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十月在嘉定佛学社讲──

一、昔今教化之异宜  佛法之教有大小,行有顿渐,为逗众生之机宜而说;契机方能流行,契理方不乖旨,所以应机随宜而说,方足以显佛法之圆妙。佛法之诸法实相,虽周遍常住,而契机之说,确有时代性的:如日本、中国等之佛教情形各有不同,为当处之机缘不同,其施设之教法亦非一致。在中国以前之社会,凡可管公众之事者唯少数人,如帝王、官吏、绅士等,其多数人则但应顾一家一生之生活,余事皆不宜过问。在此情形之下,故大乘佛法但能及于少数人,而其他独顾身家之多数人不能承受大乘,故当时之所行者多属小乘。现在之时代确与前不同,处此时代潮流之中,无论农、学、工、商等,皆有参与政治之机会;在各个人既皆作社会行动,则佛教亦应有适合潮流之设施,方足以延其余绪。大乘佛法是有社会性的,以之养成兼善天下之道德行为,实为现今社会所必需之佛法。复次、在以前中国之知识界,皆读孔、孟之书,而无知识的愚夫愚妇等,则崇信神道;佛教于此,亦分两种施设:在知识界方面,施与简捷超妙的禅宗;其不读书之多数人,则施与神道设教之教化。然非佛教之本质如此,实因当时之潮流不同,为应民群之心理,故其施设如此。而现今之情形,适得其反,人人皆有担当国事之思想,至国家所提倡之教育,乃国民教育,使一般民众皆得有国民常识,若于此时再施与禅宗顿超法及神道迷信,绝不相宜。故应施与适合国民心理之大乘渐教,使有国民常识之人,易于信解。

二、大乘渐教纲要  发菩提心,即起三宝之正信;修菩萨事,即修六度之大行。大乘中之渐教,包括全部佛教,是有次序有条理的,在使人能显易了解渐能达到圆满之最高行位。其第一步、应做到如何成为世界上最良善之人为入手。然欲明了大乘佛法,须先明佛教原理,其原理为先从大乘三宝发起正信,是为发菩提心。若能发起此心,以之修养人格,根本已固,便可据此修行以作种种之事,是为菩萨之六度行。

三、起三宝之正信  三宝须先认清:佛即无上正遍知者,佛以法为师,法是诸法之真相而非佛之所创为,一切众生、诸法、本来如此,一切事物无不如此,为佛所亲证得。诸法原理,如科学真理,虽由科学者所证明,能为社会上之实用,而其理亦本来如是;故诸法真相,不限于佛说。佛说法如指上土,其未说者如大地土。要人从实际上去探索,自心上去证明,将所证得之实际普及于人,使人人皆能达到。因佛有此本能,故应信佛;此种信心,为合理之信心而非盲从。然而佛之真身无相,应身不能常住于世,俗众复不能传持佛之法律,须有从佛出家、依佛所说住持佛法之僧宝,将佛法实效为人作证,使人因之起信修证,解脱一切苦恼缠缚;更能流布佛法于无尽,故应信僧。信心既立,依此心而作利国利人之事,则名行菩萨道也。

四、修六度大行与中国之圣贤  大乘之行为六度万行,如华严等经所说,不知者以为虚渺,今以六度之行、引中国古学而证明之。一、布施度:伊尹曰:何事非君?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云云。此文在六度中为布施之行。布施者,牺牲个人之利益以谋群众之利益。施有三种:曰财施、法施、无畏施。以财物济人者曰财施,以道德惠人者为法施,以军政卫人者曰无畏施。欲行施度,当以此文为标准 。 余如吕望、管仲等,皆有此行。二、持戒度:如伯夷目不视恶色,如坐涂炭等;余如叔齐、管宁,皆有此行。三、忍辱度:凡作大事者须忍辱负重,能忍者即能和平。如柳下惠不羞污君,尔焉能浼我哉!余如王叔度等皆有忍辱之本能,宜可师之。四、精进度:凡为不道德事所熏染,须精勇求改以期转移;凡有利益群众之事,须精勤进步百折不回,始终如一。如庄子论墨子中曰:昔者禹之湮洪水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又孟子中: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又孟子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若禹、稷及墨翟等之为人,见能利于民众之事,其精进勇猛之精神如此!励精图治,实为难能可贵!凡服务社会而能捍劳忍苦者,此为大乘忍度之行。五、禅定度:古来圣贤多事修养,而修养方法复各不同;如庄子论卜梁倚,三日而后能外天下,而后能入不生不死;又如颜回之心斋;仲尼曰:若一志,而况散焉者乎?此一段文,乃孔子为颜子而说,其精要处即为禅定之修养。孔、颜依之修养,故有救人世之功能;孔、颜之所以得成为圣贤者,其本在乎此 。 六、般若度:般若即智慧,智慧有权实二种:实智、即证诸法真相之智 , 此与禅定相应,权智、为权巧方便之智,有无所不可、无所不能义。如孟子之赞孔子,孔子去齐接淅而行一段,细味此文,见得于行事上无定准皆为权智之表现。上来所举六种要义,略证明佛法中六度之行,为初发心者取之以为表率而庄严人格,于人乘而通大乘,庶乎其可也!

五、中国圣贤六度行、仅十信菩萨位之行  菩萨之行,必齐修六度,而且一一相通。中国之古圣先贤,虽各得一行,然亦互相摄。据此、可知六度非虚渺无凭,实于人生有切实功效。人能不违此教,即由人乘而可度于大乘。或谓:既中国古圣先贤皆有此行,殊不必再用佛法!其实不然,若无三宝正信,仅以古圣贤之六度法去行,但能达人天善果;必须先发菩提心,乃可成为大乘教中最初步之十信菩萨行。故仍须提倡大乘佛法,由起三宝正信以明大乘教理,依大乘六度实行济世利人之菩萨正行,虽未能达十信之位,而此菩提心可保永无退堕。据此,故应提倡大乘中之渐教,实为现今社会所需要。从另一方面讲,以今潮流推荡,政治溷浊之时,民众常抱不安!更有一种现象,已与旧日大异者,即一般人已不读孔、孟之书,亦渐少从事于神道设教之信仰矣!由此古今中外各种思想杂乱而起,时时冲突。今欲将各种思想调和起来,以与科学相倚而成立一新信仰,必须用大乘渐教方可 。 但其中深理,颇非一时所能讲了,今惟略说其梗概。

六、大乘渐教具足五乘、包括中国圣贤所行而超出其上  大乘渐教包括五乘之教义,使从人天渐能跻登佛果。不特有调和新旧思想之可能,且能融贯东西文化。其他宗教、多与科学相冲突,而佛学不特不冲突,反能藉为证明。若从历史上讲来,前来二千余年之佛学,在在皆能贯通中国文化,故佛教在今日之社会,应尽调和之责任,所以有提倡大乘佛法之需要。但在代表佛教的现有佛徒,尚无此种力量!所属望者,在青年僧徒,从此努力探讨,并将僧制改善,俾能普及大乘佛法之利益于全世界。(克全记)(见西来讲演集)

(附注)西来讲演集原题“在嘉定佛学社演说”,演说集作“改善人心之佛学”,今改题。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