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示真信切愿

●所言信者, 须信娑婆实实是苦, 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 无量无边。总而言之, 不出八苦, 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 贵极一时, 贱至乞丐, 各皆有之。前七种, 是过去世所感之果, 谛思自知, 不须详说, 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 乃现在起心动念, 及动作云为, 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 相续不断。从劫至劫, 莫能解脱。五阴者, 即色、受、想、行、识也。色, 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 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 于六尘境, 起惑造业, 如火炽然, 不能止息, 故名炽盛也。又“阴”者, 盖覆义, 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 盖覆真性, 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 虽杲日光辉, 了无所损, 而由云蔽故, 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 被此五法障蔽, 性天慧日, 不能显现, 亦复如是。此第八苦, 乃一切诸苦之本。

修道之人, 禅定力深, 于六尘境界, 了无执著, 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 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 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 大不容易, 末世之中, 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 求生极乐, 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既得往生, 则莲华化生, 无有生苦。纯童男相, 寿等虚空, 身无灾变。老、病、死等, 名尚不闻, 况有其实?追随圣众, 亲侍弥陀。水鸟树林, 皆演法音。随己根性, 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 何况有怨?思衣得衣, 思食得食, 楼阁堂舍, 皆是七宝所成, 不假人力, 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 以成七乐。

至于身, 则有大神通, 有大威力, 不离当处, 便能于一念中, 普于十方诸佛世界, 作诸佛事, 上求下化。心, 则有大智慧, 有大辩才, 于一法中, 遍知诸法实相, 随机说法, 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 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 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也。娑婆之苦, 苦不可言。极乐之乐, 乐莫能喻。深信佛言, 了无疑惑, 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 妄生猜度, 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 皆属寓言, 譬喻心法, 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 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 不可不知。【书一】二四

●既知娑婆是苦, 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 愿离娑婆苦, 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 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 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 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 一切众生, 于逆顺境, 起贪瞋痴, 造杀盗淫, 秽污本有妙觉明心, 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 必受恶报, 久经长劫, 轮回六道, 乃不赦之牢狱。阿弥陀佛, 于往劫中, 发四十八愿, 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 闻我名号, 求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阿弥陀佛, 誓愿度生, 若众生不求接引, 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 誓求出离娑婆者, 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 有大势力, 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 直下出离其中, 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 令其入佛境界, 同佛受用也。【书一】二五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 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 以故长劫恒沦六道, 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 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 而凡圣天殊者, 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 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 发决定往生之愿, 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 一生取办, 一超直入如来地, 如母子相会, 永乐天常矣。【书一】六五

●念佛一事, 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 则生死之苦, 自生厌心。西方之乐, 自生欣心。如此, 则信愿二法, 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 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 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 纵有浓霜层冰, 不久即化。【书二】四十

●试问心外无佛, 佛外无心, 不恳切而能然乎?无信愿而能然乎?【书一】六八

●凡我有情, 闻是净土法门者, 当信娑婆极苦, 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 业障深重, 匪凭佛力, 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 愿离娑婆, 如囚之欲出牢狱, 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 如客之思归故乡, 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 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 行住坐卧, 迎宾待客, 穿衣吃饭, 务令佛不离心, 心不离佛。【论】八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 号阿弥陀, 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 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 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 神通道力, 所庄严故。吾人所居之世界, 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了无有乐, 故名娑婆。梵语娑婆, 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 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 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 多皆是苦。众生迷昧, 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 何尝是乐?一班愚夫, 耽著不舍, 乐以忘疲, 诚堪怜愍。即属真乐, 亦难长久。如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 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 非过论也。

此世界苦, 说不能尽, 以三苦、八苦, 包括无遗。三苦者, 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 谓此五阴身心, 体性逼迫, 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 故名苦苦。坏苦者, 世间何事, 能得久长?日中则昃, 月盈则食。天道尚然, 何况人事。乐境甫现, 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 其苦有不堪言者, 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 虽不苦不乐, 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 何能常住, 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 无苦不摄。八苦之义, 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 则厌离娑婆之心, 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 则欣求极乐之念, 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 持佛名号, 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 生彼极乐, 为弥陀之真子, 作海会之良朋矣。【序】四十

●观此娑婆, 浊恶甚于圊厕。信彼极乐, 即我本有家乡。不求此世来生, 人天王等福乐。唯愿报终命尽, 蒙佛接引往生。朝斯夕斯, 念兹在兹。念极功纯, 感应道交。临命终时, 必克果愿。既生净土, 顿悟无生。回观世间富贵, 奚啻阳焰空华, 直同囹圄毒海耳。【杂著】四一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