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开释科五。

初通释经题。

实相妙法巧喻莲华。内则直指乎一心。外则该通乎万境。方华即果处染常净。此莲之实相也。生佛本有沦变靡殊。此心之实相也。其状虚假其精甚真。此境之实相也。心境万类通谓之法。精粗一致凡圣同源。即诸世谛触事而真。言词不可示分别不能解。故以妙称也。六趣之所迷沦。盖迷此也。诸佛之所修证。盖证此也。洎夫广演言教无数方便。盖为此也。但以众生垢重根器未纯。先说三乘假名引导。故权而未实粗而未妙。及乎诸粪既除心相体信。乃示实相会归一乘。则妙而无粗矣。诸佛能事终毕于是也。然所谓妙法非去粗而取妙。盖即粗以显妙也。所谓一乘非离三而说一。盖会三而归一也。即粗显妙犹莲之即染而净。会三归一犹莲之自华而实。法喻双彰名实并显。故号妙法莲华。夫证是法者。必以大智为体妙行为用。智譬则莲行譬则华。智行两全乃尽其妙。故经文始于一光东照。智境全彰终于四法。成就行门悉备正宗之初。三周开示皆所以明体也。嘱累之后六品敷扬。皆所以明用也。中间辙迹无非智行。旁显体用。兼明彰实相之大全。列开悟之真范。发明种智成就果德。故若有闻者无不成佛。凡能领悟即得授记。一事一相无非妙法也。由是而往。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扩而充之则物物灯明智体。推而行之则步步普贤行门。直下即法以明心。不复离物以观妙。则所谓大事因缘一题尽之矣。

△二通述己意。

钦惟斯典盛行于世。人莫不愿洛诵深造。而每见其难能者。非经之难特传记难之也。夫传以通经为义。辞达则已。类且繁分名相虚尚。多骈烟飏细科尘飞。杂辩滔滔谩谩杳莫可究。所以难能也。窃观近世明经之体。一于经旨不泥陈言。欲约而尽深而明。释义不出科目立言必求纶贯。焕乎有文释然易解。今辄效为斯解。然有其志无其才。深愧其不逮也。妄意之初。窃谓法华为三乘檃括大事指南。与华严实相终始。于是两载覃思华严经论。深考吾佛降灵之本致。复咨谋宗匠探赜讲肆。历穷智者慈恩广疏古今作者注解。摭其所闻。参诸圆觉楞严维摩诸经。稽核宗趣证正事法。然后命笔。虽立科释义有异旧说。而综文会意稍合华严。削繁录实务在疏明。一大事佛知见而未敢自许。达者苟不是古非今以人废言。试详览之一校其当否。

△三通叙科判。

释经有科。判教有宗。如禾有科以容其苞本。如水有宗以会其支派。尝谓华严法华盖一宗也。何以明之。夫法王应运出真兆圣。唯为一事无有余乘。是以首唱华严特明顿法。虽知根钝且称本怀。及乎怖大昏惑。乃权设方宜。至于众志真纯则还示实法。然则二经一始一终实相资发。故今宗华严而科释也。或谓华严纯谈实性。独被大机。法华引权入实。三根齐被。二经旨趣迥不相及。引彼释此殆不知宗。而愚窃观信解品。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穷子遥见恐怖疾走。正喻初说华严也。临终命子委付财物。穷子欢喜得大宝藏。正喻终说法华也。迹此观之。始而惊怖终而亲附者无异父。穷之所弃达之所获者无异宝。既无以异何为而不应宗之耶。又况二经以智立体以行成德。放光现瑞全法界之真机。融因会果开修证之捷迳。凡所设法意绪并同。二经相宗亦足见圣人说法始终一贯。果唯一事无有余乘。旨趣稍驯幸无深诮也。今科判此经二十八品分三。初序分一品。二正宗分十九品。三流通分八品。正宗二。初三周开示十品。自方便至学记八品。说三周法授三根记。自法师至宝塔二品。授广记以圆该前记。会诸佛以圆证前法。二显妙劝持九品。自提婆至安乐行三品。显功行之妙也。自涌出至寿量二品。显本迹之妙也。自分别至不轻四品。显闻持之妙也。使由前开悟依此弘持。乃不失宗圆契妙法。流通八品。自神力品发起嘱累品付授。其余六品全体前法示现行境。流通是道。名以行契智常然大用之门。今初序分者。开发正宗之端绪也。其法有二。自人天众集无量义毕。佛踞大定天雨四华。六震撼无明之障缘。一光现智境之实相。此释尊标本圆发其绪也。其次弥勒示问文殊决疑。引灯明之本光。证今佛之瑞相。此大士承流助发其绪也。自余广引意皆悬叙一经本末。欲达正宗必先明序分。则于深经犹绎丝之得绪无所不尽。犹升堂之得序必臻其奥矣。

△四译经人时。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姚秦东晋伪王也。姓姚名兴。为秦国王。梵语鸠摩罗什此云童寿。谓童年而有耆德也。奉秦王诏翻译此经。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五正解文义三。初序分分四。

一说法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此阿难结集时。升座最初之唱。以证法有所授而已。不必玄说。一时之语乃佛遗言。诸经通用故不定指也。王舍城即灵山所附之城。摩竭陀国之属境也。即西域人间。耆阇崛山此云鹫头山。从形得名。即古佛住处。以古佛所住故称灵鹫。夫说法所依各随宗趣。华严展转十处为圆彰法界。圆觉依大光明藏为直示本起。此依人间之城者。同染净以明莲华之义。据古佛之处者。示祖述以继灯明之道耳。

△二法会听众二。

初标叙科义。

二法会听众三。初声闻次菩萨后人天。此经会权归实。声闻当机所以初列。菩萨即主伴众也。人天外护众也。

△二依科列众三。初声闻众二。

初无学众。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至)心得自在。

佛常随众止千二百五十人。今言万二千者。兼他方所集也。阿罗汉义翻杀贼。亦曰应供。亦曰不生也。善渊之心不能全一。粘湛发识流逸奔境名漏。诸漏者谓欲漏有漏无明漏。皆以粘湛妄识为体。为三界烦恼之本。烦恼即贪嗔痴等十使。为诸漏之缘。戕害法身逼恼正性。名烦恼贼。言漏尽无恼者。以本尽故缘无。是谓杀贼也。己利即证智断惑之事。文句谓三界因果皆为他事。智断功德乃名己利。逮得己利乃堪为人天福田。故号应供。律文凡于应供须忖己德行全缺者。使忖己利也。盖夫苦身而作端坐而食。擎跽而拜逆立而受。苟无己利之德其害非细。行人识之。诸有结者即惑习之业为二十五有之生因。以因尽则果亡。是谓不生也。小乘有定无慧为偏缚未得自在。今云心得自在。乃是定慧两足俱解脱人。以明大阿罗汉影响众尔。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至)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此举万二千人领袖上德。即十大弟子之列也。佛有十大弟子。为法王法臣各备众德。权示专门辅弼大化。故大迦叶头陀第一。身子智慧第一。目连神通。旃延论议。阿㝹天眼。富那说法。善吉解空。阿难多闻。波离持律。罗云密行。各居第一。如孔门十哲之列。是其常数。今从憍陈至罗云有二十人者。旁兼众德圆彰法化也。亦各有第一之德。增一阿含云。憍陈初悟解。优楼供养众。伽耶伏诸结。那提善教化。劫宾知星宿。憍梵受天供。离婆不倒乱。毕陵能苦坐。薄拘寿不夭。俱絺善答难。孙陀容挺特。各第一也。众所知识者。其德显著故。诸名缘义非经要旨。不必繁讲。

△二有学众。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至)亦与眷属俱。

此小声闻众。尚在学地。学于无学者也。摩诃波阇此云大爱道。为尼众首。与耶输皆示迹同尘。影响众也。

△二菩萨众。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至)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菩萨摩诃萨者。谓菩萨中之大菩萨。即地上等觉之列。拣非地前也。阿耨菩提此云无上正遍正道。陀罗尼此云总持。谓得一切智总持万法也。乐说辩即四辩之总。八地已上名不退位。五地七地得陀罗尼。说决定法名不退轮。诸皆叹德也。住不退位者。得是道以处已。转不退轮者。运是道以利人。此自觉觉他之德也。以慈修身者意在共济。善入佛慧谓能运沤和。通达大智则所证者明。到于彼岸则所造者实。此内德也。由是充实着现。故名称普闻。此外德也。内德通达则有见而化者。外德普闻则有闻而化者。故其所度至于无数百千。皆大菩萨之德。地前所无矣。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至)八万人俱。

此经以智立体故文殊居首。盖文殊具大智妙德为法身体。为诸佛师为世间眼。开佛知见莫先于此。余各表此经之一德也。观音助智行悲。大势具大德用。精进念不退转。不息亿劫勤修。宝掌掌握法宝。药王应机发药。勇施一切能舍。宝月觉体明净。月光能除痴闇。满月兼上二德。大力负荷大法。无量力对境不动。越三界不现身意。䟦陀罗善护正见。弥勒以慈续佛。宝积能聚能利。导师导邪入正。此八万之上首一经之表法也。盖由大智开佛知见。而助智以悲历备众德。乃至导邪入正。则一乘之体具万行之用全矣。不列普贤者。自观音已下皆普贤之行。但初且以智立体开佛知见。终至以行成德。乃见普贤各专表也。

△三人天众二。一天龙八部六。

初诸天众。

尔时释提桓因(至)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释提桓因即帝释也。明月月天子。普香星天子。宝光日天子也。欲界六天曰四天王天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帝释即忉利天主。化乐天主号自在。他化天主号大自在。不言夜摩兜率者。举上下以该中也。色界四禅十八天。初禅三梵天。其王为娑婆界主号尸弃大梵。二禅三光天王号光明大梵。不举余天者。言等以该之。

△二诸龙众。

有八龙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难陀此云喜。䟦云贤。以时雨喜物有贤德故。二龙乃目连所降者。娑伽罗云海。和修吉云多头。德叉迦云现毒。阿耨达池名。摩那斯云大身。优钵罗云青莲池。若干即不定数。谓不胜数也。

△三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紧那此云疑神。似人而有角可疑。亦云歌神。随佛说法皆能歌之。故皆名法也。法紧歌四谛。妙紧歌十二缘。大紧歌六度。持紧歌一乘。

△四乾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乾闼婆此云嗅香。能寻香奏乐也。乐谓歌舞等伎。乐音谓鼓节弦管。美即伎中胜者。美音音中胜者。

△五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修罗此云非天。多瞋无天行故。婆稚云有缚。好斗战故。佉罗云广肩。涌海水者。毗摩质多云海水波音。击海波者。罗睺云障蔽。能障日月。

△六迦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此云金翅鸟。常啖龙。大威慑龙。大身胜群。大满龙常满意。如意颔有此珠。八部皆神众能变形预会。不列夜叉摩睺罗。略之也。

△二人王等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至)退坐一面。

摩竭陀国频婆罗王夫人。号韦提希。其子号阿阇世。不举人民者。王出而民从可知。各礼佛足退坐一面。言虽多不逼肃然有序。

△三大觉圆发六。谓之六瑞。

一说法瑞。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二入定瑞。

佛说此经已(至)身心不动。

无量义经云。无量义者从一实相生无量法。众集先说无量义经。经毕复入无量义定者。所以发妙法端绪也。示于一事一理一动一寂之间。莫不具无量义。然后可入妙法。

△三雨华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至)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摩诃云大。曼陀罗云适意。曼殊沙云柔软。皆天妙华也。华表正因。以因必趣果故。散佛上而又及大众者。示此会当得正因也。

△四动地瑞。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六震者。动起涌震吼击六种也。东涌西没动遍等遍之说皆不离此。所以六震者。表依六识翻破无明。楞严说。山河大地皆无明感结本唯一真。故云普佛世界。

△五众喜瑞。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喜睹前瑞翘伫嘉应。

△六放光瑞三。

一光相周亘。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靡不周遍。

一光周亘全彰妙体也。白毫即本觉妙明。东方为不动智境。万八千界依根尘识十八界言也。众生迷此本明本智成十八界。自为限碍难造妙体故。将说法华先现此瑞。使行人直下自发本明照了本智。则根尘识界通为智境。无复限碍廓达圆融。故言万八千界。

△二圆现法界事相。

下至阿鼻地狱(至)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阿鼻此云无间。即地狱最下。阿迦腻吒云质碍究竟。即色界极顶。不言无色者。无色非可见故。上极诸天下穷地狱。于此世界尽见彼土。所谓圆现。

△三圆现生佛始终。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始自比丘四众修行得道。次见菩萨诸佛行相。终至涅槃起塔。是现众生诸佛之始终也。一光东照周亘圆现。如此详悉者。直依智境示诸法实相也。世间万法自识境观之。悉皆幻惑莫得其实。自智境观之。如是性相因缘。如是果报本末。咸一妙明无非实相。若诸众生本明洞发本智现前。则廓照圆现与佛不殊。妙体实相昭昭心目矣。故文殊曰。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自后经文全显斯旨。故先发绪如此。

△四大士助发二。初弥勒示问二。

初示疑发问。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至)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弥勒为补处之主。欲作当来之利。故于此示疑以问。文殊为世间之眼。欲发群盲之智。故于后援古以证。是谓助发。

△二以偈重宣二。初申疑问二。

初总问六瑞所以。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至)得未曾有。

此问放光雨华动地众喜四瑞也。不问说法入定二瑞者。为所常见故。

△二详问光中所见二。

一问圆现法界事相。

眉间放光(至)于此悉见。

颂上极诸天下穷地狱等相也。

又睹诸佛(至)为说净道。

颂见闻诸佛所说经法也。圣主师子言说法无畏。演说经典微妙第一至令人乐闻。即以一乘教诸菩萨也。讲说正法种种因缘至为说净道。即以三乘开悟众生也。若人遭苦至尽诸苦际。即小乘四谛法。四句如次配见苦断集修道证灭也。若人有福至为说缘觉。即中乘十二缘法也。声闻三生种福为厌苦。支佛百劫种福为求道。故有福供佛志求胜法可授中乘。若有佛子至为说净道。即大乘六度法也。六度以种种行为用。以无上慧为体。行得慧济即无染着。故名净道。于二乘言人。于大乘言佛子者。止宿草庵自同使人。成就大志乃命为子。

文殊师利(至)今当略说。

结前开后也。

△二问圆现生佛始终。

我见彼土(至)而击法鼓。

此颂修行之始。后颂涅槃之终。此即种种因缘信解相貌。而大要不出六度。从或有行施至求佛智慧檀度也。我见诸王至而被法服戒度也。比丘处闲诵经忍度也。菩萨勇猛为道进度也。离欲修禅至赞诸法王禅度也。智深志固至而击法鼓智度也。戒有三聚。谓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诸王问道摄善法也。舍臣妾摄众生也。被法服摄律仪也。忍有三种。谓生忍苦忍第一义忍。比丘处闲诵经。即闲林静谷恶人恶兽为生忍。砺比丘节为苦忍。乐诵经典即第一义忍也。离欲有三。谓五尘欲二乘欲法爱欲皆离也。得五神通者非凡夫五通。以初学对佛分有漏无漏耳。

又见菩萨(至)求无上道。

此广颂菩萨行道因缘相貌也。天龙恭敬不以为喜。菩萨自重也。处林放光济地狱苦。菩萨大悲也。痴眷属谓唯恣情欲不能迁善者。自未尝睡眠至欢喜无厌。乃六度。众行不复次第。但随所见。或有说寂灭法等者。或以教说求道也。观诸法性等者。或以觉观求道也。心无所著等者。离教观忘心迹以求道也。虽种种因缘相貌不同。无非实相妙行。故于光中详现。

文殊师利(至)其华开敷。

此颂涅槃之终也。直曰纵横曰广。四十里为一由旬。天树王者。忉利天员生树。宝华开时天界自然严饰妙好。乃佛灭后供养舍利果报也。故诸佛子为供舍利严好如之。

△二请答疑。

佛放一光(至)为说何等。

仁指文殊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一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