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论一首 脉二十一条 方十八首)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1),水走肠间,沥沥有声(2),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3),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4),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5)在心,心下坚筑(6),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7),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8)(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9)。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10),其人振振身(11)目闰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12)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13)者饮也。

 肺饮(14)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15)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16),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17),利反快(18),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19)。

 脉弦数者,有寒饮(20),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21)。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右八昧,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膈间支饮(22),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23),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24)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已汤方

 木防已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已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25),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卒呕吐(26),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27)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假令瘦人(28)脐下有悸(29),吐涎沫而癫眩(30),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附方《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咳家(31)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32),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青龙汤下已(33),多唾(34)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35),因复下流阴股(36),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老,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开,日三。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注释:

(1)素盛今瘦:未病之前身体肥胖,患病以后身体消瘦。

(2)沥沥有声:水饮在肠间流动时发出的声音。

(3)咳唾引痛:咳嗽时牵引胸胁作痛。

(4)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倚床呼吸。

(5)水:停饮。

(6)心下坚筑:心下痞坚而悸动。

(7)支满:支撑胀满。

(8)咳嗽则辄已:辄已当作转甚解,即转剧。咳嗽则辄已,咳嗽时痛势更加剧烈。

(9)四肢历节痛:饮邪流入关节,阻遏阳气,故四肢历节痛。

(10)目泣自出:眼泪自己流出。

(11)振振身?剧:全身振颤动摇很厉害。

(12)脉双弦:两手脉象皆弦。

(13)脉偏弦:左手或右手脉弦。

(14)肺饮:水饮犯肺,属支饮之类。

(15)脉平:平和之脉。

(16)胸胁支满:胸胁部有支撑胀满的感觉。

(17)欲自利:未经攻下而自欲下利。

(18)利反快:留饮随利下泄后感到爽快舒适。

(19)伤饮:被外饮所骤伤。

(20)寒饮:饮邪之属于寒者。

(21)内痛:胸胁疼痛。

(22)膈间支饮:饮邪支撑于胸膈。

(23)黧黑:黑而晦暗。

(24)虚者:心下虚软。

(25)冒眩:头目昏眩。

(26)卒呕吐:突然呕吐。

(27)眩悸:头眩心悸。

(28)瘦人:指素盛今瘦的人。

(29)脐下有悸:脐下筑筑跳动。

(20)癫(diān颠)眩:即头目眩晕。

(31)咳家:经常咳嗽者。

(32)卒死:突然死亡。

(33)下已:服小青龙汤完毕。

(34)唾:稠痰。

(35)面翕热如醉状:面部微微发热,如酒醉状。

(36)下流阴股:冲气向下流到两腿的内侧。

译文:

  有人问道:饮病有哪四种?老师回答说: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有人问道:四饮有什么区别呢?老师回答说:痰饮病人未病之前身体肥胖,患病以后身体消瘦,水在肠间流动,可听到沽漉漉的响声,这称谓痰饮;水饮形成以后,饮邪流注胁下,咳嗽或吐痰时牵引胸胁疼痛,这叫作悬饮;水饮泛溢到四肢肌肉之间,应当随汗排出,如果不汗出,而见身体疼痛沉重,这叫作溢饮;咳嗽气喘、倚床呼吸,呼吸急迫而不能平卧,外形轻度水肿的,叫作支饮。水饮停滞在心,见心下悸动,胃脘部痞满,呼吸气短,厌恶水,不想饮水。水饮停留在肺,见吐清稀痰涎,想喝水。水饮停滞在脾,见气短乏力,身体沉重。水饮停滞在肝,见胁下支撑胀满,打喷嚏时牵引胸胁疼痛。水饮停滞在肾,则见心下悸动。水饮留在心下胃脘部,病人感到背部寒冷,冷处约有手掌大。留饮在胁下,则两胁下疼痛牵引到缺盆部位,咳嗽时则疼痛加剧。(一作转甚)水饮留在胸中,病人出现短气和口渴,四肢关节递历疼痛,脉沉为有留饮。膈上有痰饮的人,可见胸部胀满,气喘,咳嗽,吐痰涎,病发作的时候,恶寒发热,腰背部疼痛,咳喘剧烈时,两眼流泪,身体颤抖的很历害,不能坐立,这必然是有伏饮。病人饮水过多,必然会突发喘息胀满。若吃的少则饮水多,致使水停心下胃脘,严重的则出现水气凌心而心悸,轻微的可见呼吸气短。两手的脉弦,属于寒证。都是因为大下以后里虚所致;如果一手的脉弦,是饮邪停留一处的脉象。肺部有水饮停留,其脉不弦,只是苦于喘息,呼吸气短。支饮亦可见到气喘不能平卧,加上呼吸短促之症,它的脉象平和而不弦。痰饮病人,应当用温性的药物调治。心下有痰饮停留,见胸胁支撑胀满,头昏目眩,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服药后小便则通利。有轻微的饮邪停留,出现呼吸短促的,应当用健脾利小便的方法,使水饮从小便排出,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方见上。若属肾气不足的,应当用肾气丸温肾化气利小便。方见脚气中。病人脉象沉伏,没有服泻下药,自己想要泻泄,泻后反而觉得舒畅,虽然下利,心下继续痞坚胀满,这是留饮有欲去之势,用甘遂半夏汤治疗。

甘遂半夏汤

〔组成〕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二升,煮取半升,去药渣,用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脉象浮而细滑,是被水饮所伤害。脉象弦而数,是有寒饮,冬夏季节治疗困难。脉象沉而弦,是水饮停在胁下,谓之悬饮,可引起胁下疼痛。患悬饮病的,用十枣汤治疗。

十枣汤

〔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用法〕以上三味药,捣细过筛,用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药渣,加入药末。体质强壮的人服一钱匕,体质虚弱的人服半钱,清晨温服一次。水饮不泻下的,第二天再加服半钱,得下利痛快的,用糜粥调养。患溢饮病的,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用大青龙汤主治;亦可用小青龙汤治疗。

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面浮沫,加入其余六味药,煮取三升,去药渣,温服一升,当有微汗出,若汗出较多的,用温粉扑之。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用法〕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面浮沫,加入其余诸药,煮取三升,去药渣,温服一升。支饮停留在膈间,病人气喘胸满,心下痞塞坚硬,面色暗黑,脉象沉紧,患病已数十天,医生曾用吐法,攻下法病不愈的,用木防己汤治疗;服药后如果心下痞塞坚硬变软,病属虚结的,则病即时痊愈;如果心下仍坚实痞结的,三天以后可复发,宜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治疗。

木防己汤

〔组成〕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次温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组成〕木防己桂枝各二两芒硝三合人参茯苓各四两〔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除芒硝,余药煮取二升,去药渣,加入芒硝,再用微火煎煮,分二次温服,微下利的则病愈。支饮停滞在心下胃脘部,病人感到头目昏眩,用泽泻汤治疗。

泽泻汤

〔组成〕泽泻五两白术二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次温服。支饮病而见腹部胀满的,用厚朴大黄汤治疗。

厚朴大黄汤

〔组成〕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次温服。支饮病人,喘息、呼吸困难的,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方见肺痈中。经常呕吐的病人,因津液受伤,本来应该有口渴症,口渴是饮邪随呕吐而去、病欲痊愈的象征;现在反而口不渴,这是心下胃脘有支饮的缘故。用小半夏汤治疗。《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

〔组成〕半夏一升生姜半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次温服。腹部胀满,口舌干燥,这是肠间有水饮停留所引起,用己椒苈黄丸治疗。

己椒苈黄丸

〔组成〕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用法〕以上四味药,研成细末,用蜜和丸如梧子大小,饭前饮服一丸,一日三次。稍有恢复后,饮去病解,故口中有津液,若口渴的,可加芒硝半两。病人突然呕吐,心下胃脘痞满,这是膈间有停水,头眩心悸的,用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小半夏加茯苓汤

〔组成〕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二次温服。假如身体消瘦的人,脐下有悸动感,口吐涎沫而头晕目眩,这是水饮之证,用五苓散治疗。

五苓散〔组成〕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二分(去皮)〔用法〕以上五味药,共研细末,每次米汤送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多饮温水,汗出病愈。

附方《外台》:茯苓饮

治疗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己吐出水以后,心胸间虚弱,气胀满不能进食,治疗宜消痰气,使病人能进食。〔组成〕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次温服,约人行八九里路的时间进服一次。经常咳嗽的病人,脉弦,是内有水饮,用十枣汤治疗。方见上。素患支饮病,咳嗽、烦闷而胸中疼痛的,如果不突然死亡,延续到一百天或一年,宜十枣汤治疗。方见上。久咳数年,缠绵不愈,脉象虚弱的可以治疗;若脉象实大兼数,脉证不符,就会死亡。脉象虚弱的人,必然会感到头昏目眩,这是本来有支饮在胸中的缘故,应该按照治疗饮病的法则进行治疗。病人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用小青龙汤治疗。方见上。服小青龙汤以后,多吐痰涎而口中干燥,寸部脉沉,尺部脉微,手足厥冷,气从小腹上冲到胸、咽部位,手足麻木,面部发热如喝醉酒一样红赤,冲气有时又下流到两大腿内侧,小便困难,时发昏晕的,可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疗冲气。

桂苓五味甘草汤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药渣,分三次温服。服上药后冲气已平复,反而咳嗽加剧,胸部胀满的,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用来治疗咳嗽、胸部胀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

〔组成〕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半升〔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半升,一日三次。服上药后,咳嗽、胸满已治愈,而口渴、冲气复发的,是因为用细辛、干姜热药而引起;服药后应当口渴,而反不渴的,是有支饮的缘故;支饮病,法当有头昏目眩,昏眩的一定有呕吐,呕吐的再加半夏,以去水饮。

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组成〕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半升,一日三次。服上药后,饮消,呕吐停止,病人又出现身体浮肿的,用前方加杏仁治疗;本证应该加用麻黄,因病人手足麻木,所以不用。如果违反病情而用了麻黄的,一定会出现四肢厥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病人血虚,麻黄发越阳气,更伤其阳的缘故。

茯苓甘草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组成〕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半升,一日三次。如果病人面部发热如酒醉状,这是胃里有热,热邪上冲熏蒸头面的缘故,前方加大黄以泄其热。

苓甘五味加姜辛夏杏大黄汤

〔组成〕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用法〕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半升,一日三次。病人先有口渴,饮水多,而后又发生呕吐,这是水停心下胃脘所致,属于饮病,用小半夏茯苓汤治疗。方见上。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