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 咽阻。吞酸痞胀。食入呕吐。此肝阳犯胃。用苦辛泄降。(肝犯胃)

吴萸 川连 川楝子 杏仁 茯苓 半夏 浓朴

(三七) 脉细。右坚大。向有气冲。长夏土旺。呕吐不纳食。头胀脘痹。无非厥阳上冒。议用苦辛降逆。

酸苦泄热。不加嗔怒。胃和可愈。

川连 半夏 姜汁 川楝子皮 乌梅 广皮白

(四三) 脉细小而弦。风木乘土。当春势张。食入不变。呕吐。得小便通少缓。治以通阳。

炮附子 人参 半夏 吴萸 淡姜 茯苓

脉右弦涩。阳微阴凝。食入则吐。胃痛胀甚。半月前用药得效后。反大便欲解不通。腑阳不利。浊乃上攻。先用玉壶丹七分。四服。

(三二) 脉沉。食入呕吐。忌冷滞食物。

吴萸 半夏 姜汁 茯苓 公丁香柄 广皮白

脉濡弱。左胁下久有聚气。纳食酿积于胃脘之中。两三日呕噫吞酸。积物上涌吐出。此皆怫怒动肝。肝木犯胃。胃中阳伤。不能传及小肠。遂变化失司。每七八日。始一更衣。为胃气不主下行故也。法当温胃阳。制肝逆。宿病纠缠。恐多反复。

淡附子 淡干姜 姜汁 生白芍 淡吴萸 白粳米

胃中不和。食入呕吐。怒动而病。必先制肝。温胆合左金为宜。去甘草茯苓加姜汁。

气自左升。腹中膨满。呕吐涎沫黄水。暴咳不已。是肝气逆乘。过胃犯肺。当制肝和胃。安蛔丸

呕黑绿苦水。显属下焦浊邪犯胃。

人参 川椒 乌梅 茯苓 紫石英 桑螵蛸

食过超时。漾漾涌涎欲吐。诊脉濡涩。以胃虚肝乘。宗仲景旋复代赭法。

旋复花 代赭石 人参 半夏 茯苓 广皮

(四五) 肝病犯胃呕逆。口吐清涎。头晕。ru房痛。肢麻痹。

人参(二两) 茯苓(二两) 桂枝木(七钱生) 川楝子(一两蒸) 川连(盐水炒七钱) 乌梅(一两半)当归(一两半) 生白芍(一两半)

冷湿伤胃。肝木上侮。冲气欲呕。腹痛。

淡吴萸 浓朴 草蔻 藿香梗 木瓜 茯苓

(妪) 因惊。肝气上犯。冲逆。呕吐涎。阳升至巅为头痛。脉右弱左弦。当从厥阴阳明治。

人参 川连 茯苓 川楝 川椒 乌梅 干姜 生白芍

脉弦虚。食已漾漾欲吐。咽阻。中痞有痰。

人参 吴萸 茯苓 半夏 广皮 姜汁

鼻明。汤水下咽呕吐。右脉小欲歇。明是劳伤。肝乘胃反。小半夏汤加檀香泥炒白粳米。

(氏) 干呕胁痛。因恼怒而病。是厥阴侵侮阳明。脉虚不食。当与通补。大半夏汤加姜汁桂枝南枣。

肥腻滞胃。肝木始得再乘土位。致气逆上壅呕出。久病至节反剧。最属不宜。总是调摄未尽善奈何。暂与降逆平肝安胃一法。

降香 苏子 旋复花 茯苓 半夏 广皮 韭汁

胁痛入脘。呕吐黄浊水液。因惊动肝。肝风振起犯胃。平昔液衰。难用刚燥。议养胃汁。以熄风方。

人参 炒半夏 炒麦冬 茯神 广皮白 炒香白粳米

六味去萸换芍加麦冬阿胶秋石。

(氏) 动气肝逆。痰性凝寒滞胃。卒然大痛呕涎。乃逆滞上攻也。治肝厥以通例。

炒黑川椒 乌梅肉 生干姜 川桂枝木 人参 白芍

积劳伤阳。先已脘痛引背。昨频吐微眩。脉弱汗出。胃中已虚。肝木来乘。防有呃忒吐蛔。仿仲景食入则呕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萸 半夏 茯苓 姜汁 粳米

(二四) 早上水饮米粥。至晚吐出不化。知浊阴酉戌升逆。瘕形痛而渐大。丸药吐出不化。胃阳乏极矣。两进平肝理气不效。法当辛热开浊。

吴萸 熟附子 良姜 川楝子 茯苓 草果

肝风犯胃。呕逆眩晕。苦降酸泄和阳。佐微辛以通胃。

川连 黄芩 乌梅 白芍 半夏 姜汁

厥吐。腹痛气冲。安胃丸。

胃虚少谷。肝来乘克。呕吐不能受纳。盖脏厥象也。

人参 川连 附子 黄芩 干姜 枳实

(氏) 勉强攻胎。气血受伤。而为寒热。经脉乏气。而为身痛。乃奇经冲任受病。而阳维脉不用事也。内经以阳维为病苦寒热。维者。一身之刚维也。既非外感。羌苏柴葛三阳互发。世无是病。

又芩栀枳朴之属。辛散继以苦寒。未能中病。胃日屡伤。致汤饮皆哕出无余。大便不通。已经半月。其吐出形色青绿涎沫。显然肝风大动。将胃口翻空。而肠中污水。得风翔如浪决。东西荡漾矣。熄风镇胃。固是定理。但危笃若此。不易图也。

淮小麦(百粒) 火麻仁(一钱) 阿胶(二钱) 生地(二钱) 秋石拌人参(一钱) 南枣肉(一钱)

(氏) 未病先有耳鸣眩晕。恰值二之气交。是冬藏根蒂未固。春升之气泄越。无以制伏。更属产后精气未复。又自乳耗血。血去液亏。真阴日损。阳气不交于阴。变化内风。上巅犯窍。冲逆肆横。胃掀吐食。攻肠为泻。袭走脉络。肌肉皆肿。譬如诸门户尽撤。遂致暴风飘漾之状。医者辛散苦降重坠。不但病未曾理。致阳更泄。阴愈涸。烦则震动即厥。由二气不能自主之义。阅王先生安胃一法。最为卓识。所参拙见。按以两脉。右手涩弱。虚象昭然。左脉空大。按之不实。亦非肝气肝火有余。皆因气味过辛散越。致二气造偏。兹以病因大旨。兼以经义酌方。

人参 茯苓 半夏 白芍 煨姜 炒粳米

痛从少腹上冲。为呕为胀。是厥阴秽浊致患。(厥阴浊逆)

韭白根 淡吴萸 小茴香 桂枝木 两头尖 茯苓

炒橘核 炙山甲末 韭白 归尾 川楝子 延胡索 小茴香

(四六) 气冲偏左。厥逆欲呕。呕尽方适。伏饮在于肝络。辛以通之。

吴萸(泡淡八分) 半夏(三钱) 茯苓块(三钱) 淡干姜(一钱) 代赭石(三钱) 旋复花(二钱)

脉搏肢冷。呕逆。下痢白积。生冷水寒郁生阳。气上塞心大痛。乃厥阴浊邪上攻。

吴萸 丁香 藿香 川楝子 木香 广皮 茯苓

(二二) 清涎上涌。食物吐出。乃饥饱伤及胃中之阳。禁鲜荤冷滑。经年可安。(胃阳虚浊阴上逆)

半夏 浓朴 生益智 姜汁 生白术 茯苓

(三四) 阳微不运。水谷悍气聚湿。致食入即呕。周身牵掣不和。乃阳明之脉。不用事也。久延恐致肿胀。苓姜术桂汤加浓朴椒目。

(十七) 食已即吐。病在胃也。用辛以通阳。苦以清降。

半夏 川连 浓朴 茯苓 姜汁

(四七) 早食颇受。晚食必胃痛呕吐。阳气日微。浊阴聚则有形。夜痛至晓。阴邪用事乃剧。

半夏 姜汁 淡干姜 秦椒 浓朴 茯苓

诊脉右濡左弦。舌白不饥。瘀血上吐下泻。胃阳大伤。药饵下咽则涌。前医用大半夏汤不应。询知所吐皆系酸水痰沫。议以理阳方法。

人参 茯苓 川椒 干姜

(十八) 食后吐出水液。及不化米粒。二便自通。并不渴饮。五年不愈。宜理胃阳。用仲景法。

熟附子 半夏 姜汁 白粳米

泄浊阴。劫水饮。以安胃阳。服四日腹胀吐水已减。知阳腑之阳。非通不阖。再宗仲景法。

真武汤加人参。

脉虚无神。闻谷干呕。汗出振寒。此胃阳大虚。不必因寒热而攻邪。

人参 茯苓 炒半夏 姜汁 乌梅 陈皮

脉微细小。胃阳大衰。以理中兼摄其下。

人参 淡熟附子 茯苓 炒白粳米 炒黄淡干姜

人参 茯苓 干姜 煨益智仁 广皮 生白芍

参药不受。皆浊阴在上。阻塞气机。几无法矣。勉与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急进以通阳泄浊。

附子 生淡姜 葱白(五寸) 人尿 猪胆汁

(二九) 吹笛震动元海病。治宜填实下焦。但呛食吐出。又便溏不实。中无砥柱。阴药下未受益。中再受伤矣。仿补益中宫。仍佐镇逆一法。

人参 焦术 炒焦半夏 茯苓 旋复花 代赭石

寒热邪气扰中。胃阳大伤。酸浊上涌吐出。脘痛如刺。无非阳衰。阴浊上僭。致胃气不得下行。高年下元衰惫。必得釜底暖蒸。中宫得以流通。拟用仲景附子泻心汤。通阳之中。原可泄热开导。煎药按法用之。

人参(一钱半) 熟附子(一钱半) 淡干姜(一钱) 三味另煎汁 川连(六分) 炒半夏(一钱半)枳实(一钱) 茯苓(三钱)

后四味。用水一盏。滚水一杯。煎三十沸。和入前三味药汁。服。

脉弦迟。汤水不下膈。呕吐涎沫。此阳结。饮邪阻气。议以辛热通阳。反佐苦寒利膈。用泻心法。

人参 附子 干姜 先煎一杯。入姜汁四分。

川连 黄芩 半夏 枳实 滚水煎。和入前药服。

(十四) 食物随入即吐。并不渴饮。当年以苦辛得效。三载不发。今心下常痛如辣。大便六七日始通。议通膈上。用生姜泻心汤。

生姜汁(四分调) 川连(六分炒) 黄芩(二钱泡十次) 熟半夏(三钱炒) 枳实(一钱)人参(五分同煎)

问或不吐食物。腹中腰膂似乎气坠。自长夏起。心痛头重。至今未减。思夏热必兼湿。在里水谷之湿。与外来之热。相洽结聚饮邪矣。当缓攻之。议用控涎丹五分。间日一用。

(五二) 诊脉左弦右弱。食粥脘中有声。气冲涌吐。此肝木乘胃。生阳已薄。皆情怀不适所致。大半夏汤。

中焦火衰。食下不运。作酸呕出。(中阳虚)

炒黄干姜(一钱) 川椒(炒三分) 半夏(一钱炒) 茯苓块(三钱) 炒饴糖(四钱)

(氏)灵枢

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变。是崩淋泄泻。皆脾胃欲败之现症。今汤水下咽。少顷倾囊涌出。岂非胃阳无有。失司纳物乎。奈何业医者。中怀疑惑。但图疲药。待其自安。怕遭毁谤耳。此症一投柔药。浊升填塞。必致胀满。仲景于阳明满实。致慎攻下者。恐以太阴之胀误治耳。今舌微红微渴。皆是津液不肯升扬。脾弱不主散精四布。世岂有面色如白纸。尚不以阳气为首重也耶。

人参 熟于术 炙甘草 炮姜 茯神 南枣

呕吐胀闷。虚中气滞。

人参 茯苓 砂仁

(氏) 脉微肢冷。呕吐清水。食不下化。带下脊髀酸 。阳气素虚。产后奇脉不固。急扶其阳。用附子理中汤。

附子 人参 生白术 炮姜 炙草

暖胃阳以劫水湿。带下自缓。照前方加胡芦巴。

脉象稍和。已得理中之效。议用养营法。

养营去远志黄 五味 即作丸方。

(妪) 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夫肌肉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为多湿多痰。肌疏汗淋。唇舌俱白。干呕胸痞。烦渴引饮。由乎脾胃之阳伤触。邪得僭踞于中。留蓄不解。正衰邪炽。试以脉之短涩无神主义之。阳衰邪伏显然。况寒凉不能攻热。清邪便是伤及胃阳之药。今杳不纳谷。大便渐稀。若不急和胃气。无成法可遵。所谓肥人之病。虑虚其阳。参拟一方。仍候明眼采择。(胃阳虚邪伏不食)

人参 半夏 生于术 枳实 茯苓 生姜

(三六) 壮年形伟。脉小濡。恶闻秽气。食入呕哕。缘阳气微弱。浊阴类聚。口鼻受污浊异气。先入募原。募原是胃络分布。上逆而为呕吐。此病理标者。用芳香辟秽。扶正气治本。以温上通阳。(阳虚吸受秽浊气)

藿香 草果 公丁香 茯苓 浓朴 砂仁壳 广皮 荜茇

人参 茯苓 生益智 胡芦巴 煨木香 煨姜

寒郁化热。营卫气窒。遂发疮痍。食入即吐。胃中热灼。当忌进腥油。先用加味温胆汤。(呕伤胃中邪热劫津)

鲜竹茹(一钱半) 半夏(一钱半) 金石斛(三钱) 茯苓(一钱半) 广皮白(一钱半)枳实(一钱) 姜汁(一匙调)

两番探吐。脘痛立止。气固宣畅。胃津未能无损。风木来乘。外冷里热。诊脉右大。并不搏指。

当少少进谷以养胃。多噫多下泄气。调和中焦为宜。

炒竹茹 半夏 川斛 橘红 黑山栀 香豉

(四三) 少腹属肝。肝厥必犯阳明胃腑。故作痛呕。二年来病患已不知因何起病。医徒见病图治。

想肝肾必自内伤为病。久则奇经诸脉交伤。经谓冲脉动。而诸脉交动也。议温通柔润剂。从下焦虚损主治。(肝肾虚冲脉气上逆)

淡苁蓉干(一钱半) 茯苓(三钱) 当归(二钱) 杞子(二钱) 炒沙苑(一钱半) 肉桂心(五分)

后加鹿角霜。

寒热呕吐。胸中格拒。喜暖饮怕凉。平昔胃阳最虚。热邪内结。体虚邪实。最防痉厥。(热邪内结)

人参 黄芩 炒半夏 姜汁 川连 枳实

舌赤。浊呕。不寐不饥。阳邪上扰。治以苦辛。进泻心法。

淡黄芩 川连 炒半夏 枳实 姜汁

郁热阻饮痹呕。有年最虑噎膈。

半夏 金斛 姜汁 茯苓 杏仁 广皮白

(氏) 旧有胃痛脘痹呕吐之病。秋前举发。已得小安。近痛呕复来。身体 热。宿病未罢。而暑热秽气上窍侵入。三焦混淆。恐内闭变现痉厥。(暑秽内结)

川连 淡黄芩 半夏 姜汁 黑山栀 枳实汁

舌黄不渴饮。久嗽欲呕吐。前用金匮麦门冬汤养胃小效。自述背寒口吐清痰。暑湿客邪未尽。虚体。当辅正醒脾却暑。

人参 茯苓 广皮 半夏 姜汁

(五八) 知饥能纳。忽有气冲。涎沫上涌。脘中格拒。不堪容物。内经谓肝病吐涎沫。丹溪云。上升之气。自肝而出。木火上凌。柔金受克。咳呛日加。治以养金制木。使土宫无戕贼之害。滋水制火。

令金脏得清化之权。此皆老年积劳致伤。岂攻病可效。(肝火刑金)

苏子 麦冬 枇杷叶 杏仁 北沙参 桑叶 丹皮 降香 竹沥

(四五) 劳倦嗔怒。呕吐身热。得汗热解。而气急不寐不饥。仍是气分未清。先以上焦主治。以肺主一身气化也。

杏仁 郁金 山栀 香豉 橘红 栝蒌皮

呕吐症。内经与金匮论之详矣。乃后人但以胃火胃寒痰食气滞立论。不思胃司纳食。主乎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呕吐者。皆由于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故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况五行之生克。木动则必犯土。胃病治肝。不过隔一之治。此理浅近易明。人乃不能察。而好奇之辈。反夸隔二隔三之治。岂不见笑于大方也哉。试观安胃丸。理中安蛔丸。所用椒梅。及胃虚客气上逆之旋复代赭。此皆胃药乎。抑肝药乎。于此可省悟矣。今观先生之治法。以泄肝安胃为纲领。用药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如肝犯胃而胃阳不衰有火者。泄肝则用芩连。楝之苦寒。如胃阳衰者。稍减苦寒。用苦辛酸热。此其大旨也。若肝阴胃汁皆虚。肝风扰胃呕吐者。则以柔剂滋液养胃。熄风镇逆。若胃阳虚。浊阴上逆者。用辛热通之。微佐苦降。若但中阳虚而肝木不甚亢者。专理胃阳。或稍佐椒梅。若因呕伤。寒郁化热。劫灼胃津。则用温胆汤加减。若久呕延及肝肾皆虚。冲气上逆者。用温通柔润之补。下焦主治。若热邪内结。则用泻心法。若肝火冲逆伤肺。则用养金制木。滋水制火。总之治胃之法。全在温通。虚则必用人参。药味皆属和平。至于治肝之法。药味错杂。或寒热互用。或苦辛酸咸并投。盖因厥阴有相火内寄治法不得不然耳。但观仲景乌梅丸法。概可知矣。案辑六十有余。大半皆由肝邪为患。非先生之卓识。安能畅发此理乎哉。(华岫云)

徐评 所录诸方。属蓄饮者四五。属反胃者二三。反胃自有主治之法。蓄饮亦有成方可用。乃全不分别。惟以治肝胃之药参错成方。又用人参及姜附者七八。皆与反胃蓄饮相反。则呕吐一症。此老全未梦见也。患诸病者。亦大不幸矣。

洞庭有一金姓者。患呕吐症数年。其先人与此老甚相契。此老竭力治之年余。皆用此等方。而病者几殆。因求治于余。余曰蓄饮也。世无知者。为制一方。其病立已。其人因受业于余。即此可征矣。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