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头风大小总论合参

《经》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又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总之,头为诸阳之首,以象天,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故为天象,谓之元首,言其至尊,不可犯也。凡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以为常度,则无头痛之患。若外因风寒雾露之触,内因痰火湿热之熏,痛由起矣。至于真头痛者,其脑尽痛,而手足寒,且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盖四肢为诸阳之本,痛尽脑而寒至节,则元阳亏败,气血虚极,阴邪真中髓海于泥丸宫中,非药所能愈,盖其根先绝也。书又曰:脑为髓海,受邪则死,灸百会穴,猛迸大剂参附,亦有生者焉。

头痛头风,非二证也,在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名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手足三阳之脉,皆上循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阴脉至颈而还,惟厥阴上入吭嗓,连目系出额,故当于七经辨之,属痰者,居多,然有风寒湿热火痰,及气虚血虚,食郁疮毒之别,皆能伤于脉道而为病也。伤于太阳则在后,阳明在额,挟鼻与齿,少阳两角,厥阳属巅顶,而多吐涎,须寻风寻火,在气在血,晰其虚实表里,而便得病情矣。

《经》之论头痛,风也、寒也、虚也。皆六气相侵,与真气相搏,经气逆上,干于清道,不得营运,壅遏而痛也。天气六淫之邪,人气五贼之变,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与气相搏,郁而成热,脉满而痛。若邪气稽留,脉满而气血乱,则痛乃甚,此实痛也。寒湿所侵,真气虚弱,虽不相搏成热,然邪客于脉外,则血泣脉寒,卷缩紧急,外引小络而痛,得温则止,此虚痛也。因风痛者,抽掣恶风;因热痛者,烦心恶热;因湿痛者,头重而天阴转甚;因痰痛者,昏重而欲吐不休;因寒痛者,绌急而恶寒战栗;气虚痛者,恶劳动其脉大;血虚痛者,善惊惕,其脉芤。头痛自有多因,古方必兼风药者,以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上者也。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假引经,且散其抑遏也。若疏散太过而痛,及服辛散而反甚者,不防用酸收以降之。若年衰气弱,清气不能上升,而浊阴犯之,以作痛者,宜升阳补气而自愈。若血虚之头痛,必处眉尖后,近发际而上攻头目,宜用芎归养血而自愈。然新而暴者,但名头痛,深而久者,名为头风。头风必害眼者。

《经》所谓东风生于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窍,肝风动,则邪害空窍,且由精髓脑之不足,而外邪易于以深入也。

厥头痛者,手三阳之脉,受风寒而伏留不去,上干于头,其气不循经隧而逆行,故名曰厥。

久头痛病,略感风寒便发,而至塞目重绵浓帕包裹者,此属郁热。本热而标寒,世人不识,率用辛温解散之药,临时得效,误认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寒易入,外寒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开通闭逆,散其标之寒邪、然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惟当泻火凉血为主,佐以辛温散表之剂,以从治法治之,则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盖火性炎上,其痛发劈,有可吐者,有可下者,东垣曰:湿热在头而痛者,当以苦吐之,如瓜蒂散、浓茶之类是也。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有属于风者,有属于寒者,有属于半寒为偏头痛者,有属于湿者,有属于火郁者,有属于外感有余,有属于内伤不足,伤食伤酒,种种症候,皆以头痛,总由清阳不升,浊阴上犯也。

感冒头痛,宜防风、羌活、 本、白芷,即所谓新沐中风为首风。风热在上头痛,宜天麻、蔓荆子、台芎、酒制黄芩。肥白人头痛,是气虚,宜黄 酒洗生地、南星。形瘦苍黑之人头痛,是血虚,宜当归、川芎、酒黄芩之类。太阳头痛,恶风寒,脉浮紧,其痛在巅顶,与两额角,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为冲头痛。少阳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其痛连耳根,柴胡黄芩为主。阳明头涌,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其痛连目 ,鼻干齿颊目疼,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或痰癖,脉沉缓,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以吴茱萸汤主之。然太阴、少阴,有身热而无头痛,厥阴有头痛而无身热,若身热又头痛,属阳经也。血虚头痛,连鱼尾相连者,当归、川芎为主,以润风燥经。所谓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气虚头痛,人参、黄 为主,以升清阳,《经》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是也。偏头痛者少,少阳相火也。有痰者多,在左属风属火,多血虚,宜薄荷、荆齐、川芎、当归,在右属痰,属热,多气虚,宜苍术、半夏、酒芩为主。若属湿痰,川芎、南星、苍术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内加川芎三分,蔓荆子二分,细辛二分,其效如神。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以羌活附子汤主之。肾虚头痛,即《经》所谓下虚上实,由相火上冲,气逆上行,痛不可忍,用补中汤加芎归,或姜附理中汤。太阴头痛,必有痰也。少阴头痛,足寒而气逆也。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壅于隔中,头上气不得畅而为痛也。痰厥头痛,所感不一,发时恶心,呕吐痰水,甚则手足厥冷,吐去痰涎,其痛见减,虽由乎痰,然痰之始也,必有本,是知方者,体也,法者,用也。徒知体而不知用者弊。若体用不失,可谓上工矣,宜以白术、半夏、天麻汤主之。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解。平人头痛属火与痰者多,若肥人多是湿痰,二陈加苍术;人瘦多是血虚与火,酒炒芩连荆防薄荷芎归之类。巅顶痛甚,加 本酒炒升柴。东垣曰:顶巅痛,须用 本去川芎。

头痛不可专泥风药愈虚其虚,使风入于脑,永不可拔。亦不可偏于逐火,使风火上乘空窍而从眼出,如腐之风火相煽,而成衣焉。谚云:医得头风瞎了眼,此之谓也。

总之,头痛、头风,皆因清阳之气有亏,精华之血有损,不能交会卫护于首,以致浊阴外邪犯之。若从标疏散清理,不过徒取近功。然益虚其虚,旋踵愈甚,(张)每重用八味汤,加牛膝、五味子,食前早晚服之,浊阴降,真阴生,雷火熄,真火藏,上下整肃,不惟头病既痊,精神亦可倍长矣

头摇大小总论合参

头摇者,本属于风,实因于火,《经》所谓: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木得风则摇动,乃肝经火盛,而生虚风也。故高年病后辛苦,人多犯之,因气而虚,而火犯上故动也。是以小儿有病摇头三年不止者,以河车入常服药中而愈。

灵枢》曰: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浸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

眉眶骨痛大小总论合参

眉眶骨痛有二,俱属肝经风热与痰,或作风痰,其治类痛风。然脑为髓海,而肾主骨,多由肾阴不能养骨髓,少以致脑,虚火起于中,寒束于外,疼之所始也。凡高骨之处,及眉毛所生之地,皆属本脏之精气荣养。若其脏之精气亏损,则其地之毫毛骨肉不荣矣。故《灵枢》曰: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由是观之,眉棱骨痛者,此肝血既失其养,而肾水亦不荣于骨矣。故主三年之内,有大风疾至,明其根本既拔,而外邪乘袭也。治之者,必宜滋补肝肾为主,少佐风药,以使上达。如不知此,徒以辛热发散为事,则阴道愈亏,益增其害矣。

头重大小总论合参

东垣曰:头重如山,湿气在头也,红豆散搐鼻取之。盖病上头脑,若药攻肠胃,是诛伐无过矣。故于鼻内取之,犹物在高巅之上,必用射而得之也。

颈项痛

邪客三阳则痛,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左属血,右多属痰,丹溪治之用二陈汤,加酒芩、羌活、红花,服二剂而愈。有闪挫及失枕而项强痛者,皆由肾虚,不能荣筋也,六味地黄汤加秦艽。

 颈项痛

菊花散

治风热上攻,头痛不止。

甘菊花 石膏 防风 旋复花 枳壳 蔓荆子 甘草 羌活(各一钱五分) 姜水煎服。

 颈项痛

红豆散

治头重。

羌活 连翘 红豆 三味等分,为末,搐鼻。

一方

治头痛连眼痛,此风痰上攻,须用白芷开之。

川芎 白芷 防风 本 细辛 当归 雨前芽茶(各等分) 水煎服。

 颈项痛

不卧散

治头痛不可忍者。

元胡索(十枚) 青黛(二钱) 猪牙皂角(肥实者,刮去皮及子,二两) 为末,水丸,小饼子,如杏仁大,用时令病者,仰卧,以水化开,竹管送入,男左女右,鼻中觉药味至喉少酸,令病者坐,却咬定铜铁一个,于当门齿上,当见涎出成盆即愈。

 颈项痛

芎归汤

治着湿头痛身重,眩晕痛极。

附子 白术 川芎 桂心 甘草 姜枣水煎服。

 颈项痛

顺气和中汤

治气虚头痛,此药升阳补气自愈。

黄 (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甘草(炙,七分) 白术 陈皮 当归 芍药(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细辛 蔓荆子(各二分) 川芎水煎食后服。

 颈项痛

白归汤

治血虚头痛。

川芎 当归 白芍 水煎服。一方加甘菊去心蒂。

 颈项痛

四神散

治妇人血风,眩晕头痛。

菊花 当归 旋复花 荆芥穗(各等分)

为末,每服一钱,用葱白茶末煎汤,食前温服。

 颈项痛

祛风清上丸

治风热上攻,眉棱骨痛。

酒芩 白芷(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柴胡(一钱) 荆芥(八分) 川芎(一钱二分)

羌活(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食后服。

 颈项痛

芎辛导痰汤

治痰厥头痛。

川芎 细辛 南星(各一钱五分) 半夏 茯苓(各一钱二分) 陈皮 片芩(酒炒,一钱二分) 枳实(一钱) 甘草(五分) 如挟风热甚者,加石膏三钱,菊花一钱,姜水煎,食后服。

 颈项痛

芎附散

治产后败血作梗,头痛诸药不效。

大附子一枚,酽醋一碗,用火四畔炙透,蘸醋令尽,去皮、脐,加川芎一两,并为细末,每服一钱,茶清调下。

凡头内如虫蛀响,名天白蚁,用茶子细一吹鼻中。

古一妇人,患偏头痛,鼻塞不闻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气,遍服头痛药不效,人无识此,或曰:脑痈,但服局方芎犀丸,不十数服,忽作喷涕,突出一挺稠脓,其疾即愈。

 颈项痛

芎犀丸

治年久偏正头疼,不闻香臭。

川芎 石膏 薄荷(各四两) 朱砂(四两,内用一两为衣)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细辛(各二两) 犀角(生用、镑) 栀子(各一两) 阿胶 蛤粉(炒一两五钱)

麦冬(去心,三两) 为末,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或二丸,食后茶清化下。

方脉雷头风合参

雷头风者,结核块于头上而痛者是也,用茶调散吐之,次用神芎丸之下,后服消风散热。又曰:雷头风者,痰结核块,先有于头上,随遇而发,或劳役酒色,及食 炙动风发毒之物,或红或肿,而痛作矣。憎寒壮热,状如伤寒,急则治其标,针而血出,风散火灭,痛因减去。东垣曰:病在三阳,盖三阳之脉,皆会于头也。不可过用寒药,宜清震汤治之用荷叶者,取色青而香,形仰象震,如类象形也。

 方脉雷头风合参

神芎丸(又名显仁丸)

所谓实者下之,能去膈上滞痰,一切热症,除痰饮,消酒食,清头目,利咽膈,能令结滞宣通而愈。

大黄(锦纹者) 黄芩(中枯者,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为末,水丸或蜜丸,小豆大,温水下十丸,至十五丸,每日二服。

 方脉雷头风合参

茶调散(又名二仙散)

瓜蒂 茶叶 为末,齑汁调服,取吐。

 方脉雷头风合参

清震汤

升麻 苍术 薄荷 为末,每服五钱,水煎七分,烧全荷叶一个,研细调药,食后温服。

又曰:前论俱以结核疙瘩,而用风药论治,且指震为雷,恐犹未尽了,夫此病未有不因于痰火者,盖痰生热,热生风,故核块疙瘩,皆有形可征。痰火上升,壅于气道,兼于风化,则自然有声。轻则如蝉之鸣,重则如雷之响,以声如雷而为名,或以其发如雷之迅速也。设如前论尽作风热治之,恐认标而忘其本,故复附痰火一方于后。

白僵蚕(五分) 粉草(二钱) 半夏(牙皂姜汁煮,一两) 连翘(五钱) 片芩(七钱,酒炒) 陈皮(去白,盐煮) 桔梗(各五钱) 大黄(酒蒸九次,二两) 薄荷叶(三钱)

白芷(二钱) 天麻(五钱,酒浸) 青礞石(二钱) 为末,水法为丸,如绿豆大,食后临卧,茶吞二钱,以痰利为度。后用清痰降火煎药调理。

头风白屑,肝经风盛也。大便实,则泻青丸,虚则消风散。

外用山豆根,浸油涂之,或以乳汁调涂。

又方用白芷、零陵香各等分,为末,浸香油涂之,候三五日,篦去,二三次,永不再生。

方脉头眩晕合参

头眩之症,多主于痰,中风之渐也。有因寒痰、湿痰、热痰、风痰;有因气虚挟痰;有因血虚挟痰。夫寒痰湿痰作眩,或因外感寒湿,或因内伤生冷;热痰风痰作眩,或因外感风暑,或因内动七情;气虚眩晕,或因脾虚,不进饮食,或因胃弱呕吐泄泻,血虚眩晕,男子每因吐血下血,女子每因崩中产后。夫头痛头眩者,乃病之标,必治其病之本而痛方已。如产后眩晕,只补其血,脾虚眩晕,只补其气,即所谓治其病之本也。《原病式》曰:静顺清谧,水之德也。动乱劳扰,火之用也。脑者,地之所生,故藏阴于目,肾水至阴所主,二者,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摇散乱,故脑转目眩也。《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此症乃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眩言其黑,晕言其转,虽曰无痰不能作眩,亦本于气血虚,而后痰火因之,风以感入于脑,故助痰火,而作眩晕,诚因上实下虚所致。所谓下虚者,血与气也。所谓上实者,痰火泛上也。急则治痰火,缓则补元气。又或因七情郁而生痰,痰因火动,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晕也。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气虚而眩晕也。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摄荣气,故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晕也。

详其脉候,而分其端,因其端而治其本,病无不愈。总之,犹树木根本不固,而枝叶为之动摇,纵有外触,亦气血两虚,而痰浊不降也。

眩晕不可当者,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汤调下,此治痰火有余之症也。昔有一妇,患赤白带年余,头眩坐立不得,睡之则安,专治带疾,带愈,其眩亦安,此以证治气血不足者也。如头面喜暖,手按则晕定者,此阳虚也,宜补其阳。如面红耳热,遇烦晕甚者,此阴虚也,宜滋其阴。

 方脉头眩晕合参

芎术除眩汤

治感寒湿,头目眩晕。

甘草 川芎 附子 白术 官桂 姜水煎服,食前服。

 方脉头眩晕合参

固本理眩汤

治气虚头眩神效。

人参(一钱五分) 天麻(煨,一钱二分) 当归(一钱) 白术(炒,二钱) 橘红(盐汤煮,五分) 白芍(酒炒,一钱五分) 茯神(一钱二分) 半夏(一钱) 五味子(四分) 姜枣水煎服。

 方脉头眩晕合参

白附子丸

治风痰上厥,眩运头疼。

全蝎(炒,五钱)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半夏 旋复花 甘菊 天麻 川芎橘红 僵蚕(炒) 干姜(生,各一两) 为末,生姜半斤,取汁,打糊丸,桐子大,煎荆芥汤下五十丸。

 方脉头眩晕合参

喝起散

治妇人血风攻脑,头旋闷倒,用喝起草,即苍耳草也。取嫩心,不拘多少,阴干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

方脉大头病合参

头痛肿大如斗是天行时疫病也。

人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阳明、少阳之火复炽,且感天地四时瘟疫之气,所以上焦壅热不散,得犯清道,温热上乘,巅顶而为肿,木挟火邪而为痛,甚至溃裂,脓血复染他人,所以谓之疫疠。轻者,名发颐肿,在两耳前后,有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代太过矣。治法不宜药速,速则过其病,所谓上热末除,中寒复生,必伤人命,宜用缓药,徐徐少与,再视肿势在于何分,随经治之。阳明为邪,首大肿;少阳之邪,出于耳前后也,大概普济清毒饮主之。黄连、黄芩味苦,泻心肺热,以为君;橘红、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粘、薄荷味苦辛平,板蓝根味甘寒,马屁勃、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不得伸之郁气,桔梗味辛温,为丹楫不令下行,如是调治方可保全。

 方脉大头病合参

普济消毒饮

神治大行疫毒,大头诸病。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各五钱) 橘红 玄参 连翘 鼠粘子 板蓝根马屁勃 生甘草 柴胡 桔梗 僵蚕(炒,各二钱) 新升麻(七分) 人参(三钱) 为末,汤调服之。或蜜丸噙化。或有加防风、当归、川芎。加大便硬,加酒煨大黄利之;肿热甚者,砭法刺之。

一方有薄荷一钱,无人参。

一方

治大头天行病,此为湿气在高巅之土,勿用降药。

羌活 酒芩 酒蒸大黄 水煎服。

又方

治大头疫如神。

贯众(三钱) 葛根(三钱) 甘草(一钱五分) 白僵蚕(一钱) 加黑豆,水煎服。

人中黄,解疫毒最妙,用甘草制造者,方见本草下。

方脉面热面痛合参(附须发病)

《灵枢》曰:手面与身形也。天寒则裂地凌冰,或手足懈堕,生而其面不衣何也?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浓,其肉坚,故大热甚寒,不能胜之也。

东垣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火上,独疗其面,盖阳明经多气多血,又兼挟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面,故令面热如醉,治宜先为散其风热,或以调胃承气汤,加黄连犀角,疏下两三行,彻其本热,散其风热,以升麻汤,加黄连主之。

手足六阳之经,皆生至于头,而惟阳明胃脉之鼻交额中,入上齿中,挟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故人之面部,阳明之所属也。其或胃中有热,有郁火则面热,升麻汤加黄连。胃中有寒,则面寒,宜先以附子理中汤温其中气,次以升麻汤加附子主之。若风热内甚而上攻,令人面目浮肿,或面鼻紫色,或风刺瘾疹随症治之。

面黄面白鼻冷,乃阳气大弱,宜大剂参 则附子主之。面痛为火,盖诸阳之汇,皆在于面,而火阳也,心之华在面,而心君火也。然暴痛多由火实,久病多因血虚,盖胃主正面,而以肠胃为市,因饮食之热毒聚于中,则发于外,故为痛,更有过劳与饥则痛者,此中气不足也。

须发病

发乃血之余,枯者,血不足也。忽然脱落,头皮多痒,须眉并落者,乃血热生风,风木摇动之象也。病后疮后产后发落者,精血耗损,无以荣养所致也。然须属肾,禀水气,故下生。阴虚阳盛,则须白而有光,发属心,禀火气,故上生。劳心过度,则火上炎而血耗,故发白而早落。所属虽殊,然乌须黑发,无出乎滋补精血二者而已。故《灵枢》曰:足阳明之脉,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也。

 须发病

升麻加黄连汤

治面热。

升麻 葛根(各一钱) 白芷(七分) 甘草(炙) 白芍(各五分) 酒黄连(四分)

生犀角末 川芎 荆芥穗 薄荷(各五分) 水煎,温服。

 须发病

升麻加附子汤

治面寒。

升麻 葛根 白芷 黄 附子(炮,各七分) 甘草(炙) 人参 草豆蔻(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连须葱头(二茎) 水煎,温服。

 须发病

柏连散

治面上热毒恶疮。

胡粉 黄柏(炙) 黄连(各等分) 为末,猪脂调敷。

一方治指爪爬破面皮,用生姜汁,调轻粉敷好无痕。

 须发病

玉容散

治面上黑 雀斑。

甘松 山柰 茅香(各五钱) 白芷 白僵蚕 白芨 白蔹 白附子 天花粉(各一两)

肥皂(二个) 绿豆粉(一两) 防风 本 零棱香(各三钱) 为细末,每洗面用之。

古一人登厕,被臭气熏触,隐忍良久,明日满面皆黑色,月余不散,相士断云:不出月必死。一良医令以沉檀香各一两,锉碎,安炉中,烧熏帐内,以被盖定,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尽方可出帐,明日引鉴照之,面上黑色渐散矣。盖臭腐属水,香属土,土胜水也。

女人发易落而不润者,用榧子三个,胡桃二个,侧柏叶一两,捣浸雪水,梳发则润不而落。

头疮(儿科)

头疮者,乃脏腑不和之气上冲,血热之毒上注,小儿阴气未足,阳火有余,故最多犯之,宜内服连翘、荆防、花粉、贝母、玄参、赤芍、牛蒡、生地,清凉解毒,凉血和血之剂。俟毒瓦斯少解,方外用药以涂之,切不可骤加寒凉涂遏,以致热毒内攻不救。盖小儿脏腑娇嫩,易入难出也。

 头疮(儿科)

连床散

治满头癞疮,及手足身上,阴器肤囊,抓烂淋漓。

黄连(五钱) 蛇床子(二钱五分) 五倍子(一钱二分半) 轻粉(二十五帖) 为细末,先以荆芥葱白煎汤,洗拭候干,清油调敷。

 头疮(儿科)

香薷煎

治小儿白秃,不生发燥痛。

陈香薷(二两) 胡粉(一两) 猪脂(五钱) 火一大盏,煎香薷取汁三分,去猪脂和匀涂上,日日频用之。

方脉颊车病合参

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羌活胜湿汤,加黄芩甘桔各五分。丹溪治两腮肿,用细辛、草乌等分,为末,入蚌粉,猪脂调敷,口含白梅,置腮边良久,出涎,肿退消时,肿必先向下。

古一人因惊骇后,常用手指甲掐住两颊,遂致两颊破损,心中懊 不安,脉数而实,诸药不愈,用活幼方中,牛黄清心凉膈丸,敷服而愈。

 方脉颊车病合参

羌活胜湿汤

方见儿科湿门。

 方脉颊车病合参

千金方

治卒中风,头面肿,杵杏仁如膏敷之。

又方

治 腮如神,用鸡子清,醋调,赤豆末敷之。

一方

治喉下诸般肿痛,用蜗牛灰,面研匀,贴肿处。

儿科目病

《经》曰:目者,五脏六脏之华,荣卫魂魄之精常营也。又曰:诸脉者,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故脏腑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白睛属肺,黑睛属肝,瞳人属肾,上下胞属脾,两 属心,而内 又属胆与三焦,上纲属太阳膀胱小肠,下纲属阳明大肠五脏。五色各有所司,心主赤,赤甚者,心实热也;赤微者,心虚热也。肝主青,青甚者,肝热也;淡青者,肝虚也。脾主黄,黄甚者,脾热也;淡黄者,脾虚也。

目无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肾俱不足也。昼视通明,夜视罔见者,禀受阳气衰弱,遇夜阴盛,则阳愈衰,故不能视也。赤脉翳物,从上而下者,属足太阳经;从下而上者,属足阳明经。若上眼皮而下,出黑白翳者,属太阳寒水。从外至内者,属少阳风热。从下至上而绿色者,属足阳明及肺肾合病也。然翳膜者,风热内蕴也。邪气未定,谓之热翳,而浮于外。邪气既定,谓之热翳,而沉于内。邪气若深,谓之陷翳,此宜升发以消之。更有疳眼看,因肝火湿热上冲,脾气有亏,不能上升清气,故生白翳捷闭不开,眵泪如糊,久而脓流,遂致损目。雀目者,上午能视,临晚失明,此因肝气衰弱也。盖木生于子,旺于卯,绝于申,所以午上而能视,至申酉而失明,况目得血而能视,午后肝气渐衰,且阴虚则火必盛,弱阴不能以胜强火,故夜转剧,天明以阳用事,阳主动,浊阴暂消,故稍明。大要治肝养血,兼理脾胃为主,更有目闭而不能开者,有因过服寒凉之剂,致使阳气下陷,不能升举而然。有因胃气亏损,眼睫无力而然,并宜升阳益胃。更有暴赤肿痛,风火炽盛者,有因多泪羞明,肝心积热者,一宜疏风散火,一宜凉血清肝。若风沿烂眼者,是膈有热也。若时时作痒者,是脓溃生虫也。若眼睫连扎者,是肝经风热也。若初生目黄壮热,二便秘结,面赤眼闭者,此胎热也。更有痘后精血既亏,余毒上侵,及斑疮入眼者,有视物不明,不肿不痛,但见黑花而无精光者,此皆肝肾并虚也。若外无翳膜内障如云,视物不见,俗名青盲者,若非肾水枯涸,则必久病成疳。脉洪大者,养血为先,脉沉细者,补阳为上。盖如天无日色,虽有火镜,何能便晶光相射乎?若吐泻后,而眼如上膜,不能升举,及无清光者,此精滋泻脱元神已久也,难治。更有热毒眼小,积毒眼小者,更有时气流行,而肿赤者,然治法总忌寒凉及单行发散。盖寒则凝,热则行,而风则燥耳。况目病虽由火热,然多因初感风寒,腠里闭密,火热不得外泄,上乘空窍而为病。若散其外感,则火热泄而痛自止,兼之养血凉血退翳诸剂,必兼风药,始能上达头目,且火郁则发之,以减其盛势。若概用寒凉,则邪愈凝滞,亦不可发汗,汗则津液耗而血亦燥,燥则其疾愈甚矣。更有以目疾,血瘀血热,而投以破血凉血之剂者,或投以寒凉损脾之剂者,皆为不可。盖脾为至阴,归明于目,况目得血而能视,血少则热火愈动,而目愈昏。夫血者,水之精脉也。

精光者,木之华彩也。脾胃者,木之根本也。故莫若以上病治下之法,用引火藏源之方,服于食前,峻补其肝肾,则浊阴降而上热自除,下阴足而目光自还,陷翳自浮,冰翳自化。倘翳膜过浓者,另以养荣药中,佐以消障疏风之味,服于食后,则标本俱得其功,上下咸受其益,(张)因幼年读书过劳,而常目病,今看书写字略多,便易于举发,发时惟以八味丸加牛膝、五味子者,每日食前各进五六钱,一日共有一两五六钱矣。外用以黄连钱余,入铜青分许,煎浓汁,洗净,两三次,俟红障少淡,再入人参二三分于内,温和洗之,则光还而能视物如故矣。

 儿科目病

生犀散

治小儿目内淡红者,心虚热。

犀角 地骨皮 赤芍药 柴胡 干葛 甘草 水煎,食后服。

罗氏煮肝丸

见儿科疳病门。

 儿科目病

还明散

草决明(炒,三钱) 白疾藜(炒,去刺,四钱) 防风(二钱) 为细末,用猪肝一块,竹刀薄剖,入末药在内,饭上蒸熟,去药食之。

 儿科目病

龙胆饮

治疳眼流脓生翳,此湿热为病。

羌活 龙胆草(各三钱) 青蛤粉(五钱) 黄芩(炒,二钱) 蛇(五分) 麻黄(二钱五分)

谷精草(五分) 为末,每服二钱,茶清送下。

一方

治暴发肿赤作痛。

羌活 荆芥 升麻 黄芩 桔梗 甘草 薄荷 归尾 赤芍 连翘 川芎 如血热壅痛者,加龙胆草石膏;白睛红障者,加桑白皮菊花,水煎服。

 儿科目病

洗眼神方

黄连(七分) 当归(一钱) 郁李仁(打碎,一钱) 荆芥(八分) 杏仁(去皮尖,七粒) 防风(一钱) 胆矾 明矾(各三分) 水煎,温和净目避风。

又方

治目痛星障俱效。

朴硝(一钱) 绿矾(一分) 用红枣七个,去核,入药枣内,用水一大碗,锅中水亦一大碗,隔汤煎,锅中水干为度,置一夜用。

一方

治瞳子散大。

山茱萸 枸杞子 山药(蒸,各三两) 丹皮(一两) 熟地(四两) 泽泻(五钱)

五味子(七钱) 当归身(二两) 为末,蜜丸,圆眼汤下。

一方

治倒睫拳毛,用三棱针出血立愈。又法,用木鳖子一个,去壳为末,绵裹塞鼻,左眼塞右,右眼塞左。

 儿科目病

猪肝散(锦囊秘方)

治疳积,眼合不开,翳障遮睛。

谷精草(晒燥,研细,四分) 石燕( 醋淬研,六分) 紫口蛤蜊( ,研,一钱)

用不见水雄猪肝,竹刀剖开,将药入内,线扎煮之,去药食肝。

 儿科目病

鸡肝散(锦囊秘方)

治疳积,初起红障。

雄黄(一钱) 石膏 (一两) 共为细末,雄鸡软肝一个,酒酿顿熟,醮药钱余,食之。

儿科耳病

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也。有小儿肾经气实,其热上冲于耳,遂使津液壅而为脓,或为清汁,然则厥阳之与足阳明,手少阴之与足太阳,为症尤甚。推其所致之由,其原有七,有实热有阴虚;有因痰;有因火;有气闭;有肝风,有胎元及发而为病也。症有五焉,鸣、痛、聋、肿、 、是也。实热者何?即肾气有余,积热上冲,津液壅结,故成 耳。 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 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冱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者,谓之囊耳。其名虽异,总由积热上壅,或风水入耳所致。若不速治,久则成聋,法宜清火养血,或去湿化毒,阴虚者何?其候手足心热,体瘦色黑,口渴肠燥,两尺脉大,时或作痒,耳聋及鸣,所主在滋阴疏肝。因痰者何?其候气壅口燥,不痛而痒,体重脉弦,耳鸣 耳者是也。所主在二陈竹沥之类。因火者何?或暴怒之乍乘,或情欲之自肆,或因有余之火,或因不足之火,故耳聋及痛者,所主在芩连归芍之类。气闭者何?有因怒伤及肝,痰生于火,或一时卒中,或久病气虚,故耳聋及鸣者,所主在舒郁调血,外用导引宣通之法。肝风者何?有因火壅上焦,忽作大痛,或流或胀者,有因纵怒纵酒,湿热相乘,耳肿及痛者,所主在平肝,除热疏风。胎元者何?是因父母不谨,故先天之毒攻冲,脓臭流处成疮,四傍肿赤,时发时愈,所生在化毒滋肾,更有风入于脑,停滞于手太阳之脉,则令气塞耳聋。若风湿相搏,则生耳疮。更有以手指月,遂使两耳之后生疮者,名曰月蚀疮,及冻耳虫伤拨损之类。外因者,并从外治。更有耳根及牙床肿痛者,属上焦风热,阳明、少阳二经受病也,当用清胃辛凉而散之。实热盛者,酒蒸大黄,微利之。至若大病后,而耳聋者,是血枯而气弱也,当服地黄丸以疗之。若耳中忽作大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殊痛,或出血或水或干,痛不可忍者,用蛇蜕火烧存性为末,鹅管吹入立止。取蛇之善脱,以解散郁火也。

 儿科耳病

龙骨散

治脓耳。

枯矾 龙骨( ,各一钱) 黄丹(二钱) 胭脂(一钱) 麝香(少许) 海螵蛸(五分) 为细末,以绵杖子榐去脓水,用一字掺在耳内,日一用之,勿令风入。

 儿科耳病

犀角饮

治风热上壅,耳门肿痛,脓水流出。

菖蒲 犀角 赤小豆 赤芍药 木通 玄参 甘菊花(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水煎服。

 儿科耳病

滋阴肾气丸

熟地 五味子 当归尾 丹皮 干山药 柴胡 茯苓 泽泻 生地 蜜丸,辰砂为衣,白汤下。

 儿科耳病

益肾散

治肾虚耳聋。

磁石(炙) 巴戟(去心) 川椒(炒,各一两) 沉香 石菖蒲(各五钱) 为末,每服二钱,用猪肾一枚,细切和以葱白少盐,并药湿纸十重裹煨,令熟,空心嚼,酒送下。

 儿科耳病

耳方

治风热搏之,津液结 ,成核塞耳。

猪脂(生) 地龙(各等分) 研末,以葱汁和捏如枣核,绵裹入耳,令润挑出。

一方

治脓耳,用萆麻子去皮十粒,枣肉七枚,打成膏,绵裹入耳中,一日一易。又方,用寒水石, 为末,加麝香吹。又方,用橄榄核烧灰,加麝,吹耳中,如治冻耳,清油调敷。

一方

治耳烂,用贝母末,加轻粉干掺。

一方

治小儿耳后生疮者,名曰月蚀疮。

黄连 枯白矾 胡粉 蛇床子(各等分)

为末,敷之。

 儿科耳病

诸虫入耳方

用椒末一钱,醋半杯,浸良久,少少滴入,自出。有用桃叶打烂,塞亦出,有用麻油灌入,有用生葱、生姜、生韭汁俱可。臭虫入耳,猫尿滴入自出。

儿科鼻病

夫鼻为肺窍。《经》曰:天气通于肺。若肺胃无痰火积热,则平常上升,皆清气也。肺家有病,则鼻不利,如伤热之不散,或伤寒之久郁成热,皆能使塞而不利。若平人而多涕,或黄或自或带血,如脓状者,皆肾虚所致,不可过用凉药。更夫嚏者,鼻出声也。欲名喷嚏,《经》曰:是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向日而嚏者,金畏火也。伤风多嚏者,火郁于肺也。拨孔即嚏者,金扣乃鸣也。更有风邪客于皮毛,是以津液不收,致流清涕,头楚若锯者,名曰鼻鼽。更有金不生水,则元阳虚火上升,而成鼻干者。更有鼻渊者,谓其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名之也。《经》曰:是胆移热于脑。盖胆脉起于目锐 ,上抵面门,入络于脑,然阳明之脉,亦挟鼻络目,傍约太阳之脉者也。今因脑热,则足太阳逆,与阳明之脉俱盛,泊于额中,是以鼻额酸痛,涕下不止矣。更有寒邪未尽,虚热渐炽,是以脓涕结聚,香臭不闻,此名鼻 。更有热血入面,为寒所拂,是以污浊凝滞,则成鼻 。或得之酒刺生面,上焦火盛者。更有鼻生紫赤刺瘾疹,欲名肺风。更有风湿之气,壅成内热,或因气疳,故鼻下两傍,疮湿痒烂,是名鼻疳,俗呼鼻 疮。不甚痛,汗所流处,即成烂疮。更有肺中积热,六阳上蒸,或成赤鼻者。更有或心或肺或胃,蕴热过极,迫血妄行,上干情道,而为鼻衄者。更有温热之气,外郁皮毛,内应太阴,故三焦之火,得以上炎,为鼻生赘,如灶火上炎,而成煤也。又有胃中食积,热痰流注,是以上疗而鼻生 肉,犹湿地得热而生茵也,治宜利膈去热,切勿因碍伤动,否则便成鼻痔矣。更脑病者,其候有二,若清水流出而不痛者为寒;若流黄臭水而痛者为热,久而不愈,即名脑漏,治法当内服清利胆热,外于囟会通天二穴灸之。

 儿科鼻病

菊花散

治鼻塞。

甘菊 防风 前胡(各五钱) 细辛 桂心(各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五分) 为末,临卧荆芥汤下。

 儿科鼻病

宣明防风散

治鼻渊浊涕。

黄芩 甘草(炙) 人参 川芎 麦冬(去心,各五钱) 防风(二钱五分) 为末,百沸汤,每服一钱。

 儿科鼻病

茜根散

治衄血不止。

阿胶(蛤粉炒) 茜根 黄芩(各一两) 生地 侧柏叶(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水煎服。

一方

治鼻衄,用山茶花为末,童便姜汁酒调下。有加郁金者。又方,用大蒜捣泥,随左右贴足心。又法,左鼻衄,以线扎左手中指,右如之,两鼻者,双手俱扎。

 儿科鼻病

轻黄散

治 肉。

轻粉(一钱) 雌黄(五钱) 杏仁(一钱,去皮尖) 麝香(少许) 先将杏仁捣成泥,余药研细匀,收瓷合盖定,夜卧点米粒许于鼻中,夜一次。

 儿科鼻病

治赤鼻酒

黄柏 苦参 槟榔(各等分) 为末,以猪脂调敷。

 儿科鼻病

消鼻痔方

瓜蒂(炒) 甘遂(各四钱) 白矾(枯) 螺青(炒) 草乌尖(各五分,炒) 为末,用真麻油搜和丸,如鼻孔大,将药纳鼻,达痔肉上,其肉化为水,一日一次。

一方

治鼻下一道赤者,名曰 。以黄连末敷之。

儿科唇口病

唇本脾之外候,然足阳明之脉,亦起于鼻,而环于唇,故凡停滞伤脾,必气粗唇坚而发肿,名曰唇肿。至有伤寒,或发惊候,是以眉棱骨痛,厥热眩闷,气秽颐浮,或舌苔,或齿击,或狂逆,则又色白肿甚,名曰茧唇。至若胃伤极而唇糜,壮热秽甚见痘者,名曰胃烂唇枭,十救一二。如忧愁劳极,满唇破裂者,亦名口糜。如风寒乍乘,唇青带白者,宜温胃驱风。如吐后而唇白者,治宜养胃调气。如怒气上冲,唇青者,治宜顺气,平肝和胃。更有唇口蠕动者,脾虚不能收摄也。误治为痰,则津液愈枯,筋脉失养,抽搐诸候来矣。

口疮者,心脾蕴热也。小儿阴气未生,阳热偏盛,又因将养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而成疮,治宜泻心化毒,清凉为主。若月内诸病,而口无涎沫者,凶。

 儿科唇口病

清胃散

治舒舌弄舌。

防风 黄芩 天花粉 浓朴(姜炙) 石膏 枳壳 黄连 陈皮 甘草 水煎服。

 儿科唇口病

青液散

治鹅口重舌,及舌疮。

青黛 朴硝(各一钱) 龙脑(一字) 为末,鹅翎少许,敷上。

 儿科唇口病

千金方

治舌口一切诸疮。

升麻 射干(各三两) 柏叶(一升) 苦竹叶 地黄汁(各五合) 大青(二两)

生玄参汁(三合) 蔷薇根白皮 生芦根(各五两) 赤蜜(八合) 水四升,先将药煎至一升,去滓,入玄参汁,再煎,下地黄汁,各煎两沸,下蜜煎浓,安舌上细咽。

一方

治小儿心有客热,满口生疮。用天南星末,醋调贴脚心。又有用吴茱萸末,米醋调涂,俱妙。

 儿科唇口病

口角疮烂方

用乱头发, 存性,为极细末,猪脂调敷。

方脉目病合参

《经》曰: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五脏各有其精而心专之。)目者,其窍也。(目为肝窍,然能辨别事物,故又为心窍。)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之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成,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谚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胃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脑为髓海与肾流通,)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泪出也。由是观之,哭而无泪者,肾气脑髓枯槁也。目之红肿赤痛者,水精不足也。

目之青目内障者,火精不足也。

泣涕久而目盲者何?《灵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而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经》曰: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亦脉法于阳,故阴阳合传于精,明此则眼具阴阳也。又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然肾脏主藏精,故治目者,以肾为主。虽为肝窍,子母相生,肾肝同一治也。其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此眼具五腑六腑也。后世以大赤者属心,君火为实火,小 赤者属心包,相火为虚火。上下两胞属脾,白眼属肺,黑眼属肝,瞳人属肾,谓之五轮,本诸此也。

又有八廊之说,无义无据,不可宗也。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故精散则视歧。又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劳神则魂魄散,志意乱,且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精神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也。且人之有两眼,犹天之有日月也。视万物察纤毫,日月有时晦者,风云雷雨之所致也。目有时失明者,四气七情之所害也。凡在腑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为里,当养血安神。如暴赤肿痛,昏涩翳膜眵泪,斑疮入眼,皆表也。风热也,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视物,内障见黑花,瞳神散大,皆里也。由血少神劳肾虚也。宜养血补水,安肾以调之。久则有瘀,当以破血生新之味兼用。白珠属阳,白珠痛者,则昼甚;黑珠属阴,黑珠痛者,则夜甚。或有体肥气盛,风热上行,目昏涩者,此由胸中浊气上行也。重则或为痰厥,亦能损目,若常使胸中气清,自无此病。若瘦人眼痛,多是血少血热也。有病眼逢春夏便发者,此肝肾虚,而且多郁火也。又因有服目疾凉药过多,阳气因损者,久之眼渐昏弱,乍明乍暗,不能视物也。有视物不明,见黑花者,肾气弱也。有暴失明者,眼居诸阳交会之所,而阴反闭之,阳亡已极,而阴邪内满,当有不测之患焉。

目闭不开者,足太阳之脉,为目上纲,足阳明之脉,为目下纲,平则约束,热则筋纵,故目不能为之开也。海藏曰:目瞑者,肝气不治也。

眼赤肿痛,古方用药,内外不同,在内汤散,则用苦寒辛凉之药以泻火,兼利小便以导肝经风热;在外点洗,则用辛热辛凉之药,以散其邪,故点药莫要于冰片,而冰片大辛热,故借以拔出火邪。古方用烧酒洗眼,或用干姜末,生姜汁点眼者,皆此意也。盖赤眼是邪火内炎,上攻于目,故内治用苦寒之药,是治其本。然火邪既客于目,从内出外。若外用寒凉,以阻逆之,则郁火内攻,得不散矣。故点药用辛热,洗眼用热汤,是火郁则发之从治法也。世人不知冰片为劫药,而误认为寒,常用点眼,遂致积热入目,而香窜走泄清光,则昏暗障翳,故云,眼不点不瞎者此也。又不知外治忌寒凉,而妄将冷水冷药挹洗,尝致昏瞎者有之。

眼疾所因,不过实虚二者而已。虚者,眼目昏花,肾经真水之微也。实者,眼目肿痛,肝经风热之甚也。热焉则散其风热,虚焉则滋其真阴,虚热相仍,则散风热,滋真阴兼之,此内治之法也。至于久而失调热壅血凝,而为攀睛瘀肉、翳膜赤烂之类,不假点洗,外法之法,则何由则愈?盖病情有标本,治法有内外,又尝论之。气有余便是火,故散火在于抑气,古方多用枳壳、柴胡者是也。血不足则阴虚,而补阴在于滋水,故古方必用归芍地黄者是也。常使血能配气,水能制火,则眼疾胡为则作也。

肝开窍于目,胆汁减则目暗,目者,肝之外候,胆之精华也。故诸胆皆治目疾,点服说云:病有内外,治各不同,内疾既发,非服不除;外疾既成,非点不退。内疾始盛,浚流不如塞源,伐枝不如去根,不服药而除者,未之见也。外障既成,如物污须濯,镜垢须磨,不点而去,未之有也。若内障不服,而外点反激其火,动其血气,无益反损。若外障已成,虽服药不发不长,而所结不除,必内外夹攻,方尽其妙。然目 白珠属阳,故昼痛,点苦寒药则效。黑珠属阴,故夜痛,点苦寒药则反剧,则点药外治之法,亦当以阴阳区别矣。

倒睫拳毛者,其毛入眼中央是也。由伏热内攻,阴气外行,而目急皮缩之故,当去其内热火邪,使眼皮缓,则眼毛立出矣。故眼楞紧急缩小者,即倒睫拳毛之渐也。盖阳主散,阳虚则眼楞紧急,而为倒睫拳毛。阴主敛,阴虚则瞳子散大,而为目昏眼花。故东垣治眼楞紧,用参 补气为君,佐以辛味疏散,而忌芍药五味之酸收。治瞳子散大。用地黄补血为君。佐以五味子酸味收敛,而忌茺蔚子、青箱子之辛散,一开一阖,大有径庭矣。

华元化云: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煎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晦西北也。有神膏神水神光,真气真血五精,此滋目之源液也。神膏者,目内包涵膏液,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积而成者,能涵养瞳神,衰则有损神水者,由三焦而发源,先天真一之气所化,目上润泽之水是也。水衰,则有火胜燥暴之患,水竭,则有目轮大小之疾,耗涩,则有昏眇之危,亏则多盈者少,是以世无全精之目,神光者,原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是火之用也。火衰则有昏瞑之患。瞑者,目闭不开,是肝气不足也。火炎则有焚烁之殃,虽有两心而无正轮。心,君主也,通于大 ,故大 赤者,实火也。包络为小心,小心相火也,代君行令,通于小 ,故小 赤者,虚火也。若君主拱默,则相火自然清宁矣。真血者,即肝中升运滋目注络之血也。此血非肌肉间易行之血,从天一所生之水,故肝肾同源也。真气者,即目之经络中往来生用之气,乃先天真一发生之元阳也。

真精者,乃先天元气所化,精汁起于肾,施于胆,而后及瞳神也。凡此数者,一有损,目则病矣。大概目圆而长,外有坚壳数重,中有清脆肉包,黑稠神膏一函,外则曰稠神水,神水以滋神膏,水外则皆血,血以滋神水,膏中一点黑莹,是肾胆所聚之精华,惟此一点烛熙,鉴视空阔无穷者,是曰水轮,内应于肾,北方壬癸亥子水也。五轮之中,惟瞳神乃照,或曰:瞳神。水耶、气耶、血耶、膏耶?曰:非气、非血、非水、非膏,乃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阴阳之妙蕴水火之精华。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气为运用,神即维持,喻以日月,理实同之,男子右目不如左目精华,女子左目不如右目光彩,此皆各得其阴阳气分之正也。人之邪正寿夭贵贱,皆可验目而得之,岂非入身之至宝乎。

《经》曰:目流KT KT 无所见者,阴内夺。又曰:脱阴者,则精丧而目盲,此房劳目昏也。右肾阴虚,益阴地黄丸,如六味地黄丸。右肾阳虚,补肾丸,或八味地黄丸。若能远视,不能近视者,阳气有余,阴气不足也。海藏云:目能远视,责其有火,不能近视,责其无水。《秘要》云:阴精不足,阳光有余,病于水者,故光发见散乱而能收敛近视,治之在心肾,心肾平则水火调,而阴阳和。夫水之所化为血,在身为津液,在目为膏汁。若贪淫恣欲,饿饱失节,形脉劳甚,过于悲泣,皆能断耗阴精,阴精亏则阳水盛,火性炎而发见,阴精不能制伏挽回,故越于外而远照,不能近之而反视也。治之当如何?壮水之主,以镇阳光。若能近视不能远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也。海藏云:目能近视,责其有水,不能远视,责其无火。《秘要》云,此证非谓禀成近窥之病,乃平昔无病。素能远视,而忽然不能者也。盖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者,故光华不能发越于外,而偎敛近视耳,治之在胆肾,胆肾足则水火通明,神气宣畅,而精光远达矣。夫火之所用为气,在身为威仪,在目为神光,若从恣色欲,丧其元阳,元阳既备,则云霾阴翳,肾中之阴水,仅足以回光自照,焉能健运精汁,以滋于胆,而使水中之火,速布于空中耶。《灵枢》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治之当何如?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有阳虚不能抗阴者,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脾胃虚弱,下陷于肾肝,浊阴不能下降,清阳不能上升,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令人耳目不明。夫五脏六腑之精,皆禀受于脾土,而上贯于目,此精字乃饮食所化之精,非天一之元精也。

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气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况胃气下陷于肾肝,名曰重强,相火挟心火而妄行,百脉沸腾,血脉逆上,而目病矣。若两目暗昏,四肢不怠者,用益气聪明汤。若两目紧小,羞明畏日者,或视物无力,肢体倦怠,或手足麻木,乃脾肺气虚,不能上行也,用神效黄 汤。若病后,或日晡,或灯下,不能视者,阳虚下陷也,决明夜光丸,或升麻镇阴汤。如不知此,而徒以滋阴清凉为事,则苦寒伤胃,中气愈虚,饮食少而运化迟,气血不生,精华俱耗,诸阴之首有亏,而欲眼目光明者,鲜矣。

张子和云:目不因火则不病,白轮病赤,火乘肺也。囟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但子和一味寒凉治火,不若独补水以配火,亦一句可了。况目病而有火者,则为浮翳外障,虽肿痛难忍,无害于目也。若病目而无火者,便为冰翳,内障虽无,所苦必致于丧明矣,治目者,岂可专以去火为事耶!譬诸灯烛而无火,则不能济其光明之用矣。

五轮虽分五脏,实肝肾致病居多,非肝荣不足,暴赤肿疼,即肾水有亏,昏花内障,气虚则目无精光,血虚则黑睛散大,除初病风热,应用疏散外,其余俱宜肝肾二家,滋荣补水为主,久患而阳光不足者,补水之中更兼补阳,阳光一壮,精明乃能昭着。若过用寒凉之药,浮翳为冰翳,外障成内障矣。

外障内障

外障者,有火者也。翳膜浮红肿痛,非若冰翳陷翳之沉于内也。《经》云: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以其主表,必连眉棱骨痛,或脑项痛,或半边头肿,治法宜温之散之,卯简要夏枯草散,选奇汤之类。盖夏枯草禀纯阳之气,可胜浊阴,能散诸郁,补肝血,缓肝火,故治厥阴目痛夜甚者如神耳。

至于内障者,无火者也。在睛里昏暗,与无患之人相似,惟瞳人里有隐隐青白者是也。

然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此真阳已竭于中,而精光方绝于外,惟峻补元阳,或可复明一二。若或迟滞,虽大补无及也。

尽黑睛连目系,属足厥阴,足太阳手三阴三经,此三经血气有亏,则邪乘虚入,经脉郁结从目系而入黑睛,内起翳障,遮蔽瞳神,所谓脑脂不清,流下作翳也。治宜按脉随经,以疏浊阴,不使上攻,调补真阴,以使内养。如脉缓气弱者,主以参 术草。若妄用消障克削,是速其丧明也。至于眼科,多用羚羊角,以其入厥阴经最捷,且清肺也。惟翳在黑珠,而有热者最宜,倘非厥阴经而用之,则犹开门揖盗,阳虚之症,益冰其翳矣。

夫玄府者,乃大气升降出入之门户也。眼鼻口舌,皆有神识为用,夫清明者,其神全也。血气者,人之神,神衰则清明减,而火独炎上,火与元气不两立,火既炽则玄府闭塞,攻耳则 ,攻目则朦,口鼻舌可类推矣。一人眼目久患,滋阴清凉,久服不效,诊之两手微弱,乃以八珍加麦冬五味子,一月而全愈。要知饮食不运,肠胃枯涩,发落皮皱,噎膈淋闭,目昏耳聋,悉由气液,血脉有亏,不能升降出入,于是浊火炎上,而乱其神明,百病皆然,岂止耳目。若徒用四物,脾胃转伤化源之机一绝,血气生发无由。如树木根本壮实,而后华叶蕃茂。血者,木之津液也。神光者,木之华叶也。脾胃者,木之根本也。可不重欤。

丹溪曰:诸经脉络,皆走于面,而行空窍,其清气散于目而为精,走于耳而为听。

若心事烦冗,饮食失节,脾胃气亏,心火太甚,百脉沸腾,邪害空窍,而失明矣。况脾为诸阴之首,目为血脉之宗,脾虚则五脏之精华皆为失所,不理脾胃,养神血,乃治标而不治本也。《薛氏医案》载张给事目赤不明,服祛风散热药,反畏明重听,脉大而虚,此因劳心过度,饮食失节,以补中益气,加伏神、枣仁、山药、山茱、五味顿愈。又劳役复甚,用十全大补,加前药而痊。一少年酒色过度,两目肿痛,两尺洪大,以六味丸料加麦冬五味,数剂顿明。此皆治本而罔顾标,所以为效最捷。若兼以眼药,则徒事虚文,既无专功,便无实效矣。

卒然目无精光者,此汤气大虚也。丹溪曾治一人,目忽不见,他无所苦,急煎人参膏与之服,二日方见。一人予以磁石药,服之即死。

《医余录》云:有患赤眼腹痛脾虚,不能饮食,肝脉盛,脾脉弱、用凉药治肝,则脾愈虚,用暖药治脾则肝愈盛,但于温平药中倍加肉桂,杀肝而益脾,一治两得矣。

一人生平好饮热酒,忽目盲脉涩,此因热酒所伤,胃中污浊之血,凝滞于内,阻隔清阳之气,不能归明于目也。丹溪以苏木作汤,调人参末与之,服二日,鼻及手掌皆紫黑,此病退而滞血已行,乃与四物加苏木、桃仁、红花、陈皮,煎调人参末,服数日而愈。此丹溪以血蓄于中,则冲和胃气伤矣。故消瘀药中,佐以人参,则胃气得以行,蓄血因之下,滞既去而无气无伤,眼目自着光明之用矣。

凡目忽不明者,皆为阳虚气脱,宜用补气之药,追回者也。然有卧湿冒湿而得之者,又宜于温补剂中,加以白术、茯苓燥湿之味。若视歧者,精散也。肾胆之汁不足,心肝之火独炎,则阳光失其倚,而神水不能敛重,则瞳神散大也。

患目昏者,不拘时候,静坐闭息,以两目轮左转七遍,右转七遍,紧闭少时,忽大睁开,久行勿闭,则郁火浊阴运出,清阳精气独光。

治翳当辨其起自何经?及翳形何色?各加引经药。如东垣治一妇,绿色自下而上,知其阳明来也。但绿非五脏正色,殆肺肾相合而为病也。乃就书家以墨调腻粉合成色,谛视之与翳同,则肺肾为病无疑矣。乃以泻肺肾之邪为君,以阳明药为使,服之甚效。

他日复病者三,其所从来之经,与翳色各异、因思必经脉不调,以致目病不已,询之果然,遂用养血滋阴药作丸服之,而永不发,观此则辨色分经,讵可忽哉!治眼有以三棱针,刺出血而愈者,即《内经》“血宜决之”之义。然必初起血盛而热者宜之,在太阳阳明二经方可,盖二经气血俱多故耳。他经出血,其病转剧,故曰:刺太阳阳明则目愈明;刺少阳阳明则目愈昏。

东垣治一人,因用猪肉煎饼,与蒜醋同食,复大醉而卧热坑,次日瞳子散大,视物不真,诸方不应,乃以酒炒芩连,泻热为君,归身生地,养血凉血为臣,五味子酸收瞳神散大,人参、二冬、地骨皮、生甘草、枳壳,苦甘补中,抑气为佐,柴胡引经为使,服之顿愈。

丹溪治一壮年人,早起忽视物不见,就睡片时,略见而不明,食减倦甚,其脉缓大,重则散而无力,意其中湿所致,询之果卧湿地半月,乃以白术为君,黄 、陈皮为臣,附子为使,十剂而愈。皆治本之神见也。

海藏治一女,及笄而病,目三年红肿难开,服散风清热之药反生翳,从锐 遮瞳神,右目之翳,从下而上,其脉短而实。洁古曰:短为有积。《经》曰:从内走外者。

少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乃少阳阳明有积滞于中,抑遏脏腑,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乃以云积之药,加黄连、龙胆草,每早化服一丸,一日便下黑血块,如黑豆大,而甚坚硬,由是翳退目明矣。

《夏子益奇疾方》云:目睛忽垂至鼻,如黑角塞,痛不可忍,或时时大便血出痛,名曰肝胀。羌活一味煎汁,服数盏目愈。

锦囊外障内障总论

凡脏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然所以能光烛远近者,阳之用也。济之以令光明不竭者,阴之力也。阴阳合德而为精明,非气血独能充其力也。盖气血止为阴阳之标,非即可以称精华也。而阴阳实为气血之本,所以能致精华也。阴亏则热,故病于目也。红赤暴痛,眼珠刺疼,夜则更甚,然虽极肿极疼。若视物则能见,岂非阴虚则热,而邪火乘之,益耗其精神,无以为佐助清阳之用,所以赤肿刺疼,虽不能开目,而开则视物仍见,可见阴病而阳不病,是为有火者也。阳虚则寒,故病于目也。白翳遮睛,珠不甚痛,或全不痛,但如青盲,仍能开目,而视物则不见,岂非阳虚则寒,而浊阴犯之,遂失其如天与日之光而不彰乎?乃阳气自病,是为无火者也。热者,补其真阴,六味汤;寒者,补其真阳,八味汤。如是则阴阳自复,复能合德而为精明之用矣。(张)幼年时苦病目,及长而知医,寤寐求之,始得其理,既自济获效,复以是法济人,不论老幼男女,产后痘后。投无不应。《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诸病真阴真阳之谓欤!或以为疑,请以浅近易见之理而喻之,犹灯之能明者火也。资其明之用者,脂膏也。有脂膏而无火,何以能明?有火而无脂膏,则燎然猛烈,力穷乃止,二者,偏废其一,便难以成光明之象矣。所谓火中求水,其源不竭,水中求火,其明不灭,一属有形,一属无形,惟其无形,故能生出有形,盖造化之理,皆生于无也。

锦囊洗眼神方

真川黄连(三钱) 杏仁(八粒,去皮,生用) 粉甘草(六分,生用) 胆矾(一分)

铜青(三分) 大元枣(一枚) 上味秤极准,不得加减分厘,头煎与二煎和匀,用新棉花收之,乘热擦眼,以喉中作苦为度。余者,晒干可藏数十年。此料可治十数人,不拘风火时眼,频洗立效,老眼昏花流泪者,洗之仍如少年。

 锦囊洗眼神方

龙胆草散

治风毒热气攻冲,眼目暴赤瘾涩羞明,及肿痛多睁,迎风有泪,翳膜攀睛, 肉瘾痛。

龙胆草(洗去) 菊花(去根) 木贼 草决明(微炒) 甘草(炙,各二两) 香附子(炒,去毛) 川芎(不见火,各四两)

为末,每服三钱,用麦门汤入砂糖少许调,食后服。或泔调下亦可。

 锦囊洗眼神方

杞苓丸

专治男子肾藏虚耗,水不上升,眼目昏暗,远视不明,渐成内障。

白茯苓(去皮,八两) 真枸杞(四两,酒浸) 当归(二两,酒洗) 青盐(一两,另研) 菟丝子(二两,酒浸蒸) 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热汤下。

 锦囊洗眼神方

生熟地黄丸

治血虚阴虚,眼目昏花。

生地黄 熟地黄 金钗石斛 玄参(各一两) 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

 锦囊洗眼神方

二百味草花膏

治目赤流泪痛痒,昼不能视,夜恶灯光。

羯羊胆 蜂蜜 入蜜胆中,蒸熟候干,细研为膏,每台少许,或点目中。又法,脂月入蜜胆中,纸笼套住,悬屋檐下,待霜后扫取点眼。

此足少阳厥阴药也。羊胆苦寒,益胆泻热,蜂蜜甘润,补中缓肝,曰二百味草花膏者,以羊食百草,蜂采百花也。(时珍曰:肝开窍于目,胆汁减则目暗,目者,肝之外候,胆之精华也。故诸胆皆治目疾。)

又方

治内障。

羯羊肝(一具,新瓦上焙干) 熟地(二两) 菟丝子 蕤仁 车前子 麦门冬 地肤子(去壳) 泽泻 五味子 嫩防风 黄芩 白茯苓 杏仁(炒) 枸杞子 茺蔚子苦葶苈 青葙子(各一两) 细辛(五钱) 上甜肉桂(去皮,三钱)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日三服,白汤送下。一人久病目,方士为灸肝俞,遂失明,服此良愈。以余药与一盲者服,一日,觉灯火有一线如门缝中火光,次早翳膜俱烈如线。又服月余,目明如初。

乌贼骨,去目中浮翳,细研和蜜点之。

 锦囊洗眼神方

蕤仁膏

蕤仁(净仁,一两,用纸裹,压,去油) 白硼砂(一钱) 麝香(三分) 共研细末,瓷罐贮之,每日少许,点眼专去翳障。

 锦囊洗眼神方

光明拨云锭子

治远年近日一切眼疾。

炉甘石(一斤, 过,用黄连半斤,水二碗,煎五七沸,淬七次,止取净末,二两)

硼砂(一两) 片脑(一钱) 麝香(二分) 海螵峭(二钱) 珍珠(一钱) 血竭(三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研极细末,以后黄连膏子和剂,捏成锭子,净火磨化点。

 锦囊洗眼神方

和剂黄连膏子

黄连(八两) 当归 龙胆草 芍药 大黄 黄柏 黄芩 川芎 生地黄 白芷 防风木贼 羌活 红花 薄荷叶 菊花(各等分)

用水七八碗 浸药三日,煎成膏子,和前药成锭子。

又方

治眼赤肿作痛,用生地酒浸,捣烂浓涂眼上。又用草乌、南星、干姜、桂枝为末,醋调贴两足心。

 锦囊洗眼神方

羊肝丸

治目疾内障。

夜明砂(净淘) 蝉蜕 木贼(去节) 当归(一两,酒洗) 羊脏(四两,煮熟或生用)

以羊肝去筋膜,水煮,捣烂和丸。

此足厥阴药也。蚊食血之虫,夜明砂皆蚊眼也。故能散目中恶血而明目。木贼轻扬而善磨,木故能平肝散热而去障。蝉性善蜕,故能退翳。当归能入厥阴养血而和肝,用羊肝者,羊性属火,取其气血之属能补气血,肝则性冷,故引诸药入肝以成功也。

一方

治一切翳障神效,每日用柿饼一个,谷精草五钱,水煎八分,食远服,其饼亦食之。

 锦囊洗眼神方

菊睛丸

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常见黑花多泪。

枸杞子(三两) 苁蓉(酒浸,炒) 巴戟(各一两) 甘菊(二两) 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酒盐汤送下。

 锦囊洗眼神方

简要夏枯草散

治目珠痛,夜则痛甚,或用苦寒药点上反疼甚者,神效。盖夏枯草夏至阴生则枯草,纯正阳之气以胜浊阴,补养厥阴血脉,故治厥阴郁火目疼如神不可忍也。

夏枯草 香附子(各一两) 甘草(四钱) 为末,每服一钱五分,茶清调下,才下咽即痛减。

 锦囊洗眼神方

宝鉴甘菊丸

治内障。凡男子肾虚,眼目昏暗,或见黑花,常服明目暖水脏,活血驻颜壮筋骨。

甘菊花 熟地(各一两) 枸杞(四两) 山药(五钱) 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后服。

 锦囊洗眼神方

兔矢汤

治疮疹人眼,及昏暗障翳。

兔矢二钱,茶清调下,或吞服,须待疮疹瘥后服之。此足厥阴阳明药也,兔者,明月之精得金之气,其矢名玩砂,能解毒杀虫,故专能明目,又可兼治劳疳也。

飞丝芒尘入目,用陈京黑浓磨点之。

方脉耳病合参

《经》云:耳者,肾之窍也。肾主藏精者也。故精脱者,则颊黑而耳聋。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以窍言之,水也。以声言之,金也。以经言之,手足少阳,俱会其中也。有从内不能听者,主也。有从外不能入者,经也。肾和则能闻五音矣。

又曰:耳聋少气隘干者,肺虚也。又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肠胃不足,故气弱不充,伤寒及大病之后,多有此症,以补中益气汤治之。耳聋多恐者,肝虚也。《经》云:肝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治法用四物汤,加防风、羌活、柴胡、菖蒲、茯神主之。

耳聋皆属于热,然有左耳聋者,有右耳聋者,有左右耳俱聋者,不可不分经而治也。左耳聋者,少阳火也,龙荟丸主之。右耳聋者,太阳火也,六味丸主之。左右耳俱聋者,阳明之火也,通圣散滚痰丸主之。凡有所忿怒过度,则动少阳胆火,从左起,故使左耳聋也。有所色欲过度,则动太阳膀胱相火,从右起,故使右耳聋也。有所醇酒浓味过度,则动阳明胃火,从中起,故使左右耳俱聋也。左耳聋者,妇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也。右耳聋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也。左右耳俱聋者,膏粱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也。

新聋多热,少阳阳明火多故也。旧聋多虚,肾常不足故也。一宜散风清热,一宜滋肾通窍。故大病后耳聋,须用补阴降火,然在病后,则气血俱虚,必诊两手之脉,孰胜而为之治。若脉大无力,或右手细小沉弱者,阳气大虚也,宜甘温之剂,仿阳生阴长之义,少加血药佐之。若纯视为阴虚,而用滋阴降火之剂,则阳气愈弱、非惟耳聋不痊,反增恶心胸满泄泻之患矣。

《经》曰:肾开窍于耳。夫肾之为脏,水脏也。天一生水,故有生之初,先生二肾,而一阴藏焉。又有相火存乎命门之中,每挟君火之势,而侮所不胜,《经》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也。况又嗜欲无节,劳役过度,或中年之后,大病之余,肾水枯涸,阴火上炎,故耳痒耳鸣,无日不作也。《经》曰: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是以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或时闭塞,然有作肾虚治而不效者,何也?此有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凡遇此疾,若平昔饮酒浓味,上焦素有痰火者,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多因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若是肾虚而鸣者,亦是膀胱相火上引,故鸣必不甚,其人必多欲,当兼见劳怯之症。

有气逆而聋者,所属有二。凡手太阳气厥而耳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也。手少阳气厥而耳聋者,其候耳内浑浑烹烹,此皆气逆而聋也。治法宜四物汤,加降火通气之药。然脏气逆而为厥聋,必有眩昏之症,风聋必有头痛之症。劳役伤其气血,淫欲耗其精元,昏昏 是谓劳聋也。必有虚损之症,其声嘈嘈眼见黑花,此乃虚聋症也。

凡耳聋因湿热痰及气实者,并宜槟郎丸,或神芎丸下之。如耳湿肿痛者,用凉膈散,加(酒炒)大黄、黄芩(酒浸),防风、荆芥、羌活主之。

耳者,虽足少阴之所主,然人身十二经络,除足太阳,手厥阴,其余十经络,皆入于耳,惟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然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肾治内之阴,心治外之阳,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而听斯聪矣。若二经不调,阴阳不和,皆令暴聋,然五脏开于五部,分阴阳言之,在肾肝居阴,故耳目二脏,阴精主之。在心脾肺居阳,故口鼻舌三窍,阳精主之。是以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凡一经一络有虚实之气入于耳者,皆足以乱其聪明,此言暴病者也。若夫久聋者,于肾亦有虚实之异,左肾为阴,主精,右肾为阳,主气,精不足,气有余,则聋为虚。若瘦而色黑,筋骨健壮,此精气俱有余,固脏闭塞是聋为实,乃高寿之兆,二者,皆禀受所致也。若耳聋颊黑者,为脱精肾惫,用安肾八味苁蓉等丸选而用之。若肾经虚火,面赤口干,痰盛内热者;六味丸主之,此论阴虚者也。至于阳虚者,亦有耳聋,《经》曰:清阳出上窍,胃气者,清气元气春升之气,同出而异名也。今人饮食劳倦,脾胃之气一虚,不能上升,而下流于肾肝,故阳气闭塞,地气冒明,邪害空窍,令人耳目不明,此阳虚耳聋,须用东垣补中益气汤主之。有因心气虚实不调,虚则不能治其阳,下与阴交,实则恃阳强而与阴绝,《经》曰:至阴虚天气绝是也,宜以补心丸加减主之。更有地气冒明者,或忧愁不解,阴气闭塞,不与阳通,或内外湿饮痞膈,其气不得升降,而耳中赤浑浑烹烹者,宜以升阳除湿之剂主之。然以阴精阳气而论,则耳目二窍,阴精主之。阴精主者,贵清凉而恶烦热。阳气主者,贵温暖而恶寒凉。洁古老人尝有是论,信乎耳目之不可以温补也!《仁斋直指》云:肾通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得听斯聪矣。故能调养得所,气血和平,则其聋渐轻。若不知自节,日执劳烦,不禁欲,不戒性,不戒酒,乃爆炙浓味,虽服药无效也。

又有耳痛,耳鸣、耳痒、耳脓、耳疮,亦当从少阴正窍,分寒热虚实而治之,不可专作火与外邪。凡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或少减者,真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火实也。昔王万里时患耳痛,魏文靖公,劝以服青盐鹿茸,煎雄附为剂,且言此药,非为君虚损服之,易不观易之,坎为耳痛,坎水藏在肾,开窍于耳,在志为恐,恐则伤肾,故耳痛。气阳运动常显血阴流行常幽,血在形,如水在天地之间,故坎为血卦,是经中已着病症矣,竞饵之而愈。

人身有九窍,阳窍七,耳目口鼻是也。阴窍二,前后二阴是也。阳气走上窍,若下入阴位,则有溺泄腹鸣之候;阴气走下窍,若上八阳位,则有窒塞耳鸣之候。高年之人,肾水已竭,真火易露,故肾中之气易出难收,浮赵上窍,窍内有声如蛙鼓蚊锣,是以外入之声,与内声相混,听之不清,至年迈阴气内竭,不能上通,而失听斯聪矣。非若少壮之人,浊阴遮蔽其窍,外声不得内人,故用菖蒲、麝香,透气导达为事也。故治高年逆上之气,全以磁石为主,取其重能达下,性主下吸,兼用地黄龟胶群阴之药佐之,更助五味子山茱之酸收之,令阴气自旺于本宫,而不上触于阳窍,由是空旷无碍,耳之受声,犹谷之受响,故耳之妙用,全在虚而能受也。

 方脉耳病合参

固本耳聪丸

治心肾不足,诸虚耳聋。

熟地(四两,焙) 柏子仁(焙,去油) 人参(一两,焙) 石菖蒲(五钱,蜜酒拌,焙) 远志肉(甘草炙,一两,焙) 五味子(七钱) 白茯神(一两,人乳拌炒) 山药(二两,炒黄) 为末,蜜丸,早晚食前食远,白汤各服三钱。

 方脉耳病合参

通气散

治暴怒气闭肿胀。

茴香 石菖蒲 人参 延胡索 陈皮 木香(各一钱) 羌活 僵蚕 川芎 蝉蜕(各五钱) 穿山甲(二钱) 甘草(一钱五分) 为末,酒调服。

治耳痛不可忍者,用磨刀铁浆滴入耳内即愈,神效。

耳诸方俱前耳病门参看。

方脉鼻病合参

鼻塞不闻香臭者,俗谓肺寒,而用解利辛温之药不效,殊不知多因肺经素有火邪,故遇寒便塞也。治法清肺降火为主,佐以通气之剂。如原无鼻塞旧症,但一时偶感风寒而致窒塞声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风寒治之。然气虚之人,气弱不能上升,则鼻塞滞,所谓九窃不通,肠胃之所生也,多服补中益气汤自通。

肺开窍于鼻,阳明胃脉,亦挟鼻上行脑,为元神之府,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经》曰:天气通于肺。若肠胃无痰火积热,则平常上升皆清气也。故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升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出于鼻而为臭,谓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若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则生发之气弱,而营运之气不能上升,乃邪塞空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治法宜养胃实营气,阳气宗气上升则通矣。然《难经》云:心主五臭,肺主诸气。鼻者,肺窍也。反闻香臭者,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若因卫气失守,寒邪客于头面,鼻亦受之,不能为用,是以不闻香臭矣。《经》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鼻为不之利也。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治法宜先散寒邪,后补胃气,使心肺之气,得以交通,则鼻利而香臭闻矣。

鼻流浊涕不止者,名曰鼻渊。乃风热烁脑,而液下渗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状,此肾虚之症也。《经》曰:脑渗为涕。又曰:胆移热于脑。《原病式》曰:如以火烁金,热极则反化为水。然究其原,必肾阴虚而不能纳气归元,故火无所畏,上迫肺金,由是津液之气,不得降下,并于空窍,转浊为涕,津液为之逆流矣。于是肾肝愈虚,有升无降,有阳无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此最宜戒怒以养阳,绝欲以养阴,断爆炙,远酒面,以防作热,然后假之良医,滋肾清肺为君,开郁顺气为臣,补阴养血为佐,俾火息金清,降令肾行,气畅郁分,清窍无壅,阳开阴阖,相根据相附,脏腑各司乃藏,自换以培其根,药饵以却其病。问有可愈者,苟或骄恣不慎,或误投凉药,虽仓扁不能使其长生矣。

鼻为呼吸之门户,热气蒸于外则为肺风赤鼻,不独因于酒也。热气至于内,则为息肉鼻疮,故 肉者,上焦积热,郁塞而生也。

凡鼻头白者,血亡出。赤者,血热也。盖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中,一身之血,运至面鼻,皆为至清至精之血。若血亡无以运,则色白而不荣,血热而沸腾,则独红而且赤,盖肺之为脏,其位高,其体脆,性畏寒,又恶热,故多酒之人,酒气熏蒸,则为鼻准赤,得热愈红,热血得冷则凝,污而不行,故色紫黑。其治之法,亡血者,温补之;热血者,清利之;寒凝者,化滞生新,四物汤加酒芩、酒红花之类;气弱者,更加(酒浸)黄 以运之,其酒 鼻,治法亦然也。久患鼻浓涕极臭者,即名脑漏。气虚者,补中益气汤。阴虚者,麦味地黄汤。

 方脉鼻病合参

菖蒲散

治鼻内窒塞不能,不得喘息。

菖蒲 皂角(等分) 为末,每用一钱,绵裹塞鼻中,仰卧片时。

治鼻不闻香臭,多年不愈者,皆效。

用生葱分作三段,早用葱白,午用中段,晚用葱未段,塞入鼻中,令气透方效。

 方脉鼻病合参

济世方

治鼻 肉。盖 肉因胃中有食积,热痰流注,故宜兼治其本。

蝴蝶矾(二钱) 细辛(一钱) 白芷(五分) 为末,以旧绵裹药,纳鼻中,频频换之。

鼻中生肉赘,臭不可言,痛不可摇,以白矾加 砂少许,吹上化水而消,内服清湿热之药。

 方脉鼻病合参

肺风红鼻方

枇杷叶(去毛,蜜制,四两) 连翘(二两,去实) 栀子(四两,童便炙炒黑色)

玄参(酒浸一宿,焙干) 桑白皮(一两,去粗皮,蜜制) 共为细末,每服三钱,甘草汤下,再用后敷药。

雄黄(五分) 麝香(一分) 明矾(一钱) 半夏(二钱) 硫黄(一钱) 共为细末,清晨用水调搽,临睡根据些,饮淡酒,能戒酒更妙。

 方脉鼻病合参

鼻渊神方

茄花(阴干) 赤小豆(各等分) 共为细末,吹之,不三次而愈。

 方脉鼻病合参

苍耳散

治鼻流浊涕不止,名曰鼻渊。

辛荑仁 苍耳子 香白芷 薄荷叶 为末,每服二钱,葱茶清,食远调下。

鼻衄不止,用乳发烧灰存性,细研水服,并吹鼻中。又方,用白芨末,新汲水调服。

又法,用湿纸数十层,安顶中,以火熨之,纸干立止。又法,以线扎中指中节,左孔出血,扎左指,右孔扎右,两孔出,俱扎。

 方脉鼻病合参

芎犀丸

治鼻流涕不止,鼻塞头痛。见前头风门。

儿科舌病

重舌者,心脾有病也。盖心候于舌,而主血,然脾脉络于舌下,火土又子母也。有热即与血气俱盛,其状附舌下,而近舌根,生形如舌,而微短小色异,亦宜针刺。如至生着颊里及上 者,即名重 。若着齿龈者,即名重龈。

木舌者,因脏腑壅滞,心脾积热,其气上冲,是以舌肿尖大,塞满口中。若不急治,则致害人,更不可用手去按,按则舌根乃损,长成语言不正。如至啼叫无声,面色频变,而惊疼者,不治,然舌病固属心脾,但肝脉亦络舌本,故伤寒邪传厥阴,则舌卷囊缩,概可见矣。

弄舌者,是脾脏小热,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过用凉药,即有饮水者,亦脾虚津液不足耳。若于大病之末,而弄舌者,凶。凡出长而收缓者,名曰舒。微露即收,舌干肿涩者,名曰弄。若舌上无故出血者,名曰舌衄。总心脾热症也。

 儿科舌病

一捻金散

治鹅口口疮。

雄黄(三钱) 硼砂(一分) 龙脑(少许) 甘草(五分) 为末,干掺患处。或用蜜调拣。

 儿科舌病

青液散

治鹅口重舌,口疮垂痈。

龙脑(一分) 青黛 朴硝(各一钱) 一方有牛黄,为末,蜜调,用鹅翎敷上少许。

 儿科舌病

天南星散

治重 重龈。

天南星,生,去皮、脐,为极细末,用醋调涂脚心,男左女右。浓皮纸贴,如干时,再用醋润。

 儿科舌病

麦门冬散

治胃中客热,口气作臭,齿龈痛肿。

人参(一钱) 赤茯苓 麦门冬 天门冬 生地 熟地 白茅根(去皮,各二两) 水煎服。

 儿科舌病

当归连翘汤

治心脾有热,重舌木舌。

当归尾(三钱) 连翘(三钱) 川白芷(二钱) 大黄(一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

 儿科舌病

千金方

治舌肿。用黄柏以竹沥浸一宿,点舌上。

一方

治舌退场门数寸,以冰片为末,敷愈。

 儿科舌病

消毒犀角饮

治内蕴邪热,咽膈不利,重舌木舌,一切热毒等症。

鼠粘子(四钱,微炒) 荆芥 甘草 黄芩(各一钱) 防风 犀角(各五分) 水煎服。

 儿科舌病

黑参丸

治口舌生疮。

玄参 麦冬 天冬(各等分) 为末,蜜丸,绵裹,噙化咽津。

儿科喉病

咽喉者,一身之总要,水谷之道路也。若胸膈之间,蕴积热毒,致生风痰,壅滞不散,发为咽喉之疾,或内生疮,状如肉腐,窒塞不通,吐咽不下。如单肉娥、双肉娥,及腮肿胀,甚者内外皆肿,上攻头面,治宜先吐风痰,以遁咽膈,然后解热毒,清肺胃,迟则不救。其单双肉娥,可针即针,有不可针者,亦用吹点劫药,吐去风痰,以图捷效,次服煎剂,盖急症难于久待也。 腮肿胀者,重则瓷锋刺去恶血,轻则或涂或点,次投汤剂,散风清热解毒消痰自愈也。

喉痹者,即缠喉风类也。其候面赤气粗,咽喉肿闭,乃蓄热生风,积聚毒痰而作。甚者,内壅肉瘤一块,气闭不通。若至鼻面青黑,寒噎头低,痰胶声锯者不治。更有脏寒,亦能令人咽闭,而吞吐不利者,盖诸症下寒过极,则上热反盛,不独此也。其候与前论娥症相近,而治法不能无异,大抵无形肿闭者,为痹,有形肿痛者,即是娥耳。先吐风痰者,急则治其标也。后解热毒者,缓则治其本也。至于上热下寒者,用热药食前冷服之,不可误服凉药也。

 儿科喉病

牛蒡子汤

治喉痹。

牛蒡子 玄参 升脉 桔梗 犀角 黄芩 木通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儿科喉病

化毒汤

解风热上攻,咽喉肿痛。

桔梗(一钱五分) 薄荷 荆芥 甘草 山豆根(各一钱五分,俱焙,为末) 牙硝 硼砂朴硝 雄黄 朱砂(各一钱,俱不见火,研为细末) 和匀,干敷舌上,或温浓茶调搽少,咽下亦可。

 儿科喉病

雄黄解毒散

治痰热上攻,缠喉喉痹,双鹅肿痛,汤药不下,咽痛颏肿,用此吐之。

雄黄(一两) 巴豆(去油,十四个) 郁金(一钱) 为末,醋糊丸。如黍米大,热茶清下七丸至十丸,吐出顽涎即苏。如口噤,以物挖开灌之,缠喉急痹,缓治而死。雄黄能破结气,郁金能散恶血,巴豆能下稠涎,下咽无不活着。

又方

治喉痹。

用陈年霜梅,入蜒蚰令化,每患喉痹等症,用梅噙于口中,神效。

方脉喉病合参

《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少阴君火也。一阳,少阳相火也。手少阴心脉挟咽,足少阴肾脉循喉咙,其人膈间素有痰涎,或因饮酒过度,或因忿怒失常,或因房室不节。盖饮酒过度,胃火动也,富贵者,多犯之。忿怒失常,肝火动也,妇人多犯之。房室不节,肾火动也,男子多犯之。火动痰上,而痰热潘灼,壅塞咽隘之间,痰者,火之本,火者,痰之标,火性急速,所以内外肿痛,水浆不入,乃外症之最危者。治疗之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标用丸散以吐痰散热;治本用汤药以降火补虚。奈何治者?但云治脾肺火,而未云降肝肾火也。必须以《内经》从治之法,切不可骤用寒凉,盖促其危耳。故实火须用正治,虚火须用从治,须分明白,不可少误。

咽与喉,会厌与舌,四者同在一门,其用各异。喉以纳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纳食,故咽气近于地:会厌管乎上,以主开辟。掩其气喉,令水谷能进食喉而不错,四者,交相为用,关一则饮食废而死矣。云喉痹者,谓喉中呼吸不通,言语不出,而天气闭塞也。云咽痛及嗌痛者,为咽喉不能纳唾与食,而地气闭也。云喉痹咽嗌痛者,谓咽喉诸病,天地之气并闭塞也。嗌即咽之低处。

咽在后主食,喉在前主气。十二经中,唯足太阳主表,别下项余经,皆内循咽喉,尽得以病之,而统在君相二火,喉主天气,属肺金,变动为燥,燥则涩而闭。咽主地气,属脾土,变动为湿,湿则肿而胀,皆火郁上焦,致痰涎气血结聚,咽喉肿达于外,麻痒且痛,为缠喉风。肿于两旁为喉痹,其单蛾双蛾,水舌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风,病同于火,故不分也。惟缠喉走马,杀人最速,子和曰: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喉痹多属痰热,重者,用桐油探吐,肺绝喉闭,其脉浮散而微细,其声如鼾,有如痰在喉中响者,此为肺绝之候,宜速用人参汤调入竹沥姜汁服之。若早者,十全七八,次则十全三四,迟则十不救一。缠喉风亦属痰热,谓其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亦用桐油,以鹅翎探吐。喉闭者,取山豆根汁,含咽即开,有药不能进者,急取病患两臂捋数十次,便血聚大指上,以发绳扎住拇指,针刺指甲缝边出血,如放沙一般,左右手皆然,其喉即宽。咽疮喉痛,多属虚热、血虚,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也。虚者,八味加牛膝,五味子煎与食前冷服。实者,黄连、荆芥、薄荷、姜汁硝蜜噙化。喉痛必用荆芥,阴虚火炎上必甲玄参。有方,用茜草一两,作一服者,以其能降血中之火也。有咽痛而诸药不效者,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条红线如发,悬一黑泡,大如樱珠,垂挂到咽门而止,难用深取,宜用土牛膝根,(即鼓槌草,)独条直而肥大者,捣碎入好醋三五滴,同研取汁,滴入鼻中二三点,即系断珠破,吐出瘀血立安。痰结块在喉中,如梗状者,梅核气也,宜噙化丸。阴虚咳嗽,久之喉中痛者,必有疮名肺花疮,坎离加玄参甘桔,不可用冰片吹药。

恐辛散疮转溃也。

喉与咽不同,喉者,脘呼吸之门户,主出而不纳。咽者,胃脘。谷之道路,主纳而不出。盖喉咽司呼吸,主升降,此一身之紧关橐禽也。《经》曰:足少阴所生病者,口渴,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素问》云: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咽痛,不可纳食。又曰:足少阴之络,循喉咙通舌本。凡喉痛者,皆少阴之病,但有寒热虚实之分,少阴之火,直如奔马逆冲于上,到此咽喉紧锁处,气郁结而不得舒、故或肿或痛也,其症必内热口干而赤,痰涎涌上,尺脉必数而无力,盖缘肾水亏损,相火无制而然。须用六味地黄麦冬五味大剂,作汤服之。又有色欲过度,元阳损亏,无根之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者,须八味肾气丸大剂,煎成冰冷与饮,引火归源,庶几可救。此论阴虚咽痛者,如此治法,正褚氏所谓上病疗下也,其间有乳鹅缠喉,二名不同,肿于咽两旁者为双鹅,易治。肿于一边者为单鹅,难治。如有恶寒表症,用荆防败毒散散之。不恶寒而无表症者,惟为辛凉清利,外用鹅翎蘸米醋搅喉中,去尽痰涎,复以鹅翎探吐之。令着实一咯,咯破鹅中紫血即溃,或紫金锭磨下即安,慎勿轻用刀针。古方有用巴豆油染纸作燃子,点火吹灭,以烟熏鼻中,实时口鼻流涎,牙关自开,再用此搐患处即愈。

有阴气大虚,虚火无制、孤阳飞越,客于咽喉,遂成咽痛者,脉必浮大,重取必涩,去死为近,宜人参一味浓煎,细细饮之。如作实症,用以清降之药,祸在反掌。

(愚见人参必同童便制附子同煎,温和食前顿服,则监制虚火下归乃愈。如单用人参细细饮之,恐浮火益炽,亦非稳当。)奈世人但知热咽痛,不知有寒咽痛也。

《经》曰: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咽痛颌肿。陈藏器用附子去皮、脐,炮,炙,切叶,以蜜涂炙,令蜜入内,噙咽其津,甘味尽更易之。仲景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而赤咽痛,以通脉四逆汤。又曰:冬月伏寒,在于肾经,发则咽痛下利,附子汤温其经则愈。又有司天运气,其年乡村相染。若恶寒者,多是暴寒折热,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切忌胆矾酸寒之剂点喉,反使阳郁不伸。又忌:硝黄等寒剂下之,反使阳陷入里,祸不旋踵,须用表散。若甘桔汤之类,东垣曰夏伤寒伏于肾,少阴之经,多咽痛者名肾伤寒也,宜热药冷冻饮料之。

又有喉间作痛,溃烂久而不愈,此必杨梅疮毒,须以萆 汤为主,随症佐以别药。

 方脉喉病合参

甘桔汤

治少阴咽痛。

桔梗 甘草(各等分) 每服五钱,水煎服。

 方脉喉病合参

龙脑硬毒散

治急慢喉痹,咽喉肿塞不通。

盆硝(四钱) 白僵蚕(微炒,去嘴,为末,八钱) 甘草(生末,八钱) 青黛(八钱) 马勃末(三钱)

蒲黄(五钱) 麝香(一钱) 龙脑(一钱) 为末,藏贮瓷盒,每用一钱,新汲水调咽,如是喉痹即破,出血便愈。若非喉痹,自然消散,诸般热肿,用药五分擦在舌上,咽津即愈。

 方脉喉病合参

噙化三黄丸

治咽喉痛大效。

田豆根(一两) 硼砂(二钱) 龙脑(少许) 麝香(少许) 为末,用毒鱼胆为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噙化咽津。

 方脉喉病合参

七室散

治喉痹。

僵蚕(直者,十个) 牙皂(一挺,去皮、弦) 全蝎(十个,头角全者,去毒) 硼砂雄黄 明矾(各一钱) 胆丸(五分) 为末,每用一字,吹喉中即愈。

一方

治乳鹅。用野芥菜捣汁,醋调,以鹅翎探入喉中,吐出涎水即愈。

 方脉喉病合参

乳鹅喉癣方

用白矾一块,挖空,入巴豆一粒,火沸过,去豆为末,吹入少许。

 方脉喉病合参

通无达地散

治诸喉病, 腮肿毒俱效。

连翘 防风 贝母 荆芥 玄参 枳壳 甘草 白芥子 赤芍 天花粉 桔梗 牛蒡子 黄芩 射干 加灯心,水煎服。

一方

治缠喉风,用白矾细末五分,乌鸡子一个,二味调匀,灌喉中立效,活人甚多。

 方脉喉病合参

绛雪散

治咽喉肿痛,不能咽物,及口舌生疮。

龙脑(五分) 硼砂(一钱) 朱砂(三钱) 马牙硝(五分) 寒水石( 熟,二钱) 研匀,每用一字掺于舌上,津咽之。

 方脉喉病合参

三因蜜附子法

治感寒咽闭不能咽。

大附子一枚,生,去皮、脐,切作大片,蜜涂炙令黄,每用一片,口含咽津,候甘味尽,再换一片含之,以效为度。

方脉口唇病合参(附呵欠)

口者,五脏六腑所贯通也,为脾之窍,脏腑之气,皆由此出入。若门户小,脏腑有偏胜之疾,则口有偏胜之症,故肝热口酸,心热口苦,或口舌生疮,脾热口干,肺热口辛,肾热口咸,胃热口淡或口臭。更有因谋虑不决,肝移热于胆,而口苦者,(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倘事或胆不决则害怒,胆汁上益而口苦。)有脾胃气弱,水乘土位,而口酸者;有膀胱移热于小肠,而口糜溃烂者,然口舌生疮,初起不可便用凉药敷掺,恐寒凝不散,内溃奔走,久而难愈,必先用辛轻升散而后清凉,使郁火达外,再视其所因而治之。更有中气不足,脾胃虚衰,不能敛纳下焦阴火,被逼上炎,以致虚阳口疮。丹溪所谓:劳役过度,虚火上炎,游行无制,舌破口疮者,又当从理中汤加附子治之。若作实热,误投凉药,则所害不止口疮矣。口疮者,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治之。如发热作渴饮冷,实热也。轻则用补中益气,重则用六君子汤。饮食少思,大便不实,中气虚也,用人参理中汤。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气虚寒,用附子理中汤,晡热内热,不时而热,血虚也,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麦冬。发热作渴吐痰,小便频数,肾水虚也,用八味丸。日晡发热,或热从小腹起,阴虚也。用四物参术五味麦冬不应,则用加减八味丸。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或从脚起,乃无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补加麦冬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调抹涌泉穴。若概用寒凉,损伤生气,为害匪浅!或问虚寒何以生口疮,而反用附子理中耶?盖因胃虚谷少,则所胜者,肾也。水气之逆而承之,反为寒中,脾胃衰微之火,被迫炎上,作为口疮。《经》曰: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至,阴厥乃格,阳反上行,民病口疮是也,故用参术甘草,补其土,姜附散其寒,火得所助,则接引退舍矣。

《折衷》云:脾脏应肾,通口气,脾口为合,足阳明胃之经,其脉挟口环唇,故脾胃受邪,则唇为之病,风则动,寒则紧,燥则干,热则裂,气郁则生疮,血少则涩而无血色。然六腑之华,亦在唇。《经》云:脾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且肝脉、督脉、冲脉、任脉皆络于唇,一有受邪,则唇为之病。凡唇白者,主唾涎呕逆,诸失血症也。唇黄者,主脾受积热也。唇红紫者,主虫齿积痛也。唇青者,主血虚,脾寒也。唇红者,主烦躁,渴饮也。又有伤寒狐惑,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下唇有疮,虫食其肝者。然唇者,肌肉之本也。人中平满者,为唇反,唇反者,肉先死也。

《灵枢》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为经络之海,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故冲任之脉,不荣口唇而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阴器,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其有天宦者,天生阳气不举,不能御妇,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何也?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冲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由此观之,唇口不独脾胃也。

呵欠者,脾胃中气不足,精神劳倦所致也。《经》曰: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寒善伸数欠。欠者,阳引而上阴引而下,乃精与神不相根据,而阴与阳不相守也。

方脉舌病合参

《经》曰:舌乃心之苗。又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又曰:心脉系舌本,脾脉络舌旁,系舌下,故发为病,或生疮,或重舌木舌诸症,皆二经之所致也。然肝脉亦络舌本,故风寒所中,则蜷缩而不言,七情所郁,则热肿满而不消,心热则裂而疮,脾热则滑而苔,而脾闭则白胎如雪,肝壅热则血上涌。

若舌无故自痹者,不可作风热治,盖由心血不足,血虚火烁耳,理中汤合四物汤治之。

昔有人舌上生疮,久蚀成穴,服凉药不效,此下元虚寒,虚火不降,投养正丹遂愈。

 方脉舌病合参

龙石散

治上膈壅热,口舌生疮,咽嗌肿塞。

朱砂(一钱五分,研) 寒水石( 通赤,三钱二分) 脑子(二分半,研) 为末,每日三五次,夜卧掺贴。

 方脉舌病合参

口疳吹药神方(锦囊秘方)

甚者,加西牛黄一分更好。

冰片(二分) 人中白( ,二钱) 麝香(一分) 铜青(三钱五分) 上研极细,令浓茶净口,吹少许,候痰涎流尽,再吹一二次即煎。

一方

治舌肿,用百草霜为末,好醋调敷立

 方脉舌病合参

升麻散

治上膈热壅,口舌主疮,先用此升发。

升麻(一两五钱) 赤芍药 人参 桔梗 葛根 薄荷 防风(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食后服。

 方脉舌病合参

三黄丸

治三焦实热。

黄芩(春四两、夏秋六两、冬三两) 大黄(春三两、夏一两、秋二两、冬五两)

黄连(春四两、夏五两、秋冬三两) 为末,蜜丸,每服百丸,食后白汤下。

 方脉舌病合参

加味龙胆泻肝汤

治胆痹口苦。

柴胡(一钱) 黄芩(七分) 人参 黄连 天冬 麦冬 山栀 生甘草 龙胆草 知母(各五分) 五味子(七粒) 水煎服。

 方脉舌病合参

加味甘露饮

治胃经客热口臭,牙宣赤眼口疮,上焦消渴,此心肺胃药也。

熟地 生地 天冬 麦冬 枇杷叶(去毛) 黄芩(各一两) 茵陈 枳壳 石斛 甘草(各一两)

犀角(五钱) 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煎,食后临卧温服。

 方脉舌病合参

香薷汤

治口臭。用香薷煎浓汤含之。丹溪云:香薷能治口臭如神。

治口疮,用砂仁火 存性为末,掺上即愈。又方用槟榔火 存性为末,入轻粉敷

 方脉舌病合参

内府治口臭方

用连翘为末,糊丸,食蒜韭之后,茶吞二三钱,口中浊气,化为清气,甚效。

 方脉舌病合参

红芍药散

歌曰:心痛口疮,紫桔红苍,三钱四两,五服安康。上件紫菀、桔梗、红芍药、苍术各等分细末,羊肝四两,批开掺药末三钱,用麻扎定,火内烧令熟,空心食之,白汤送下,大效。

 方脉舌病合参

顺气豁痰汤

治舌痹或麻,此因痰气滞于心胞络。

半夏(用白矾生姜皂角煮过,一钱五分) 茯苓 橘红 栝蒌(去油) 贝母 黄连桔梗 香附(便制) 枳壳(各一钱) 甘草(四分) 姜水煎服。

理中汤

方见中寒门。

 方脉舌病合参

治舌肿胀方

口不能开合以萆麻子,棉纸取去油,将此纸作燃,灯上点着,吹灭将烟熏之,良久则消。

昔人年二十余岁,口臭如登厕。医者曰:肺金本主腥,金为火为乘,火主臭而然也。久则成腐,腐者,肾也。亢极则反兼水化,其病在上,宜涌之,如法果愈。

儿科齿病

走马疳者,多因气虚受寒,郁热在内,或食甜酸盐腻之物,积滞日久,蕴热上冲,齿焦黑烂,间出清血,血聚成脓,脓臭成虫,侵蚀口齿,甚有腮颊穿破,乳食难进,气喘热作而危矣。治法宜内服清解,先去积热,外用温盐水净,吹以去涎拔热之药,切不可纯以寒凉敛遏,以致郁热无从发泄,厥溃更深矣。以走马名之者,盖齿属肾,肾气一虚,则虚火邪热,直奔上焦,势如走马耳。

牙痛者,阳明胃火也。宜内服清胃之剂,外用擦药,拔散火邪。然有气虚,脾胃不足,或服寒凉过多,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是以身反发热者,当以火郁汤,或补中益气汤,不应则用八味地黄汤加牛膝、五味子以导下之,盖牙本骨之余,多属肾经虚火所致耳。

 儿科齿病

牛黄散

治口疳。

牛黄(一分) 人中白(四分) 青黛(四分) 冰片(一分) 象牙(烧灰,四分) 珍珠(乳炙,七粒) 白马蹄(烧灰,四分) 胡黄连 血竭(各四分) 麝香(少许) 为细末,冷浓茶净患处吹之。

 儿科齿病

升阳清胃汤

治牙疳牙痛。

升麻(六分) 石膏(一钱二分) 连翘(一钱) 生地(一钱二分) 牛蒡子(一钱,研)

丹皮(八分) 桔梗(四分) 甘草(三分) 荆芥(四分) 薄荷(四分) 加灯心,水煎。

 儿科齿病

清凉散

青黛 芦荟 胡连 黄柏 儿茶 硼砂(各五分) 冰片(一分) 用冷浓茶,净口吹之。

治小儿走马牙疳,一时腐烂即死,此方极效。

用妇人溺桶中白垢(火 ,一钱) 铜绿(二钱) 麝香(一分) 冰片 牛黄(各一分) 研细敷上立愈。

 儿科齿病

牙疳方

干姜 南枣(各烧存性) 枯白矾(等分) 为末,敷之即愈。

方脉齿病合参

《经》曰:男子八岁,肾气实,而齿更;三八真牙生;五八则齿槁;八八而齿去矣。

女子亦然,以七为数。盖肾主骨,齿者,体之标,髓之所养也。凡齿属肾,上下断属阳明,上龈痛,喜寒饮而恶热饮,取足阳明胃,下断痛,喜热饮而恶寒饮,取手阳明大肠,故病有恶寒热之不同也。凡动摇疼痛出血,或不出血,齿缝疏豁,全具欲落之状者,皆属肾也。《经》曰:肾热者,色黑而齿槁。又曰:少阴经病者,面黑齿长而垢,其虫疳断肿,不动而滞烂痛秽者,此属阳明,或诸经错杂之邪,与外因为患,俱分虚实而治,肾经虚寒者,安肾丸、还少丹,重则八味丸。其冬月大寒犯脑,连头痛齿牙动摇,疼痛者,此太阳并少阴伤寒也。仲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凡肾虚者多有之,加齿痛摇动,肢体倦怠,饮食少思者,脾肾亏损之症,安肾丸补中益气并服。如喜寒恶热者,胃血伤也,消胃汤。恶寒喜热者,胃气伤也,补中益气汤。

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血,上龈属足阳明胃,下龈属手阳明大肠。然齿者,骨也。本乎干元以资始,龈者,肉也,本乎坤元以资生,譬之木生于土,藉土以为养也。故齿之为病,手阳明、足阳明、足少阴三经之所致,盖上下龈属阳明金也。齿属少阴,水也。故阳明实,则荣荫其齿而坚牢,阳明虚,则齿失所养而浮豁。故凡动摇脱落,牙脆剥下齿缝渐稀,畏冷畏热浮豁不坚。隐隐而艰,乃肾之本虚,以致标亦虚焉。至于虫牙浮肿,牙宣出血,臭秽腐烂者,乃肠胃湿热壅盛,所谓热胜则肉腐也。虚者补之,湿热者泻之,胃火壅者清之,风寒外束者散之,外以末药擦之,甚而断烂齿落者,犹土崩而木倒也。其治在断,断坚则齿自固矣。走马疳者,热毒上攻,虚脏所受,肾脏主虚,齿为骨余,上奔而溃,势如走马,故名之。

牙床肿痛,齿痛动摇,或黑烂脱落者,此属阳明湿热,盖此虽属阳明,而生于牙床上下,乃属阳明大肠与胃,犹木生于土也。肠胃伤于美酒浓味,以致湿热上攻,则牙床不清,为肿为痛,或出血,或生虫,由是齿不得而安。如地土不坚而树木为之摇动矣。

此宜泻阳明之湿热,则牙床清宁,齿自安固。如调理不退,落齿一二个者,多死不治。

凡齿病退劳即发,及午后甚者,或口渴面黧及遗精者,皆脾肾虚热,用补中益气,及六味丸或十全大补汤。

海藏云:牙齿等龋,臭秽不可近,数年不愈,当作阳明蓄血治。好饮者,多有此症,桃仁承气汤,为末,蜜丸服之,甚效。

然牙得清凉而痛甚者为寒;口汲凉风而痛止者为热。

牙痛之症,自因伤胃,而素有湿热,故上浮于牙龈之间,遇风寒或冷冻饮料所郁,则湿热不得外达,故作痛也。其病情有标本之分,用药有湿凉之异,当以寒为标,故外擦漱之药,宜用荜茇、细辛之类,辛温以散寒开郁,兼可拔散郁热也。以热为本,故内服之药宜用生地、丹皮、连翘、薄荷之类,辛凉以散热清中。如此内外交攻,标本俱得,岂有不愈者乎。若骤发大痛者,多属龙火。如疾风暴雷,焚灼草木,最速最烈,必用从治之法,热药冷冻饮料,则火得其源而归之矣。若投正治,妄用寒凉,益增其病至若痛不可忍,牵引入脑,喜寒恶热,脉洪数有力者,凉膈散,倍加酒蒸大黄泻之。

 方脉齿病合参

定痛羌活汤

治风热攻注,牙根肿痛。

羌活 防风 川芎 生地(各一钱) 升麻(一钱二分) 细辛(四分) 荆芥 独活薄荷(各六分) 石膏(二钱) 甘草(五分) 水煎食后服。如恶热饮者,加龙胆草(酒洗);湿热甚者,加黄连、山栀。

 方脉齿病合参

安肾丸

治肾虚牙齿豁落隐痛,久服固精补阳。

青盐(炒) 补骨脂(盐水炒) 山药 石斛 白茯苓 巴戟(去心) 菟丝子(酒炒) 杜仲(姜汁炒,各一两) 肉苁蓉(酒浸) 白蒺藜(炒,各二两) 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盐汤下。

 方脉齿病合参

石膏汤

治胃有实热牙痛,或上牙肿痛。

升麻 知母(各一钱) 石膏(一钱五分) 大黄(酒蒸,二钱) 山栀 薄荷 茯苓 连翘(各八分) 朴硝(六分) 甘草(五分) 水煎,食远服,频频口咽即愈。

一方

治牙痛甚者,为末,擦噙即愈。

防风 羌活 青盐 细辛 荜茇 川椒(等分) 为末。

又方

雄黄(一钱) 樟脑(五分) 研细末,痛时擦上,涎出即止。

 方脉齿病合参

擦牙散

用清凉药转痛者,用从治之药擦之。

荜茇 川椒 薄荷 荆芥 细辛 樟脑 青盐 为末,擦牙痛患处,拔出热涎。

一方

神治牙痛。

芹艾(一两) 大蜂窝 用好醋,同二味煎根据,漱口一日即愈。

又方

用牛蒡子,生研绵裹塞痛处,漱去苦水即愈。

又方

牙痛百药不效,用荔枝壳,包青盐烧灰存性,擦牙痛处屡验。

 方脉齿病合参

齿衄固齿擦药方

上好食盐块(煨,四两) 骨碎补(四两) 生软石膏(四两) 鲜槐花(二两)

捣烂为团,晒干,再磨末擦牙甚妙,且能固齿。

 方脉齿病合参

锦囊新定颊肿齿疾神方

治尺脉无力,虚火上攻,寒束内热,颊肿齿疼者,神效。

羌活(二钱) 细辛(八分) 石膏(三钱) 制附子(一铨) 水三钟,煎一钟,食前服。

 方脉齿病合参

固齿方

雄鼠骨 当归 没石子 熟地 榆皮 青盐 细辛(各等分) 上研为细末,绵纸裹成条,置牙床上,则末自不落矣。常有人齿缝出血者,以六味地黄,加骨碎补大剂一服即瘥,间有不痰者,肾中火衰也。再加五味子、肉桂而愈。

 方脉齿病合参

沉香白牙散

揩齿莹净令白,及治口臭。

沉香 麝香(各五分) 细辛 升麻 本 藿香叶 甘松 白芷(各一钱二分五厘)

石膏(一两) 寒水石(一两) 为末,早晚擦牙。

一方加看盐。

 方脉齿病合参

擦牙至宝散(锦囊秘方)

雄鼠骨一副,(其鼠要八两以上者,越大越好,连毛用草纸包七层,再用稻草包紧,黄泥封固,用谷粮火煨熟,去肉拣出全骨,酥油炙黄,研为细末,入后药),北细辛一钱五分,(洗净土晒),破故纸五钱,(青盐水炒),香白芷三钱,(青盐水炒),白石膏五钱,(青盐水炒),全当归五钱(酒炒),怀生地三钱(酒炒),绿升麻二钱(焙),没石子雌雄一对,(酒煮火烘)、真沉香一钱五分,骨碎补五钱,(去毛净蜜水炒),旱莲草五钱,(酒炒),上为细末,同鼠骨末,合在一处,拌匀用银盒或铅盒盛之,每早擦牙漱咽,久而不断。牙齿动摇者,仍可坚固,不动者,永保不动,甚之少年有去牙一二,在三年以内者,竟可复生,颇小而白,久则如故,妙不可言。

 方脉齿病合参

擦牙固齿散

生软石膏(五钱) 骨碎补(六钱,去毛,蜜水拌,晒干,微火焙) 青盐(六钱)

槐花(五钱,晒燥) 寒水石(五钱) 没石子(五钱,油煮火烘) 共为细末,每日擦牙固齿最佳。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