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

  纯阳,性温,味甘、辛。无毒。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乃二经行经之药,太阳经本经药。

  《象》云: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误服,泻人上焦元气。去芦并钗股用。

  《珍》云:身,去身半以上风邪;梢,去身半以下风邪。

  《心》云:又去湿之仙药也,风能胜湿尔。

  《本草》云: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游风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东垣云:防风能制黄 ,黄 得防风,其功愈大。又云:防风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末润剂也。虽与黄 相制,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本草》又云:得泽泻、 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脏风。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卷之三 草部

  升麻

  气平,味苦、甘。微苦,微寒,味薄气浓,阳中之阴也。无毒。

  阳明经本经药,亦走手阳明经、太阴经。

  《象》云: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经伤风之的药也。去黑皮及腐烂者用。若补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若得葱白、白芷之类,亦能走手足阳明、太阴。

  《心》云:发散本经风邪,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气上行。

  《珍》云:脾痹,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东垣云:升麻入足阳明,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发出阳明经汗,或失之过,阳明经燥,太阳经不可解,必传阳明矣。投汤不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远,不同,何以代之?盖以升麻止是引地黄及余药,同入阳明耳。

  仲景云:太阳病,若发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其害不可胜言。又云:太阳几几,无汗者,葛根汤发之。若几几自汗者,表虚也,不宜用此。朱氏用升麻者,以表实无汗也。

  《诀》云: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卷之三 草部

  羌活

  气微温,味苦、甘,平;苦、辛,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足太阳经、厥阴经药,太阳经本经药也。

  《象》云:治肢节痛,利诸节,手足太阳经风药也。加川芎,治足太阳、少阴头痛,透关节。去黑皮并腐烂者用。

  《心》云:去温,湿风。

  《珍》云:骨节痛,非此不能除。

  《液》云:君药也,非无为之主,乃却乱反正之主。太阳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非此不治。又云:羌治,足太阳、厥阴、少阴药也。与独活不分二种,后人用羌活,多用鞭节者;用独活,多用鬼眼者。羌活则气雄,独活则气细,故雄者入足太阳,细者入足少阴也。又钱氏泻青丸用此,壬乙同归一治也。或问:治头痛者何?答曰:巨阳从头走足,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逆而上行,诸阳不得下,故令头痛也。

  卷之三 草部

  独活

  气味与羌活同。无毒。气浓味薄,升也,苦辛。足少阴肾经行经之药。

  《本草》云: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贲豚痫 ,女子疝瘕。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液》云:独活细而低,治足少阴伏风,而不治太阳。故两足寒湿痹,不能动止,非此不能治。

  《象》云:若与细辛同用,治少阴经头痛。一名独摇草,得风不摇,无风自摇。去皮净用。

  《心》云:治风须用,又能燥湿。经云:风能胜湿。

  《珍》云:头眩目晕,非此不能除。

  卷之三 草部

  柴胡

  气平,味微苦,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纯阳,无毒。

  少阳经、厥阴经行《象》云:除虚劳寒热,解肌热,去早晨潮热,妇人产前后必用之药。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能止。治心下痞,胸膈痛。去芦用。

  《心》云:少阳经分之药,引胃气上升,苦寒以发表热。

  《珍》云:去往来寒热,胆瘅,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气,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入足少阳,主东方分也。在经主气,在脏主血。证前行则恶热,却退则恶寒,虽气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经。若佐以三棱、广术、巴豆之类,故能消坚积,是主血也。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主之,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同为调经之剂。

  《衍义》云: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须当斟酌用之。如《经验方》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

  《日华子》云:味甘,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

  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取而用之,不亡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后世所误无穷也。苟有明哲之士,自可处制,中下之士,不肯考究,枉致沦没,可不谨哉,可不戒哉。

  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用柴胡,正合其宜。

  《图经》云:治伤寒有大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柴胡加芒硝等汤,故后人治伤寒热,此为最要之药。

  东垣云:能引清气而行阳道,伤寒外诸药所加,有热则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能引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令是也,欲其如此,又何加之。

  海藏云:能去脏腑内外俱乏,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又入足少阳,盖以少阳之气,初出地之皮为嫩阳,故以少阳当之。

  卷之三 草部

  葛根

  气平,味甘。无毒。

  阳明经引经药,足阳明经行经的药。

  《象》云:治脾虚而渴,除胃热,解酒毒,通行足阳明经之药,去皮用。

  《心》云:止渴升阳。

  《珍》云:益阳生津,勿多用,恐伤胃气。虚渴者,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寒,治消渴,伤寒壮热。花,主消酒。粉,味甘,大寒,主压丹石,去烦热,利大小便,止渴。小儿热秃,以葛根浸、捣汁饮之,良。

  东垣云:葛根甘平,温,世人初病太阳证,便服葛根升麻汤,非也。

  朱奉议云:头痛如欲破者,连须葱白汤饮之,又不已者,葛根葱白汤。

  易老云:用此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即太阳药也。故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内加麻黄、葛根也。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知葛根非太阳药,即阳明药。

  《食疗》云:葛根蒸食之消毒,其粉亦甚妙。其粉以水调三合,能解鸩毒。

  《衍义》云:治中热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

  易老又云:太阳初病未入阳明,头痛者,不可便服葛根发之;若服之,是引贼破家也。

  若头颅痛者,可服之。葛根汤,阳明自中风之仙药也。

  《本草》又云: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卷之三 草部

  威灵仙

  气温,味苦、甘,纯阳。

  《象》云:主诸风湿冷,通五脏,去腹内瘕滞,腰膝冷痛,及治伤损。铁脚者佳。去芦用。

  《心》云:去大肠之风。

  《本草》云:忌茗。

  卷之三 草部

  细辛

  气温,味大辛,纯阳。性温,气浓于味,阳也。无毒。

  少阴经药,手少阴引经之药。

  《象》云:治少阴头痛如神,当少用之。独活为使,为主用。去头芦并叶。华州者佳。

  《珍》云:主少阴经头痛。

  《心》云:主诸项头痛,诸风通用之。味辛热,温阴经,散水寒以去内寒。

  《本草》云: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 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久服明目,利九窍。

  东垣云: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

  易老云:治少阴头痛。太阳则羌活,少阴则细辛,阳明则白芷,厥阴则川芎、吴茱萸,少阳则柴胡。用者随经不可差。细辛香味俱缓,故入少阴,与独活颇相类。

  《本草》又云:曾青、枣根为之使,得当归、芍药、白芷、川芎、牡丹、 本、甘草,共疗妇人。得决明、鲤鱼胆汁、青羊肝,共疗目痛。恶野狼毒、山茱萸、黄 ,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衍义》云:治头面风痛,不可缺也。

  卷之三 草部

  白芷

  气温,味大辛,纯阳。无毒。气味俱轻,阳也。

  阳明经引经药,手阳明经本经药。行足阳明经,于升麻汤四味内加之。

  《象》云:治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药也。以四味升麻汤主之。

  《珍》云:长肌肉,散阳明之风。

  《心》云:治风通用,去肺经风热。

  《本草》云:主女子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日华子》云: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一切疮疥,排脓止痛生肌,去面 疵瘢,明目。其气芳香,治正阳阳明头痛。与辛夷、细辛同用,治鼻病。内托,用此长肌肉,则阳明可知矣。又云:当归为之使,恶旋复花。

  卷之三 草部

  川芎

  气温,味辛,纯阳。无毒。

  入手足厥阴经,少阳经本经药。

  《象》云:补血,治血虚头痛之圣药,妊妇胎不动数月,加当归,二味各二钱,水二盏,煎至一半,服。神效。

  《珍》云:散肝经之风,贯芎治少阳经苦头痛。

  《心》云:治少阳头痛及治风通用。

  《本草》云: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除脑中冷痛,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除内寒。

  《日华子》云:能除鼻洪、吐血及溺血,破症结宿血,养新血。

  易老云: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四物汤所皆用也。入手足厥阴经。

  《衍义》云:头面风不可缺也,然须以他药佐之,若单服久服,则走散真气,即使他药佐之,亦不可久服,中病即便已。

  东垣云:头痛甚者,加蔓荆子;顶与脑痛,加川芎;若头痛者,加 本;诸经若头痛,加细辛。若有热者,不能治。别有青空之剂,为缘诸经头痛,须用四味。

  《本草》又云:白芷为之使,畏黄连。

  卷之三 草部

  麻黄

  气温,味苦,而甘辛,气味俱薄,阳也,升也。甘热,纯阳。无毒。

  手太阴之剂,入足太阳经,走手少阴经,阳明经药。

  《象》云:发太阳、少阴经汗。去节,煮三二沸,去上沫。不则,令人心烦闷。

  《心》云:阳明经药,去表上之寒邪。甘热,去节,解少阴寒,散表寒、发浮热也。

  《珍》云:去荣中寒。

  《本草》云: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液》云:入足太阳、手少阴,能泄卫实发汗,及伤寒无汗,咳嗽。根、节能止汗。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经药,其实荣卫药也。以其在太阳地分,故曰太阳也。本病者即荣卫,肺主卫,心主荣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风、伤寒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药性论》云:君。味甘平,治瘟疫。

  《本草》又云:浓朴为之使,恶辛夷、石苇。

  卷之三 草部

  本

  气温,味大辛、苦,微温;气浓味薄,阳也,升也,纯阳。无毒。

  太阳经本经药。

  《象》云:太阳经风药,治寒邪结郁于本经。治头痛、脑痛;大寒犯脑,令人脑痛,齿亦痛。

  《心》云:专治太阳头痛,其气雄壮。

  《珍》云:治巅顶痛。

  《本草》云: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辟雾露,润泽,疗风邪 曳,金疮,可作沐药、面脂。实,主流风四肢。恶 茹。此与木香,同治雾露之气;与白芷,同作面脂药治疗。

  仲景云:清明以前,立秋以后,凡中雾露之气,皆为伤寒。又云清邪中于上焦,皆雾露之气,神术、白术汤内加木香、 本,择其可而用之。此既治风,又治湿,亦各从其类也。

  卷之三 草部

  桔梗

  气微温,味辛、苦,阳中之阳。味浓,气轻,阳中之阴也。有小毒。

  入足少阴经,入手太阴肺经药。

  《象》云:治咽喉痛,利肺气。去芦,米泔浸一宿,焙干用。

  《珍》云:阳中之阴,谓之“舟楫”,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

  《心》云:利咽嗌胸膈之气。以其色白,故属肺。辛、甘,微温,治寒呕,若咽中痛,桔梗能散之也。

  《本草》云: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咽喉痛,下蛊毒。

  易老云:与国老并行,同为舟楫之剂。如将军苦泄峻下之药,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非此辛甘不居,譬如铁石入江,非舟楫不载,故用辛甘之剂以升之也。

  《衍义》云:治肺热气奔促,咳逆,肺痈排脓。

  《本草》又云:节皮为之使。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硝石、石膏,疗伤寒。畏白芨、龙眼、龙胆。

  卷之三 草部

  鼠粘子

  气平,味辛,辛温。

  《象》云: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珍》云:润肺散气。

  卷之三 草部

  秦艽

  气微温,味苦、辛,阴中微阳。

  手阳明经药。

  《象》云:主寒热邪气,风湿痹,下水,利小便。治黄病骨蒸。治口禁及肠风泻血。

  去芦用。

  《珍》云:去手阳明经下牙痛,口疮毒,去本经风湿。

  《本草》云:菖蒲为之使。

  卷之三 草部

  天麻

  气平,味苦。无毒。

  《象》云:治头风。

  《本草》云: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其苗名定风草。

  卷之三 草部

  黑附子

  气热,味大辛,纯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通行诸经引用药。

  入手少阳经三焦、命门之剂。

  《象》云: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肾中寒甚,白术为佐,名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也,湿药中少加之,通行诸经引用药也。治经闭。慢火炮。

  《珍》云:治脾湿肾寒。

  《本草》云: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 拘挛,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利赤白,坚肌骨,强阴,堕胎,为百药之长。

  《液》云: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附子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四逆也。

  《本草》又云: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 、人参。冬月采为附子,春月采为乌头。

  卷之三 草部

  乌头

  气热,味大辛,辛、甘,大热。有大毒。行诸经。

  《象》云: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慢火炮拆,去皮用。

  《本草》云: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堕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

  《液》云:乌、附、天雄、侧子之属,皆水浸炮裂,去皮脐用之。多有外黄里白。劣性尚在,莫若乘热切作片子,再炒,令表里皆黄,内外一色,劣性皆去,却为良也。世人罕如此制之。

  卷之三 草部

  缩砂

  气温,味辛。无毒。

  入手足太阴经、阳明经、太阳经、足少阴经。

  《象》云: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劳虚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

  《本草》云: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虚痛,下气。

  《液》云:与白檀、豆蔻为使,则入肺;与人参、益智为使,则入脾;与黄柏、茯苓为使,则入肾;与赤、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

  卷之三 草部

  荜澄茄

  气温,味辛。无毒。

  《本草》云:主下气消食,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

  卷之三 草部

  荜拨

  气温,味辛。无毒。

  《本草》云:主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 癖。

  《衍义》云:走肠胃中冷气,呕吐,心腹满痛,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卷之三 草部

  香附子

  气微寒,味甘,阳中之阴。无毒。

  《本草》云: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令人益气、长须眉。后世人用治崩漏,本草不言治崩漏。

  《图经》云:膀胱、两胁气妨,常日忧愁不乐,饮食不多,皮肤瘙痒瘾疹,日渐瘦损,心忪少气。以是知益气,血中之气药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陈也。与巴豆同治泄泻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珍》云:快气。

  卷之三 草部

  草豆蔻

  气热,味大辛,阳也。辛温。无毒。

  入足太阴经、阳明经。

  《象》云:治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心与胃痛。面包煨熟,去面用。

  《珍》云:益脾胃,去寒。

  《本草》云: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下气,胀满短气,消酒进食,止霍乱,治一切冷气,调中补胃健脾,亦能消食。

  《衍义》云:性温,而调散冷气力甚速。虚弱不能饮食,宜此与木瓜、乌梅、缩砂、益智、曲、 、盐、炒姜也。

  卷之三 草部

  白豆蔻

  气热,味大辛,味薄气浓,阳也。辛,大温。无毒。

  入手太阴经。

  《珍》云:主积冷气,散肺中滞气,宽膈,止吐逆,治反胃,消谷下气进食,去皮用。

  《心》云:专入肺经,去白睛翳膜。红者,不宜多用。

  《本草》云:主积聚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液》云:入手太阴,别有清高之气,上焦元气不足,以此补之。

  卷之三 草部

  延胡索

  气温,味辛。苦、辛,温。无毒。

  入手足太阴经。

  《象》云:破血治气,月水不调,小腹痛,暖腰膝,破症瘕。碎用。

  《液》云:治心气痛、小腹痛,有神。主破血,产后诸疾,因血为病者。妇人月水不调,腹中结块,崩漏淋露,暴血上行,因损下血。

  卷之三 草部

  茴香

  气平,味辛。无毒。

  入手足少阴经,太阳经药。《象》云:破一切臭气,调中止呕下食。炒黄色,碎用。

  《本草》云:主诸 、霍乱及蛇伤。又能治肾劳, 疝气,开胃下食。又治膀胱阴痛,香港脚,少腹痛不可忍。

  《液》云:茴香本治膀胱药,以其先丙,故云小肠也,能润丙燥。以其先戊,故从丙至壬。又手足少阴二药,以开上下经之通道,所以壬与丙交也。

  卷之三 草部

  红蓝花

  气温,味辛。辛而甘温苦,阴中之阳。无毒。

  《象》云:治产后口噤血晕,腹内恶血不尽,绞痛。破留血,神效。搓碎用。

  《心》云:和血,与当归同用。

  《珍》云:入心养血。谓苦为阴中之阳,故入心。

  《本草》云:主产后血晕,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其苗,生捣敷游肿。

  其子,吞数粒,主天行疮子不出。其胭脂,主小儿 耳,滴耳中。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中血气刺痛,用红花一大两,分为四分,酒一大升,煎强半,顿服之。

  卷之三 草部

  良姜

  气热,味辛,纯阳。

  《本草》云:治胃中冷逆,霍乱腹痛,反胃呕食,转筋泻痢。下气,消宿食。

  《心》云:健脾胃。

  卷之三 草部

  黄

  气温,味甘,纯阳。甘,微温,性平。无毒。入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之剂。

  《象》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入皮毛,泻肺中火。如脉弦自汗,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去芦用。

  《珍》云:益胃气,去肌热,诸痛必用之。

  《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

  《本草》云: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有白水 、赤水 、木 ,功用皆同。惟木 茎短而理横,折之如绵,皮黄褐色,肉中白色,谓之绵黄 。其坚脆而味苦者,乃苜蓿根也。又云,破症癖,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及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调,消渴痰嗽。又治头风热毒,目赤,骨蒸。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 与桂同功,特味稍异,比桂但甘平,不辛热耳。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 ,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颇能乱真,用者宜审。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今《本草》、《图经》只言河东者,沁州绵上是也,故谓之绵 。味甘如蜜,兼体骨柔软如绵,世以为如绵,非也。别说云,黄 本出绵上为良,故《图经》所绘者,宪水者也,与绵上相邻,盖以地产为“绵”。

  若以柔韧为“绵”,则伪者亦柔。但以干脆甘苦为别耳。

  东垣云:黄 、人参、甘草三味,退热之圣药也。《灵枢》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异耳。亦在佐使。桂则通血也,能破血而实卫气,通内而实外者欤。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则 为实气也。恶鳖甲。

  卷之三 草部

  苍术

  气温,味甘。

  入足阳明、太阴经。

  《象》云:主治同白术,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小,如白术也。《衍义》云:其长如大拇指,肥实,皮色褐,气味辛烈,须米泔浸洗,再换泔浸二日,去上粗皮。

  东垣云:入足阳明、太阴,能健胃安脾。

  《本草》但言:术,不分苍、白。其苍术别有雄壮之气,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

  海藏云:苍、白有止、发之异,其余主治,并见《图经》。

  卷之三 草部

  白术

  气温,味甘。苦而甘、温,味浓气薄,阴中阳也。无毒。

  入手太阳、少阴经,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四经。

  《象》云: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除胃中热,去诸经之湿,理胃。

  洁古云:温中去湿,除热,降胃气,苍术亦同,但味颇浓耳。下行则用之,甘温补阳,健脾逐水,寒氵㸒所胜,缓脾生津去湿,渴者用之。

  《本草》:在术条下,无苍、白之名。近多用白术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

  洁古又云: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除湿利水道,如何是益津液。

  卷之三 草部

  当归

  气温,味辛甘而大温,气味俱轻,阳也。甘辛,阳中微阴。无毒。

  入手少阴经,足太阴经、厥阴经。

  《象》云: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先水洗去土,酒制过,或火干、日干入药,血病须用。去芦用。

  《心》云:治血通用。能除血刺痛,以甘故能和血,辛温以润内寒,当归之苦以助心散寒。《珍》云: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治上,酒浸;治外,酒洗。糖色,嚼之大辛,可能溃坚。与菖蒲、海藻相反。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汁饮之。温中止痛及腰痛,除客血内塞,中风 ,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气血昏乱,服之即定。有各归气血之功,故名当归。

  雷公云:得酒浸过,良。若要破血,即使头节硬实处;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若一时用,不如不使。

  易老云:用头,则破血;用尾,则止血;若全用,则一破一止,则和血也。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头能破血,身能养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参、 皆能补血;在牵牛、大黄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当知。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诸经头痛,俱在细辛条下。

  惟酒蒸当归,又治头痛,以其诸头痛皆属木,故以血药主之。

  《药性论》云:臣。畏生姜,恶湿面。

  《经》云:当归主咳逆上气。当归血药,如何治胸中气。

  《药性论》云:补女子诸不足。此说尽当归之用矣。

  卷之三 草部

  芍药

  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浓,阴也,降也。阴中之阳。有小毒。

  入手、足太阴经。

  《象》云: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黄芩,如恶寒腹痛,加肉桂一钱,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半,此仲景神方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钱半,水二盏,煎一半。去皮用。

  《心》云:脾经之药,收阴气,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阳而收阴气,泄邪气,扶阴。

  与生姜同用,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不通,肺燥气热。酸收甘缓,下利必用之药。

  《珍》云: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

  《本草》云: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

  《衍义》云: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者,山中者佳,花叶多则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有色白粗肥者,亦好,余如经。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泻。

  东垣云:但涩者为上。或问:古今方论中多以涩为收,今《本经》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东垣云:芍药能停诸湿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药,所当知之。又问:有缓中一句,何谓缓中?东垣云:损其肝者缓其中。又问当用何药以治之?东垣云:当用四物汤,以其内有芍药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血。入手、足太阴经。大抵酸涩者为上,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经。收降之体,故又能至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也。后人用赤泻白补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补,色在南方故泄也。

  《本草》云: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肾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阴滋湿,故小便得通也。

  《难经》云: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没药、乌药、雷丸为之使。

  《本草》又云: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液》云:腹中虚痛,脾经也,非芍药不除。补津液停湿之剂。

  卷之三 草部

  熟地黄

  气寒,味苦,阴中之阳。甘,微苦,味浓气薄,阴中阳也。无毒。

  入手足少阴《象》云:酒洒,蒸如乌金,假酒力则微温,大补,血衰者须用之。善黑须发。忌萝卜。

  《珍》云:若治外、治上,酒制。

  《心》云:生则性大寒而凉血,熟则性寒而消肾。

  《本草》云: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生者,尤良。得清酒、麦门冬,尤良。

  恶贝母。畏芜荑。

  东垣云: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火力蒸九数,故能补肾中元气。仲景制八味丸,以熟地黄为诸药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汤液四物以治藏血之脏,亦以干熟地黄为君者,癸乙同归一治也。蒸捣不可犯铁,若犯铁,令人消肾。

  陈藏器云:蒸干即温补,生干即平宣。

  《机要》云:熟地黄,脐下发痛者,肾经也,非地黄不能除。补肾益阴之剂,二宜丸加当归为补髓。

  卷之三 草部

  生地黄

  气寒,味苦,阴中之阳。甘、苦,大寒。无毒。

  入手太阳经、少阴经之剂。

  《象》云: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损胃气。

  《珍》云:生血凉血。

  《本草》云: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

  《液》云:手少阴,又为手太阳之剂,故钱氏泻丙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入四散例。

  《心》云:苦甘,阴中微阳,酒浸上行、外行。生血,凉血去热。恶贝母,畏芜荑。

  卷之三 草部

  山药

  气温,味甘平。无毒。

  手太阴经药。

  《本草》云:主补中益气,除热强阴。主头面游风,风头眼眩。下气,充五脏,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延年不饥。手太阴药,润皮毛燥,凉而能补,与二门冬、紫芝为之使,恶甘遂。

  东垣云: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以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以此物润之。

  卷之三 草部

  麻仁

  味甘、平。无毒。

  入足太阴经,手阳明经。

  《本草》云:主补中益气,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长发,可为沐药。久服肥健不老。

  《液》云:入足太阴、手阳明。汗多、冒热、便难,三者皆燥湿而亡津液,故曰脾约。

  约者,约束之义,《内经》谓:燥者润之,故仲景以麻仁润足太阴之燥及通肠也。

  卷之三 草部

  薏苡仁

  气微寒,味甘。无毒。

  《本草》云: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久服,轻身益气。其根能下三虫。仲景治风湿燥痛,日晡所剧者,与麻黄杏子薏苡仁汤。

  卷之三 草部

  甘草

  气平,味甘,阳也。无毒。

  入足厥阴经、太阴经、少阴经。

  《象》云: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名国老。去皮用。甘草梢子生用为君,去茎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为主,尤妙。

  《心》云: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经曰:甘以缓之。阳不足,补之以甘,中满禁用。寒热皆用,调和药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除热,缓正气,缓阴血,润肌。

  《珍》云:养血补胃,梢子去肾中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

  《本草》云: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 ,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故名国老。

  《药性论》云:君。忌猪肉。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

  又曰:甘者令人中满。又曰:中满者勿食甘。即知非中满药也。甘入脾,归其所喜攻也。

  或问:附子理中、调胃承气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调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湿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本草》谓: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名为国老,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泻,居中之道尽矣。入足厥阴、太阴、少阴,能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能消五发之疮疽。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服之。消疮与黄 同功,黄 亦能消诸肿毒疮疽。修治之法与甘草同。

  《本草》又云: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卷之三 草部

  白前

  气微温,味甘,微寒。无毒。

  《本草》云: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状似白薇、牛膝辈。

  《衍义》云:白前保定肺气,治嗽多用,白而长于细辛,但粗而脆,不似细辛之柔。若以温药相佐使则尤佳。仲景用。

  卷之三 草部

  白薇

  气大寒,味苦、咸,平。无毒。

  《本草》云: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近道处处有之,状似牛膝、白前而短小。疗惊邪风狂 病。

  《液》云: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妇人,以《本经》疗伤中、下淋露故也。

  《本草》又云:恶黄 、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山茱萸、大枣。

  卷之三 草部

  前胡

  气微寒,味苦。无毒。

  《本草》云: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半夏为使。恶皂荚,畏藜芦。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