)炙甘草(一分)川芎酸枣仁(炒,各四分)升麻(煨)制附子(各三分)姜引

乌附汤

治囟陷。

生附子(五钱)雄黄绵川乌(生用,各二钱)研末,用连根、叶生葱捣成膏,空心贴囟上。

[卷十\正面头面部] 小儿解颅门主论

冯鲁瞻曰∶解颅者,头缝开解而颅不合也。书曰∶母虚羸瘦,父虚解颅。是由禀气不足,先天肾元大亏,肾主脑髓,肾亏则脑气不足,故颅解开。然人无脑髓,犹树无根,不过千日,则成废人。有以父精不足则解颅,眼白睛多为论者,有以属母之血虚热多而论者,其候多愁少喜,目白睛多,面白色,若成于病后者尤凶。宜久服地黄丸,外用封囟法可也。亦有因怀胎五月,忽被大风大雨,雷电惊胎,以致颅骨开解者。然是证若至年长不合,必至骨中蒸热,肉干皮黑,肢体柴瘦,骨节皆露,成鹤膝者,大宜调补天元,以图万一。(《锦囊》)陆亭川曰∶六味地黄丸,本滋肝养肾之仙丹,用之于初生婴孩,其功更大。凡小儿百日外,每早白汤化服一丸,此时小儿知识未开,服之培补先天,极有神功。盖肝主筋,肾主骨,自幼服之,不但无解颅之患,且强其筋骨,膝盖易满,行走亦快,此发前人未发之论,故标之于此,以为保婴之一助也。但小儿服丸后,隔一时再与乳吃,如外感风暑,内伤乳食,即暂停,愈后再服。

澄曰∶解颅乃先天禀受本亏,乳食不调,生而多病,是以头颅分解。惟六味地黄加紫河车为丸,服之自合,用之屡效。

[卷十\正面头面部] 小儿解颅门主方

调元散

治禀受不足,颅囟开解,肌肉消瘦,齿语行迟。

山药(一钱)白茯神人参白茯苓黄(蜜炙)熟地黄白术白芍药(各五分)川芎炙甘草(各六分)石菖蒲(四分)姜、枣煎。

人参地黄丸

婴孩颅囟开解,此乃肾气不成,肾主骨髓,脑为髓海,肾气不成,所以脑髓不足,故不合。

人参(二钱)熟地(四钱)鹿茸(酒焙)怀山药白茯苓山萸肉(去核)牡丹皮(各三钱)为末,蜜丸芡实大。参汤调化,食远服,神效。

治解颅

(庄氏)山茵陈百合车前子(各五钱)研末,乌牛乳汁调涂两足心及头缝开处,帛裹,三日一换。

封囟法驴头骨不拘多少,烧灰研细,以清油调敷头缝中。

又法狗头骨炙黄为末,鸡子清调涂。

河车地黄丸

紫河车(一具)熟地(捣膏,八两)怀山药(炒,四两)丹皮白茯苓泽泻(盐水炒,各三两)山萸肉(去核、酒炒,四两)上为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早晚白汤调服一丸。囟门不合,头疮不干,败龟版灰搽之。

[卷十\正面头面部] 鳝拱头门主论

陈实功曰∶鳝拱头,俗名脑猪。患小而禀受悠远,此皆父精母血蓄毒而成。生后受毒,只发一次,其患肿高,破之又肿,皆由禀受时,原有衣膜相裹,毒虽出而膜未除,故愈而又发,脓熟肿甚者,用针刺破。又有风袭外口,患虽不肿,而不收口者,败铜散主之。(《正宗》)澄曰∶亦有小儿夜间以头藏在乳母怀中睡觉,热气熏蒸而成。亦有小儿不避烈日暑毒而成者,初起甘草熬膏敷之,自消;已成逐个须用围住根脚,庶不致相串难干,此不易之法也。

又曰∶凡患鳝拱头收功后,当戒鳝鱼,否则次年必发。

《心法》曰∶鳝拱头,又名蝼蛄疖,俗名貉。

[卷十\正面头面部] 鳝拱头门主方

败铜散

鳝拱头破后,脓水不干,愈后又发,久不收口。化铜旧罐,研细,将毒洗净,香油调搽,忌口。

久不愈者粪坑内砖上宿垢,竹刀括下,存性研,麻油调搽。

又方蛇蜕一片,唾沫润贴疮上,即出脓收口。

又方乌梅肉捣烂,和黄蜜再捣如膏,量疮大小摊贴,恶肉即消,并治诸疮疖内突出肉。

又方葱二两,生姜一两,松香四两同煮,松香老嫩得宜,乘热去葱姜,只用松香热箍鳝拱头,外留头出脓,则不相通串矣。贴膏,上生肌药收功神速。

又方用酵面敷住四围,以膏贴项上,易于收功。

又方皮底旧鞋一只,去泥净,烧存性,研末,菜油调敷,其脓自出,屡试有效。

又方屋内倒挂烟尘,猪胆汁调敷。

又方瓷器捶碎研如粉,鸡蛋清调敷。

又方百草霜研细,菜油调四围立效。

又方铜青(一两)松香(五钱)萆麻子(六十粒)葱三根,捣烂成膏,青布摊贴。

又方生红柿皮,贴患上自干。

[卷十\正面头面部] 白屑风门主论

陈实功曰∶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之又生。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治当消风散、玉肌散,次以当归膏润之。发中作痒有脂水者,宜杨梅疮门中翠云锭搽之。(《正宗》)澄曰∶白屑风用浓朴或桑叶煎汤洗之,即愈。

[卷十\正面头面部] 白屑风门主方

头生白屑,乃肝经风盛也。山豆根浸油涂之,或研细以乳汁调涂。

又方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研末,浸香油涂之,候三五日篦去。不过二三次,永不再发。

祛风换肌丸

(《正宗》)治白屑风及紫白癜疯,顽风顽癣,湿热疮疥,一切诸疮,搔痒无度,日久不绝,愈之又发者,极宜之。

天花粉何首乌(等分)威灵仙苦参苍术牛膝大胡麻生甘草石菖蒲川芎当归(各减半)上为末,新安酒叠丸绿豆大。每服二钱,白汤送下。忌牛肉、火酒、鸡、鹅、羊等发物。

[卷十\正面头面部] 额疽门主论

《鬼遗方》云∶左额右额发赤疽,不拘大小,状如桃李,此属足阳明胃积热而成。

急宜用药贴破,见脓无害。

\r额发\p04-a41a47.bmp\r王肯堂曰∶右额角一处发毒疽及恶疖,为近太阳穴。如肿满太阳,即成虚损,为近穴而难消,不可破;如破后,外伤风水,即能害人,亦宜用药,溃脓后速敛疮口。如经冬月,即成冷疮,缘此处近太阳穴,上至额角,都为险处,如过时溃烂,脑髓出者死。(《准绳》)申斗垣曰∶额发在曲差穴下,(挟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攒竹二穴,(一名圆柱,一名始光,一名光明,在两眉陷中。)俱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初发头痛憎寒,项似拔,腰如折,赤肿宜汗之。(《启玄》)陈实功曰∶透脑疽生在额上发际之间,多发寒热,头疼如斫,不可忍耐,先用万灵丹发汗,解散风邪,次宜清托之。(《正宗》)澄曰∶额疽之发,乃骨多肉少之处,溃后最忌袭风伤水,虽贴膏药,亦须遮护,庶无破伤风湿之患。治法悉遵痈疽门治法,加引经药治之。

又曰∶凡额疽治法,悉如痈疽治法,无庸分门立方。

[卷十\正面头面部] 赤色疽门主论

《鬼遗方》曰∶赤色疽发头额及脑前,并手掌中,十日不穴者死。七日可刺出血,七日未有脓,不可治也。

\r赤色疽\p04-a41a48.bmp\r

[卷十\正面头面部] 太阳疽门主论

《鬼遗方》云∶左右太阳穴或发疽,疖及痈,五七日不溃,毒瓦斯流入眼眶,攻眼,眼合不开,用药贴破,破后慎外风水,侵入即损其睛,损伤眼睑而成大疾,此名勇疽,亦名脑发疽。属足阳明胃经。如流清稀黑血及溃烂透脑者死。

澄曰∶治太阳疽法,悉同痈疽治法,不另立主方。

\r太阳疽\p04-a41a49.bmp\r

[卷十\正面头面部] 鬓疽门主论

陈实功曰∶夫鬓疽者,乃手少阳三焦相火妄动,又兼肾水不能生木,或外受风寒,但此经多气少血,肌肉相薄,最难腐溃,此皆性情急暴,房欲血虚火动,肝气凝结而成疽也。初起寒热交作,头眩痛彻太阳,甚则耳目连鬓通肿,治法不可妄用针灸。如初见疮时,寒多热少,口干作渴,好饮热汤,六脉虚数无力,又兼患上坚硬,多不痛,无溃无脓,疮根流散,此乃真气虚而邪气实也。托里为主,消毒佐之。如初见疮时,多热少寒,头眩作痛,口燥舌干,渴欲饮冷,二便秘涩,六脉沉实有力,疮亦肿疼痛,身体发热,易腐易脓,根脚不开,肿在外,此乃正气实而邪气虚也。消毒为主,托里佐之。大抵正气胜则邪气虚,正气虚则邪气实,正气胜则实,邪气胜则虚,必然一胜则一负,邪正不并立,欲其虚而不待损而自虚矣。(《正宗》)\r鬓疽\p04-a41a50.bmp\r又曰∶又有未见疮时,先作渴证一年半载,日久日重,然后发为鬓疽,其形色多紫黑,疮多平陷,坚硬无脓,毒流耳项,又兼气味不正,形容不泽,精神不振,饮食不进者,俱为不治。

胡公弼曰∶鬓乃足阳明经所行之处,由肺胃积热上壅发毒者多。其见证也,寒热往来,呕逆恶心,自痛鼻干等证。若疽深寸余者不治。

陈远公曰∶有鬓中忽生疽,红肿高突,头面目鼻俱浮,异于平常,此阳毒也。盖两鬓近太阳,乃阳位也,阴气不能至,故作阳证治之。然往往有变为阴证者,所以阳药中加入阴分之味,以防其变,若已溃烂,尤须阴药多于阳药也。拟用理鬓汤治之。(《冰鉴》)申斗垣曰∶鬓疽乃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生于头维穴,初如疖子,后渐大硬如石,皮似猪皮棕眼,睡中谵语恍惚,吐逆鲜血,流入四肢者,万死一生。(《启玄》)澄曰∶鬓疽宜养肝血,托里成脓,不可轻用寒凉,溃后避风,初起粟窠作痒不痛,切勿抓破,即用膏盖。若一经外风袭入,漫肿,头目壅肿,根脚必硬,不可不慎。

[卷十\正面头面部] 鬓疽门主方

理鬓汤

(《辨证冰鉴》)治鬓疽已溃未溃,无不收功。

川芎当归(各一两)金银花(三两)夏枯草(三钱)白芷(二钱)水煎服。二剂即消,已溃者四剂全愈。(此方以金银花、夏枯草更得祛逐之功,又妙在芎、归补气血,阴阳双益,正气足则邪自难变,安得不愈哉。)

柴胡清肝汤

治鬓疽初起,毋论阴阳表里。

生地天花粉川芎牛蒡子白芍甘草节柴胡当归防风连翘黄芩山栀(各等分)白水煎,食远服。

鼠粘子汤

治鬓疽初起,寒少热多,头眩作痛,口燥嗌干,渴欲饮冷,二便秘涩,六脉沉实有力,烦闷疼痛者。

桔梗鼠粘子赤芍地骨皮当归天花粉元参甘草梢木通防风连翘(各一钱)大黄(炒,二钱)白水煎,食远服。

加味逍遥散

治鬓疽七日以上,根盘深硬,色紫痛。

白术天花粉柴胡牡丹皮贝母白茯苓当归白芍陈皮山栀(各八分)羚羊角红花甘草(各五分)淡竹叶二十片同煎,食后服。

栀子清肝汤

治少阳经虚,肝火风热上攻,遂成鬓疽,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等处,或寒热晡甚,胸满口苦舌干。

柴胡川芎当归牛蒡子白芍牡丹皮石膏山栀(各一钱)黄连甘草(各二钱)白水煎,食后服。

清肝解郁汤

治暴怒伤肝,忧思郁结,致肝火妄动,发为鬓疽,头眩痛彻太阳,胸膈痞连两胁,呕吐酸水。

熟地当归白芍白术白茯苓贝母山栀(各一钱)人参半夏柴胡牡丹皮陈皮川芎香附(各六分)甘草(四分)姜三片,煎,食远服。

参苓内托散

治鬓疽已成,坚而不溃,溃而不敛,气血俱虚,身凉脉细,饮食少思,口淡无味及形体消瘦。

人参白茯苓川芎当归身熟地炙黄山药白芍白术陈皮(各一钱)牡丹皮肉桂地骨皮甘草熟附子(各五分)姜三片,枣二枚,同煎,食远服。

[卷十\正面头面部] 头发门主论

冯鲁瞻曰∶发乃血之余。焦枯者,血不足也。忽然脱落,头皮多痒,须眉并落者,乃血热生风,风木摇动之象也。病后疮后产后发落者,精血耗损,无以荣养所致也。当滋补精血为主。

《医鉴》云∶过服辛热药而眉发脱落者,乃肝血受伤而火动,非风也。宜四物汤、六味地黄丸,以滋肝血,生肾水。

经曰∶发乃血苗。

《心相编》云∶瘦人发黄,主多贪奸杀。男女发深,必好色。拳发好色,犯刑。发黄者下流。

[卷十\正面头面部] 头发门主方

黑发散

乌须发。

宫粉真蛤粉黄丹密陀僧锻石(各等分)研匀,水调搽上,俟干,水洗去药,用核桃油润之。

女人发易落而不润者。

榧子(三个)胡桃肉(二个)侧柏叶(一两)捣浸雪水梳发,则润而不落。

长头发法生姜切片,擦落发光皮上,数日即长。

发落不长川椒四两,用白酒酿浸七日,早晚润秃处,其发自生。

[卷十\正面头面部] 眉毛门主论

《灵枢》曰∶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

冯鲁瞻曰∶眉毛所生之地,皆属肝脏之精气荣养,若其脏之精气亏损,则其地之毫毛不荣矣。

澄曰∶眉毛自落,乃肝虚血少,无以荣养,或风湿相搏,眉毛渐落,即如树木枯槁,枝叶凋零也,治当养血滋肝为主。

《心相编》曰∶眉毛开花,主运不通。男人眉细,主得阴人财帛。眉生黑子,招阴人口舌,又生水厄。

[卷十\正面头面部] 眉毛门主方

长眉法

(岐天师)眉落用桑叶七片,每日洗之,一月重生如旧,须落亦然。

[卷十\正面头面部] 发眉疽门主论

《鬼遗方》云∶左右眉棱两处发,名为发眉,不拘在头在尾,宜防未穴已前毒瓦斯攻击,在眉头即攻入眼损睛,在眉尾即攻入太阳,并宜留意慎重。此疽从眉至头生疮黑色,渐渐肿漫,满面疮头,坚硬如石,刺之无脓,惟出黄水,痛不可恶,闷乱呕逆是也。由脏腑积热,风毒上攻而然。(《准绳》)\r发眉疽\p04-a41a51.bmp\r申斗垣曰∶眉疽生于阳白二穴之分,乃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治之诸证渐减者生,甚者死,女人七日、男子二十四日死。(启玄)又曰∶眉风毒,乃肺经受证,但觉寒热往来,筋骨酸痛,或作呕吐,即眉风毒也。

窦汉卿曰∶从眉至头发疽色黑,其腰渐渐肿,气浮满面者死。

《心法》曰∶凤眉毒,一名眉发,生于眉棱,无论左右,皆膀胱、小肠、肝、胆四经积热所致。形长如爪,疼痛引脑,二目合肿,坚硬色赤,按之有根,六日内刺之,得脓则吉,无脓则险,甚则十四朝不溃,烦闷呕逆,不食者凶。

李东垣曰∶眉疽生于两眉之间,灿烂如人眼目,甚可畏也。小儿患此必死,大人患此十痊五六,乃手足少阳经所主,宜用海马崩毒法救之。不然,脓血浸眼,两目先坏矣。

澄曰∶发眉其证极险,类乎疔疮。第一提住疮根,不使根脚散漫,内须托毒成脓,勿投寒凉破气伤脾之药,庶可保全性命。

[卷十\正面头面部] 发眉疽门主方

海马崩毒法

凡三阳发背、对口、手搭、眉疽、乳发初起时,用热水自肘后洗至手六经起端处止,日洗数十遍,以泄热毒,务洗至指甲皮穣,不可住手,直洗至疮势已衰,方可住洗。盖三阳经俱属督脉所领,洗至指甲皮穣者,俾热从根本而解也。此系秘传,慎勿轻忽。

[卷十\正面头面部] 眉心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眉心疽,一名面风毒,属足太阳膀胱经风热壅结,阴阳相滞而生。若黑色痛甚,或麻或痒,寒热并作者疔也。(《准绳》)陈实功曰∶凤眉疽发在两目之间,形长皮赤,痛引脑户,二目合缝,光肿发热。(《正宗》)《心法》曰∶眉心疽,一名印堂疽,乃督脉经风热蕴结,气滞而成。初起色黯根平,硬肿疼痛,至二十一朝腐溃出稠脓者顺,无脓黑陷者逆。如初起色赤,浮肿痛,此名面风毒疡;七日得脓易治。若色黑不痛,麻痒太过,根硬如铁钉之状,寒热并作,即眉心疔也。

[卷十\正面头面部] 恋眉疮门主论

申斗垣曰∶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飧炙,遗热与儿,生后眉间如癣,流脂成片,搔痒不绝,名曰恋眉疮,又名炼眉疮,(《启玄》)

[卷十\正面头面部] 恋眉疮门主方

恋眉疮

(《精义》)百药煎(五钱)生白矾(二钱)研细,麻油旋调搓之。

又方(《启玄》)烟胶轻粉(各一钱)川椒(五分)猪骨髓熬熟调搓。

[卷十\正面头面部] 眉风癣门主论

澄曰∶眉风癣乃肝血枯燥,风湿外袭,初起作痒,搔之累累流脂,延蔓额上眼胞者是也。治当养血滋肝,不得妄用斑蝥、砒、,猛厉燥烈之药搽擦,只宜紫茸膏涂之,自愈。

[卷十\正面头面部] 眉风癣门主方

眉风癣

黄连三钱研末,以麻油调涂碗内,用蕲艾烧烟熏黑,入皂矾豆大一块,轻粉少许,研匀涂之。

小儿胎毒疥癣,两眉生疮,或延及遍身瘙痒,或脓水淋沥,经年不愈。

松香(二两)真蛤粉(五钱)青黛(二钱五分)研细,干掺,或陈蜡烛油调搽。一方加轻粉、枯矾各三钱。

紫茸膏

紫草白芷(各二钱)归身(五钱)甘草(一钱)麻油(二两)同熬,白芷黄色为度,滤清加白蜡、轻粉各二钱,取膏涂之。

[卷十\正面头面部] 眉眶骨痛门主论

冯鲁瞻曰∶眉眶骨痛有二,俱属肝经风热与痰,或作风痰,其治类痛风。然脑为髓海,而肾主骨,多由肾阴不能养,骨髓少,以致脑虚,火起于中,寒束于外,疼之所始也。凡高骨之处及眉毛所生之地,皆属本脏之精气荣养,若其脏之精气亏损,则其地之毫毛、骨肉不荣矣。故《灵枢》曰∶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由此观之,眉棱骨痛者,此肝血既失其养,而肾水亦不荣于骨矣。故主三年之内,有大风疾至,明其根本既拔,而外邪乘袭也。治之者,必宜滋补肝肾为主,少佐风药,以使上达,如不知此,徒以辛热发散为事,则--愈亏,益增其害矣。(《锦囊》)\r眉心毒\p04-a41a52.bmp\r

[卷十\正面头面部] 眉眶骨痛门主方

祛风清上汤

治风热上攻,眉棱骨痛。

黄芩(酒炒)白芷(各一钱五分)防风柴胡羌活(各一钱)荆芥(八分)川芎(一钱二分)甘草(五分)白水煎服。

又方羌活(二钱)黄芩(酒炒,一钱五分)白水煎服。

[卷十\正面头面部] 太阴发门主论

《正宗》曰∶太阴发,乃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发于眼梢脸上瞳子穴,(在目外五分。)赤肿有脓知痛者生;大渴闷乱,血出不止,及青黑色,不痛作蛀孔,血出尽则死矣。

\r太阴发\p04-a41a53.bmp\r

[卷十\正面头面部] 眼胞菌毒门主论

陈实功曰∶眼胞菌毒乃脾经蕴热凝结而成也。其患眼胞内生出如菌,头大蒂小,渐长垂出,甚者眼翻流泪,亦致昏蒙。治法∶用软绵纸蘸水荫之眼胞上,少倾用左手大指甲垫于患根,右手以披针尖头齐根切下,血出不妨,随用翠云锭磨浓涂之,其血自止。(《正宗》)又曰∶宜内服凉膈散、清脾饮。

《心法》曰∶此证初如菌形,头大蒂小,黄亮水,亦有头小蒂大者,渐长垂出,坚凝不痛;有缠绵经年不愈者,以致目病,乃脾经素有湿热,思郁气结而成。初起宜清凉圆洗,即消。

[卷十\正面头面部] 眼胞菌毒门主方

清凉圆

当归尾赤芍石菖蒲(各二钱)羌活(五分)地肤子川连生杏仁(各一钱)胆矾(二分)共研粗末,以大红绸包扎如缨桃大,滚水浸泡,乘热蘸洗。

[卷十\正面头面部] 眼胞痰核门主论

《心法》曰∶眼胞痰核结于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枣,小者如豆,推之移动,皮色如常,硬肿不疼,由湿痰气郁而成。外用生天南星蘸醋磨浓,频涂眼皮,日数浅者即消,日数深者,虽不能即消,常常涂之。涂令皮薄,微微剥损,以手指甲挤出如白粉汁,即消。

[卷十\正面头面部] 眼丹门主论

陈实功曰∶眼丹乃脾经有风,胃经多热,共结为肿。风多者则浮肿易消,热甚者则坚肿难散,宜如意金黄散敷之。脓成即以针针之,迟则眼头自破,此乃睛明穴,内空难敛,成漏者多,以致变为漏睛疮,久则损明。(《正宗》)申斗垣曰∶眼胞属脾胃,谓之肉轮。如赤肿甚,不作脓者,名曰眼丹。(《启玄》)胡公弼曰∶上下眼丹,虽小儿脾胃部位,其实心经受毒,热传脾胃,热毒升上,血气凝聚而成丹毒也。(《青囊》)李东垣曰∶凡眼丹赤肿作痒,痒后作痛,不治则成脓血,初起宜酒炒甘菊花,或炒盐隔纸熨之。

《心法》曰∶眼丹若肿突下垂,不能视物者,偏于风盛也,浮肿易消;若红色紫,坚硬者,偏于热盛也,肿硬难消。

\r上眼丹下眼丹\p04-a41a54.bmp\r

[卷十\正面头面部] 眼丹门主方

验方水调银朱敷之,自消。

又方(窦太师)皂矾(五钱)大粉草(二两)同熬浓膏,加冰片少许,用鸭毛蘸润眼眶上。

又方精猪肉切片如指甲大,用井水漂去其血,贴患处,不时易之。

[卷十\正面头面部] 漏睛疮门主论

窦汉卿曰∶夫漏睛疮者,肝脏毒瓦斯,小肠邪风,外攻肾端,灌于瞳人。初生疼痛,渐成脓水,其色如泔,日久睛昏,气败肝绝,难救之证。外用当归、地骨皮、黄连煎汤温洗。

《治方关要》云∶惟补肾宣肝为主。

《心法》曰∶此证生于目大,由肝热风湿,病发于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其穴系藏泪之所,初起如豆、如枣,红肿疼痛,疮热虽小,根源甚深,溃后出粘白脓者顺,出青黑脓者险。若疮口过出泪液,以致目内干涩者,收敛更迟,若溃断眼边弦者不治。

《秘笈》云∶此证皆因膀胱积热,深邪伏而不散,积久必溃,病始外见。目内穴属膀胱,开窍如针,按之则浸浸脓出,视物微昏,隐涩,宜服神效黄汤。久病不愈者,用乌金膏,以米糕和为条,晒干,插入窍内,每日换二次,化去白管,则肌肉自生,脓自止矣。随以黄汤为丸服之。

[卷十\正面头面部] 漏睛疮门主方

乌金膏

治诸般外障风痒,血缕疮,肉攀睛,鸡冠蚬肉,漏睛疮。

晋矾(即明矾,一两)米醋(自造红香者佳,一碗半)共入铜锅内,文武火熬干。如湿,翻调焙干,取出去火气,研细末,用时不拘多少,再研至无声,入生蜜调匀,盛瓷罐内,涂点患处,久闭,或五日七日,上下胞俱肿,方可歇药数日,其红肿尽消,观轻重再点。

如漏睛脓出,用糕和匀,作条晒干,量穴深浅,插入化去瘀肉白管,则新肉自生,而脓自止矣。

[卷十\正面头面部] 眼睛祟证门主论

岐天师曰∶有人眼内长肉二条,长一寸,如线香之粗,触出于眼外,此乃祟证也。虽是肝胆之火,无祟则不能长此异肉。

法当外用去刺全目丹点之,内服舒郁全睛汤主之。此方妙在舒肝胆之气,而又泻其火与痰,则本源已探其骊珠,又何愁怪肉之重长耶!(《石室秘录》)

[卷十\正面头面部] 眼睛祟证门主方

去刺全目丹

《石室秘录》)治祟证。

黄连冰片甘草(各一分)硼砂(五厘)共研无声为度,用人乳调少许点肉尖上,觉眼珠火炮出,一时收入而愈。

舒郁全睛汤

柴胡陈皮甘草(各一钱)黑山栀白术白芥子白茯苓(各三钱)白芍(五钱)

[卷十\正面头面部] 偷针眼门主论

申斗垣曰∶此心胆小肠之火壅盛也,眼角上起窠作肿,久则溃脓。凡有此疮,其人胸背上必有小疮窠累,但以针挑出血,则眼角疮不治自愈矣。故名曰偷针,俗名偷针窠。(《启玄》)章氏曰∶偷针眼,初起令患人自用针尖对患上,轻轻戳四十九下,自消。(《经验》)王氏曰∶偷针眼,初起翻过眼胞,内有一细眼,用头发一根,刺入泪出自愈。(《集效》)《秘录》曰∶偷针眼,其人背上膏肓穴有红点,但以针挑破,即愈。

东垣曰∶偷针眼又名挑针毒,乃肝脾积热所致。初起用冷水以手拍脑后、背膊百遍,看有红筋白泡起,用小针刺破其泡,其肿自消。

又曰∶偷针眼,用糯稻七粒,每粒在泡上轻轻撞之,七粒七下,自消。

《心法》曰∶偷针眼生于眼皮毛睫间,由脾经风热而成,形如豆粒有尖。初起轻者,宜金黄散盐汤冲洗,脓未成即消矣。如洗之不消,候脓熟针之。如破后冒风浮肿,用芎皮散,外用枯矾末,鸡蛋清调敷肿处。

[卷十\正面头面部] 双目流血门主论

澄曰∶双目流血,大人属心肝二经火盛而成,宜凉心清肝,其血自止。小儿乃胎火肝热所致,宜凉肝导赤,兼与鲫鱼煨汤喂之,自效。

[卷十\正面头面部] 双目流血门主方

凉心清肝汤

生地当归白芍炒山栀丹皮丹参扁柏叶川连生甘草灯心十寸为引。

凉肝导赤汤

生地丹皮泽泻赤茯苓炒山栀人中黄赤芍木通灯心七寸为引。

[卷十\正面头面部] 瘀痘后两目肿门主论

申斗垣曰∶夫痘后小儿两目胞肿,盖下睑上寸许,热泪相,睑烂成疮。久治不痊,只须泄去阳明胃经湿热,则肿消泪止痛除,宜黄连解毒汤、三黄丸主之。(《启玄》)

[卷十\正面头面部] 痘风眼门主论

澄曰∶痘风眼乃痘后封眼,火微开眼过早,外风乘虚而袭,作痒揉搓而成。

[卷十\正面头面部] 痘风眼门主方

痘风眼

生姜一块,上挖一洞,将铜青填满,仍以挖下之姜合上,外以粗纸打湿裹好,慢火煨炙,待纸干取出铜青,研细,瓷瓶密贮,临用以热乳调点数次即愈。

又方初生小儿脐带热血,乘热点之。

又方白果肉铅粉(各一两)铜青(五钱)加入乳调匀,涂瓦上,用艾圆二十四个点着,熏干刮下为丸,如芡实大。每用一丸,人乳浸化冲水洗眼,不过七丸,即愈。

又方川连地骨皮白矾(各一钱)鲜槐条(五段)青铜(五分)川椒(七粒)用水一大碗,煎滚取起,少冷又煎,如此三次,去渣入瓷罐收贮,埋土内七日,取出,用鸡翎帚眼角。忌风十四日。

迎风吊泪痘风眼年久者,可治。

枯矾皂矾(各一钱)花椒(五分)每清晨用滚水冲于碗内,上用绵纸隔着,将铜钱一个压于纸上,待自来清水,每日早、午、晚须紧闭双目,止温洗眼皮。每料可用三日,洗的九次,重者十料,轻者三五料除根。

痘风眼蛔虫揉烂,取汁,搽眼边上,永不再发。

[卷十\正面头面部] 痘毒攻目门主论

陈实功曰∶痘毒攻目,皆因长浆时,不曾用药攻浆,致浆不充满,以致回水,眼胞红肿,不能开放,而毒火上炎,攻注两目。此时宜急以清毒保目汤连服二三剂,以解上攻之毒火,不独可免目患,乃委而弃之曰∶眼中有痘,非所能医。遂使毒火亢极,翳膜遮蔽瞳人,日夜啼叫,痛苦异常,虽性命苟延,而双目丧明,不过成一废人耳。嗟!嗟!庸医误人,莫此为甚!善夫!聂清江先生曰∶此非有形之痘,乃无形之火也。盖有形之痘,发于咽喉口舌者有之,然外痘起胀,内痘亦起胀;外痘收靥,内痘亦收靥。惟入眼之毒,必作于收靥之时,此以知其非有形也,明矣。故患此者,始宜用清毒保目汤解之于前,看有翳膜遮盖黑白珠,或侵入瞳人,徐徐用清毒拨翳汤治之于后,或隔一日一剂,二日一剂,虽三四月之久,尚保无虞。切不可过用寒凉,责效于数剂之间,计功于旬日之内,又不可听庸伪眼药磨点,登时损坏,更不可因本家吝啬或贫乏,遂推诿不治,大伤阴德,戒之,戒之。(《正宗》)《秘笈》云∶此缘痘疹之后,余热未退,毒瓦斯上攻于目,或因气虚,痘不起,浆不来,医者服以参升托之剂,痘虽得痊,而热毒遂攻目中,致使睫闭不开,泪出肿痛,羞明怕日,或生蟹睛、翳膜等证,先服消毒化汤。(黄连、当归、连翘、白术、红花、陈皮、苏木、柴胡、黄柏、川芎、防风、生地、升麻、干葛、麻黄、羌活、黄芩、本、细辛、苍术、吴茱萸,白水煎服。此方即稀痘丹。凡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日,煎一剂,露一宿,如天雨可将药放屋檐下露一宿,次日隔汤炖热。初生者,只服三五匙,周岁以外服半剂,三四岁者服一剂,但能服过四次,可保永不出痘,纵出亦稀,此乃神应之方也。)或清凉散,大便如常去硝黄,或用败毒散加连翘、牛蒡子。医者妄用去翳克伐之剂过多,其翳反浓,则难治矣。若脾胃受伤,肚腹不调者,服补中益气汤、茯苓燥湿汤、人参启脾丸、石斛夜光丸,其患渐愈。

[卷十\正面头面部] 痘毒攻目门主方

痘毒攻目神法每清晨用兔粪八粒,清水蝉蜕去头、足二十四只,水二大碗,入瓷罐内慢火熬滚,令其性味俱出,入公猪肝或黑羊肝七尖,四两,切薄片于汤内,一刻即熟,先饮汤,后食肝,汤散兼治两月之久,翳膜可消去一半,百日之久,汤散奏效,自可痊愈。戒暴躁恼怒,并戒煎炒辛热等物。凡遇此等险证,必须细心研究,斟酌用意,不可忽略。

清毒保目汤

痂落后,忽然头顶大痛者,乃余毒上攻两目也。急宜服此,以解上攻之毒火,可免目患。

柴胡(一钱)蝉蜕(二十一个)当归桔梗(各八分)连翘防风牛蒡子川芎荆芥穗赤芍(各七分)升麻黄芩(酒炒)薄荷(各五分)山栀(酒炒)甘草(各三分)灯心五十寸同煎。

清毒拨翳汤

痧痘翳膜神效。

生地黄(一钱五分)当归(一钱)柴胡(八分)牛蒡子白蒺藜(去土炒)天花粉(酒蒸)白葛粉薄荷防风川芎密蒙花谷精草草决明甘菊花(各七分)栀子(酒炒)羌活木贼草(各五分)川连(酒炒,三分)生姜一片煎,食远服。若大便秘涩,加酒炒大黄一钱五分,通利仍除之。切忌寒凉,并眼科点药。

痘疮损目轻粉黄丹(各等分)研细。左眼吹右耳,右眼吹左耳。

痘后眼不能开(窦氏)。鳝鱼血滴入眼内,或芭蕉根汁温洗,并效。

痘入眼。

白蒺藜(炒,去刺)谷精草防风(各等分)共为末,每日食后米泔水调下二钱五分。

痘疮入目,痛楚恐伤目者浮萍阴干,研末,三钱,羊肝半个,竹刀切碎捣烂,共汁和,空心调下,清茶过口。伤目者,数服自愈,小儿减半。

痘入目或病后生障。

蝉蜕(洗净)白菊花(各等分)研末,每服二钱蜜汤调,数服愈。

小儿痘后,翳膜遮睛,百日内者可治。

兔粪(瓦焙)鼓槌谷精草(炒去土净,各一两)共为细末,不拘茶、酒、菜、饭内,掺入服之,一料全愈。

又方谷精草一两,生蛤粉二两,为末,用猪肝一两,去净筋膜,竹刀切片,和药末一钱,饭上蒸熟,连肝食之。

小儿飞痘入眼,外用吹耳法黄丹轻粉(各五分)共研匀。左目吹右耳,右目吹左耳,每日吹厘许。

痘疮疹入眼生翳障。

白菊花谷精草绿豆皮(各等分)共为末。每用一钱,以柿饼一个,粟米泔一盏,同煮。候泔尽,食柿,日食三枚,浅者五七日,重者半月全愈。

又方旋鸡肫内黄皮,焙末拌饭中,或药内,与儿吃,七日自愈。

痘疹入目,眼生白翳橄榄核磨水,加轻粉一二厘,调匀,搽眼胞上。药气入里即落。

[卷十\正面头面部] 小儿血眼门主论

冯鲁瞻曰∶小儿百日内嗽,名为乳嗽。肺叶尤娇,最易伤损,更须急治,久则血脉贯瞳,两眶紫黑,或眼白珠红,赤如血,名曰血眼。当用生地、黑豆共研成膏,掩于眼上,则眶黑自消,血随泪出,自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