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勝友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一]初釋波羅底木叉經序

  敬禮調伏除煩惱 滅衆生惑爲正因 如日廣耀朗無邊 咸能破盡諸冥闇.

  [二]佛說廣釋.幷諸事. 尼陀那.及目得迦. 增一乃至十六文. 鄔波離尊之所問.

  摩納毗迦申要釋. 毗尼得迦.幷本母. 我今隨次攝廣文 令樂略者速開悟。

  [三]别解脫經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行者更難遇。

  此中初頌意明教行難得。言别解脫者由依别解脫經如說修行於下下等九品諸

  惑漸次斷除永不退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名别解脫.又見修煩惱其類各多於別

  别品而能捨離名别解脫由惑漂沒三界有情爲此先應勤求解脫.經謂佛語簡外

  道教.聞者於他所說謂文及義以其耳識幷後決斷心而了知故.言難得者諸佛出

  注:

  [一]藏本卷一.

  [二]藏本次下二頌合爲一頌.

  [三]藏本但有釋文.不牒戒經.以下各段均同.

  ********************

  世時乃一逢又善趣等極難得故。言無量俱胝劫者謂是大劫雖經多數戒法難逢.

  設過於此亦難值遇.此顯難遭之極。言讀誦者若文若義以慧領受.言受持者謂於

  彼二數數憶持長時不忘由念誦等勤相應故。言如說行者於所作業以身語心順

  大師言無違犯故.更難遇者聞讀受持斯猶易得如說行者極爲難遇.勇勵精勤方

  全戒行非下劣心之所能得故說更言彰極難也。此中明教及行是難遭遇.聞誦持

  者謂是其教.遵奉修習卽是其行。

  諸佛出現於世樂 演說微妙正法樂 僧伽一心同見樂 和合俱修勇進樂。

  此頌意明三寶興世所有事業皆是樂因故。言諸佛出現於世樂者謂入胎時現生

  時名佛出世.依[一]將成理作如是說雖曰菩薩受佛陀稱.或成正覺時名佛出世.由於

  爾時成一切智得佛陀號.是妙解脫喜樂因故說名爲樂.猶如世人名火爲樂。言演

  說微妙正法樂者謂契經等十二分教。言僧伽者謂八大人等.言一心同見者謂於

  戒見威儀正命衆同遵故.又明一心同事難可壞故。言和合俱修者卽是齊心俱淨

  注:

  [一]原刻此二字作何道.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尸羅故.言勇進者於三學處勤修行故.或勇心策勵令諸煩惱究竟盡故.又心勇決

  於所修事進無退故.並是樂因。

  若見聖人則爲樂 幷與共住亦爲樂 若不見諸愚癡人 是則名爲常受樂。

  此頌意明親近善人遠離惡友亦是樂因故.上半下半如次應識。言聖人者於罪惡

  事遠而捨去.卽此聖人有勝善德.見及同住並能生樂。若不修善品多爲惡行迷於

  正理故曰愚癡.不應親近速當捨離。

  見具尸羅者爲樂 若見多聞亦名樂 見阿羅漢是真樂 由於後有不生故。

  此頌意明善友差別。然諸聖人有其二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世俗復二一住定分

  二住慧分。言具尸羅者謂住定分.雖是俗寶亦能遠惡.此明因戒能發定故。言多聞

  者謂住慧分.由定發慧故。下半明於定慧二法平等運[一]心住究竟處卽是勝義真善

  知識.言阿羅漢者於流轉中證不生法.謂從煩惱衆苦繫縛永得脫故。

  於河津處妙階樂 以法降怨戰勝樂 證得正慧果生時 能除我慢盡爲樂。

  注:

  [一]原刻作行.今依麗刻改.

  ********************

  此頌上半明致樂之因.下半明慧生斷惑。言河津者謂解脫河離二邊過故由八正

  道方能獲得名爲妙階.喻若河津有好階道是行旅樂因故。言以法降怨戰勝樂者

  此明以正行之法爲捍敵具.降伏煩惱令不更生故名戰勝。次下半頌明以智劍斬

  我慢幢破魔羅軍彰勝樂故。

  若有能爲決定意 善伏根欲具多聞 從少至老處林中 寂靜閑居蘭若樂。

  此頌述前修正行人杜多功德圓滿相應是樂因故。言決定意者謂初發淨心爲知

  足行決斷策勤不希名利.檢攝身心防護外境解脫勝果因此成故。言善伏根欲者

  此顯助伴清淨能與戒俱故.言具多聞者此明獲勝上果必藉多聞.智能簡擇煩惱

  方斷非愚癡人堪住蘭若.是故苾芻先學多聞設非多聞但明戒相亦得住於蘭若

  之處。言從少至老等者明決定心始終無退故。言寂靜閑居蘭若樂者謂離諠雜方

  能趣理令心樂住。

  [一]上之六頌是諸羅漢結集所置自下序文總開十義.初明佛所教二訶不總集三不

  注:

  [一]藏本缺此段文.

  ********************

  集隨聽四供養法式五正明誡勑六誡勑利益七無誡過生八正作白事九勸至心

  聽十淨其徒衆。

  諸大德春時爾許過餘有爾許在老死旣侵命根漸減大師教法不久當滅.諸大德應

  勤光顯莫爲放逸由不放逸必當證得[一]如知應正等覺何況所餘覺品善法.大德僧伽

  先作何事.佛聲聞衆少求少[二]事不來諸苾芻說欲及清[三]淨。

  初明佛所教者卽是諸大德春時爾許過等。過者是已往義.言春時者謂三時內隨

  在何時說波羅底木叉而稱其事此中且據春時也.言三時者謂春夏冬.言爾許者

  指其限量謂隨說戒日取數而言.餘有爾許在者可凖當時餘日而說。言老死旣侵

  者意明老死常在現前.老及於死名爲老死.然十二有支但言此一者爲於憂悲等

  此用最強故.欲顯修淨行者失圓滿事此是初因。然修行者圓滿之因略有二種一

  謂所依二謂行本.言所依失者由老死逼故無所堪能命根斷壞如其次第.言行本

  失者謂大師教法不久當滅由佛法滅退失行故.大悲世尊以無倒義化諸有情故

  注:

  [一]戒經此二字作如來.

  [二]戒經次有句云未受近圓者出.

  [三]戒經次有句云誰遣苾芻尼請教授.

  ********************

  曰大師.法謂十二分教世尊以此導利有情隨有緣者悉皆受化.由此二事失圓滿

  行故。言莫放逸者勸不放逸勤心勇決光顯聖教故.所以但言不放逸者顯不放逸

  諸善品中爲最勝故.言應勤者勸不放逸能與出世聖道加行爲依止故.謂於奢摩

  他毗鉢舍那雙修等運獲聖道故。由不放逸必當證得等者此顯世尊令出家衆求

  解脫者證道果故制衆學處.[一]言如知者如所了事稱實知故.應者於諸有情應受供

  養故.言正等覺者謂是無倒徧了知故.言何況所餘覺品善法者此亦配前由不放

  逸.能趣菩提所有善法皆悉名爲覺品善法。次明訶不總集。言大德僧伽先作何事

  者此明先無別事應來同集.故下文云佛聲聞衆少求少事旣無餘事何故不來。又

  釋云褒灑陀時灑掃清淨嚴設燈華等是前作業.故須問云大德僧伽先所作事並

  已作未。言少求少事者少求謂少欲少事謂知足.又少求謂意業少事謂身語.言聲

  聞者隨他聞也.隨他音聲而聽聞故.以斯成衆故言聲聞衆.衆者同心共集不可壞

  故。次明不集隨聽。言不來等者於長淨時不同集會名爲不來.言大德者是相敬言.

  注:

  [一]藏本此段釋云.如來者如所趣而來故.與戒經文合.

  ********************

  如世尊說於諸苾芻若少若老不應喚名及氏姓等應言具夀或言大德若佛世尊

  應喚德號.不爾者得越法罪。言說欲及清淨者苾芻身有病患及修勝善品不能赴

  集應與欲淨.或身表業而與欲淨.應如是與.偏露右肩脫革屣隨其所應爲敬事已

  蹲居合掌作如是說.具夀存悉今僧伽十四日爲褒灑陀我苾芻某甲亦十四日爲

  褒灑陀.我某甲自陳徧淨無諸障法爲病患因緣故彼如法僧事我今與欲清淨.此

  所陳事當爲我說.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若苾芻病重不能與欲者若堪扶去應扶入

  衆.若不堪者衆應就病人爲褒灑陀.若不爾者作法不成得越法罪。[一]若非褒灑陀作

  餘羯磨者但直與欲不說清淨。其持欲淨苾芻旣入衆中應對比座苾芻作如是言.

  具夀存念於某處房苾芻某甲身嬰疾苦.今僧伽十四日爲褒灑陀彼苾芻某甲亦

  十四日爲褒灑陀.彼苾芻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障法.爲病患因緣如法僧事與欲清

  淨.彼所陳事我今具說。若更有餘緣.隨當時事而稱說之。所以於别人邊說欲清淨

  不告大衆者.爲遮延時生疲勞等諸過失故。若苾芻懈惰及爲鄙法而與欲者得突

  注:

  [一]藏本無此句.別有文云清淨者如與欲當說.

  ********************

  色訖里多罪。若羯磨陀那或現有病.或恐病將生.或遇患新差.或贍病人.或復疲困.

  或遭飢渴寒熱.或可稟性多有闇睡修餘善品冀遣惛沉.或於靜房自誦戒本.或可

  於他聽受戒義.或守文句人繫心思義恐其廢忘.或復創始修得妙觀現前爲伏心

  故.或於覺分善品不令間雜若雜餘緣恐失正念.或時見諦得初果位.斯皆與欲無

  犯。若與欲者多同集者少.年老苾芻應廢餘善事當赴集處。持欲之人旣受欲已.若

  急走若跳坑若在欄楯危處若乘空若向界外若登雙蹋道若躡兩梯桄若睡眠入

  定身死歸俗或云我是求寂等並不成善持欲淨.應更取欲。若一人持多欲淨隨能

  憶說.若在地居空互皆不成。亦不應轉授欲淨.授學之人不持他欲應與他欲.由[一]

  苾芻故。在界內住人應與界內者欲.異此不成。[二]尼請教授有無隨說。

  因明界法。凡界有其二種.一小二大.可先結小界場.應在大界内一邊無妨難處安

  之。應先置標相.且如東方標相或以牆樹柵籬或聚土立石或釘橛或崖坎等.餘方

  亦然。旣置相已言白復周.敷座鳴揵稚作前方便.所有大衆盡皆同集.無與欲法。舊

  注:

  [一]藏本此句作非苾芻故.

  [二]藏本缺此句.

  ********************

  住苾芻唱其標相.先從東方次南西北.唱相旣訖次一苾芻先當作白方爲羯磨先

  結小界.不應在後方爲羯磨。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舊住苾芻某甲唱小界四方標

  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

  小界場.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舊住苾芻某甲唱小界四方標相.

  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若諸具夀聽於此相域

  內結作小界場者應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竟.僧伽已

  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此小界場文無定制西方在處皆有其量纔可丈餘

  平地甎團更無[一]階級中安制底門向一邊〉次結大界.此中大界量者極大横闊兩踰

  膳那半.若其無水向下亦然.有水隔者齊水是界.若界內有樹有山界隨樹山.上至

  水界與闊量同.若樂小者量事任意。結大界時同前標相.舊住苾芻應於四方觀標

  相已敷座席鳴揵稚衆應盡集同前告知.可對大衆次一苾芻作白二羯磨.大德僧

  伽聽.今於此處舊住苾芻某甲唱大界四方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若僧伽

  注:

  [一]原刻作[石*皆].今依麗刻改.

  ********************

  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

  蘭若至斯住處除村及村勢分.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舊住苾芻

  共稱大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僧伽應許於此相域內結作一

  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除村及村勢分.若諸具夀聽於此

  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除村及村勢分者

  應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竟.僧

  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僧伽已結爲大界竟.此中苾芻應集一處爲

  褒灑陀及隨意事幷作一切單白白二白四羯磨.若衆不集作法不成得越法罪。若

  欲於此界上結作不失衣界者還依大界相上而結.如是應作令一苾芻應爲白二.

  先作白已方爲羯磨。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已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

  法僧伽大界.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大界相域內結作苾芻不失

  衣界.白如是。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已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

  ********************

  大界.僧伽今於此大界相域內結作苾芻不失衣界.若諸具夀聽於此大界相域內

  結作苾芻不失衣界者應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於此大界相域內結作苾芻不

  失衣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僧伽已結不失衣界竟.唯將上

  下二衣界內行住無離衣咎。若小界大界有緣須解者.應以白四解之。於小界場中

  敷座席已次鳴揵椎.若衆不集下至四人.在小界中令一苾芻應先作白方爲羯磨。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小界場.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

  伽今共解此小界場.白如是。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小界場.僧

  伽今共解此小界場.若諸具夀聽解此小界場者應默然.若不許者說。是初羯磨.第

  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解小界場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或可

  先有大界無小界今欲結小界者.應先以白四羯磨解其大界.應如是解。大德僧伽

  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若僧伽時至聽者

  僧伽應許僧伽今解大界.白如是。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

  ********************

  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僧伽今解此大界.若諸具夀聽解此大界者應默然.若不

  許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解大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

  我今如是持。旣解界已先結小界後結大界幷不失衣.如上應作。若不解舊界更結

  新者.後結不成得惡作罪。若欲小界大界一羯磨人以一白二同時結者.幷以白四

  同時解者.於兩界上集二僧伽.應以座席壓二界上.其秉法者住此應作羯磨。又復

  應知結時小界在前.解時小界在後.若欲雙解雙結牒文作法凖事應知。凡結界時

  不應以界而入餘界及現停水處兼小界場幷尼住處.不應以界而越餘界。有五處

  不應越.謂苾芻界苾芻尼界小界場停水處及二界中間。亦非解此界而餘界亦解。

  若以一大樹亦得爲多界之相。其結界時旣知方相.所作羯磨已說多分.秉羯磨者

  忽然身死亦成結界。若現幻術及神通力作界標相不成結界。亦不應以水波日月

  等而作界相。若客苾芻至空住處不七八日待於舊人便結界者得惡作罪.應依前

  界不依後結。若諸河澗有橋梁者得通結界.異此便非.河澗之上橋梁壞者若欲修

  ********************

  治得經七夜.若至第八夜界法便失.若本無心重修理者橋梁旣破界亦隨失。有五

  事失大界.一切僧伽皆悉轉根.一切僧伽決捨而去.一切僧伽並皆歸俗.一切僧伽

  同時命過.一切僧伽作法而解。若阿蘭若及在村中非結界處齊何名界.阿蘭若齊

  一拘盧舍.村中齊牆柵處幷外勢分名之爲界.斯二界內苾芻同集在手相及處.諸

  有羯磨咸隨意秉如上所說.違教作者咸得越法罪。

  合十指恭敬  禮釋迦師子 別解脫調伏  我說仁善聽。

  此頌明供養法式。言合十指恭敬者謂合兩手表恭敬相.凡於大師作供養者有其

  二種一謂致禮二申讚歎.合掌恭敬是致禮儀.釋迦師子是讚歎德。言釋迦者明在

  俗時族姓高勝非下流故.言師子者顯出家後無所畏憚諸外道類皆恐怖故。言別

  解脫等者於大師法而生恭敬.起方便時能脫煩惑有極勝德名別解脫.現被染等 

  煩惱所纏具縛有情能調伏故名爲調伏。我說仁善聽者勸聽法也。

  聽已當正行 如大仙所說 於諸小罪中 勇猛亦勤護.

  ********************

  心馬難制止 勇決恆相續 别解脫如銜 有百針極利。

  此頌正明誡勑。言聽已當正行等者謂聽聞已無倒而行.不爲懈怠心常勤勇.勸彼

  修行捨諸非法.猶如大仙親爲說教皆奉持故。大仙者謂薄伽梵於世俗中是尊勝

  故.又於聲聞獨覺之仙是殊勝故號爲大仙。小罪謂是遮罪非性罪類.於小罪中勇

  猛防護心無懈怠.此中亦言凖知已防性過於小罪處亦遣用心。[一]有本云勇猛應勤

  護者卽凖防性罪略去亦聲.此言爲表於諸犯處勿生緩慢至意守持。言罪者謂鄙

  惡法勝流之人所嫌恥故.言勤護者於善法中起精進故。言勇決者勤勇決列貪著

  諸境如馬奔逸實可畏故.恆相續者交馳不絕與境相近極難遮止.此言顯心是難

  調主故遣調心.此若善調身語隨正由此心根生煩惱故.爲此惟勸專念洗除令善

  清淨.應常觀察無常無我執我常者猶若虛空體無變易斷惑之理不相應故。言銜

  者謂是不調伏類犯戒之口於其口中施轡勒故.言如者謂是順理善能遠離稱當

  理事遠離著樂自苦二邊過故.又爲稱其根欲性等故名爲如.又復如者是譬況義.

  注:

  [一]藏本無此異解.

  ********************

  有百針者謂破戒人於現法中種種熱惱悔恨傷心比於針剌.略舉大數且言其百.

  言極利者能於後時生犯之因割令斷故。於戒銜處兩種義成.卽是心生追悔說所

  犯罪.又令惡見永不生故。

  若人違軌則 聞教便能止 大士若良馬 當出煩惱陣。

  此頌明誡勑利益。違者謂是違犯.軌則者謂諸學處。聞教便能止者言其不由刀杖

  等物而爲遮制。言大士者謂近圓人.若良馬者謂賢善智馬。當出煩惱陣者煩惱難

  摧喻之軍陣.大士要心欲出生死策修淨戒破煩惱軍.言當出者謂是當獲阿羅漢

  果等。

  若人無此銜 亦不曾喜樂 彼沒煩惱陣 迷轉於生死。

  此頌明無誡過生。若人無此銜者諸外道等心馳邪境及躭欲者惛於欲樂。言亦不

  曾喜樂者顯無涅槃性.於圓寂理無愛樂心。彼沒煩惱陣者謂因邪教共煩惱戰.爲

  無善轡被他降伏名爲沒陣。迷轉生死者由無别解脫銜於五趣中輪迴無救.隨業

  ********************

  而轉失正道故。

  次下明正作白事告衆令知。

  大德僧伽聽.今僧伽黑月十四日作褒灑陀.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作褒

  灑陀說波羅底木叉戒經.白如是。

  言大德僧伽聽等者欲令勿生異想專心聽故.於所聽事正憶持故。言僧伽者有其

  五種謂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多人.此中四人僧伽者謂除隨意出罪近圓自餘羯

  磨咸悉應作.五人僧伽者謂除中方近圓及以出罪餘並應作.十人僧伽者但除出

  罪餘並應作.二十人僧伽及多人僧伽者諸法皆作。言十四日者是顯褒灑陀時.此

  據春夏冬三時之中每四月內各取第三半月盡及第七半月盡恆是十四日爲褒

  灑陀.餘並是十五日.應知一年之中六是十四日十八是十五日。每黑白月日日之

  中須以日數告衆令知.或上座白或授事人或復餘人云.諸大德今是黑白月某日

  可爲最勝造寺施主及護寺天神四恩等類.人人各說經中福施妙頌.所以此時須

  ********************

  告白者一爲知褒灑陀時二防俗人來問。又知日數者或依星次或依王法.日月大

  小應可隨之。[一]言褒灑陀者褒灑是長養義陀是持義.謂由衆集說戒便能長養善法

  持自心故名褒灑陀.又褒灑同前陀是淨除義.謂增長善法淨除不善故。言時至者

  謂是褒灑陀時無餘妨難.言聽者謂問當時現座徒衆爲聽許不。言僧伽應許者僧

  伽應許我爲衆說戒.白如是者謂指其事而告知也。所以不舉衆俱說者爲皆不能

  誦持戒故.或有雖誦不能盡熟.又聽法者理不應然。所以不於房內別別說者由此

  便非大衆爲褒灑陀同集一處利益多故.又别别說便有不聽正法之過。

  凡說戒日有善苾芻誦得戒者.不應令授學人說戒。若於住處但有四人.皆可同集

  不應别住亦不取欲.若於諠雜制底之處或俗人處或露現處或不淨處或猥鬧處

  而長淨者得惡作罪.必無餘處在四無犯.不應對俗。又於眠時入定時乞食時消息

  時供養時爲長淨者得惡作罪.餘時有礙在此非過。若有苾芻在於界內爲官所拘

  不來共集爲長淨者得别住罪不成長淨.其被拘者餘人應爲詣官求令釋放.若不

  注:

  [一]原刻此字在灑字下.今依麗刻改.

  ********************

  爾者得惡作罪。癲狂苾芻與癲狂法.防别住故。凡苾芻等每至長淨日先應審諦觀

  察自身我不於此半月之中犯諸罪耶.若憶所犯應如法說.應往清淨人邊隨其所

  應具威儀已蹲居合掌憶先罪名作如是說.具夀存念我苾芻某甲犯如是罪.此[一]

  犯罪我今於具夀前從清淨來並皆發露說罪我不覆藏.由發露說罪故得安樂不

  發露說罪不安樂.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彼應問言汝見罪不.答言我見.將來諸戒能

  善護不.答言善護.所對苾芻應云爾.其說罪者答云善。若於罪有疑應就持律者善

  決知已後當發露.應對苾芻而說其罪不應對苾芻尼等.若對尼等得越法罪。不應

  對彼犯同分罪人而爲發露.謂波羅市迦望波羅市迦爲同分乃至突色訖里多望

  突色訖里多爲同分.言同分者是相似義。謂同罪者若褒灑陀時憶所犯罪彼時應

  可心念守持云.今僧伽於十四日爲長淨事我苾芻某甲於僧伽中憶所犯罪我某

  甲於所犯罪自心守持.若僧伽長淨已後對淨苾芻如法當說.疑罪凖知.其誦戒人

  若憶若疑類此應作。若僧伽咸有犯者應勸一善苾芻向餘住處對清淨人說除罪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已還來本處.諸有犯人對此苾芻而說其罪。若無能者可爲單白應如是作.大德僧

  伽聽.今僧伽十四日爲褒灑陀一切僧伽悉皆有犯.然無一人能向餘處對清淨苾

  芻如法說罪可令我等對彼如法說露.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作褒灑

  陀後向餘處當如法除罪.白如是。若復苾芻於罪有疑者應云於罪有疑.凖法應作。

  若衆中有一苾芻清淨無犯時淨苾芻應詣同意苾芻處善心告語令憶念已.對諸

  苾芻前當說其犯.冀[一]彼衆人普知聞已亦說其罪.必無同意自默而住。若知他苾芻

  情所不樂強詰憶者得越法罪.若不知前人有罪無罪斟酌將爲清淨就其說罪者

  不成說罪.若别住想疑爲長淨者得越法罪.若作破壞心爲長淨者是破僧方便犯

  窣吐羅罪.應更和合而爲長淨。若長淨時舊住苾芻已爲長淨.客來數少應可慇懃

  求衆和合更爲長淨.如不肯者往小界場中自爲長淨.若客來等多者舊住苾芻應

  共和合更爲長淨。若至夏了爲隨意時卽名長淨.更不須作。其大苾芻與苾芻尼不

  應同處而爲長淨.苾芻尼應别爲長淨.若苾芻尼來請教授時當共言語不應避去。

  注:

  [一]原刻作被.今依麗刻改.

  ********************

  教授之人每至長淨日應在門屋下坐待尼來請隨時處分.本云有住處者謂於其

  處人數滿足堪爲羯磨.言無住處者其處人少不得羯磨.言住處非住處者謂有得

  秉者有不得秉者.若苾芻處是堪共住至長淨日應就其處而爲長淨.若處有諍人

  而往就者得惡作罪。縱無苾芻住處有同行者堪爲樂住任往無犯.若難事將至隨

  情應去。若至長淨日弟子門人不應隨情聽向餘處.若當處無說戒者應往餘處就

  說戒人而爲長淨.如不往者得越法罪。若於無說戒人處坐前安居不得過第二長

  淨.應向有說戒處.皆不得在俗人前而爲說戒。凡安居時應與同意清淨無犯及同

  見者而爲長淨.若苾芻耳聾及無識解者應共一處爲長淨事並成足數。若至長淨

  日唯獨一身者應於長淨之處以新瞿摩塗拭灑掃敷座席鳴揵稚作前方便竟.自

  誦少多經已於高逈處觀客苾芻.若有三人來共爲長淨.若無來者時彼苾芻應居

  本座心念口言作如是說.今十四日僧伽長淨我苾芻某甲於十四日亦爲長淨.我

  苾芻某甲於諸障法自陳遍淨.我今且爲守持長淨.若於後時遇和合衆我當共和

  ********************

  合衆而爲長淨滿諸戒聚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若有一二人來者應爲對首長淨.

  凖一人法作。若苾芻行路遇到村坊或有入村或住村外是長淨日彼應各各爲其

  長淨.住村者齊村勢分不得別住.在村外者村勢分外應爲長淨.若與商旅同去彼

  不嫌者隨住隨行應爲長淨.若彼嫌者應作心念守持長淨。有其六事應心念守持

  皆成無犯.一守持三衣二捨三衣三分別長衣四捨別請五作長淨六作隨意。應爲

  長淨而不爲者得越法罪.不應長淨而輒爲者亦越法罪.除吉祥長淨.此由衆破重

  得和合大衆歡喜爲長淨故。若有苾芻先被僧伽爲捨置法後得解時應請大衆乞

  作別時長淨。說波羅底木叉有其五種.一說序餘以常聞而告知之.二脱序幷波羅

  市迦訖餘以常聞而告之.三僧伽伐尸沙.四至二不定.五乃至終。誰應爲說波羅底

  木叉.謂衆中上座.如不能者應令第二第三或爲番次或可別請餘人。若上座誦得

  序餘不能誦者.餘人應誦波羅市迦等.若癲狂人能說者亦成說戒。

  諸大德我今作褒灑陀說波羅底木叉戒[一]經仁等諦聽善思念之.若有犯者當發露.無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犯者默然.默然故知諸大德清淨。如餘問時卽如實答.我今於此勝苾芻衆中乃至三

  問亦應如實答.若苾芻憶知有犯不發露者得故妄語罪.諸大德佛說故妄語是障礙

  法.是故苾芻欲求清淨者當發露.發露卽安樂不發露不安樂。諸大德我已說戒經序.

  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次明勸至心聽。言諸大德等者.別解脫經說時欲至若不敬仰法水不霑.故勸攝心

  勿生散亂。言諦聽者總遣用心.言善思念之者別明三義.欲明三類聽人喻之三器.

  謂仰全淨堪貯用故.若覆漏穢不堪受物.如次應知。次明淨徒衆。言若有犯等者.若

  先有犯今默不言更招其罪.如餘時中他問實答此亦如是。我今於此勝苾芻衆中

  者讚美當時聽戒徒衆.言憶知者設令有犯而不憶知無妄語罪.故妄語者雖默不

  言亦有妄語.由現身相表語業故。有云唯是意所犯罪是障礙法者於二時中能爲

  障礙.一於現世障諸善法二於未來礙生善趣。欲求清淨者清淨謂是涅槃.爲求涅

  槃故不爲畏他詰責治罰而說於罪。言發露卽安樂者有五種相.一由勤策治諸懈

  ********************

  怠故.二由無罪治諸過失故.三由敬重治慢式叉故.四由無悔治諸惡作故.五由寂

  定治散亂心故。戒經序者經是略詮義.欲明略陳戒相詮其綱目不廣釋故.言序者

  是由緒也.謂說戒時以此爲先能令餘說得生起故。[一]所以但爲三問者離極略極廣

  故.若極略者闇昧之人卒難知故.若極廣者恐多延時令衆倦故.然於三問皆别得

  罪。持者是了知義。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一

  注:

  [一]藏本缺此段文.

  ********************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