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铜人图》:项旁缺盆之上曰肩。肩下臂上通名曰臑,俗谓之膊。臑下臂上接处曰肘,肘即臂节。肘下手上名曰臂,臂有二骨。臂下手上接处曰腕。又云:掌后为腕。腕之下曰手,手有掌有指。五指各有名:一曰大指。二曰食指,又曰盐指。三曰长指,又曰中指。四曰无名指。五曰小指。上部肩至手曰肢,下部胯至足亦曰肢,两手两足因曰四肢。此自肩至手之部位名目也。试言其病:肩前属大肠经,故肩前痛为大肠经病,盖肩端两骨及前臑,皆大肠脉所贯,风热乘肺,肺气郁甚,肺先病,当泻风通肺气(宜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蔻仁、陈皮、桑皮、贝母)。若面白气虚,必兼补(宜加人参、黄芪)。肩后属小肠经,故肩后痛为小肠经病,以小肠中感受风热,气郁不行,故致此(宜羌活、防风、藁本、木通、蔓荆子)。若心血虚,必养血(宜当归、熟地)。又有肾气逆上而痛者,必补肾壮阳气(宜杞子、山萸、牛膝、补骨脂)。挟痰饮者豁之(宜导痰汤)。当肩背一片冷痛,有热也,消之(宜三棱、蓬术、枳实、槟榔)。至于臂则为六经分布之处,故其为病,须即病处分别之。试以两手直伸,其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若前廉痛属阳明(宜升麻、白芷、葛根),后廉痛属太阳(宜羌活、藁本),外廉痛属少阳(宜柴胡、黄芩),内廉痛属厥阴(宜柴胡、青皮),内前廉痛属太阴(宜升麻、白芷、葱白),内后廉痛属少阴(宜独活、细辛),此六经分配之处,先不可不辨。其所以痛者,虽不外风寒湿热,而要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固有由来也。若其痛而果系风寒,则从风寒治之(宜蠲痹汤)。若由血不荣筋,瘦弱臂痛,则兼养血(宜蠲痹四物汤)。若由血燥筋挛,遇寒则剧,肝气虚弱,风寒客经络,脉紧细,必从肝治(宜加味逍遥散为主,参用舒筋汤)。亦有怒动肝火而臂痛者(宜小柴胡汤加川芎、当归)。亦有肾水亏,筋骨失养,以致痿痹者(宜六味丸)。若夫臂连肩背酸痛,两手软痹,由痰饮流入四肢也(宜二陈汤、星香散合用)。偶提重物忽痛,伤筋也(宜劫劳汤,或八珍汤加官桂、丹皮、木瓜、姜黄、延胡、刘寄奴)。因搐臂筋痛,伤于寒也(宜舒筋汤)。臂痛不能举,或痛无定处,由脾虚邪气相搏也,脉必沉细(宜补中益气汤加威灵仙、桂枝、桑皮、姜黄)。臂酸痛,手软麻,有痰滞也(宜导痰汤加木香、片姜黄)。臂痛不能举物,气血凝滞也(宜舒筋汤)。两臂流注走痛,似觉酸冷,爬搔不着难忍,寒湿痰流注也(宜天仙藤散)。臂胫疼痛,至于年久不愈,血虚不能养筋,且有客邪留着也(宜虎胫骨酒、当归酒)。痛起肩膊连臂渐下入环跳髀膝,由络虚也(宜防风根汤)。左指胀痛引肩,由血虚风动,病在肝也(宜桑枝膏丸)。肩膊筋缓,连臂不举而痛,阳明脉衰也(宜黄芪、白术、防风根、当归、片姜黄、桑枝)。如坐卧伤湿,或受寒而臂痛,为寒湿气痛也(宜五积散)。手肿痛,或指掌连臂膊肘腕俱痛,为手气也(宜蠲痹汤)。臂忽发热极痛,为风热也(宜桑枝浓煎汤,多服)。臂发热痛,从里彻外,为血衰也(宜秦艽地黄汤)。若夫手掌热,则病属心与心包。手热赤痒,两掌皮厚皴裂,则病属肝胆血燥(宜加味逍遥散加熟地、钩藤)。手与足心肿,病则属风(宜花椒、盐醋和敷)。手与足抽掣动摇,弄舌吐沫,其脉沉弱,病则属脾虚生风,不可遽作风火痰治(宜归脾汤)。手与足麻木,病则属脾肺气虚(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桑枝,外煎桑枝叶汤洗)。手与足生紫斑白点,枯厚破裂,病则属血虚而燥(宜二矾汤熏)。手与足忽如火燃,起紫白黄泡,病则属血热,急针挑破,太乙膏贴之。若挑破又生,血热之极(宜防风牛蒡汤)。凡言手与足者,以种种皆手足俱有之病,非必一时手足齐患此病也。论手而言足,亦连类及之。后足病源流,可与此参看也。如以手指言之,大指属肺,食指属大肠,中指属心包,无名指属三焦,小指内侧属心,外侧属小肠。凡五指经脉所到,邪气盛则痛,正气虚亦痛,须分其经络,察其虚实以治之(总治指痛,宜乌梅、鱼鲊,打烂傅之)。其有手搐,内外发热者,其肝心二经之火乎(宜泻青赤汤,素弱者抑肝导赤汤)。有手搐,目动口瞤面肿者,其胃中有风乎(宜胃风汤)。有手搐,臂肘筋痛者,其伤于寒乎(宜舒经汤)。有手搐,觉衰弱或见弱证者,其元气虚乎(宜续命煮散)。有手搐,既愈,欲绝其根者,其非滋补不可乎(宜六味丸间服加味逍遥散)。总之,搐则有止时,若非筋挛为常病,无刻不拘急,但患搐者,皆不可以艾灼,或发表,以腠理开,邪愈易入也。夫搐虽非痛病所属,以其在手,故由手痛而连及。虽然,肩病、手病、臂病,不惮琐屑言之。而臑肘腕从略者,非略也,臑肘腕病,每与肩臂手相牵连,言此即可知彼耳。

〔手掌候胃〕 《灵枢》曰: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铜人图》曰:胃中寒,则手鱼际之络多青。胃中热,则手鱼际之络赤。其暴黑者,久留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又曰:大指本节后白肉际,名曰鱼,以其形似鱼也,有穴名鱼际。《回春》曰:伤寒手心热者,邪在里也;手背热者,邪在表也。手足温者,阳证也;手足冷者,阴证也。

〔肩臑等病原由证治〕 《内经》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灸于火者,是人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独阳不能生长也。逢风而如灸于火者,是人当内烁也。又曰:四肢懈堕者,脾精之不行也。《灵枢》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堕。筋脉懈堕,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亸,谓手足亸曳也。又曰:肺心有邪,其气流于两肘。《保命》曰:脾实则四肢不举,此谓膏粱之疾,其治宜调胃承气汤。若脾虚,则四肢不用。盖脾病不能与胃行其津液,其治宜十全大补汤。又曰: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伸而不屈者,病在骨。《直指》曰:酒家之癖,多为项肿臂痛。盖热在上焦,不能清利,故酝酿日久,生痰聚饮,流走项臂,不肿则痛耳。《集要》曰:忽患手脚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疑是风证,或痈疽,皆非也,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资生》曰:两肩头冷疼,尤不可忽,屡见将中风人,臂骨脱臼,不与肩相连接,多有治不愈者。要之,才觉肩上冷疼,必先灸肩髃等穴,毋使至于此极也。《入门》曰:留饮之证,四肢历节痛,气短脉沉,久则令人骨节蹉跌,宜导痰汤加减用之。扁鹊曰:病人爪甲白者不治,爪甲青者死,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手掌肿无纹者死。

肩者,手足三阳交会之所。为风热蕴结,或负重伤损,则生肩疽(宜仙方活命饮加柴胡、桔梗,乌金散)。其恶血留结内外,荣卫不通,则两肩生疔疽,五日肿大,口禁寒战,十二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宜四圣旋疔散、追疔夺命汤)。陈干疽,亦生两肩,及两大臂连[骨甲]骨,十四日痛不止,不可动,五十日身热不赤,六十日可刺,刺无血则死(宜仙方活命饮、飞龙夺命丹)。庇痈,则生于肩及臑,色赤黑,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宜急治(宜化毒丹、内消丸)。锁骨疽者,生肩前陷中,故又名缺盆疽,属胃、三焦两经之病(宜紫金丹、夺命丹,证退或溃后,宜十全大补汤)。若疮口不合者凶,太阳郁怒所结。疽生肩膊后骨上,曰上搭(宜仙方活命饮加羌活、桔梗、柴胡,溃后宜人参养荣汤)。心与心包风热所侵,毒生肩膊下隙内,曰夹肢痈,治宜分壮盛(宜一粒金丹下之)、老弱(宜人参养荣汤)。其有两臂肘起,在接骨下,引手至小骨上发痈者,此处连大小筋骨,举动不便,垂手坠痛,脓深彻骨,或致伤筋拳缩,治宜缓慢其筋脉(宜白芷升麻汤)。亦有臑臂表里俱赤,惟肘节处差小者,名藕包(宜内消散,外涂油泥膏)。又有肘之内生痈,由心肺包络郁火(宜仙方活命饮、紫金丹、胜金丹,引经用黄连、升麻、柴胡)。肘之外生痈,由胃大小肠积热郁毒者(宜芩连消毒饮、紫金丹)。此肘内外二证,皆当别老弱壮盛为治(壮盛宜牡蛎大黄汤下之,老弱宜千金内托散补之)。又有臂内生毒为鱼肚(宜神效托里散)。臂上节生毒,肿连肩髃,名臂风毒者(宜仙方活命饮加羌活、独活、桂枝、桔梗)。此臂间二证,壮盛者亦宜下(宜内疏黄连汤)。虚而漫肿无头,服败毒药不动者,亦宜补(宜十全大补汤加桂枝、桔梗)。至若毒发于腋下及臂,或两手掌中,憎寒壮热,咽干饮多,呕吐烦心,脉洪大数盛者,乃内疚疽也,七八日可汗,失汗者死(宜初服内托荣卫汤汗之,继服黄连解毒汤散之)。腕痈者,属手三阴经风热毒也,生手屈之处,焮肿疼痛(宜玉枢丹少加蟾酥涂)。两手背生痈,名手发背,漫肿无头,三阳经风热郁滞也(宜仙方活命饮加芩、连、山栀、桔梗、升麻,寒加桂枝,热加姜黄)。两手心发毒,名穿掌,又名穿窟天蛇。偏于掌边,名穿边天蛇,心包络经积热也(宜仙方活命饮加桂枝、姜黄)。此二证,壮实者宜酌表里汗下之(有表证宜紫金丹汗之,有里证宜一粒金丹下之)。老弱及既溃后,宜用参芪补托之(宜黄芪木香散、十全大补汤)。若乃风热积毒,结于大肠经分,致虎口发毒,焮赤肿痛,则名合谷疽,又名臂蟹毒,又名手丫刺(宜仙方活命饮加桂枝、姜黄、升麻、桔梗)。治之汗下补三法,酌同前例。至如毒之生于手指者,有五种:一曰大指疽,专生大指头上,初则小点如粟,颇觉痒痛,渐大如豆如桃如李,或青或紫,乍黄黑,或痒或麻或木,或彻心大痛,此专由肺经积热也,急发汗(宜乌金散、紫金丹)。壮实者急下(宜五利大黄汤)。此固大证,故人或患此,指色黑者,其指已死,宜截去之,不然黑至臂不治。若攻心痛,呕吐不食及牙缝出血者死。一名天蛇头,除大指外,不拘四指指头上生毒,□赤肿痛,既脓,裂开如蛇头状,故名,此则由心包络积热也(宜芩连消毒饮、仙方活命饮加羌活、柴胡、桔梗)。如既裂,急涂药疮口内(宜蛇头疮方)。一曰代指,不拘何指指头,先肿焮热掣痛,然后于爪中间结脓溃破,甚者爪甲俱脱。盖爪者,筋之余,筋赖血养,血热甚,注于指端,故成此证。俗谓之贡爪,病同大指疽,然无蕴毒,故不青黑,亦不杀人。丹溪以乌梅入醋研浸患处,立效。《入门》以蒲公英摘取白汁多涂立差。《纲目》以生鸡子开一孔,将指浸之,浸三个即愈。《医鉴》以忍冬藤、蒲公英浓煎汤浸,极妙。此皆治代指之法,以代指为小证,不必服药也。一曰鳅肚,生手指根节,或中节上,亦焮热,亦肿痛,亦酿脓,亦溃烂,较大指疽则轻,比代指则重,此则全由风热毒也(宜清热消毒饮)。一曰发指,俗谓之丫指,生两指中间相连处,其疼痛往往彻骨难当,亦由风热毒结聚也(宜清热消毒饮,外涂拔毒散)。夫自肩至手指,肿毒之多如此,安可不详求治法哉?乃若冬月胃受烈风寒冰,手足皲裂,血出作痛(宜黄蜡膏、猪脑酒)。虽非肿毒一例,然既在手,故类及焉,以见治法之不可略也(是书所及遍身外证方论,虽多采前人医籍,然大半则以《疡科选粹》为主)。

〔一切疮疡总论〕 陈文治曰:凡初发壅肿,未见脓者,其名有三,曰疖,曰痈,曰疽。疖初起,浮赤无根脚,微软皮薄,先出清水,后破脓。初生红肿突起,无头根,阔三四寸,发热恶寒,抽掣疼痛,四五日后按之微软,其名曰痈。然初时毒气浮浅,或汗或下,早治即散。脓成,另法治。一等皮色不变,但微肿,肌肉内痛,夜尤甚,发热恶寒,此热毒极深,其名为疽,能伤筋脉骨髓。初生一白粒如粟米,觉痒,亦痛,其痛应心,此疽之始兆也。大法,焮高肿痛,脉浮者,邪在表。焮痛发热,拘急头痛,或烦躁咽干,亦邪在表。俱宜散。肿硬痛深脉沉者,邪在内,宜下。烦躁饮冷焮痛,脉数者,邪在上,宜清。外无焮肿,内便调和者,邪在经络,宜调和荣卫。恶寒而不溃者,气实兼寒邪也,宜宣补。焮痛发热,汗多便秘谵语者,阳结证,宜下。肿痛不作脓者,邪气凝结,宜解。不作脓,但热不溃者,气血虚,宜补托。不作脓,或不溃,或不敛者,阳气虚,宜扶阳。治疮之法,大要先明托里、疏通、和荣卫三法。托里者,治其外之内也。洁古云:其脉浮大,当先托里,恐邪气入于内。盖以脉浮数,焮肿形证外显,恐邪气竭而内攻,故必先托里,宜内托复煎散。疏通者,治其内之外也。洁古云:若脉沉迟,当先疏其内,以绝其原。盖以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焮肿赤痛,邪气已深入于内,故必疏通,用内疏黄连汤。和荣卫者,治其中也。洁古云:有在内外之中者,邪气遏于经络,故发痈肿。盖以外无□赤,内脏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荣卫,故曰治其中,用当归黄芪汤。用此三法,虽未必无变,要使邪气峻减而易痊耳。然托里用温剂,疏通用凉剂,设或反投,助邪不浅,轻则危,重则死,不可不慎也。夫痈疽脓熟自溃,或针烙而溃,毒气已泄,即禀赋厚,不免气血亦亏,宜排脓内补。或脓出反痛,气血虚也,宜补托定痛。若毒未尽,慎勿生肌收敛,以致复肿。或肉赤不敛,血虚有热也。肉黯不敛,阳气虚寒也。肉死不溃,脾气虚弱也。肉白不敛,阳气大虚也。脓多不敛,气血俱虚也。他如不思饮食,胃气虚也。饮食不化,脾气虚也。脓少色赤,血虚也。亦有为秽气所触者,乳香没药和解之。有为风寒所逼者,桂枝防风温散之。若瘀肉已腐,脓不止,肿痛不已,定有筋隔住,致内脓不得出,必针挑引出之,如畏痛延挨,多致不起。若寒邪凝滞,气血不能荣卫,致肉白脓少,疮口不合者,最要避风,用艾汤日洗。丹溪云:诸经之疮,惟肝胆二经气多血少,肌肉难长,理宜预防,若用驱毒利药,伐其阴血,祸不旋踵。斯言宜切记之。若脓已出尽,正趋吉避凶之时,风入即为破伤风,水入即为破伤湿,仓卒不知其因,害人最速,宜先掺圣效散,毋使风湿攻搏而已。然疮或再合生脓,仍用通和药次第治之,不可造次失手。若脓出肉腐,急贴拔毒膏,内补气血,秋冬微加风寒药。若脓虽溃,根脚反赤,晕开展,或大痛,毒未退也,总以补气血为主,解毒药佐之。若破后不溃,疮口坚硬者,风也。蠹肉不腐者,热毒结也。若疮口易收而皮嫩薄者,不可便去拔毒膏药。若脉紧数,脓未成,但数脓已成。手按大热有脓,不热无脓,外硬未脓,软[革卯]已脓。手足指梢乳上,宜令脓熟大溃,方可开之。若溃后发热头痛,脉紧而浮,虚而兼表邪也。溃后将敛,遍身作痒,脉浮,用消风托里之药。若脓溃后,脉涩迟缓易愈,有胃气也;脉沉细而直,里虚欲变证也;洪滑粗散,难治,正虚邪实也。若壮实人患疮,皆肿高色赤,易腐溃,脓稠易敛,怯弱人多不起发,不腐难溃,脓清不敛,如不审察,一概克伐,虚虚之祸不免。若疮疡皆由胃气不调而生,其溃由胃气腐化,其敛由胃气荣养。丹溪云:治疮疡,当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诚哉是言也。(此总论皆就原文而改窜之。)

〔痈疽恶候〕 薛立斋曰:疮疡之证,有五善,有七恶,五善见三则瘥,七恶见四则危。如大渴发热,泄泻淋闭者,邪火内淫也(宜竹叶黄芪汤。虚宜八珍汤加黄芪、山萸、麦冬、五味,不应,佐以加减八味丸料,煎服)。如脓血既泻,肿痛尤甚,脓色败臭者,胃气虚而火盛也(宜人参黄芪汤,不应,佐以十全大补汤加麦冬、五味子)。如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视者,肝肾阴虚而目系急也(宜六味丸料加山栀、麦冬、五味,不应,八珍汤加山栀、麦冬、五味)。如喘粗气短,恍惚嗜卧者,脾肺虚火也(宜六君子汤加姜、枣,不应,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如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肾亏损也(宜补中益气汤加山萸、山药、五味,不应,十全大补汤加山萸、山药、五味)。如不能下食,服药而呕,食不知味者,胃气虚弱也(宜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不应,急加附子)。如声嘶色败,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者,脾肺俱虚也(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枣,不应,六君子汤加炮姜,更不应,十全大补汤加炮姜、附子)。如腹痛泄泻,咳逆昏愦者,阳气虚,寒气内淫之恶证也(宜先服托里温中汤,后用六君子汤加附子,或加姜、桂)。此七恶之治法也。此外又有溃后发热恶寒作渴,或怔忡惊悸,寤寐不宁,牙关紧闭,或头目赤痛,自汗盗汗,寒战咬牙,手撒身热,脉洪大,按之如无,或又身热恶衣,欲投于水,其脉浮大,按之微细,衣厚乃寒,此血气虚竭,传变之恶证也。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利肠鸣,饮食不入,吃呃呕吐,此阳气虚,寒气所乘之恶证也。又考《精要论》,呕逆之证,乃因初发时,不曾服内托散,而致伏热在心。亦有气虚脾气不正而呕吐者,丹溪则谓初发当作毒气上攻,溃后当作阴虚火逆,分先后而治,老年宜用参芪白术膏峻补,佐使之药,随时随证加减。河间则谓疮疡呕者,湿气浸于胃也,宜倍加白术。可见病之所见者,虽内之所因者各异,惟在人之体察耳。如有汗而不恶寒,或无汗而恶寒,口禁作冷,腰背反张,劲项强劲,此血气虚极,变嗀之恶证也(宜急用参、芪、归、术、附子以救之,或有可生者)。如心火刑克肺金(宜人参平肺散)。阴火上炎伤肺(宜六味丸料加五味子)。溃后发热作渴,脓出愈多,由真气虚而邪气实,皆为恶候耳。然则脏腑无亏,气血充实,起居如常,其善岂止于五!若禀赋薄,毒气盛,误药受伤,证变不一,其恶岂止于七!医者但察其证之变,而酌量治之,斯得矣,奚必以善恶候之数目拘之哉?

【治肩臑肘臂腕手病方二十六】

导痰汤 〈痰饮〉

南星  半夏  赤苓  枳实  甘草  橘红

蠲痹汤 〈风寒〉

当归  赤芍  黄芪  姜黄  羌活  甘草  薄荷  桂枝

蠲痹四物汤 〈血衰〉

当归  赤芍  川芎  熟地  黄芪  羌活  甘草  白芍  僵蚕

加味逍遥散 〈血燥〉

茯苓  白术  白芍  当归  柴胡  甘草

以上逍遥散。加山栀、丹皮。

舒筋汤 〈又〉

姜黄(二钱)  赤芍  当归  海桐皮  白术(各钱半)  羌活  甘草(各一钱)  沉香(二分)

小柴胡汤 〈肝火〉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六味丸 〈肾亏〉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二陈汤 〈痰注〉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星香散 〈又〉

劫劳汤 〈负重〉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芍  熟地  炙草  阿胶  紫菀  姜黄

八珍汤 〈又〉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补中益气汤 〈脾虚〉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柴胡  升麻  陈皮  甘草

五积散 〈寒湿〉

茯苓  白芷  半夏  当归  川芎  甘草  肉桂  白芍  枳壳  麻黄  陈皮  桔梗  厚朴  干姜  苍术  姜黄

秦艽地黄汤 〈臂热〉

秦艽  丹皮  茯苓  白术  钩藤  甘草  生地  柴胡

二矾汤 〈斑点〉

白矾  皂矾(各四两)  孩儿茶(五钱)  柏叶(八两)

水煎浓,先用桐油搽患处,以桐油纸蘸点烟熏患处,再以汤洗之。

当归酒 〈年久〉

当归一味,浸酒常饮效。

虎胫骨酒 〈又〉

虎胫骨(捣碎,炙黄)  新白芍(各二两)  羚羊角屑(一两)

酒浸七日,秋冬倍之。每日空腹饮一杯。

天仙藤散 〈痰注〉

天仙藤  白芷梢  白术  羌活(各三钱)  片姜黄(六钱)  半夏(五钱)

每末五钱,加姜五片,煎服。

防风根汤 〈络虚〉

防风根  于术  当归  姜黄  生黄芪  桑枝

桑枝膏丸 〈肝病〉

制首乌  杞子  归身  三角胡麻  菊花炭  柏子仁

刺蒺藜桑枝膏丸。

归脾汤 〈脾虚〉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茯神  枣仁  远志  木香  甘草  圆眼  姜  枣

防风牛蒡汤 〈血热〉

防风  山栀  石膏  黄芩  苍术  木通  甘草  牛蒡子

泻青赤汤 〈心肝火〉

龙胆草  青黛  羌活  防风  山栀  生地  黄芩  黄连  木通  甘草

加大黄亦可。

抑肝导赤汤 〈素弱〉

钩藤  当归  白术  茯苓  木通  柴胡  川芎  羌活  防风  山栀  生地  生草  炙草

胃风汤 〈胃风〉

白芷  葛根  藁本  黄柏  麻黄  升麻  苍术  当归  柴胡  羌活  草蔻  蔓荆子  姜  枣

续命煮散 〈虚搐〉

独活  人参  葛根  生地  远志  防风  当归  细辛  白芍  川芎  半夏  甘草  荆芥  肉桂

汗多加牡蛎。

【治肩臑肘臂腕手疡方四十二】

仙方活命饮 〈肩疽〉

白芷  防风  赤芍  甘草  归尾  贝母  花粉  穿山甲(炒黄)  皂角刺(各一钱)  陈皮  金银花(各三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二味另研,水、酒煎送二末。

四圣旋疔散 〈肩疔〉

巴豆(五分)  僵蚕  轻粉  硇砂(各二钱半)

为末,醋调用。

此方专治疔疮生于四肢,其势微者,先以好醋调药,涂疔疽上,以纸护之,次服内托之药,其疔自出矣。

追疔夺命汤 〈又〉

蝉退(四分)  泽兰(五分)  青皮  金线重楼(各七分)  防风  细辛(各八分)  黄连  首乌  羌活  僵蚕  藕节(各一钱)

大便秘加大黄一钱,加姜、葱。临卧,入酒一杯服,衣覆取汗。

此方专治疔疮。

飞龙夺命丹 〈陈干疽〉

蟾酥(三钱,酒化)  雄黄(三钱)  轻粉(五分)  乳香  没药  铜绿(各二钱)  麝香(五分,另研)  冰片(五分,另研)  胆矾  寒水石  辰砂  血竭(各一钱)  蜈蚣(一条,去头、足,酒炙黄)

共为末,用蜗牛二十个和药捣烂,入飞面为丸,每服一丸,势重人壮二三丸,以葱白三个同药嚼烂,好酒送下,于避风处,重衣盖定,约行五里,再服热酒数杯,以助药力,发热大汗为妙。

化毒丹 〈疽痈〉

乳香  没药(各五钱,另研)  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心,另研)  草乌头(醋浸,炮制,其醋候用)  浮石(醋淬七次,醋候用,各一两)

共为末,醋调,面糊丸,每服五七丸,食后冷酒下,忌热饮,利二三次,或吐出恶物为效。

此方治一切肿毒,初觉一二日,咳逆烦闷,或咽喉闭塞,发热恶寒者。

内消丸 〈又〉

青皮  陈皮(各二两)  牵牛(八两,取头末,二两)  皂角(去粗皮,捣碎)  薄荷叶(各八两)

二味共用水一斗煮揉汁,漫火熬膏,即以膏和丸,每三十丸,食后荆芥汤下。

此方专治疮肿初生,热毒郁滞,服之内消,大有神效。

紫金丹 〈缺盆疽〉

夺命丹 〈又〉

蟾酥  轻粉(各五分)  朱砂(三钱)  寒水石  枯矾  铜绿  麝香  乳香  没药(各一钱)  蜗牛(三十一个,另研)

为丸,如干加酒糊,每用一丸,用葱白三四根嚼烂,吐手心包药,热酒送下,约行六七里,汗出为效。重者再一二丸,但此为少阴经劫药,用者当量轻重。

此方兼治一切大肿毒,功与飞龙夺命丹相等。

十全大补汤 〈又〉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白芍  熟地  茯苓  川芎  肉桂  炙草  姜  枣

人参养荣汤 〈又〉

人参  黄芪  当归  肉桂  白术  陈皮  炙草(各一钱)  远志肉(五分)  白芍(一钱半)  熟地  茯苓  五味子(各八分)

一粒金丹 〈夹支痈〉

沉香  乳香  木香(各五分)  巴霜(钱半)

上为末,照分数和匀,黑枣肉丸,芡子大,每服一丸,量人虚实,先呷水一口即行一次。胃气实者,只可三四口,后用水一口送下一丸,行数次,以米饮补之即止。

白芷升麻汤 〈臂痈〉

白芷(一钱半)  升麻  桔梗(各一钱)  酒黄芩(四钱)  生黄芩(三钱)  红花  炙草(各五分)

水二酒一煎。

内消散 〈藕包〉

皂角刺(七个)  桃仁(四十九粒)  炒黄穿山甲  炒羚羊角  大黄(各一钱,俱为末)  金银花  花粉  厚朴(各一钱)  乳香(一钱)

为末,水一盅,先将金银花、角刺、厚朴、花粉、桃仁五味,煎六分,调送四味末服。

此方未成脓即消,已脓从大便出。

油泥膏 〈又〉

塘泥一倍,桐油三倍和匀,以鹅翎时时扫涂,勿令干。

胜金丹 〈肘痈〉

制白砒  麝香(各五分)  蟾酥(一钱)  雄黄  辰砂  乳香  没药  血竭(各钱半)  炮全蝎  炙天龙(去头、足)  炒穿山甲(各三钱)  炒僵蚕(五钱)

上研末,秤匀,每三钱,砂糖调葱头酒下取汗。

芩连消毒饮 〈又〉

黄芩  黄连  柴胡  羌活  防风  荆芥  白芷  川芎  连翘  桔梗  枳壳  射干  甘草  大黄  牛蒡子(等分)

惟桔梗加倍。

牡蛎大黄汤 〈肘痈〉

煨大黄  牡蛎  木香(各钱半)

水煎,春夏露一宿,冬月于暖处一宿,鸡鸣时温服,得利后即勿服。

千金内托散 〈又〉

金银花  人参  黄芪  当归  赤芍  川芎  花粉  白芷  桂皮  桔梗  防风  甘草(各一钱)

水煎,入酒半盏服,日三帖。服后疮口有黑血出,或遍身汗出,药之功也。

神效托里散 〈鱼肚〉

黄芪(盐水炙)  忍冬藤  当归(各五钱)  粉草(二钱)

酒煎服,渣敷患处。

内疏黄连汤 〈臂毒〉

黄连  白芍  当归  槟榔  木香  黄芩  山栀  薄荷  桔梗  甘草(各一钱)  连翘  大黄(各钱半)

姜、水煎,量人虚实用。

此方兼治一切疮疡,发热而呕,便结脉洪实。

内托荣卫汤 〈内疚疽〉

黄芪  红花  连翘  苍术  酒归身  柴胡  羌活  防风  黄芩  人参  炙甘草(各一钱)  桂枝(七分)

《医学纲目》此方,用黄芪、桂枝各五钱,苍术、红花各三钱,防风、羌活、黄芩、当归各钱半,为末服。

此方专治风湿热郁于手足少阳,而致血脉凝逆,元气消弱,面色赤肿微黯,时多忿怒,疮色赤黯,肿硬奋然高起,脉洪缓而弦,用此发汗,以通荣卫,则邪气去矣。

黄连解毒汤 〈又〉

炒黄柏  黄芩  黄连  山栀(各钱半)

此方专治疮疡焮肿,烦躁饮冷,脉洪数,发狂言。

玉枢丹 〈腕痈〉

五倍子(洗净,打碎,三两)  山慈菇(去皮,净末,二两)  麝香(三钱,另研)  千金子霜  红芽大戟(去芦,焙干,为末,各一两)

糯米浓饮丸,每料作四十锭,此药能应诸病,各有神效。若疮疽用东流水磨涂并服,须端午日合。一方有全蝎、雄黄、朱砂各一两,名神仙追毒丸。此玉枢丹,即紫金锭也。

黄芪木香散 〈手痈〉

乌金散 〈大指疽〉

牙皂(四分)  制人信  麝香  蟾酥(各五分)  发灰  蛇壳(煅)  蜂房(煅各一钱)  蝉退  血竭  乳香  僵蚕(炒去丝,各二钱)  穿山甲(炙)  朱砂  雄黄(各二钱半)  全蝎(三钱,汤泡七次)  天龙(去头、足,四钱)  川乌尖  没药(各钱半)

各为末,称准和匀,每服三钱,砂糖调葱头酒送下取汗。

此方能治一切无名肿毒。

五利大黄汤 〈又〉

大黄根  黄芩  升麻(各钱二分)  黑山栀  芒硝(各一钱)

水煎,稍热服。

此方专治疮疽初发,年壮气盛,大小便秘,宜服此药。

蛇头疮方 〈蛇头〉

雄黄  蜈蚣  全蝎(各一钱)

共为末,疮口开,入药在内,以小油抹帛拴住,如干,小油搽润。

清热消毒饮 〈鳅肚〉

黄连  山栀  连翘  当归(各一钱)  川芎  白芍  生地(各钱半)  炙甘草(八分)  金银花(二钱)

此方专治痈疽发于阳,肿痛发热作渴。

拔毒散 〈丫指〉

乳香  泥蜂窝(多在壁缝间)

为末,醋调涂,干以醋润,痛立止。

黄蜡膏 〈皲裂〉

清油五钱煎沸,入黄蜡一块煎熔,入胡粉、五倍子末各少许,熬紫色,先以汤洗患处,敷药,以纸贴之。

猪脑酒 〈又〉

猪脑子研烂,入热酒中,或洗或涂皆可。以兔脑生涂之更妙。

圣效散 〈预防风湿〉

黄柏(炒黑)  穿山甲(炒黄,各一两)  槟榔  木香  鸡内金(各五钱)

每用末少许搽疮口,日五七次方见效。

此方治溃疡毒已尽,先以蛇床子汤洗,用此。

拔毒膏 〈外贴〉

蓖麻子肉  铜青(各一两,同研)  大蓟汁(一碗)  豆油(春夏三两,秋冬四两)  松香(一斤,水煮,滤净)

先将油煎滚,入松香熔化,下大蓟汁,沸水尽,下水缸内,如绞糖法,入蓖麻、铜青,搅匀,以器盛之,如用,重汤煮化摊贴。

此方能呼脓长肉。

竹叶黄芪汤 〈邪火〉

生地  黄芪(各二钱)  当归  川芎  甘草  白芍  黄芩  花粉  人参  淡竹叶(各一钱)  熟石膏(钱半)  麦冬(二钱)  姜(三)

此方治痈疽大渴发热,小便如淋。

八珍汤 〈又〉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加减八味丸 〈又〉

熟地(八两)  山萸  山药(各四两)  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肉桂  五味(各一两)

人参黄芪汤 〈胃虚〉

黄芪(一钱)  炒黄柏(四分)  当归  升麻  人参  麦冬  陈皮  白术  苍术(各五分)

六味丸 〈阴虚〉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六君子汤 〈虚火〉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陈皮  半夏

补中益气汤 〈又〉

托里温中汤 〈阳虚〉

附子  羌活(各四钱)  干姜(炒,三钱)  炙甘草(二钱)  丁香  沉香  木香  茴香  陈皮  益智仁(各一钱)

此方治脓溃,元气虚寒,或过服克伐,致胃气脱陷,肠鸣腹痛,便泄神昏,此寒变内陷,为七恶之证,缓则不治。

人参平肺散 〈火克金〉

人参  陈皮  桑皮  甘草  地骨皮  茯苓(各一钱)  炒知母(七分)  五味子(杵,炒)  天冬  青皮(各四分)

此方专治心火克肺,为痈为痿,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满,咽嗌不利。

【附载:疮疡外治杂方】

乳香定痛散

乳香  没药(各五钱)  寒水石(一两)  冰片(一钱)

研末,搽患处,痛即止。此治溃烂后痛。

追毒散

全蝎(五钱)  五灵脂  川乌头(炮)  炮姜(各一两)

研细末,少许掺疮口。深者纸捻蘸药之,外贴膏药,恶证重证,以蒸饼浸透,丸作长细条子,纴入疮口,名追毒锭子。

此方治一切恶疮,脓水不快者。

翠霞散

滑石(一两)  铜绿(五钱)  轻粉(二钱)  冰片  麝香(各三分)  粉霜(二分半)

研末纴疮口,以膏贴之。

此方治一切恶疮,去毒生肌。

搜脓散

白芷(一两)  川芎(二两)  白芍(三两)  轻粉(三钱)

研末掺,疮口深者纴之。

此方能治年深不敛恶疮。

桃花散

白及  白蔹  黄柏  黄连  乳香(另研)  麝香  黄丹(洗净,炒,等分)

研末掺疮上,二三日即生肌平满。

此方专能生肌。

万应针头丸

麝香(二钱)  血竭(如蜡一块者)  轻粉  蟾酥(辣者)  硇砂(各三钱)  冰片(一钱)  蜈蚣(一对,全用)

炼蜜丸。如疮有头者,针挑见血,以黍米大药放疮口,用纸花周围津湿贴之,立愈。

此方治一切恶疮,生于脑背,毒大欲死者,一粒即愈。

针头散

乳香  蟾酥(各一钱)

研匀,入乳和如泥,磁盒收贮。如用,以津调一些点肿处,以膏贴之,毒自消,即发亦轻。

此方专治疮疡,焮肿木硬。

去腐散

麻虫  指甲  轻粉  飞面(各五分)  蟾酥(少许)

津调丸,麻子大,每三四丸入毒内,以膏贴。

此方能去败生新,神效。

替针丸

白丁香  硇砂  没药  乳香(各一钱)  糯米(四十粒)

用矿灰拳大一块,放碗内,入井水,待热气将息,以米排灰中,良久,米如水晶状,取出候用。上各另研末和匀,将灰内糯米研烂作丸,绿豆大,如不敷,量取饭粒研和,以一粒粘疮头上,以小膏贴,使不移动,其脓自溃。

透脓散

已出蛾大蚕茧一个,烧存性,酒服。若多用一个,则毒多生一孔,切记。此治疮毒无头者。

消蚀散

枯白矾(一两)  枯绿矾  雄黄  乳香  远志肉  胭脂(各一钱)

蜜水研膏,敷恶肉上,麻油调亦可。

此方能消恶肉淫虫朽骨。

雄黄散

雄黄末一钱,巴豆一个不去皮,共研如泥,再入乳香、没药各少许,再研细,点上恶肉自去。

此膏药内入雄黄、巴豆少许,不伤好肉,止去恶肉,诸痈疮有恶肉者,皆可去。

诸般败毒散

大黄四两锉细,先以当归一两切,用酒二碗煎八分,将大黄片拌一宿,晒干为末听用。每服时以白芷一钱,连翘六钱,酒煎八分,露一宿,调服大黄三钱,其毒尽从大便中出,出后以粥汤止之。上部毒饱肚服,下部毒空心服,用连酒和丸服亦可。

金箍膏

凤仙花子  大黄  五倍子(各十两,为细末)  人中白(两半,如无,以皮硝代)  陈小粉(三年者,十三两)

共入铁锅内炒至黄焦色,米醋调,肿毒初起,围之。

围药

五倍子(炒焦黑)  陈小粉(炒黄黑,各五斤)  龟板  烧  白及  白蔹  朴硝  榆树皮(各十二两)  白芷稍  大黄  南星  黄柏  半夏(各八两)  黄连  牙皂  蓖麻子(各四两)

醋调,瓦盆内慢火熬成膏。

此方专治一切痈疽、发背、便毒、吹乳、横痃及风湿疼痛,小儿热毒火丹、无名肿毒,初起者围之即散,已成者围之即生头出脓,定痛散毒,真圣药也。每用加白蜜、猪胆、醋三味,和匀围肿处,中留一孔,绵纸贴之,如纸干以抿子刷上。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