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汰兵疏              

曾国藩

奏为简练军实。以裕国用事。臣窃维天下之大患。有二端。一曰国用不足。一曰兵伍不精。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为常。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它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大抵无事则游手恣雎。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章奏屡陈。  谕旨屡饬。不能稍变锢习。至于财用之不足。内外臣工。人人忧虑自庚子以至甲辰。五年之间。一耗于夷务。再耗于库案。三耗于河。固已不胜其浩繁矣。乙巳以后。秦豫两年之旱。东南六省之水。计每岁歉收恒在千万以外。又发帑数百万以赈救之。天下财产。安得不绌。   宣宗成皇帝。每与臣下言及开捐一事。未尝不咨嗟太息。憾宦途之滥杂。悔取财之非计也。臣尝即 国家岁入之数。与岁出之数而通筹之。一岁本可余二三百万。然水旱偏灾。尧汤不免。以去年之丰稔。而江浙以大风而灾。广西以兵事而缓。计额内之歉收。已不下百余万。设更有额外之浮出。其将何以待之。今虽捐例暂停。而不别筹一久远之策。恐将来仍不免于开捐。以天下之大。而无三年之蓄。汲汲乎惟朝夕之图。而贻  君父之忧。此亦为臣子者所深耻也。当此之时。欲于岁入常额之外。别求生财之道。则搜括一分。民受一分之害。诚不可以妄议矣。至于岁出之数。兵饷为一大宗。臣尝考  本朝绿营之兵制。窃见乾隆四十七年增兵之案。实为兵饷赢绌一大转关。请即为我  皇上陈之。自康熙以来。武官即有空名坐粮。雍正八年。因定为例。提督空名粮八十分。总兵六十分。副将而下以次而减。下至千总五分。把总四分。各有名粮。又修制军械。有所谓公费银者。红白各事。有所谓赏银者。亦皆取给于名粮。故自雍正至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绿营兵数虽名为六十四万。而其实缺额常六七万。至四十六年。增兵之议起。武职坐粮。另行添设养廉。公费赏。另行开销正项。向之所谓空名者。悉令挑补实额。一举而添兵六万有奇。于是费银每年二百余万。此臣所谓饷项赢绌一大转关者也。是时海内殷实。兵革不作。普免天下钱粮。已经四次。而户部尚余银七千八百万。   高宗规模闳远。不惜散财以增兵力。其时大学士阿桂即上疏陈论。以为 国家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为继。此项新添兵饷。岁近三百万。统计二十余年即须用七千万。请毋庸概增。旋以廷臣议驳。卒从增设。至嘉庆十九年。   仁宗帑藏之大绌。思阿桂之远虑。慨增兵之仍无实效。   特诏裁汰。于是各省次第裁兵一万四千有奇。   宣宗即位。又   诏抽裁冗兵。于是又裁二千有奇。乾隆之增兵。一举而加六万五千。嘉庆道光之减兵。两次仅一万六千。 国家经费。耗之如彼其多且易也。节之如此其少且难也。臣今冒昧之见。欲请汰兵五万。仍复乾隆四十六年以前之旧。骤而裁之。或恐生变。惟缺出而不募补则可。徐徐行之而万无一失。医者之治疮痈。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

今日之劣弁羸兵。亦当量为简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所底止。自古开国之初。恒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北宋中叶。兵常百二十五万。南渡以后。养兵百六十万。而军益不竞。明代养兵百三十万。末年又加练兵十八万。而孱弱日甚。我 朝神武开国。本不藉绿营之力。康熙以后。绿营屡立战功。然如三藩准部之大勋。回疆金川之殊烈。皆在四十六年以前。至四十七年增兵以后。如川楚之师。英夷之役。兵力反远逊于前。则兵贵精而不贵多。尤为明效大验也。八旗劲旅。古无敌。然其额数常不过二十五万。以强半翊卫京师。以少半驻防天下。而山海要隘。往往布满。 国初至今未尝增加。今即汰绿营五万。尚存汉兵五十余万。视八旗且将两倍。权衡乎本末。较量乎古今。诚不知其不可也。近者广西军兴。纷纷征调外兵。该省额兵二万三千。土兵一万四千。闻竟无一人足用者。粤省如此。他省可知。言念及此。可胜长虑。臣闻各省之兵稍有名者。如湖南之镇筸。江南之寿春。浙江之处州。天下不过数镇。裁汰之法。或精强之镇不动。而多裁劣营。或边要之区不动。而多裁腹地。或营制太破。归而并之。或汛防太散。撤而聚之。是在兵部之精审。督抚之体察。未可卤莽以从事耳。诚使行臣之说。缺出不补。不过六年。五万可以裁毕。以一马二步计之。每年可省饷银一百二十万。十年以外。于经费大有裨益。此项银两不轻动用。督抚岁终奏解。户部另行封存。专备救荒之。永塞开捐之路。养兵为民也。备荒亦为民也。塞捐以清仕途。尤爱民之大者也。一分一毫。

天子无所私利于其间。岂非三代公心。贤于后世搜括之术万万者哉。若夫训练之道。则全视乎  皇上精神之所属。臣考 本朝以来。大阅之典。举行凡二十余次。或于南苑。或于西厂。或于芦沟桥。玉泉山。  天弧亲御。外藩从观。军容一肃。藩部破胆。自嘉庆十七年至今。不举大阅者四十年矣。凡兵以劳而强。以逸而弱。承平日久。京营之兵。既不经战陈之事。又不见搜狩之典。筋力日懈。势所必然。伏求  皇上于三年之后。行大阅之礼。明降  谕旨。早示定期。练习三年。京营必大有起色。外省营伍。势难遽。求  皇上先注意数处。物色将才。分布天下要害之地。但使七十一镇之中。有十余镇可为腹心。五十余万之中。有十余万可为长城。则缓急之际。隐然可恃。

天子之精神一振。山泽之猛士云兴。在我  皇上加意而已。昔宋臣庞籍。汰庆历兵八万人。遂以大苏边储。明臣戚继光。练金华兵三千人。遂以荡平倭寇。臣书生愚见。以为今日论兵。正宜法此二事。谨抄录乾隆增兵。嘉庆道光减兵三案进呈。伏乞  饬下九卿科道详议。斯道甚大。臣鲜阅历。不胜悚惶待命之至。

整顿营务议             

龙汝霖

某谨案体察晋省防务情形一疏。奉 朱批即实力整顿毋得稍涉懈钦此。伏思整顿营务之法。首曰练兵。而其要领一曰选将。其机括一曰除弊而已。近来各省营伍。积习日深。牢不可破。即如营员之补署。不考技艺贤否。以奔走应对为能。而钻刺夤缘亦间有之。及挑补兵丁。除虚冒廪粮。稽延建旷外。又复以老弱与吸食洋烟者充数。而各署之伴当。以及杂色夫役。占侵不少。复不入伍同操。加以经制月饷。本属无多。而无名之摊派。一一取给焉。兵丁所得益微。不得不兼营别业以餬其口。于是视训练为虚文。即按期应操。不过饰为美观之具。甚且因平素驾驭无方。兵丁挟制其千把。千把挟制其参游。瞻顾因循。苟且由此而生。废弛因此而甚。虽经大吏随时整顿。而相习成风。几有积重难返之势。近年迭奉部咨。蒙 奏准防剿之事。武员各归文员调遣。缉挐抢重案。不准营弁捏报。协获挑补兵丁。亦由营员报明地方官拣选等因。原于调遣稽核之中。寓整饬戎行之意。即从前颁行中枢政考各书所以搜军实者。条例亦纤悉具备。今欲除积习而挽颓风。亦惟就旧制而申明之。由部议而推广之。事总期其可行。弊亦去其太甚。但能行以实力。营务当为改色。请撮举其节目。曰慎补署。课材。严密考。是为择将之法。除杂派。筹犒赏。禁洋烟。是为兵之法。和文武。联兵勇。合操防。是曰化散为整之法。革名粮。核虚冒。稽建旷。是曰化贪为廉之法。勤缉捕。戢纵恣。斥干预。是曰化暴为良之法。挑精锐。习技艺。缮器械。是曰转弱为强之法。然自古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兵。是又在将领得其才。操纵得其术耳。抑更有请者。时穷固不妨补苴法制以救时。而法敝又当损益时宜而变法。窃查山西额设兵丁二万二千八百五名。咸丰三年裁兵案内。两镇共裁去兵二千一百六十六名。于省城添募精兵一千名。实存兵二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名。除抚标及两镇标额设标兵外。分为四十余营。再分为各州县之城守塘汛。以为协守城池监狱。及查挐盗贼。护送粮饷。递解人犯。传送营中公文之用。立法之初。原以承平无事。一则散强悍之徒。使无尾大不掉之患。一则塞空虚之地。使无照顾不及之虞。其用意至深且远。无如日久弊生事。事皆同虚设。转为缺额影射。老弱充数地步。及一旦征调。往往于各墩汛零星抽拨。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识。阵武散漫。心志猜离。在朝廷养兵。原欲收枭悍之辈。以人之生。及其用兵。不啻驱乌合之众。而致人之死。以故经制之兵无益。不得已而用召募。召募之费太烦。不得已而行团练。库帑日匮。贼势日张。未必不由如此。

窃以为无事之日。兵制合不如分。有事之秋。兵制又分不如合。拟请仿明于忠肃立十大团营之制。于通省营汛中。抽调精壮者一万三千人。以为选锋。一千名为一营。立为十三团营。统以副参大将。分布四边要隘。划境而守。南则蒲州茅津泽州各置一营。相联之地。归其控制。东则潞安盂寿灵邱新平各置一营。北则得胜路杀虎口水泉营。西则保德碛口吉州各置一营。以附近之营兵并之。不愿远驻者。听于防所另募。平时联络一气。每年冬间与左右邻营会哨一次。其操练之法。用实艺不用虚套。按日由总统官校阅。习熟勤慎者记名分别犒赏拔补。而严重缺额役使之禁。大阅之年。亲巡各营。试其优劣。待以不次之赏。必行之罚。期年以后。可以成劲旅。倘一旦有警。如贼来中路。以本路之团营出战。命近左之团营为策应。近右之营为犄角以佐之。而南北镇帅。更率锐师以为后援。贼来他路亦如之。逗留争。因而失事者。绳以法。俟各省肃清之后。仍归旧制。如此则每营兵弁。朝夕相依。平日易于稽查。临阵互相捍其利一。千人同练。窳惰有所激劝。阵伍亦能整齐。其利二。安心营所。即同土著。水土渐服。疾病不生。其利三。驻守既久。路径明习。无顾此失彼之虞。其利四。贼去则守。贼来则战。无调撤奔驰之苦。其利五。门户既固。腹地晏然。不至一方有警。全局为之震动。其利六。冲途州县。少供帐车马之费。官民之困以苏。国帑亦可节省。于大局尤有裨益。其利七。特思建立新营。事事创始。非得廉明素着。有胆有之将。不足以资统练而收实效。故昭义军得李抱真而雄山东。明之四。得周遇吉黄得功而亦称健卒。故谓练兵其要领尤在于选将也。且查常例。马兵月给饷银二两。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近又遵章扣去二成。纵本营无一苛派。已属不敷赡养。责饥寒之卒伍。欲令常川操练。战守兼资。虽日绳以军法。势亦有所不行。故再四筹思。练兵必须选锋。选锋必须加饷。非奏请将每年筹防经费。仍旧由外截留。厚其给。即以防兵之费。作练兵之费。势必仍旧粉饰铺张。徒有纷更改制之名。绝无起弊扶衰之效。以言乎战则不足。以言乎守亦不能。转不如循照旧章。补苴罅漏。尚可相安无事也。谨议。

简器                

李鸿章

西国水陆战守利器。以鎗炮水雷为大宗。炮有前后门生熟铁纯钢之分。鎗有前后门滑膛来福之异。水雷有用触物磨物电气发火之别。窃尝考究其图与器。而得其大。洋鎗一项。各国改用后门鎗。以其手法灵便。放速而及远。其旧制前门鎗。贱价售于中国。每为外人所轻。英俄德法美。泰西五大强国也。其后门鎗名目。英之至精者也。曰亨利马梯呢。其次曰士乃得。俄曰俾尔打呶。德曰呢而根。法曰沙土。美曰林明登。以利钝迟速较之。则英之亨利马梯呢精于俄。俄之俾尔打呶精于美。美之林明登又精于英之士乃得及德法诸鎗也。林明登士乃得二种。近年已运入中国。臣处及沈葆桢。均购存林明登数千枝。上海机器局亦能仿照。惟兵勇粗者多。士乃得机簧较简。购价较省。修改较便。现拟令各营酌换士乃得鎗。而闲以林明登认真操习。由渐而精。令津沪各局。先购林明登造子机器。仿制子药铜卷。以便接济。仍与俄领事订购俾尔打呶鎗千枝。以备将士选锋者操用。至炮位一项。英德两国新式最精。德国克鹿卜大小炮五十余尊。分置大沽炮台天津防营。其最大者两尊。口径八寸。足抵前门炮口径十一二寸之子力。然每尊价约二万元。苦于无力多购。或谓钢炮过大。药力过猛用久。或致损裂。故英国多用前门熟铁来福长弹大炮。曰乌理治曰阿墨斯得郎。曰四德活特。三家尤着。大者口径十一寸至十五寸。重至八万斤以上。子弹重至六百磅。能打穿二十余寸厚之铁甲。惟起运维艰。价值尤贵。中国尚无购用者。陆路行仗小炮。则以德国克鹿卜四磅弹后门钢炮。美国格林连珠炮为最精捷。臣又各定购数十尊。以备游击要需。目下沪宁各局。只能仿照十二磅至六十八磅之圆弹铜铁炸炮。淮军习用已久。胜中国旧制。而不及西洋新式之精。仍拟仿照乌理治墨斯得郎之式。箝以熟铁。而机器未备。外国每造鎗。机器全副。购价数十万金。再内洋购运钢铁等料。殊太昂贵。须俟中土能用洋法。自开煤铁。再添购火炉滊锤压水柜等机器。仿造可期有成。若克鹿卜之钢。回德活特之熟铁。系用生钢生铁铸成。该厂自有秘法。更未易学步矣。至水雷一项。轰船破敌最猛。从前南北花旗之战。南兵获雷兵居多。德法之战。法国兵艘十倍于德。而波罗的海法艘未能深入。全仗水雷之功。其法分为两类。一为定而不动之水雷。或连于木桩木排之间。或用错定其位。使沈水中。或陆地城堡被攻时。于缺口要路安置。此专为自守而设。一为能行动之水雷。或浮水面。顺风力飘动。或用机器自行。或于铁船首伸出长竿置之。或专作拖带水雷之船。此可为攻敌之用。近来格致之学日精水雷之法亦日精。多以强水触物磨物及电发火。其触而发火磨而发火。比用法点放者尤佳。用药仅五六十磅。无论何种兵船。皆能轰破其底。闻各国皆讲求此物。制存极多。其用时必于水中排列数行。每口安放数十具。使敌船疑畏不敢进。沪津各局。现只能仿造其粗者。而电机铜丝铁绳浆皮等件。仍购自外洋。须访募各国造用水雷精艺之人。来华教演庶易精进。至火器尽用洋式子火药两项。亦系要需。津局有造药机器四副。日出二千余磅。已可敷用。惟鎗多而子弹尚少。沪局仅造药机器一副。日出无几。宜添购机器。在徽宁推广制造。各省防江防海。需用洋鎗之子药。均宜设局在内地仿造。否则事事购之洋商。无以备缓急。且闽沪津各机器局逼近海口。原因取材外洋就便起见。设有警报。先须重兵守护。实非稳。嗣后各省筹添制造。必须设局于腹地通水之处。海口若有战事。后路自制可源源运济也。

造船                

李鸿章

查布国防海新论有云。凡与滨海各国战争者。若将本国所有兵船。径往守住敌国各海口。不容其船出入。则为防守本国海岸之上策。其次莫如自守。如沿海数千里。敌船数处可到。若处处设防。以全力散布于甚大之地。而兵多力单。一处受创。全局失势。故必聚积精锐。共保护紧要。散处即可固守等语。所论极为精切。中国兵船甚少。岂能往堵敌国海口。上策固力不到。欲求自守。亦非易言。自奉天至广东。沿海袤延万里。口岸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给。势必大溃。惟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

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惟既欲固守。必须将所有兵马位。军械辎重。工局物力储备坚厚。虽军情万变。而不离其宗。 庙谋阃算。平昔之经营。临事之调度。皆不可一毫错乱。道光二十二年。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咸丰十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彼族实能觇我要害。割我命脉。而我所以失事者。由于散漫设法。东援西调。未得全力聚于紧要数处。今议防海。则必鉴前辙。揣敌情。其防之之法。大要分为两端。一为守定不动之法。如口内台壁垒格外坚固。须能抵御敌船大之弹。而台所用位。须能击破铁甲船。又必有守口巨铁船。设法阻挡。水路藏伏水雷等器。一为挪移泛应之法。在兵船与陆军多而且精。随时游击。可以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铁船。皆断不可少之物。矣现计闽厂造存轮船十五号。内有二号已在台湾遭风损坏。沪局造成轮船六号。内有二号马力五百匹。配二十六尊。与外国大兵船相等。其余各船。皆仅与外国小兵船根相等。然已费银数百万有奇。物料工匠。多自外洋购致。是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但不可转托洋商。误买旧船。徒縻巨。访闻兵船及铁甲船。以英国为最精。英之官厂公司厂。均以造铁甲之优劣相与争衡。日新月异。应拣派明于制造知兵事之员。选带学生工匠前往。由总理衙门会商驻京使臣。移知该国兵部。俾得亲赴各厂考究。系何等船制最为坚致灵捷。宜于中国水道者。与其议价定造。即将带去华匠兵士附入该厂。及武备院学习造工。讲求驾驭操练之法。俟成船后配齐位。随船回华。庶有实济。而中国船厂仍量加开拓。以备修船地步。至拟设兵船数目。如丁日昌所称北东南三洋。各设大兵轮船六号。根轮船十号。合共四十八号。自属不可再少。除将中国已造成二十号抵用外。尚短二十八号。窃谓北东南三洋。须各有铁甲大船二号。北洋宜分驻台旅顺口一带。东洋宜分驻长江外口。南洋宜分驻厦门虎门。皆水深数丈。可以停泊。一处有事。六船联络。专为洋面游击之师。而以余船附丽之。声势较壮。约计定造铁甲船。每只需银百万两。内外已费不资。只有先购此项。分年筹办。其有余力。再置他船。或因闽沪各厂陆续仿照兵船。总以足成四十八号为度。虽守口大铁甲。即所谓水台。亦系西洋新制利器。以小船配极重之。辅助岸上台。四面伏击。阻遏中流。能自行动。最为制胜。凡要口须添设一二舟只。闻在外国定购。每船连。约价银十余万两。但笨滞不能涉海。须将位铁甲分拆。[运](连)载来华装配。应俟委员到彼。一并察办。如价省运便。陆续再购造二十号。分布南北各口。抑或由外洋购大。由华厂照式仿造。铁船更可次第添置。至丁日昌奏称裁并五十号艇船。可养给一号大兵轮船。裁并十号阔头舢板。可养给一号根轮船。计各省沿海水师旧制各船縻费。以之供养四十八号轮船。尚觉有盈无绌等因。查同治十一年五月。臣于覆奏船政事宜折内。拟请裁撤各省艇船。即以各船修造养兵之费。抵给轮船月费。经总理衙门议令各该督抚奏办。迄今未议覆。今添购铁甲等船巨。必须另行筹集养船练兵一切费用。应如丁日昌所议。请 旨下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各省。将旧置及新添红单拖罟艇船舢板等项。分别裁并。专养轮船。以免虚縻。而资实用。

请整顿额兵折同治元年八月十二日 

沈葆桢

为遵 旨筹议守御事宜、请先整额兵以固根本、 恭折具陈仰祈  圣鉴事、窃臣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同治元年五月初十日奉 上谕御史华祝三奏、江西福建情形吃重、亟宜训练士兵以资战守一折、沈葆桢在江有年、熟悉地方情事、该省何县乡兵最为得力、其绅士中有谋勇兼备者、即着该抚实力访求、激励而鼓舞之、令其招集勇敢乡民数千人、统归该抚训练、俾成劲旅、以备缓急、所需饷项、并着曾国藩妥筹酌拨等因、钦此、伏查江省频年被扰、向藉楚军之力为之驱除、凡精锐营头、多在前敌紧要之地、一经掣动、必费许多斡旋、灾黎望救情殷、每以后予为憾、臣自入江境、接见官绅、咸以留本地之财、养本地之勇、卫本地之民为请、该御史所奏、可谓询谋佥同、其法有三善、闻警即发不烦远调、一也、兵民有桑梓之谊、不致十分骚扰、二也、土著之人事平易于遣散、三也、然有四难、一曰筹饷难、养勇八千、口粮夫价马干薪水军械铅药之费、岁计六七十万、江省民力竭矣、兵燹之后、灾疫间作、方拊循之不暇、岂容于丁漕厘金之外、再事诛求、皖浙诸军、以江省为饷源、解愆期、各营皆欠至六七个月不等、若再划协济之数、以募新集之兵、万一前途稍有参差、匪惟大局不堪设想、即江省面面受敌、此七八千人者、岂足以自固藩篱、强分畛域、坐失事机、非计也、二曰择将难、为万人之将、必其才识器量、超出万人之上、人不易知、以一技之长、一言之合、授以重任、鲜不偾事、古今名将、皆由偏裨、洊跻统帅、盖经事多则才智愈出、成效着则威望日隆、所统之人信之而不疑、而后万众一心、如撼山之不可动、今著名将领、当前敌者、既不便改置间散之地、而绅士之公正者、多以未临大敌、不敢自信、其少年喜事抵掌谈兵者、又多不足信、江省前此非无土著之勇、旋招旋散、迄用无成、其明也、三曰选募难、乡兵在乡、休戚与共、故令不必严而心、一赏不必重而力齐、声势联络、动数万、所恃在众、山川形势、生长其间、所恃在熟、若调之他、其殷实之家、既不愿轻弃本业、其朴野之性、亦不能遽就范围、绅士以乡里等夷、威令有格不得行之势、虽曾经小胜、以之独当一面、猝临大敌、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四曰训练难、练技练力、可教之平时、练胆练心、必试之实境、凡新募之卒、必参入老营、随行打仗、方能渐成劲旅、盖勇怯无形、惟于生死呼吸之、如锥处囊中、其未立见、勇敢之士、有起家卒伍、不数年而跻提镇者、相与观感、思自奋、其怯懦者、知非偷安之地、不待裁汰而无敢自容、若于腹地设一大营、虚縻岁月、其急欲自见所长者、倦而思去、而甘于坐食者、只以排队应操为常例、乘堙守、尚能勉强从事、望其摧锋陷阵、难矣、常见得力营头、移置间散之地、一二年即废弛不可收拾、未经大敌者耶、

臣愚以为谋江省自立之策、莫如先练额兵、议者咸谓兵不可用、以目前而论、兵之与勇、强弱悬殊、然兵不可用、又不可裁、则 国家养兵、义将奚取、夫兵不可用、非兵之过也、其月饷不及勇粮四分之一、其升途有终身求拔一外委而不可得者、名利俱穷、无怪稍有所长者、皆辞兵就勇、司兵柄者、置之不论不议之列、而滥行伍者、亦甘为人下而不辞、诚能鼓舞而奋兴之、人同此心、岂有不可振作之理、江省地处腹中、额兵较他省独少、然通省计之、亦万二千有奇、臣拟严汰老弱、增补精锐、分作两班、一班调省及两镇操演、一班留本营汛弹压、半年一换、除在本营汛者照旧领饷外、其调赴操演者、酌加练费、以资津贴、较募勇之费、不及其半、练熟之后、责成两总兵轮流带赴皖浙助战、俾智勇出众者、得以及时自效、万一江省有警、自拔而归、则士卒皆曾经战阵、不致畏缩不前、臣窃以为有五便焉、所费少而所成就者多、一便也、尺籍伍符、按户可稽、将备千把、本有常职、节节相生、钤束较易、二便也、营汛可恃、土匪不敢生心、稍有萌芽、立即扑灭、销患未然、三便也、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临时虑兵力太单、责成每兵募一精健余丁、给以勇粮、其事易集、此项余丁、有兵缺可补、无烦遣散、四便也、行伍精强、将来军务肃清、散勇有所惮而不敢滋扰、永杜后患、五便也、惟近来贼数动逾十万、遇有大股、非本省兵力所及、仍不能无藉督臣之援、臣才识之短、时势之难、均不敢讳饰、只求脚踏实地、尽心力为之、以仰副 皇上轸念东南之至意、除调操及练费章程、与督臣缕析函商外、合将遵 旨筹议缘由、会同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臣曾国藩、恭折附驿具陈、伏乞  圣鉴训示、谨奏、

工艺                

朱克敬

善战者胜于庙堂之上。其次智。其次勇。至于器械。末之末矣。然兵将相若。则器利者胜。器亦将所宜讲。夷人利器。用于陆者。曰开花。曰后门鎗。舟于水者。曰火轮船。曰铁甲船。曰水雷。曰水台。皆威敌制胜。所向无前。中国遣人购买。雇匠仿造。费倍而器不良。非华人之独拙也。委员之更调无常。工匠之良楛不辨。其志先贰。其艺何由而精。古者百工皆有专官。周礼所载甚详。今宜稍复古法。设考工之官以领各匠。厚与之禄。而世守其职。则心志易专。功罪易着。行之十年。必不后于岛国。至于化学气学电气植物地质等学。皆刻楮斲轮之类。精思无不可能。苟利于用。何患百姓之不为。设科设学。任以海疆。徒伤政体。乱风俗。于用人固无当也。其器皆难成易毁。利少害多。电报铁路。动费数百万金。一夫锄之立废。不用耕织裁缝刻书制饼诸器。费皆倍于人工。西洋地瘠。专以商贾为生。机器或可营利。中国专以农田为本。机器愈多。民生愈隘。其势不能强。同自盘古至今。未有以工匠治国者。即西洋各国。其立政用人。自有本末。非仅恃其机器横行海上也。

密筹大局情形折           

郭嵩焘

奏为钦奉  谕旨。密筹大局情形。恭折奏祈  圣鉴事。窃臣五月二十四日准兼署督臣瑞  知照同治四年五月初八日奉  上谕直东军务紧要。曾  统带各路兵勇。北来剿办。需饷甚多。自应宽为筹备。僧格林泌各营官兵。现已统归曾  节制。所有山东每月协解该营月饷五万两。河南三万两。山西二万两。阎敬铭吴昌寿沈桂芬迅即筹备。按月如数解往曾直东军营。不得稍有贻误。其两淮盐厘项下原饬月饷。曾  亦可就近酌量提用。惟前项协拨。尚恐缓不济急。该大臣先就近在江海关税银内提银二十万两。以资分给。即李  刘  迅速如数拨解。毋误要需。并将起程日期。先行奏报。曾  所带各路兵勇数目。并僧   营中现存官兵若干。每月共需饷若干。着即查明咨报户部。以便该部覆办。直东军饷。户部无可提。难以协济。阎  于地丁项下。欠解本年京饷银内。各扣留五万两。以供防剿。其各省应解直隶固本军饷。报解寥寥。现在直隶增兵募勇。需饷孔殷。若再视为具文。不思筹解。则饷项立见缺乏。瑞 左  骆  李  徐  郭  刘  孙  迅将各该省积欠银两。赶紧照拨。期起解。官 郑 吴  阎  沈  除业经抵拨解过外。各将积欠应解之数。速行筹拨。各该督抚等。务当权衡缓急。顾全大局。不得再分畛域。是为至要。钦此。仰见  皇上筹维大局。精密详审之至意。窃臣比闻僧   战殁曹州。怆恨屡日。靡释于怀。伏承  圣谕筹拨军饷。默念事机之旁午。重增  宵旰之忧勤。旁皇焦急。无能自效。窃以为曾  接统此军。其可虑者有三。僧   剿办各起贼匪。专恃马队纵横驰骋。近闻捻匪马队。较多于官兵。其势遂至猖獗。曾  所部楚军专习步战。宜于山径崎岖。而不宜于平原广漠。又楚军克复金陵精锐之卒。多半散归。而欲使以步当骑。以骤募之师。当方张之寇。虑非所以制胜。接统各军。恩谊未足以相孚。威望未足以相伏。取决仓猝之间。指挥驾御。进退从心。恐亦有所未逮。此其可虑一也。曾  起文臣。部署将帅。争胜一时。所以能建立功绩。攘除大憝者。皆将帅用命之效也。十余年来。凋残略尽。仅存者杨岳斌、彭玉麟、黄翼升、刘蓉等数人。皆各独当一面。无与驰驱者。曾  处遗大投艰之地。而无威名素着之将帅与之戮力一心。共济时艰。此其可虑二也。曾  始任军旅。一切自立规模。艰难筹划。军情利钝。与将官会议。而营务处别无文檄。饷糈支放。酌量撙节。取决一心。而粮台别无报销。凡此者。实由将帅皆所擢拔。兵勇皆所召募。军饷一切皆所经营。故能缓急足以相维。丰歉足以相谅。今总步骑之众。以备征讨。转数省之饷。以资供亿。规模既异。事势益艰。而又当兵革繁兴。各省一律穷匮之时。此其可虑三也。

臣愚以为曾  此次办理军务。须建置者有二。一曰设立翼长。曾   规模宏远。居中运量有余。临敌指挥。实有所不足。择地驻。以为各营根本。行军之节要。临敌之操纵。一责成翼长。臣愚以为曾国荃当此任。尤为相宜。惟其名望已立。与曾  为弟兄。各营将帅。皆能共信。亦恃以权衡事势。通达军情。佐曾  所不及。应恳  皇上饬令曾国荃前赴曾  军营帮同办理。以资共济。一曰设立粮台。协饷之应催者。军需之应筹者。以及支收之繁剧。制造之取给。别简廉干之大员司之。庶使曾  不以粮台事务扰其心。专意经理军务。臣愚以为降调湖南巡抚恽世临当此任。尤为相宜。应恳  皇上饬令恽  督办曾  直东军务粮台。凡有可以筹划军饷之处。听从便宜办理。于事益必多。曾国荃攻城战野。为劳最着。其克复金陵城池。环攻数昼夜。缘城而入。相持巷战又一昼夜。兵勇所以利于攻城者。利在得财耳。水陆四五万人。争先乘城。谁肯悉其所得之财。辇而归之私第。又曾国荃所部不过数千人。其余将帅黄翼升萧衍庆等。皆别将一军。亦岂能攘诸将之利。而独踞之。果有此。则诸将必至愤争。军士必至怨怒。而臣函询黄翼升李鸿裔等。皆力为辨证其诬。臣在军久。见攻克城池。无有能以利归公者。处饥乏之时。御召募之军。其势尤难。无端蔽以贪污之名。致令恐惧忧虞。无以自解。臣窃悼之。恽  久仕湖南。廉明精干。无贤不肖。皆所深知。其清理积弊。破除人情。崖岸甚峻。躬任劳怨。而无一毫邀名见好之心。臣独所服膺。勉力企之。而自愧精力百不能逮。乃以偶尔违例之细故。致被有意蒙蔽之污名。臣以为 国家无事。一切以成例绳治天下。积久法蔽。而名实乖。整齐变化。责对封强大吏。苟于例无甚乖忤。不能不稍示变通。以求实有补济。但办其心之公私而已。臣往见胡林翼张亮基。用人行政。一切破格行之。两楚转旋之大机。实在于此。稍一违例。而责以蒙蔽。使其心终以不白于 朝廷。臣尤悼之。自古平大乱胜大任者。宏亮之才。忠贞之节。常不能见谅于流俗。而持议者遽取反复无稽之言。从容一节之失。加之苛论。消沮士庶之心。而摧折办事者之气。此又  圣明所宜援古证今。深防其弊者也。臣曾随僧   在天津军营。办理文案。从事年余。又与曾  至交。其于此军应办事宜。苟有所见。不敢不一尽其愚。至于曾国荃为人知虑精详。居家治事。皆有条理。心怀忠义。识解尤绝于人。决非苟贪者。恽  曾相识京师。并无深交。莅任湖南。与相见。而于曾  恽  办事之才。与派往曾  军营之必有益。则亦知之甚明。信之有素。谨就愚见所及缕晰上陈。臣自知望浅言微。冒昧陈。必蒙  严谴。然如臣等辈去一二人。无关 朝廷轻重。而如曾国荃恽世临用之而必有裨于 国家。废弃不用。徒为士人所惜。是以愿终言之。奉  旨协拨直隶军饷。以直隶全境肃清。粤东军务。层见出。无凭协拨。今东匪猖獗。直隶筹办防堵。畿辅重地。自与他省协拨不同。臣谨当会商督臣。从此次奉  旨之日起。酌量筹解。以冀仰答  宸。所有密筹大局情形。谨缮折具奏。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施行。谨 奏。

敬陈管见疏             

郭嵩焘

奏为钦奉  谕旨。敬陈管见。恭折奏祈  圣鉴事。窃臣等于二月初六日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同治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奉  上谕沈葆桢奏。照录督粮道段起条陈。安置凯撤勇丁事宜原呈览一折。内称今日各路遣散之勇丁。不下数十万必有胆略谋勇之辈。投闲置散。必致别生枝节。若将此辈加以豢养。自无构祸之事。并可责成与地方官吏协同查拿匪类。请酌留各州县厘金。以供撤勇之用。自提镇下至都守。均各照本职每年应领俸银数目。分四季向地方官吏支领。并每名酌加米石。或由厘金税项下支给。或由丁漕正报销。其余千把及无职勇丁。或全数归农。或充补兵额。所议四条。立论不为无见。惟酌给俸银米石等项。为费甚巨。亟应先事筹划。方可次第办理。销患未萌。着按照所陈各节。妥议章程。具奏钦此等因。同治四年正月初六日。奉  上谕据乔松年奏称管带之员弁。有实缺者极少。遣归后补缺无期。投闲置散。既无向上之路。并无谋食之方。未免可惜。现请将此项人员。或在立功省分。或在原籍省分。准令归标学习。如果能胜任。准同候补人员酌补营缺。藉资教练。其有不愿归标者。亦听其自便等语。所奏不为无见。即着汇入段起条陈。一并明定章程具奏钦此等因。跪诵之下仰见  皇上迩言必察。防患未形之至意。下怀莫名钦佩。惟是救时之策。贵揆事势所能行。为政有经。不能每人而求悦。段起所陈。虽为弭患起见。而臣究其利弊。要其始终。觉有窒碍难行者二。有不必过虑者二。行之而仍恐无益者亦有二。请为   皇太后  皇上陈之。

绿营欠饷。各省皆同。即以广东一省言之。欠饷几及三年。为数不下数百万。旗兵之需索。营弁之吁求。几于无计推延。无词批复。虽经勉强支持。不至生事。实则可虑之至。不但此也。各路防剿之师。欠饷均已数月。去岁年谷少歉。一切捐输。皆经缓办。故筹济尤难。夫以额设之营兵。前敌之弁勇尚有枵腹之虞。岂独于名遂身退之官弁。转能源源接济之理。如曰虽无其实。姑予以名。必至兵饷勇粮之外。又增一项欠。是博一时之见好。而贻无穷之后累也。此窒碍难行者一也。承平之世 国家岁入四千余万。而所出亦四千余万。稍有水旱偏。即虞不足。至于今日。或地干戈。或疮痍甫息。江浙各省。为丁漕最重之地。已蒙  恩酌减钱粮。即使及早承平。岁出之数。不加于旧。已有入不敷出之患。安能筹此巨。豢养散勇乎。厘金固不可议停。而用则必须有节。目今需财甚广。正既无可挹注。捐输又难乎为继。惟恃此笺笺厘金。藉之为补苴之计。臣前此奏请缓停抽厘。所虑至深且远。若仅为散勇起见。未免锱铢取之。而泥沙用之矣。乎军兴以来。各路保举重。自都守以至提镇。统计不下数万员。即照起所陈。各按所保官职俸银筹给。一品岁领银八十一两。二品六十七两零。从二品五十三两零。三品三十九两零。四品二十七两零。五品十八两零。在各该弁按时支取。每月仅得数金。无加于毫末。而 朝廷积少成多。每岁即需数百万。当此挖肉补疮之时。于京饷兵饷之外。平添数百万之饷。额内既不能有余。额外又无可另取。虽桑孔复生。亦恐无能为役。此窒碍难行者二也。从来散勇之难。不难于有官之人。而难于无官之人。故川楚教匪。平定后。啸聚为乱。散勇多而官弁少。尤未闻有提镇游从而作乱者。盖豪杰之士。固不以温饱为怀。即志气稍下者。一旦名位崇高。亦必少知自爱。若夫桀骜之徒。凶悍性成。如近时江苏所诛之冯协坤。官至二品。家资数十万。尚且敢于通贼。则虽加之豢养。亦复何益。如各省督抚。皆不如李鸿章之不事姑息。虽有冯协坤之凶恶。且不足虑。何论其它。此不必过虑者一也。散勇之中。固多智略谋勇之辈。降贼之内。亦正不乏其人。勇固易于啸聚。贼尤习于性成。今天下当勇之人。莫多于楚。其次则莫如粤。天下首乱之人。莫多于粤。其次亦莫如楚。湖南数年以来。降贼之遣归者颇多。散勇之被撤者亦不少。仰赖  天威。从未尝别生枝节。广东高州之首民四五万。由江西江苏浙江各省撤遣回籍之降众。不下十余万。其散勇更难数计。虽旗拜会之事时所或有。屡经申明法令。饬属严办。亦无不随起随灭。段起于立功回籍之员。乃为之鳃鳃过虑。不知降众如林。又将如何筹以糜之。此不足过虑者二也。

原谓遣散之后。可以资其镇抚。不知营官之所以能约束兵勇者。视乎 朝廷之制度。不视乎一人之恩威。常人之情。畏法甚于感德。趋利甚于避害。当其在营。兵勇有趋利赴功之心。营官有赏功罚罪之权。故强者知劝。而弱者知惧。一经散遣。权已不属。提镇之与散勇等。

耳。譬之自督抚下至州县。在官则递相统属。罢官则等若齐民。夫以督抚之重。且不能行其权于居家之日。而谓都守以上。能约束散勇于既撤之后乎。此行之而仍恐无益者一也。原谓可与地方官共图缉捕。不知州县有缉捕之责。武营有会缉之责。严之以处分。假之以事权。犹且不能认真缉捕。彼回籍都守以上各员。既无处分之可畏。又无事权之可假。而转欲资之缉捕盗贼。是犹欲前行而步也。且恐此辈粗人。因之武断乡曲。挟仇修怨。纷纷而起。是养之而适以害之。此行之而仍恐无益者二也。总之天下之治乱。在乎用人之当否。所用贤。则纪纲振饬。法度修明。虽乱世亦可以为治。所用非贤。则纪纲倒置。法度废弛。虽平世亦可以致乱。从古及今。未闻费有用之财。养无用之人。之以利。而求其不作乱者。无论此豢养之名。或非英畏之流所肯受。正恐启人以轻量之心。殆尤非细故矣。方今内患未平。外患犹伏。正臣子卧薪尝胆。力求自强之时。非天下已治已安。高谈偃武之日。为今之计。与其坐耗经费。仍非弭乱之善方。何如选练精良。预筹防患之实用。其甘肃新疆及云贵福建之现逼贼氛者无论矣。即如广东境内现虽无贼。而东则有漳龙之悍逆。西则有岑横之余寇。南则有越南之黎匪。无在不须用兵。即无日不当讲武。臣选将征兵。亦未尝不于遣散勇弁中取材。他若江南安徽浙江两湖四川直隶山东河南等省。或全境初清。或邻氛未靖。论者或患其兵气之未销。而臣转虑其武备之渐弛。窃谓各省均宜酌留兵勇。多者万余人。少或三四千人。即以各该省在籍之提镇协游以下。为营官。为哨官。简其精壮。汰其老弱。随材任使。不拘资格。分省分及扼要处所。无事则恪遵营制。俾就范围有警则迅赴戎机。无烦征调。且使将材不致废弃。军饷不致虚麋。而天下有备无患。亦可以补绿营兵力之不逮。其月饷即从厘金项下酌量筹拨。而不虞窘乏。二三年之后。天下大定。内外乂安。立即裁撤归农。亦不患别生枝节。如此一转移间。化虚耗而归实用。事易举亦易停。而不致有牵制之虑。如蒙  俞允。各省均有募勇旧章。应如何酌量变通之处。请  旨敕下各省督抚体察情形。妥筹办理。至安徽抚臣乔松年所陈各节。审时度势。平易易行。现在各省大略皆系如此办理。自应如该抚所请  敕部施行。臣受任封圻。于利弊得失之故。因革损益之宜。不敢不悉心熟筹。用竭两端之叩。勉抒一得之愚。冒昧直陈。以备  圣慈采择。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谨 奏。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