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一]緣起品第一

  偈曰.

  [二]義智作諸義 言句皆無垢. 救濟苦衆生 慈悲爲性故.

  巧說方便法 所謂最上乘. 爲發大心者 略以五義現。

  釋曰.莊嚴大乘經論.誰能莊嚴。答.義智能莊嚴。問.義智云何莊嚴。答.開作諸義。問.以

  何開作。答.以言及句。問.以何等言以何等句。答.以無垢言以無垢句.無垢言者謂能

  至涅槃城.無垢句者謂字句相應.若離無垢言句則於諸義不能開曉。問.以何義故

  莊嚴。答.爲救濟苦衆生故。問.衆生自苦.何因救濟。答.爲菩薩者大悲爲體.生憐愍故。

  問.若救他苦莊嚴何法。答.莊嚴如來巧說方便法。問.何等方便法。答.所謂最上乘。問.

  注:

  [一]梵本以此品與次品合爲成立品第一.

  [二]梵本此頌爲十九言一句式.今譯十言爲一句. 

  ********************

  爲誰故莊嚴。答.爲發大乘心者。問.以幾義莊嚴。答.略以五義示現。問.何者五義。偈曰.

  [一]譬如金成器 譬如華正敷. 譬如食美膳 譬如解文字.

  譬如開寶篋 是各得歡喜. 五義法莊嚴 歡喜亦如是。

  釋曰.此中五譬卽譬彼五義莊嚴.如其次第能令發大心者信向故.受教故.思惟故.

  修習故.證得故。問.其義云何。答.金成譬爲令信向轉彼心故.華敷譬爲令受教開示

  彼故.食膳譬爲令思惟得法味故.解文譬爲令修習更不思故.開篋譬爲令證得真

  實菩提分寶自覺證故.由此五義分別大乘能令彼人得生愛樂。問.若彼法自性功

  德具足.何義更須莊嚴爲。答此問偈曰.

  [二]譬如莊美質 臨鏡生勝喜. 妙法莊嚴已 得喜更第一。

  釋曰.譬如美質加莊像現於鏡則生勝喜.何以故.爲有悅故。菩薩亦爾.莊嚴妙法義

  入自心則生勝喜.何以故.爲有聞故。問.彼法有何功德.須此莊嚴強欲令他恭敬信

  受耶。偈曰.

  注:

  [一]梵本此頌爲十五言一句式.今譯亦以十言爲一句.

  [二]梵本此頌係十七言一句式.今譯略爲五言一句.文義不備.

  ********************

  譬如飲藥苦 病差則爲樂. 住文及解義 苦樂亦如是。

  譬如難事王 因事得威力. 如是難解法 因解得法財。

  譬如見生寶 不別則不愛. 如是聞妙法 不覺亦不喜。

  釋曰.此三偈次第顯示妙法有三功德.一顯斷障因功德.二顯自在因功德.三顯妙

  喜因功德。問.此義云何。答.如飲苦藥初時則苦以難服故.後時則樂以病差故.此法

  亦爾.住文時苦味難得故.解義時樂障病破故。如事嚴王初時則苦難得意故.後時

  則樂與威力故.此法亦爾.思惟時苦深難解故.思度時樂長聖財故。如見生寶未別

  時則不愛謂無用故.識別時則深重知有用故.此法亦爾.修行時則不喜謂空無用

  故.修度時則深悅知有大用故。緣起品究竟。

  [一]成宗品第二

  釋曰.有人疑此大乘非佛所說.云何有此功德可得.我今決彼疑網成立大乘真是

  佛說.偈曰.

  注:

  [一]梵本不分品.藏本成立大乘品第二.

  ********************

  [一]不記.亦同行. 不行.亦成就. 體.非體.能治. 文異.八因成。

  釋曰.成立大乘略有八因.一者不記.二者同行.三者不行.四者成就.五者體.六者非

  體.七者能治.八者文異。第一不記者.先法已盡後佛正出.若此大乘非是正法.何故

  世尊初不記耶.譬如未來有異世尊卽記.此不記故知是佛說。第二同行者.聲聞乘

  與大乘非先非後一時同行.汝云何知此大乘獨非佛說。第三不行者.大乘深廣非

  忖度人之所能信.況復能行外道諸論.彼種不可得是故不行.由彼不行故是佛說。

  第四成就者.若汝言餘得菩提者說有大乘非是今佛說有大乘.若作此執則反成

  我義.彼得菩提亦卽是佛如是說故。第五體者.若汝言餘佛有大乘體此佛無大乘

  體.若作此執亦成我義.大乘無異體是一故。第六非體者.若汝言此佛無大乘體則

  聲聞乘亦無體.若汝言聲聞乘是佛說故有體大乘非佛說故無體.若作此執有大

  過失.若無佛乘而有佛出說聲聞乘者理不應故。第七能治者.由依此法修行得無

  分別智.由無分別智能破諸煩惱.由此因故不得言無大乘。第八文異者.大乘甚深

  注:

  [一]梵本此頌爲聖章體.句末無八因成三字.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三引此頌云.先不記俱行.非餘所行境.極成有無有.對治異文故.

  ********************

  非如文義.不應一向隨文取義言非佛語。復次若汝言初不記者由佛無功用心捨

  故.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諸佛三因緣. 現見.亦護法. 如來智無礙. 捨者不應爾。

  釋曰.若此大乘非佛說者是爲大障.諸佛有三因緣何故不記。一無功用智恆起是

  眼恆見.二恆作正勤守護正法.三如來智力無有障礙.由此三因汝言捨而不記者

  不應道理。復次若汝言有體者卽聲聞乘是大乘體.何以故.卽以此乘得大菩提故.

  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非全.非不違. 非行.非教授. 是故聲聞乘. 非卽是大乘。

  釋曰.有四因緣非卽以聲聞乘爲大乘體.非全故.非不違故.非行故.非教授故。非全

  者.聲聞乘無有利他教授.但爲自厭離欲解脫而教授故。非不違者.若言聲聞乘以

  自方便而教授他卽是他利教授.是義不然.何以故.雖以自利安他彼亦自求涅槃

  勤行方便.不可以此得大菩提故。非行者.若汝言若能久行聲聞乘行則得大菩提

  ********************

  果.是義不然.非方便故.聲聞乘非大菩提方便不以久行非方便能得大乘果.譬如

  [(壳*殳)/牛]角求乳不可得故。非教授者.如大乘教授聲聞乘無.是故聲聞乘不得卽是大乘。

  復次今更示汝相違義.偈曰.

  發心.與教授. 方便.及住持. 時節下上乘. 五事一切異。

  釋曰.聲聞乘與大乘有五種相違.一發心異.二教授異.三方便異.四住持異.五時節

  異。聲聞乘若發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爲自得涅槃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時節

  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脫故.大乘不爾.發心教授勤方便皆爲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

  聚大故.時節亦多經三大阿僧祇劫故.如是一切相違是故不應以小乘行而得大

  乘果。復次若汝言佛語有三相.一者入修多羅二者顯示毗尼三者不違法空.汝以

  一切法無自性而爲教授違此三相故非佛語.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入自大乘經. 現自煩惱滅. 廣大甚深義 不違自法空。

  釋曰.今此大乘亦不違三相.入自大乘修多羅故.現自煩惱毗尼故由菩薩以分別

  ********************

  爲煩惱故.廣大甚深卽是菩薩法空不違此空得大菩提故.是故此乘與三相不相

  違。復次前說不行者.我今更示此義令汝信受.偈曰.

  有依.及不定. 緣俗.亦不普. 退屈忖度人. 寧解大乘義。

  釋曰.由有五因彼忖度者不能得入大乘境界.彼智有依故.不定故.緣俗故.不普故.

  退屈故。有依者智依教生非證智故.不定者有時更有異智生故.緣俗者忖度世諦

  不及第一義諦故.不普者雖緣世諦但得少解不解一切故.退屈者諍論辯窮卽默

  然故。大乘者卽無所依乃至終不退屈.不退屈者無量經中有百千偈說大乘法由

  得此法辯才無盡.是故大乘非忖度人境。問.汝說聲聞乘非佛菩提方便.若爾何者

  是耶。偈曰.

  廣大.及甚深. 成熟.無分別. 說此二方便 卽是無上乘。

  釋曰.廣大者.謂諸神通.由極勤方便令他信解故。甚深者.謂無分別智.由難行故。如

  其次第一爲成熟衆生.二爲成熟佛法.卽說此二爲無上菩提方便.此二方便卽是

  ********************

  無上乘體。問.若爾有人於中怖畏.過失云何。偈曰.

  [一]不應怖而怖 由怖被燒然. 怖引非福故 長時過患起.

  釋曰.若人非怖畏處妄生怖畏.是人卽墮極熱惡道而被燒然.何以故.由此怖畏引

  大非福聚生.由此罪故能令是人經無量劫受大熱惱。問.彼人復有何因生此怖畏。

  偈曰.

  非姓.非法朋. 少慧.少因力. 怖此深妙法 退失大菩提。

  釋曰.若人生怖由四因緣.一非種姓離菩薩姓故.二非法朋離善知識故.三少慧力

  未解大乘法空故.四少因力先世不種諸波羅蜜自性善根故.由此因緣於甚深妙

  法横生怖想.由此想故於大菩提福智二聚應得不得是名爲退.汝今應知此退過

  患最極深重。已說怖過及怖因.次說不應怖畏因.偈曰.

  無異卽互無 有異卽險處. 無譬種種說 續說多門說.

  非有如文義 諸佛甚深體. 聰慧正觀人 應知不應怖。

  注:

  [一]梵本此下二頌皆十七言一句式.今譯十言一句.又梵本第一頌不分段.今譯改文.

  ********************

  釋曰.無異卽互無者.若汝言聲聞乘卽是大乘無異大乘體.若如是者卽聲聞辟支

  佛乘復無有體.何以故.由得佛故.如是一切皆是佛乘.何因怖耶。有異卽險處者.若

  汝許有異大乘體.此體卽是一切智道最爲第一險處.由難度故.此應仰信.何因怖

  耶。無譬者.於一時中無二大乘並出可以相比.何因怖一不怖二耶。種種說者.今此

  大乘非獨說空亦說大福智聚.應解此意.何因獨怖空耶。續說者.一切時中決定相

  續說空.汝非乍聞.何因怖耶。多門說者.彼彼經中多門異說顯大要用破諸分別得

  無分別智.若異此說無大用者如來但應言空不說如法性實際等.旣說有多門.何

  因獨怖空耶。非有如文義者.大乘甚深不如文義.何因隨文取義而怖空耶。諸佛甚

  深體者.佛性甚深卒難覺識.應求了別.何因怖耶。由如是等因緣故聰慧正觀人於

  此大乘不應怖畏。巳說不應怖畏因.次說能行此法智.偈曰.

  [一]隨次聞思修 得法及得慧. 此智行此法 未得勿非毁。

  釋曰.若人最初依善知識能起正聞.次於正義能起正憶.次於真實境界得生正智.

  注:

  [一]梵本此頌爲十七言一句式.今取意略譯.

  ********************

  次從彼彼得證法果.次從彼後起解脫智.是人此智隨深入遠能行此法.汝若自無

  此智不應決定言非佛語。巳說能行此法智.次遮怖畏此法句.偈曰.

  不解.解不深 深非思度解. 解深得不脫. 諸怖不應爾。

  釋曰.不解者.若汝言如是深法非我所解.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解不深者.若汝言

  佛解亦不深.如其解深何故說深.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深非思度解者.若汝言何

  故此深非思量境界.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解深得解脫者.若汝言何故獨解深義

  能得解脫.非思量人能得解脫.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如是巳遮怖畏此法句.次以

  不信成立大乘.偈曰.

  由小信.界.伴. 不解深大法. 由汝不解故 成我無上乘。

  釋曰.小信者狹劣信解故.小界者阿黎耶識中熏習小種子故.小伴者相似信界爲

  眷屬故.此三若小則不信別有大乘.由此不信則成我所立是無上法。已說成立大

  乘.次遮謗毁大乘.偈曰.

  ********************

  隨聞而得覺. 未聞慎勿毁. 無量餘未聞. 謗者成癡業。

  釋曰.汝隨少聞得有覺悟.不應隨聞復生謗毁.汝於未聞無信可爾.何以故.不積善

  故。未聞者多.慎勿謗毁.汝無簡別若生謗毁.更增癡業壞前聞故。巳遮謗毁.次遮邪

  思.偈曰.

  如文取義時 師心退真慧. 謗說及輕法 緣此大過生。

  釋曰.師心者.謂自見取.非智者邊求義故。退真慧者。如實真解.未得退故。謗說者毁

  善說故.輕法者嫉所聞故.緣此非福次身受大苦報是名大過起。已過邪思.次遮惡

  意.偈曰.

  惡意自性惡. 不善不應起. 況移於善處. 應捨大過故。

  釋曰.惡意者是憎嫉心.自性惡者此心是自性罪.尚不可於過失法中起.何況於非

  過法中起.是故急應須捨大過患故。成宗品究竟。

  歸依品第三

  ********************

  釋曰.如此已成立大乘.次依大乘攝勝歸依.偈曰.

  [一]若人歸三寶 大乘歸第一. 一切徧.勇猛. 得果.不及故。

  釋曰.一切歸依三寶中應知大乘歸依最爲第一.何以故.由四種大義自性勝故。何

  者四義.一者一切徧義.二者勇猛義.三者得果義.四者不及義。此義後當說.由此四

  義多有留難.諸歸依者或能不能.能者爲勝。已說歸依勝.次勸勝歸依.偈曰.

  難起亦難成 應須大志意. 爲成自他利 當作勝歸依。

  釋曰.難起者.所謂勝願.由弘誓故。難成者.所謂勝行.由經無量劫故。由如此難應須

  發大志意.何以故.爲欲成就他利與自利故。他利者所謂願行.由願行是名聞因故.

  自利者所謂大義.由大義是自體果故。前說四義.今當先說一切徧義.偈曰.

  衆生徧.乘徧. 智徧.寂滅徧. 是名智慧者 四種一切徧。

  釋曰.大乘歸依者有四種一切徧.一者衆生一切徧.欲度一切衆生故二者乘一切

  徧.善解三乘故.三者智一切徧.通達二無我故.四者寂滅一切徧.生死涅槃體是一

  注:

  [一]梵本此頌爲十四言一句式.今譯文略.

  ********************

  味過惡功德不分別故。已說一切徧義.次說勇猛義.偈曰.

  希望佛菩提. 不退難行行. 諸佛平等覺. 勇猛勝有三。

  釋曰.大乘歸依有三種勝勇猛.一願勝勇猛.歸依佛時求大菩提多生歡喜知勝功

  德故.二者行勝勇猛.起修行時不退不屈難行行故.三者果勝勇猛.至成佛時與一

  切諸佛平等覺故。復次由此勇猛彼諸佛子恆得善生.偈曰.

  發心.與智度. 聚滿.亦大[一]悲. 種子.及生母. 胎藏.乳母勝。

  釋曰.菩薩善生有四義.一者種子勝.以菩提心爲種子故.二者生母勝.以般若波羅

  蜜爲生母故.三者胎藏勝.以福智二聚住持爲胎藏故.四者乳母勝.以大悲長養爲

  乳母故。復次善生者由勇猛故恆得勝身.偈曰.

  妙相.成生力. 大樂.大方便. [二]如此四成就 是名爲勝身。

  釋曰.菩薩身勝有四種.一者色勝.得妙相嚴身勝轉輪王等相故.二者力勝.得成熟

  衆生自在力故.三者樂勝.得寂滅上品佛地無邊樂故.四者智勝.得拔救一切衆生

  注:

  [一]原刻作慈.今依北宋刻改.

  [二]藏本此二句作長行.梵本此處殘缺.無可對校.

  ********************

  大巧方便故。此四成就是名佛子善生.所謂色成就力成就樂成就智成就。復次由

  此勇猛得與王子相似.偈曰.

  先授.法自在. 巧說.善治攝. 由此四因故 佛種則不斷。

  釋曰.由四因緣王種不斷.一者入位受職.二者增上無違.三者善能決判.四者分明

  賞罰。善生佛子亦爾.一者蒙先授.謂一切諸佛與大光明令受職故.二者法自在.謂

  於一切法中智慧自在他無違故.三者能巧說.謂對佛衆[一]中善說法故.四者善治[二]攝.

  謂於學戒者過惡能治功德能攝故。復次由此勇猛得與大臣相似.偈曰.

  入度.見覺分. 持密.利衆生. 由此四因故 得似於大臣。

  釋曰.有四種因是大臣功德.一者入王禁宮.二者見王妙寶.三者祕王密語.四者自

  在賞賜。勇猛菩薩亦爾.一者常得善入諸波羅蜜.二者常見處處經中大菩提分寶

  由不忘法故.三者常持如來身口意密.四者常能利益無邊衆生。已說勇猛義.次說

  得果義.偈曰.

  注:

  [一]原刻作生.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二]原刻作罰.今依頌文改.

  ********************

  福德.及尊重. 有樂.亦苦滅. 證樂.證法陰. 習盡.有滅捨。

  釋曰.大乘歸依者得此八果.一者信解時得大福德聚.二者發心時得三有尊重.三

  者故意受生時得三有中樂.四者解自他平等時得大苦聚滅亦得滅一切衆生苦

  力.五者入無生忍時覺證最上樂.六者得菩提時證大法陰.法陰者所謂法身.如此

  法身名爲大名爲勝名爲常名爲善聚.是無邊修多羅等法藏故名大.一切法中最

  上故名勝.永無有盡故名常.爲力無畏等善法積聚故名善聚.七者得熏習聚盡永

  滅無餘.八者得有滅捨.有捨者不住生死.滅捨者不住涅槃。已說得果義.次說不及

  義.偈曰.

  大體.及大義. 無邊.及無盡. 由善世出世 成熟神通故。

  釋曰.大乘歸依者所有善根由四因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一者大體.二者

  大義.三者無邊.四者無盡。問.此云何。答.大體者謂世間善根.已得超過二乘故。大義

  者謂出世善根.二乘出世但自利故。無邊者謂成熟善根.能成熟無邊衆生故。無盡

  ********************

  者謂神通善根.至無餘涅槃亦無盡故。已說歸依勝義.次說歸依差別.偈曰.

  希望.及大悲. 種智.亦不退. 三出.及二得. 差別有六種。

  釋曰.歸依差別有六種.一自性.二因.三果.四業.五相應.六品類。希望爲自性.至心求

  佛體故.大悲爲因.爲一切衆生故.種智爲果.得無上菩提故.不退爲業.行利他難行

  行不退不屈故.三出爲相應.具足三乘出離行故.二得爲品類.世俗得法性得麤細

  差別故.已說功德差別.次說行差別.偈曰.

  歸依有大義 功德聚增長. 意悲徧世間 廣流大聖法。

  釋曰.大義謂自他利行.自利行者謂功德增長.復有多種若思度若數數若時節皆

  無有量.由不可思度故.不可數知故.畢竟恆行時無分齊故。他利行者作意及悲.徧

  一切衆生故.廣勤方便流大聖法故.大聖法者大乘法故。歸依品究竟。

  種姓品第四

  釋曰.已說歸依義.次說種姓差別.偈曰.

  ********************

  有.勝.性.相.類.過惡.及功德.金譬.與寶譬.九種各四種。

  釋曰.種姓有九種差別.一有體.二最勝.三自性.四相貌.五品類.六過惡.七功德.八金

  譬.九寶譬.如是九義一一各有四種差別。此偈總擧.餘偈別釋。此中先分別有體.偈

  曰.

  由界.及由信. 由行.及由果. 由此四差別 應知有姓體。

  釋曰.種姓有體由四種差別.一由界差別.二由信差別.三由行差別.四由果差別。由

  界差別者.衆生有種種界無量差別.如多界修多羅說.由界差別故應知三乘種姓

  有差別。由信差別者.衆生有種種信可得.或有因力起或有緣力起.能於三乘隨信

  一乘非信一切.若無姓差別則亦無信差別。由行差別者.衆生行行或有能進或有

  不能進.若無姓差別則亦無行差別。由果差別者.衆生菩提有下中上.子果相似故.

  若無姓差別則亦無果差別。由此四差別是故應知種姓有體。已說種姓有體.次說

  種姓最勝.偈曰.

  ********************

  明淨.及普攝. 大義.亦無盡. 由善有四勝 種姓得第一。

  釋曰.菩薩種姓由四種因緣得爲最勝.一由善根明淨.二由善根普攝.三由善根大

  義.四由善根無盡。何以故.非諸聲聞等善根如是明淨故.非一切人善根攝力無畏

  等故.餘人善根無他利故.餘人善根涅槃時盡故.菩薩善根不爾.由此爲因種姓最

  勝。已說種姓最勝.次說種姓自性.偈曰.

  性種.及習種. 所依.及能依. 應知有非有 功德度義故。

  釋曰.菩薩種姓有四種自性.一性種自性.二習種自性.三所依自性.四能依自性.彼

  如其次第。復次彼有者因體有故.非有者果體非有故。問.若爾云何名姓。答.功德度

  義故.度者出生功德義.由此道理是故名姓。已說種姓自性.次說種姓相貌.偈曰.

  大悲.及大信. 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 是名菩薩姓。

  釋曰.菩薩種姓有四種相貌.一大悲爲相.哀愍一切苦衆生故.二大信爲相.愛樂一

  切大乘法故.三大忍爲相.能耐一切難行行故.四大行爲相.徧行諸波羅蜜自性善

  ********************

  根故。已說種姓相貌.次說種姓品類.偈曰.

  定決.及不定. 不退.或退墮. 遇緣如次第 品類有四種。

  釋曰.菩薩種姓品類略說有四種.一者決定.二者不定.三者不退.四者退墮.如其次

  第決定者遇緣不退.不定者遇緣退墮。已說種姓品類.次說種姓過失.偈曰.

  應知菩薩姓 略說有四失. 習惑.與惡友. 窮貧.屬他故。

  釋曰.菩薩種姓過失略說有四種.一者習惑.功德不行煩惱多行故.二者惡友.離善

  知識狎弊人故.三者貧窮.所須衆具皆乏少故.四者屬他.繫屬於人不自在故。已說

  種姓過失.次說種姓功德.偈曰.

  功德亦四種. 雖墮於惡趣 遲入.復速出. 苦薄.及悲深。

  釋曰.菩薩種姓雖有如前過失.若墮惡道應知於中復有四種功德.一者遲入.不數

  墮故.二者速出.不久住故.三者苦薄.逼惱輕故.四者悲深.哀愍衆生亦成就故。已說

  種姓功德.次說種姓金譬.偈曰.

  ********************

  譬如勝金姓 出生有四種. 諸善.及諸智. 諸淨.諸通故。

  釋曰.勝金姓者所出有四義.一者極多.二者光明.三者無垢.四者調柔。菩薩種姓亦

  爾.一者爲無量善根依止.二者爲無量智慧依止.三者爲一切煩惱障智障得清淨

  依止.四者爲一切神通變化依止。已說種姓金姓譬.次說種姓寶姓譬.偈曰.

  譬如妙寶姓 四種成就因. 大果.法.大智. 大定.大義故。

  釋曰.妙寶姓者四種成就依止.一者真成就依止.二者色成就依止.三者形成就依

  止.四者量成就依止。菩薩種姓亦爾.一者爲大菩提因.二者爲大智因.三者爲大定

  因.定者由心住故.四者爲大義因.成就無邊衆生故。已廣分別姓位.次分別無姓位.

  偈曰.

  一向行惡行. 普斷諸白法. 無有解脫分. 善少.亦無因。

  釋曰.無般涅槃法者是無姓位.此略有二種.一者時邊般涅槃法.二者畢竟無涅槃

  法。時邊般涅槃法者有四種人.一者一向行惡行.二者普斷諸善法.三者無解脫分

  ********************

  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畢竟無涅槃法者.無因故.彼無般涅槃姓.此謂但求生死不

  樂涅槃人。已說無姓.次說令入.偈曰.

  廣演深大法 令信令極忍 究竟大菩提. 二知二性勝。

  釋曰.廣演深大法者.爲利他故.謂無智者令得大信.已大信者令成就極忍能行不

  退.已極忍者令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二知者謂諸凡夫及諸聲聞.若得如是.彼諸二

  人則知自性性德圓滿性最爲殊勝。問.云何勝。偈曰.

  增長菩提樹. 生樂.及滅苦. 自他利爲果. 此勝如吉根。

  釋曰.如是種姓能增長極廣功德大菩提樹.能得大樂.能滅大苦.能得自他利樂以

  爲大果.是故此性最爲第一.譬如吉祥樹根.菩薩種姓亦爾。種姓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

  ********************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