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

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胀满。

○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

○脏寒生满病。

○备化之纪,其病痞。

○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

○敦阜之化,其病胀满。(《素问》)

哲言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金匮》)

痞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与胀满有别,惟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有中气久虚,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有过服消克,不能输化饮食而为痞者;有湿热痰气,上逆阳位而为痞者。(朱丹溪)

凡胸中满心下满者,皆气也。腹中满者,或燥矢,或宿食也。少腹满者,或溺;或血停蓄也。清阳出上窍,故上满者为气而非物;浊阴出下窍,故下满者为物而非气也。(《医方集解》)

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此出而不纳也。中焦如沤,沤不利则为留饮,久为中满,此上不能纳而下不能出也。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此上能纳而下不能出也。(王好古)

胃口之上为心下,居阳部而受气最清,所云上焦如雾者是也。清处何由凝浊而见痞满?知有所填也。冷则生气,寒则冱血,为痰为食,所填不一。俱宜温以豁之,先使上焦开发,阳气得伸,然后导除其下。(程郊倩)

补编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金匮》)

按此篇无治虚寒腹满之方,当与温药之下,当有宜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十四字,必是脱简。阅《伤寒·太阴篇》自知,当补之。(《医宗金鉴》)

虚痞不食,大便利;实痞能食,大便闭。虚痞以芍药、陈皮和之;实痞以浓朴、枳实消之。(《证治汇补》)

天地不交而成否,此脾之清气不升而下溜,胃之浊气不降而上逆,当用补中益气汤加苓、泽。盖升、柴从九地之下而升其清气,苓、泽从九天之上而降其浊气,即所以交否而为泰矣。

○邪气作痞,宜用疏剂。若气不顺逆上为痞,此乃虚痞,愈疏而痞愈作,宜于补剂中微兼疏通,不可过用辛香。古人治泻后膈痞,用理中丸,即此意也。

○举世治中满痞胀,不问虚实,咸禁甘草。殊不知古人所谓中满勿食甘者,指实满而言。若自觉满而外无腹胀之形者,当以甘治之。(朱丹溪)

时至秋初,阳气下坠,因夏间之湿热尚在胸中,致有痞满不宽之证,用不换金正气散以去湿。湿去则金清,金清则降下之令复,譬如主人久不在家,家中为污秽所塞,扫除污秽以俟主回之意。(《慎柔五书》)

古方治痞,用芩、连、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姜、夏之辛以散之;参、术之甘以补之;苓、泻之淡以渗之。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果有内实,庶可略与消导。世治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虽临时通快,痞若再作,危殆滋甚。

○痞满之病,人皆知气之不运也。独东垣以血病言之,谓下多亡阴而损其血,此前人所未论及。世之用气药治痞不效者,盖不知此理耳。(刘宗浓)

有患下焦虚极,上焦痞满,若补其下焦之虚,则上焦痞满益甚,若攻其上焦痞满,则下焦之虚复剧,不若以疏启其中而峻补其下,法于参、术、归、 药中,佐以陈皮、浓朴、香砂之类一、二味以制之。不可独攻,不可单补,不可先攻后补,惟应攻补相兼,求功岁月,乃可万全。(罗赤诚)

丹参去瘀生新,乃治痞之要药。(《见闻录》)

凡治病伤其胸中正气,致令痞塞痹痛者,此为医咎。自昔通弊,限于不知,今特着为戒律,不可获罪于冥冥矣。(《医门法律》)

脉候

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则可治,虚则危急。(《脉诀举要》)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