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经气逆上,干遏清道,不得运行病也。统天气六淫之邪,人气六贼之逆,皆有之。经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此盖以太阳之脉达风府,太阳受风,则脑痛而为脑风。又以沐则腠开,风伤于卫故也。经又曰:头痛数岁不已,当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头痛齿亦痛,名曰厥逆。此盖以大寒入脑,则邪深,故数岁不已。髓者,骨之充,齿者,骨之余,故头痛齿亦痛,是邪逆于上,故曰厥逆也(宜羌活附子汤)。经又曰: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此盖以头痛本太阳病,太阳之脉交巅上,其直者从巅入络脑。下虚,少阴肾虚也。上实,太阳膀胱实也。肾虚不能摄太阳之气,故虚邪上行而头痛,其脉必举之弦,按之坚(宜玉真丸)。经又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此盖以肠胃为卫门之道路,气之所以往来,气虚则不能上升于巅顶,故头痛(宜补中益气汤)。经又曰:头痛甚,则脑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此盖以三阳受邪,伏而不去,则阳气败绝,故手足之寒,上至于节也。统而观之,经之论头痛,总不越风寒虚三者,其旨固□然也。虽然,各经所犯头痛,其为痛处,与其现证脉候,及应用之药,有不得不分辨者。太阳经痛在正巅,其证兼恶风寒,其脉必浮紧(宜川芎、麻黄、羌活、独活)。少阳经痛在耳前发际,其证兼寒热,其脉必细而弦(宜柴胡、黄芩)。阳明经痛在额间,其证兼自汗),发热恶寒,其脉必浮缓长实(宜升麻、葛根、石膏、白芷)。或发热,恶热而渴(宜白虎汤加白芷)。太阴经头痛,其证兼体重多痰,其脉必沉缓(宜南星、半夏、苍术)。或太阴痰厥,亦头痛(宜柴胡、黄芩、黄连、半夏)。少阴经头痛,其证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必沉细(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经头痛,其证兼项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脉必浮缓(宜吴萸、干姜)。或肝风虚动头痛,而兼目眩耳聋(宜生熟地黄丸、钩藤散)。或怒气伤肝而亦头痛(宜沉香降气散)。肾与膀胱经挟寒湿而头痛,其证亦下虚上实,气上而不能下(宜玉真丸)。心与小肠经挟湿热而头痛,其证兼烦心厥逆(宜清空膏加麦冬、丹参)。三阳经热郁头痛,不敢见日光,置水于顶上,汗吐下三法并行必愈。以上各经头痛之异如此,而尤紧要者,凡遇阴经为患,药必用辛温,如桂、附、干姜、吴萸之属皆可。至实痛、虚痛,尤不可混。盖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头。而六淫五贼之邪,皆能犯上为逆。或与正气相搏,郁而成热,则脉满而痛(宜茶调散),或邪气留滞,亦脉满而痛(宜菊花散),是为实也。正气衰微,寒湿侵害,虽不与搏而成热,但邪外袭,则血凝涩而脉挛缩,收引小路而痛,得温则痛减(宜清空膏),是为虚也。夫虚实之辨既明,而气血风寒暑湿痰热之因自别。其因气虚痛者,遇劳更甚,耳鸣,九窍不利,两太阳穴痛甚,其脉大(宜补中益气汤)。如气上不下,厥而为痛,名气厥头痛(宜芎乌散)。因血虚痛者,善惊,眉尖后近发际名鱼尾,自鱼尾上攻头痛,其脉芤(宜四物汤加薄荷)。在气血俱虚痛者,兼有二证(宜加味调中益气汤)。因风痛者,抽掣,恶风或汗自出(宜选奇汤)。因寒痛者,绌急恶寒(宜大川芎丸)。因暑痛者,有汗无汗,总皆恶热(宜香薷饮)。因湿痛者,或冒雨侵露,头必重,天阴尤甚(宜清空膏去黄芩、黄连,加苍术、茯苓)。因痰饮痛者,必昏重,愦愦欲吐,或痰厥痛,每发时,两颊青黄,懒于言语,而兼眼黑头旋,恶心烦乱,此厥阴、太阴合病(宜清空膏去羌活,加半夏、白术、天麻)。因热痛者,名热厥头痛,必烦热,虽严冬亦喜风寒,则痛暂止,略见温暖,其痛更甚(宜先服清上泻火汤,次服补气汤)。因风热痛者,必兼目昏鼻塞(宜石膏散、神芎散)。因风痰痛者,吐逆目眩,胸满吐涎(宜玉壶丸)。因湿热痛者,必兼心烦,病在膈中,用吐法大妙(宜清空膏)。因风湿热痛者,上壅损目(宜清空膏)。因郁热痛者,头旋眼黑(宜川芎散、安神散)。审是病因,更察兼证,宁有妄治之过哉!外此更有伤食头痛,必胸满恶食,吞酸嗳腐(宜红丸子,香砂枳术丸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有伤酒头痛,必口渴神昏(宜葛花解酲汤)。有臭毒头痛,必烦闷恶心(宜炒香附一味煎)。有发散太过头痛,必神散气怯(宜乳香落盏散)。有肾虚头痛,必下元虚弱(宜硫黄一两,胡粉一钱,饭丸,冷水服五钱,即止)。有元阳虚头痛如破,必眼睛如锥刺(宜川乌去皮炮,全蝎糯米炒,等分,韭根汁丸,每十五丸,薄荷汤下)。有头痛欲裂(宜当归二两煎,日再服)。有卒然头痛(宜僵蚕末,熟水下二钱)。有头痛连睛(宜牛蒡、石膏等分,为末,茶清调下)。有年久头痛(宜乌头、南星末等分,葱汁调涂太阳穴)。有产后头痛(宜川芎、乌药末,茶清下二钱)。有因头痛,胸中痛,食少,咽嗌不利,寒冷,左寸脉弦急(宜麻黄吴萸汤)。知乎此,而头痛之病,更无余患矣。乃治之之法,古人多用风药者,以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故多以风药取效。然亦只大概言之,宜照前分六经治法,而加以风药方可。惟犯真头痛者,最为难治,乃天门真痛,上引泥丸,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以脑为髓海,真气所聚,本不受邪,受邪则不可治也。古法进黑锡丹,灸百会穴,猛用大剂参、附,可救十中之一。然天柱折,或手足青至节者,必死,固不容忽视之也。

〔脉法〕 《脉诀》曰: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必易除。又曰:头痛阳弦,浮风紧寒,风热洪数,湿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必涩,痰厥则滑,肾厥坚实。又曰: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晕而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纲目》曰:病若目痛,头痛,脉急短涩者死。《入门》曰:肝脉溢大,必眩晕,宜预防之。《正传》曰:寸口脉中短者,头痛也。《医鉴》曰:寸口紧急,或浮,或短,或弦,皆主头痛。丹溪曰:肾厥头痛,其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又曰:头痛,左手脉数,热也,脉涩,有死血也;右手脉实,有痰积也,脉大,是久病。

〔头痛证治〕 《内经》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灵枢》曰:真头痛者,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并不治。《入门》曰:伤寒头重不能举,有二证,太阳病及阴阳易,并皆头重不举,皆危证也。又曰:伤寒阳脉不和,则头摇。心藏绝,及  病风盛,皆摇头,皆凶证也。有里痛而头摇者,亦重证也。又曰:头沉痛入泥丸,手足冷,爪甲青者,谓之真头痛。其连齿痛甚者,属少阴厥证,俱不治。《活人书》曰:三阳有头痛,三阴无矣,惟厥阴脉与督脉会于巅,故有头痛。少阴亦有头痛,但稀少耳。丹溪曰: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也,有可吐者,亦有可下者。诸经气滞,亦作头痛。又曰:头痛连目痛,此风痰上攻,须白芷开之。又曰: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萸。东垣曰:风寒伤上部,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或风寒之邪,伏留阳经,为偏正头风。《得效》曰:真头痛者,其痛上穿风府,陷入泥丸宫,不可以药愈。盖头中人之根,根气先绝也。《医鉴》曰:头痛目痛,久视无所见者死,卒视无所见者亦死。

〔头痛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用手法百会穴掐六十四度,擦亦如之,寻用后功。

〔运功〕 《保生秘要》曰:左疼意想左乳下一大肋,扯过右乳下。右疼则扯过左乳,每行十二度。

〔头重目花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观空,坐定,闭气,以两手心掩耳击天鼓,次擦涌泉穴,次以手按膝端而坐,呵气九口,如法定神。

〔运功〕 《保生秘要》曰:意定玄雍,舌顶上腭,俟液徐生,频咽丹田,复想归脐,双睛运转,目无花矣。

眩晕 肝风病也。《内经》曰: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又曰:徇蒙招尤,目眩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经言下虚,肾虚也,肾虚者头痛。经言上虚,肝虚也,肝虚者头晕。夫肾厥则巅疾,肝厥则目眩,此其所以异也。故《内经》又曰:诸风眩掉,皆属于肝。夫肝为风,风,阳邪也,主动,凡人金衰不能制木,则风因木旺而扇动,且木又生火,火亦属阳而主动,风火相搏,风为火逼则风烈,火为风扇则火逸,头目因为旋转而眩晕,此则眩晕之本也。若病发之故,则有由外因者:曰伤风眩晕,必恶风自汗,或素有头风而发(宜川芎散)。曰火热上攻眩晕,必烦渴引饮,或暑月热甚而发(宜大黄散)。曰风痰闭壅眩晕,必胸膈痞塞,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烦闷而发(宜天麻五钱,川芎二两,蜜丸芡子大,食后清茶嚼下一丸,名天麻丸)。曰风热上冲眩晕,必胸中不利,旋运欲倒,或感受时邪而发(宜川芎、槐子末等分,茶下三钱)。曰冒雨伤湿眩晕,必鼻塞声(宜芎术汤)。有由内因者:曰痰饮眩晕,眩而呕吐,头重不举,是痰(宜清晕化痰汤)。眩而心下悸,是饮(宜茯苓半夏汤)。曰气郁眩晕,必七情过伤,痰涎迷塞心窍,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宜玉液汤)。曰虚衰眩晕(宜滋阴健脾汤)。或内伤气虚(宜补中益气汤)。或肾虚气不归元,气逆奔上(宜十全大补汤)。或脾胃虚弱,兼呕吐泄泻(宜归脾汤)。曰失血眩晕,或吐衄太甚,或便血过多,或由伤胎,或由产后,或由崩漏,或由金疮跌扑,拔牙,往往闷绝,不省人事(宜当归五钱,川芎二钱半,水、酒煎,日再服,名芎归汤)。曰老人阳虚,每早起便晕,须臾自定(宜黑锡丹)。此则眩晕之由也。然而内因外因之感发虽殊,总必由于痰盛。故有风热痰作眩者(宜玉壶丸、茶调散合用)。有寒湿痰作眩者(宜导痰汤加苍术、秦艽)。有痰火兼虚作眩,并遍身眩晕者(宜半夏、白术、天麻)。有气血虚,挟痰作眩者(气虚宜六君子汤,血虚宜二陈汤加芎、归)。故曰无痰不作眩也。而又有不至于眩晕之甚,但头目不清利(宜川芎散、防风散)。或并耳鸣耳聋(宜清神养荣汤)。且精神不爽,咽干鼻塞者(宜沃雪汤)。皆由风湿热痰涎郁于精明之府也。

〔眩晕原由证治〕 《灵枢》曰:上虚则眩。又曰:上气不足,目为之眩(此言虚眩)。又曰:脏腑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上属于脑后,宅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此言风入而眩)。《河间》曰:眩晕则呕吐,风热甚也。《医鉴》曰:眩晕者,痰因火动也。盖无痰不能作眩,虽因风者,亦必有痰。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二陈汤加酒芩、山栀、黄连、苍术、羌活,可以治之(此言痰眩)。《入门》曰:眩晕或云眩冒,眩言其黑,晕言其转,冒言其昏,其义一也。又曰:眩晕皆称为上盛下虚。盖虚者,气与血也。实者,痰涎风火也。《正传》曰:眩晕者,中风之渐也。肥白人,四君子汤多加蜜黄芪,加陈皮、半夏,少加川芎、荆芥以清头目。黑瘦人,二陈汤合四物汤加黄芩、薄荷,入竹沥、姜汁、童便。又曰:凡眩晕语乱,汗多下利,时时自冒者,虚极难治。《回春》曰:泄泻多而眩晕,时时自冒者难治。

〔头晕脑痛及痰滞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单搭膝坐,二指点闭耳门,及口眼鼻七窍之处,躬身微力前努,使真气上升,脑邪自散矣。

〔运功〕 《保生秘要》曰:注脐念想头上痛处,分两边,运至心口开下,念脐轮斡旋,通关,紧行至滞痰处,着意多运,周流遍腹,顾念脐。

〔神晕头晕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此证情欲所伤,气衰血少,心火上攻,痰饮串肺为患,日久变成劳瘵,于肩井穴掐九九,擦九九,兼用后功自愈。

〔运功〕 《保生秘要》曰:紧闭地户,安神伏气,按脑及耳,大晕要倚坐,足掘勿交,神气自回,得法,因津咽下,定神。

风头旋 肝风病也。肝风盛则头自摇动,别无疾痛,不自觉知,治法与头风略同,总应以平肝为主也。

〔风头旋证治〕 《纲目》曰:有一子,患七年摇头,三年下血,百方无效,予思之,乃肝家血液盛,外有风热乘之,肝木盛而克脾土,脾与肺是子母,俱为肝所胜,而血遂渍于大肠,故便血不止,遂处一方,但损肝驱风而益脾,用防风三两,花粉、蜜黄芪、羌活、白芍各五钱,犀角、甘草各二钱半,炙蛇壳、钩钩、麻黄各一钱,枣肉丸,食后薄荷汤下五七十丸,只二服头摇即止,十余服血止而下白,又二服乃愈。

头风 风寒入脑髓病也。凡人素有痰火,风寒客之,则热郁而闷痛,故妇人多患此者,无巾栉故也。总之,新而暴者为头痛,深而久者为头风。头风不速治必害眼,其痛有正有偏。丹溪曰:凡偏头风,左为风虚,右为痰热。丹溪虽分言之,其实总属于肝虚有痰。治之者,虽左风必用荆、防、羌、薄,左虚必用芎、归,右痰必用苍、夏,右热必用芩、膏,其实补肝豁痰之品,必当兼用(补肝宜山药、木瓜、枣仁、羚羊角,豁痰宜南星、半夏、苍术、橘红),是所宜知者也。凡患偏正头风,有兼恶寒,头面多汗者(宜茶调散加生黄芪),搐鼻出涎法,大妙(宜透顶散)。有兼鼻流臭涕,他药不效者(宜芎犀丸)。有头风冷者(宜荞麦面二升作饼,更互合头上,微汗即愈)。有头风热痛者(宜山豆根末油调,涂两太阳)。有头风项强者(宜八月后取荆芥穗,作枕铺床下,立春日去之)。有头风旋运,痰逆恶心懒食者(宜零陵香、藿香叶、莎草根等分,每末二钱,茶下,日三服)。有偏正头风,并夹头风,连两太阳穴痛者(宜僵蚕末,葱茶下七八分,及沈氏头风丸)。有偏正头风,气上攻不可忍者(宜全蝎散)。有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宜龙香散)。有偏正头风,不拘远近,诸药不效者(宜牛脑丹)。有脑冷漏下者(宜白鸡冠子,酒煎服效)。有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曰天蚁者(宜茶子末吹鼻效)。有头风多白屑作痒者(宜零陵香、白芷煎汁,入鸡子白搅匀,傅数十次,终身不生)。各依证治之,自无不效。而半边头痛,另有仙方(宜乩仙方)及外治法(宜蓖麻子纸卷),亦俱效。更有雷头风者,头痛而成核块,头面肿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病在三阳,不可过用寒药诛伐(宜沈氏荷叶汤)。或头中如雷之鸣,为风邪所客故也,肿核宜刺出血(宜清震汤)。亦有因痰热者,痰热生风也(宜祛痰丸)。更有夹脑风者,两太阳连脑痛是也(宜透顶散)。更有大头风者,头大如斗,俗名大头瘟,天行时疫病也,感天地不正之气,甚而溃裂出脓,由邪客上焦之故(宜普济消毒饮)。其相类而病轻者,名发颐,肿在耳前后(宜甘桔汤加薄荷、荆芥、连翘、黄芩、牛蒡子)。

〔头风证治〕 《医鉴》曰:头风之证,素有痰饮,或栉沐取凉,或久卧当风,以致贼风入脑入项,自颈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间,有麻痹不仁之处,或头重,或头晕,或头皮顽厚,不自觉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味,或耳聋,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闻香极香,闻臭极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状,热者消风散,冷者追风散。头风发时闷痛,必欲棉裹者,热郁也,二陈汤加酒芩、荆芥、川芎、薄荷、石膏、细辛。妇人头风,宜养血祛风汤。叶天士曰:有气血皆虚,新凉上受,经脉不和,脑后筋掣牵痛,倏起倏静者,乃阳风之邪,宜荷叶边、苦丁茶、蔓荆子、甘菊、连翘。有内风头痛泪冷者,宜杞子、首乌、茯神、柏子仁、菊花炭、橹豆皮。有痛在头左脑后,厥阴风木上触者,宜细生地、白芍、炒杞子、柏子仁、茯神、甘菊。有暑风湿热,混于上窍,津液无以运行,凝滞而成偏头痛,舌强干涸者,宜连翘、石膏、滑石、甘草、荷梗、桑叶、羚羊角、蔓荆子。有失血过多,阴气大伤,阳气浮越,头痛筋惕,脉数虚而动,当用镇摄者,宜人参、阿胶、牡蛎、生地、白芍、天冬、炙草。

〔正头风痛〕 《灵枢》曰:凡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是手足六阳脉,俱上于头面也。又曰:足太阳脉上额交巅,直入络脑别下项,其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即正头痛也。

〔偏头风痛〕 《灵枢》曰:足少阳之脉,起目锐眦,上抵头角,其病头角额痛。子和曰:头风之甚者,久则目昏。偏头风痛者,属少阳相火,久则目缩,小大便秘涩,皆宜出血而大下之。《入门》曰:偏头痛年久,大便燥,目赤眩晕者,此肺乘肝,气郁血壅而然,宜大承气汤大下之,外用大黄、芒硝为末,井泥调贴两太阳穴,乃能愈也。

〔日行头风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此证定宜先导引,次行右法,握固搭膝而坐,以手扪两耳塞兑,闭目,用意躬身前努,使七窍之气上攻,邪气自然退散矣。

〔运功〕 《保生秘要》曰:手脚屈拳,闭口,存想,自泥丸而起,渐想至涌泉,候汗出而自愈。盖从头汗上而下出,邪气净降矣。

首风 风伤于卫病也,盖沐则腠理皆开,而风为阳邪,善行而易入,乘其腠之开,邪遂袭而入,则卫受之,故成首风,其证头面多汗,必恶风(宜大川芎丸)。或沐浴后眩晕头痛,亦首风类(宜白芷丸)。

〔首风证〕 《医说》曰:不概入头风条例,而独立其名曰首风,见此证专由沐后而得,所以别于头风之由于六淫七情者也。古人就病定名,意深哉。

脑风 风邪客脑病也。脑者,居于头,盖骨中百会穴分,即其部也。《灵枢》曰: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经文此言,脑之本病也。若风邪入于风府,由风府而上入于脑,则有脑风之证,其状项背怯寒,脑户穴冷(宜神圣散)。亦有风邪但攻于上焦,而邪气上熏,令人日夜头痛不止者,亦为脑风(宜太阳丹)。宜分别治之也。

〔脑风原由〕 《内经》曰:髓者,骨之充也,髓伤则脑髓消烁,体解㑊然不去也。注云:不去者,不能行去也。《入门》曰: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不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

脑疽 膀胱经积热病也。如初起肿痛甚,烦渴引冷,脉数有力者,由湿毒上壅。如漫肿微痛,渴不饮冷,脉虽数而无力者,由阴虚火炽(湿毒宜黄连消毒饮,阴虚宜六味丸)。若不成脓,不溃腐,阳气虚也(宜四君子汤加归、芪)。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宜十全大补汤)。然阳虚脾虚之患,凡外证皆然,不独脑疽已也,宜知之。又有脑烁,初起即如木橛,上起顶门,下至大椎,发肿如火烧,色青黑,不溃,只损外皮,如犬咬去肉一般,即溃,亦不敛,皆由阴精消烁之故,此死证也,古无治方。又有脑痈,皮薄易破,此轻证(宜清热消毒饮),非如脑疽皮厚难治,急当内托也。薛立斋言:凡患肿毒欲成脓腐溃,生肌收敛并用,托里为主,此至言也,故立斋于托里消毒散一方,多设加减法(加减法载在前),亦欲人知所以用之耳。仙方活命饮,亦痈疽初起之圣药。又有赤疽,发太阳穴,其形不拘大小,以速破见脓,既脓速敛为要,以额角近连太阳,皆要害处。若肿满太阳,即成虚损,难于收拾。若既破而伤风水,即能杀人。疡科书言此证,七日刺不得脓,十日不穴,必死,诚有见于此证之不易疗也。至若太阳穴生痈疽,与目相近,不于五六日内急破之,毒气攻眼,则眼合不开,破后更伤风水,则目睛必伤。其痈疽发于眉头者,亦必攻人眼目。发在眉后者,又必攻入太阳。皆要害处不可忽者。

〔头疡证治〕 陈文治曰:脑疽初起,宜黄连消毒饮。肿硬作痛,继以仙方活命饮一二剂。盖此病原属虚火,按之脉数而濡,乃湿热壅盛,故用黄连消毒饮。肿硬作痛,乃气血凝滞,故用仙方活命饮。并以甘温之剂,补益阳气,托里而溃腐之,不宜用苦寒伤其胃气,反致不得腐化。凡疮易消散,易腐溃,易收敛,皆气血壮盛故也,可以类推。又曰:昔杜碧清患脑疽,自药不愈,丹溪治之,令服防风通圣散。答曰:已数服。丹溪云:宜皆以酒制,杜悟,急服乃瘥。

【治头痛方二十七】

羌活附子汤 〈犯脑〉

羌活  附子  防风  黄芩  升麻  白芷  甘草  黄柏  麻黄  僵蚕  苍术

玉真丸 〈下虚〉

硫黄(二两)  石膏  半夏  硝石(各一两)

姜汁丸,每二十丸,姜汤下。寒甚者去石膏加钟乳粉,灸关元穴。

补中益气汤 〈气虚〉

人参  黄芪  归身  白术  升麻  柴胡  陈皮  炙草  姜  枣

白虎汤 〈阳明〉

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

麻黄  附子  细辛

生熟地黄丸 〈肝风〉

生地  熟地  枳壳  甘菊  防风  牛膝  羌活  杏仁  金石斛

蜜丸,每三钱,食前,用豆淋酒送下。

钩藤散 〈又〉

钩藤钩  陈皮  半夏  茯苓  麦冬  甘草  石膏  人参  甘菊  防风

沉香降气散 〈怒伤〉

沉香  木香  柴胡  白芍  细辛  青皮  陈皮  苏子

清空膏 〈头痛〉

羌活  防风  柴胡  川芎  黄连  黄芩  甘草

每末三钱,临卧茶清下。

茶调散 〈实痛〉

黄芩(二两)  川芎(一两)  细茶(三钱)  白芷(五钱)  薄荷(二钱)  荆芥(四钱)

巅顶及脑痛,加细辛、藁本、蔓荆子各三钱。为末,茶调下。

菊花散 〈又〉

甘菊  旋覆  防风枳壳  羌活  石膏  蔓荆子  甘草(各钱半)  姜(三片)

四物汤 〈血虚〉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加味调中益气汤 〈气虚〉

黄芪(一钱)  人参  炙草  苍术(各七分)  陈皮  当归  川芎(各五分)  木香  蔓荆子  升麻  柴胡  细辛(各三分)

选奇汤 〈因风〉

防风  羌活(各三钱)  黄芩(一钱)  甘草(夏生冬炙,八分)

香薷饮 〈因暑〉

香薷  厚朴  扁豆  甘草

清上泻火汤 〈因热〉

羌活  藁本  防风  荆芥  人参  当归  知母  黄柏  黄芩  黄连  黄芪  白术  升麻  细辛  甘草生地  红花  蔓荆子

此方奇效之至。

芎乌散 〈气厥〉

川芎  乌药(等分)

每末二钱,以烧秤锤淬酒下。

兼治产后头痛。

补气汤 〈因热〉

升麻  黄芪  炙草  细辛  当归  木香

一方有麻黄,斟酌用之。

石膏散 〈风热〉

石膏  麻黄  首乌  葛根

神芎散 〈又〉

蔓荆子  青黛  川芎(各钱二分)  郁金  芒硝(各一钱)  石膏(一钱半)  细辛(一钱)  薄荷(二钱)  红豆(一粒)

为末,搐鼻。

安神散 〈郁热〉

黄芪  羌活  黄柏(各一两)  防风(二钱半)  酒知母  酒生地  柴胡  升麻(各五钱)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三钱)

每末五钱,水煎服。加蔓荆子五分,川芎三分,尤妙。

川芎散 〈又〉

薄荷  羌活  荆芥  柴胡  川芎  甘菊  细辛  槐子  茵陈  香附  石膏  生甘草

香砂枳术丸 〈伤食〉

木香  砂仁  枳壳  白术

红丸子 〈又〉

三棱  蓬术  干姜  青皮  陈皮  胡椒

醋糊丸,矾红为衣。

葛花解酲汤 〈伤酒〉

人参  茯苓  木香  陈皮  砂仁  神曲  葛花  蔻仁  知母  青皮  猪苓

乳香落盏散 〈过散〉

粟壳  陈皮甘草  桔梗  柴胡  乳香

麻黄吴萸汤 〈寒冷〉

麻黄  吴萸  升麻  苍术  羌活  藁本  柴胡  黄芩  黄连  黄柏  半夏  川芎  细辛  红花  蔓荆子

【治眩晕方八】

玉壶丸 〈风热〉

南星  半夏(各一两)  天麻(五钱)  白面(三两)

蜜丸,每三十丸,先将水一碗煎滚下药,浮即熟,轻轻捞起,姜汤下。

茶调散 〈又〉

方详上。

导痰汤 〈寒湿〉

半夏(四两)  南星  枳实  赤苓  橘红(各一两)  炙草(五钱)

每末四钱,加姜十片,食后煎服。

十全大补汤 〈元虚〉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肉桂  白芍  熟地  茯苓  川芎  炙草  姜  枣

补中益气汤 〈气虚〉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柴胡  升麻  甘草  陈皮

四物汤 〈血虚〉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六君子汤 〈挟痰〉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半夏  陈皮

二陈汤 〈又〉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

【治头风方十九】

茶调散 〈偏正风〉

方详上。

透顶散 〈搐鼻〉

细辛(二茎)  瓜蒂(七个)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冰片  麝香(各分半)

先研药细,后入冰麝研匀,每用豆许,随病人左右搐之,良久,出涎碗许乃愈。

芎犀丸 〈臭涕〉

川芎  朱砂  石膏  片脑  人参  茯苓  炙草  细辛  犀角  山栀  麦冬  阿胶

沈氏头风丸 〈两边痛〉

煨天麻  麸枳壳  酒白芍  炒黑瓜蒌仁  于术炭(各一两)  姜炒半夏曲  煅蛤粉  炒焦枣仁(各两半)  黄连  吴萸(五钱,同炒,去萸)  砂仁  甘菊  炙草(各五钱)  酒归身(四两)  沉香屑(四钱)  檀香屑(三钱)  金石斛(三两)

黑枣肉二十枚,煎汤代水泛丸,空心,大枣汤下二钱。

此余自制方也,用之屡效。

全蝎散 〈气攻〉

全蝎(二十一个)  地龙(六条)  土狗(二个)  五倍子(五钱)

为末,酒调,摊贴太阳穴上。

龙香散 〈痛极〉

地龙(去土,焙)  乳香(等分)

为末,每以一字作纸捻,灯上烧烟,以鼻嗅之。

牛脑丹 〈头风〉

白芷、川芎各三钱,为末,抹黄牛脑子上,磁器内加酒顿熟,乘热食之,尽量一醉,醒则其病如失,甚验。

乩仙方 〈半边痛〉

诗曰:辛本羌蚕荷半夏,防荆芎芷附天麻,三分苏草麻黄共,水酒煎时加细茶。

蓖麻子纸卷 〈又〉

蓖麻子(去壳,五钱)  大枣(去核,十五个)

共捣如泥,涂纸上,用箸一只卷之,去箸纳鼻中,良久取下,清涕即止。

沈氏荷叶汤 〈雷头风〉

落帚子(三钱)  升麻  川芎  制茅术(各一钱)

先将鲜荷叶一张摺叠,不得扯碎,水二碗半,煎至二碗,再入药,加生姜三片,煎七分服。此余自制方也,每用一二帖即愈。

清震汤 〈又〉

升麻  苍术  荷叶(各四钱)

食后服。

祛痰丸 〈又〉

姜制皂角  半夏(各一两)  大黄(酒浸,纸包,煨,再浸,煨三次,二两)  橘红  桔梗  天麻(各五钱)  片芩(七钱)  薄荷(三钱)  青礞石  白芷  甘草(各一钱)

蒸饼丸,临卧茶下。

普济消毒饮 〈大头风〉

黄连  黄芩(各八分)  人参  柴胡  桔梗(各五分)  元参  橘红  甘草(各四分)  牛蒡子  连翘  板蓝根(各一分)  马勃(二分)  僵蚕  升麻(各三分)  薄荷(六分)

便秘加酒大黄一钱。

甘桔汤 〈发颐〉

甘草  桔梗

消风散 〈热头风〉

荆芥  甘草(各一钱)  人参  白茯苓  僵蚕  川芎  防风  藿香  羌活  蝉蜕(各五分)  陈皮  厚朴(各三分)

加细茶一撮,每末二钱,茶下。

追风散 〈冷头风〉

炮川乌  熟石膏  炒僵蚕  荆芥穗  防风  川芎  甘草(各五钱)  制南星  制白附子  羌活  天麻  地龙  全蝎  白芷(各二钱半)  炮草乌  乳香  没药  雄黄(各钱二分半)

每末五分,临卧茶酒下。

二陈汤 〈热郁〉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养血祛风汤 〈妇人〉

当归  川芎  防风  生地  荆芥  羌活  细辛  藁本  石膏  半夏  甘草  旋覆花  蔓荆子(各五分)  姜(三)  枣(二)

大承气汤 〈偏头风〉

【治首风方二】

大川芎丸 〈首风〉

川芎(四两)  天麻(一两)

蜜和,每两作十丸,每丸细嚼,茶酒任下。

白芷丸 〈又〉

新白芷,不拘多少,锉,以萝卜汁浸,晒干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细嚼,荆芥汤下。一名都梁丸。凡头风眩痛,服之令人目明。凡暴寒乍暖,神思不清,头目昏晕,并宜服之。

【治脑风方二】

神金散 〈脑风〉

葛根(半生半炒)  麻黄  细辛  藿香等(等分)

为末,每二钱,薄荷、荆芥汤下。

太阳丹 〈又〉

石膏(二两)  川乌  川芎  白芷  甘草(各一两)  冰片(二钱)

蜜同面糊丸,每两作十八丸,东丹为衣,食后,葱、茶汤嚼下二三丸。

【治脑疽方八】

黄连消毒饮 〈脑疽〉

酒黄连  酒生地  酒归身  羌活  黄芪  连翘(各一钱)  泽泻(七分)  酒防己  黄芩  黄柏  独活  防风  藁本  苏木  陈皮  桔梗(各八分)  酒知母(四分)  人参  甘草梢(各五分)

一名黄连消毒散。

此方治脑疽、背疽,焮肿疼痛,或麻木,膏粱之人,允宜用此。

六味丸 〈阴虚〉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四君子汤 〈阳虚〉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十全大补汤 〈脾虚〉

人参  黄芪当归  白术  白芍  肉桂  熟地  茯苓  川芎  炙草  姜  枣

清热消毒饮 〈脑痈〉

黄连  山栀当归  连翘(各一钱)  川芎  白芍  生地(各钱半)  炙草(八分)  金银花(二钱)

此方治痈疽发于阳,肿痛发热作渴。

托里消毒散 〈总治〉

人参  盐黄芪  酒当归  炒白芍  川芎  炒白术  茯苓(各一钱)  白芷  金银花(各七分)  炙草  连翘(各五分)

此方治胃气虚弱,或因克伐,不能溃散,服此未成即消,已成即溃,腐肉自去,新肉自生。

仙方活命饮 〈又〉

穿山甲(炒黄)  白芷  防风  赤芍  甘草  贝母  角刺  归尾  花粉(各一钱)  陈皮  金银花(各三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二味另研,为末,先将药水、酒各半煎好送二末。

酒制防风通圣散 〈脑疽〉

【附载:《疡科选粹》治脑疽方二】

羌活当归汤

酒黄连  酒黄芩  酒归身(各二钱)  羌活  黄柏  连翘(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泽泻  独活  藁本(各七分)  山栀  防风(各五分)

水三酒七煎,食后服,日进三帖,三日乃愈。

追毒万应针头丸

麝香(二钱)  血竭  蟾酥  轻粉  硇砂(各三钱)  全蝎  蜈蚣(各一对,全用)  冰片(一钱)

蜜丸,黍米大。疮头用针挑破,微有血出,以药一粒放进挑破眼内,用棉纸盖之,周围以津唾粘定,不一时愈。

此丸治一切脑背恶疮欲死,一粒可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