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自觉非分故。说无因故。外道无有常性。

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

将片彼常。若诸外道。因无常已成常者。此纵彼义。

因自相非性。同於菟角。

此举法喻而片。明彼妄立因相。本无体性。类于兔角。

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

明此外计。但唯言妄。故同兔角。

诸外道辈。有如是过。

明彼外道。但有妄说之患。

所以者何。

此徴所以。

谓但言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此即释也。明彼外人。但有言妄。同兔角故。于自觉因相。彼非其分。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

自下显正。明佛真常。因于本心自觉得相。

离所作性非性故常。

释上常义。离于所作有无性故。名之为常。

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

不同外道思量取计。

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

若计外性无已。思量为常者。此即牒计。

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

片彼不知真不思议自因之相。

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初明诃责。明彼去自觉弥远。不应说有常不思议。

复次大慧。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

四对愚智优劣。以明正智。此叙愚见。谓畏生死苦。求涅槃乐。

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

释其所由。彼人猒苦求乐者。以不了生死涅槃。及差别诸法。悉是妄想。本来非性。

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

以不了故。妄计未来根境灭已。作涅槃想。

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

然大乘以自觉藏转。而为涅槃。小乘未悟。故言非也。

是故。凡愚说有三乘。

明立教所由。以根器不同。是故佛为凡愚。说三乘教。

说心量趣无所有。

明彼三乘性人并是心量者。为令趣入无所有。故下云。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

明彼小根。不知三世如来真心现境。以为涅槃。

计着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遂计心外现境。识浪无穷。故云常转。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

下明辩正。前起生死涅槃等见。为斥彼故。言诸法不生。

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

明化迹虽殊。证道所说。曾无有异。

所以者何。

徴诸法不生者何。

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

此释也。谓了自心现。本来非性。则离有无二种生见。故言不生。

大慧。一切性不生。

下再明不生。此先标也。

一切法如兔马等角。

喻兔马等角。既本自不有。后亦不无。不生亦尔。

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

今举生见。以明不生。但凡愚不实。妄计生灭。实无生。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

又明不生是自觉趣境。此句该通上下。

一切性自性相不生。

若自觉趣者。知一切法性自不生。此即该下。

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

明不生之道。非愚下二见所知。

身财建立趣自性相。

明凡下计依正两报。二见因此而兴。

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

今明二见起之所由。谓依藏识微习转故。则有能所二见之患。诸见起由。自兹而生。

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

夫有无二见。从妄而生。非是圣贤。有如斯过。

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此结劝修。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

五约五性以验于机明其正智。此即初标。答上云何为种性等。

云何为五。

明其徴数。

谓声闻乘无间种性。

三。明列名。此列初性。谓闻声教。乘以修行。不杂余乘。故名无间。习见不易。生于后果。故名种性。

缘觉乘无间种性。

有其二种。一出无佛世。睹缘而悟。二遇佛演说十二因缘。依以受行。亦招来报。义例同前。

如来乘无间种性。

一如道。至成种觉。名曰如来。所乘之法。即悲智兼济。余准于上。

不定种性。

于三乘法。未有定种。随说而入。习必克成。三性具含。故言不定。

各别种性。

外道之人。随情异执。目为各别。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

自下徴释。将释初性。此即先徴。夫小乘性。云何得知。

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

自下释也。以教验方知。若诸修行。闻断阴入自共相身。得涅槃者。

知时。

彼闻前说。如是知时。

举身毛孔。凞怡欣悦。

闻上说已。遍体毛孔。悉皆欢喜。验有此相。必由久习。此该下文。凞怡和悦之㒵。以庆今得遇。

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

明小乘人。但习四谛。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存物而见。故言相智。不同中乘依缘发悟。

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

此总结也。上并举因而验。方知有性。

声闻无间。见第八地。

自下举果而验。言第八者。谓阿罗汉。四果四向。至阿罗汉。便当第八。

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

明罗汉断或分齐。但伏三界现行烦恼。未断习使。如舍利弗吐食等。斯之证也。

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

明离苦有异。以未断习故。感变易生。伏现惑故。离分段死。谓微妙四大之形。念念易劣而变胜。非凡所测。名不思议。然罗汉辟支。住地所感。粗妙有殊。又三界漏形。寿报限分。故名分段。

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

举声闻获四智究竟。魔外道中。无畏而说。名师子吼。我生已尽。知苦智。梵行已立。道已修智。不受后有。集已断智。阙所作已办。梵本如是。

如实知。

明二乘所知四智。决定不疑。故言如实。

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又修人空无漏。获于涅槃。生灭度想。故名为觉。若修行人。闻之所说。发悟相生。即验其人。是声闻性。

大慧。各别无间者。

次释第五各别种性。此即初牒。问。何故文不次邪。为欲前齐声闻。后该缘觉。故尔。

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

明外人计我。以求涅槃。施身自谓。名之为我。约用称人。众法和合。名曰众生。报有限分。色心连持。名曰寿命。饮食所资。以为长养。堪任于事。名曰士夫。上之六种。并我之异称。但存我别求。悉名外道。

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

有异外道。计自在等。以为作者。诸法悉灭。言此自在。而为涅槃。

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

此句。结上二人。若结小乘。法字属下。若结外道。即法字属上。此法之一字。该通上下。

彼无无解脱。

明彼小乘无法空解脱。又彼外道无人空解脱。

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

此总明上两人。俱不出人法现习。而作出解。

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今总结劝学。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

三释缘觉乘性。此即初牒。

若闻说各别缘无间。

谓所闻法。缘有十二。名为各别。击念修行。余乘不杂。故言无间。

举身毛竖。悲泣流泪。

此明中乘发悟之相。所以悲者。谓伤昔不闻。

不相近缘。所有不着。

此闻已获益。谓悟缘空。则无相近于诸世间。不生计着。上并举因。而验其性。

种种自身。种种神通。

自下举果验机。夫缘觉之人。若化众生。但现神通。或殊形等已。或变化无穷。

若离若合。

或离一身为多。或合多身为一。

种种变化。

或吸风纳火。摩扪日月。转换地水。如是等类。巧设异端。

闻说是时。其心随入。

闻上所说神通变化。当知久习缘觉乘性。

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

若知彼性。应随顺说。令易受入。速获益故。

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此总结示。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

四明如来乘性。举胜策修。此即初标。

谓自性法无间种性。

举一切法。

离自性法无间种性。

明诸法性空。合明所证之理。

得自觉圣无间种性。

此明能证之智。上明自利。

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此明利他。修于净土。悲济有情。此总明悲智体唯一。

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

此牒闻说之际。

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

及闻说心境依正三报。即事即如。非思议境。不生惊怖。当知久习如来乘性。

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

三略结。

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总结。内心契证。名为种性。闻而不怖。故名为相。

大慧。不定种性者。

五明不定。此即初牒。

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下明广释。随说便悟。依学必成。其性可移。故言不定。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

此下不定。如治于地未下种子。此初治三业。未下三乘种故。

谓种性建立。

既三乘俱入。应以佛乘种性而建立之。

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

释建立之意。为超七地入于八地。无功用故。

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

明无所有地。谓觉藏心。现习俱净。二障悉除。见二无我。名无所有。

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此会昔权说住寂声闻。不得作佛。今依大教。毕定当成。此举声闻。意该余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槃那果

梵云窣噜多。此云流。梵云槃那。此云入。具言入流。此牒初果。

 往来及不还

往来。牒第二果。人天一往来生。不还。牒第三果。欲界惑尽。生于天上。不来人间。故言不还。

 逮得阿罗汉

此牒第四。及得罗汉。

 是等心惑乱

此句总破。明上四果不离心量。故言惑乱。

 三乘与一乘  非乘我所说

明三一俱权佛之所说。然。三约一设。一对三施。三既不存。一亦非有。

 愚夫少智慧  诸圣远离寂

明迷悟所由。以愚夫少慧。起三一见。诸圣远之。会于本寂。此乃非一之一。

 第一义法门  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

 何建立三乘

明第一义。心本非渐顿。若修行者。住无所有真实之心。何有三乘可立。

 诸禅无量等

此牒四禅四无量心。

 无色三摩提

牒无色界四空处定。

 受想悉寂灭

牒灭受想定。

 亦无有心量

此句总破。彼实无有。但心量耳。

大慧。彼一阐提。

三约阐提以明如如。于中有二。初总。次别。今就总中。彼一阐提者。指彼昔教断灭善根无信善者。答上问中云何一阐提。

非一阐提。

此总非也。明如实之理。圣凡等有。猒恶生死。欣求涅槃。善根既生。故言非。

世间解脱谁转。

第三反释。若阐提人。定不成佛。谁转生死染法。而得解脱。既有可转。故知阐提非也。

大慧。一阐提有二种。

今明别释。广开前义。此即总标。

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

此即列也。断诸善品。及执小谤大。名舍善根。二者发弘誓愿。不取寂证。

云何舍一切善根。

将释舍善根人。此即初徴。

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

自下释也。舍善根人。谓于大乘满字菩萨藏中。心怀不信。故口发恶言。

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

然随顺大乘三藏学处。此人非拨下信。名为阐提。梵云素怛啰。谓诠定学。毗柰邪。诠戒学。阿毗达摩。谓诠慧学。今言解脱。即是慧也。

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此即结也。由舍善根。不得涅槃。名为阐提。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

次明本愿方便。誓化众生。不取涅槃。亦同阐提。此明标举。

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

此明反释。举其本愿。总为一句。要令众生般涅槃已。然始涅槃。成佛未期。故名阐提。

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

约愿而释。彼令众生般涅槃已。方取证者。齐不得涅槃之义。

此亦到一阐提趣。

若尔者。此之菩萨。亦同阐提之义。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

次明料简。此初徴问。有其两意。此先徴。菩萨云何毕竟不得涅槃。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

自下答中。将明非阐提义。故此先牒。

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

此正明非义。约愿状同。据行即非。然以菩萨。知诸法寂灭。体即涅槃。更不别求。故言不般。岂同邪断之人。

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

次欲明邪见之人非阐提义。故此先牒。宜牒上问。文势易显。

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

自下释邪断之人。以佛本愿加持力故。于六趣中。或今后世。令善根还生。故不名一阐提也。

所以者何。

假问徴起。

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

以佛本愿。誓于众生大悲无舍故。

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此一句。结上菩萨阐提。今置之在末者。梵本例然。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

自此已下。答自性经。此初标劝者。令穷三性之妙。故言当善。

云何三自性。

次明徴数。

谓妄想自性。

三明列名。谓内外诸法。从虚妄有。故言妄想。

缘起自性。

妄计体性。假因缘而生。故云缘起。

成自性。

谓离缘妄。圣智所行。圆满无缺。故云成性。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自下略释。妄无体性。依相而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

下明广释。此初徴问。以何故说妄想自性。从相而生。

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

自下佛答。先明所从之相。即内外缘起。妄依此生。今言缘起自性者。谓瓶等外缘。行显现者。阴等内缘。以从心行所现故。此等内外。各有名相事相。故言相相。然。妄心所缘。不出此二。故先举之。

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

自下明能从妄想。由计所缘境故。即有二种妄想而生。如来正觉。建立而说。

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

此明列也。明名事二相。依计着故生。

名相计著相者。

三明牒释。此先牒初。

谓内外法计着。

夫名相者。依内外计着而生。

事相计著相者。

此牒第二。

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着。

谓依彼内外事相。而生计着。

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

此则总结。

若依若缘生。

次释缘起。谓依者因也。明因缘所生。悉名缘起。

是名缘起。

结示可知。

云何成自性。

三。释成性。此初徴名。

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

无别成性。离妄得名。道既惟微。圣智方证也。

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

此辩成性。谓自觉圣趣离念之境。乃成性之义。

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三结成性。亦曰藏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

 是则成相

次偈颂。明五法三性互相收摄。谓五法中名相觉想。即三性中缘妄二相。正智如如。即五法中二。是即成相。三性中一。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

今此总结。明五法等。是自觉圣智所修行境。

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此则劝修。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

三明二无我。答上问中何等二无我。今欲发明胜义故。初标劝。了我即无我。故曰善观。故经云。于我无我而不二。

云何二种无我相。

假问徴起。

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人即主宰。法即五阴。阴中无主。称曰人空。了阴即空。名法无我。此二相依。故斯双列。

云何人无我。

自下广释。先明人空。此即初徴。

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

夫虚妄人见。本由迷法。今还约法。以明非有。我即是人。我所是法。二见齐观。照本性空。故云离。

无知业爱生。

次穷阴因。从业爱等起。

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

复穷无明。从眼等诸根。色等诸尘。能所摄受。六识计着而生。以梵言多倒。故云生识。

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今总明根尘依正等报。并自妄心。假施显示。即知。上来我所业爱。相缘而生。从本已来。性相空寂。则我所何有。我既非有。无我亦云则人空之义。今言一切诸根。即六根也。自心现。即六尘也。器谓依报。身即正报。并从藏识而现。故知。自妄施设显示。上约法以明人空。

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

自下约喻。举五观门。以明无我。此举无常门。夫我谓常义。今既无常。故无有我。文标六喻。上五喻身。下一喻心。如水奔流。种牙变易。灯籍众缘。飘风不住。浮云起灭。上来诸喻刹那变坏。此身亦尔。岂有常邪。又心之躁动等。若猿猴。既不能令身心常住。我义焉在。

乐不净处如飞蝇。

第二举不净门。明其无我。然一切世间。贪乐此身不净之聚。卅六物秽恶之躯。如彼飞蝇玩于臭处。我是净义。故知无我。

无猒足如风火。

三举苦门。以明无我。我者乐义。今贪欲无猒。如风中之火。逢薪转炽。追求不得。为苦所恼。既无有乐。故知无我。

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

第四举不自在门。以明无我。一切众生。为无始虚伪习业所系。往来三界。如汲井轮。循环不息。为爱水故。溉灌业田。即业因所推。故无有我也。

生死趣有轮。

法合。以生死六趣三有流转。故说为轮。

种种身色。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

五举空门。以明无我。然诸众生。虽有身色相貌宛然。以三喻验之。空花不异。如幻化人。神咒起死。机关木人。虽若云为。实非我。

是名人无我智。

向以法喻推折。即体皆空。辩述既周。故此结示。

云何法无我智。

次明法空。故此先徴。

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

第三广释。谓觉阴入。但妄计自性。本来非有。即法空义。

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

自下举阴。欲例余法。如前所知。阴非我所。穷其本也。乃妄业为因。展转而有因缘生法。体即不生。既性自不生。故无动摇。故法句经云。从缘无起作。本来无所动。

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

今例该万法。义齐于阴。本无所动。自共相境。及不实妄想。性自离故。

妄想力故。是凡夫生。非圣贤也。

此分凡圣。凡则妄想。圣则不然。为今修行舍凡从圣。

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

释上圣见。舍离四种对治教门。

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

总举劝观。

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

自下广明观益。如前所说。通达二空。知理平等。即为初地。所证不遥。故云不久。

菩萨无所有观地相。

释初地相。明修行者。达一切法悉无所有。名初地观相。

观察开觉欢喜。

明初地益相。又释得名所由。往在有缠。沉沦结缚。今悟心性本无所有。累漏斯云。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大喜悦。名为欢喜。

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

既入初地。乘兹一道清净之心。渐次增明。能超第九。获法云地。

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

明十地之报。以彼菩萨。证十地时。感无量大宝庄严。大莲华座上。有大宝宫殿。里有宝师子座。此事。具如华严经第廿八所明。

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

此释所由。谓此菩萨。往昔修行一切诸法如幻如梦。空慧所成。其身姝妙。可于华座。

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

明获此益。亦以十地菩萨眷属围绕。

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

时彼菩萨升座之时。十方诸佛。遥伸其手。灌摩头顶。

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

此明举喻。犹彼轮王。授太子位。令灌顶师。以水灌顶。等无有异。

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法趣。

明此菩萨。超于十地。到如来自觉圣趣。行德圆满。

当得如来自在法身。

明入佛位。证会法身。

见法无我故。

释其所以。上之胜益。由见法空。致使如是。

是名法无我相。

三明结示。

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此总劝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

今明立谤。乃有无之类。以前文明我即无我。恐舍有取无。堕于二见。故重料简。答上问中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此初问中标宗而请。

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

次举益中。明其离妄。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按正梵云頞耨怛㘕。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三名为等。勃陀称觉。诸佛正等觉。非三乘境。故云无上。此由离见。获斯胜果。

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此结益相。获正觉已。离斯二见。圆证法身。故云不谤。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

为生前后问答。经家叙述。

 建立及诽谤  无有彼心量

自下先明偈答。此明立谤本无。但彼心量。

 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

此明立谤。以心迷依正。生兹二见。

 愚痴无智慧  建立及诽谤

此结二见起由。以愚无智慧。堕于二见。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

自下长行。广释前义。此经家生起。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

先明建立。此则初标。

云何为四。

所谓徴起。

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

此列四名。谓非有相见因性之中。而横立也。

是名四种建立。

略结显示。

又诽谤者。

次辩诽谤之中。此初标牒。

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

次释。谓先计为有。后灭为无。而生诽谤。

是名建立诽谤相。

双明结示。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

自下释前四种建立。此先明徴起非有相也。

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着。

自下释也。谓阴界入。本来非有。而妄生计着。

此如是。此不异。

此则总破。谓指前如是阴等。毕竟体空。曾无有异。

是名非有相建立相。

此明结示。

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着生。

此非有相。但从无始过习而生。重明结示。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

次明非有见中。此亦初牒。

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

次释。妄于阴等。计有我人等性。有所知见。实自非有。

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第三结示。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

三明非有因中。此亦初牒。

谓初识。

次释也。谓小乘计。识初受胎。揽父母精血。为受生之始。计以为因。若据大乘。以第八藏心习种所依。计为生本。此明叙计。

无因生。

此明破辞。谓本无有因。何所从生。

后不实如幻。

前因既无。后果何实。

本不生。

上所计因者。本自不生。此总结。

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

前破因无自起。今片缘非共生。假令计眼等五缘。为生之方便者。然此所生。未离生灭。有何体性。言生已生相。实已住相。还坏灭相。

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此结示也。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

四释非有性中。此初牒也。

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性建立。

次叙见也。谓计空非择灭及以涅槃。此三非作。名曰无为。执有体性。存之为实。此外道小乘。通作斯计。

此离性非性。

一句总片。明上所见。本非有无。但妄计耳。

一切法。如菟马等角。

以喻晓之。明于诸法。如兔马等角。本自不有。今非不无。况前所计。离性非性。

如垂发现。

言垂发非有。由翳目而生。法亦复尔。

离有非有建立及诽谤。

此合上兔马角喻。

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也。

此合上垂发。愚妄所见。非诸贤圣。

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结亦可知。

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总结离见。以劝修行。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

第二明四门之意。夫教之所设。为自趣究竟。及安乐众生。自利利他。传灯之义。此初总标。明其自益。

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

今明利他。为安群品。作种种形。随应而说。

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

此喻明化意。如彼妄性。依缘起生。明诸佛化身。应机而现。

譬如众色如意宝珠。

此重显前喻。宝珠无心。而随色变。表法身非相。物感则形。

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

自下法说。明佛以大悲。普现诸刹。示作佛身。亦有菩萨声闻八部围绕。

悉于其中。听受经法。

随所化处。复有受化之徒。听受经法。

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

明所闻法。

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

此明闻说如幻梦等。能离外道二乘人法等见。

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

自下明以闻教故。复获初地。乃至七地已上。那由他定。

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

既获三昧。能游佛刹。供养诸佛。听受未闻。

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

明此菩萨。非但历供咨受。复生天宫。赞三宝。现佛身。

声闻菩萨大众围绕。

明所现佛身。亦有众所围绕。

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

明佛所说。以觉自心现。度诸众生。

分别演说外性无性。

又为众生说外无性。

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为令受化。离二边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世间  佛子观察

但有心量。名曰世间。劝诸佛子当善观察。

 种类之身  离所作行

应若摩尼无思而发。

 得力神通  自在成就

明所起化身。由获力通自在成就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唯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自下举空无生等者。为显上四门至趣。此标宗请。远酬上云何空何因。今所言空。明前五法非有。离性。即三性体空。无二。即二我两亡。无生。欲明八识不起。

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

自下举益。此明离妄。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明其获果。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

下明佛将酬答。必先饬三慧。后乃答之。谛听者闻慧。善思谓思慧。念之即修慧。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次明大慧既蒙佛诫许。故敬而饬。唯(翼水反)者。敬应之辞。恭于诺也。

佛告大慧。空空者。

自下广释。此明总答。谓初牒□空门。意说余三。今重牒空者。上空即指其前问。下空乃是牒辞。

即是妄想自性处。

此释空之体性。只道妄计有处。即是其空。更无别理。余门例然。

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次明说空等四门之意。良以妄计有者。故说于空。余三准此。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

上已总答两问。下别释空等四门。今先释空门。此初标也。然诸经辩空。自有增减。今经虽略。其义不殊。

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次列七名。

云何相空。

第三牒释。初徴相空。

谓一切性自共相空。

此明释也。谓一切诸法自共相空。此略标释。

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

夫缘起之法。假积而成。既了无性故。自共非有。

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

所言相者。皆从三合而生。今了自之与他。俱亦无性。相依何住。

是故说一切性相空。

第三合也。

是名相空。

第四结也。

云何性自性空。

将明性空。此亦初徴。

谓自己性。自性不生。

上观总相不有。今观别性亦无。故言自己性不生也。

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

此亦合也。

是故说性自性空。

总结可知。

云何行空。

三释行空。此亦初徴。

谓阴离我我所。

次释。行谓五阴。阴行既空。故我所非有。

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

前推阴果。今乃穷因。夫言阴果。要因无明爱业招感。无明既无体性。业果依何而生。因果两亡。故行无所有。

是名行空。

此结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次明无行亦空。对有行生死。说无行涅槃。穷行既其不有。岂有无行可存。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

今明第五。此即初徴。

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

次释也。明妄为言本。言由妄生。既了妄性空。故言说非有。故诸法离言。

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三结示也。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六明义空。此亦初徴。

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

次即释也。谓得自悟之智。了若目前。现习既亡。故物无不寂。是知诸法即第一义。

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三结显示。

云何彼彼空。

自下释第七。此即初徴。谓二法相望。更递为彼。故言彼彼。

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

次约法而释。谓此无彼物。彼无此物。各阙一边。互执兴见。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

自下喻说。鹿子人名。其母即毗舍法优婆姨。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无象马诸畜。约此名空。

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

此反明之。非无精舍及以比丘。而说为空。但无象马。说为空耳。

非余处无象马。

此明余家但有象马。而无比丘。故说为空。

是名一切法自相彼。

自下法合。明一切诸法。更递相彼。

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

更相无故。名为彼彼。

是名七种空。

总结上七种空义。

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

□□□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空法  远离于断常

自下两偈。颂上四门。此二句颂初空门。明佛说毕竟空义。性离断常。

 生死如幻梦  而彼业不坏

此二句颂无生门。明五阴如幻。本来非实。又言彼业不坏。欲明性自无成。总约苦集。以明无生。

 虚空及涅槃  灭二亦如是

此两句颂无二门。举二乘外道三种无为。明一切二边。亦皆如是。

 愚夫作妄想  诸圣离有无

此二句颂离自性门。谓愚夫妄想。执为自性。诸圣既离熟为有无。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

自下明空等四义。贯入众经。无有一法不含斯理。

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

自下会权归实。而诸经有不说空等门者。但以希望不一。乐欲有殊。故佛应机。遂教门差别。而真实在乎心悟。不在文言。

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

此举喻。如彼群鹿。被渴想所诳。妄见阳𦦨。谓之为水。而实非水。一切众生。为妄心所惑。取文字为真。莫能自反。

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

此明法合。然文言所辩。为令愚夫。发于欣乐。而真实圣智。迥出名言。

是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

劝依实义不著文字。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清。转卅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

自下辩如来藏者。意有多种。一殊外道。二会权实。三明说有不乖于空。此初问中。牒于昔教。谓如来藏性。本自清净。具佛相好。备在众生。约因说果。称为转入。

如大价宝。垢衣所缠。

前法。次喻。如大价金宝。垢服所缠。众睹弃之。莫能尊重。

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

合上大宝。

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

此举阴等三毒妄想尘劳。合上垢衣所缠。

一切诸佛之所演说。

明上之所说。非独释迦。乃诸佛同说。此都结有藏非谬。

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邪。

第二正难。如来说藏。与外道不殊。

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

此释同外道我之所由。谓外道计我。其义有三。一者体常名为作者。二者虽在五阴。而离于求那。三者遍历诸趣。实非生灭。佛今说藏。义亦如之。谓藏性清净。能兴造趣生。虽处秽缠。不为所染。复性非为作。而物无不周。然则藏我名殊。所计非异。故招斯难。

世尊彼说有我。

此之一句。虽结外道说我。意明藏义是同。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自下佛答。此即先标。总明不同外说。

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

自下广明不同所以。略述藏义。有一十二名。此举三空三句。即藏之异字。外道说我。则不如是。

如。

无二无别故。

实际。

诸边不动故。

法性。

理无变易故。

法身。

净法聚故。

涅槃。

离生死故。

离自性。

非所有故。

不生不灭。

本不然故。

本来寂静。

绝喧动故。

自性涅槃。

体圆寂故。

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

此总结上来诸句说藏者。斯乃一体。应物异名。岂同外道立其定分。上来略明不同外道之说。

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此第二明说藏之意。良以外道执有。怖于无我。然佛为诱化故。隐彼空名。假说于藏。

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

此结劝。今后修行。闻斯说藏。不应同我见而计。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功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

此喻及合。广明前说藏。不同外道所由。说藏等异名者。并应物施作。如彼陶师。于一聚泥。随前人所须。造作众器。等无差别。炼土作器。故名为陶。

如来亦复如是。

合前陶家。

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

合前泥聚。

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

合前以人功等。

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

合前作种种器。

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此释不同所说所由。

是名说如来藏。

此明结示。上来总明不同外说。

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

自下重明说藏之意。佛昔一时。入池洗浴。有诸外道。咸作是言。我观瞿昙。实一切智。以所演义。多说虚空。故我不能依其受学。然佛知彼等道机将熟。开引计我。故说于藏。此举昔说藏之所以。斯乃说空为藏。今昔岂有相违。

令离不实我见妄想。

自下明佛说藏。有其三意。此即初令离妄我故。

入三解脱门境界。

次入三脱修善品故。

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三冀疾获证大菩提故。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

此结说藏。若不尔者。则同外计。

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此总结劝舍邪依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

外道所计。由我人等令阴相续。

 缘与微尘

又计微尘等与生法为缘。

 胜自在作

或计一切悉是胜妙自在天之所作也。

 心量妄想

此句总片并心妄想。此但颂外计。反之为正矣。

注楞伽经卷第二

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 17 册 No. 321 楞伽经注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 卷第五

大敬爱寺沙门 智严 注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

此初标请宗通之相。

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

次举通法之益。

通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明得果□。

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

以了宗通。不随妄想及邪魔等见。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饬听许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敬而受饬。

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

将明广答。此约人标数。

谓宗通及说通。

次列宗。谓圣趣说明权济。

大慧。宗通者。

先初牒宗。

谓缘自得胜进相。

次释宗□。□系心内悟。渐次增明。故云胜进。

远离言说文字妄想。

□证之道。体离言字及妄想者。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趣无漏界自觉地。

证入法身。现习俱净。名□漏界。此即如来自觉之□。

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

明自得□境。从本已来。性离虚妄。

降伏一切外道众魔。

以此一实之道。超过诸见故。能降众魔伏外道。

缘自觉趣。光明辉发。

明自觉圣趣。发知慧晖。假使名壁莫之能碍。

是名宗通相。

总结。如实虚融。廓然无拥。可谓宗矣。

云何说通相。

徴说之相。

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

次释说通。谓大小二乘。九部教典。其中名数。如余经所明。然圣教至趣。体离一异有无四句之相。

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

然圣人以无住巧便。应机开演。各令获益。亡乎我所。而利物靡穷。即说通之义。

是名说通相。

三明结示。

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此结劝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宗及说通相  缘自与教法

此标宗说名义。

 若见善分别  不随诸觉想

了达宗说。即不随妄觉。此之一偈。总颂二通。

 非有真实性  如愚夫妄想

明有无非实。如愚之妄计。颂上谓有世间。

 云何起欲想  非性为解脱

此诃。何故于有起欲。又取彼非性。为解脱哉。

 观察诸有为  生灭等相续  增长于二见

 颠倒无所知

凡观有为。起生灭二见者。斯由无知所起。

 一是为真谛  无罪为涅槃  观察世妄想

 如幻梦芭蕉

了一谛涅槃。则观世如幻。本来不实。颂上性相寂静。

 虽有贪恚痴  而实无有人  从爱生诸阴

 有皆如幻梦

明贪恚妄有。实无有人。假使从爱起阴。皆如幻梦。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不实妄想相。

自下约二谛平等。显上宗义。此先请不实妄想之相。

不实妄想。云何而生。

次问不实妄想之所生。

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

三问不实妄想之体。

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

四。问不实妄想之所起。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

今佛先赞诸者。以所问意利乐广多。故斯叹美。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次明饬许。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敬赞受饬。

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

自下佛答。明外五尘义体无实事。此酬初问妄想之相。

计着妄想生。

由计外境。即妄想随生。答上第二问妄之所生。

大慧。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现增长外道见。

以能所计故。不知心量。堕于有无。增长外见。答上第三问妄想之体。

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着我我所生。

夫妄想所起。因于习气计诸尘义。复由心数计我所而生。此答上第四问妄想所起。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

自下。大慧将欲兴难。牒前所答。今即牒佛之初答不实之相。

计着妄想生。

此牒第二不实所生。

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

此牒第三妄想之体。

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着生。

此牒第四妄之所起。

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

今第二。述大慧举真俗二谛。明其设并。此标世谛性非有无。

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

今述第一义真。亦非根量譬因之相。

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着妄想生。非计着第一义处相妄想生。

此第三。明大慧徴诘真俗二谛义稍不齐。

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

此第四正难佛说真俗两谛。堕生不生者。怨非世尊说邪因论耶。

说一生一不生。

此第五释难。以佛说真俗两谛。一有妄生。一即非生。故堕邪论。上明大慧难辞。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

次明佛答。此即总非前难。谓。佛之自觉。尚不存于真俗。岂有生不生耶。

所以者何。

次徴。非一生一不生者何。

谓有无妄想不生故。

三释。圣智所照。尚不见真俗可得。岂有生不生耶。

外现性非性。

以妄不生故。了知外性本来非生。

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

此明灭妄所由。以觉心现故。即有无二妄。无所从生。上总明。以实相遣难。

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着生。

自下方便会通。谓佛前所说妄想生者。但说彼愚夫自妄而起。非是如来而有斯过。

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着见。离作所作因缘过。

此假以徴起。若不说不实妄想者。云何令愚。离我我所等因缘之过。

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

又云何令愚。觉于心量。而身心转变耶。

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

复云何令彼明解诸地。入于如来自觉之境耶。

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

复云何令彼。离五法三性对治等见。由佛上说不实妄故。令于愚夫。离妄自觉。明解诸地。入佛境界。离对治门。获如斯益。其云何愚夫四字。该下诸句。文理斯显。

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着生。

今总结前说妄之意。

知如实义。得解脱自种种妄想。

若众生知实即能脱妄。兹为利物。岂佛有斯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因及与缘  从此生世间

下偈总十四行半。此举世间从因缘生。

 妄想着四句  不知我所通

此明片也。谓由妄想。不了因缘空故。著于四句。不知如来离句自通。

 世间非有生  亦复非无生  不从有无生

 亦非非有无

此举世间离兹四句。

 诸因及与缘  云何愚妄想

此诃彼见。若因缘既尔。云何愚夫强生妄想。

 非有亦非无  亦复非有无  如是观世间

 心转得无我

今明观益。谓如是观世离句者。即执法心转。得法无我。上总明缘非四句。

 一切性不生  以从缘生故

明一切果性。本自不生。以从因缘之所生故。

 一切缘所作  所作非自有

明一切果性。既从缘所作。故知非自有也。

 事不自生事  有二事过故

夫二事之过。如瓶上生瓶。此明略牒。

 无二事过故  非有性可得

既无二过。即自性非有。上之两行。破所生之果。

 观诸有为法  离攀缘所缘  无心之心量

 我说为心量

自下总片上见。若言观诸有为。离于能所。复言无心可得。此亦未离心量。

 量者自性处  缘性二俱离  性究竟妙净

 我说为心量

夫量者。能缘心。自性即所缘境。若言缘性双离。谓会真净。斯亦心量。

 施说世谛我  彼则无实事  诸阴阴施设

 无事亦复然

若谓我法二空。而为究竟。斯亦心量。

 有四种平等  相及因性生  第三无我等

 第四修修者

此举四等齐真俗不二。此中相者。谓相无相等。二因性。谓因果平等。第三无我者。诸我无我等。第四修修。能所平等。兼该一切。

 妄想习气转  有种种心生  境界于外现

 是世俗心量

由习转心生。境便外现。此之心境。是世俗心量。

 外现而不有  心见彼种种  建立于身财

 我说为心量

此明外现非有。由心故生。立彼依正。亦为心量。

 离一切诸见  及离想所想  无得亦无生

 我说为心量

上破世谛心量。自下明真谛亦为心量。若谓离能所。又复言无得无生者。斯亦未超心量。

 非性非非性  性非性悉离  谓彼心解脱

 我说为心量

此行。若言有无双离。谓心无缚者。此亦心量。

 如如与空际  涅槃及法界  种种意生身

 我说为心量

夫如与空际。涅槃法界。及意生身者。并约法身。一相应物。而施异名。若寻言取著有所得者。亦心量耳。上偈及长行。文虽异说。大意破真俗二见。令物会于中道。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

今明语义。欲令依义不依于语。此大慧初问。引于昔说。

云何为菩萨善语义。

次请善语义之方便。

云何为语。云何为义。

三徴语义之相。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次佛答中。此先饬许。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次敬受所饬。

佛告大慧。云何为语。

三明广答。先释语中。此明初徴。

谓言字妄想和合。

今释语中。谓言字及妄。三事和合。为其语相。

依咽喉唇舌齿龂颊辅。

次依咽喉等八。发生言说。明其语缘。

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

三以彼我相对。及久远言习。此并发语之因。

是名为语。

三总结示。

大慧。云何为义。

第三释义。此亦初徴。

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

次正释义。谓离妄及言者。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不思议第一之义。

是名为义。

三明结示。

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

此明修义方便。

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

谓修义获益。

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

三总结示。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

今明妙达语义之相。此总初标。

若语异义者。

今牒异计。

则不因语辩义。

夫异则天乖。义岂因语而辩。此即反释异义不成。

而以语入义。

现见世间。由语入义。既语义相因。不可言异。斯即顺释。

如灯照色。

然以语入义者。如因灯而见色。不可称其异也。若破不异。一准于前。但转势而已。梵文之妙。其在兹乎。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

今举不生灭法。及三乘一乘。心性平等者。有其二意。一明上语义不异。二则片不二见斯过。义该上下。

如缘言说义计着。堕建立及诽谤。

此明二见。谓如世凡夫。缘言计义。必堕立谤二边。若计言义是有者。即建立所收。复谓言义俱无。还同诽谤。此明略标。

见异建立异妄想。

此即释也。若情见言义是异。即立之为异。斯则妄想一。亦准此可知。

如幻种种妄想现。

自下举喻。此略标。譬如幻术之法。及所幻人。或言一异者。斯则愚夫妄想所现。

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此广喻也。若见幻与幻事。作一异见者。是凡愚所知。非诸贤圣。譬计言义。亦复如之。然圣贤之人。本不住于言义。岂有一异同于幻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说妄想  建立于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堕泥犁中

此明死。愚妄情立法。业报随生。诽谤亦尔。文略不具。泥犁。正梵云捺落迦。谓众苦逼切。此云地狱。

 阴中无有我  阴非即是我  不如彼妄想

 亦复非无我

以士计言义一异故。借外计阴我。例而破之。

 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

此明纵也。若一切言义。悉皆有性。如凡阴我者。

 若如彼所见  一切应见谛

此举相望破。谓若计言义。如阴我者。一切外道。皆应见谛。然诸外道。既非见谛。故知执言义者。亦复如之。

 一切法无性  净秽悉无有  不实如彼见

 亦非无所有

此总顺释。上二句片有。下句遣无。合明中道。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

下广明知识者。为令依智不依于识。答上问中诸智有几种。此初标计。

若善分别智识相者。

自牒所许。

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

举通法益。

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明得果益。

大慧。彼智有三种。

广释相中。此初标数。

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次列其数。

云何世间智。

三明徴释。此初徴世智。

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

次释。但愚计有无。悉为世智。

云何出世间智。

次辩出世。此亦先徴。

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着。

次二乘之人。计阴等为有。

云何出世间上上智。

将明上上。此亦初徴。

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

明诸佛菩萨。照于如实。见一切法。本无生灭。不住有无。此即上上之智。泛明三种者。为显胜令修。

入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获佛地证二空者。斯由勤修自觉之所成就。

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

上明智之差别。今辩智识优劣。此初对可知。

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

次约堕二边相。悉名妄识。超为正智。

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三明增长相见。名之为识。离相为智。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

四明应物有异。谓应凡夫故。知于生灭。化二乘故。知自共相。同菩萨故。知不生灭。然智唯是一。而应物斯殊。

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

五明心无障碍。目之为智。为境所碍。此则为识。中间境界二字。该通上下。

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

六明以根尘识三事和合。为生识方便。名之为识。无三方便。乃名为智。

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

七明但心有所得。名之为识。若无所得。即名为智。

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此明智体。谓自得之智。本自有之。性非生灭。但以离妄言生。妄覆谓灭。如水净月现。水浊影沉。而月性常尔。本非出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  不采集为智  观察一切法

 通达无所有

下偈有七。今双标识智。兼明观益。

 逮得自在力  是即名为慧

谓心无所碍。故生三界。作大饶益。得力自在。故名为慧。

 缚境界为心  觉想生为智

此标真妄。谓缠缚外境。此即妄心。若觉念不生。乃名真智。

 无所有及胜  慧则从是生

此明观益。谓第八佛地。无功胜慧。并由觉想而生。

 心意及与识  远离思惟想

此明八地已上。无生胜慧。离八识思想。即真实无生。

 得无思想法  佛子非声闻

又明显胜。若得无虑无察无思无想者。斯则菩萨。非谓二乘。

 寂静胜进忍  如来清净智

夫言忍者。通三贤十圣。总分有五。谓信伏顺无生忍等。并菩萨所行。然寂静胜进忍者。即佛智清净。

 生于善胜义  所行悉远离

明佛忍净智。从胜义谛生。心想所行。悉皆远离。故解深密偈云。内证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表示。息诸诤论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想。

 我有三种智  圣开发真实  于彼想思惟

 悉摄受诸性

明如来。为开发凡圣。令悟真实。示有三智。其实一道。若于彼正觉所思。物无不摄。此即如来寂静之智。

 二乘不相应  智离诸所有

明彼二乘。不与佛智相应。以此妙智。离诸所有。

 计著于自性  从诸声闻生

然二乘所见。以计着为心。由此义故。不应佛智。

 超度诸心量  如来智清净

超度诸心。斯为佛智。成上智离诸所有。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

今明转变。显前识义。转变。即心境二边因缘都称。或境转心变。或心转境变。此总初标。

所谓形处转变。

形即正报。处则依报。

相转变。

谓青黄等异。及男女差别。

因转变。

计一切法从因而生。

成转变。

计于我所决定不坏。

见转变。

计四句见。外道所知。

性转变。

执真妄善恶。及以四大。各有体性。

缘分明转变。

计缘能显果。故曰分明。

所作分明转变。

执果从缘生。事相非谬。

事转变。

计于一切有为之事。

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

初标因论超见。今结依见兴论。故见论相依。俱名转变。

云何形处转变。

自下明释。初以例后。今徴牒初变。

谓形处异见。

谓计形处各有差别。此明法说。

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

次举外喻。然外道计造色有变。非谓性大。如金造器服。但所造有变。而金性不易。

一切性变。亦复如是。

明一切形处等变。亦复如之。此释初讫。

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

今举初该八者。总明叙计。

彼非如非异。

自下释破。此即初标。然圣人非如。彼见亦复非异。以即妄即真。即事即理。故顺而不同矣。

妄想故。

然凡夫妄故。不同圣人。

如是一切性变。当知。

举上九种。以例诸见。当知凡圣道别。而真妄殊途。此句该通上下。

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

此举世间妄见转变之相。以例前见。谓转乳成酪。生酒为熟。生果亦尔。其类寔多。

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

此破凡夫妄见之相。

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

明彼凡愚。以妄熏习故。作如是见。上总片凡愚妄患。

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此释上非如非异。谓圣了诸法性非生灭。如见幻色。本无转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形处时转变  四大种诸根  中阴渐次生

 妄想非明智

偈文有二。此破外道小乘等见。谓外计形处时节。及以诸根。悉皆转变。复计诸趣舍前身已。中阴续生者。则二乘所见。

 最胜于缘起  非如彼妄想  然世间缘起

 如乾闼婆城

此颂圣见。谓佛于缘起。不同凡妄了从缘法。如彼干城。今举圣见者。为令悟佛知见。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

今举缚解而请者。然生生死涅槃等法。备在其中。欲令众生。迥超二见。入于中道。远酬上问谁缚谁脱。

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

将明举益。此即重牒前宗。

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

初明通权益。谓了佛方便说于相续者。令离续故。即内自无系。不著名言。说不相续。亦复如是。今举一边者。准而可知。

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

次明舍诠益。既了缚解。则不滞文言。及以妄觉。

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曜。

三明起化益。谓若闻此说。则能游佛刹。示众围绕。十力自在。获于神通文义二持三空之印。现诸变化。放大光明。

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

四明无功益也。谓得佛慧。妙悟十愿。不假方便。任运而化。此明法说。

犹如日月摩尼四大。

次举七喻。显彼无功。如彼日月不思而照。又类如意满愿无心。复地载水润。火熟风持。功成不念。菩萨利物。亦复如是。

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

五明获果益。谓诸地离妄。了一切法。如幻梦等。悟于地证彼法身。

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

上并自利。今举利他。谓于众生。随其所应。说法开导。

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

复令彼安住如幻梦等。及离有无生灭妄想。又令不着言义。证会法身。转加殊胜。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下明佛答。先赞饬许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大慧敬饬。

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

自下广答。明诸众生于一切法。随说而计。起相续见。此即总标。

所谓相计著相续。

次明列也。谓见闻于相。而起相续。

缘计著相续。

谓于缘念着。

性非性计著相续。

闻于有无。而生计着。

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

闻世谛有生。真谛不生。起相续见。

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

又闻不善有灭。善法不灭。随说而计。起相续见。

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

又闻乘及非乘。而生计着。

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

又闻凡境有为。圣境无为。而生计着。

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

又闻诸地执有体相。

自妄想无闻妄想计著相续。

又以久远妄习。计着见故。

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

又计有无等见。为外道依起于相续。

三乘一乘无闻妄想计著相续。

又闻说三乘一乘。起推实见。

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

三明总结。此者即前文所列。余乃泛该。并是凡愚自心妄见。

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

以斯相续。愚妄因此而生。上总法说。

如蚕作茧。

次明举喻。

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着。

今明法说。谓三界凡愚。更相缠缚。以二见丝。甚于彼蚕。

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

上并牒计。今明正解。此则初文。一谓彼前所计。本无缚解。二者于第一义。亦无二相可存。义势两兼。括囊备矣。

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

此明释也。由见寂无妄故。缚解非有。

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

此举见寂之人。谓诸菩萨。此句义该上下。

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

明前菩萨。觉外无性故。心现本无。

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

今明了性所由。以此菩萨。随顺证入。本心现前。即知有无二边。一切诸性。悉皆无相。

见相续寂静故。

外无性者。由见相续悉皆寂静故。此句。该通上下。

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

此明总结。

大慧。彼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续有解。

此第二双标凡圣二见。以彼圣人。悟如实故。本无缚解。诸余凡夫。堕不如实。见有缚解。

所以者何。

此句所徴。义通凡圣。

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此双释二见。若释圣见者。即言谓于一切法有及无有。皆悉是无。又无众生可得。以无一字。该括上下。明人法俱非。此明圣见。又释凡见者。即言谓于一切法有无。此之有无是众生可得。以有无二字。该于上下。此释凡夫堕不如实。两释同用一文。斯亦梵言之妙。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

第三。约就三毒。明续即不续。此初。约人标数。

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

次释。谓愚夫。以三毒爱故。必获来报。亦报亦有喜爱。与身俱起。

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

以三毒不断故。三有五趣。相续受生。

彼相续者续五趣。

此重释也。以彼三毒相续故。续于五趣。上总叙见。

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

次即破也。谓了于如实。三毒相续既亡。则缚解俱净。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着。识相续无间生。

四约三缘。以明三脱。谓根尘识等三缘方便。令业识续生。

方便计着。则有相续。

次明招果。谓以三缘方便计着故。则有趣续生。上总叙计。

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此亦破也。谓了尘无相。根性自空。识无所愿。斯即三脱。相续从何而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  是说相续相

此明不真故妄。说为相续。

 若知彼真实  相续网则断

若知真实。相续不生。

 于诸性无知  随言说摄受

若于法无知。随言而摄。

 譬如彼蚕虫  结网而自缠

颂上喻文。

 愚夫妄想缚  相续不观察

明愚为妄缚。由不观察。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

自下断蕳。由前佛说缚解俱妄。今将设难。故此牒之。谓上十一种缚解。更迭相望。故云彼彼。以不实故。称为妄想。又妄想。即计有彼缚解等性。

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

又世尊所说。非有彼缚解之自性。但妄执有自性耳。上并大慧牒佛所说。

大慧白佛言。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

次明定宗。若言缚解但唯妄想。非有自性。可相待者。

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

三正难也。岂非佛说生死涅槃。二俱无体。堕空见过耶。

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四释成难意。以佛上说缚解等性。一切诸法。由妄计有。本无性故。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今明佛答。但以印述前难。便为答文。谓我实言生死涅槃缚解等性。一切皆空。空即是理。理又非无。何断之有。

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

此成上即述空义。谓非彼愚夫妄情执实故。遣有言空。若心无结滞。则无可空矣。

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

今重非情见。谓此缚解。但由凡夫妄想自性。其实非有。

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上遣有言空。今说真片断。既离情执。而真照自明。不同凡惑。故云圣智有性。慧眼所知。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

以佛上明遣断言真。恐闻斯说。便生有见。所以大慧。取物情疑。将欲托佛兴难。故斯牒也。

非如愚夫妄想。

以佛说真是圣知。似存于物。故大慧下申五难。并依前而起。今即是初凡圣各别难中。此即定辞。谓若真是圣知。非如愚夫天肉眼等所知见者。

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

次正明徴难。谓若如上说。真但圣知者。而诸愚夫。云何依真舍妄。

不觉圣性事故。

第三结难。亦名释也。以圣性之事非愚觉故。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

第二明凡境非倒难。既真若非凡。即彼凡夫。非倒不倒之二见。以凡不入圣。即不翻真。故此双非。又明标述。

所以者何。

次徴凡夫非倒不倒者何。

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

三释所以。谓圣境非凡所觉故。亦不翻真起妄。此释彼凡非是颠倒。

不见离有无相故。

二明圣智离有无相。既非凡夫所知见者。此成上非见不倒。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

第三。明圣同凡倒难中。此初双标。亦是纵辞。谓圣既有真。岂不如凡夫计事执境存乎物耶。

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

次纵牒也。谓圣若如凡妄执而现。又不说真之所以者。

无因故。

第三一句总难。明圣人真境。堕于无因之患。

谓堕性相见故。

四释无因所由。谓外道计微尘等性。不从因生。世尊若尔。即堕斯见。

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

五正释。圣同凡倒。谓凡乖圣道。过乃无穷。若圣异于凡。亦应如是。

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

六总结也。以佛说圣境。非凡夫所觉故。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

此第四。凡境非妄难也。既圣境非凡。即不因圣何得称。彼凡夫独为妄想耶。此即初标。

非妄想。如实知妄想。

次释凡夫非妄。但圣悟如实知。我凡夫以为妄故。

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

三举二事设并。谓妄异于真。真异于妄。此约真俗有殊。明凡夫非妄。

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

次举二因各别。复明凡境非妄。谓凡以妄想为因。圣以真实自性相为因。两因既殊。故凡非妄。

彼云何各各不妄想。愚夫不如实。

四明诃诘。若二谛既殊。何故圣人各各不妄。愚不如实。此责倒不齐。

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

五明结也。由圣人欲令凡离于妄。遂言凡夫之妄。非是实有。然我凡夫实非妄也。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着。

此第五。圣堕有无难。此即初标责圣遮凡。谓佛以何故。遮彼凡夫起有无二见。

圣智所行境界计着。堕有见。说空法非性。

次明举圣同凡。谓上文。说有圣智可计。此即堕有。复说缚解非性。斯亦堕空。

而说圣智自性事。

三明结也。又佛自两说不同。皆言是我圣智利益法门。上来虽明五难。大意只在空有二边。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

第二明如来广答。明佛之所说。不堕空有二边。此总非前难。

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

自下会释。明佛虽说有。不乖于空。然恐怖空。断不能起修。为说圣智。此约理而谈。岂存于有。

众生无始已来。计着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

次明说空。未乖于有。以众生久习力故。闻说缚解。不了圣智权巧。便生计着。故说于空。斯乃遣有。何空之有。

大慧我不说性自性。

此明总结佛不说空有之自性。然上总明方便会通。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或。乱相见。

此约实开释。明证如实空。离彼有无惑乱相见。今举佛之知见者。欲令一切众生。践如来迹故。

离自心现性非性见。

性与非性。即成前所离惑乱相见。

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

谓佛之所得离妄如实。一心三空秘密之印。执改持信。无挂㝵故。

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获实印故。于法界自性。缘内心观察而住。有无事见。悉皆远离。                                 圆满。复悟众生。此举前佛陀之义。此乃梵汉互明。

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佛将开演。先恣许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邪。为不作邪。

自下大慧再请。今初问也。谓牒上佛陀之义法身异名十号之三数。所谓乘一如道。来到大智。破于结贼齐正觉者。为从造作。为非作邪。此初对问。

为事邪。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

自下佛答。对问总非。既非事因。例余可见。

所以者何。

次明徴也。

俱有过故。

三总斥上问非独事因。欲明余句斯过。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

四广释破中。此初牒事。

或作或无常。

次正明释。若佛是事者。或同作法。或堕无常。此即顺释。

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

此纵词。既同造作。一切世间果事。应是如来。

我及诸佛。皆所不欲。

此诃质也。自我释迦。及以诸佛。皆不欲以无常之事。而为如来。

若非所作者。

次破因非所作。此亦初牒。

无所得故。方便则空。

夫不作之法。皆无所得。若尔者。佛之妙用。斯则徒施。次明释也。

同于兔角槃大之子。

三明举斯二喻。显有名无实。

以无所有故。

四结也。以同无所有故。

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

上明别破。今则双非。既非事因。岂滞有无之境。

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

既非有无。则超于四句。

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

夫堕句者。名曰世间。若不堕四句。乃名为出。

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

离句之法。智人所证。

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明诸佛三身性非四句。有智慧者。当如是知。上明诸佛三身离句之义。劝令证知。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

此引昔以证今。如佛昔说诸法无我。当知。即是法身离句之义。

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

自下释其无我。以显法身。言无我者。但有空之自性。无妄见有无之他性。

如牛马。

此略标喻。

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

此正喻也。譬如一马。本非是牛。以目□远望。谓之为牛。近睹即非。而此牛相。实非有无。

彼非无自相。

谓彼非无马之自体。上并喻说。

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

自下法合。谓一切诸法性。非有无中间。非之一字。双贯二自。合上牛非有无。

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

明离有无法。非是无我二乘愚夫外道之所能知。

以妄想故。

明此二人俱未离妄故。

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此劝了诸法空。无生无自性者。合前马也。此法空之理。超过有无。即法身之性。

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

自下历别破见。重明三身性非一异。今约阴以明。此即初标。

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

次别牒破也。谓人见阴是无常。若如来同阴。亦应无常。此纵破也。

若异者。方便则空。

世人见异阴之外。则无所有。今言如来异阴者。何有悲智自他兼利方便之用。故言空也。

若二者应有异。

今第三牒二见而破。若谓如来与阴是二法者。应有于异及不异也。今但举一边观。下文可见。

如牛角相似。

此文。

 观察有为法  非无因有因  彼生灭论者

 所见从是灭

上既破有无二因。故此双非显益。

 云何为无生  为是无性邪

上总破外见。自下明真实无生。即颂上长行。谓何者无生。为无性邪。

 为顾视诸缘  有法名无上

颂上为待缘故。有此无生邪。

 名不应无义  唯为分别说

此。颂上若名字有法。唯愿为说。

 非无性无生  亦非顾诸

备收。

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

然二我之相。即体斯妄。五法之中。名相妄想摄也。

二摄受灭。二无我生。

以其智如。摄二无我。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非但五法。摄三及佛。三乘所修圣智。诸地行位。乃至。三世佛法。括在其中。

复次大慧。五法者。

自下再明五法。此总标牒。

相名妄想如如正智。

次列名中。稍似非次。前举未显本。今举本摄末。示五法之功。又破物情所执故。

大慧。相者。

三明广释。此先辨相。

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

夫形质体分。总名为相。

朕以万机之暇。披览典籍。全身延命安民存业者。经史之中。释教最上。由是仰凭三宝归一乘。敬写一切经卷轴已讫。读之者。以至诚心。上为国家。下及生类。乞索百年。祈祷万福。闻之者。无量劫间。不堕恶趣。远离此网。俱登彼岸。

(右

圣武帝愿文也可观为国家祈福之盛意矣。又按庆安手鉴。暨耳比磨利帖。共载 圣武天皇宸翰。世谓之 大圣武。盖以字体 大于常也。此注楞伽经。笔力遒劲。凤翥龙跃。自有天人步虚之势。所谓

大圣武者也。不胜激赏。装潢以十袭宝重焉)

(明治十年十月念五日

 大教正华顶山第七十五世顺彻定识)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