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损痨瘵,真元病也。虚者,气血之虚。损者,脏腑之损。虚久致损,五脏皆有。损肺伤气,毛槁皮焦,急宜养气(宜四君子汤)。损心伤神,血脉不荣,急调荣卫(宜八珍汤)。损肝伤筋,筋缓不收,急当缓中(宜牛膝丸、八味丸)。损肾伤精,骨髓消减,急须益精(宜金刚丸、煨肾丸)。损脾伤仓廪,饮食不为肌肤,急应时饮食,适寒温(宜十全大补汤)。五脏之气,有一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痨者,劳也,劳困疲惫也。瘵者,败也,羸败凋敝也。虚损痨瘵,其病相因,其实由于五脏如此。然五脏虽分,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阳虚,曰阴虚。阳气阴血,精又为血本,不离气血,不外水火,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为气,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此虚损之大概。而气血阴阳,各有专主,认得真确,方可施治。气虚者,脾肺二经虚也,或饮食,或劳倦,气衰火旺,四肢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自汗心烦,必温补中气(宜补中益气汤)。血虚者,心肝二经虚也,吐血泻血,女人产后,或崩漏,或诸血失道妄行,眼花头晕,渐至吐血不止,或干血痨(宜四物汤、当归补血汤)。而阳虚阴虚,则又皆属肾。阳虚者,肾中真阳虚也,真阳即真火,审是火虚,右尺必弱,只宜大补元阳,亦不可伤阴气,忌凉润,恐补阴邪也,尤忌辛散,恐伤阴气也,惟喜甘温益火之品,补阳以配阴(宜八味丸),沉阴自敛,阴从乎阳矣,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阴虚者,肾中真阴虚也,真阴即肾水,审是水虚,脉必细数,只宜大补真阴,亦不可伐阳气,忌辛燥,恐助阳邪也,尤忌苦寒,恐伐元阳也,惟喜纯甘壮水之剂,补阴以配阳(宜六味丸加杞子、鱼鳔),虚火自降,而阳归于阴矣,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也。而二者之为病亦各有异,阳虚所生病,为热痨,口干咽痛,舌疮,涕唾稠粘,手足心热,大便燥,小便赤。然至咽疮失音,或尪羸,阳不举,脉细无根,脉数不伦渐已成瘵而难救(宜逍遥散、坎离既济丹)。阴虚所生病,为虚痨,吐痰白色,胃逆不思饮食,恶食,食不化,遗浊,便溏泄。然至泄不已,神瘁肉削,渐已成瘵而难救(宜人参养荣汤、三白广生汤)。二病之原,皆由劳心好色,以至真阳衰惫,邪火盛炽,真阴亏损,虚火炎烁,由是火蒸于上,则为咳血(宜五汁膏),为潮热(宜清骨散),火动于下,则为精浊(宜龙齿丸),为泄泻(宜归脾汤、三白广生汤),诸证蜂起矣。

然病之原,虽属阴阳之虚,而其证必各见于一经,就其证之所见,以审知为何经,而因以辨乎阴阳之所属,然后可与疗治。何言之?如现患精浊,又兼胫酸腰背拘急,知其病在肾也(宜大菟丝子丸、补中地黄丸)。现患喘咳嗽血,又兼皮枯,鼻塞声重,知其病在肺也(宜保和汤)。现患咯血多汗又兼惊惕,口舌疮,知其病在心也(宜圣俞汤)。现患梦遗,又兼胁疼,善怒,项强,知其病在肝也(宜补肝汤、柴胡疏肝散,两方参用)。现患溏泄,又兼腹痛痞块,饮食无味,四肢倦怠,知其病在脾也(宜调中益气汤)。此皆由阴阳之虚,以致病成于五脏者也。而犹不止此也,有杂病久不愈,病久必虚,虚久成痨者(宜调荣养卫丸)。有思虑过度,心气不舒,郁热熏蒸胸中,因生内热,而成痨者(宜归脾汤)。有房劳精损困乏,虚火目晕,耳聋遗精,步履欹邪,而成痨者(宜鹿胎丸)。有饥饱伤脾,而成痨者(宜补中益气汤加柴胡、山药)。有积劳虚损,体瘦气短,好卧,寒热,而成痨者(宜十四味建中汤)。有负重受伤,而成痨者(宜补中益气汤,如病久再为加减)。有盛暑劳碌受伤,而成痨者(宜清暑益气汤)。有纵酒伤脾,而成痨者(宜葛花解酲汤)。有老人气血两亏,下体痿弱,不善食,而成痨者(宜嵩崖脾肾丸,常服神仙延寿酒)。有童男女禀受母胎之气,骨蒸黄瘦,口臭肌热,而成痨者(宜麦煎散)。有妇人女子经闭,或血热血枯而成痨者(宜逍遥散、补血养阴丸)。有情窦初开,有其心而无其事,邪火煎耗真阴,而成痨者(宜清离滋坎丸)。种种病因,难更仆数,而治之之法,要不外温补滋补两端,以阳虚即宜温,阴虚即宜滋也。然即用温不得偏任辛香丁附之属,即用滋不得偏任苦寒知柏之属,此士材所必谆谆诰诫也。由是推之,阳为气,阴为血,即阴阳之须补,益可知气血之应补矣。然古人云阳生则阴长,又云血脱者补气,实以气药有行血之功,血药无益气之理也。又况血药滞腻,非痰多食少者所宜,血药清润,久用必多泄滑之患乎。夫虚痨之证,疑难不少,阴虚火动,内热烁金,必致损肺,寒热内炽,多服寒凉,必致伤脾,补脾必碍肺,须知燥热能食而不泄者,急当润肺,兼补脾(宜滋阴清化丸加白术、建莲)。若虚羸食少而肠滑者,虽喘嗽不宁,但当补脾,而清润宜戒(宜三白广生汤),以土能生金,金不能培土,故补脾尤要也,古人谓痨病多死于泄泻,职是故耳。又如脾肾法宜兼补,但甘寒补肾不利于脾,辛温快脾益伤于肾,即两者而衡之,土能生金,金为水母,即肾虚宜补,当更扶脾,即欲壮脾,不忘养肾可耳(或滋肾,而佐以沉、术、砂、莲。或快脾,而佐以菟丝、五味)。故许学士有补肾不如补脾,孙真人有补脾不如补肾之说,两家虽似相反,要皆为虚痨家指示要法,医者当必辨证察脉,或补脾,或补肾,各当其施,庶无偏之弊。盖以血之原在肾,气之原在脾,故肺气受伤,而土为金母,必求助于脾,肝血受伤,而水为木母,必借资于肾,此二脏乘,则百疾作,二脏安,则百脉调,而病自息也。

且夫虚痨之由,有寒有热,皆由虚而感,感乎寒者阳伤,伤则虚,阳虚必阴盛,故受损自上而下,由肺而心而胃,治宜辛甘淡(宜二术、当归、茯苓、茯神、桑皮、橘皮),过于胃,则不可治也;感乎热者阴伤,伤则虚,阴虚必阳盛,故受损自下而上,由肾而肝而脾,治宜甘缓温(宜地黄、丹皮、白芍、知母、山萸、石斛、麦冬),过于脾,则不可治也。经曰: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阴盛生内寒,而寒与热二者常相因,而热为甚,故治之者必以热为凭,而寒为验。盖痨病必发热,其发热之由不一,有气虚热,必兼少气自汗,体倦心烦(宜八珍汤加减)。有血虚热,必兼燥渴,睡卧不安(宜圣愈汤、人中白丸,两方参酌用)。有往来潮热,必兼自汗食少,膝软骨节疼(宜参苓建中汤)。有骨蒸热必兼肌瘦,舌红颊赤(宜龟甲散、河车丸、二仙胶)。有五心热必兼体疼,口干颊赤发热(宜逍遥散、十全大补汤)。有遍体发热,必兼瘦削神困(宜十四味建中汤)。有病久结痰成积,腹胁常热,惟头面手足于寅卯时乍凉(宜六君子汤送滚痰丸二钱,先以润肠丸分三次投之,使其徐化,六君子汤中加姜汁、竹沥尤妙)。此热之见于身体显而可验者也。若五脏之热,尤不可不审。大约肺热轻手即得,略重全无,肺主皮毛也,日西尤甚,必兼喘咳,洒淅,善嚏,善悲,缺盆痛,胸中及肩臂皆痛,脐右胀痛,小便数,皮肤痛及麻木(宜茯苓、麦冬、五味、山药、紫菀、百合以补之,桑皮、葶苈、枳壳、苏子以泻之,干姜、豆蔻、木香、款冬花以温之,二母、沙参、元参、山栀、黄芩、花粉、马兜铃以凉之)。心热微按之,皮毛之下,肌肉之上乃得,心主血脉也。日中尤甚,必兼烦心,掌热而呕,善笑,善忘,善惊不寐,筑筑然动,舌破,消渴,口苦,心胸间汗(宜丹参、龙眼、茯神、归身、麦冬、山药以补之,黄连以泻之,菖蒲、益智以温之,竹叶、犀角、连翘、朱砂、牛黄、天冬以凉之)。脾热轻重按俱不得,热在不轻不重间,脾主肌肉也,夜尤甚,必兼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泄泻溺闭,面黄口甘,舌强痛,吐逆,不贪食,不化食,抢心,善味,善饥,善嘻,当脐痛,腹胀肠鸣,肉痛足肿(宜参、苓、术、草、陈皮、扁豆、山药、苡仁以补之,姜、附、丁桂以温之,石膏、滑石、元明粉以凉之)。肝热按至肌肉之下,骨之上乃得,肝主筋也,寅卯时尤甚,必兼多怒多惊,便难,转筋挛急,四肢困热,满闷,筋痿不能起,头痛,耳聋,颊肿,面青,目肿痛,两胁小腹痛,呕逆作酸,睾疝,冒眩,多瘈(宜阿胶、山药、木瓜、枣仁以补之,青皮、青黛、柴胡、白芍、黄连、木通、龙胆草以泻之,木香、吴萸、肉桂以温之,甘菊、车前子、柴胡、山栀以凉之)。肾热极重按至骨乃得,肾主骨也,亥子时尤甚,必兼腰膝脊臂股后痛,耳鸣,遗泄,二便不调,骨痿不能起,眇中青,面黑,口干,咯血,饥不欲食,腹大,胫肿,少腹气逆急痛,下肿,肠,阴下湿痒,手指青黑厥逆,足下热,嗜卧,坐而欲起,善怒,四肢不收(宜地黄、杞子、山药、桑螵蛸、龟板、牛膝、山萸、杜仲、五味子以补之,知母、泽泻以泻之,鹿茸、肉桂、附子、鹿角胶、补骨脂、沉香、肉苁蓉以温之,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以凉之)。以上皆痨成于五脏,其热之发,因而各异者也。然五脏虽皆有痨,而心肾尤多,固有不可不知者。盖心主血,肾主精,天下之人,大抵劳心好色者众,精伤血耗,痨自成也。诚察乎此,惟当温养滋补,调心益肾(宜还少丹、坎离既济丹),一切热药凉药安可偏任哉?

痨病多吐血,吐血之原,未有不由五脏来者。咳嗽血出于肺,因悲忧所致也(宜二冬、二母、桔梗、黄芩)。痰涎血出于脾,因思虑所致也(宜生地、石斛、葛根、丹皮、甘草、茯苓、陈皮、黄芪)。吐血出于心,因惊恐所致也(宜丹参、山药、麦冬、茯神、当归、生地)。吐血多块出于肝,因恚怒所致也(宜柴胡、芍药、山栀、丹皮、枣仁、生地、沉香)。咯血出于肾,因房欲所致也(宜生地、丹皮、茯苓、远志、阿胶、知母、黄柏)。呕血出于胃,中气失调,邪热在中所致也(宜犀角、地黄、丹皮、甘草、元明粉)。其余致血之由正多,而止血之法,又必各从其类。有由酒伤者,用解止之(宜葛根、蔻仁、侧柏、茅花)。有由食积者,用消止之(宜白术、陈皮、山楂、神曲)。有由血热者,用凉止之(宜山栀炭、黄连炭)。有由血寒者,用温止之(宜血余灰、干姜炭)。有由血滑者,用涩止之(宜棕灰、荷叶灰)。有由血虚者,用补止之(宜发灰、地黄灰)。有由怒伤肝木,血菀于上者,必令人搏厥,用平止之(宜沉香、木瓜、青皮、丹皮、白芍)。有由血瘀在中者,必脉沉实,腹中满痛,用行止之(宜当归、降香、木香、蓬术、桃仁、延胡索、赤芍药)。有由血溢者,被触伤破,泉涌不止,用补止之(宜十全大补汤频频多服)。有由血脱者,九窍齐出,亦用补止之(宜急用发灰、大蓟汁,人参汤调服)。此外有积劳吐血,久病后吐血,多而久不止者(并宜独参汤)。或内多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宜大黄䗪虫丸)。皆当加意治之。是知血宜静宜下,七情妄动,形体疲劳,阳火相迫错行,必脉洪口渴便结,用凉药救之(宜黄芩、黄连、生地、竹叶、麦冬、丹皮)。若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血亦妄行,必有虚冷之状,盖阳虚阴必走是也(宜八味丸,或理中汤加乌药、木香)。而古人谓血以下行为顺,上出为逆,吐血初起,宜食大黄下之,又谓亡血失血,虚家禁下,非两言之相背也,须知宜行者蓄妄之初,禁下者亡失之后,固不可混视也。总之,治血之法,不外治肝,而治肝之余,必兼补水顺气。盖气有余即是火,血随气上,补水则火自降,顺气则血不升也(补水宜熟地、牛膝、丹皮等,顺气宜苏子、沉香、橘红等。童便能使浊阴归下窍,兼能行瘀,藕汁能达血无滞,兼能止涩)。若《内经》云:凡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变,皆能失血,若不察其所因,概与凉折,必生变,医者不可不知。古人治血,多以胃药收功,如乌药、沉香、炮姜、姜、枣,称为虚家神剂,医者又不可不知。以上治血之大凡也。痨病必咳嗽,或由阴伤阳浮,水涸金燥喉痒而咳,宜用甘润养肺,水旺气复而咳自已(宜麦冬、花粉、生地、杏仁、橘红、阿胶、桔梗)。或由脾胃先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水冷金寒而咳(宜立效方加羌活、陈皮、白术)。或由火烁肺金而咳(宜六味丸)。或由命门火衰,气不化水而咳(宜于治咳药中加附子、肉桂、人参、羌活)。至痨嗽失音,肺气郁也(宜杏仁膏)。痨嗽兼喘,痰涎涌也(宜五汁膏)。痨嗽痰热渴汗,心脾伤也(宜滋阴清化丸)。以上治咳之大凡也,参看咳嗽门更详。虚痨之属,有桃花疰,其证面色不衰,肌肤不瘦,外如无病,内实虚伤,须审现在何证,及伤在何脏以治之(大概宜用紫金锭、苏合丸、或回春避邪丹等方)。又有传尸痨,乃鬼作虫而为祟,其证沉沉默默,不知所苦,经时累月,渐渐羸顿,至于死亡,治法以固本为先,祛虫为次(固本宜人参养荣汤、八味丸,祛虫宜十疰丸、桃奴丸、紫金锭)。嗟乎!虚劳为病,亦既甚矣,苟非洞其源,彻其流,何以云治乎?故知治痨之法,不可偏热,不可偏凉,不可偏补,务在察其脉证,斟酌用药,庶乎有疗。丹溪云:一水既亏,不胜五火,虚证蜂起,先当和解微下,次用调补,若邪未除,便行补剂,邪入经络,深为可悲,惟无积人,脉举按无力者方可补之。此诚治虚损痨瘵之要道也。

〔脉法〕 《灵枢》曰:气虚则脉弦,阴虚则脉大。仲景曰: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又曰:脉虚细弱者,劳也。又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虚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又曰: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槁枯,而寒栗,咳逆,唾胶,吐涎沫。《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者为虚,弱者为虚,弦者为中虚,细而微者气血俱虚,小者气血俱少,大而芤者脱血,血虚脉大如葱管,脉沉者迟者脱气。《脉经》曰:平脉弦大,劳损而虚。大而无力,阳衰易扶。数而无力,阴火难除。寸弱上损,浮大里枯。尺寸俱微,五劳之躯。血羸左濡,气惟右推。左右微小,气血无余。丹溪曰:男子久病,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子久病,人迎脉强则生,弱则死。《直指》曰:虚劳之脉,大抵多弦,或浮大,或数大者,易治。血气未定,可药而正也,弦者难治。血气已耗,未易调补也。若带双弦,则为贼邪侵脾,尤为难治。加数极,则殆。

〔虚劳原由证治〕 《回春》曰:百病皆生于肾。盖精伤则肾水空虚,不能平其心火,火炎伤其肺金,是绝水之源,金水衰弱,不能胜其肝木,木盛则克脾土,而反生火,火独旺而不生化,故阳有余,阴不足,独热而不久矣。《纲目》曰:虚者,皮毛、肌肉、筋脉、骨髓、气血、津液不足是也。《入门》曰:凡饮食减少,精神昏短,遗精梦泄,腰背胸胁筋骨引痛,潮热自汗,痰盛咳嗽,是虚痨常证也。又曰:虚损皆由水火不济,但以调和心肾为主,兼补脾胃,则饮食加,而精神气血自生矣。《直指》曰:皮虚则热,脉虚则惊,内虚则重,筋虚则急,骨虚则痛,髓虚则堕,肠虚则泄,三阳实三阴虚汗不出,三阴实三阳虚汗不止。又曰:虚劳之疾,百脉空虚,非滋润粘腻之物以养之,不能实也,切不可妄施金石燥热等药。东垣曰:肺损益其气,心损调其荣卫,脾损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肾损益其精,肝损缓其中。缓中者,调血也,宜四物汤,以其中有白芍也。《得效》曰:虚损之证,峻补者,乌、附、天雄、姜桂等;润补者,鹿茸、当归、苁蓉等;清补者,二冬、人参、地黄等。

〔阴阳气血虚辨〕 《入门》曰:虚脉多弦,弦而濡大为气虚,沉微无力为气虚甚,弦而微为血虚,涩而微为血虚甚,形肥而面白者为阳虚,形瘦而面仓黑者为阴虚。又曰:房劳思虑伤心肾,则阴血虚;饥饱劳役伤胃气,则阳气虚。此伤证之至要也。海藏曰:呼吸少气,懒言语,动作无力,目无精光,面色㿠白,此兼气血虚也。《保命》曰:右脉浮而大,或大而弦,皆为虚劳,盖阳盛阴虚之证,暮多见之。右脉虚微细弦为虚劳者,乃阴阳俱虚也,晨多见之。丹溪曰:人之一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故滋阴补血之药,自幼至老,皆不可缺。

〔虚痨五败九死十绝候〕 《千金方》曰:手足肿无交纹,心败。唇反黑无纹,肺败。面黑有疮,肝败。阴肿囊缩,肾败。脐突肿满,脾败。又曰:九死候者,一手足青,二手足久肿,三脉枯齿干,四语声散鼻虚张,五唇寒冷宣露,六唇肿齿焦,七手循衣缝,八汗出不流,九舌卷卵缩。又曰:气短,目视亭亭无精光,心绝。鼻虚张,气复短,肺绝。面青,眼视人不直,数出泪,肝绝。面黑,眼睛黄,素汁流,肾绝。泄涎唾不觉,时时妄语,脾绝。爪甲青,恶骂不休,胆绝。背脊酸痛,腰重反覆难,骨绝。面无精光,头目自眩,血绝。舌卷缩,如红丹,咽唾不得,足踝小肿,肉绝。发直如麻,汗出不止,肠绝。

〔虚痨脉代及生死证〕 仲景曰:虚痨不足,汗出而闷,脉结代,心动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死,急者十余日死,宜用炙甘草汤救之。《正传》曰:《难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病传肝,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一脏不再传,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子母相生,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故言生也。今考之经文,所谓七传者,只六传而已,谓一脏不再传,按其数,乃有四脏不再受伤也,夫此条言虚痨之证也。其所谓七传者,心病上,必脱去肾病传心一句,其一脏不再伤,当作三脏不再伤,皆传写之误耳。盖虚痨之证,必始于肾经,五脏从相克,而逆传已尽,又复传于肾与心,则水绝灭而火太旺,故死,而不复再传于彼之三脏矣。其有从相生而顺传者,有生生不息之义,故间脏者生也。《回春》曰:虚痨之疾,不受补者难治。喉中生疮,声音哑者不治。久卧生胝者不治。虚极之病,火炎面红,发喘痰多,身热如火,跗肿溏泄,脉紧不食者死不治。

〔虚痨导引〕 《保生秘要》曰:掌心无事任擦搓,早晚摩两胁肾俞耳根涌泉,令人搓百四十回,固精多效。朝煅人乳酒,饮清洁童便或服循环水,用姜枣以暖脾宫,或用秋石代盐,取其滋阴降火。若虚损无力服参者,宜依方进气,取效天然。至危漏底,诸药难治者,用好脐带数条燥为末,每服二钱,好酒谅意调服,神验也。戒恼怒,绝思欲,忘言守静,能踵息,起死回生。

〔运功〕 《保生秘要》曰:一指归元,三提三咽,念四字咒,于分寸虚虚抱守,妄念返复,持一死字,世事尽归于空,抱守二七,痰涎稍清,运功周天,借督脉,按四时进退,有神功。呕红起念艮背,运行庭归元合用,百日功夫,勿使间断,骨蒸盗汗,痰嗽尽愈。

五痨六极七伤  皆虚损之属病也。盖虚损之病,由五脏之劳而生,其病既成,即生六极,渐至七伤,是五劳者虚损之原。而六极七伤,则皆虚损病之流极也,其患有相因,其势有必至,虽皆虚损之属,而其证状调治,实有不容混者,故复举而详之。《金匮》曰:五劳者,心劳神损,肝劳血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也(心宜大五补丸,肝宜黑元,脾宜橘皮煎元,肺宜人参黄芪散,肾宜肾气丸)。然则知五劳之证治,即可以杜痨瘵之原。《入门》曰: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为筋极(宜并服滋补养荣丸、酒煮木爪粥)。牙痛,手足痛,不能久立为骨极(宜茸珠丸)。面无血色,头发堕落,为血极(宜补荣汤)。身上往往如鼠走,体上干黑,为肉极(宜参苓元)。气少无力,身无膏泽,翕翕羸瘦,目无精光,立不能久,身体若痒,搔之生疮,此为精极(宜巴戟元)。胸胁逆满,恒欲大怒,气少不能言,此为气极(宜益气丸)。然则知六极之证治,即可以拯痨瘵之深。《入门》曰:七伤,一阴寒,二阴痿,三里急,四精漏,五精少,六精清,七小便数也(总治宜锁阳丹、九龙丹)。然则知七伤之证治,即可以培痨瘵之根。

〔劳伤形证〕 孙思邈曰:忽喜怒,大便苦难,口内生疮,此为心劳。短气面肿,鼻不闻香,咳嗽唾痰,两胁胀痛,喘息不定,此为肺劳。面目干黑,精神恍惚,不能独卧,目视不明,频频泪下,此为肝劳。口苦舌强,呕逆醋心,气胀唇焦,此为脾劳。小便黄赤,兼有余沥,腰痛耳鸣,夜间多梦,此为肾劳。《入门》曰:曲运心机,为心之劳,其证血少,面无色,惊悸,盗汗,梦遗,极则心痛,咽肿。尽力谋虑,为肝之劳,其证筋骨拘挛,极则头目昏眩。意外过思,为脾之劳,其证胀满少食,极则吐泻肉削,四肢倦怠。预事而忧,为肺之劳,其证气乏,心腹冷痛,极则毛焦津枯,咳嗽烘热。矜持志节,为肾之劳,其证腰脊痛,遗精白浊,极则面垢,脊如折。又曰:心劳则口舌生疮,语涩肌瘦;肝劳则胁痛,关格不通。脾劳则气急,肌瘦多汗。肺劳则气喘面肿,口燥咽干。肾劳则尿赤阴疮,耳鸣面黑。《医鉴》曰:七伤者,一阴汗,二精寒,三精清,四精少,五囊下湿痒,六小便涩数,七夜梦阴人,其病皆小便赤热,或如针刺。

煎厥证 阳虚病也。《内经》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注曰:以煎迫而气逆,因以煎厥为名。厥,谓气逆也。盖阳虚之人,其气本浮,为外热所迫,气遂逆而不止,甚至昏冒,故成此证也。然其原虽本阳虚,以由热邪煎迫而成,仍禁用辛热之品,医者固不可不知也(宜加味补阴丸、加减补阴丸)。

〔煎厥证治〕 《入门》曰:煎厥而至目盲所视,耳闭厥听,大矣哉!房之为患也,治法宜与阴虚火动同。

解㑊 肝肾虚病也。《内经》言:尺脉缓涩,谓之解㑊。释云:尺为阴部,肝肾主之,缓为热中,涩为无血,故谓之解㑊。解㑊者,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停不可名,谓之解㑊也。据此则知解㑊一证,洵由肝肾二经之虚。盖肝主筋,肾主骨,肝虚则筋软缓,而无力以束,无力以束则周身之肌肉,皆涣散而若解。肾虚则骨萎㑊,而不能自强,不能自强则遍体之骨节,皆松懈而多㑊,惟其然,故恹恹悒悒,㑊㑊闷闷。若有不可以为人,并不自知所以为人者,则肝肾二经之虚为已极矣(宜遐龄万寿丹、神仙既济丹)。此则《内经》之旨也。然而李氏梃则又兼内伤外感言之,细详其证,诚非混杂之论也。李云:解者肌肉解散,㑊者筋不束骨,其证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四肢骨节解散,怠惰烦疼,饮食不美,或因酒伤(宜葛花解酲汤),或中湿(宜加味术附汤),或感冒风寒(宜羌活冲和汤),或房事过多(宜鹿胎丸),或妇人月水不调(宜加味逍遥散),以此得病,宜通其气血疏其腠理,以内伤兼外感药调之,则又医者所当详察。总之,《内经》之言解㑊,本证也;李梃之言解㑊,兼证也。由本证论为虚痨已极,由兼证论为虚痨派别,固不可一例视也。且由李氏之言推之,如大肠移热于胃,胃移热于胆,皆成食㑊证,皆多饮食,皆食易饥,皆不生肌肉,应亦为解㑊兼证之流派也(宜参苓元)。病千变而不穷,治随机而难执,必审乎此,乃可与言医。

〔解㑊证状〕 《灵枢》曰:髓伤则消烁,胻酸体解,㑊然不去矣,不去者谓不能行去也。

二阳病 血虚精少证也。《内经》言: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夫所谓二阳者,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也。盖以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主血,今受病,则失所主而血不流,脾主化食作味,输于脏腑而成精,今受病,则失所主而味不化,致男子少精,不得为隐蔽委曲之事。然则二阳之病,非由精少血衰而何?古人谓为证属血劳,洵有然也。盖以女子不月,固属血病(宜逍遥散、加味逍遥散),精即是血,男子不得隐曲,亦即血病也(宜菟丝子丸、鹿胎丸)。

【附载:陈藏器诸虚用药例】

虚痨头痛身热(杞子  玉竹) 虚而欲吐(人参)

虚而多气微嗽(麦冬  五味子) 虚而不宁(人参)

虚而腰胁不利(杜仲  磁石煅) 虚而多梦(龙骨)

虚而痰又有气(半夏  生姜  枳实) 虚而大热(黄芩  天冬)

虚而小肠不利(茯苓  泽泻) 虚而多热(地黄  地肤子  牡蛎  甘草)

虚而小肠自利(龙骨  桑螵蛸) 虚而口干(麦冬  知母  天冬)

虚而惊悸兼冷(小草  紫石英) 虚而惊怖(沙参  龙齿)

虚而吸吸(胡麻  覆盆子  柏子仁) 虚而多忘(茯神  远志)

虚而客热(沙参  地骨皮  龙齿) 虚而大冷(肉桂  附子)

虚而髓竭(熟地  当归) 虚而溺白(厚朴)

虚而溲赤(黄芩) 虚而损(苁蓉  巴戟)

虚而冷(川芎  干姜  当归) 虚而昏(茯神  朱砂)

心虚(人参  茯苓  石菖蒲)

(鳌按:心虚者,心家气血不足,致成虚痨也,宜古庵心肾丸、大五补丸,方附后。)

肝虚(川芎、防风、天麻)

(鳌按:肝虚者,肝家受损,面无血色,筋缓目暗也,宜拱辰丸、滋补养荣丸,方附后。)

脾虚(白术、白芍、益智仁)

(鳌按:脾虚者肌肉消瘦,饮食不进也,宜橘皮煎元、大山芋元,方附后。)

肺虚(天冬、麦冬、五味子)

(鳌按:肺虚者,咳嗽痰盛,气急或唾血也,宜人参黄芪散、补肺散,方附后。)

肾虚(熟地、丹皮、远志)

(鳌按:肾虚者,水火不足也,水虚宜太极丸、无比山药丸,方附后。火虚宜增益归茸丸、玄菟固本丸,方附后。)

胆虚(枣仁、细辛、地榆)

(鳌按:胆虚多惊多畏,不能独处,如人将捕之也,宜仁熟散、温胆汤,方附后。)

【附载:李士材治虚痨法】

苡仁、茯苓扶胃,且有降下之功效。桑皮、贝母止痰嗽。桔梗、陈皮行气,且有健脾之力。莲心、山药止泄泻。麦冬、五味保肺,而能滋化之源。人乳、梨汁解燥结。地骨、丹皮治蒸,而无寒冷之累。童便、藕汁能止血。以上皆以甘凉之品,行收降之令,为初起者设也。若久病百脉空虚,虚火炎亢,非甘温不能复真元,异功散是也(人参、茯苓、白术、炙草、陈皮)。非粘腻不能润枯朽,地黄丸是也(人参、黄芪、当归、白芍、地黄、防风、远志、茯神、鹿茸、黄芩、石韦、滑石、蒲黄、戎盐、炙草、车前子、瓜蒌)。

【治虚损痨瘵方五十六】

四君子汤 〈养气〉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八珍汤 〈虚热〉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十全大补汤 〈调卫〉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黄芪  肉桂

牛膝丸 〈缓肝〉

牛膝  萆薢  杜仲  防风  苁蓉  肉桂  蒺藜  菟丝子

八味丸 〈补火〉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肉桂  附子

金刚丸 〈益精〉

萆薢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酒煮猪腰子丸。

煨肾丸 〈又〉

白蒺藜  牛膝  萆  杜仲  防风  肉桂  苁蓉  菟丝子  破故纸  胡芦巴

酒煮猪腰子,和蜜丸

补中益气汤 〈温补〉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甘草  陈皮  升麻  柴胡

四物汤 〈诸血〉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当归补血汤 〈又〉

荆芥穗  当归  生地  熟地  川芎  赤芍  黄芪  陈皮  枣(二)  乌梅(一)

六味丸 〈补水〉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逍遥散 〈阳虚〉

当归  白芍  柴胡  黄芩  白术  甘草  薄荷  煨姜

坎离既济丹 〈又〉

肉苁蓉  生地  麦冬  山萸  杞子  五味  川柏  归身  白芍  天冬  熟地  远志  茯苓  茯神  丹皮  枣仁  人参  泽泻

蜜丸。

人参养荣汤 〈阴虚〉

人参  茯苓白术  甘草  当归  白芍  地黄  黄芪  陈皮  远志  肉桂  五味子

三白广生汤 〈又〉

地骨皮  白术  白芍  茯苓  甘草  陈皮  枣仁  山药  贝母  丹皮  芡实  莲肉  乌梅

五汁膏 〈咳血〉

天冬  麦冬  生地  薄荷  贝母  丹皮  阿胶  茯苓  犀角  梨汁  藕汁  蔗汁  人乳  萝卜汁

羚羊角水八杯,煎三杯去渣,入五汁再熬,以入水不化为度,又入蜜二两,重汤顿半日。

清骨散 〈潮热〉

秦艽  鳖甲  知母  青蒿  甘草  银柴胡  地骨皮  胡黄连

龙齿丸 〈精浊〉

茯神  远志  人参  龙齿  菖蒲  知母  黄柏

归脾汤 〈泄泻〉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茯神  枣仁  远志  龙眼  木香  甘草  姜  枣

大菟丝子丸 〈肾病〉

鹿茸  泽泻  附子  肉桂  熟地  牛膝  茯苓  山萸  川断  防风  杜仲  巴戟  沉香  茴香  五味川芎  苁蓉  菟丝子  破骨纸  荜澄茄  桑螵蛸  覆盆子  石龙芮(去尖)

补中地黄汤 〈积劳〉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茯苓  地黄  山萸  山药  泽泻  丹皮  升麻  姜  枣

保和汤 〈肺病〉

贝母  知母  天冬  麦冬  苡仁  杏仁  甘草  紫苏  薄荷  紫菀

百合  桔梗  当归  阿胶  百部  饴糖  款冬花  五味子  马兜铃  生姜

失血加炒黑蒲黄、生地、小蓟,痰加瓜蒌仁、茯苓、橘红,喘去紫苏、薄荷,加苏子、桑皮。

圣愈汤 〈心病〉

人参  黄芪  川芎  当归  生地  熟地

补肝汤 〈肝病〉

山萸  甘草  肉桂  桃仁  茯苓  细辛  防风  大枣  柏子仁

柴胡疏肝散 〈又〉

炒香附  柴胡  陈皮  川芎  白芍  枳壳  甘草

调中益气汤 〈脾病〉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白芍  甘草  升麻  柴胡  陈皮  五味子

调荣养卫丸 〈久痨〉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白芍  茯苓  山药  麦冬  远志  山萸  陈皮  熟地  生地  五味子  鸭血

蜜丸。

鹿胎丸 〈房欲〉

鹿胎(去秽,煮烂)  熟地(八两,用人乳、粉山药各一两,拌蒸九次)  菟丝子(十两,酒煮)  杞子(八两,乳浸)  制过首乌(十两,乳浸,日晒夜露九次)  金石斛(六两,酒炒)  巴戟肉(五两,酒炒)  黄芪(酥炙,五两)  人参(四两)

黄蒿膏丸。

十四味建中汤 〈积痨〉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甘草  白芍  茯苓  地黄  川芎  麦冬  附子  肉桂  苁蓉  半夏  姜  枣

清暑益气汤 〈暑痨〉

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当归  苍术  升麻  陈皮  神曲  泽泻

麦冬  青皮  葛根  五味子

葛花解酲汤 〈酒痨〉

葛花  人参  茯苓  白术  青皮  木香  橘红  猪苓  泽泻  神曲  干姜  砂仁  蔻仁

嵩崖脾肾丸 〈老人〉

熟地  山药  山萸  茯苓  丹皮  泽泻  附子  肉桂  牛膝  砂仁  车前  补骨脂  益智仁

神仙延寿酒 〈又〉

补骨脂  熟地  生地  天冬  麦冬  人参  川芎  当归  白芍  茯苓  木香  砂仁  菖蒲  远志  柏子仁

煮酒三十斤。

麦煎散 〈童痨〉

赤苓  当归  干漆  鳖甲  常山  大黄  柴胡  白术  生地  石膏  甘草  小麦

补血养阴丸 〈女痨〉

生地  丹皮  麦冬  白芍  当归  牛膝  杞子  青蒿  茯苓  鳖甲  川断  五味子

益母膏为丸。咳加蜜炙枇杷叶。咳甚,加贝母、沙参、百部。痰加橘红。热甚,加胡黄连、银柴胡。食少泄泻,去归、地、杞、鳖,加莲肉、山药、陈松花。

清离滋坎丸 〈情痨〉

熟地  生地  天冬  麦冬  当归  白芍  知母  黄柏  白术  山药  山萸  茯苓  丹皮  泽泻  甘草

吐血,加童便调陈墨。痰加竹沥、姜汁。汗加黄芪、枣仁。痰加贝母、瓜蒌仁。热加地骨皮。嗽加五味。怔忡加远志、枣仁。遗精加龙骨、牡蛎。膈碍加陈皮。咽疮加桔梗、元参。痰喘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久咳加阿胶、五味、紫菀、麦冬。

滋阴清化丸 〈痰热〉

熟地  生地  天冬  麦冬  当归  鳖甲  阿胶  白芍  茯苓  山药  贝母  花粉  甘草  五味

蜜丸,含化。

人中白丸 〈血热〉

生地  当归  阿胶  白术  白芍  鳖甲  熟地  青蒿子  羚羊角  人中白  百部

膏丸,男服四钱,女服三钱。

参苓建中汤 〈潮热〉

人参  茯苓  当归  白芍  肉桂  甘草  前胡  细辛  麦冬  陈皮  半夏

鳖甲散 〈骨蒸〉

柴胡  鳖甲  知母  秦艽  当归  青蒿  乌梅  地骨皮

早晚服。

河车丸 〈又〉

人中白  河车  秋石  五味  人参  乳粉  阿胶  鳖甲  地骨皮  银柴胡  百部  青蒿  童便  陈酒

熬膏丸。

二仙胶 〈又〉

鹿角胶  龟胶  人参  杞子

共为末,酒调服,亦治遗精。

六君子汤 〈痰结〉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陈皮  半夏

润肠丸 〈又〉

火麻仁  羌活  归尾  大黄  桃仁

还少丹 〈温补〉

山药  山萸  牛膝  远志  茯苓  五味  巴戟  苁蓉  菖蒲  楮实  杜仲  茴香  杞子  熟地

蜜同枣肉丸。

独参汤 〈久血〉

人参,一味浓煎。

大黄䗪虫丸 〈干血〉

理中汤 〈阳虚〉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

杏仁膏 〈喘嗽〉

杏仁泥  姜汁  蜜  砂糖  桑皮  木通  紫菀  五味子

后四味先煎,去渣,入前四味熬膏,含化。

立效方 〈痰嗽〉

贝母  杏仁  瓜蒌仁  五味子  款冬花  桔梗  天冬

葱白川椒每岁一粒  共为末,纳猪肺中,荷叶包,蒸熟,五更作一次用薄烧酒食,食完再吃陈酒少许,安卧至晓。

紫金锭 〈桃花疰〉

五倍子(去虫、土,三两)  山慈菇(去皮,焙,二两)  大戟(洗,焙,一两半)  千金子(去皮、油,一两)  麝香(三钱)

糯米粥和杵千下,每一料分作四十锭,每服半锭,重者一锭,蒲荷汤下。修合此药宜用五日七夕重九或天德月德日,在静室焚香斋戒,勿令妇女、孝服人、鸡犬见之。一名太乙紫金丹。

苏合香丸 〈又〉

木香  沉香  麝香  丁香  檀香  安息香  白术  犀角  香附  朱砂(水飞,半为衣)  荜茇(各二两)  乳香  冰片(各一两)

苏合油入安息膏内为丸,每一两分作四十丸,每取二三丸,姜汤、白汤任下。

回春辟邪丹 〈又〉

虎头骨(二两)  朱砂  雄黄  鬼白  芜荑  藜芦  鬼箭羽  雄黄(各一两)

蜜丸,弹子大,囊盛一丸,系男左女右臂上,又于病者户内烧之,一切邪鬼不敢近。与鬼交者亦治。兼治瘟疫。

十疰丸 〈传尸痨〉

雄黄  巴霜(各一两)  人参  北细辛  麦冬  附子  桔梗  皂角  川椒  甘草(各五钱)

蜜丸,梧子大,每五丸,温水化下。

此药并治一切鬼气。

桃奴丸 〈又〉

桃奴七个另研,玳瑁镑细末一两,安息香去渣一两,上三味,同入银石器中熬成膏,朱砂、犀角各五钱,琥珀、雄黄各三钱,麝香、冰片、牛黄各二钱,桃仁麸炒十四个,安息膏丸,芡子大,阴干封固,安静室,每一丸,人参汤下。

炙甘草汤 〈脉代〉

【附载:葛可久治痨十方】

保真汤

当归  生地  人参  白术  黄芪(各一钱)  赤芍  炙草(各八分半)  天冬  麦冬  陈皮  白芍  知母  黄柏  五味子  柴胡  地骨皮  熟地(各三分半)  莲肉  白茯苓  赤茯苓(各六分)  姜(三)  枣(二)

惊悸,加茯神、枣仁、远志。尿浊,加猪苓、泽泻、萆薢。尿涩,加木通、石韦、萹蓄。遗精,加牡蛎、莲须。燥热,加石膏、滑石、青蒿、鳖甲。盗汗,加浮麦、牡蛎、麻黄根。各因证之轻重,而量加之可也。

此方专治虚痨骨蒸,潮热盗汗等证。

保和汤

天冬  麦冬  知母  贝母  款冬花(各一钱)  苡仁  杏仁  花粉  五味子(各七分)  马兜铃  炙甘草  紫菀  百合  桔根  阿胶  当归  酒生地(各三分半)  苏叶  薄荷(各二分)  姜(三片)

煎至半,去渣,入饴糖一匙,食后服,日三次。

此方专治虚痨咳嗽,肺痿,唾脓血。血甚,加蒲黄、茜根、藕节。痰盛,加南星、半夏、陈皮、枳壳、瓜蒌仁。喘急,加桑皮、陈皮、葶苈。热盛,加栀子、黄芩、连翘。风盛,加防风、荆芥、金沸草。寒盛,加人参、桂枝。

太平丸

天冬  麦冬  知母  贝母  款冬花  杏仁(各二两)  当归  生地  熟地  阿胶(各一两半)  蒲黄  京墨  桔梗  薄荷(各一两)  白蜜(四两)  麝香(一钱)

用银石器先炼白蜜,再下诸药末,搅匀,再上火,入麝末熬数沸作丸,弹子大,每日二服,食后细嚼一丸,薄荷汤缓缓送下,次噙一丸。痰盛,先用饴糖拌消化丸吞下,却噙此丸,仰卧,使药入肺窍,则肺清润,其嗽退除,七日病痊。

此方专治虚痨久嗽,肺萎。

消化丸

青礞石(煅如金色)  明矾  皂角  炮南星  制半夏  茯苓  陈皮(各二两)  枳实  枳壳(各一两半)  薄荷(一两)  沉香  黄芩(各五钱)

姜汁浸神曲末作糊丸,二药相攻,痰嗽自然除根矣。

此方专治虚痨肺萎咳嗽,热痰壅盛。

润肺膏

羊肺(一具)  杏仁(另研)  柿霜(酥)  真蛤粉(各一两)  白蜜(一两二钱)

先洗净肺,次将水拌诸药,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法食之,与上药相间服亦可。

此方专治虚痨久嗽,肺痿。

白凤膏

黑嘴白鸭(一只)  黑枣(三升)  参苓平胃散末(一升)  陈酒(一瓶)

将鸭头割开,取血将热酒随量和血饮之,能直入肺经润补,却将鸭干去毛,于胁边开一孔,去肠杂拭干,将枣去核每个纳参苓平胃散填入鸭腹中,麻扎定,以大沙罐置鸭及酒,四围用火慢煨,将酒作二次添入,煮干为度,然后食之。其枣阴干,任意去药食用,参汤送下。或将枣研烂,为丸服亦可。服此药后,随服补髓丹。

此方专治虚痨肺萎,嗽血。

补髓丹

雄猪脊髓一条、羊脊髓一条、鳖鱼一个、乌鸡一只,将四样制净,去骨取肉,用酒一大碗,沙锅内煮熟,打烂,再入大山药五条、建莲肉半斤、大枣百个、柿饼十个,将四味修净,用井华水一大碗,于沙锅内煮烂,与前肉合一处,慢火熬之,再下明胶四两、黄蜡五两,上二味,逐渐添下,与前八味和打成膏,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汤末、知母黄柏末各一两,共十两,如干,入蜜同熬,取起,于青石上以木捶打如泥,为丸,每百丸,不拘时,枣汤下。

此方专治虚痨羸瘦,能补髓生精,和血顺气。

十灰散

大蓟  小蓟  侧柏  荷叶  茅根  茜根  大黄  栀子  棕皮  丹皮(等分)

烧存性,出火毒,研细,用藕汁或莱菔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即止。

此方专治虚痨,心肺损,大吐血,及咯血、唾血不止,宜服此以止之。如不效,用花蕊石散以消之,无不愈。

花蕊石散

花蕊石,煅,研极细,童便一杯,煎温,调下三钱或五钱服之,或男用酒一半、女用醋一半与童便和服亦可。

此方专治虚痨吐血,五内崩损,涌出升斗者,宜服此,使瘀血化为黄水,继服独参汤以补之。

独参汤

人参加枣一二枚,以长流水浓煎服。

此方专治虚痨,吐血后羸弱气微。

【治五劳六极七伤方十四】

大五补丸 〈心劳〉

天冬  麦冬  茯神  菖蒲  人参  杞子  远志  熟地  益智仁  地骨皮

黑丸 〈肝劳〉

酒当归  鹿茸(各一两)

乌梅肉为膏丸,酒下五七十丸。

橘皮煎丸 〈脾劳〉

橘皮(五两)  甘草(三两三钱)  当归  萆薢  苁蓉  吴萸  厚朴  肉桂  巴戟  石斛  附子  牛膝  鹿茸  杜仲  干姜  阳起石  菟丝子(各一两)

酒一升半,沙锅内入橘皮末熬如饴,再入诸药末搅匀为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五七十丸。

人参黄芪散 〈肺劳〉

鳖甲(钱半)  天冬(一钱)  秦艽  地骨皮  柴胡  生地(各七分)  桑皮  半夏  知母  紫菀  黄芪  赤芍  甘草(各五分)  人参  茯苓  桔梗(各三分)

肾气丸 〈肾劳〉

熟地(八两)  山药  山萸  五味子(各四两)  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此乃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又能补肝,盖肝肾之病,同一治也。

滋补养荣丸 〈筋极〉

远志  白芍  黄芪  白术(各两半)  熟地  人参  五味  川芎  当归  山药(各二两)  陈皮(八钱)  茯苓(七钱)  生地(五钱)  山萸(四钱)

蜜丸。此方专补肝血,并治虚劳,气血不足,精神短少,脾胃虚弱。

酒煮木瓜粥 〈又〉

大木瓜,酒水煮烂,研作膏,热裹转筋处,冷即易,一宿三五度,即差。此方并治脚膝筋急痛。

茸珠丸 〈骨极〉

鹿茸  鹿角霜  鹿角胶  熟地  当归(各两半)  苁蓉  枣仁  柏子仁  黄芪(各七钱)  附子  阳起石  朱砂(各三钱)

酒糊丸。此方专治肾损,兼补命门阳衰。

补荣汤 〈血极〉

当归  白芍  生地  熟地  赤苓  山栀  麦冬  陈皮(各一钱)  人参  甘草(各五分)  枣(二)  乌梅(一)

参苓丸 〈肉极〉

人参  菖蒲  远志  赤苓  牛膝  地骨皮(各一两)

蜜丸,米饮下。

巴戟丸 〈精极〉

五味子  巴戟  苁蓉  菟丝子  人参  白术  熟地  骨碎补  茴香  牡蛎  龙骨  覆盆子  益智仁(等分)

蜜丸,每三十丸,米汤下,日二服。虚甚,八物汤下。此方专治面色白而不泽,悲愁欲哭,脉空虚,是为脱精脱神,宜峻补肝肾,收敛精气,补益元阳。

益气丸 〈气极〉

人参  麦冬(各七钱)  陈皮  桔梗  炙草(各五钱)  五味(二十一粒)

水浸油饼丸,芡子大,每一丸,细嚼津唾咽下。

镇阳丹 〈七伤总〉

桑螵蛸(三两)  龙骨  茯苓(各一两)

糊丸,茯苓盐汤下。专治脱精滑泄。

九龙丹 〈又〉

金樱子  杞子  山楂  莲子  莲须  熟地  芡实  茯苓  当归(等分)

酒糊丸。如精滑便浊者,服二三日尿清如水,饮食倍常,行步轻健。

【治煎厥证方二】

加味补阴丸 〈煎厥〉

黄柏  知母(各四两)  牛膝  杜仲  熟地  巴戟  山萸(各三两)  苁蓉  茯苓  杞子  远志  山药  鹿茸  龟板(各二两)

蜜丸,盐汤下八九十丸。

此方极能补阴虚,泻阴火。

加减补阴丸 〈又〉

熟地(八两)  菟丝子  牛膝(各四两)  白芍  当归  锁阳  龟板(各三两)  虎骨  黄柏  山药  杜仲  人参  黄芪(各二两)  补骨脂  杞子(各两半)

猪脊髓入蜜和丸,每百丸,盐汤下。

【治解㑊方八】

遐龄万寿丹 〈解㑊〉

茯神  赤石脂  川椒(微炒出汗,各二两)  飞朱砂  乳香  灯心(同研,各一两)

用鸡子二个,去清黄,只将朱砂、乳香各装一卵内,纸糊七重,青绢袋盛之,令精壮,女人怀于肚上,常令温暖,朱砂怀三十五日,乳香怀四十九日,再出,再研前三药亦为细末,和匀,以蒸枣肉丸,绿豆大,每三十丸,空心温酒下,或人参汤下,一月外加至四十丸。以甲子庚申夜修合,忌妇人鸡犬见之。一名五老还童丹。诗曰:遐龄万寿丹,服食魂魄安,养药鸡抱卵,日期要周全,修合深室宜,一切人勿见。甲子庚申夜,为丸不见天,一还增六十,二还百廿年,服药非凡骨,寿同天地间,秘之深秘之,元之更又元。

神仙既济丹 〈又〉

酒炒黄柏(四两)  酒蒸山药  酒洗牛膝(各三两)  人参  姜杜仲  巴戟  五味子  酒洗杞子  茯苓  盐炒茴香  酒苁蓉  酒山萸  甘草  水浸远志  菖蒲  熟地  酒知母  酒生地  酒菟丝子  麦冬  黑山栀  酒洗甘菊  去白陈皮(各一两)

蜜和,蒸枣肉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一方有天冬、酒当归各二两,无甘菊、山栀、陈皮。

此方专补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滋肾水,除心火,益脾土,添精补髓,益气和血,壮筋骨,润肌肤,聪耳明目,开心定智,强阴健阳,延年益寿,性味温而不热,清而不寒,久服则坎离既济,阴阳浃和,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渗而精自固,乃平补之圣药也。

葛花解酲汤 〈酒伤〉

葛花  砂仁  蔻仁(各五钱)  青皮(三钱)  白术  干姜  神曲  泽泻(各二钱)  人参  茯苓  猪苓  陈皮(各钱半)  木香(五分)

共为末,每三钱,白汤下,得微汗则酒病去矣。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若频服之,损人天年。

加味术附汤 〈中湿〉

附子(二钱)  白术  赤苓  甘草(各钱半)  姜(七)  枣(二)

水煎,日再服,才见身痹,三服后当如冒状,勿怪,盖术附并行脾中,逐水气故耳。

羌活冲和汤 〈感冒〉

羌活  防风  苍术  甘草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细辛  姜  枣

渴加葛根、石膏。

鹿胎丸 〈房事过多〉

鹿胎  熟地  菟丝子  杞子  制首乌  金石斛  巴戟  黄芪  人参

黄蒿膏丸。

本方制法及分量,详在虚痨条内。

加味逍遥散 〈月病〉

白芍  白术(各钱二分)  地骨皮  知母  当归(各一钱)  茯苓  麦冬  生地(各八分)  山栀  黄柏(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

参苓丸 〈食㑊〉

方详上。

【治二阳病方四】

逍遥散 〈不月〉

白术  白芍  茯苓  柴胡  当归  麦冬(各一钱)  甘草  薄荷(各五分)  姜(三片)

加味逍遥散 〈又〉

白术  白芍(各钱二分)  知母  当归  地骨皮(各一钱)  茯苓  麦冬  生地(各八分)  山栀  黄柏(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

菟丝子丸 〈精少〉

菟丝子  山药  莲肉  茯苓  杞子

鹿胎丸 〈又〉

菟丝子  杞子  鹿胎  熟地  首乌  石斛  巴戟  人参

黄芪黄蒿膏丸。

本方制法及分量,详在虚痨条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