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皇帝长庆二年壬寅

师泉州南安县人也。姓曾氏。父讳勉。是年。师降诞。师家世奉佛。其先茔在杨梅山。西去城四十五里。一峰翔拜于前。俗谓胡僧投拜。

三年癸卯 四年甲辰

敬宗皇帝宝历元年乙巳

二年丙午

师五岁生酷恶荤茹。襁褓中。闻钟梵之声。或见旛华像设。拜必为之动容。见者咸异之。

文宗皇帝太和元年丁未

二年戊申 三年己酉

四年庚戌

师年九岁。恳父母。求出家。锺爱不从其请。

五年辛亥 六年壬子

七年癸丑

师年十二。从其父游莆田玉涧寺。见庆玄律师。遽拜曰。我师也。遂留侍焉。

八年甲寅 九年乙卯

开成元年丙辰 二年丁巳

三年戊午

师年十七。祝发。遂改法讳义存。

四年己未 五年庚申

武宗皇帝会昌元年辛酉 二年壬戌

三年癸亥 四年甲子

五年乙丑

师年二十四。是年。有旨沙汰佛法。师以服儒谒福州芙蓉山弘照灵训禅师。照抚而器之。留于左右。

六年丙寅

师年二十五岁。武宗崩。汰佛之令弛。

宣宗皇帝大中元年丁卯

师年二十六。是岁奉诏还佛。师再礼弘照为师。

二年戊辰

三年己巳

师年二十八。往幽州宝剎寺受戒。

四年庚午

五年辛未

师年三十。是岁五月九日。弘照和尚示寂。

六年壬申

七年癸酉

师年三十二。辞曾氏游方。有偈曰。昔年曾许郁多罗。直至而今未动梭。此日且随云水去。谁能待得鸭成鹅。遂同岩头奯公在大慈寰中会下。与寰中上足钦山文邃为友。至江南。三登投子。九上洞山。师尝在洞山作饭头。一日。师淘米次。洞山问云。先去沙。先去米。师云。沙米一时去。山云。大众吃个甚么。师遂覆却盆子。山云。子因缘不在此。遂参德山。

八年甲戌

九年乙亥

师年三十四。一日。洞山问师。作甚么来。师云。斫槽来。山云。几斧斫成。师云。一斧斫成。山云。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师云。直得无下手处。山云。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师休去。

十年丙子 十一年丁丑

十二年戊寅 十三年己卯

懿宗皇帝咸通元年庚辰

二年辛巳

师年四十。参德山。师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云。道什么。师此时豁然。如桶底脱相似。

三年壬午

四年癸未

师年四十二。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自擎钵下法堂。师晒饭巾次。见云。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拓钵向甚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师举似岩头。头云。大小德山不会末后句在。山闻举。令侍者唤岩头至方丈。问。你不肯老汉那。岩头密启其意。山乃休。来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岩头到僧堂前。拊掌大笑云。且喜得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佗日天下人不奈伊何。虽然。也祇得三年活。

五年甲申

六年乙酉

师年四十四。与岩头同辞德山。师尝与岩头同行。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岩头睡醒。见师巍坐。叱之云。存兄。存兄。何不睡去。恰似三家村里土地相似。师点胸云。某甲这里未稳在。岩头云。据你见处。一一通来。师举见盐官.洞山.德山问答机缘。岩头皆排之。遂於言下大悟。起来。连唤师兄云。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七年丙戌

师年四十五。同岩头.钦山欲参临济。至中路。逢定上座云。临济和尚已於四月初十日示寂。师云。某甲薄福。不见和尚。未审有何言句。定举无位真人话。自是三人分袂。岩头往龙山。钦山止於澧阳。师还闽。既而道由建安。结庵居之。今为黄龙.双石二寺是也。

八年丁亥

九年戊子

师年四十七。追念芙蓉肄业之地。遂还止於石室。即灵洞岩是也。是岁。沩山.懒安领徒至。上廉帅李景以书请师开创城西怡山王真人上升之所。今西禅寺是也。

十年己丑

师年四十八。宴坐石室。其徒有劝其出世者。师深拒之。时有同学行实师伯谓师道德隆重。非鹫岭猴江之胜。不足以延之。议以象骨峰为称。师领之。

十一年庚寅

师年四十九。是岁暮春。实师伯以为象骨峰之距。诣诸耆耋。求卜精蓝。时山之东信士方训.谢效.陈佐。竞为遵守。愿奉祇园。洎洪元表亦以陈洋半为财施。遂创庵於柽洋凉映台之北。迎师居之。既至。据坐而喜。谓实曰。劳汝择焉。吾其居矣。是冬。师偕实师伯升於峰顶。周览形胜。归议山名。或谓樵者得象骨於峰巅。或谓是山顶四时皆有积雪。二号兼称。师笑曰。可。其上三百步得胜地。先是实师伯买庵基於方公。公以山林施。谢.陈二公从而乐施。自是檀度辐辏。或舍财。或置田业寖广。

十二年辛卯

师年五十。大兴院宇。至于木人效劳。速其成功。众以为喜。

十三年壬辰

十四年癸巳

师年五十二。营造木土之余。随机演唱。未尝少懈。衲子至。无所容。

禧宗皇帝乾符元年甲午

师年五十三。时黄巢叛於东山。师悯国祚之艰。而生灵涂炭也。

二年乙未

师年五十四。观察使韦公舍钱三百缗为建造费。自庚寅至兹山。凡六载。寺乃大备。僧智朗诣长安。上院事以丐额。时遇应天节。乃赐应天雪峰寺。

三年丙申

师年五十五。寄书与岩头。云。某甲信上师兄。自从鳌山成道后。直至而今饱不饥。

四年丁酉

师年五十六。因游寺外。荐至陈洋。乃曰。吾首达兹山。得三境界。此其三也。可以为建塔之所。今之塔基是也。

五年戊戌

师年五十七。巢宼自浙入闽。是岁棱道者来参。棱。盐官人也。

六年己亥

广明元年庚子

师年五十九。巢宼自广入湘。

中和元年辛丑

师年六十。众盈千五百人。凡来参。便辊出三个木球。一留寝室。二藏塔中。是岁备头陀出世。住梅溪场普应寺。后迁玄沙。

二年壬寅

师年六十一。廉帅李景舍钱一十万缗。司空颍川陈公舍钱三百缗。观察使韦公处滨舍钱二十万缗。置太平王坂庄。致仕陇西李公舍钱一百三十八贯。继而创城西大睦廨寺。是岁。有内官自闽回京。言师之道德。钦承禧宗皇帝圣旨。乃诏福州所司具师道行。时闽士陈延郊疏其实以奏。赐号真觉大师并紫衣袈裟。

三年癸卯

四年甲辰

师年六十三。时克用破黄巢于太山虎口。师闻而喜。

光启元年乙巳 二年丙午

三年丁未

师年六十六。四月八日。岩头遭宼难。大叫一声。闻数十里。命终。阇维。舍利无数。师闻而悲惨。

文德元年戊申

昭宗皇帝龙纪元年己酉

师年六十八。开基造塔於陈洋。即前所谓第三境界。当年七月七日塔成。师自作塔铭。时行实师伯示寂。师哭之恸。举而葬于东山西原。师为塔记云。身谢有为。塔归无缝。松山一镇。鹤岭千秋。师伯法讳行实。俗姓高。永嘉人也。受业芙蓉山。自己丑年。启创兹山。时行实明地理。破天荒。立山门。放水路。原始要终。其功不浅。是年八月十四日。终於旧院。寿六十七。腊二十六。

大顺元年庚戌

二年辛亥

师年七十。再游吴越。初抵天右涌泉。

景福元年壬子

师年七十一。是岁夏。止於灵隐。后至国清寺。复到浮江。次游育王。各有问答机缘。

二年癸丑

乾宁元年甲寅

师年七十三。复归闽。止於阵洋塔所。府司徒郎公请延府中。为说玄要。即施财建法堂于塔亭。是岁迁寺於陈洋。今院是也。投契之缘。时有嗣法门人。阐扬大法者五十六人。玄沙备.鹅湖孚.岩洞休.招庆棱.云门偃.鼓山晏等。

二年乙卯

师年七十四。领众南游。时黄涅盘预知师至。支策前迎。抵苏溪。邂逅相遇。师遂问云。近离甚么处。盘云。辟支岩。师云。岩中还有主么。盘以竹策敲师簥。师乃出相见。盘云。曾郎万福。师遽展丈夫拜。盘作女人拜。师云。莫是女人么。盘又设两拜。遂以竹策画地。右绕师簥三匝。师云。某甲三界内人。师三界外人。师宜前去。某甲后来。盘乃先回。师遂至。止囊山。憩数日。盘供侍随行徒众。一无所缺。次至瓦棺。时泉州太傅王延彬创东弥勒.资寿等院。迎师驻锡。大加礼敬。时闽主王审知权执霸位。向师道化。尝领千众于东西第为王说法。初舍俸钱三十万。创横屋二十间。次舍钱三十万。创法堂.回廊.方丈等宇。

三年丙辰

四年丁巳

赵州谂禅师示寂。

光化元年戊午

师年七十七。闽王请师同玄沙入内论佛心印。大王闻二师如此开示。起大信心。便立大誓愿。志心受持。终无退志。大王再请二师于内讲论佛法。重排香案。不许外泄。仍令内尚书三人隔帐录其法语。师乃请诸佛龙天证明。为王传佛心印。复舍钱四十万鼎建大殿堂宇千百余间。莫不大备。师先年首至兹山。时山南陈洋信士蓝文卿者。知师道化。遂将所居东池侧古柽树创庵。延师驻锡。今枯木庵是也。蓝公复以柽洋庄创造精舍。请师居之。今旧院是也。蓝公见众广。复将所居之宅充为巨剎。迁师主之。复蒙闽主忠懿王具奏禧宗皇帝。赐封檀越主蓝文卿为威武节度使。明护侯王长男应潮通佑神君。弟僧守远慈悲尊者。今为本山土地。其后文卿与杨大娘.次男应辰等。徙家於茆洋庄以成其志。仍施田园二十庄。今蓝田.太平.大睦等庄是也。

二年己未

师年七十八。闽王遣使赍银交椅送师。

三年庚申

师年七十九。有 旨赐改本寺为应天广福寺。

天复元年辛酉

师年八十。是岁闰六月初十日。师将条件住持及僧行规制以示徒众。大约事无大小。皆归住持。百川归海。众流同源。国无二王。家无二主。况僧居无诤。有诤非僧。心安人和。不失其绪。至於庄院.塔院皆有成规。老者.病者理令看待。若能声演佛事者。以应外缘。僧行有过。轻重量罚。既非知事。不许辄行杖木。令人不安。凡百事但依芙蓉先师规制。即知其义也。

二年壬戌

三年癸亥

师年八十二。寺众日繁。岁入不给。屋宇渐漏。欲行修葺。工程浩大。有僧无量.无悦者。立心劝募众缘。轮奂仍旧。以遵师行。

哀帝天佑元年甲子

二年乙丑

师年八十四。闽王再施钱重建枯木庵及开大池。约万有余工。师尝在枯木庵坐禅。傍有水磨晒麦。师亲题云。庵前永日无狼虎。磨下终年绝雀儿。此师之诫谕。至今无虎雀。

三年丙寅

师年八十五。泉州王太傅遣使来请棱道者住持招庆寺。师以书报玄沙。沙上山送之(唐祚至此为梁所纂)。

梁大祖皇帝开平元年丁卯

师年八十六。师自图塔样。令人呈献闽王。王遣使往江西瑞迹山披材石。为师建塔及真堂三间。与师造龛子。龛完。报和尚知道。师云。舁向堂前着。看你不奈何。

二年戊辰

三月。师示微疾。闽王命医诊视。师云。吾非疾也。竟不服药。四月十五日。师坐法堂。示遗诫等事。乃云。当院年长有智者。其相遵受。不得妄有乖张。至本月二十八日。谓众云。泡幻缘生。去来不定。吾仅四十年来。未尝不苦口相劝。近日佛法澹薄。唯於世谛殷懃。至於信施檀越。师僧和尚。百年终殁。无善报恩。世理既不相应。亦合有少分省察。吾若四大离散之日。先已有木函石龛。并依旧志安排。毋违我意。若有披麻下泪者。非我眷属。众皆禀命共矢。修营塔制苟完。西盍石未具。是夕烈风雷雨震撼林壑。东山之上。地忽震裂。广袤寻丈。其平如砥。举而用之。函盍相合。见者咸异。五月二日。师手札百余字。别闽王。朝游蓝田。暮归澡身。是夜十八刻。右胁而顺寂。寿八十七。腊五十九。至初十日。建窣堵波於本院方丈。闽王遣子刑部尚书王延禀入寺哀恸。特谕祭礼。至十五日。全身入塔。师自唐咸通庚寅开山创寺。至梁开平戊辰入灭。阐扬教法三十九年。

雪峰真觉大师年谱(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