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二中根领悟二。

初分叙科义。

信解者。因闻喻说。以信得入悟解法要也。前法说一周。身子于喻品之初领悟。佛于喻品述成与记。喻说一周。四大弟子于此品领悟。佛于药草品述成。授记品与记。然大迦叶为上首弟子。而领悟后于身子者。此经融会二智。身子当机故先领悟也。诸大弟子皆内秘外现。根非中下悟无先后。为助扬法化故。次第敷陈也。

△二依文释义五。

一闻法喜踊。

尔时慧命须菩提(至)发希有心欢喜踊跃。

须菩提年德高众。故称长老。或曰具寿。或曰慧命。戒经云。是人佛法中能得智慧命是也。合先列大迦叶。而先须菩提者。亦当机故也。须菩提解空第一。而声闻但念偏空。于菩萨法心不喜乐。今乃舍空法证实道。故以解空人表叙。至下说偈即当迦叶。及授记亦先迦叶。乃正序也。

△二叙信解情二。

一叙昔失。

即从座起(至)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偏右肉袒示降志尊法。右膝虔跪示屈节致钦也。袒跪不唯西竺之礼。此方春秋郑伯肉袒降楚。示为臣仆。及祷则跪罏祭则跪奠。皆致钦也。白佛已下叙其早耽小乘晚闻大道之意。此总标。下自释。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至)心不喜乐。

说法既久指四十年说小教时也。以疲懈故但念小乘空法。不复求进也。空无相无作。即小乘三解脱门也。智者谓依四谛以观诸法无我我所。名空。以空故万法一异等相实不可得。名无相。知一切法无相不可得。即于三界无所愿求。不复造作三有生死之业。名无作。亦名无愿。由是离诸苦缚而得解脱。然此特小法不足念也。菩萨法即大乘法也。游戏神通等即大乘行也。彼唯乐小沈空趣寂。故于大法大行心不喜乐。

所以者何(至)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释上之失为小滞故。

△二庆今得。

我等今于佛前(至)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三说喻自庆二。一喻昔失四。

一喻迷沦。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至)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幼稚譬颛蒙无知。舍父譬弃背本觉。他国譬沦滞五道。故曰至五十岁。或十二十譬次第而沦也。年长穷困四方求食。譬困五道历四生以自活命。渐向本国譬因遇佛教遂能反省。然方向之未能至也。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至)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其父譬觉皇也。先求不得譬昔曾教化后还退堕也。中止一城譬华严法菩提场。其家大富财宝诸珍。譬道场所得法具无量功德也。仓盈法喜之食。库溢诸法之财。僮仆所以自奉。臣佐所以治民。譬自利利他事也。象马牛羊以譬五乘。教授滋息广被大千。故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由是群生咸求法利。故曰商贾众多。总譬出与利泽也。商以迁有资无。贾以覆藏待价。商估犹商人也。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穷子譬困于五道乏功德财。聚落荒浅譬小乘权教。国邑盛丽譬中乘渐教。其父所止譬大乘正教。意谓在昔迷沦。因教渐引遂入正道也。

父每念子(至)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父每念子等者。譬佛念二乘之子久沦五道。性习昏浅未堪说大也。思惟悔恨者。悔昔之教未深。恨今之机退大也。自念老朽等者。忧其无以续佛慧命也。

△二喻乐小。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

为人之用曰佣。任力取利曰赁。城譬乍入。舍譬深入。谓资藉权乘积渐深造也。然佣赁而作。徒取小利功非己有。譬资藉权教终无实证也。到舍而住立门侧。譬虽值佛道不能正入。犹依遍空而止。为乐小故。

△三喻怯顿。

遥见其父(至)作是念已走而去。

譬二乘初闻佛果万德种智之事。而迷小怖大也。遥见其父譬未能亲证。踞师子床者。表无畏之德也。宝几承足者。尊万行之本也。万行本真而能涉俗故。刹利居士皆悉围绕。二乘不能涉俗矣。因万行以成万德故。以真珠璎珞庄严其身。二乘无此庄严矣。吏所以治。民所以役。僮任轻。仆任重。譬一乘法中所治所役轻重纤悉之法无不备者。所谓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但以不染不偏为尚。故执白拂侍左右。盖拂能去尘。白言不染。左右表拂去空假之尘而归中道也。宝帐譬慈悲广被故言覆。华幡譬众善下化故言垂。水譬智。华譬因。香水洒地者。以妙智净众生心地也。散众名华者。以妙因严众生心地也。罗列宝物所以示其玩好。出内取与所以随其欲乐。譬成就大根而诱进小乘也。上皆万德种智之事。自穷子见父已下。即迷小怖大之事。王谓国王。王等谓王之族。譬法报二身也。贫居里巷譬二乘小道。肆力有地譬进修有方。非得物处譬大法难证。衣食易得譬小果易求。或见逼迫譬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内音纳。或出或纳也。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至)即遣傍人急追将还。

见子便识譬昔缘已熟。财物有付譬法有所授。我虽年朽犹故贪惜。譬旷劫所修不妄与也。遣人急追譬令菩萨为说顿法。即华严五位法门皆菩萨所说。

尔时使者疾走往捉(至)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父命追子实欲亲之。而子惊闷绝乃自弃也。譬二乘初闻华严怯其顿说。盖顿教以烦恼即菩提。而二乘以烦恼为冤贼。故称怨也。顿以生死即涅槃。而二乘以生死为苦缚故大唤。不犯而被捉譬不求而强化。急执而强牵譬不从而强率也。菩萨示生三界。而二乘以三界为牢狱。故云无罪被囚。菩萨出入尘劳。而二乘恐丧定果。故云此必定死。由是如聋若哑。闷然不解。故曰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至)莫复与语。

见其惊急闷绝令姑息之。譬舍顿开权也。冷水能苏闷绝。譬权教能治烦恼。

所以者何(至)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譬知其志劣难堪大乘故权息之也。不云我子未即显实也。使者放之譬舍顿也。随意所趣譬开权也。从地而起即从迷而觉也。往至贫里以求衣食。即依二乘贫所乐法。为入道资粮也。

△四喻滞权。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至)具陈上事。

先叙设权也。密遣二人者。使秘菩萨行者示二乘法也。形色憔悴即所谓隐其自在之力。倍与汝直譬因乐小而示近果也。雇汝除粪即所谓以贫所乐法度之。除粪譬断烦恼。烦恼惑业粪秽心地。二乘作诸观以除之。菩萨烦恼涅槃不相留碍。而云亦共汝作者。以同事摄也。具陈上事。譬顺佛扬化。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至)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先取其价譬乐小慕果然后修因。所以四谛法中先果后因也。其父愍怪。怪其乐小弃大也。又以他日于窗牖中等。譬又多设方便循其小见。潜施密化使令慕大也。瘦悴尘坌譬二乘伏断烦恼不得其要。翻为烦恼所扰也。左逆右顺。右手执器。譬顺方便道而诱之。

后复告言(至)勿复忧虑。

方便叱省而亲厚之。使安而无怯也。当加汝价譬自预流而进四果。盆器譬助道等法。米面譬资粮等法。盐醋所以和味。使于诸法均调适中也。老弊使人譬二乘己陈之法。如所谓己陈刍狗也。

所以者何(至)名之为儿。

贬己衰老褒子心力。譬斥大褒小权进其功。言自今如子等者。益亲厚而进之也。儿怜爱之称。更与作字。譬改预流而进后果。上皆譬设权。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至)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正譬滞权也。谓虽欣佛化而志尚卑劣。故且令于二乘法中断除十使烦恼之粪也。

过是已后(至)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穷子过二十年久渐亲父。而犹住门侧。譬依二乘教断结之后。闻方等教扬大而不谤斥小而不疑。是谓心相体信也。进可语大退不滞小。是谓入出无难也。犹在本处。譬未能顿入。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至)当体此意。

譬为说般若渐引入实也。长者有疾譬方等之后。名相未遣。人多法执之病。佛亦病之将死而语宝藏。譬化缘将毕故说般若为法华先导。如方语之宝藏未即付也。般若教中六度万行具备。故譬仓库盈溢。然未为圆教故。其中宝物又有多少。或取以自利或与以利他。圣人之用心如是宜当体法。此令转教菩萨之譬也。大般若告须菩提云。汝当为菩萨说般若。下文云。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演。即转教事。

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和同父子之情。使无疑间而欣领宝藏也。我汝不异等。譬般若之理一切皆如无二无别。是入圆顿之门。故宜加用心。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至)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既领宝藏而略不希取。譬受敕以大乘转教而自于此无有志愿也。下劣之心亦未能舍。譬但念空无相无作而已。上总喻昔失。

△二喻今得。

复经少时(至)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子志既大。父乃聚族始定父子。全付家业也。复经少时等譬般若之后大机已熟。可一变而至道也。自鄙先心譬舍小趣大。临欲终时命子会族。如化城云。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便集菩萨声闻为说是经。则声闻为子菩萨为族也。聚族宣言。此是我子。即于天人众中说。我昔曾化故生我法中之譬也。于某城中舍吾等者。自昔之后汝今悉忘之譬也。盖彼时根性未定。后还退堕流浪五道。故曰竛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等者。指本名字以证父子之的也。其本字某。即化城云尔时所化之众汝等比丘声闻弟子是也。我名某甲即第十六我释迦是也。本城推觅此间遇会。譬昔依本性阐化。至此顿门乃适然契会也。此实我子等结上的证。全付家业譬授记作佛绍法主位也。我有财物皆是子有者。此一大事人人本具。不从外得也。先所出纳是子所知者。即平常运用见闻之法。非今别有也。自我求之本始之觉。真父子德性之用。真宝藏生而固有。谁独且无。柰何自失于背驰。自迷于外物。故佛慈忧虑急使追复。倘能心相体信。斯可遇会得之曾无难者。彼且惊愕而失。己称怨以疑佛。设非真慈多方善诱。终则竛竮穷困于四生五道。可为长叹矣。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至)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结喻今得也。

△四通合前喻二。一合昔失三。

一合譬本。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至)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须菩提真佛子。为合譬故言似。

△二合迷沦乐小。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至)迷惑无知乐着小法。

三苦者。一苦苦。若根若境乖违逼迫。生老病死诸现苦相。二坏苦。因乐变异生诸忧恼。所谓乐未毕哀又继之。即爱别离求不得之类。三行苦。即念念迁谢之相。五趣蕴苦皆行苦摄。

△三合怯顿滞权。

今日世尊(至)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叙滞权也。云今日者。对多生言。谓多生乐小而今犹濡滞也。于一切法妄起惑染。颠倒分别种种戏论粪污心地。名戏论粪。一日之价譬少果之利所获不多。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至)于此大乘无有志求。

说如来智慧。即般若教。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至)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此以般若转教菩萨。而自不希求也。

△二合今得。

今我等方知(至)佛则为我说大乘法。

今得法华。始知般若之时己欲全付。但以乐小自迷。若我乐大则全付久矣。

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至)然佛实以大乘教化。

观今说一视昔弹偏。足知佛心本以大化。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至)皆已得之。

结庆今得也。佛子所应得者。一乘修证之法也。

△五重颂前义五。

初颂闻法喜踊。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二颂叙信解情。

佛说声闻。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三颂说喻二。一喻昔失四。

一颂迷沦。

譬如童子(至)四方推求。

譬困五道历四生。

求之既疲(至)当如之何。

颂救迷事也。一城譬觉场。舍宅譬慈悲。五欲譬法乐。家富众宝等譬道场所得法具无量功德。益忧念子等譬化缘将毕法藏未传。忧其无续佛慧命也。

△二颂乐小。

尔时穷子(至)遂至父舍。

从邑至国譬缘循诸教渐入正道也。法力未强故或得不得。法喜未充故饥饿羸瘦。体生疮癣者。未能善入佛慧而反伤本自无疮之身也。佣赁展转遂至父舍。譬资藉权教积渐深入。

△三颂怯顿。

尔时长者(至)注记券疏。

于门内施设诸事。欲引令入也。券以出纳财物。疏以疏明事件注而记之。譬为大根度量功德。疏明行位而与授记。诱进小乘也。

穷子见父(至)何故至此。

怖法报事。非己智分。

覆自念言(至)欲往佣作。

惧长远道。思取小果。

长者是时(至)使我至此。

譬怯华严顿说也。怖烦恼冤故惊。畏生死缚故唤。闷然不解故云躄地。恐丧道果故疑见杀。

△四颂滞权。

长者知子(至)倍与汝价。

譬舍顿开权也。眇少一目譬二乘偏见也。矬短丑陋皆隐胜现劣事。

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譬乐小滞权也。房譬六入。舍譬五阴。

长者于牖(至)语令勤作。

循其小见。隐胜现劣多方诱进。

既益汝价(至)若如我子。

益亲厚而诱之也。既益汝价譬增进四果。涂足油佣人用之使足不龟。譬护戒定助道之法。荐席譬小乘诸定姑息之法。若一乘大定之法。则譬缯纩絪褥非荐席比矣。

长者有智(至)我无此物。

心虽渐大犹滞权也。渐令入出喻入大出小。经二十年喻历二乘法。示其金银喻说般若也。父于门内施宝帐而引之。子处门外止草庵而不入。喻大小乘人相戾如此。是以性相相忌禅律相非。古今不息。何当一定父子全保家业而两忘同异者耶。上总颂昔失。

△二颂喻今得。

父知子心(至)得未曾有。

历颂昔失以庆今得。

△四颂通合二。一颂合昔失二。

初颂合乐小。

佛亦如是(至)声闻弟子。

佛亦如是者。如长者知子愚劣未认为子也。而说我等等者。且进以小果使成就也。

△二颂合滞权。

佛敕我等(至)亦复如是。

佛敕我等至说无上道。颂为说般若令转教也。诸佛子等至当得作佛。谓转教之众各获大利也。一切诸佛至说斯真要。慨虽闻般若自不希求。如彼穷子云云。皆为滞权故迷实也。此后翻牒前文。广叙滞权之意也。

我等内灭(至)不生喜乐。

此牒品初自谓已得涅槃不复求进菩提于菩萨法心不喜乐等文。谓滞权之故。独以内灭烦恼取小果为足。而以净佛土化众生之事为外。所以者何等。牒但念空无相无作之文。以释都无欣乐之意。

我等长夜(至)谓是究竟。

此牒闻般若无有志求。

我等长夜(至)报佛之恩。

此牒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自以为足之意。凡以迷滞冥然莫晓。故屡称长夜。以出三界证小果。为已得道为已报佛。皆迷滞也。

我等虽为(至)乃教大智。

此牒转教菩萨自无志愿而佛亦纵舍之意。明佛之纵舍。盖欲调伏俟其回心。乃教大智。如富长者云云。乃双牒法喻总结滞权也。所以重重翻牒者。二乘旷劫为乐小之心误甚。今既造大乃知深悔。故历陈昔失而反覆言之。以摅所怀。如人愤剧必厉声疾诟而后快。然则文似繁重。实有深意也。

△二颂合今得。

我等今日(至)应受供养。

庆今始得真实道果。知昔所得皆非真也。所谓得道得果者。于无漏法得清净眼是也。无漏法者诸法实相上妙法也。清净眼者诸佛知见正法眼也。昔持净戒虽得果报。非真道果特冥行尔。故曰长夜持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昔修梵行虽得小果非真无漏。特权息尔。故曰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夫然后乃可振扬道声为真声闻。乃可普受应供为真罗汉。斯皆调伏诱进之大恩也。故下颂大恩而念报。

△五念报佛恩三。

初念报不能。

世尊大恩(至)亦不能报。

以希有事方便怜教。是谓大恩。前修空法证小果。自谓已得报佛之恩。既不足报。此又欲穷手足肩顶之内财。极美膳衣宝之外财。思以长劫供养亦不能报。何以故。内外诸财皆有为法。不与大恩相应故。

△二感慈悲恩。

诸佛希有(至)随宜而说。

诸佛希有至诸法之王。赞盛德之至也。能为下劣至随宜而说。感慈悲之深也。以盛德之至而曲为劣辈忍斯本事。以狥取相凡夫随宜而说。所谓隐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是希有重德慈悲大恩。诚不可报也。

△三感方便恩。

诸佛于法(至)随宜说三。

诸佛于法得最自在。赞方便之德也。知诸众生至而为说法。赞方便之力也。随诸众生至随宜说三。感方便之恩也。世尊大恩凡本于慈悲方便二行故。上陈诸事既不能报。终则深感之而已。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二之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