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又曰∶溺黄赤安卧者,黄胆。已食如饥者,胃疽。夫黄疸之证,古人多言为湿热,及有五疸之分,皆未足以尽之。予谓黄之大要,亦惟有二∶曰阳黄,曰阴黄。而寒热虚实,总括二者之中,无余义矣。

一、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则所谓湿热证也。其证必身热烦渴,或躁扰不宁,或消谷善饥,或小便热痛,或大便秘结,其脉实而有力。此证不拘外感风湿,内伤食饮,皆能致之。但察儿之元气尚强,脾胃无损,而湿热果盛者,直宜清火邪、利小便,茵陈五苓散最稳,胃苓汤加茵陈亦佳;若大便秘结热甚者,集成沆瀣丹。

一、阴黄证,全非湿热,而总由气血之败。盖气不生血,所以血败,血不华色,所以色败。凡病黄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或因大病之后,或脾胃久亏,故脾土之色自现于外。其证喜静恶动,喜暗畏明,神思困倦,言语轻微,畏寒少食,四肢无力,或大便不实,小水如膏。此皆阳虚之候,与湿热发黄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气,大补脾胃,终无复元之理。且此证最多,而昧者不察,遂云黄胆同是湿热,而用茵陈、栀子清火利水,则无有不随药而毙者。如四君子、五君煎、温胃饮,是其宜也。

凡小儿脾胃素弱,常有积滞,面色多带黄白,不可消积,惟以集成肥儿丸多服。使脾胃健,食自消,灌溉脏腑,流行荣卫,自然五色修明,何黄之有?

小儿黄病,昧者一概呼为湿热,无非除湿利水,清热退黄,除此之外,无别法矣。岂知湿热发黄者少,脾虚发黄者多。盖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治此者,无非暂去湿热,茵陈五苓散亦佳;黄稍退,即速健脾,不得屡用消耗,而谓有是病用是药也。

若面目俱黄而带虚浮,唇白舌淡,口不渴,身不热,夜无烦热,小便不涩,不可认为湿热而分利之,速救脾胃。四君子六君是其宜也。

凡服分利之药,黄久不退,以致口淡心慌,四肢软弱,憎寒发热,小便带浊,皆为虚甚。宜四君子煎送八味地黄丸,不可再行分利,以致脾败肾绝而死矣。

【入方】

茵陈五苓散 方见卷二伤湿门。

胃苓汤加茵陈 方见卷二伤湿门。此加茵陈一钱。

集成沆瀣丹 方见卷一胎疾门

四君子汤 方见卷三疟疾门。

五君煎 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二钱) 白云苓(二钱) 炮姜炭(一钱) 炙甘草(一钱)

水一盅半,煎服。

温胃饮 治中寒呕吐,吞酸泄泻,不思饮食。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二钱) 白扁豆(一钱) 广陈皮(五分) 炮姜炭(一钱) 大当归(一钱)炙甘草(六分)

水一盅,煎七分服。

集成肥儿丸 治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消,肌肤瘦削。如多服能令儿肥。此丸久经效验,比诸家肥儿丸功独甚。

建莲肉(二两四钱,去心皮,炒) 西砂仁(六钱,酒炒) 漂白术(一两,土炒) 官拣参(一钱,切片,焙干) 京楂肉(四钱,炒) 杭白芍(四钱,酒炒) 广陈皮(四钱,酒炒) 法半夏(四钱,炒) 白云苓(一两,乳汁蒸晒) 真雅连(二钱,姜制) 苡仁米(六钱,炒) 六神曲(六钱,炒) 炙甘草(二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日早午晚各服一丸,米饮化下。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类搐门。

八味地黄丸 方见卷一保产门。

黄胆简便方

小儿急黄,以丝瓜连皮带子,火烧存性研末,每服一钱,米汤下。连进数服愈。小儿黄如金色,因积滞凝于脾家,以糯稻草煎浓汤饮之,数次效。

治小儿黄胆如金,取山间薏苡仁根,洗极净,煎汤,服之自愈。

治湿热发黄,用生姜半斤、茵陈半斤,同捣烂,以布包之,时时周身擦之,其黄自退。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