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疫论

  夫疫病者,四时皆有不正之气,春夏有寒清时,秋冬亦有暄热时,一方之内,长幼患状,率皆相类者,谓之天行是也。若春时应暖,而清气折之,则责邪在肝,病曰青筋牵;夏时应暑,而寒气折之,则责邪在心,病曰赤脉KT ;秋时应凉,而热气抑之,则责邪在肺,病曰白气狸;冬时应寒,而暖气抑之,则责邪在肾,病曰黑骨温;土无正形,因火而名,故附金木水火而变,病曰黄肉随。其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一乡,或偏着一家,悉由民庶同业所召,故天地灵祗,假斯不正之气而责罚。且人命有遭逢,时有否泰,故有偏着一家者。天地既有斯害气,还以天地所生之物而防备之,命曰贤人知方。

  

  四季疫证治

  病者发热,腰痛强急,脚缩不伸, 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涩涩憎寒复热,颈中双筋牵,不得屈伸,项直背强,眼赤黄,欲转动合目回侧,病名青筋牵者,由春三月,其源从厥阴涉足少阳,少阳之气始发,少阴之气始衰,阴阳怫郁于腠理,脏腑受厉而生。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故发热;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故憎寒。

   四季疫证治

  治青筋牵二方

  肝腑脏温病阴阳毒。胆腑虚,为阴邪所伤,腰胁强急,脚缩不伸, 中欲折,目中生花,色苍苍者。

  柴胡(去苗,五两) 茯苓 栀子仁 半夏(汤洗) 大青(各三两) 桂心 竹茹 香豉 甘草(炙,各一两)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两盏,姜五片,煎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治青筋牵

   肝腑脏温病阴阳毒。肝脏实,为阳毒所伤,涩涩恶寒,翕翕发热,颈外双筋牵,不得屈伸,项直背强,眼赤黄,转动则称身回侧,色苍苍者。

  玄参(一两) 细辛(二两) 栀子仁 黄芩 升麻 芒硝(各三两) 石膏( ,八两)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两盏,入车前草三叶、淡竹叶七片,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病者脉促,身颤掉不能禁,或肉热,口干舌破,咽塞声嘶,病名赤脉KT 者,以夏三月,其病从少阴太阳之气相搏而停,则荣卫不通,皮肉痛起,太阳发动少阴氵㸒邪之气,因而作厉,则脏腑随时受夏疫病也。若腑虚,为阴邪所伤,则寒战;若脏实,为阳毒所侵,则内热。

   四季疫证治

  治赤脉KT

  心腑脏温病阴阳毒。心脏实,则为阳毒所伤,内热,口干舌破,咽塞声嘶,色焦赤者。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车前子(炮) 栀子仁 黄芩 升麻 寒水石( )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两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病者头重颈直,皮肉强痹;或蕴而结核,起于喉颈之侧,布热毒于皮肤分肉之中,上散入发际,下贯颞 ,隐隐而热,不相断离,病名黄肉随。以四季各十八戊己日,其病从太阳阳明相格,寒湿不调,关节格滞。若腑虚,则皮肉强痹;若脏实,则布毒热于皮肤。

   四季疫证治

  治黄肉随二方

  脾腑脏温病阴阳毒。胃腑虚,则为阴邪所伤,头重颈直,皮肉强痹, 胀,色黄黑者。

  浓朴(姜制炒,一两半) 白术 陈皮(各一两) 干姜(炮) 紫苏 甘草(炙) 半夏(汤洗。各三两)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两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治黄肉随

   脾腑脏温病阴阳毒。脏实,为阳毒所伤,蕴热结核,起于喉颈之侧,布毒热于皮肤分肉之中,散入发际,下贯颞 ,蓄热不散,色黄者。

  葛根 苍术(泔浸) 升麻 白芷 桔梗 青皮(各一两) 大黄(半两)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两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病者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或体热发斑,喘咳引气,名白气狸。以秋三月,源从阳明系手太阴受疫氵㸒邪之气。若腑虚,为阴邪所伤,则乍寒乍热;脏实,为阳毒所伤,则体热发斑。

   四季疫证治

  治白气狸二方

  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大肠腑虚,为阴邪所伤,寒热互作,上气咳逆,大肠飧泄,色皓皓白者。

  白术 人参(各一两) 干姜(炮) 麦 (炒,各三分) 白茯苓 五味子 肉豆蔻 草果乌梅 甘草(炙,各半两)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治白气狸

   肺腑脏温病阴阳毒。脏实,为阳毒所伤,体热,肌肤发斑,气喘引饮,色昏白者。

  紫菀茸(一两) 栀子仁 升麻 前胡(各三分) 石膏( ,半两) 葶苈(炒,一分) 杏仁(去皮尖)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两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病者里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反引饮,腰痛欲折,或胸胁切痛,类如刀刺,不得转动,热彭彭,服冷多,则洞泻,病名黑骨温。以冬三月,源从足太阳少阴相搏,蕴积壅塞。若腑虚,为阴毒所伤,则里热外寒;若脏实,为阳毒所损,则彭彭发热。

   四季疫证治

  治黑骨温二方

  肾腑脏温病阴阳毒。膀胱腑虚,为阴邪所伤,里热外寒,烦渴引饮,喜火,腰胁满痛,小便赤黄,面与脚俱黑。

  附子(炮去皮脐) 茯苓(各一两) 山茱萸 细辛(各半两) 麻黄(三分) 山药 泽泻(各半两)

  杏仁(去皮尖,一分)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两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治黑骨温

   肾腑脏温病阴阳毒。肾脏实,为阳毒所伤,腰胁切痛,不得转动,大小便秘涩,小腹胀,食冷则洞泄,色熏黑。

  吴茱萸 黑牵牛(炒) 桃仁(去皮尖) 萆 大黄 杜仲(去皮锉,姜汁制炒丝断)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两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料简诸疫证治

  凡春分以前,秋分以后,天气合清寒,忽有温暖之气折之,则民病温疫;春分以后,秋分以前,天气合湿热,忽有清寒之气折之,则民病寒疫。治之各有法,不可拘以日数汗下。

  此且据方论,一体而分。既有寒温二疫,风湿亦宜备论。如己未年,京师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此无他,湿疫也。以此为法,每年遇有不正之气,即当纪而用之。假如冬合寒,时有温暖之气,则春必患温疫;春合温,而有清凉之气,则夏必患燥疫;夏合热,而有寒气折之,秋必病寒疫;秋合清,而反氵㸒雨,冬必病湿疫。此亦一途而推之,更须以时斟酌,不可偏执。况疫之所兴,或沟渠不泄, 其秽恶,熏蒸而成者;或地多死气,郁发而成者;或官吏枉抑,怨 而成者。世谓狱温、伤温、墓温、庙温、社温、山温、海温、家温、灶温、岁温、天温、地温等,不可不究。古法辟之,用屠苏酒,务成子萤火丸、李子建杀鬼煎、老君神明散,皆辟法。惟刘根别传,令于州治太岁六合处,穿地深三尺,阔亦如之,取净沙三斛实之,以醇酒三升沃其上,俾使君祝之,此亦消除疫气之良术。所谓太岁六合者,岁泄气之所在,故以厌禳。

   料简诸疫证治

  屠苏酒

  辟疫气令人不染,及辟温病伤寒。

  大黄 桔梗 川椒 白术 桂心(各一两八分) 菝 (一两二钱) 乌头(炮去皮尖,六钱)

  上为锉散。缝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先从少起,多少自在。一方,有防风一两。

   料简诸疫证治

  太一流金散

  辟温气。

  雄黄(三两) 羊角(烧) 雌黄(各二两) 矾石(枯) 鬼羽箭(各半两)

  上为末。以缝袋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若逢大疫年,以月旦青布袋一刀圭,中庭烧之;温病患,亦熏之。

   料简诸疫证治

  败毒散

  治伤寒、温疫、风湿,头痛目昏眩,四肢疼痛,憎寒壮热,项强,眼睛痛,寻常风眩拘急,风痰,并宜服之。

  羌活 独活 人参 甘草(炙) 柴胡 前胡 茯苓 枳壳(麸炒) 川芎 桔梗(各等分)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姜三片,薄荷五叶,煎七分,去滓热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伤湿,加白术;脚痛,加天麻。本方为细末,亦可点服,初虞氏究其方,知出《道藏》。乃叙云:自非异人杰出,志与神会,则莫之敢为,良可叹服。烟瘴之地,或温疫时行,或人多风、多痰、多气,或处卑湿脚弱,此药不可缺也。世人不师,故常务作新奇,蔽于俗学,故备论之。此药治香港脚下注, 热赤肿,加大黄棋子大煎,并进两服立效。

   料简诸疫证治

  应梦人参散

  治伤寒体热头疼,及风壅痰嗽咯血。

  白芷 干葛 青皮 桔梗(炒) 白术 人参(各三分) 甘草(炙,两半) 干姜(炮,一钱三字)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通口服。如伤寒,入豉数粒同煎,热服,大有效,不拘时。崇宁癸未,米芾为太常博士,始造待漏,冒寒得疾,痰嗽如胶,有血,更三医不退,一日谒太尉蔡元度,取人参散一帖并枣见授,继归,有客承议郎薛道至,留食。药熟,进一服,良久,痰嗽立止。而客怪曰:公气色顿快,何药也?为道其由。

  求方蔡公,又送一帖。越三日,病全除,往见蔡公。公曰:此药僧伽也。元中,泗守刘士彦病八日不汗,女求僧伽甚确。夜梦告曰:翌日塔中取药。遂于大圣钵中取得此药,题印云:太平州杨家人参散,今太医局中亦卖,无甘草、干葛,兼无分两,疑非真方。

   料简诸疫证治

  喝起散

  苍术(泔浸) 麻黄(去节) 荆芥(各二两) 石膏( ,三两) 大黄(两半) 栝蒌根 干葛 芍药白芷 甘草(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盏半,姜三片,葱白三寸,煎至七分,食前服。

   料简诸疫证治

  入瘟家令不相染着

  雄黄上研细,水调,以笔浓蘸,涂鼻窍中,与病患同床,亦不相染,初洗面后,及临卧时点之。凡疫家自生恶气,闻之,即入上元宫,遂散百脉,而成斯病。宜即以纸捻探鼻嚏之为佳;如以雄黄点鼻,则自不闻。并辟诸恶梦神良。

   料简诸疫证治

  圣散子方

  东坡叙云:昔尝观《千金方》三建散于病无所不治,而孙思邈着论,以谓此方用药,节度不近人情,至于救急,其验特异。乃知神物效灵,不拘常制,至理关感,智不能知。今予所得圣散子,殆此类也。自古论病,唯伤寒至为危急,表里虚实,日数证候,应汗应下之法,差之毫厘,辄至不救。而用圣散子者,一切不问,阴阳二感,男女相易,状至危笃者,连饮数剂,则汗出气通,饮食渐进,神宇完复,更不用诸药,连服取瘥。其余轻者,额微汗,正尔无恙。药性小热,而阳毒发狂之类,入口即觉清凉,此殆不可以常理诘也。

  时疫流行,平旦辄煮一釜,不问老少良贱,各饮一大盏,则时气不入其门。平居无病,能空腹一服,则饮食快美,百疾不生,真济世卫生之宝也。其方不知所从来,故巢君数世宝之,以治此疾,百不失一。余既得之,谪居黄州,连岁大疫,所全活者,至不可数。巢君初甚惜此方,指江水为盟,约不传人。余切隘之,乃以传蕲水庞君安常。庞以医闻于世,又善着书,故授之。且使巢君之名,与此方同不朽也。用药于后。

  草豆蔻(十个) 木猪苓(去皮) 石菖蒲 茯苓 高良姜(锉炒) 独活 柴胡 吴茱萸 附子(炮去皮脐) 麻黄(去节) 浓朴(姜汁制炒) 本 芍药 枳壳(麸炒去瓤) 白术 苍术(泔浸) 半夏(汤洗去滑) 泽泻(各半两) 藿香 防风 细辛(各半两) 甘草(炙,一两)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热服,空腹。此药以治寒疫,因东坡作序,天下通行。辛未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胜数,往往顷时,寒疫流行,其药偶中,抑未知方土有所偏宜,未可考也。东坡便谓与三建散同类,一切不问,似太不近人情。夫寒疫,亦能自发狂。盖阴能发躁,阳能发厥,物极则反,理之常然,不可不知。今录以备疗寒疫,用者宜审之,不可不究其寒温二疫也。辛巳年,余尝作《指治》,至癸巳复作此书,见《石林避暑录》亦云:宣和间,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医顿废之。然不妨留以备寒疫,无使偏废也。

  

  凡例

  夫疫虽以三事钟成,若天行,多假六氵㸒反错郁折而致之者。既有寒温两疫,风湿其可不辨。但证似伤湿,而脉色不同,与夫一方相染,长幼同病,即当作疫治。除辟法外,治湿用五苓散加炙甘草,治风用桂枝汤加黄芩,无不愈者。其如氵㸒邪交络互织,当以类推之。

   凡例

  五苓散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方见伤暑门,加甘草一两炙)

   凡例

  桂枝黄芩汤

  治风疫,脉浮数而不弱,头项疼,腰脊痛,发热恶风。其证皆如太阳伤风,但脉阴不弱、相传染为异耳。

  桂枝(去皮) 芍药 黄芩(各半两) 甘草(炙,一两)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凡例

  沃雪汤

  治伤寒、温疫、湿疫、热疫。

  苍术 干姜(炮) 甘草(炙,各六两) 防风 干葛 浓朴(制炒) 芍药(各四两)

  上为锉散。每服三钱半重,水两盏,煎七分,去滓服。

  

  疟叙论

  夫疟,备内外不内外三因。外则感四气,内则动七情,饮食饥饱,房室劳逸,皆能致疟。《经》中所谓夏伤暑,秋 疟者,此则因时而序耳,不可专隅。以此论之,则知瘟病、飧泄、咳嗽,不可拘也。夫疟之始发,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而渴,惟欲饮冷者。以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若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太阳虚,则腰背头项俱痛;少阳虚,则身体解 ,心惕惕然;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骨寒而痛。阴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太阴虚,则不嗜食,善呕,呕已乃衰;少阴虚,则热多寒少,呕甚,其病难已;厥阴虚,则腰腹痛,小便不利如癃;三阴俱虚,则阳气胜,热盛,悒 不乐。阴盛则内寒,阳虚则外寒,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热生于外,故中外皆热。此皆因外感寒暑风湿,内郁喜怒忧惊,蕴积涎饮,乃至饮食饥饱劳逸之所为也。病气与卫气并居,故病作,卫气昼行阳,夜行阴,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所以日作。其气内搏于五脏,横连于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出,故间日作。以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日下一节,以此日作稍晏,至二十五日至 骨,二十六日入脊内,其气上行,故作日益早也。疟气所以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者,在阳则热躁,在阴则寒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则病休,卫气集则复病也,于是有日作间作早晏不同。又邪气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则作;中于背者,气至背则作;中于腰脊者,至腰脊即作。各随其所中而作,但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也。更有疫疟鬼瘴等疟,亦以邪气中卫气之所为也。除瘅疟纯热,温疟先热,牝疟无热外,诸疟皆先寒而后热。又《经》曰:无刺 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为其病逆,未可治也。知此则病方来,与正作,与将过,皆不可治,以反伤真气,不可不知。所因备列于后。

  

  疟病外所因证治

  病者先寒后热,寒则汤火不能温,热则冰水不能寒,以先伤寒,后伤风,故先寒而后热,名曰寒疟。

  病者先热后寒,躁烦,自汗恶风,以先伤风,后伤寒,风为阳,寒为阴,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病者但热不寒,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必渴,以伤于暑热,名曰瘅疟。

  病者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 自汗,善呕,因汗出复浴,湿舍皮肤,及冒雨湿,名曰湿疟。

  病者寒多不热,但惨戚振栗,病以时作,此以阳虚阴盛,多感阴湿,阳不能制阴,名曰牝疟。

  五种疟疾,以外感风寒暑湿,与卫气相并而成。治之各有方法。

   疟病外所因证治

  白虎加桂汤

  治温疟先热后寒,恶风多汗。

  石膏(四两半) 知母(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桂心(一两) 粳米(一合)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未发前,进三服。

   疟病外所因证治

  术附汤

  治冒雨湿,着于肌肤,与胃气相并;或腠开汗出,因浴得之。

  附子(炮去皮脐) 白术(各一两) 甘草(炙) 茯苓 桂心(各半两)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两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疟病外所因证治

  麻黄白术汤

  治伤风寒暑湿,不留经络,与卫气相并,病以日作,寒热交煎。

  麻黄(去节汤浸) 白术 茯苓 桂心(各一两) 陈皮 青皮 桔梗 白芷 甘草 半夏曲紫苏 乌梅(各三分) 干姜(半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重,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当发日空心一服,临发一服尤妙。亦治时疫。

   疟病外所因证治

  太医常山饮

  治诸疟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寒热独作,或连日并发,或间日一发,头疼恶心,烦渴引饮,气息喘急,口苦咽干,诸药不效。

  川常山 知母 甘草(炙) 草果(不去皮,各二两) 乌梅(一两) 良姜(一两半)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枣五枚,同煎七分,去滓温服,未发前,进三服。

   疟病外所因证治

  桂姜汤

  治牝疟,寒多微热,或但寒不热。

  柴胡(八两) 桂心(一两) 黄芩(三两) 牡蛎( )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三两) 栝蒌根(一两)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滓,空心服,日三服。初服微烦,汗出愈。

  一法,有半夏三两。

  

  疟病内所因证治

  病者寒热,颜色苍苍然,善太息,如死状,以蓄怒伤肝,气郁所致,名曰肝疟。

  病者心烦,欲饮清水,反寒多,不甚热,乍来乍去,以喜伤心,心气耗散所致,名曰心疟。

  病者寒多,腹中热痛,或渴或不渴,不热不泄,肠鸣汗出,以思伤脾,气郁涎结所致,名曰脾疟。

  病者心寒,寒甚则发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以忧伤肺,肺气凝痰所致,名曰肺疟。

  病者手足寒,洒然,腰脊痛,发热,大便难,目 ,以失志伤肾,名曰肾疟。

  上五种疟疾,以脏气不和,郁结涎饮所致,治之各有方。

   疟病内所因证治

  七枣汤

  治五脏气虚,阴阳相胜,作为 疟,不问寒热先后,与夫独作,叠间日,悉主之。

  附子(一枚,炮制,以盐水浸再炮,如此凡七次,至第七次不浸,去皮脐)上锉散。水一碗,姜七片,枣七个,煎至八分盏,当发日空心温服,仍吃三五个枣子。

  忌如常。《良方》用乌头,兼不用盐水浸,不特服之僭燥,亦不能分利阴阳。去滓服。

   疟病内所因证治

  四兽饮

  治五脏气虚,喜怒不节,劳逸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涎饮,与卫气相得,发为疟疾,悉主之。兼治瘴疠最效。

  半夏(汤去滑) 茯苓 人参 草果 陈皮 甘草 乌梅肉 白术 生姜 枣子(各等分)

  上为锉散。盐少许淹食顷,浓皮纸裹,水淹入慢火煨香熟,焙干,每服秤半两,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未发前并进三服。

   疟病内所因证治

  交解饮

  治脾胃气弱,阴阳胜复,发为 疟。

  肉豆蔻(半生,半面裹煨) 草豆蔻(如上法) 甘草(半生,半炙) 浓朴(半生,半姜制炒)上等分,锉散。每服四钱,水两盏,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疟病内所因证治

  草果饮

  治脾寒等疟。

  草果 川芎 白芷 紫苏叶 良姜 甘草(炙) 青皮(去白炒,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当发日连进三服。

   疟病内所因证治

  驱疟饮子

  前胡 柴胡(各四两) 桂心 桔梗 浓朴(姜制) 半夏(汤洗去滑,各三两) 黄 干姜(炮) 甘草(各二两)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两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病者发寒热,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以岁运推之。

  病者寒热日作,梦寐不祥,多生恐怖,名曰鬼疟。宜用禁避厌禳之法。

  病者乍寒乍热,乍有乍无,南方多病此,名曰瘴疟。当随方土所宜治之。

  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 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疟。六腑无疟,唯胃有者,盖饮食饥饱所伤胃气而成。世谓之食疟,或因诸疟饮食不节,变为此证。

  病者经年不瘥,瘥后复发,远行久立,下至微劳,力皆不任,名曰劳疟。亦有数年不瘥,百药不断,结成 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曰母疟。

  以上诸证,名状不同,各有治方,宜推而用之。

   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麻黄白术汤

  治一切疫疟。(方见外所因门)

   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红效疟丹

  治鬼疟殊效。

  真阿魏(半两) 桃枝 柳枝(各长一尺七茎) 雄黄(通明好者,半两,别研) 辰砂(一钱,别研,留一半)上为末,以重午日五家粽角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所留一半为衣。遇发时,用净器水摩一丸,涂鼻尖并人中;未退,以冷水服一丸。合时须用五月五日。

   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大正气散

  治山岚瘴气,发作寒热,遂成疟疾。

  附子(炮去皮脐) 浓朴(姜汁制) 桂心 甘草(炙) 干姜(炮) 陈皮(各一两) 茱萸(半两,微炒)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不拘时。兼治霍乱呕泻,一切气疾。

   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清脾汤

  治胃疟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战既已,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饮冷;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或先热后寒,先寒后热,寒多热少,寒少热多;或寒热相半;或但热不寒,但寒不热;或隔日一发,一日一发;或三日五日一发者,悉主之。

  浓朴(四两,姜制炒) 乌梅(打去仁) 半夏(汤去滑) 青皮 良姜(各二两) 草果(去皮,一两) 甘草(炙,半两)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未发前并三服。忌生冷油腻时果。此药温脾化痰,治胸膈痞闷,心腹胀满,噫醋吞酸,自可常服。

   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常山饮

  治劳疟。虚人老人皆可服。

  常山 穿山甲(醋炙) 木通 秦艽(各一分) 辰砂(半字,别研) 甘草(炙,半两)

  上为锉散。作一剂,水三盏,乌梅、枣子各七枚,煎半盏;再入酒一盏,煎至八分,去滓,入辰砂温服。

   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老疟饮

  治久疟结成 瘕癖在腹胁,诸药不去者。

  苍术(泔浸) 草果(去皮) 桔梗 青皮 陈皮 良姜(各半两) 白芷 茯苓 半夏(汤洗去滑) 枳壳(麸炒去瓤) 甘草(炙) 桂心 干姜(炮,各三钱) 紫苏叶 川芎(各二钱)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二盏,盐少许,煎七分,去滓,空心服,日三夜一,仍吞下后红丸子。

   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红丸子

  治食疟尤妙。

  蓬莪术 京三棱(各二两,醋煮一伏时) 胡椒(一两) 青皮(三两,炒香) 阿魏(一分,醋化)上为末,别研仓米末,用阿魏醋煮米糊搜和丸,如梧子大,炒土朱为衣。每服五十丸至百丸,以老疟饮下。古方虽有鳖甲煎等,不特服不见效,抑亦药料难备。

   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妙应丹

  治诸疟,无问寒温久近悉主之。

  黄丹(三分,炒) 木香(半两,碾为细末) 青皮 陈皮 吴茱萸(各半两,米醋二升熬青皮以下三味至一升,去滓,再熬醋成膏)上以黄丹、木香为末,入醋膏内,搜和为丸,梧子大,辰砂为衣。每服十丸,当未发前一食顷白汤下;再将前三件滓添木香半两为末,别研入黄丹三分和匀,以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治疟亦妙,名曰捷丹。

   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红散子

  须当发日早晨服。

  黄丹(炒色变)上入好建茶合和二钱匕。白汤调下;或温酒调,不入茶。

   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疟丹二方

  雄黑豆(四十九粒,重午日井水浸,次日取去皮,拭干,研为膏) 真砒(一钱,研细,入豆膏内研匀)上五月五日午时丸,如绿豆大,控干,辰砂为衣,密器封之。发日空心井花水下一丸。

  忌见鸡犬。若女人病,令男子闭目送入口。忌热食一日。孕妇不得服,于发日以缝帛系一丸于右臂上。小儿不能吞,随男左女右系之。

  又方

  黄丹(不以多少)

  上五月五日,用独头蒜煨熟研细,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当发前一食顷桃、柳枝煎汤调下。

   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塞耳丹

  青黛 桂心 砒 巴豆 硫黄(等分)

  上并不去皮壳,不修治,为末,以五月五日五家灰粽角为丸,枣核大。绵裹定,当发日塞耳中,男左女右。忌荤腥。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