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例

谨按诸药一种,虽主数病,而性理亦有偏着,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复恐单行径用,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药名,便可于此处疗,若欲的寻亦兼易解,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惟冷热须明,今依《本经》《别录》注于本条之下,其有不宜入汤酒、宜入汤酒者,亦条于后。(《唐本》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多有差悞。宋人于逐药之下,依《本经》《别录》而注焉。)

凡药禀赋绝类,则功用广博,然推其端绪,要有归着,譬如麻黄,其异在所产之地,冬不积雪,则其归着在鼓发阳气,冲散阴邪,故凡束缚难伸之风(贼风挛痛),蔽锢盛热之寒(伤寒),乍扬更抑之热(温疟),迫隘不顺之气(上气咳气),皆所能疗,诚得谓一种可主数病矣。然不能治筋骨懈弛之风,阳气漏泄之寒,鼓荡不羁之热,随火冲逆之气。稽其效曰出汗,亦仅能令霾中见晛,不能令旱处致霖。曰下气,却祇能于横中辟道,不能于直下凿渠,又可谓性理有偏着否耶!“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反无汗,恶风者,葛根汤。”用麻黄、不用麻黄,其别在汗。“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沈者,泽漆汤。”用麻黄、不用麻黄,其别又在脉。立方之日,不洞晓是理,易致疑混。陶氏序《肘后百一方》云:『常居闲佚,乃可披检方书,或从禄外邑,将命遐征,或宿直禁闱,晨宵隔绝,或急速戎阵,城栅严阻,忽遇疾厄,拱手相向,搢绅君子且然,何况贫家野居,能不向单行经用,赴急抄撮以求活,此时而欲研究方书,探讨经义,证其非是,岂特不能且不暇矣。为此编者,笔墨省减,病名既得原委,药味遂可别择,循证求病,因病得药,从药检宜,诚可谓探之囊笥,庸竖均可成医者。嗟夫!世风递易,遵守殊规,徒知寒可攻热,热得疗寒,补概益虚,泄能除满,欲适燕而北其辕,固不为非是,殊不知自吴直往,定抵海滨;从滇径徂,辄归西域。遂致韧发坦途,诣终茅塞,惟古人所指示,曲尽攸宜,纵使羊肠鸟道,循是遄征,必可届四通八达,此昔日之僻径,即今日之广衢,而今日所谓广衢,乃金元已来所别辟也。甘苦之义,其旨渊微;冷热之宜,其情直遂。注此于下,相得益彰,意简要而用专精矣。』

疗风通用

〔〕为本经气性。没有〔〕为别录气性。钭体为别录药物,本经无。

【防风】〔温〕。主大风,头眩痛,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防己】〔平〕温。疗风肿及中风手足挛急。

【秦艽】〔平〕微温。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独活】〔平〕微温。治中诸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肌苦痒(《药性论》)。

【芎藭】〔温〕。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

【羌活】〔平〕微温。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药性论》)

【麻黄】〔温〕微温。治身上毒风,?痹,皮肉不仁(《药性论》)。

蜀本

【鹿药】温。主风血,去诸冷,益老,起阳。

【天麻】平。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

【海桐皮】平。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海药》)。

【蛜祁】平。

【威灵仙】温。主诸风,宣通五藏,去腹内冷滞、心隔痰水。

药对

【枫香】平。治疹痒毒(臣)。

【薏苡仁】微寒。主风,筋挛急,屈伸不得(君)。主风湿痹,下气。

【萎蕤】平。治中风暴热,不能转动者(君)。

【巴戟天】微温。治风邪气(君)。治一切风。(《日华》)

【侧子】大热。治湿风,大风拘急(使)。治冷风湿痹,大风筋骨挛急。(《药性论》)

【?头血】治口僻(臣)。

【山茱萸】平。治风气(臣)。主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鸣,面疱。

【淡竹沥及叶】大寒。主风?疾(臣)(?,心意病也《集韵》)。

【牛膝】平。主风挛急(君)。

【细辛】温。主风擘急(君)。主风湿,痹痛,死肌。

【菖蒲】温(君)。并桂心大热吹鼻中,主风瘖(君)。

【梁上尘】微寒。以小豆大吹鼻中,治中风(使)。

【葛根】平。治暴中风(臣)。治金创,中风,?欲死,煮汁饮之,口噤不开,多服生葛根自愈。(《肘后》)

【白鲜皮】寒。治风不得屈伸,风热(臣)。主头风,治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日华》)

【白薇】大寒。治暴风热,四肢急满,不知人(臣)。

证类

【天虋冬】平、大寒。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

【附子】温、大热。腰脊风寒。

【杜若】微温。主风入脑户,头肿痛,多涕泪出。

【麦虋冬】平、微寒。

【羚羊角】温(应作寒)、微寒。治一切热毒风攻注(《药性论》)。主中风筋挛,附骨疼痛,生摩和水涂肿上(孟诜)。

【犀角】寒、微寒。散风毒(《药性论》)。治中风失音,热毒风(《日华》)。

【?本】温、微寒。除风头痛,能治一百六十种恶风,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药性论》)

【天雄】温、大温。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

【黄?】微温。主大风癞疾。

【蒺藜子】微寒。治诸风,疬疡,破宿血。(《药性论》)

【?耳实】温,叶微寒。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

【菊花】平。主四肢游风,利血脉。(《日华》)

【狗脊】平、微温。治男子女人毒风,?脚,邪气,湿痹。(《药性论》)

【莽艹】温。主风头痒,可用沐,勿令入眼。

【柏子仁】平。主风湿痹,治风,润皮肤。(《日华》)

【蔓荆子】微寒、微温。治贼风。(《药性论》)

【当归】温、大温。主恶血内塞,中风,?,汗不出。

【乌喙】微温。主风湿,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

【萆薢】平。主冷风?痹,腰腿不遂,手足惊掣。(《药性论》)

【踯躅】温。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

【栾荆】温。主大风,头面手足诸风。

【辛夷】温。主风头脑痛。

【小天蓼】温。主一切风虚羸冷,手足痹疼,无论老幼轻重,浸酒及煮汁服之。

【干蝎】温。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涩,手足抽掣。

【乌蛇】温。主诸风瘙,瘾疹,皮肤不仁,顽痹。

【天南星】温。主中风,除痰,麻痹,下气,破坚积。

【乌头】温、大热。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

【白花蛇】温。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

【酸枣仁】平。主筋骨风,研末作汤服之。(《药性论》)

【鼠黏子】平。除风伤。

【牛黄】平。疗中风失音,口噤。(《日华》)

【枳壳】微寒。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

【牡刑子】微寒、平。根,主心风,头风,肢体诸风,解肌发表。(《唐本》引《别录》)

风之病人也,大率有三。有感而即发者;有既入人身,盘旋气血间,久乃成病者;有人身阳气自应风化为患者。感而即发,如伤寒、温热、时气等类是已。既入人身,盘旋气血间,久乃成病,如风眩、头面风等类是已。此篇大旨为诸病提纲挈领,独于人身阳气自应风化为病者加详,何谓?人身阳气自应风化,盖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则阴阳固互相为用矣。然不有阴气凝聚,阳在内不得出,奋击为雷霆者乎!不又有阴气凝聚,阳在外不得入,周旋不舍而为风者乎!是故风者,阳气之变眚也,其卦为巽,巽者阴初凝而完聚,阳始退而娇强。强者力不能散聚之纫密,聚者偏不受强之提撕,于是相摇相曳,相摩相荡,而周旋不舍焉,而抑扬飘骤焉,必得雨而风乃息,雨固阴阳之既翕而化焉者也。故夫人身之阳,在上则欲其与阴化而下归,在下则欲其化阴而上出,设使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斯阳亢无以升降,于是为出柙之虎,失系之猿,而穷而无归,咆哮狡狯,百变不已。窥篇中大意,阳之郁者伸之,阳之劲者缓之;阴之结者破之,阴之竭者濡之。随其所在而泽阳,因其所近而招阴,增膏以定火之?,溉水以拯木之枯。总不出用阴和阳一语,就病以征药,即药以审病,纷纭胶扰之中,未始不可随处洞彻源委也。

风眩

【菊花】〔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

【飞廉】〔平〕。主头眩,顶重。

【踯躅】〔温〕。

【虎掌】〔温〕微寒。主风眩。主风眩目转(《药性论》)。

【杜若】〔微温〕。主风入脑户,头肿痛,多涕泪出,眩倒,目??。

【茯神】平。疗风眩,风虚。

【茯苓】〔平〕。

【白芷】〔温〕。主头眩,目痒。

【鸱头】平。主头风眩,颠倒,痫疾。

蜀本

【伏牛花】主风眩,头痛。

药对

【芎藭】温(臣)。

【防风】微温。主头眩颠倒,火风湿痹(臣)。主大风,头痛,恶风。

【人?】微温。主头眩转(君)。

【兔头骨】平(臣)。主风眩,巅疾。

证类

【蔓荆实】微寒。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

【薯蓣】温、平。主风头,眼眩。

【朮】温。主风眩,头痛,目泪出。

【蘼芜】温。头中久风,风眩。

阳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均之风也。何以在下之风,有肠风、胃风,则为飧泄也,又有风秘、风燥,则为便艰也。在上之风,有卒仆无知,痰涎涌逆也,又有头风眩痛,涕洟唾泪也。此不特有浅深之殊,抑亦有开闭之异。盖阴之锢者,阳必郁,则阴固锢阳,而阳亦烁阴也。阴之漏者,阳必动,则阴固背阳,而阳复迫阴也,故夫闭者益闭,开者愈开,闭者之致毙,是阴竭阳亡;开者之及危,乃阴离阳决。虽然闭之弊,断有甚于开,试思风头眩痛,非卒倒无知之轻者乎!痰涎涌逆,非涕洟唾泪之甚者乎!然参绎前篇与此篇义旨,又有以知闭者宜醒阴,导阴以济阳。开者宜顺阴,和阴以平阳,为同中之异矣。顺阴、和阴以平阳奈何?试以烛?则泪垂,波荡则舟旋证之。夫烛?泪垂者,咎在阳而不在阴;波荡舟旋者,咎在阴而不在阳,但风息则非特烛不?,即波亦不荡矣。是岂不可并合而论,然不有膏不坚而烛垂泪者乎!不有水激搏而舟旋转者乎!水激搏而舟旋转,是地势之倾欹也;膏不坚而烛垂泪,是气候之过暖也。疗风无藉乎崇土,此篇偏迭隶以?、朮、薯蓣;疗风何资于渗痢,此篇乃并列以茯神、茯苓。而菊花之苦平而降,蔓荆之辛寒而升,朮之苦温而守,性殊楚越,而收泪之功则同,其可谓顺阴气使就下,和阴气使归壑,平阳气使宁谧者非耶!考仲景治眩多着意于水与饮,故苓桂朮甘汤、真武汤、五苓散、泽?汤,均不得谓为治风,则风眩之必兼治水从可识矣。

头面风

【芎藭】〔温〕。除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多涕唾,忽忽如醉。

【薯蓣】〔温〕平。主头面游风。

【天雄】〔温〕大热。疗头面风去来,疼痛。

【山茱萸】〔平〕微温。除面上疮,主能发汗(《药性论》)。

【莽艹】〔温〕。

【辛夷】〔温〕。治面肿引齿痛。

【牡荆子】温。

【蔓荆子】〔微寒〕平、温。久服令人光泽脂致。

【?本】温、微温、微寒。长肌肤,悦颜色,辟雾露,润泽,可作沐药、面脂。

【蘼芜】温。

【?耳】温。

蜀本

【何首乌】微温。疗头面风。

药对

【皂荚】温。主风眩(使)。

【巴戟天】微温。主头面风(君),疗头面游风。

【白芷】温。主头面风(臣),可作面脂。

【防风】温。主头面来去风气(臣)。

【蜂子】微寒、微温。主面目黄,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

证类

【杜若】

【?耳实】温,叶微寒。

头面风亦在上之风也,其主治多用温升,核以阳在上,不与阴化之义相悖否!夫岂知头面风固在上,其所以然却在下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黄帝曰:「首面与身形,属骨连筋,同血合气,天寒则裂地凌冰,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对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热甚,寒不能胜之也。」』是岂非其末在上,其本在下欤!巢氏曰:『头面风者,诸阳经脉为风所乘也。诸阳经脉上走于头面,运动劳役,阳气发泄,腠理开而受风,谓之首风。』是岂非招风取中之故欤!观篇中,一则曰游风,再则曰去来,讵非其病既不常在,亦不竟除,来本无期,去亦无迹。其来也,或目泪,或涕唾多,或忽忽如醉,或头痛,或生疮,或肿,或不光泽,或面目黄色。其去也,倏然若失,则其阳气暂弛而病生,稍张而病罢,犹可不使阳化在下之阴,令上出而为光泽脂致,以长肌肤、润颜色乎!是其于风眩,一则水乘风以上激,一则火委顿而不上炎,乌可同日语也。然机关既在下,何以不病于下而病于上?夫适所谓阳不固而非阳衰,阳衰则病于下矣。然至用天雄不可不谓阳衰,是则有说焉。夫远行劳力,汗出于肾,经有明文,运动劳役,而至阳气发泄,不能不谓伤自肾始,而阳之发泄有多端,其已发而未泄者,则因其上而越之矣。若已发已泄,继踵而不止,慓悍而难禁者,能不按而收之乎!若发泄过甚,根柢将倾者,能不因其衰而彰之乎!夫固难以一途论也。充阳以运阴滞,散火以靖阳气,息风以奠阳位,和阴以达阳光,名曰治阳,实以治阴中之阳,名曰治下,实以使自下而上,推其变而会其元,古人之用意密矣哉!

中风脚弱

【石斛】〔平〕。主脚膝疼冷痹弱。

【石锺乳】〔温〕。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

【殷孽】〔温〕。主脚冷疼弱。

【孔公孽】〔温〕。主腰冷,膝痹,毒风(《药性论》)。

【石硫黄】〔温〕大热。主脚冷疼弱无力。

【附子】〔温〕大热。脚弱冷疼,不能行步。

【豉】寒。主虚劳喘吸,两脚冷疼。

【丹?】微寒。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

【五加皮】〔温〕微寒。疗躄,小儿不能行,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痹,主贼风伤人,?脚,?酸(《药性论》)。

【竹沥】大寒。

【大豆】〔平〕。豆黄,主湿痹膝痛(孟诜)。

【天雄】〔温〕大温。主关节重不能行步,除骨间痛。

【侧子】大热。风痹,历节,腰脚疼冷。

药对

【木防己】平。治挛急(臣)。治男子肢节中风,毒风,不语,主散结气拥肿(《药性论》)。

【独活】微温。主脚弱(君)。主手足挛痛,劳损(《药性论》)。

【松节】温。治脚膝弱(君)。主久风,风虚,脚痹疼痛。

【牛膝】平。治痛痹。治腰膝?怯冷弱(《药性论》)。

证类

【胡麻】平。

中风脚弱之候与头面风适相对照,其治自应推在上之阳,回入阴中以强之已耳,乃复列入性寒通利者过半,是何故欤?夫既曰弱,则非拘急挛缩可比,却甚有似于痿,既曰脚,则非头项身体尽然,又不全系于风,何则?风性善行不能但驻一处,弱者筋弛而不束骨也。《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又曰:『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痿论》曰:『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筋,纵而不任地。』果尔,则行湿以去热,使阴得以上济;通血以导气,使阳得以下蟠,而自上下下之化通矣,又乌得但恃引火回阴之一端耶!然则直曰痿可矣,何得命之曰中风?夫风,固阴性凝聚,阳在外不得入,则与之周旋不舍而为者耳。特凝聚之中,果何气哉!试思气交之令,天气迷蒙,地气抑遏,土木生润,阶础流浆,非阴之凝聚湿与热耶!而旋即雷雨洊至(洊,同瀳,水至也《说文》),必首御以风,是风非湿与热凝聚而生者耶!乃是时也,胶柔弦弛,任是坚脆之物必转湿润焉。则所谓中风脚弱,非飘扬凄揜之风,亦非掀天刮地之风,直是酝酿于湿与热中,欲出而未得出,欲息而不得息者。彼痿则虽间,亦有挟湿如所谓肉痿者,余则均系热灼阴消,皮毛、血脉、肌肉、筋膜、骨髓直干枯焉耳,此风与痿之所攸分,即本书不载痿之由已。再核篇中凡性温者,所主必云冷云痛,间有性平性寒者,所主亦有疼与冷焉。是其转移阴阳之浮滞,散发阴阳之抑郁,畅达生气之留连,拨正经脉之违逆,具握化机,力专效捷,自有常理于中,而非可以常情测者,尤宜具眼观也。

久风湿痹

【菖蒲】〔温〕平。主风寒湿痹。

【茵芋】〔温〕微温。诸关节风湿痹痛。

【天雄】〔温〕大温。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

【附子】〔温〕大热。主寒湿踒躄,拘挛,膝痛。

【乌头】〔温〕大热。除寒湿痹。

【细辛】〔温〕。主风湿痹痛,死肌。

【蜀椒】〔温〕大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

【牛膝】〔平〕。主寒湿踒痹。

【天虋冬】〔平〕大寒。主诸暴风湿偏痹。

【朮】〔温〕。主风寒湿痹。

【丹?】〔微寒〕。除风邪,留热。

【石龙芮】〔平〕。主风寒湿痹,心烦,邪气。

【茵陈蒿】〔平〕微寒。主风湿,寒热,邪气。

【松叶】温。主风湿,疮,生毛发。

【松节】温。主百节久风。

【侧子】大热。主风痹,历节。

药对

【薏苡仁】微寒。主中风,湿痹,筋挛(君)。

【踯躅】温。治风(使)。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

【柏子仁】平。主风湿痹(君)。益气,除风湿痹。

【独活】微温。治风,四肢无力拘急(君)。

证类

【天虋冬】平、大寒。

【?耳实】温,叶微寒。主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

【蔓荆子】微寒、微温。主湿痹拘挛。

痹之训为冷疾(《荀子.解蔽篇》注),为湿病(《说文》),则风者其冷湿之所化欤?是盖不然,若本无风而风为冷湿所化,则《痹论》不得云有风气胜者矣。然则此篇但云风湿,而不云寒,则寒者得无风湿之所化欤?是又不然,《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则为病之由,固三者兼受矣。曰杂至,谓错杂而至,不拘孰先孰后也。曰胜,谓其气较之他气为盛也。曰行曰痛曰着,则病之情状已该其中矣。然则篇中以缓急、淫淫周痹为风胜;以拘挛、历节、偏痹为湿胜;以痛为寒胜,而治风以散,治寒以热,治湿以渗可矣,何为乎寒热杂陈,通补互用,岂痹亦有属虚属热者哉?夫风为阳,寒为阴,湿为阳中之阴,则邪既有阴阳矣,何况人身亦有体质之不齐,阴阳之偏旺,气候之胜复,而感触动荡于其间,岂能执一以为则,而无脏腑之违从,气血之消长耶!故曰痛者寒气多也。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不疏则不通,皮肤不营则为不仁。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为痹寒;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逢湿甚者,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又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具此五者则不痛。』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据此则又岂得按其始以定治乎!然则何以不及五脏诸痹之治?夫篇中除烦、平喘、通利血脉、养营定惊、伸引筋骨、下气止呕之物,亦何尝阙,顾谓不治五脏痹耶!或谓仲景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其辨严矣。何以篇中治痹之物,尽治风之物?夫此则邪之力有大有小耳。譬诸寇盗力大者,径情直行,无敢与忤;力小者,诱引相得,萃于一隅。然正其治化之端,通其出入之道,招徕其胁从,歼戮其巨魁,剿大剿小一也,焉用别乎!特风多猝然而至,痹每积渐乃成,故以久风湿痹标名,非谓更有骤风湿痹相对照也。

贼风挛痛

【茵芋】〔温〕微温。疗诸关节风湿痹痛。

【附子】〔温〕大热。主寒湿踒躄,拘挛膝痛。

【侧子】大热。治冷风湿痹,大风,筋骨挛急。

【麻黄】〔温〕微温。主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

【芎藭】〔温〕。主寒痹,筋挛,缓急。

【杜仲】〔平〕温。治肾劳,腰脊挛伛(《日华》)。

【萆薢】〔平〕。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

【狗脊】〔平〕微温。主腰背强,机关缓急,周痹。

【白鲜皮】〔寒〕。主湿痹,死肌,不可屈伸。

【白芨】〔平〕微寒。主贼风,鬼击,痱缓不收。

【?耳】〔温〕。主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

【猪椒】温。主风寒湿,历节疼。

证类

【石斛】平。逐皮肌风痹(《药性论》)。

【汉防己】平、温。主中风手足挛急。

《灵枢.贼风篇》:『黄帝曰:「夫子尝言贼风邪气令人病,今有不离屏蔽,不出室穴,卒然病者,何也?」岐伯对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若有所堕坠,恶血留于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而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帝曰:「夫子之所言,皆病人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何也?惟因有鬼神之事乎?」岐伯对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据此则贼风者卒然而发,正与风湿痹之积久乃成者相反矣。顾贼风未必尽为挛急,挛急未必尽由贼风,则贼风挛急者,其如飞尸,如鬼击,不假有因,卒然而发之挛急欤?然前此种种,《诸风篇》未必竟无挛急,此篇种种诸证,又未尝皆挛急。谓前此诸挛急非卒然而得则可,谓今此卒然得者,虽不挛急,亦得命为贼风挛急,可乎?然核此篇,仅痱缓不收、皮肌风痹,两者无挛急,余则不可屈伸,机关缓急,缓急风胁痛,关节风湿痹痛,皆挛急也。矧痱缓不收上,明着贼风、鬼击耶!惟卒然得者与不卒然得者,所主药物大同小异,是则宜参究耳。虽然论病则当严别所由,论治却宜实据现在,使风以阴阳不合化而病者,必推前此五载十年曾患感冒以为据,是犹历家之推历元,纵有合而无相干涉也。但是见气之壅滞,则调其气;见血之泣涩,则和其血;见痰之涌逆,则利其痰;见湿之阻碍,则行其湿。风之由外入者,鼓舞元气以驱而散之;风之由内成者,提曳阴阳以和而息之。纵是骤然而得,积久而成,能外是哉!且前此诸篇,有和血者矣,有行湿者矣,而未宣明其所以然,得此《贼风篇》一证,而后所以和血,所以行湿,乃能了如指掌。则所谓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及志有所恶或有所慕,检前此诸篇,亦未尝不有互相脗合者,总在临时进退推移以求其合,而无失之拘执,无失之附会,斯可矣。

暴风瘙痒

【蛇床子】〔平〕。主大风身痒,煎汤浴之(《药性论》)。

【蒴藋】温。主风痒,瘾疹,身痒,湿痹。

【乌喙】微温。主丈夫肾湿阴囊痒。

【蒺藜子】〔温〕微寒。主身体风痒。

【景天】〔平〕。主风疹,恶痒。

【茺蔚子】〔微温〕微寒。茎主瘾疹痒,可作浴汤。

【青葙子】〔温〕寒。主邪气,皮肤中热,风瘙,身痒。

【枫香脂】平。主瘾疹,风痒。

【藜芦】〔寒〕微寒。主头疡,疥瘙,恶疮。

蜀本

【乌蛇】平。主诸风瘙疹疥,皮肤不仁,顽痹,诸风。

药对

【葶苈子】寒。主暴风(使)。主暴中风热,疿痒。

【枳实】微寒。主大风在皮肤中痒(君)。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壳茎,主身瘾疹,煮水洗(臣)。

证类

【枳壳】微寒。主风痒,麻痹。

仲景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又云:『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又云:『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则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巢氏云:『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又云:『人身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据是则风瘙痒证均系营卫有邪,或寒为热折,热为寒折,欲内不得,欲出不能,故耳。夫心主营,肺主卫,热折者病关于心营,故血脉不咸而为癞;寒折者,病关于肺卫,故气机沸逆而为水。此篇中所列,除诸治下体湿痒外,余皆行心肺之物矣。然行气者倍多,利血者绝少,则以诸痛痒疮虽属心火,但痒究在皮肤,皮肤间气既行,病气已难驻趾,任是血脉间尚有邪气涌出,亦可随气而行,竟使不能更聚,惟其瘙痒本涉于阴,借阳分为藏纳者,则宜从阳分透达其阴滞,以为扫地无余之计,且病原系暴起,则若是者,本无多耳。要之暴风瘙痒与贼风挛急均是暴病,而一病于阳,一病于阴。病于阴,故用搜逐之物多;病于阳,故用疏利之物多,已属两相对待,又相并而对待。夫久风湿痹为卒然而得,积久乃成之规模,治风者七篇,其脉络条理如此,统会而观之,则非特久暂之分可明,即上下内外之别,均了如指掌矣。

伤寒

【麻黄】〔温〕微温。中风,伤寒,发表,出汗,去邪热气。

【葛根】〔平〕。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

【杏仁】〔温〕。时行,头痛,解肌,心下恶。

【前胡】微寒。伤寒,寒热,推陈致新。

【茈胡】〔平〕微寒。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

【大青】大寒。时气,头痛,大热口疮。

【龙胆】〔寒〕大寒。时气,温热,热泄下利。

【芍药】〔平〕微寒。时行寒热。

【熏草】平。主伤寒,头痛,上气,腰痛。

【升麻】平、微寒。时气,毒疠,头痛,寒热。

【牡丹】〔寒〕微寒。时行,头痛,客热。

【虎掌】〔温〕微寒。

【朮】〔温〕。

【防己】〔平〕温。伤寒,寒热,邪气,利大小便。

【石膏】〔微寒〕大寒。时气,头痛,身热。

【牡蛎】〔平〕微寒。伤寒,寒热,惊恚怒气。

【?母】〔平〕微寒。伤寒,烦热,淋沥,邪气。

【?甲】〔平〕。

【犀角】〔寒〕微寒。伤寒,温疫,头痛,寒热,诸毒气。

【羚羊角】〔寒〕微寒。伤寒,时气,寒热,热在皮肤,温风注毒,毒在骨间。

【葱白】平。伤寒,头痛。

【豉】寒。伤寒,头痛,寒热,烦躁,满闷。

【人溺】寒。寒热,头疼,温气。

【芒消】大寒。主时疾,壅热(《药性论》)。

【生姜】微温。伤寒,头痛,鼻塞。

药对

【栝蒌】寒。主烦热,渴,发黄(臣)。茎叶,疗中热,伤暑。

【葱根】寒。主头痛,发表(臣)。

【大黄】大寒(使)。温瘴,热疾,利大小便(《日华》)。

【雄黄】平(君)。

【白鲜皮】寒。主时气,出汗(臣)。主时行,腹中大热,饮水大呼欲走。

【射干】微温。治时气病,鼻寒,喉痹,阴毒(使)。

【茵蔯蒿】平、微寒。主发黄(臣)。通关节,去热滞,伤寒用之(《拾遗》)。

【栀子】大寒(臣)。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药性论》)。

【青竹茹】微寒。主头痛(臣)。温气,寒热,吐血,崩中,筋溢。

【寒水石】大寒。主五内大热(臣)。主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止渴。

【水牛角】平。主温病(使)。疗时气,寒热,头痛。

【紫草】寒。主骨肉中痛(臣)。

【?耳】微寒(臣)。主中风,伤寒,头痛(孟诜)。

【虎骨】平。主伤寒。疗伤寒,湿气。

证类

【知母】寒。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

【半夏】微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

仲景纂《伤寒论》,用药几至百品,今且未得其半,果足尽伤寒之治耶?殆有说焉。《伤寒论》是曲鬯其流,而此则疏瀹其源也。详《伤寒论》兼证,有风湿痹,有风眩,有水气,有下痢,有大便难,有小便不利,有黄疸,有咳逆,有痰饮,有宿食,有腹胀满,有腹中鸣,有心下急结,有心烦,有喉痛,有吐血,有衄血,有耳聋,有目赤,有瘀血,有好眠,有不得眠。一一推明其传变之由,处以确当之治,兹则已各分门类,可别寻而得矣。惟溯其得之之病,曰伤寒,曰时行,曰中风,曰瘟疫,曰寒热,曰温瘴,曰温病,曰伤暑,以别其受病之故,而推其始得病时所隶之证,曰头痛,曰心下恶,曰胸中邪逆,曰大热、口疮,曰热泄、下痢,曰惊恚怒气,曰淋沥、邪气,曰诸毒气,曰筋溢,曰骨中痛,以审定其缘何而连引及是,以订其治则而利导其阴阳,驯扰其偏驳,使不至传变无方,与《伤寒论》实互相为用而适相成者也。夫以寒遏阳而阳暴张,以热劫阴而阴骤耗,当其正气未动,固不难发越其寒以安阳,解散其热以存阴也。无如其来也,非一途;其宅也,非一处,何况勾引之者,藏匿之者,皆人身平昔失职之气血,乃相与合从连衡,根株蔓引,苟不分昆冈玉石,直谓将而必诛,则既患病之人,其无愆之阴阳,有几能不决裂溃败哉!故据其源令转相化,诱而使滞者开,郁者解,外者彻,内者通,就其素相入而入,因其故相和而和,于是不相浃者浃,不相容者容,以致乎阳能纳阴,阴能附阳,而复其太和焉。试核篇中陈药,凡四十一味,其未经《伤寒论》用者,得二十一味,参二十一味之性情功用,皆在温暑、瘴疫、痰湿、毒火中,与伤寒之源迥别。其《伤寒论》常用而篇中阙如者,除诸兼证可别寻主治外,皆系温补填摄之物,则亦可悟,源异者,不可混施,以求合;流同者,不必引绳以致歧。六淫之外加,二气之内戾,总在直据当时,无泥陈迹,则扬扢疏瀹,各尽其长耳。谓此篇补《伤寒论》之阙也可,谓此篇阐《伤寒论》之义也亦无不可。

大热

【凝水石】〔寒〕大寒。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

【石膏】〔微寒〕大寒。口干舌焦,不能息。

【滑石】〔寒〕大寒。身热泄澼。

【黄芩】〔平〕大寒。诸热。

【知母】〔寒〕。消渴,热中。

【白鲜皮】〔寒〕。时行,腹中大热,饮水。

【元?】〔微寒〕。狂邪,忽忽不知人。

【大黄】〔寒〕大寒。肠间结热,心腹胀满。

【沙?】〔微寒〕。皮间邪热。

【苦?】〔寒〕。除伏热。

【茵蔯蒿】〔平〕。除头热。

【鼠李根皮】微寒。

【竹沥】大寒。

【栀子】〔寒〕大寒。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蛇苺】大寒。

【人粪汁】寒。

【白颈蚯蚓】〔寒〕大寒。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疸。

【芒消】大寒。五藏积聚,久热胃闭。

药对

【梓白皮】寒。除热(使)。煎汤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

【地肤子】寒。主五内热,利小腹(君)。主皮肤中热气。

【小麦】微寒。主胃中热(使),除热,止躁渴,咽干。

【木兰皮】寒。主身大热,暴热,面疱(臣)。主身大热在皮肤中,去面热赤疱。

【水中萍】寒。主暴热身痒(臣)。主暴热身痒,下水气。

【理石】寒(君)。除营卫中大热,结热,解烦毒。

【石胆】寒。主肝脏中热(臣)。

【牛黄】平。主小儿热癎,口不开(君)。主惊癎,寒热,热盛狂?。

【羚羊角】微寒。主热在肌肤(臣)。

【垣衣】大寒。主发疮。主暴热在肠胃。

【白薇】大寒(臣)。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

【景天】平。主身热,小儿发热,惊气(君)。主大热,火疮,身热烦,邪恶气。

【升麻】微寒。主热毒(君)。除心肺风毒热壅(《药性论》)。

【龙齿角】平。主小儿身热(臣)。角主惊癎瘛瘲,身热如火。

【葶苈】寒。主身暴热,利小便(使)。主身暴中风,热疿痒,利少腹。

【蓝叶实】寒。主五心烦闷(君)。主天行热狂(《日华》)。

【蜣螂】寒。主狂语,头发热(使)。主小儿惊痫、瘛瘲、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手足端寒。

【楝实】寒。作汤浴通身热。主温病(使)。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

【荆沥】大寒。主胸中痰热(臣)。去心中烦热,小儿心热、惊癎(《拾遗》)。

大热即《伤寒论》所谓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者也。果尔,则应隶之伤寒,不得别为条目,且阳明病虽“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其始得之一二日,必恶寒也。”然则诸病皆有热,惟此病之热独盛,他病不足与侔者,方可谓大热欤!果尔,则仍应诸病为纲,而热乃其中一证。今观篇中所主均系热盛而他病生,非他病居先而热续增也,故夫大热者,虽有所在之不同,所本之或异,然终不恶寒无休息,纵兼他病,然推其故,总由此而累及,乃得独标一目,自成一证耳。观夫内有所因而热独着于外,外有所因而热独逼于内,上有所因而热独伏于下,下有所因而热独浮于上,虽同为热而已各殊其分矣。何况内者,有在肠、在脏、在胃、在肝、在心肺、在胸中之异;外者,有在肌肤、有在皮间、有身痒、有发疮、有肢满之异;上者,有头热、有口干舌焦之异;下者,有伏热、有泄澼、有大腹黄疸、有小便不利之异。若不因其轻而扬,因其重而减,有形者导之于内,有邪者渍形为汗,而但执寒因热用为治,可乎?虽然大热者,火盛也,火盛必济之以水,乃篇中病因有缘湿而热盛者,治法有利水而热除者,岂湿与水非但不足以息火之怒,而反足以资火之燃耶?夫水火之相济也,必其相和而后能相受,不和则两相拒而不相下,不受则两相贼而适相残,故病本不盛,以相拒而增,以相贼而剧,惟导去其相拒相贼者,而病于以减焉,非反也,所谓适事为故耳。然则均之湿热也,水自行而火自盛,如身热泄澼者,此又何说哉?夫身热泄澼者,垢污因热而积于中也。垢污因热而积于中,则澼者非特可涤垢,亦且可泄热,乃垢不去,热又不减,则其故不在流行之水火,而在留着之形质,阳无所入而转盛,阴无所交而自行,故其治必使形质能随气化,而后气化得行焉,又不可与寻常湿热并论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固经训也,第以谓如火之熯水,水之沃火则非矣,何以言之?夫人身之阴阳,相须以为生,相违而致病,设病乎水者,以火熯之,水未竭则离火,而水仍病,水已竭则死矣;病乎火者,以水沃之,火未熄则水干,而火仍燃,火已熄则亦死矣,故治病之道,贵乎能使阴阳相入而相济以成和,相入之道无他,在乎能巽顺耳,故《易大传》曰:『巽,入也。』试核此篇之旨,或全阴以配阳,或化阴以从阳,或浥水以滋火,或迎火以致水。阴格阳而阳怒者,抉其阴而阳自畅;阳蚀阴而阴消者,裕其阴而阳自饫,甚且引其至故所经行之道而阳通,导其至故所舒散之化而阳泰,而无一味逆折之意于其间,对待而观之,则以热治寒之道可知矣。推而广之,则宜补而用填塞之方,宜泄而行罄尽之计,救涸辙之鲋而抉西江之水,疗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均可谓不识时宜,卤莽灭裂者矣。奈何从事于此者,不思丝丝入蔻耶!或谓阴阳必相入而后得成和,是固然矣。第相入不徒恃巽顺也,如《易大传》虽以巽为入,《春秋传》之入犹可以顺释之欤?是何不可之与有。夫外之师而克入,必其内有衅;内之人既出而复得入,必其内有应。今试以篇中实证附之外师之入,虚证附之出者之入,焉有无衅而可攻,无应而得还者欤?衅者,民心之不顺其上而固结焉者也。应者,民心之不忘于我而系恋焉者也。因其不顺而损之,因其不忘而益者,非巽顺以入之之谓欤!说者谓尧舜是顺民之心,汤武是逆取顺守,然《易大传》不又曰:『汤武革命,顺天而应人』乎!是知成和必以相入,相入必以顺也。

劳复

【鼠粪】微寒。时行,劳复。

【豉】寒。

【竹沥】大寒。胸中大热,烦闷。

【人粪汁】寒。时行,大热,狂走,解诸毒。

蜀本

【大黄】大寒。

【葱白】平。

【犀角】寒。

【防己】平。

【虎掌】温。

【牡蛎】微寒。除营卫虚热,去来不定。

【生姜】微温。

【芒消】大寒。主时疾拥热。

证类

【?甲】平。

【茈胡】平、微寒。

【麦虋冬】平、微寒。

差后劳复,元气正伤,病体增病,自宜益剧,则堵御之方,补救之术,应加广矣。奈何仲景弁髦视之寥寥数则,且并阴阳易差后、劳复、食复之治胥在焉,可不谓太简乎!殊不知伤寒正病,外别六淫,内析六经,推极其变,固已毫无罅漏,但既系病愈复病,则必有复病着象,故更随象设法,以示人就地铲除之义。盖六经正文,已要其终,此则更原其始耳,倘不应时获验而更变幻披猖,不仍有六经正文在乎。是篇继述仲景之志,剖析仲景之义,尤妙在不即不离间,直谓全在藕断丝连,草蛇灰线处,遗下阴阳偏胜,随所激动而触发焉。故此数味之中,汗下清和无非当时对证之治,而跬步不离病后复病之旨,观其于由痰由湿,由热由蔽,在气在血,总若因陈干而发新枝者,可不谓脱胎仲景,别树新义者耶!要之复病之流,讵止于是,傥别现他证,仍随证索治可矣。

温疟

【常山】〔寒〕微寒。温疟,胸中痰结,吐逆。

【蜀漆】〔平〕微温。疟,腹中坚症痞结。

【牡蛎】〔平〕微寒。温疟洒洒,惊恚怒气。

【?甲】〔平〕。温疟,血瘕,腰痛。

【麝香】〔温〕。温疟,辟恶气。

【麻黄】〔温〕微温。温疟,去邪热气。

【大青】大寒。

【防葵】〔寒〕。温疟,惊邪狂走。

【猪苓】〔平〕。咳疟,利水道。

【防己】〔平〕温。温疟,热气,利大小便。

【茵芋】〔温〕微温。温疟,发作有时(《药性论》)。

【巴豆】〔温〕生温熟寒。温疟,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

【白头翁】〔温〕。温疟,狂?,寒热。

【女青】〔平〕。温疟,辟不祥。

【芫花】〔温〕微温。鬼疟。

【白薇】〔平〕大温。温疟洒洒,发作有时。

【松萝】〔平〕。痰热,温疟,可为吐汤。

蜀本

【天灵盖】平。

【荛花】寒。主伤寒,温疟。

【茵蔯蒿】平。主瘴疟(《日华》)。

药对

【龟甲】平(臣)。疗痎疟。

【小麦】微寒。

【踯躅】温(使)。主温疟。

【白敛】微寒。主温疟,寒热(使)。主小儿惊癎,温疟。

【蒴翟根】温(使)。

【当归】温。主疟寒热(君)。主温疟,寒热,洒洒在皮肤中。

【竹叶】平。合常山煮,主孩子久疟极良。鸡子黄和常山为丸,用竹叶汤下,主久疟。

证类

【桃仁】平。

【乌梅】平。治疟方多用之。

【雄黄】平、大温。

【菖蒲】温。小儿温疟,身积热不可解,可作浴汤。

【莽草】温。

目标温疟,举痎疟、瘴疟、鬼疟、疟寒热而胥附焉,何也?夫痎疟、瘴疟、鬼疟、疟寒热之混于温疟,犹时行、瘟疫、瘴热之混于伤寒矣。古人别病极严,凡相似而析者不徒析也,必其同中有异;不相似而合者不徒合也,必其异中有同。是故伤寒、时行、瘟疫、瘴热之合,以其皆属阴阳相拒。温疟、痎疟、瘴疟、鬼疟、疟寒热之合,以其皆属阴阳相争耳。夫阴阳相争,则分理其阴阳可矣,乃劫痰行水利湿之物且居其半,何者哉?不知此正分理阴阳微意所在也。《素问.疟论》大旨,邪藏骨髓之中,不与阳俱出,而随阴偕行,出则并于阳,以与阴争为热,复入则并阴,以与阳争为寒者,为温疟。阳加于阴,阳逐阴行者,谓之汗,则温疟之邪,固依水为行止者也。凄怆寒水,藏于腠理,复感于风,两气相搏,伏卫气经行之所,届卫气来,先受者先动,则风并于水而寒,后感者后动,则水并于风而热者,为疟寒热,必得汗而热始解,则疟寒热之邪,亦依水为行止者也。特温疟之汗当其始,疟寒热之汗当其终耳。《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谓:『天暑衣厚为汗,天寒衣薄为溺与气。』则汗与小水,本系一气所化,而翕张于外,则有去有来,通输于下,则往而不反,是治疟者多半以劫痰、行水、利湿,又何疑焉。观篇中即非劫痰、行水、利湿者,其旋转阴阳,每于阖辟翕张之处,缓其阳之怒以挠阴,而于结聚痞满之中,泄其阴之阻以激阳,其使外达者,又每跬步设防,俾能出不能复入,以就其彻底毕达之功。其与他外感为寒热者,界划分明,无少混淆,是其纲举目张,有条不紊,为何如哉!若夫瘴疟、鬼疟,即疟寒热之偶兼他疠者。痎疟,即疟寒热之久而不已者。皆阴阳相争者之支流余派,如瘅疟虽亦起落有时,即不入焉,则以其单热无寒,非阴阳相争耳,故斥之。

然则明人所创治疟方,谓使邪离于阴阳者,非极善之法欤?夫其所谓用风药之甘辛气清者,以升阳气,使离于阴而寒已;用苦甘寒,引阴气下降,使离于阳而热已者,是使阴阳相离,非使邪与阴阳相离也,使邪与阴阳相离犹可,言人身阴阳可使之相离乎!且《疟论》明言,疟由暑热气藏于营气之舍,寒水气舍于皮肤之内,而其所用甘辛气清风药,茈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果可使藏于营气之舍者离乎!其所用苦甘寒,石膏、知母、甘草、?米,果可使舍于皮肤之内者离乎!吾正恐其在外之阴邪愈加蔽痼,在内之阳邪益难升发,两气互阻驯,至寒不成寒,热不成热,决裂溃败耳。乌得云极善之法哉!嗟嗟!土苴古法,刍狗经方,非一日矣。“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身痒者,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服桂枝汤后,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之文,何尝不在《伤寒论》,何尝不使邪气与阴阳相离。茈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疟病发渴,亦治劳疟。茈胡桂枝干姜汤,治疟多寒微有热,或但寒不热之文,何尝不在《金匮要略》,亦何尝不使邪与阴阳相离。扩而充之,则皮肤之内邪气盛者,大小茈胡、茈胡桂枝、小茈胡加芒消、加龙骨牡蛎,亦何者不可用。予每于疟来时先呕者,用半夏泻心;吐泻交作者,用生姜泻心;胸痞下痢者,用甘草泻心;汗多腹胀满者,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腹满痛者,用桂枝加芍药,皆应如桴鼓,若更参此篇以逗引其阴阳,抉摘其巢窟,当益便利如指,而必杜撰成方,以示古法经方之可唾弃耶!且夫邪之阴阳与人身之阴阳不能不相从,犹水之必流湿,火之必就燥,不能强之使达也。况邪能与阴阳相并,而为旋转之枢耶!相并者能相入也,能相入,原系人身阴阳生化之机,故疟虽久多不致死,特能相入而不能相和,故每连月浃旬,不能骤解,以其开者自为开,阖者自为阖,而不能相顾耳。倘使阖中有开,能拒邪而不拒正;开中有阖,能入正而不入邪。斯开阖之间,阴阳日相联络,邪气日益零落,愈病之机遂可把握,故本篇之用介类,实皆取意于翕辟之中以挫其邪,较之取意于使邪与阴阳相离者,明眼观之,自有以知其不侔矣。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