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农历新年,一眨眼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宋朝时就颇为盛行,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叫“浮圆子”,后来才改叫元宵的。中国各省大部分都吃元宵,可是名称做法就互有差异了。北方叫它元宵,南方有些地方叫汤圆,还有叫汤团、圆子的。南北叫的名称不同,做的方法也就两样。拿北平来说吧,不时不食是北平的老规矩,要到正月初七准备初八顺星上供才有元宵卖。至于冬季寒夜朔风刺骨,挑了担子吆喝卖桂花元宵的,虽然不能说没有,可是多半在宣南一带,沾染了南方的习俗,西北城的冬夜,是很难听见这种市声的。

北平不像上海、南京、汉口有专卖元宵的店铺,而且附带消夜小吃,北平的元宵都是饽饽铺、茶汤铺在铺子门前临时设摊,现摇现卖。馅儿分山楂、枣泥、豆沙、黑白芝麻的几种,先把馅儿做好冻起来,截成大骰子块儿,把馅儿用大笊篱盛着往水里一蘸,放在盛有糯米粉的大筛子里摇,等馅儿沾满糯米粉,倒在笊篱里蘸水再摇,往复三两次。不同的元宵馅儿,点上红点、梅花、卍字等记号来识别,就算大功告成啦。这种元宵优点是吃到嘴里筋道不裂缝,缺点是馅粗粉糙,因为干粉,煮出来还有点糊汤。

南方元宵是先擀好了皮儿,放上馅儿然后包起来搓圆,所以北方叫摇元宵,南方叫包元宵,其道理在此。

南方的元宵,不但馅儿精致滑香,糯米粉也磨得柔滑细润,而且北方元宵只有甜的一种,南方元宵则甜咸具备,菜肉齐全。抗战期间,凡是到过大后方的人,大概都吃过赖汤圆,比北平兰英斋、敏美斋的手摇元宵,那可高明太多了。

在宣统未出宫以前,每逢元宵节,御膳房做的一种枣泥奶油馅儿元宵,上方玉食,自然加工特制,其味甜醹,奶香蕴存。据说做馅儿所用的奶油,是西藏活佛或蒙古王公精选贡品,所以香醇味厚,塞上金浆,这种元宵当然是个中隽品。

上海乔家栅的汤圆,也是远近知名的,他家的甜汤圆细糯甘沁,人人争夸,姑且不谈;他家最妙的是咸味汤圆,肉馅儿选肉精纯,肥瘦适当,切剁如糜,绝不腻口。有一种荠菜馅儿的,更是碧玉溶浆,令人品味回甘,别有一种菜根香风味。另外有一种擂沙圆子,更是只此一家。后来他在辣斐德路开了一处分店,小楼三楹,周瘦鹃、郑逸梅给它取名“鸳鸯小阁”,不但情侣双双趋之若鹜,就是文人墨客也乐意在小楼一角雅叙谈心呢!近来也有这类汤圆应市,滋味如何不谈,当年花光酒气、蔼然如春的情调,往事如烟,现在已经渺不可得了。

洪宪时期还有一段吃元宵的笑谈。袁项城谋士中的闵尔昌,在袁幕府中是以爱吃元宵出名的,时常拿吃元宵的多寡跟同僚们斗胜赌酒。有一天,闵跟几位同人谈说前朝吃元宵的故事,正谈得眉飞色舞兴高采烈,想不到项城一脚踏进签押房,听到连着几声“袁消”,这下犯了袁皇帝的忌讳,又碰巧日本人处处找他的别扭,心里正不愉快,想整整闵尔昌,拿他出气。幸亏内史杨云史看出苗头不对,他花言巧语三弯两转,于是袁下了一道手令,把元宵改叫汤圆。北平人叫惯了元宵,一朝改叫汤圆,觉着不习惯也不顺口。前门大街正明斋的少东家,元宵节柜上买卖忙,帮着柜台照应生意,顺口说了一句“元宵”,偏偏碰上买元宵的是袁项城手下大红人雷震春,挨了两嘴巴不算,另外还赔了二百枚元宵。等洪宪驾崩,第二年灯节,正明斋门口,一边挂着一块斗大红纸黑字的牌子,写着“本铺特制什锦元宵”八个大字,“元宵”两字写得特别大,听说就是那位少东的杰作呢!

北平梨园行丑行有两位最爱作弄人的朋友,殷斌奎(艺名小奎官)、朱斌仙,他们两位都是俞振庭所办斌庆科班同科师兄弟。有一天他们师兄弟正好碰上富连成的许盛奎、全盛福哥俩儿也在前门大街摊上吃元宵。朱斌仙知道外号“大老黑”的许盛奎能吃量宏,又是草鸡大王脾气,他一冒坏,可就跟师兄说山啦。他说:“人家都说咱们北方人饭量大,其实也不尽然,就拿吃元宵来说吧,人家小王虎辰,虽然是唱武生的,可是细臂膊腊腿的,怎么也看不出他食量惊人。我在郑福斋亲眼看见他一口气吃了四碗(每碗四枚)黑芝麻元宵,另外还找补两个山楂馅儿的,一共是十八只元宵,让咱们哥俩儿吃,也吃不下去呀!”说完还冲“大老黑”一龇牙。在毛世来出科应聘到上海演出时,许盛奎给他当后台管事,对于小王虎辰,许盛奎并不陌生。这一较劲不要紧,一碗跟一碗,一会儿五碗元宵下肚,比王虎辰还多吃两只。可是一回家就一会儿跑一次茅房,足足折腾了一夜。第二天园子里《胭脂虎》里的庞宣只好告假了,后来是毛世来偷偷告诉了记者吴宗佑,这个故事才传扬出来。

在光绪末年做过直隶总督,袁项城的亲信杨士骧,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年元宵节,全家团聚一起吃元宵。小孩贪食,积滞不消,由小病转为大病,后来医治无效,驯至奄奄一息,只好由奶妈抱到外客厅,等小孩一咽气,就抱出去埋了。碰巧这时候有一个送煤的煤黑子从客厅走过,问知原委,他说他可以治治看,死了别恼,好了别笑。奶妈知道小孩已经没救,姑且死马当活马医,便让他试试看。煤黑子要了一只生得旺旺的煤球炉子,从怀里掏出有八寸长的一根大针来,针鼻儿上还缀着一朵红绒球,红颜色几乎变成黑颜色了。他脱下两只老棉布鞋,鞋底向火烤热,把针在鞋底上蹭了两下,就冲小少爷的胸口剟下,告诉奶妈注意只要瞧见绒球一颤动,马上告诉他。他说完话,就倒坐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起旱烟来。约有一袋烟的工夫,绒球忽然动了一下,过了几分钟绒球抖颤不停。他估摸是时候了,于是把小孩扶得半起半坐,在后脑勺子上拍了一巴掌,跟着在胸口上一阵揉搓,小孩哇的一声哭出一口浓痰,立刻还醒过来,接着大小解齐下,小命从此就捡回来了。这是开府东三省杨士骧幼年吃元宵几乎送命的一段事实。

杨家是美食世家,杨府也有清末民初烜赫一时的名庖,后来他到玉华台当头府,据他说,杨府最忌讳人家送元宵,每年元宵节杨家都是吃春卷而不吃元宵的。后来杨毓珣娶了袁皇帝的三公主,夫妇二人都不吃元宵,大概是其来有自的。

北平是元明清三代的国都,一切讲求体制,所以也养成了吃必以时、不时不食的习惯。不到重阳不卖花糕,不到立秋烤涮不上市,所以上元灯节正月十八一落灯,不但正式点心铺不卖元宵,就是大街上的元宵摊子也寥若晨星啦。一进二月门你想吃元宵,那只好明年见了。虽然北平一过正月就没有卖元宵的了,可是也有例外。德胜门有座尼姑庵叫三圣庵,庵里的素斋清新淳爽,是众所称道的,尤其是正二月到庵里进香随喜,她们都会奉上一盂什锦粢团款待施主的。名为粢团,实际就是什锦素馅儿元宵,吃到嘴里藕香淑郁,茝若椒风,比起一般甜咸元宵,别有一番滋味。当年八方风雨会中州的吴子玉的夫人,就是三圣庵的大施主,只要在正月里到什锦花园吴玉帅府上拜年,跟玉帅手谈两局,大概三圣庵的什锦元宵就会拿出来飨客了。来到台湾二三十年,每年元宵节前后,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卖元宵的,足证民丰物阜,想吃什么有什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