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补养之剂

六味地黄丸

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 山茱肉(酒润)山药四两 茯苓(乳拌) 丹皮 泽泻三两蜜丸。

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

卷一 补养之剂

附桂八味丸

熟地八两 山茱肉四两 山药四两 茯苓三两 丹皮三两 泽泻三两 附子一两 肉桂一两蜜丸。

附桂八味为治命肾虚寒之正药,亦导龙归海之妙法。然虚阳上浮,火无所附者,必于脉象细参,或脉洪大,而重按甚弱;或寸关洪大,而两尺独虚细者宜之。否则抱薪救火,必成燎原之势矣。

卷一 补养之剂

知柏八味丸

大熟地八两 山茱肉四两 山药四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三两 牡丹皮三两 知母二两黄柏二两蜜丸。

知柏八味虽云壮水制火,究竟苦寒太过,徒伤胃气,水亦无以滋生,不如用介类潜阳生精益髓之法为妥。或肾有邪火,强阳不萎等症,可以暂用。

卷一 补养之剂

七宝美髯丹

何首乌赤白各一斤(去皮、切片、黑豆拌、九蒸九晒)白茯苓(乳拌)半斤 牛膝(酒浸、同首乌第七次蒸至第九次) 当归(酒洗) 枸杞(酒蒸) 菟丝子(酒浸蒸)各半斤 破故纸(黑芝麻同拌炒)四两蜜丸。

此温补命肾、兼摄纳下元之剂。地黄补肾中之阴,首乌补肾中之阳,各为君药,不可合并,用各有当也。

卷一 补养之剂

还少丹

熟地二两 山药一两五钱 牛膝(酒浸)一两五钱 枸杞(酒浸)两半 山茱肉 茯苓(乳拌)杜仲(姜汁炒) 远志(去心) 楮实(酒蒸) 五味子(炒) 小茴香(炒) 巴戟天(酒浸) 肉苁蓉(酒浸)各一两 石菖蒲五钱加枣肉,蜜丸。

此方以温补脾肾为主,参以润肺金而通山泽,用意极佳。微嫌远志、菖蒲二味开透太过,与羸乏盗汗等症不宜,不如酌用丹参、柏仁之类为妥。

卷一 补养之剂

黑地黄丸

苍术(酒浸) 熟地黄一斤 五味子半斤 干姜(春冬一两,秋七钱,夏五钱)

枣肉蜜丸。

此方去脾湿,润肾燥,极为老洁,然湿胜者为宜,血虚者,尚宜酌量加减。

卷一 补养之剂

虎潜丸

黄柏(盐酒炒)半斤 知母(盐酒炒)三两 熟地黄三两 虎胫骨(酥炙)一两 龟板(酥炙)四两 锁阳(酒润) 当归(酒洗)一两五钱 牛膝(酒蒸) 白芍(酒炒) 陈皮(盐水润)二两羯羊肉酒煮烂捣丸,冬加干姜一两。

虎潜丸,息肝肾之虚风。风从虎,虎潜则风息也。惟知柏苦寒,用以泄肾经之邪火则可;若谓补肾滋阴,则予不以为是,不如用枸、菟等类为佳。

卷一 补养之剂

天真丸

精羊肉七斤(去筋膜脂皮,批开,入下药末) 肉苁蓉 山药各十两 当归(酒洗)十二两天冬一斤为末,安羊肉内缚定,用无灰酒四瓶,煮,令酒干,入水二斗,煮烂再入后药。

黄 五两 人参三两 白术二两为末,糯米饮作饼,焙干和丸,温酒下。

此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形补形。喜其不用地黄之滋腻,平调营卫,而不碍脾胃,故极为妥善。

卷一 补养之剂

三才封髓丹

天门冬 熟地黄各二两 人参一两 黄柏(酒炒)三两 砂仁一两五钱 甘草(炙)七钱五分面糊丸,用苁蓉五钱切片,酒一大盏,浸一宿,煎汤送下。

此方治龙雷之火不安,梦遗走泄则可,若肾气久虚,精宫不固者,岂得再用苦寒!断宜补肾纳气之法为是。

卷一 补养之剂

大造丸

紫河车一具 败龟板二两(童便浸三日,酥炙黄) 黄柏(盐酒炒) 杜仲(酥炙)各一两五钱 牛膝(酒浸) 天冬(去心) 麦冬(去心) 人参各一两 地黄二两(茯苓、砂仁六钱同煮,去之)

夏加五味子五钱,酒煮,米糊丸;女人去龟板,加当归二两,乳煮,糊丸。

方中用茯苓、砂仁二味,制地黄最佳。但恐黄柏苦寒,伤损脾胃,渐致食少、溏泄,则金气更伤,此不可以不虑也,不如减去为佳。

卷一 补养之剂

补天丸

紫河车一具 黄柏(酒炒) 龟板(酥炙)三两 南杜仲(姜汁炒) 牛膝(酒浸)一两陈皮一两冬加干姜五钱,夏加炒五味子一两,酒糊为丸。

河车为生人造命之原,用之以补先天,并非假后天以济先天也。加减之法颇佳。但黄柏宜除去。

卷一 补养之剂

人参固本丸

人参二两 天冬(炒) 麦冬(炒) 生地 熟地四两蜜丸。

此方治火旺克金者为宜,若脾胃虚弱,宜参用培土生金之法。

卷一 补养之剂

参乳丸

人参末 人乳粉等分蜜丸。

平补气血,一壮水之源,一益气之主。后人两仪膏,从此化出。

卷一 补养之剂

天王补心丹

生地四两(酒洗) 人参 玄参(炒) 丹参(炒) 茯苓(一用茯神) 桔梗 远志(炒)各五钱 酸枣仁(炒) 柏子仁(炒,研去油) 天冬(炒) 麦冬(炒) 当归(酒洗) 五味子(炒)各一两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一方有石菖蒲四钱,无五味子;一方有甘草。此方原为心血不足,怔忡健忘等症而设,故收敛之药不嫌太重,有桔梗载药上浮,远志开通心气,二味已足。减去石菖蒲者为是,否则开泄太猛,非虚人所宜也。

卷一 补养之剂

孔圣枕中丹

败龟板(酥炙) 龙骨(研末入鸡腹煮一宿) 远志 九节菖蒲各等分为末,每服酒调一钱。

体壮、气浊、痰多者可服。若体气不甚强者,加当归、芍、丹参、柏仁等,方可久服。

卷一 补养之剂

大补阴丸

黄柏(盐酒炒) 知母(盐水炒)四两 熟地(酒蒸) 败龟板(酥炙)六两猪脊髓和蜜丸。

此治阴火炽盛,以致厥逆者则可,至内伤虚热,则断不可用。

卷一 补养之剂

滋肾丸(又名通关丸)

黄柏(酒炒)二两 知母(酒炒)一两 肉桂一钱蜜丸。

坎之为象,一阳居二阴之中,故真阳奠安而不妄动。肾水大亏,不能制火,飞龙上亢,故喘急而小便秘。此方用知、柏以象二阴,用肉桂以象一阳,仍取坎卦之义,以通生化之原。

意义极精,非寻常导龙归海法也。

卷一 补养之剂

斑龙丸

鹿角胶 鹿角霜 菟丝子 柏子仁 熟地黄等分为末,酒化胶为丸。一方加补骨脂,一方加鹿茸、肉苁蓉、阳起石、附子、黄 、当归、枣仁、辰砂。

鹿角、菟丝,阴中之阳也,地黄阴中之阴也,用以补肾,不偏不倚。若加入阳起石、辰砂等燥烈之品,则劫阴耗气,全失立方之旨矣。

卷一 补养之剂

龟鹿二仙膏

鹿角十斤 龟板五斤 枸杞二斤 人参一斤先将鹿角龟板锯截、刮净、水浸、桑火熬炼成胶;再将人参、枸杞熬膏和入,每晨酒服三钱。

峻补气血,不寒不燥,又能益髓固精,诚补方中最妙者也。

卷一 补养之剂

补火丸

石硫黄一斤 猪大肠二尺将硫黄为末实猪肠中,煮烂三时,取出去皮,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

硫黄一味,道家尊之为金液,盖以硫黄为火之精,其性纯阳。《丹经》云:阴气一分不尽不仙,故学仙者欲绝阴以归纯阳,必炼绝阴丹服之,以破除阴气。此道家烧炼之方,非寻常可用之药。尝见士大夫功成名就,妄想长生,烧炼硫黄、辰砂等物,按时服食。乃服之日久,无不腹胀面青,肠胃崩裂而死,可不戒哉!若寒疫阴厥,猝急之时,当病投之,功效大而且

卷一 补养之剂

唐郑相国方

破故纸十两(酒蒸为末) 胡桃肉二十两(去皮烂研)

蜜调如饴,每晨酒服一大匙。不能饮者热水调。忌芸苔、羊肉。

本方加杜仲一斤,生姜炒蒜四两,名青娥丸。本方加杜仲、胡芦巴、小茴香、萆 ,名喝起丸。

喘与咳,由于痰随气升;腰脚痛,由于气不纳肾。方中二味温肾纳气,则喘咳自平,腰脚自强矣。青娥、喝起二方亦俱有意义。

卷一 补养之剂

二至丸

冬青子(即女贞实。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宿,粗皮擦去,晒干为末) 旱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熬膏,和前药为丸)

临卧酒服。一方加桑椹子为丸,或熬膏和入。

二至丸,取意甚佳,尚嫌力量浅薄,加入天冬、地黄、人参,以三才合二至始为得力。

卷一 补养之剂

扶桑丸

嫩桑叶(去蒂、洗净、晒干)一斤(为末) 巨胜子(即黑脂麻,淘净)四两将脂麻擂碎熬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

此即世所谓桑麻丸也。去风明目,乌髭黑发,颇为有功,至称驻颜益寿,则誉之太过,殊为失实矣。

卷一 补养之剂

参苓白术散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甘草(炒) 山药各二斤 陈皮 扁豆(炒)一斤半 薏仁(炒)一斤 砂仁一斤 桔梗一斤 莲肉(炒,去心)一斤为末。每三钱,枣汤或米饮调服。

此健脾和胃之正药也。惟扁豆性劣,宜减去,尝见疟愈之后服扁豆者,无不复发,此可知也。

卷一 补养之剂

妙香散

山药(姜汁炒)二两 人参 黄 远志(炒) 茯神 茯苓一两 桔梗三钱 甘草二钱 木香二钱五分 麝香一钱 辰砂二钱(另研)

为末,每服二钱。酒下。

此方颇有作意,但参 之固,终不敌麝香之开,诚恐耗散心气,神不能藏,君火不安,相火亦动。以之开解惊悸郁结则有余,以治梦遗失精则不足。不如减去,加沉香、琥珀等为佳。

卷一 补养之剂

玉屏风散

黄 (炙) 防风一两 白术(炒)二两为末,每服三钱。

此固表去风药,用以实表则可,若云加减即可代桂枝、麻黄等汤,则表实而邪无出路,断断不可。此等议论,误人不浅,必不可从。

卷一 补养之剂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姜三片、枣二枚煎。本方加陈皮名异功散,再加半夏名橘半六君子汤,本方加木香、藿香、干葛名七味白术散,本方除人参加白芍名三白汤,本方合四物名八珍汤,又加黄 、肉桂名十全大补汤。

四君子汤中正和平,为补方中之金科玉律。至加减有法者,如异功散之理气,橘半六君之去痰,香砂六君之温胃,加竹沥、姜汁之治半身不遂,七味白术散之去热治泻,均极妥善。

三白汤治内伤尚可,若谓治外感亦为奇方,则吾不信也。至于合四物为八珍,增黄 、肉桂为十全大补,用各有当,皆不可磨灭之良方也。

卷一 补养之剂

升阳益胃汤

黄 二两 人参 甘草(炙) 半夏一两(脉涩者用) 白芍(炒) 羌活 独活 防风五钱 陈皮四钱 白术(土炒) 茯苓 泽泻 柴胡三钱 黄连二钱姜、枣煎。

东垣论饥饱劳役,阳陷入阴,面黄气弱,发热者,当升举阳气,以甘温治之。此真卓识确论,为治阳虚发热者开一大法门。惟方中辄用升、柴,恐上实下虚者更加喘满。在东垣必能明辨,当病而投。后人若执定此法,一概施之,则误人不浅矣。

卷一 补养之剂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黄 苍术(泔浸,炒) 甘草(炙) 羌活一两 升麻八钱 柴胡一两五钱 黄连(酒炒)五钱 黄芩(炒) 人参七钱 石膏少许每服三钱或五钱。

《东垣十书》,予最为服膺,以其重脾胃为正法眼藏也。如此方中升、柴、黄连、黄芩、石膏等,皆非可轻投,后人但师其意,不泥其方可耳。

卷一 补养之剂

补肺汤

人参 黄 (蜜炙) 五味子(炒) 紫菀一钱 桑白皮(蜜炙) 熟地二钱入蜜少许和服。

此方但为肺气久虚以致咳嗽而设,其他咳嗽之症,不一而足,不可混施。方中有补有泻,用意亦佳,但桑皮、紫菀之薄弱,岂能敌参、 、熟地之滞腻,独不虑助痰为病乎?至谓熟地壮水,免得子盗母气则可;谓为“化痰之妙品”,则佐使正未合也。

卷一 补养之剂

百合固金汤

生地黄一钱 熟地黄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 百合 当归 贝母 芍药(炒) 生甘草一钱玄参 桔梗八分此方金水相生,又兼养血。治肺伤咽痛失血者最宜。李士材谓:“清金之后,急宜顾母”,识解尤卓。予谓:咽痛一定,急当培土生金也。

卷一 补养之剂

紫菀汤

紫菀(洗净,炒) 阿胶(蛤粉炒) 知母 贝母二钱 桔梗 人参 茯苓 甘草五分五味子十二粒此方治气极、久咳、失血极佳。若肺痈,盒饭去五味子,以肺气壅塞成痈,不宜收敛也。

卷一 补养之剂

秦艽扶羸汤

柴胡二钱 秦艽 人参 当归 鳖甲(炙) 地骨皮钱半 紫菀 半夏 甘草(炙)一钱姜、枣煎。

所载见症乃阴阳两虚、碎金不鸣之候,并无表症,且体虚自汗,元气更伤。柴胡、秦艽、半夏、生姜乃辛散之品,重伤其阴,吾恐危亡随之矣。

卷一 补养之剂

黄鳖甲散

黄 (蜜炙) 鳖甲(炙) 天冬五钱 秦艽 柴胡 地骨皮三钱 桑白皮 紫菀 半夏二钱五分 茯苓三钱 芍药 生地黄 知母 甘草(炙)三钱五分 人参 桔梗 肉桂一钱五分姜煎。

此方过于繁杂不足法也。

卷一 补养之剂

秦艽鳖甲散

鳖甲(炙)一两 秦艽 知母 当归 柴胡 地骨皮一两 乌梅一个 青蒿五叶风为天之气,中人最速,郁而为热,固当清散,但深入骨里者,千万中无一二,盖骨蒸乃阴虚,非外风在骨也

卷一 补养之剂

益气聪明汤

黄 人参五钱 葛根 蔓荆子三钱 白芍 黄柏二钱(如有热烦乱,春月渐加,交夏倍之。如脾虚去之,热淋少用) 升麻钱半 炙甘草一钱临卧服。

此方重脾胃而兼治肝肾,立意最精,但升麻似乎过重,酌减其半亦可以升清开窍矣。

卷一 补养之剂

羊肉汤

当归 白芍 牡蛎( )一两 龙骨( )五钱 生姜二两 附子(炮)二两 桂枝七钱五分每服一两,羊肉四两,加葱白煮服。

此方敛阴生阳,补虚固脱,色色周到,洵为佳制。

卷一 发表之剂

麻黄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用)

先煮麻黄数沸,去沫,内诸药煎。热服。覆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仲景立方之祖,医中之圣也。所着《伤寒》、《金匮》诸书,言言典要,为后人度尽金针。

即如伤寒太阳一症,头绪最繁,有风伤卫者,有寒伤营者,有风寒两伤营卫者。不得其解,无所措手。今观其用桂枝汤治风伤卫,用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汤治风寒两伤营卫。劈分三项,开三大法门,后人察脉辨症,谨守成规,庶不至于偾事。但仲景本为随受随发,冬月之正伤寒而设,非可以此法混施于春温、温疫等症。后人不明此理,一概混投,误人实多。

于是辨论者纷纷而起,遂将温症寒症纠缠不已。愈辨愈明者固多,愈辨愈晦者亦不少。予则以为春温归春温,温疫归温疫,伤寒归伤寒,各分门类划然了然,不必互相引证,反使人多所惶惑也。

卷一 发表之剂

桂枝汤

桂枝 芍药 生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此治风伤卫,解表之轻剂也,加减之法最多。细看注中之方,凡仲景所加减者,无不丝丝入扣,至后人之法,亦尽有可用,但须细心参酌,因症而施,始为得之。

卷一 发表之剂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 桂枝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石膏一块(如鸡子大)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此为风寒两伤营卫而设,即麻黄汤加石膏、姜、枣也。麻黄汤中本用桂枝,可见仲景治寒未尝不兼治风,则风寒两伤营卫者用麻黄汤亦足矣,而必加石膏等三味者盖因风寒两伤营卫,非但伤风伤寒之可比,郁热必倍加。故用石膏体重味轻,以泻郁热;姜、枣甘温,以反佐之

卷一 发表之剂

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 桂枝 芍药(酒炒) 细辛 甘草(炙)干姜三两 半夏 五味子半升此方全为外有风、内蓄水而设。所以不用石膏者,因水停胃中,不得复用石膏以益胃之寒。故一变而为辛散,外去风而内行水,亦名曰青龙者,亦取发汗,天气下为雨之义也。

卷一 发表之剂

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 生姜三两 桂枝 芍药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太阳症无汗宜用麻黄汤矣,乃变其法,于桂枝汤中加葛根、麻黄二味,此中奥义全在“恶风”二字。但恶风而不恶寒,则不在寒伤营之例,乃太阳表症未解,将入阳明之象。故用麻黄以发汗,桂枝以去风,参用葛根,以阻其入阳明之路。若抛荒本经之病,而预用引经之药,便为开门揖盗,仲景断不为也。

卷一 发表之剂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

此症机窍,全在“反发热,脉沉”五字。盖太阳之邪,初传少阴,故脉症如此。方中用细辛、附子温肾,以捍卫本经,格外来之邪不使深入;用麻黄以散太阳之邪,使之仍从原路而出。只此三味,而治法之妙如此,非仲景其孰能之?

卷一 发表之剂

升麻葛根汤

升麻三钱 葛根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炙)

加姜煎。

此方用升麻、葛根以升散阳明。又恐升提太过,致人喘满,故用芍药、甘草,酸收甘缓以佐之。究竟互相牵制,不如独用葛根为君,加牛蒡、连翘、桔梗、薄荷等。斑疹、时疫,则加马勃、青黛等,未为不可也。

卷一 发表之剂

柴葛解肌汤

柴胡 葛根各三钱 羌活一钱 白芷一钱 黄芩三钱 芍药 桔梗 甘草各一钱加姜三片,枣二枚,石膏一钱,煎服。

此证无胁痛、耳聋之象,与少阳无涉,乃首用柴胡,开门揖盗,一忌也;大青龙汤用石膏,全为烦躁而设,辄用石膏以伤胃气,二忌也。此方断不可用。

卷一 发表之剂

柴胡升麻汤

柴胡 前胡 黄芩六钱 升麻五钱 桑皮四钱 葛根四钱 荆芥七钱 赤芍 石膏一两加姜三片,豉二十粒,煎。

升麻之为物,用以治天行疠疫,化毒消斑则可;寻常阳明症中,不可轻用。且用石膏为君,意在清肺胃耳,独不虑寒胃太过,其更改不可问乎!

卷一 发表之剂

九味羌活汤

羌活 防风 苍术一钱五分 细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一钱加生姜、葱白煎。

此方用以代麻桂等汤,实为稳妥。但地黄滋腻太过,不如仍用桂枝汤中之芍药,敛阴而不滋腻也。至其辛散燥烈,阴虚气弱者忌用,则固自言之矣!

卷一 发表之剂

十神汤

麻黄四两 葛根十四两 升麻 川芎 白芷 紫苏 甘草 陈皮 香附 赤芍各四两每服三钱,加姜五片,葱三茎煎。

时邪瘟疫,天行之疠气也。故此方于升散中多用芳香辟秽之品,辛烈善走,虽有芍药、甘草,不能制之。不可作阳经外感之通剂用也。

卷一 发表之剂

神术散

苍术(制) 防风二两 甘草(炙)一两加姜、葱煎。本方除苍术,加白术二两,不用葱,名白术汤。

神术、白术二方,乃治寒伤脾胃,湿淫于里之妙法。夹有外感受寒无汗者加葱白,受风有汗者去葱白。动有法度,正不必谓其可代麻黄、桂枝二法也。

卷一 发表之剂

太无神术散

苍术(泔浸) 浓朴(姜汁炒)各一钱 陈皮二钱 甘草(炙) 藿香 石菖蒲各一钱五分

卷一 发表之剂

葱豉汤

葱白一握 豉一升解表通阳最为妥善。勿以其轻淡而忽之。

卷一 发表之剂

人参败毒散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茯苓一两 甘草五钱每服一两,加姜三片,薄荷少许煎。

此不过寻常固本治标法耳,用之于虚人感冒则可,若表里俱实,则不增剧为幸,尚望病之轻减乎?伤寒用人参,仲景本有成法,并非以人参助元气,为驱邪之主也。岚瘴则湿毒为多,亦非感冒可比。至疫疠之气,中人更烈,阳毒则有发热、烦躁、斑疹等症,阴毒则有面青、腹痛、下利等症。若用此方治阳毒,既无清火解邪之功,以之治阴毒,又无回阳急救之力,均未见其可。予于喻西江先生最为服膺,岂敢轻议。但谓表药中有用人参之法则可,若谓表药中用人参更为得力,则不敢阿私所好也。

卷一 发表之剂

川芎茶调散

薄荷八钱 川芎 荆芥四钱 羌活 白芷 甘草(炙)一钱 防风钱五分 细辛一钱每三钱,食后茶调服。

轻扬解表,三阳并治,兼用细辛,并能散寒。惟虚人宜去此一味,盖细辛善走,诚恐重门洞开,反引三阳之邪内犯少阴,此不可以不虑也。

卷一 发表之剂

再造散

人参 黄 桂枝 甘草 附子(炮) 细辛 羌活 防风 川芎 煨姜 枣此方但可施于常时之不能作汗者。若在冬月,而脉见浮紧,便是太阳之寒伤营,此方断不可用。注中又引东垣、丹溪治虚人感冒,多用补中益气加表药,予不以为然。盖亲见喜用升柴者杀人无数,故不得不加意慎重。非偏执己见,不喜升柴,实不敢泥纸上之成方,误目前之人命也。

卷一 发表之剂

大羌活汤

羌活 独活 防风 细辛 防己 黄芩 黄连 苍术 白术 甘草(炙)三钱 生地黄知母 川芎一两每服五钱,热饮。

两感伤寒,一日太阳、少阴,二日阳明、太阴,三日少阳、厥阴,古方俱有加减治法,但予意更有进者。若至二日,而前症未解,则是四经合病;三日而前症未解,则是六经俱病矣。四经合病者,既未有成方;而六经俱病者,更难于措手。仲景以后,岂复有补天浴日手段?大羌活汤,漫无分别,亦不过尽人事而已!

卷一 发表之剂

桂枝羌活汤

桂枝 羌活 防风 甘草等分 每服五钱疟发在处暑前,宜从时疟治。且《内经》只分邪在肌表,在卫、在营,初无六经之说,更不

卷一 涌吐之剂

瓜蒂散

甜瓜蒂(炒黄) 赤小豆共为末,热水或酸齑水调下。

“高者因而越之”,经有明训,即吐法也。后人视为畏途,久置不讲,殊不知痰涎在胸膈之间,消之匪易,因其火气上冲之势,加以吐法,使倾筐倒箧而出之,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瓜蒂散之类是也。且吐必有汗,故并可治风治黄。惟注中“食填太阴,欲吐不出”二语,须与申明:盖饮食必先入胃,食填太阴者,非既出胃而入脾也,乃胃气窒塞,使脾气不通耳。

又必新入之食,尚为完谷,故可用吐,若经宿之后,将为燥粪滞于胃中,便宜攻下,岂可尚用吐法乎!

卷一 涌吐之剂

参芦散

人参芦(研为末)

水调下一、二钱。或加竹沥和服。

化痰清火,颇为平稳,但用以涌吐,恐力尚不逮也。

卷一 涌吐之剂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 淡豉四合服令微吐。

注中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懊 身热等症。“汗吐下后”一语,宜善体会,盖言或汗后,肌表虽解而里热未除;或吐后,痰气虽平,而阳邪未去;或下后,里滞虽退而表邪未清。乃指一节而言,并非谓三法并用之后也。今人死煞句下,往往误认三法并施,虽有壮夫,岂能堪此?且三法并用之后,岂尚有余邪未清者乎?不参活句,谬以千里矣!仲景用栀子,令上焦之热邪委宛而下;用豆豉以开解肌理。真超凡入圣之方,其各种加减之法,亦俱有精义,不得草草读过。

卷一 涌吐之剂

稀涎散

皂角四挺(去皮弦炙) 白矾一两共为末,温水调下五分,或加藜芦。

治上焦用涌吐之法,此义本之《内经》,而方则出于仲景。古人体气壮实,不妨用之,后世机心日开,嗜欲日甚,元气大伤,禀受甚薄,一经涌吐,汗而且喘,百变丛生。后人不敢轻用,盖亦慎重之道。即如稀涎散,性最猛烈,用以救猝急痰症,方足以斩关夺门,然尚有醒后缓投药饵,痰不可尽攻之戒!可知虚人及寻常之症不可轻用吐法也。

卷一 涌吐之剂

干霍乱吐方

烧盐 热童便三饮而三吐之。

痧症至元而始着。元以前,但有霍乱之名,无所谓“痧症”也。欲吐不得,欲泻不得,阴阳颠倒,气闭血凝,症极危险,故不可进药饵谷食。烧盐、童便以吐之是也。然必须外用针刺人中、少商、委中、舌尖等处,再用手揉其穴,令血能多出,则毛窍方开,而气始得渐达。

卷一 攻里之剂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芒硝三合 枳实五枚 浓朴半斤先煎朴、实,将熟内大黄,煮二、三沸,倾碗内和芒硝服。

攻下之法,原因实症俱备,危在旦夕,失此不下,不可复救。故用斩关夺门之法,定难于俄顷之间,仲景所以有急下存阴之训也。乃后人不明此义,有谓于攻下药中,兼行生津润导之法,则存阴之力更强,殊不知一用生津滋润之药,则互相牵制,而荡涤之力轻矣!此譬如寇盗当前,恣其焚掠,所过为墟,一旦聚而歼之,然后人得安居,而元气可以渐复。是去实可以保阴,乃相因之理,方得“存”字真解。并非谓攻实即是补阴,并可于攻下中寓养阴法也。仲景制大承气汤,用枳实开上焦,用浓朴通中焦,芒硝理下焦,而以大黄之善走者统率之,以荡涤三焦之坚实,正聚寇尽歼之大法。而又恐药力太猛,非可轻投,故又有欲用大承气,先与小承气之训。夫以仲景之神灵,岂尚待于先试,实恐后人审症未确,借口成法,孟浪轻投,不得不谆谆告诫,此实慎重民命之婆心也。至于三阴多可下之症,三阳惟正阳明可下,少阳必不可下,而阳明中夹有太阳、少阳症者,亦断不可下。惟太阳症脉紧、恶寒、无汗、腹痛者,乃阴气凝结营分,亦可用温、用下。细看方书,宜下忌下之条,慎重斟酌,始为得之。

卷一 攻里之剂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 枳实三枚(麸炒)

此治邪在中、上两焦之正法也。注中但有谵语潮热、喘满等症,而无腹胀坚满之象,故减去芒硝,不使伐无病之地以劫阴。略一加减,必有精义,规矩方圆之至也。

卷一 攻里之剂

调胃承气汤

大黄(酒浸) 芒硝一两 甘草(炙)五钱少少温服。

此治邪在中下焦之正法也。注中“恶热口渴、腹满,中焦燥实”数语,最宜着眼。可见病在脾胃,全与上焦无涉,若杂入枳、朴以犯上焦,则下焦之浊气必随感而上,反致喘逆者有之矣!去枳、朴,加甘草,使之专入脾胃,而又缓芒、黄善走之烈,谨慎周详,毫发无憾。

卷一 攻里之剂

大陷胸汤

大黄二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为末)

先煮大黄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

伤寒下之早,则反为结胸。盖缘邪尚未入阳明,若先下之,则邪未去而徒伤胃气,邪反得乘虚入胃,而为结胸。或热胜、寒胜、痰胜、湿胜,诸泻心汤参酌用之,最为妥善。此症仲景用泻心、承气诸法,而用大陷胸汤者,因三焦俱实,而又有水气,故不得不改用此方。

观胃至前后两条,有云:“或重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此则津液大伤,近于阳结。又云:“或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脉沉”,为水结胸,则近于阴结。此二条,似不堪此峻剂矣!丹溪亦微有不满之意,后人自当以慎重为宜。

卷一 攻里之剂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栝蒌一枚小陷胸汤非但治小结胸,并可通治夹滞时邪,不重不轻,最为适用。

卷一 攻里之剂

大陷胸丸

大黄八两 芒硝 葶苈(炒) 杏仁(去皮尖)各半升合研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白蜜二合,煮服。

变汤为丸,加葶苈、杏仁以泄肺气,是专为上焦喘满而设。

卷一 攻里之剂

十枣汤

芫花(炒) 甘遂 大戟等分 大枣十枚先煮枣去滓,内前药末,或枣肉为丸。

十枣汤乃逐水之峻剂,非大实者不可轻试。至河间之三花神 丸,除大枣而加大黄、黑丑,已是一味峻猛,不复留脾胃之余地,更加轻粉,则元气搜刮殆尽,病虽尽去,而人亦随亡。可知仲景以十枣命名,全赖大枣之甘缓,以救脾胃,方成节制之师也。

卷一 攻里之剂

三物备急丸

巴豆霜 大黄 干姜等分蜜丸。

此不过猝急备用方耳,姑存之以备一法。

卷一 攻里之剂

砂丸

砂 巴豆(去油) 三棱 干姜 白芷五钱 木香 青皮 胡椒二钱五分 大黄 干漆(炒)一两 槟榔 肉豆蔻一个为末。酽醋二升,煮巴豆五、七沸再下三棱、大黄末同煎五、七沸,入 砂,熬成膏,和诸药杵丸绿豆大,每五丸姜汤下。

凡积聚之成,多由阳虚气弱。阳分虚则不能化浊,而阴气日凝;气分弱则不能和营,而血脉闭塞。种种积聚,由此而成。施治之法,当以通阳理气为第一义。若但用攻劫峻剂,吾见其立败也。

卷一 攻里之剂

木香槟榔丸

木香 槟榔 青皮(醋炒) 陈皮(去白) 枳壳(炒) 黄柏(酒炒) 黄连(茱萸汤炒) 三棱(醋煮) 莪术(醋煮)五钱 大黄(酒浸)一两 香附 黑牵牛二两 芒硝水丸。一方加当归,酒洗。

此较 砂丸已从轻减,但峻烈之品尚多,试问病退之后,元气尚存几许?即有加当归一味,一润而十攻,岂尚能有济乎?此等方法注中原载施壮实之人,究竟壮实之人患此症者绝少,大抵皆脾虚气弱者多。断不可借口于经验之方,而任意轻投也。

卷一 攻里之剂

枳实导滞丸

大黄一两 枳实(麸炒)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神曲(炒)五钱 白术(土炒) 茯苓二钱 泽泻三钱蒸饼为丸。

治湿热蕴结,腹痛泄泻,颇为得力。但黄芩、黄连尚在可减之律,恐苦寒太过,反伤中、上二焦也。

卷一 攻里之剂

倒仓法

黄牡牛肉(肥嫩者)二、三十斤切碎、洗净,用长流水、桑柴火煮糜烂,滤去渣,取净汁,再入锅中,文武火熬至琥珀色,则成矣。择一静室明快不通风者,令病患先一夜不食,坐其中,每饮一钟,少时又饮,积数十钟。病在上者必吐,病在下者必利,病在中者吐而且利。视所出物可尽病根,乃止吐利。后必渴,不得与汤,其小便必长,取以饮之,名轮回汤,非惟止渴,兼涤余垢。行后解退倦卧觉饥,先与米饮,次与稀粥,三日后渐进浓粥软饭。戒牛肉数年。

倒仓法,乃实脾之法也。牛性属土,最能补脾,脾气实则中州之转输利便而垢滞无所容留。故在上者迫之仍从上出,在下者迫之仍从下出,正盛邪消,理固然也。

卷一 攻里之剂

蜜煎导法

蜂蜜用铜器微火熬,频搅勿令焦,候凝如饴,捻作挺子,头锐如指。掺皂角末少许,乘热纳谷道中,用手抱住,欲大便时去之。

阴液亏损,魄门燥结,故以此润之。

卷一 攻里之剂

猪胆导法

猪胆一枚取汁入醋少许,用竹筒长三、四寸以下,半纳谷道中,将胆汁灌入肛中,顷当大便。

胆汁苦寒,泻火而润燥,故热结便秘者宜之。

卷一 表里之剂

大柴胡汤

柴胡八两 半夏半升 黄芩 芍药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 枳实四枚 大黄(酒浸)二两大柴胡为发表攻里之剂。可见表症未解,虽里症甚急,不宜专于攻下,置表症于不问也。

然究竟攻里之力倍于解表,从此可悟立方之法,当相其缓急轻重而投之,则不拘成法中,自然处处合法矣。

卷一 表里之剂

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胡汤加芒硝六两伤寒再传,少阳之症未解,胃中又有实热,故用芒硝以荡其余波,较大柴胡为轻减矣。

卷一 表里之剂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汤加大黄一两,芍药三两太阳误下,不专属胃而入于脾,故仍用桂枝以解太阳之邪,加大黄以去太阴之实。

卷一 表里之剂

水解散

麻黄四两 桂心 甘草(炙) 白芍二两 大黄 黄芩三两瘟疫有直中而无传经,初起便有数经合病者,故发表攻里不嫌太早也。

卷一 表里之剂

防风通圣散

防风 荆芥 连翘 麻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白术 白芍(炒) 山栀(炒黑) 大黄(酒浸) 芒硝五钱 黄芩 石膏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滑石三两加生姜、葱白煎。

虽云通治一切内外诸邪,然必如注中表里三焦俱实者方可用。否则硝、黄之峻烈,石膏、滑石之沉寒,寻常之症岂能堪此?双解散已除去大黄、芒硝,而石膏、滑石二味,予意尚以为

卷一 表里之剂

葛根黄连黄芩汤

葛根半斤 甘草(炙) 黄芩二两 黄连二两太阳误下,热入阳明,故于解表中,清阳明之热以止利。

卷一 表里之剂

三黄石膏汤

石膏一两五钱 黄芩 黄连 黄柏七钱 栀子二十个 麻黄 淡豉二合每服一两,姜三片,枣二枚,细茶一撮煎服。

三焦郁热,毒火炽盛,非三黄、石膏不足以祛之。尤妙在麻黄、豆豉开解肌表,使郁火通行。此正如清风涤烦,非发风助火也。

卷一 表里之剂

五积散

白芷 陈皮 浓朴六分 当归 川芎 芍药 茯苓 桔梗八分 苍术 枳壳七分 半夏麻黄四分 干姜 肉桂(重表者用桂枝) 甘草三分加姜、葱煎。

仲景治伤寒,发表则麻黄、桂枝,温中则干姜、附子,简当的确,开后学无限法门。此方不过发表温中耳,而药味繁多,通治五积,岂有一人之身,五积咸备,而尚能有活者乎?若其人只有一积,或多则二积,岂可以五积并治者治之乎?后人于本方再合人参败毒散,名曰五积交加散,则更不解所谓矣。

卷一 表里之剂

麻黄白术汤

青皮 陈皮 黄连(酒炒) 黄柏(酒炒) 甘草(炙) 升麻二分 柴胡 桂枝 人参黄 浓朴 苍术(泔浸) 白术(土炒) 猪苓三分 茯苓 泽泻 吴萸四分 白蔻 炒曲各五分 麻黄(不去节)六分 杏仁四粒分二服。

药须对症而发。见一症,治一症,合病则合治之,并病则并治之,如是而已,未闻可以六经通治也。方中药有二十二味,补散温凉,一齐用到。即如升、柴、麻、桂等,岂不与喘促无力相妨乎?黄连、黄柏等岂不与脐有动气、小腹急痛相戾乎?不谓东垣老人亦有此等方,何况自桧以下。

卷一 表里之剂

参苏饮

人参 紫苏 干葛 前胡 半夏(姜汁炒) 茯苓七钱五分 陈皮(去白) 甘草 枳壳(麸炒) 桔梗 木香二钱每五钱加姜、枣煎。

补散兼行,风痰并解,当病即止,不为过量,制方最佳。

卷一 表里之剂

香苏饮

香附(炒) 紫苏二钱 陈皮(去白)一钱 甘草七分加姜、葱煎。

外疏风而内行气,正以轻松流利为佳,不必动辄峻剂也。

卷一 表里之剂

茵陈丸

茵陈 栀子 鳖甲 芒硝二两 大黄五两 常山 杏仁(炒)三两 巴豆一两(去心皮,炒)豆豉五合蜜丸。

天行厉气,取效每有不可以常理论者。至 疟及赤白痢,自有正法治之,何必冒险以冀幸,汪 庵反以为佳方,吾不解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